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五十一 河南六

◇南阳府东至汝宁府二百九十里,南至湖广襄阳府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湖广郧阳府五百四十里,西至陕西商州七百四十里,西北至河南府陕州七百三十里,北至汝州三百七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二千一百四十五里,至南京一千七百里,至布政司六百八十里。《禹贡》豫州之域。春秋为申伯及邓侯地。战国为秦、楚、韩三国之疆。秦并其地,置南阳郡治宛。以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宛改曰南阳。两汉因之。曹魏置荆州于此亦治宛。晋为南阳国。宋齐并为南阳郡。后魏于穰县置荆州,以郡属焉西魏以荆州为重镇,置兵以备齐。隋初罢郡,置邓州治穰,改宛为南阳县,属焉。炀帝复为南阳郡。唐初置宛州,寻属邓州武德三年,置宛州于南阳县。贞观八年,州废,县属邓州。天宝初,亦曰南阳郡。乾元初,仍曰邓州。宋亦属邓州自隋以后,州、军俱治穰县。金人始复于南阳县置申州。元改曰南阳府。明因之,领州二、县十一。今仍曰南阳府。

府南蔽荆、襄,北控汝、洛。当春秋时,已为要地。楚有图北方之志,其君多居于申,合诸侯又在焉。子重请申、吕为赏田,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诸侯必至于汉。夫周之盛也,申、吕方强,为周之翰,故荆楚有所惮而不敢肆。周室东迁,申、吕亦削,楚既灭申,而俨然问鼎于中原矣宋林氏曰:申、邓者,楚图郑之道所自出也。战国时,宛、穰尝为韩有。苏秦说韩,谓“北有成皋之固,西有商阪之阻”者也。其后谓之南阳。《战国策》:秦惠王时,楚、魏战于陉山见前新郑县,楚败于南阳。又秦攻陉,使人驰南阳之地。自南阳入秦,而楚遂不复振胡氏曰:凡山南水北皆曰阳。晋南阳在修武,以在太行南、大河北也。秦南阳郡置于宛,以在嵩山南、汉水北也。及沛公起义师西伐秦,战洛阳东,遂略南阳,围宛城。陈恢见沛公曰:宛,大郡之都也,连城数十。沛公于是下南阳,入武关在府西境。详陕西重险,而秦以亡。司马迁曰:南阳西通武关、郧关见湖广郧县,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及光武中兴,肇自南阳,于是建为南都。张衡《赋》曰:尔其地势,则武关阙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而为隍沧浪,即汉水,在府南界,廓方城以为墉方城,见裕州;汤谷涌其后府北紫山有汤谷。道元曰:此指梁县之汤泉。今见汝州,淯水荡其胸;推淮引湍,三方是通。汉德既衰,曹公破张绣,取南阳,而刘表之荆州在囊中矣。南北纷争,以南阳为孔道。桓温刘裕,皆由此以问关、洛晋永和十年,桓温自襄阳伐苻秦,道出南阳。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姚秦,遣沈田子等自襄阳、南阳,趣武关。宋元嘉中,亦遣兵出此,直抵潼关元嘉二十七年,随王诞镇襄阳,遣柳元景等由南阳北出,拔弘农,向潼关。齐建武五年,元魏主宏取南阳五郡,而齐不能争也五郡,曰南阳、新野、南乡、北襄城及西汝南、北义阳也。西汝南、北义阳并治舞阳,故止云五郡。襄汉之藩篱,于是日坏。魏将西迁,时贺拔胜镇南阳,其属卢柔说胜曰:今宜席卷赴都,与高欢决胜负都谓洛阳。时魏主修与高欢隙,欢自晋阳举兵向洛,魏主召胜赴行在;次则北阻鲁阳,南并旧楚,东连兖、豫,西引关中,可以观衅而动。胜不能从,为欢所并。既而宇文泰得之,用以东争颍、豫,南取荆、雍豫谓汝南,雍谓襄阳。隋之末也,朱粲以南阳擅命。唐击平之,遂以南临萧铣。其后淮西用兵,削平之功,卒在唐、邓。及唐室日衰,朱朴献迁都之议,以为襄、邓之西,漫衍数百里,其东则汉与凤林为之阙凤林关,在襄阳岘山上,南则菊潭环屈而流于汉菊潭,见内乡县,西有上洛重山之阻,北有白崖联络白崖山,在邓州西北,朴之议盖指今邓州而言。时邓州亦曰南阳郡也,诚形胜之地,沃衍之墟。若广浚河渠,漕挽天下,可使大集。且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阻,永无戎狄侵轶之虞,此建都极选也。宋建炎初,李纲图恢复中原,以为天下形势,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康又次之。南阳光武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湘、巴蜀,可以取货财;北距三都开封、河南、归德也,可以遣救援。暂议驻跸,乃还汴都。策无出于此。又熊刚大曰:南阳北连中原,东通吴会,西接巴蜀,南控蛮越,故诸葛武侯尝以为用武之国。元人之取襄樊也,以南阳为基本。近代群盗盘据其间,纵横四出,沔、洛数千里间,俱被其患。南阳为南北腰膂,不信然欤?

南阳县附郭。周申国。楚文王灭申,为楚邑。秦为宛县,南阳郡治焉。汉因之。魏晋以后,俱为郡治。后魏分置上陌县。后周并宛县入上陌,改为上宛县。隋初郡废,改县为南阳县,属邓州。唐初置宛州,州寻废,县仍属邓州。宋因之。金始置申州于此。今编户二十二里。○宛城今府治。春秋时楚邑。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是也。《秦纪》:昭王十五年,白起攻楚,取宛。十六年,封公子市于宛。市即泾阳君也。又《韩世家》:?王五年,秦拔我宛。《年表》:?王五年,为秦昭王十六年。意者韩邑近宛,秦取之以广市之封邑欤?又昭王二十二年,与楚顷襄王好会于宛。二十七年,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于是始兼南阳之名。三十五年,置南阳郡,治宛。二世三年,沛公略南阳,郡守?保宛。沛公引兵过而西,从张良谏,夜引兵从他道出,黎明围宛城三匝,宛降。汉三年,汉王出荥阳,南走宛,寻出兵宛、叶间。后亦为南阳郡治。王莽居摄二年,东郡翟义等兵起,莽使其党刘秀屯宛。地皇四年,新市、平林兵围宛,下之,更始入都焉。既而更始封其宗室,赐为宛王。后汉建武二年,遣吴汉击宛,赐降。四年,幸宛。章帝元和初,自章陵还幸宛。又安帝延初四年,南巡,至宛。灵帝光和末,朱?破斩黄巾贼赵弘于宛。又击贼帅韩忠,入其大城,忠退保小城,?复击平之。建安初,张济族子绣将济众屯宛,曹操击之,绣降。魏太和初,使司马懿督荆、豫诸州,镇宛。嘉平中,王昶亦镇焉。自是常为重镇。晋太安二年,荆州刺史刘弘等讨江沔贼张昌,屯宛。永嘉四年,石勒济河,将趣南阳,击败群盗王如等于襄城,进屯宛北。时群盗侯脱据宛,勒攻克之,遂南寇襄阳。建兴三年,荆州贼杜曾等围荆州都督荀崧于宛。咸和三年,宛城为石勒所陷。永和五年,梁州刺史司马勋拔宛城。太和初,又为慕容燕所取。明年,荆州刺史桓豁等攻拔之。太元三年,陷于苻秦。九年,复归于晋。刘宋仍为南阳郡治。齐永明五年,荒人桓天生与雍、司二州蛮相扇动,据南阳故城,请兵于魏,将入寇,诏萧景先等讨之。建武四年,魏主宏留诸将攻赭阳,引兵南攻宛,克其郛,太守房伯玉婴城拒守。既而留元禧等攻南阳,自引兵至新野。五年,魏人拔宛北城,房伯玉以城降。永元初,魏主宏殂于?塘原,数日至宛城。《水经注》南阳郡治大城,其西南隅即宛城,荆州刺史治焉,亦曰荆州城。盖北魏荆州,初亦治宛也。后周废宛县入上陌。隋初并废南阳郡,而宛城之名晦。唐武德三年,置宛州,领南阳、上宛、上马、安固四县,并寄治宛城内。八年,州废,以上马入唐州,余二县并入南阳。今郡城周六里有奇,盖元时所更置。明洪武三年修葺,有门四。其小城大城之址,堙废久矣。

申城府北二十里。《括地志》:南阳县北有申城,周宣王舅所封。《左传》庄六年,楚灭申,遂为楚邑。昭四年,楚灵王会诸侯于申,即此城云。又吕城,在府西三十里。虞夏时国,周亦为吕侯国。穆王以吕侯为司寇,作《吕刑》。《国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是也。后亦并于楚。汉吕后封昆弟子吕恕为吕城侯,邑于此。今名董吕村。○武城,在府北。春秋时申地,后属楚。《左传》僖六年,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又成十六年,楚子自武城,使公子成以汝阴之田求成于郑,郑叛晋,从楚子盟于武城。襄七年,秦人侵晋,楚子师于武城,为秦援。昭四年,楚灵王田于武城。皆此城也。杜预曰:武城在宛县北。或谓之武延城,俗呼西城。其相近又有?城,俗呼东城。汝阴,谓汝水北也。

育阳城在府东淯水之阳。汉育阳县,属南阳郡。育,亦作淯。更始初,刘演败严尤、陈茂于淯阳,遂围宛。建武二年,邓奉据淯阳以叛。明年,讨降之,桓帝封邓康为侯邑。晋仍属南阳国。东晋尝置淯阳郡,旋复旧,孝武改曰云阳县。宋因之。后魏仍属南阳郡,又置北淯郡,治武川县。西魏置蒙州。隋仁寿中,改曰淯州。大业初,州废,改为淯阳郡,仍治武川县。隋末,郡县俱废。后周盖以云阳县并入武川也。○皇后城,在府东北。后汉初,世祖遣傅俊迎光烈皇后于淯阳,税舍于此。又三公城,在府东南三十里,即邓禹故乡也。博望城在府东北六十里。汉县,属南阳郡。武帝封张骞为侯邑。后汉亦属南阳郡。晋属南阳国。宋废。《括地志》:博望城,在向城东南四十里。今有博望驿,又东至裕州六十里。○向城,在府北六十里。汉西鄂县地。西魏置向城县,兼置雉阳郡治焉。隋初郡废,县属淯州。唐武德三年,置淯州。八年,州废,属北澧州。贞观九年,还属邓州。圣历元年,改曰武清。神龙初复故。五代周废。《志》云:向城在府东北。春秋时,许国向邑之人迁此,西魏因以名县。今为村聚。自向城废县而北,即三鸦路矣。

西鄂城府北五十里。古楚邑也。汉置西鄂县,属南阳郡。应劭曰:江夏有鄂,故此加西。后汉因之。晋属南阳国。宋废。后魏复置,亦属南阳郡。后周废。县南有精山。后汉光和末,朱?追南阳黄巾余贼孙夏,至西鄂精山,大破之,是也。

安众城在府西南三十里。汉县,属南阳郡。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丹为侯邑。王莽居摄初,安众侯刘崇举兵讨莽,攻宛不克,败死。后汉仍属南阳郡。建安三年,曹操击张绣于穰,不克,引还。刘表遣兵救绣,屯于安众,守险以绝军后,操还至安众,绣追之,前后受敌,操乘夜凿险伪遁,表、绣悉军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击,大破之。荀?问操破敌之故,操曰:敌遏我归路,而与我死地也。晋省入宛县。○杜衍城,在府西南二十三里。汉县,属南阳郡。高祖封王翳为侯邑。后汉建武三年,祭遵击叛将邓奉弟众于杜衍,破之,追至涅阳,即此。晋省。涅阳,见邓州。

雉城府北八十里。相传秦文公时,童子化雉止此,后因置雉县。汉因之,属南阳郡。晋属南阳国。大和二年,荆州刺史桓豁攻宛,拔之,追擒燕将赵盘于雉城,是也。宋省。后魏复置北雉县,属北淯郡。西魏因置雉阳郡。隋初,郡县俱废。

南乡城府西南百里。汉析县及顺阳之地。王莽末,析人邓晔起兵南乡以应汉。后汉始置南乡县,属南阳郡。建安中,曹操割南阳西界为南乡郡。晋改顺阳郡。咸康四年,析置南乡郡。永和十年,桓温伐苻秦,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后陷姚秦。义熙元年,姚兴割南乡郡归晋,是也。刘宋复曰顺阳郡。萧齐仍之。建武末,陷于后魏。永元初,陈显达拔魏马圈城,遣军主庄丘黑进击南乡,拔之。旋复陷于后魏,又置南乡郡。梁普通六年,晋安王纲自雍州遣长史柳浑破魏南乡郡,寻复失之。西魏仍置南乡郡及淅州于此。隋初郡废。大业初,又改淅州为淅阳郡。隋末废。又安山城,亦在县西。《隋志》:后魏置左南乡县,并置左乡郡。西魏改郡为秀山,县为安山。后周秀山郡废,县属淅州。隋大业初,并安山入南乡县。又有龙泉、湖里、白亭三县,俱西魏置,属南乡郡。后周并入焉。

○豫山府东北十五里。孤峰峭立,俗名独山。下有三十六陂,汉召信臣、东汉杜诗、晋杜预作陂溉田,民被其利。遗址犹存。又丰山,在城东北三十里。《山海经》:山有九钟,霜降则钟鸣。下有泉曰清泠。

百重山府北七十里。山峦重复,几及百重,其最著者曰鹿鸣、武阳、乱石、拓禽、鲤鱼。五山皆高峻深险,乃三鸦之第一鸦也。○雉衡山,在府北七十五里。本名衡山,马融《广城颂》所谓面据衡阴者也。以在故雉县境内,因名雉衡。《寰宇记》云以光武射雉于此而名,误。又有紫山,在城北二十五里。一名紫灵山。下有汤谷,冬夏常温。

分水岭府北七十里。水自岭而下,南北分流,俗呼为分头岭。其水为鸦河,亦曰鲁阳关水,北流入于汝水,南流入于淯水。此三鸦之第二鸦也。○卧龙冈,在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孔明草庐在其中。

○淯水府城东三里。俗名白河。源出河南府卢氏县南山中,经内乡县东境,又东南流,至府城东,绕城南而达于新野县,府境诸水悉会焉。又南至湖广光化县东北,又东经故邓城东南而入汉水。王莽末,诸将共设坛场于淯水上沙中,立刘玄为帝,即今府城南也。又后汉建安三年,曹操击张绣军于淯水,败还。《志》云:淯水旧有四堰,曰上石谷、马渡港、蜣螂堰、沙堰,汉召信臣所置,溉田六千余顷。后汉杜诗、晋杜预皆增广之,以溉稻田。宋太平兴国三年,西京转运使程能上言:白河旧从唐州南流入汉,请自南阳下向口置堰,回水入石塘沙河,合蔡河达京师,以通湘潭之漕。诏遣使督治,堑山堙谷,历博望、罗渠、少柘山,凡百余里,月余抵方城,地势高,水不能至,益发役兴作,卒不可通。端拱初,内使阎文逊等复请开古白河,通襄汉漕路至京,卒不就。盖地势悬绝,不可以人力回也。

湍河在府西南三十里。湍,音专。源出内乡县熊耳山之枪竿岭,东南流,经邓州城北,折而东北,至安众故城,又南至新野县,东合于淯水。《水经注》:湍水经安众城西,涅水自邓州来注之,?曷而为陂,为安众港。魏武破张绣,谓荀?曰:绣遏我归师,迫我死地。盖二水之间,沿涉为艰阻也。○梅溪水,在府西二十里。源出府北之紫山,南流经杜衍故城东,土地垫下,湍流注之。旧于安众置?曷,令游水是潴,所谓安众港也。

洱水在府北四十里。亦出内乡县熊耳山,东南流,入于淯水。府南又有泗河,与灌河、潦河及留山、黄渠等河,俱注于淯水。○栗河,在府东南十里。《志》云:源出马渡堰,分流至新野县界,仍入于淯水。又上石堰,在府北四十六里,南注于斗门、黄池等陂、拒柳等堰,达于唐县、新野二县,溉田千余顷。

爪里津府北四十里。即淯水之津也。上有三梁,谓之爪里渡。汉建武三年,邓奉拒光武于此,帝自赭阳西入讨奉,斩之于夕阳下。今津西即夕阳聚。

沙?曷在故南乡城北。即沙堰也,为淯水四堰之一。聚沙以壅水,因名。齐建武二年,后魏主宏遣将军薛其度引兵向襄阳,军于沙?曷。齐南阳太守房伯玉、新野太守刘思忌,皆城守拒魏兵。既而伯玉败魏兵于沙?曷,魏人引退。○石?敫,在府城外三里。淯水环流,为一城之胜。?敫以御水患而障城郭,向甚坚完,后渐毁坏。今?石犹存。

○三鸦路府北七十里。自府境北出汝、洛之径,道夹路深,称为险要。详见前重险三鸦。小长安聚在府南三十七里。谢沈《汉书》:光武初攻淯阳不下,引兵欲攻宛,至小长安,与莽将甄阜战,败绩。建武三年,帝自将征邓奉,至堵乡,奉自堵乡逃归淯阳,帝追破之于小长安聚,奉降。《郡国志》淯阳有小长安聚。

夕阳聚在府西北。袁山松《汉书》:贾复从击邓奉,追至夕阳聚。刘昭曰:宛县有夕阳聚。是也。又淯阳南有安乐乡,后汉安帝封胡广为侯邑。元魏时,于此立乐宅戍。

百章郭府西北六十里。淯水所经。旧为戍守处,俗讹为击獐郭。又永饶冶,在府南。晋时置冶于此,有令掌之。永宁初,永饶冶令空桐机斩安南将军孟观于此。时观党于赵王伦,引军屯宛也。冶寻废。○林水驿,在府南六十里。南出襄阳,此为通道。又府城东有宛城驿,府北六十里有博望驿。

镇平县府西七十里。西南至邓州八十里。汉安众县地。宋为穰县地。金初置阳管镇,后置镇平县,属申州。元属南阳府。明初省。成化六年,复置镇平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四里。○安国城在县东北三里。《志》云:汉初,王陵聚众南阳,以兵属汉,封安国侯,盖邑于此。○遮山在县东三十里。峦岫迢?,沟涧深阻,遮隔前后,故名。《志》云:汉世祖初起义师,兵败,为王莽兵所追,此山遮隔,竟不能及,因曰遮山。

骑立山县西北五十里。山势昂耸,状若立骑,因名。又有五峰并耸,亦曰五朵山。上有龙湫三穴;又有矿,产铜。

○潦河在县东四十里。《志》云:源出南阳县之马寺坪,西流经县西北五十里之杏花山,又南流至新野县界,入于淯河。

柳泉在县东遮山北。广五丈余,溉田甚溥。又青龙泉,在县之竹园保,引流溉田,为民利。○菱花池,在县西南,俗名天池,广五丈余,有菱芡蒲鱼之利。

唐县府东南百二十里。北至裕州百六十里,南至湖广枣阳县百九十里。汉置比阳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晋属南阳国。宋属广平郡。齐因之。后魏太和中,置东荆州治焉。西魏改为淮州。隋初又改显州,以界内有显望冈而名。大业初,改州为淮安郡,仍治比阳县。唐武德四年,仍曰显州。贞观九年,改曰唐州。天宝初,曰淮安郡。乾元初,复为唐州。五代梁移州治泌阳县,改曰泌州。后唐复曰唐州。晋又改泌州。汉复为唐州。宋因之,亦曰淮安郡。金仍为唐州。元还治比阳,属南阳府。明初降州为县。今县城周六里,编户五十里。

○比阳废县即今治。汉所置县也。比,一作沘。后汉初,更始立王匡为沘阳王,即此。魏、晋皆曰比阳县。后魏得其地,置乐陵镇于此。太和三年,齐义阳民谢天益自称司州刺史,欲以州附魏,魏乐陵镇将韦珍引兵度淮应援,略七千余户而去。其后置东荆州于此。西魏得之,常置重兵以防东魏。《北史》:西魏大统三年,荆州刺史郭鸾攻东魏东荆州,刺史慕容俨败却之。明年,东魏东荆州刺史王则寇梁淮南,是也。《隋志》:比阳县,后魏曰阳平。开皇七年,改为饶良。大业初,又改曰比阳,为淮安郡治。唐初为显州治,寻为唐州治。天?三年,朱全忠徙州治泌阳,而以比阳县属焉。宋、金因之。元至元三年,复移州治比阳,以泌阳县省入,而改比阳为泌阳县。明初省县入州,又改州为县。又比阳故城,在今县东。汉旧县治此。《魏志》有郢州,治安阳郡。《隋志》:后魏于比阳故县置西郢州。西魏改鸿州。后周州废,改置真昌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饶良曰比阳,以故比阳县省入。是也。

湖阳城县南九十里。故蓼国地,后属楚,谓之湖阳。《竹书纪年》: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史记》:沛公攻湖阳,下之。汉为县,属南阳郡。后汉初,光武封姊为湖阳公主。建安二年,曹操击张绣于穰,拔湖阳,又攻舞阴,下之。晋省入棘阳。宋元嘉十九年,沈庆之讨缘沔诸蛮,进至湖阳,其后遂于此置戍。齐因之。北魏太和二十一年,齐湖阳戍主蔡道福南遁,遂克之,置西淮安郡及南襄州治焉。梁天监初,鲁阳蛮鲁北燕围魏湖阳,魏将李崇击平之。大通三年,魏淮安太守晋鸿以湖阳来降,后复入于魏,改曰南平州。西魏改升州,又改湖州,州寻废。后周曰升平郡。隋初郡废。仁寿初,复置升州。大业初,又废州,以县属舂陵郡。唐初,复置湖州。贞观初,州废,县属唐州。宋因之。金仍属唐州。贞?初,废为镇。宋嘉定十三年,孟宗政败金人于湖阳,即湖阳镇也。○柘林废县,在湖阳城东北。《隋志》:后魏置顺阳郡。西魏改柘林郡。后周省郡,改置柘林县。大业初,废入湖阳县。

慈丘城在县东七十里。汉比阳县地。后魏置江夏县,又置江夏郡。隋改置慈丘县,属显州。胡氏曰:隋分比阳县置慈丘县,取县界慈丘山为名,山在唐州东北。唐属唐州。元和十年,山南东道帅严绶讨吴元济,败于慈丘,却五十余里,驰入唐州,是也。五代周省入比阳。

昭越城在县东。后魏置昭越县,属初安郡。隋初,郡废,县属显州。大业初,改为同光县,寻废。又后魏郢州,治城阳郡。《隋志》比阳县境有魏城阳县,置殷州城阳郡,隋初废。又后魏南襄州有襄城郡。《隋志》慈丘县有后魏襄城郡,隋初废。○劳州城,在县东南。后魏所置州,以授蛮酋。《北史》:永熙二年,劳州刺史曹凤、东荆州刺史雷能胜,举城降梁。二城盖相近矣。

谢城在故湖阳城北。相传周申伯徙封于此。《诗》所谓“肃肃谢功,召伯营之”,又曰“申伯番番,既入于谢”者也。《国语》:郑桓公问于史伯曰:谢西之九州,何如?盖即古申伯地矣。《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有谢城,光武封樊重少子丹为谢阳侯,即此城云。

○唐子山县南百里。一名西唐山,唐因以名州。山麓西南有唐子亭,即唐子乡也。刘纟寅等起兵讨王莽,自新野屠唐子乡,杀湖阳尉,盖在此。又蓼山,在县南九十里。县本古蓼国地,山因以名。

大狐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亦曰大胡。张衡《南都赋》:天封大狐,神仙之陬。是矣。亦曰壶山,沘水所出。后汉顺帝时,南阳樊英隐于壶山之阳,即此。

花山在县南。石晋天福六年,安从进以襄阳叛攻邓州,不克,退至花山,为张从恩所败。胡氏曰:花山在湖阳北。○中阳山,在县东七十里。一名慈丘山,隋因此置慈丘县。亦名上介山。瀙水出于此,流入泌阳县界。

沘水在县南。源出大胡山,南流与澧水会,谓之派水。又西南径南阳县南,至新野县南而入于淯水。《水经注》:沘水又西,澳水注之。水北出芘丘山,南入沘水。《吕氏春秋》:齐令章子与韩、魏攻荆,荆使唐茂将兵应之,夹沘而军。章子夜袭茂,斩之。《史记》:秦会韩、魏、齐兵伐楚,败其兵于重丘,杀其将唐昧。胡氏曰:重丘,即芘丘矣。又王莽将甄阜、梁丘赐,破汉军于小长安,遂南渡潢淳,临沘水,阻两川间为营,光武大破之于沘水西,是也。沘水,通作比水。小长安,见南阳县。

潢淳水在县西。赭水之支流也。《水经注》:赭水支分,结为二湖,二湖流注,合为潢水。又南经棘阳县之潢淳聚,谓之潢淳水。又南经棘阳故城西,谓之棘水。光武击甄阜、梁丘赐,阜、赐军溃,士卒溺死潢淳水者几二万人,是也。棘阳,见新野县。潢淳,亦作黄淳水。

泌水在县西。出自泌阳县铜山,流入县界,又西会县境之三家、八叠诸水,入南阳县界,与淯水合流入于襄江。

召渠在县西。亦曰召堰。汉召信臣守南阳,障水溉田,民赖其利。唐卢庠为刺史,使从事复修之,岁增良田四万顷。《志》云:召渠乘高泻水,类关中郑渠。宋嘉?二年,唐州守赵尚宽,修复召信臣故迹,浚渠溉田,为利甚溥,人亦谓之赵渠。熙宁五年,常平提举使陈世修请于唐州石桥南北岸累石为虹桥,架淮水入东西邵渠,灌注九子等十五陂,可使二百里间水利均浃。议不果行,识者韪之。

马仁陂在县北。沘水合众流之水,汇为陂泽,溉田万顷。又县有三大陂,皆汉、唐遗迹也。宋嘉?二年,唐州守赵尚宽以土旷民希,四境之田多入草莱,乃按视图记,得召信臣故迹,发卒复三大陂、一大渠,皆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入浸灌,四方之民,来者云集,比三年,皆为膏腴云。又高公陂,在县境,凡四十四处。宋治平中,知州高赋所作。

上闸在县南。亦潴水溉田处也。宋端平二年,蒙古寇唐州,守将全子才弃师走,襄阳帅赵范败蒙古兵于上闸而还。

○石夹口关在县东北。《唐志》县有石夹口关,昔时戍守处也。深桥在县南。萧齐永明五年,荒人桓天生引魏兵至沘阳,齐将陈显达遣兵与战于深桥,大破之,天生退保沘阳。《齐书》云:深桥距沘阳四十里。

泌阳县府东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唐县百二十里,东至信阳州二百三十里。汉置舞阴县,属南阳郡。晋属南阳国。宋、齐、后魏因之,又分置石马县。隋曰上马县。唐改县曰泌阳。五代梁以泌州治此。历宋至金,唐州皆治泌阳。元移治比阳,又省泌阳入焉。明初复置。城周五里,编户四十里。

○舞阴城在县北十里。汉县治此。后汉初,更始封李轶为舞阴王,既而光武封岑彭为侯邑。又建安二年,曹操与张绣战于宛,败还舞阴,破绣追兵于此。晋亦为舞阴县。姚秦置舞阴郡。刘宋复曰舞阴县。萧齐永明五年,荒人桓天生兵寇舞阴,舞阴戍主殷公愍拒破之。既而魏将公孙邃等与桓天生复寇舞阴,公愍又击破之。建武四年,魏大举入寇,诏军主鲍举助西汝南、北义阳二郡太守黄瑶起戍舞阴。盖二郡并治舞阴也。明年,为魏所陷,仍曰舞阴县,属南阳郡。孝昌中,改置舞阴郡治焉。隋初郡废,改县曰显冈,属显州。唐贞观三年,县废。又魏孝昌中,置期城郡,领东西二舞阳县。东魏改置临舞县。开皇初废郡,以县属显州。十八年,改东舞阳为昆水县。大业初,废入临舞县。唐初省。

上马城在县南。汉湖阳县地。后魏置石马县,属襄城郡。后讹为上马县。隋因之。大业初,属舂陵郡。唐初,侨置于宛城内,属宛州。贞观八年,州废,以上马县地并入比阳县。开元十六年,复割湖阳县地置上马县。天宝初,改曰泌阳。又钟离废县,在县东南。后魏置西淮郡,治钟离县。《隋志》云:后魏于钟离县置洞州及洞川郡。后周州废。开皇初,郡废。十六年,改钟离曰洞川县。大业初,省入上马县。

○铜山县东四十里。相传邓通曾鼓铸其上,因名。泌水所出也。又盘石山,在县南四十里。今讹为盘古山。县东北八十里又有截军山,与棋盘山并峙。

○泌水在县南。源出铜山,西南流入唐县界。杜佑曰:光武初起兵破王莽将甄阜、梁丘赐于此处。

省事潕水在县北。《志》云:自平地涌出,如飞舞然,东北流,达于舞阳县东南,又东入于汝。舞阴、舞阳,皆以此水名也。○瀙水,在县东北百余里。源出唐县之中阳山,流入舞阳县界,经舞阳县南,又东经县境之象河关,而入汝宁府遂平县界。

马仁陂县西北七十里,与唐县接境。四面皆山,水潴其中,溉田甚广。

○象河关在县东北百二十里。东出遂平、西平,北达舞阳、叶县,为要隘之道,有巡司戍守。

桐柏县府东南三百里。东至信阳州一百六十里,南至湖广随州界四十里。汉复阳县地。梁置淮安县,又置华州及上川郡治焉。西魏改州曰淮州,又改纯州,寻废。后周复置大义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县为桐柏,属显州。唐初置纯州,贞观初州废,属唐州。宋开宝六年,移治淮渎故庙。金亦曰桐柏县,兴定五年废。明成化十二年,复置今县。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平氏城县西北四十里。汉县,属南阳郡。更始立申屠建为平氏王。晋属义阳郡,宋省。齐永明中,陈显达城平氏,因置汉广郡,属宁蛮府。隋郡废,县属显州。唐因之。宋开宝五年,省入泌阳县,为平氏镇。

义阳城在故平氏县界。汉武帝元狩四年,封街山为义阳侯,寻废。元凤四年,又封傅介子为侯,后绝。五凤三年,又封厉温敦为侯。皆未置县。三国魏黄初三年,封弟据为义阳王。盖自是始置县,并立为郡。景初元年,分襄阳之都叶属义阳郡,后省。晋武帝泰始元年,封从伯望为义阳王,治新野,领义阳县。后魏中,改新野为郡,徙义阳郡治石城。晋末,又徙郡治平阳,而旧郡及县俱废。《水经注》:淮水自平氏桐柏山,又东经义阳县故城南,故义阳郡治也,世谓之白茅城。

复阳城在县东。汉县,属南阳郡。阚る曰:湖阳之乐乡也。元帝元延二年,置县于大复山之阳,因名。晋省。又淮南废县,在县境。《隋志》:西魏置淮南县,属淮州。隋属显州。开皇末,改油水县。大业初,废入桐柏县。

澧阳城在县西三十里澧水北。萧齐永明六年,魏人筑城于澧阳,陈显达攻拔之,进攻沘阳,是也。又有隔城,在县西南,刘宋所置。萧齐永明六年,荒人桓天生引魏兵据隔城,齐将曹虎攻拔之,斩其襄城太守帛乌祝,天生弃平氏遁去。

○桐柏山在县东一里。其山东南接随州界,西接枣阳界。峰峦奇秀,上有玉女、卧龙、紫霄、翠微、莲华诸峰,淮水出焉。《禹贡》所云导淮自桐柏者也。旁有大木山。杜佑曰:祖逖为豫州刺史,藏家属于此山。又胎簪山,《寰宇记》在县西北三十里。《水经》云,淮水出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是也。

高老山在县东十里。一名栲栳山,一名高乐山,皆高老之讹也。峰峦峻起,高出群山。其相连者又有石门山。两山对峙,如门之辟,故名。大复山在县东三十里。《水经注》:淮水出桐柏支冈,潜行地下三十余里,东出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括地志》:大复山南有淮源庙。唐武德二年,朱粲据南阳,淮安土豪杨士林等起兵攻粲,粲与战于淮源,大败,即此地矣。

○淮水在县东。源出桐柏山,东入汝宁府信阳州界,又东会汝、颍、汴、沂、泗诸大川,而入于海。天下有四渎,此其一也。详见大川淮水及川渎异同。

醴水亦作澧水,在县西。《水经注》:醴水出桐柏山,与淮同源而别流西注,径平氏县东北,又西至唐县境而入沘水。○宜秋聚在平氏故城西南。王莽末,刘纟寅等起兵南阳,会下江兵王常等至宜秋,纟寅因说以合从之利,即此处也。刘昭曰:平氏县有宜秋聚。

宜阳栅在县西。唐元和中,立栅于此以拒淮西。李?讨吴元济,自唐州徙屯宜阳栅,即此也。又县东九十里有桐柏镇,桐柏关设于此,与信阳州接界,今置巡司戍守。

南召县府北百四十里。北至汝州鲁山县百二十里。汉西鄂及雉县地。唐为向城县地。宋为南阳县地。明初为南召店巡司。成化十二年,置今县,属南阳府。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里。今仍废入南阳县。○东岐州城在县东北五里。《志》云:后魏尝置东岐州于此。又为南召故城,昔时戍守处也。其东北十里又有北召废城,未详所据。

○丹霞山一名留山,在县西北三十里三鸦路中。金末,武仙自三峰败走南阳,收溃兵屯留山,即此。今山上有栖霞寺,寺后一峰,?岩千仞,左右又有两峰,最为奇胜。三峰山,见开封府禹州。

矾山县南十五里。山产矾石。又县西南二十里有天子望山,相传光武尝登此以望南阳,因名。○土地陂,在县北。正德中,乱贼刘三为官军所败,走死于土地陂,即此。○三鸦水在县北鲁阳关南七里,亦谓之鲁阳关水。源出南阳县分水岭,下流东北出,而入鲁阳县界。亦谓之鸦河。

○鲁阳关在县北五十里,与鲁山县分界。即三鸦路口也。《史记》:赵惠文王元年,赵梁将兵与齐合军攻韩,至鲁关下。《淮南子》鲁阳公与韩战酣,日暮挥戈,日返三舍。即此地也。晋太和二年,荆州刺史桓豁攻宛,拔之,燕将赵盘退保鲁阳,豁追擒之。太元三年,苻坚遣兵分道寇襄阳,使其将石越等率精骑出鲁阳关。关控据要险,自昔为必争之地矣。今为鸦路镇,有巡司戍守。○清风店,在县西南。近代群贼自商洛窥郡境,北寇汝、洛,往往屯聚于此。官军攻之,不能克。

附见:

南阳卫在府城内。洪武二年置,辖右、中、后三千户所及唐县守御千户所。《志》云:唐县所,分置县城内。

邓州府西南百二十里。南至湖广襄阳府百八十里,东南至湖广均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陕西商州六百四十八里,东北至汝州四百九十里。

春秋时邓侯国。战国时属楚。秦为南阳郡地。两汉因之。晋属义阳郡,后改属新野郡。宋、齐因之。后魏仍属新野郡,寻置荆州于此魏收《志》:太和中,荆州移治穰城。西魏时,以为重镇置兵于此以备齐。隋初,改为邓州,炀帝又改曰南阳郡。唐仍为邓州,亦曰南阳郡。五代梁置宣化军于此兼领唐州,唐改曰威胜军,周改为武胜军。宋仍曰邓州亦曰南阳郡武胜军节度。金因之。元属南阳府。明仍曰邓州,以州治穰县省入编户三十七里,领县三。今因之。

州古所称邓林之险。《荀子》曰:限之以邓林《荀子》又云:邓地之山林。盖州境古多名材,缘之以方城方城,见裕州。又《荆州记》: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方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南北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居其南。故楚屈完答齐桓公,有“方城为城,汉水为池”之语。郦县故城,在今内乡县东,是州境亦有方城矣。又《淮南子》亦曰: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春申君曰:楚之右壤,皆广谷大川,山林溪谷不食之地。说者谓自邓以西耳。今其地西控商、洛,南当荆、楚,山高水深,舟车辏泊,号为陆海云。秦之末也,沛公自南阳入武关。后之有事关中者,往往图武关,图武关而州为孔道矣。又自州而南,径指襄阳,两驿而近。南北有事,襄邓为之腰膂。三国之季,魏王昶为扬豫都督,以宛去襄阳三百余里,有急不足恃,乃徙屯新野。后魏盛时,亦置荆州于穰县,以控临沔北。其后宇文泰欲经略江汉,使杨忠都督三荆,镇穰城,而沔口以西,遂拱手取之矣。唐以襄、邓为重镇,恃以震慑淮、沔。至德二载,史思明遣兵寇邓州,鲁炅悉力拒守炅时为南阳节度使,经年,贼不能陷其后炅以粮援俱尽,突围走襄阳。时贼欲南侵江汉,赖炅遏其冲,南夏得全。其后淮西拒命,兵锋辄及于邓州,及蔡州之平,功亦集于唐、邓。黄巢之入长安也,惧荆襄之军起而制其后,遣朱温陷邓州,遂据之以扼荆襄事在广明二年。温旋为官军所败,引还长安。温既篡位,因置镇于此,以犄角山南,屏蔽荆、湖。其后襄沔有变,实恃此以挫抑之石晋天福六年,安从进以襄阳叛,举兵攻邓州,败还,高行周等自邓州进击,遂平之。迄于晚宋,蒙古由此以倾金人之汴、郑,寻复道此以陷宋之襄、樊。虞允文有言:邓州,襄汉之藩篱,而实秦楚之喉嗌也。岂不信欤?

○穰县城州东南二里。战国时属楚,后为韩邑。《史记》:韩襄王十一年,秦取我穰。又秦武王十六年,封魏冉于此,为穰侯。昭王二十四年,与楚会穰。汉置穰县,属南阳郡。更始二年,立廖湛为穰王。建武三年,耿?击延岑于穰,大破之。建安初,张济自关中入荆州境,攻穰,为流矢所中死。二年,济族子绣败曹操于宛,还屯穰,与刘表合。三年,操围绣于穰,不克而还。魏仍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宋属新野郡。后魏因之,又置荆州治焉。梁大通二年,将军曹义宗围魏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阪,刺史王罴固守不下。既而魏遣将费穆驰救,义宗败没。隋为邓州治。自是州郡皆治此。明初,省县入州。府旧城,周二十四里,元初筑,至正中毁。明洪武、正德、嘉靖中,俱重修。今城周四里有奇,有门四。

冠军城州西北四十里。汉县,属南阳郡。武帝以霍去病功多,割穰县卢阳乡、宛县临?兆聚为冠军侯邑。后汉永元二年,封窦宪于此。魏、晋仍为冠军县,属南阳国。东晋隆安三年,桓玄为江州刺史,自夏口袭殷仲堪于江陵。仲堪出奔ガ城,将奔长安,至冠军,玄将冯诙追获之。宋、齐俱属南阳郡。后魏因之。隋属邓州。唐武德二年,马元规等击朱粲于冠军,败之。既而粲称楚帝于冠军,寻败奔王世充。贞观初,省入新城。夏口,见湖广重险。ガ城,见湖广光化县。

新城县城州西北七十里。汉冠军县地。后魏主宏太和中,析置新城县,属南阳郡。西魏改曰临湍。隋复为新城县,属邓州。唐武德二年,县移治虎遥城,置郦州。八年,州废,属邓州。贞观三年,还治故临湍聚,南去虎遥城十里。天宝初,复改曰临湍。五代汉改曰临濑县。宋建隆初,省入穰县。

涅阳城州东六十里。汉县,属南阳郡。在涅水之阳,因名。高帝封吕胜为侯邑。武帝元封三年,复封朝鲜降人路最为涅阳侯。晋属南阳国。永嘉四年,刘聪逼洛阳,诏征天下兵入援,山简自襄阳遣将王万将兵军于涅阳,为群盗王如所败。宋、齐皆曰涅阳县,属南阳郡。后魏因之。隋改曰课阳,属邓州。唐初因之,贞观初废。俗呼赤眉城。又白牛城,在城东南。光武封刘嵩为侯邑,后废。

东阳城在州东。本汉穰县之东阳聚。后汉建武三年,延岑为耿?所败,自穰走东阳,朱?等击破之。刘昭曰:淯阳有东阳聚,朱?败张成处也。盖穰县旧与淯阳接境矣。又《志》云:州南三十里有乐乡城,本汉之乐城县,属南阳郡。后汉省。

马圈城州东北七十里。汉涅阳县地。后魏于此置马圈镇。齐东昏侯永元初,陈显达攻马圈,拔之。既而魏主宏发洛阳,自梁城至马圈,命元嘉断均口,邀齐兵归路,显达败还。梁普通六年,曹义宗围魏荆州,取顺阳、马圈,魏将裴衍寻败义宗于析阳,复陷顺阳,进围马圈。义宗击败衍,仍拔顺阳。杜佑曰,马圈去襄阳三百里,在今穰县北,是也。《一统志》内乡县顺阳保北有马尾镇,误。梁城,见汝州。均口,见湖广?城县。

晋城在州东南。北魏置。梁普通六年,晋安王纲自襄阳遣司马董当门,破魏晋城,又破马圈、雕阳二城,是也。雕阳,或曰亦在州东。刘?句曰:唐武德四年,置平晋县,属邓州。六年,省入穰县。盖置于故晋城云。○魏武城,在州西南五里,《志》云曹操攻张绣时所筑。○紫金山在州城西南隅。冈阜掘起,城据其上,因山为墉,屹然险固。《志》云:州治南有福胜寺,寺东北隅有古塔,凡十三层,高百丈,中有一井,水尝泛溢,俗呼海眼。凭塔而望,四远廓然,亦有事时守御所资也。○五陇山,在州城西。山有五堆连接,因名。

白崖山在州西北。唐朱朴所云北有白崖联络者也。其上有香岩寺,自山而西,群山连亘以达于武关。又赤石山,亦在州西北,朝水出焉。○覆釜山,在州西北八十里。以形似名,俗呼吐雾山。上有青龙池,水常不竭。

析隈山州南七十里。《左传》僖二十五年,秦、晋伐鄀,秦人过析隈入。杜预曰:析为楚邑,隈其隐蔽处也。今州有析隈山,俗讹为厮隈山。○汤山,在州西七十里。山有两峰,东西列峙,东峰上有汤庙。又禹山,在州西南九十里,与析川县接界。

岐棘山即镇平县骑立山。涅水所出,今名赵河。○?塘原,在州东南。后魏太和二十三年,魏主宏殂于?塘原,即此。○湍水在州城北三里。自内乡县东南流入州境,经临湍、冠军故城间,又东南流至州北,复东北流,入南阳县界。州境诸水悉合焉。○涅水,在州东北。出岐棘山,经涅阳故城南,又东南经南阳县、安众故城西,而入于湍水。晋咸和七年,桓宣破石勒将郭敬于涅水,是也。朝水在州西南。源出赤石山,东南流经冠军故县界,又东南径州南境而入新野县界,合于淯水。《水经注》,晋杜预修六门陂,陂水散流,咸入朝水,是也。又刁河,在县南十五里。源出内乡县之萧山,流经州界,亦至新野县东南而入于淯水。

六门陂在州西。汉召信臣为南阳守,以建昭五年断湍水立穰西石?曷,至元始五年更开三门,为六石门,故号为六门?曷,溉穰、新野、涅阳三县五千余顷。晋太康三年,镇南将军杜预复请开广,利加于民。《水经注》:湍水经穰县为六门陂。杜预复六门之遏六门之水,下给二十九陂,民资其利。六门既破,诸陂遂断矣。

钳卢陂在州南六十里。亦曰玉池泽陂。汉建昭中,召信臣于穰南造钳卢陂,累石为堤,旁开六石门,以节水势。泽有钳卢玉池,因名。用广灌溉,岁增多至三万顷。后杜诗为守,修复其业,于是有召父杜母之歌。王氏曰:玉池陂,盖在宛县。

楚堰州西北六十里。或曰:晋杜预所作,引湍水溉田千余顷。《水经注》所云楚?曷也。高下相承,凡八重,周十里,方塘引水,蓄泄不穷。又州北有废永国渠。《宋会要》:熙宁五年,御史张商英言:闻献议者请开穰县永国渠,引湍水灌溉民田,失召信臣故址,所凿焦家庄,地势偏仰,水不通流。诏宦者程?疏治,功卒不成。

○千金镇在州西。宋靖康二年,汴京为金人所陷,范致虚以陕西五路之师,出武关,至邓州千金镇,为金将娄宿所败,溃入潼关。《志》云:州东旧有板桥镇,又有塌河关,在州南,今废。内乡县州西北百二十里。东南至镇平县八十里,北至河南府卢氏县四百八十里。春秋时楚之析邑。汉为析县,属弘农郡。后汉属南阳郡。晋属顺阳郡。刘宋时,县省。后魏复置西析阳县,兼置析州及析阳郡。西魏又改曰中乡县。后周郡废。隋讳中,改曰内乡县,属析州。唐武德二年,改置析州于此。贞观八年,州废,县属邓州。今城周八里,编户二十二里。

○淅阳城在县治西。春秋时楚白羽地,亦曰析。《左传》僖二十五年,秦、晋伐鄀,过析,即此。又昭十八年,许迁于析,实白羽。战国时,秦昭王发兵出武关,攻楚,取析,是也。汉仍曰析县。晋因之。后魏置析阳郡,领东西二析阳县,此即西淅阳也。梁普通六年,曹义宗等取顺阳、马圈,与魏将张衍战于淅阳,败还。后魏永熙末,贺拔胜闻魏主修西入长安,使其长史元颖行荆州事,守南阳,自帅所部西入关,至淅阳而还。既而东魏取荆州,蛮酋樊五能攻破淅阳郡以应魏。东魏荆州刺史辛纂欲讨之,李广曰:淅阳四面无民,惟一城之地,山路深险,表里群蛮,不如完垒抚民,然后讨之。纂不从,果败。魏因遣独孤信取荆州,出武关,东魏恒农太守田八能帅群蛮拒信于淅阳,又遣别将出信后,信进击八能,破之,遂乘胜袭取穰城。《隋书》云:西魏置淅州,又改西析阳为内乡县。刘?句曰:后周改曰中乡,隋始曰内乡也。又武德初,析内乡置默水县,寻复省入内乡。

郦县城在县东北。秦邑。二世二年,沛公攻析、郦,皆下之,是也。汉置郦县,属南阳郡。武帝封王同为侯邑。晋仍属南阳国。宋、齐因之。后魏析置南郦县,属恒农郡,而北郦县属东恒农郡。后周复合为郦县。隋初改为菊潭县。唐武德二年,朱粲为淮安土豪杨士林所败,自淮源奔菊潭,是也。唐亦曰菊潭县,属邓州。五代周省。今城亦谓之下郦,或谓之南郦。其北有北郦城,即后魏所析置县也。淮源,见桐柏县。○武关废县,在今县西。后魏太和中,置东恒农郡,领西城等县,郡县皆侨置也。西魏改县曰武关。隋初废郡,复省县入菊潭。

丹水城县西南百二十里,南去丹水二百步。古鄀国,又为商密地。《左传》僖二十五年,秦、晋伐鄀,楚人以申、息之师戍商密。班固曰:丹水县有密阳乡,即故商密也。秦置丹水县,属南阳郡。二世二年,沛公破宛,引兵西至丹水。汉亦为丹水县,属弘农郡。后汉属南阳郡。晋属顺阳郡。建元初,庾翼欲经略中原,表桓宣为梁州刺史,前趣丹水,为石赵将李罴所败而还。宋、齐皆属顺阳郡。后魏置丹川郡于此。后周郡废。隋以县属析州。唐初县废。范汪《荆州记》:丹水县,尧子朱所封,亦曰丹朱城。

商於城在县西。本秦地,张仪以商於六百里之地诳楚。裴る曰:有商城在於中,故曰商於。道元曰:丹水经内乡、丹水二县间历于中北,所谓商於者也。杜佑曰:今内乡西七里有於村,亦曰於中。或曰:商,即商州;於,即内乡也。自内乡至商州,凡六百里,皆古商於地矣。唐上元末,淮西运阻,转运使刘晏以江淮粟帛由襄、汉越商於以输京师,是也。今为商於保。三户城在县西南。《春秋》哀四年,晋执戎蛮子赤与其五大夫,以畀楚师于三户。杜预曰:丹水县北有三户亭,后汉桓帝时,河间孝王子博封三户亭侯,盖即城置亭云。又县西南百里有汉王城,城内有试剑池。其相近为罗王城,未知所始。相传春秋时楚人伐罗,即此,误也。

修阳城在县北。汉析县地。后魏置修阳县,兼置修阳郡治焉。后周郡县俱废。又盖阳城,亦在县北。魏修阳郡领盖阳、修阳二县,是也。后周废。或讹为葛阳县。○房阳城,在县东。《志》云:汉哀帝封孙宠为房阳侯,盖邑于此。

○熊耳山县东十二里。峰峦耸峙,连亘甚远。其北麓接卢氏县界。旁有枪竿岭,湍水所出也。又萧山,在县东二十五里,上有萧王庙。光武初封萧王,因以名山。刁水所出。

丹崖山县西百里。岩岫参差,崖石多赤,称为奇胜。又白崖山,在县西南三百九十里。峰峦绵亘,山岩莹白,有水帘洞诸胜。○墨山,在县北五十里。山石尽黑,亦名石黑山。又Σ岭山,在县西北三百里,山岩峭拔。

太白山县南百二十里。峰峦高峻,下临丹河。旧指此山为顺阳、淅川二县分界处。《志》云:县境群山回还,连接绵远,与关中之南山秦岭参差映带,此山亦以似关中之太白而名。

马蹬山县西南百六十里。其东南有石穴山、岵山、王子山,绵联百余里。宋绍定六年,孟珙破金将武仙于顺阳,仙走保马蹬山,于是顺阳及申州唐州皆来降。仙将刘仪亦降于珙,谓珙曰:仙所据九寨,其大寨在石穴山,以马蹬、沙窝、岵山三寨蔽其前,三寨不破,石穴未可图也。若破离金寨,则岵山、沙窝孤立矣。珙遂遣兵破其离金寨,又捣王子山寨,围马蹬,还至沙窝西,与金人战,败之。复遣兵破其默侯里寨,惟板桥石穴未破,珙遣仪招之。又料仙势穷蹙,必上岵山窥伺,乃遣将先夺岵山,驻军其下。仙果登山,及半,伏兵四起,仙溃走。珙进军小水河,仪言仙且谋往商州,依险以守。珙急攻石穴,破之,追败仙于鲇鱼寨,又追败之于银葫芦山,降其众七万。离金、默侯里诸寨,盖皆是时依山据险处也。小水河,亦山涧之名。银葫芦山,见汝州伊阳县。

○淅水在县西南百三十里。源出商州南山,流经县南,与丹水会。○丹水,在县西南。源出商州清池山,出武关,又东南流经丹水故城,又东南而合于淅水,下流入于均水。战国赧王三年,秦人大败楚师于丹阳,遂取汉中郡。盖即丹水之阳矣。

淯水在县东。《水经注》淯水出郦县北攻离山。《括地志》淯水出熊耳山。《郡志》云:淯水出嵩县双鸡岭。双鸡,盖攻离之讹也。今淯水经故郦城东南,而达南阳县界。○湍水,在县东。出熊耳山枪竿岭,经故郦城东,又东南入邓州境。

菊潭在县北。源出县西北之石涧山,亦曰析谷,亦名石马峰,汇而为潭,傍生甘菊,其水甘香特重于诸水,居人饮之多寿,隋因此名县。《汉志》析县有黄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师古曰:鞠水,即菊潭也。《荆州记》:郦县北八里有菊水。○涌泉,在县西。广八尺,水极清澈,自下涌出,的?如珠,溉田甚广。

○武关在县西百七十里,与陕西商州接界。襄、郧、宛、洛,由此入关,其捷径也。详见陕西重险武关。

西夹口关在县西北古城内。今有巡司。又荆子口关在县西南,其相近者又有党子口关,俱间道通关中,有官兵戍守。○金斗关,在县东北百十里。道路险僻,有巡司戍守。《志》云:县北有马尾关,西魏置此以御高齐。

新野县州东南七十里。南至襄阳府一百十里。汉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晋初为义阳郡治。惠帝时,改置新野郡。宋、齐皆为新野郡。后魏因之。后周郡废,改县曰棘阳。隋仍为新野县,属邓州。唐武德四年,置新州于此,旋废,县仍属邓州。乾元初,省入穰县。宋为新野镇。元复置县,属邓州。今城周四里,编户二十二里。○新野故城在县治南。汉置县于此。后汉桓帝延熹七年,南巡,幸新野。建安六年,曹操击刘备于汝南,备奔刘表,表益其兵,使屯新野。曹魏正始中,王昶督荆豫诸军事,自宛徙屯新野。晋置新野郡。宋、齐因之。齐建武四年,魏主宏自南阳至新野,新野太守刘思忌拒守,魏人攻之,不克。明年,魏将李佐拔新野,沔北大震。梁普通七年,曹义宗据魏穰城以逼新野,不克而退。后周废郡。唐末县废。元始复置。今城即元时故址云。棘阳城县东北七十里。古谢国也。或谓之黄棘。楚怀王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是也。汉置棘阳县,属南阳郡,以在棘水之阳也。高帝封杜得臣为侯邑。王莽地皇三年,刘纟寅自湖阳进拔棘阳,既而败于小长安聚,又兵还保棘阳。晋属义阳郡,后属新野郡。刘宋属河南郡。齐因之。后魏置汉广郡,治南棘阳,兼领西棘阳县。西魏改郡曰黄冈郡,又以西棘阳县省入,而改南棘阳为百宁县。后周废郡,又废百宁县入新野县。《元志》棘阳镇在新野、湖阳二县间,是也。又棘阳有巢阝乡。东汉和帝封宦者郑众为巢阝乡侯,即此。河南城在故棘阳县东北。刘宋大明中,侨立河南郡,分沔北为境,兼置河南县为郡治,共领五县,唯棘阳为实土。萧齐因之,后没于北魏。《梁书》:天监五年,江州刺史王茂侵魏荆州,诱魏边民及诸蛮更立宛州,遣其所署宛州刺史雷豹狼袭取魏河南城。既而为魏将杨大眼所败,复取河南城,追茂至汉水,拔五城而还。后废。

东乡城在县东。本新野之都乡。永始元年,以封莽为新都侯国,属南阳郡。东汉废入新野,谓之东乡。又县东有黄邮聚。元始三年,有司请益莽黄邮聚新野田,是也。建武初,遣傅俊、岑彭击秦丰,先拔黄邮聚;吴汉又破秦丰于黄邮水上。黄邮水,盖即棘水云。

朝阳城在县西朝水之阳。汉县,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刘宋属顺阳郡。大明八年省。亦曰朝城,俗呼刁城,今为朝阳村。又沈约《宋志》:广平郡,治广平县南渡,以汉朝阳县地立,并领ガ、阴、比阳等县。萧齐仍之。魏废。今ガ、阴二县,见湖广光化县。

○淯水在县西一里。自南阳流入县界,又东南入于汉水。县北有比水,县西有湍水,东南有棘河,西北有刁河。凡府境之水,悉流入焉。○湍水,在县西。亦自南阳流入县界,至县南合于淯水。元顺帝至元二年,邓州大霖雨,湍河、白河溢。白河,即淯水也。

棘水在县东。其上源即赭河也,自唐县流入,经故棘阳城、黄邮聚南,至县东南而入于淯水,谓之棘口,俗讹为力口。○朝水,在县西,自邓州界流经朝阳城东南,而合于淯水。又有白水,在县西南,自朝阳城西,东南流而入于淯水。

樊陂在县西北。《水经注》:朝水支分南北,为樊氏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汉樊宏兄重善农稼,开此陂以灌溉,因名。又有豫章陂,在县东南,灌田三千余顷。今废。

○蓝乡在县东。王莽地皇三年,甄阜、梁丘赐败刘澺于小长安聚,乘胜径进,留辎重于蓝乡,澺潜师夜起袭之,尽获其辎重处也。刘昭曰:棘阳县有蓝乡。《一统志》泌阳县有古蓝乡,误。湍阳驿,在县城东。又城西有新野递运所。

淅川县州西南百二十里。南至湖广均州一百六十里,北至内乡县百五十里。汉析县地。后魏置东析阳县。西魏改曰淅川县。后周并入内乡。唐初,又置淅川县,并置淅州于此。贞观初,州废,县亦寻省。《通考》:邓州淅水县,梁置,至宋始省。《元志》云:邓州旧领淅川县,元初省入内乡县。盖废置不一矣。明成化七年,复析内乡地置。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八里。○顺阳城县东北三十里。本汉析县之顺阳乡。哀帝初封孔光为博山侯,因置博山县,属南阳郡。后汉复曰顺阳。建武四年,延岑复寇顺阳,为邓禹所败,走汉中。章帝封马廖为侯邑。建安中,置南乡郡。晋改为顺阳郡,而顺阳县属之。刘宋亦曰顺阳郡,领顺阳县。萧齐避讳,郡县皆改曰从阳。建武五年,没于后魏,仍曰顺阳郡,移治顺阳。永元初,崔慧景攻魏顺阳,顺阳太守张烈固守不下。西魏析顺阳置郑县,寻改为清乡。周并顺阳入清乡。开皇初,废郡,又改清乡为顺阳,县属邓州。唐初因之。武德六年,省顺阳县入冠军县。宋太平兴国六年,复升顺阳镇为县,仍属邓州。金省入穰县,仍曰顺阳镇。宋绍定五年,蒙古自金州趣汴,金人御之于邓州,屯顺阳。完颜合达等议由光化截江与战,不果,复还邓州。淳?中,蒙古既灭金,谋寇荆、襄,积船材于邓之顺阳,孟珙潜遣兵焚其所积。《一统志》内乡县有顺阳保。《括地志》云:顺阳在穰西一百四十里。丰乡城在县西南。《左传》:楚人谋北方,司马起丰、析以临上洛。《续汉志》析县有丰乡城,是也。其地与湖广上津县接境。○禹山县东南三十里。本以祷雨得名,曰雨山,后讹为禹。蒙古侵金,自汉中金州而东,由光化渡汉江而北。金将完颜合达等与战于禹山,不胜,将还邓州,过光化对岸枣林后,蒙古突至,邀其辎重而去。枣林,在禹山东二十余里。鹰子山在县东南。齐东昏侯初,陈显达攻魏马圈,魏人断均口邀齐兵归路。显达引兵渡均水西,据鹰子山筑城,为魏所败,自分碛山出均口南走,是也。分碛山,见襄阳?城县。

岵山县东二十五里。宋绍定六年,孟珙破金武仙于岵山,仙遁走,即此处也。今详见内乡之马蹬山。又太白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亦见内乡县界。

○淅水在县西南三十里。东北流入内乡县境,合于丹水。晋永和十年,桓温伐秦,步兵自析川趣武关,是也。○丹水,在县北十五里,旧为析川、顺阳二县分界处,东北会于淅水,又东注于均水,并流而南,入于汉江。后汉初平二年,曹操讨袁术,率南阳之军军丹水,即此。

均水在县东。源出内乡县熊耳山,曰涓水,流经废顺阳县西,曰汮水,至故涉都城东北而入沔,曰均水。《汉志》:顺阳西有白石山,南临均水。《水经注》:均水自南乡合丹水,又南经顺阳县西白石山,又南注沔。其入沔处亦曰涓口,亦曰均口,亦曰汮均口。晋桓温伐秦,水军自襄阳入均口,至南乡。齐陈显达攻魏马圈,军入汮均口,是也。涉都,见湖广?城县。

○花园头关在县西北二百里。本在内乡县西北,成化中,改属县界。今有巡司戍守。○峡口镇,在县西,其南即湖广均州界也。《金志》内乡县有峡口镇。今入县界。胡村县西北九十里。《舆程记》:自县西北水行四十里至幕围,四面皆山,又四十里至胡村,又陆行九十里至青山,又九十里为青油河,又四十里而入武关。是也。附见:

邓州守御千户所在州城内。洪武三年建,属南阳卫。裕州府东北百二十里。东至开封府许州二百七十里,东南至汝宁府三百五十里,北至汝州二百里。春秋时,楚方城地。汉属南阳郡。东汉因之。晋属南阳国。萧齐置北襄城郡。后魏因之。西魏曰襄邑郡。隋废郡,以其地属淯州。唐初,置北澧州。贞观八年,改曰鲁州,州寻废,改属唐州。宋因之。金人始置裕州。元属南阳府。明初,以州治方城县省入编户三十二里,领县二。今仍之。

州南蔽三关谓义阳三关,北控郑、洛,东掣许、蔡之肘,右拊宛、邓之背。山连太室,川带淮、汝,此亦形胜之所也。昔楚人图北方,以宛、叶为重地,所谓方城之险,州实当之。《左传》曰: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屈完对齐侯曰:方城以为城。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荀偃伐楚,侵方城之外。盖地有所必争矣。秦白起伐楚,取宛、叶而楚之鄢、郢危,魏公子无忌谓魏王:秦叶阳即叶县、昆阳与舞阳、高陵邻高陵,在舞阳县东北。《汉志》定陵有高陵山,汝水所出。盖因山以名邑。王氏谓冯翊之高陵,误矣,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南国必危。盖方城之险,秦既得之,则足以祸南国也。《淮南子》天下九塞,方城其一。盛弘之《荆州记》:叶县东界有故城,始?县见汝州鲁山县,东至瀙水见舞阳县,达沘阳界今唐县,南北连绵数百里,号为方城,亦谓之长城。林氏曰:宛在方城内,叶在方城外,外有方城,内有冥?厄,而宛、叶为之表里。朱子曰:荆州地势四平,其守当在外。楚人谓方城为城,汉水为池,是矣。

○方城废县今州治。汉堵阳县地。后魏置方城县,为襄城郡。西魏为襄邑郡治。隋初郡废,县属淯州。唐初置北澧州。贞观八年,改置鲁州。九年,省,以县属唐州。宋亦曰方城县。金为裕州治。明初省。今州城周七里有奇,门四。

堵阳城在州东六里。汉县,属南阳郡,亦曰赭阳。堵,音者,盖通称也。后汉建武二年,封朱祜为侯邑。是年,堵阳人董?反宛城,坚镡攻宛,拔之,?走还堵阳。明年,帝自将至堵阳,?降。晋仍属南阳国。刘宋时省。萧齐于此置北襄城郡。建武初,魏将卢渊等攻堵阳以取叶仓,北襄城太守成公期拒守,魏不能克。四年,魏复南寇,军主胡松引兵助守赭阳,魏主因留诸将攻赭阳,自引兵南攻宛。既而别将韩显宗将别军屯赭阳,成公期遣胡松引蛮兵攻其营,为显宗所败。五年,陷于后魏,改襄城郡。孝昌中,又置襄州,又改置方城县,废堵阳入焉。亦曰堵乡。《水经注》:堵水南经小堵乡,为小堵水。○襄邑城,在州南二里,西魏襄邑郡城也。又后魏有建城郡,太和中置,景明末罢。永熙中复置,亦治赭阳县。后亦改建城。后齐郡县并废入方城。

真昌城在州东南。后魏置北平县,属襄城郡。隋开皇九年,改县曰真昌,属显州。唐初属北澧州。贞观初,省入方城县。○青台城,在州东南。唐元和十二年,李?遣方城镇将李荣宗击淮西青台城,拔之。又元人筑青台城以图襄阳。《九域志》方城县有青台镇。今其地南接唐县界。

○方城山州东北四十里。《左传》楚方城为城,是也。又文三年,楚围江,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荀偃伐楚,侵方城之外。《史记》:秦昭襄王八年,魏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或曰:楚置城于山上以为要隘。其山连接南阳、唐县、叶县之境,几数百里,亦曰长城山。曹魏太和二年,张?将兵伐吴,屯于方城,是也。杜预曰:方城在叶南。今州境本叶地。或谓之万城。《水经注》:楚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叶为万城。唐勒奏《土论》曰:我是楚也,世霸南土,自越以至叶垂,弘境万里,故号万城。或曰:方与万相似,好事者为之说耳。

七峰山在州北三十里。上有七峰列峙,下有暖泉,三时俱凉,至冬则暖。又泉白山,在州北四十里。山顶有泉,下流如布,因名,与七峰山对峙。又北十里为黄石山,亦奇胜。○大乘山,在州东南,晋《裕州图经》所云“大乘峙前,方城镇后”者也。《志》云:州东北二十里有招抚冈,相传光武曾驻此招抚降众云。

○堵水《元和志》:西去县三十五里。亦曰赭水。源出方城山,经州西,汉以此名县。下流至唐县界,入于沘水,其相合处谓之会口。又州城东有潘河,出州北四十里之当阳山,南流合赵河,至唐县界入唐河。

贾河州东四十里。源出县东南之牛心山,流入舞阳县界,与沙水合。○圣井,亦在州东。其地四面皆下,井居其中,独高仞余,泉常仰溢云。

○仙翁关在州东北。道出汝、颍,旧为戍守之处。又州有青台镇,今废。○赭阳驿,在州城西南,明初置。舞阳县州东北百七十里。南至泌阳县百八十里,东至汝宁府西平县百里。汉置舞阳县,属颍川郡。应劭曰:在舞水之阳,因名。高帝封樊哙为侯邑。东汉亦属颍川郡。晋属襄城郡,后改北舞阳县。永安中,置定陵郡。隋初郡废,又改北舞县,属许州。唐复为舞阳县,仍属许州。宋因之。金改属裕州。元省入叶县,寻复置,属裕州。今县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四十四里。

○舞阳城在县西。战国时魏邑。信陵君上安?王书: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又曰: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南国必危。即此。汉置县。晋因之。后魏皇兴初,改置北舞阳县,又分置西舞阳县。齐永明五年,荒人桓天生引魏兵寇舞阴,雍州刺史陈显达拒之,进据舞阳城。隋曰北舞。唐贞观初,县废。开元四年,复置曰舞阳,初治古城内。元和十三年,移吴城镇,后又移今治。又《括地志》今叶县东十里有舞阳故城,此为樊哙封邑云。定陵城在县北灰河保。汉县,属颍川郡。更始初,王凤与偏将军秀等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晋属襄城郡。后魏改置北舞阳县,为定陵郡治。高齐因之。隋省入北舞县。郾,今许州郾城县也。又东不羹城,在县西北。《汉志》定陵有东不羹城,楚灵王所谓大城陈、蔡不羹者也。又有西不羹城,见前许州襄城县。《志》云:县北有楚王城,相传楚平王所筑。

红阳城在县西南三十二里。汉县,属南阳郡。有红山在城北,因名。成帝封王立为侯邑。后汉省。

○十八盘山县南八十里。周回一十八盘,因名。○高陵山,在县北定陵城西。《汉书·志》汝水出于此。又县西有苏寨山,《邑志》云:瀙水源出于此。

○沙水在县北五十里,即滍水也。自叶县东流入县境,又东至许州襄城县界,入于汝水。○澧水,在县北。源出方城山,经叶县界,流入县境,又东至郾城县界,入于汝水。

瀙水在县南。自唐县东北,流达县界,又东南经泌阳县界而入汝宁府境。又烧车水,在县东,源出叶县之黄城山,下流注于澧河。光武烧王寻辎重于此,因名。舞水在县南。自泌阳县流入境。《志》云:今县东南有舞水泉,涌跃若舞,流为三里河,即潕水也。舞阳之名以此。又县北四十里有涤清湖,周围凡十里。俗作狄青湖,误也。百尺沟在县东北。《水经注》:汝水经定陵城北,右则滍水入焉,左则百尺沟出焉,沟北通颍水于襄城县,颍盛则南播,汝溢则北注,沟水夹岸层崇。亦谓之百尺堤。○刁沟,或曰:在县东北,又东入许州郾城界。唐贞元十三年,淮西吴少诚擅开刁沟入汝。诏止之,不从。新、旧《唐书》以为司洧河云。

○北舞镇在县北。即故舞阳城也。《金志》舞阳县有北舞、吴城二镇,盖皆舞阳旧治云。叶县州北百二十里。东北至许州襄城县六十里,西北至汝州百四十里。春秋为楚地。成十五年,楚迁许于叶,是也。秦曰叶阳。汉为叶县,属南阳郡。晋属南阳国。后魏属南安郡。孝昌中,置襄州于此。东魏因之。后周废襄州,置南襄城郡。隋初郡废,以县属许州。唐初于此置叶州。贞观初,州废,县仍属许州。开元三年,置仙州。二十六年,州废,县属汝州。宋因之。金改今属。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三十三里。

○叶城在县治东。汉县治此。后汉因之。建安七年,刘表使刘备屯新野,引兵北出至叶,曹操使夏侯?等拒之,备一旦烧屯去,?追之。李典曰:敌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窄狭,草木深,不可进。?不听,果败。后魏为襄州治。西魏大统四年,取襄州,寻复为东魏所取。十三年,复入于西魏。十五年,东魏复取之。盖其地阻隘,高齐时,亦保此以备周。唐初置叶州,寻罢。开元三年,置仙州于此,分汝州之叶、襄城、唐州之方城、豫州之西平、许州之舞阳,皆属焉。既而复废。今城称为险固。

昆阳城县北二十五里。战国时魏邑。苏秦谓南有昆阳,是也。汉置县,属颍川郡。王莽末,光武大破王寻、王邑兵于昆阳下,即此。建武中,封傅俊为侯邑。晋属襄城郡,后废。后魏永安中,置广州汉广郡,治昆阳城。高齐改置汝?县,亦为汉广郡治。隋县属颍川郡。唐属汝州。贞观初废,郡寻废。元初分叶县置昆阳县,仍治故昆阳城。至元三年,并入叶县。

定南城在县东南。后魏置。魏收《志》定南县属南安郡。《隋志》云:东魏置定南郡,后周废为定南县。大业初,省入叶县。○仙凫废县,在县南。唐开元四年,析叶县地置仙凫县,属仙州,以汉王子乔曾为叶令也。寻废。又卷城,在县界。《汉·郡国志》叶县有卷城。《左传》昭二十五年,楚子使季然郭卷,是也。杜预曰:叶县南有卷城。

南安城在县西南。本叶县地。后魏析置南安县。魏收《志》,太和十三年,置郢州;十八年,改为南中府;天平初,改置南安郡,属襄州,治南安县,是也。高齐时,南安城主冯显降周,周使丰州刺史郭彦将兵迎之。寻郡县俱废。丰州,即今湖广均州。○蒲城,在县东北。相传蒲洪所筑,因名。《水经注》湛水经蒲城北。今为蒲城保。《寰宇记》:县西北十余里有河山保,即后魏所置河山县云。又奇额城,在县东北二十三里。《寰宇记》:后魏置,为南颍川郡治。

○黄城山在县北十里。一名苦莱山,一名长城山。或以为即方城山,非也。林氏曰,叶在方城外,是矣。《冢墓记》:黄城山,即长沮桀溺耦耕处,下有东流水,子路问津于此。

○汝水在县北。自汝州郏县流入,又东入许州襄城县界。详见大川汝水。○?水,在县东。《水经注》:汝水东南径奇额城西北,?水出焉。世谓之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