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四十七 河南二

◇开封府东至归德府三百十五里,东北至山东曹州一百里,东南至南直颍州五百四十里,南至汝宁府四百六十里,西至河南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南阳府裕州五百五十里,西北至怀庆府三百里,北至直隶开州百五十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五百八十里,至南京一千一百七十五里。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郑地。战国时为魏都魏惠王自安邑徙都大梁,即此。秦属三川郡。汉置陈留郡。晋为陈留国其后没于群胡,石虎改为建昌郡。后魏亦曰陈留郡。东魏置梁州及陈留、开封二郡天平四年,梁州附于西魏,侨置北徐州。旋复入于东魏。北齐以开封省入陈留。后周改梁州为汴州。隋废陈留郡,大业初,并废州,分其地入荥阳、梁、颍川等郡。唐初,置汴州;天宝初,改陈留郡;乾元初,又为汴州;兴元二年,自宋州徙宣武军于此。朱梁建都,升东京开封府《唐本纪》:中和三年,以朱全忠为宣武节度使,封梁王。后篡唐,遂都于此。后唐复为汴州宣武军。晋复都此,仍曰东京开封府契丹入汴,仍曰汴州,寻亦为宣武军。汉、周皆因晋旧。宋太祖复定都焉,亦曰东京开封府。金曰汴京,废主亮改曰南京,宣宗?迁都焉。元曰南京路,至元二十五年,改汴梁路。前朝洪武初,建北京于汴梁,复曰开封府北京寻罢,领州四、县三十。今因之。

府川原平旷,水陆都会。战国时,张仪说魏哀王曰: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限。魏之地势,故战场也。楚汉间,郦生说汉王曰: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唐韩弘曰:大梁襟带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制山东。后唐郭崇韬曰:汴州,关东冲要,地富人繁。石敬瑭说李嗣源曰:大梁,天下之要会也胡三省曰:大梁控引河、汴,南通淮、泗,北接滑、魏,舟车之所凑集,且梁旧都也。故敬瑭云然。及敬瑭入洛,议徙大梁。时范延光镇天雄,谋作乱,桑维翰曰:大梁北据燕、赵,南通江、淮,水陆都会,形势富饶。大梁距魏不过十驿,彼若有变,大军寻至,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天福三年,晋主以大梁舟车所会,便于漕运,遂建东京。宋人谓汴都背倚燕、赵,面控江、淮,泰岳镇其左,温、洛萦其右,为天下奥区。然形势涣散,防维为难。开宝九年,太祖幸洛,欲留都之,群臣及晋王光义力谏。太祖曰:迁河南未已,终当居长安耳。光义问故,曰: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光义等复力请还汴。帝不得已,从之,叹曰: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史记》:张仪说魏曰: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鲍氏注:他国或有山川间阻,惟梁无之,以卒戍守。陈无己曰:开封无山川之阻,为四战之地,故太祖以兵为营卫,畿内常用十四万人。仁宗景?三年,范仲淹与宰相吕夷简论建都之事,仲淹曰:洛阳险固,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时不能用。庆历四年,韩琦自陕西还朝,请修京师外城先是庆历三年,琦条事所宜先者,谓莫如先营洛邑。言北戎势重,京师坦而无备,若一朝称兵深入,必促河朔重兵与之力战。彼战胜则疾趣澶渊见直隶开州。若京城坚固,戒河朔之兵勿与战。彼不得战,欲深入,则前有坚城,后有重兵,必阻而自退,退而邀之击之皆可也。故修京师,非徒御寇,诚以伐深入之谋。谏官余靖言:王者守在四裔,今无故而修京城,是舍天下而为婴城自守之计。遂不果行。及靖康之祸,金人邀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地,许之。陈东等言:无三关四镇高阳、凡桥、益津三关,太原、中山、河间、真定四镇,是弃河北也。弃河北,朝廷能复都大梁乎?杨时亦言:河朔为朝廷重地,而三镇又河朔要藩。一旦弃之,使敌骑疾驱,贯我心腹,不数日,可至京城。若三镇拒其前,吾以重兵蹑其后,尚可为也。既而岳飞亦说张所曰,国家都汴,恃河北为固云。明初尝幸汴梁,议徙都之,不果。盖虽恃德不恃险,而设险重闭之义,亦未可略而不讲矣。建都议曰:都汴者,以河汴流通、挽输便易为美谈。张方平曰:京师所谓陈留八达之地也。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国家浚河三道,通京城漕运,曰广济、曰惠民、曰汴河详见前,太仓蓄积,三军士庶咸取给焉。此建国之本也《宋会要》:东京以惠民、金水、五丈、汴为四渠,而汴、黄、惠民、五丈亦曰四河。虽然,苏代有言:决荥口,魏无大梁。魏公子无忌亦曰:决荥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及秦攻魏,王贲果引河沟以灌大梁,王假被执,一国为鱼。宋端平初,赵葵入汴,蒙古决黄河寸金淀水灌之寸金淀,见祥符县,葵败还《纪闻》:崇祯十五年,闯贼围城,河决城西北十七里之朱家寨,水溢城北。又数日,大水至,汴城坏,军民死者数万。盖往古之祸,复中于今日也。王氏有言:汴四战之地,受敌最深。梁末帝之祸,甚于王假;靖康之辱,几于石晋。况滔天之浸,近在咫尺之间。言建都者,其亦有鉴于往事哉?今府城,宋东京城也。旧《志》:外城周四十八里有奇周显德中,世宗所筑,名曰新城。宋大中祥符九年、元丰元年,俱增筑。政和六年,又展筑京城南面,亦曰国城,里城周二十里有奇汴州旧城也。唐建中初,节度使李勉所筑。宋亦曰阙城。金主?兴定二年,筑汴京里城,盖因旧城增修之,宫城周五里曰大内,据阙城西北。亦曰皇城。《宋会要》:大内即宣武军治所。朱梁建都,遂以衙署为建昌宫。晋天福初,为大宁宫。周世宗又少加营缮。宋建隆三年,广皇城东北隅。四年,按洛阳宫殿益加修治。乾德二年,导五丈河通皇城为池。自是屡增修之。靖康元年,种师道言:京师周回八十里,高数十丈。此言外城也。绍定五年,蒙古攻金汴城,京城周二十里,不能遍守。此言里城也。又宫城门凡六:南面三门,中曰乾元朱梁曰建国门,后唐因之。石晋天福三年,改曰明德门。开运三年,契丹遣降将张彦泽将骑先趣大梁,自封丘门斩关入,顿兵明德门外,城中大扰。既而契丹主入封丘门,至明德门下马,拜而后入宫。汉乾?初,郭威入汴,遣兵守明德门,诸军大掠。后周仍曰明德。宋因之。太平兴国二年,改丹凤。大中祥符八年,改正阳。明道二年,改建德。雍熙初,改曰乾元。其后因之。《金史》:宫城南外门曰南薰,以次而北,有丰宜、丹凤、承天、大庆诸门,以达于大庆殿,东曰左掖,西曰右掖《金史》:左右掖门在承天门东西,南薰门之内;东面一门曰东华旧名宽仁。石晋开运三年,张彦泽自宽仁门传契丹之命是也。宋开宝三年,改今名。又熙宁十年,改东华门内北便门曰讠移门;西面一门曰西华旧名神兽。开宝三年改;北面一门曰拱宸旧名玄武。大中祥符五年,改今名。又熙宁十年,改门内西横门曰临华。《金史》:北一门曰安贞。明洪武初,幸宋故宫。十二年,即其处建周王府第。里城门凡十:南面三门,中曰朱雀本名尉氏门。朱温袭李克用于上源驿,克用脱围登尉氏门,缒城得出。梁开平元年,改为高明门。晋天福三年,改为薰风门。宋曰朱雀门,东曰保康,西曰崇明《宋国史》:南面本二门。祥符五年,始作保康门于朱雀门东;东面二门,南曰丽景初名宋门。胡氏曰:宋门,大梁东面南来第二门也。朱梁改曰观化。石晋天福三年,又改曰仁和。周显德六年,将士推赵匡胤为帝,自陈桥驿还汴,从仁和门入。俗仍呼为宋门。丽景,盖宋名也,北曰望春本名曹门,汴城东面北来第一门也。梁开平初,改曰建阳。晋天福三年,改曰迎春。汉乾?末,郭威自邺都南下,汉主遇弑。郭威自迎春门入,归私第;西面二门,南曰阊阖旧曰郑门,西面南来第一门也。梁改为开阳门,晋为全义门,周为迎秋门,汴人仍呼为郑门。五代汉乾?三年,大风,吹郑门扉起十余步而落,即此,北曰宜秋旧曰梁门,西面北来第一门也。朱温开平元年,改乾象门。俗仍呼为梁门。后唐同光初,军至汴,唐主入自梁门。晋天福三年,改乾明门。宋曰宜秋门;北面三门,中曰景龙,东曰安远本名酸枣门,北面东来第一门也。五代梁开平初,改曰兴和。晋天福三年,改曰玄化。汉乾?末,郭威南下,汉主自出御之,诸军逃溃,汉主还至玄化门。权知开封刘铢自门上射之,汉主走死。既而郭威至,铢复射之,威遂自迎春门入。门内有土阜曰夷山。或曰,大梁旧有夷门,盖本于此,西曰天波宋人引金水河入天波门,贯于皇城内。按旧门曰陈桥、封丘、酸枣,酸枣门在封丘之东。梁开平元年,改封丘为含耀,时人仍谓之封丘门。后唐同光初,李嗣源至大梁,攻封丘门,梁人开门出降。四年,嗣源引军至滑州,以石敬瑭为前驱趣汴。敬瑭使裨将李琼以劲兵突入封丘门,敬瑭蹑其后,自西门入,遂据其城。晋天福三年,尝改为宣阳。开运末,契丹入汴,晋主迎于封丘门外。宋太平兴国四年,俱易以新名。《金史》:都城门凡十四:曰开阳,曰宣仁,曰安利,曰平化,曰通远,曰宜照,曰利川,曰崇德,曰迎秋,曰广泽,曰顺义,曰迎朔,曰顺常,曰广智。盖金主?修筑汴城,因增易诸门也。外城门凡二十有一:南面三门,中曰南薰亦曰朱明门。靖康二年,钦宗留于青城,金人堑南薰门路,人心大恐,既而上皇、后妃、太子俱自南薰门出就金营,东曰宣化靖康二年,金人围汴,攻宣化门,西曰安上俗曰戴楼门;东面二门,南曰朝阳金人入青城,攻朝阳门,北曰宾寅本名含晖。太平兴国四年,改曰宾寅。天圣初,复曰含晖;西面三门,中曰开远一名千秋门。《宋志》:太平兴国中,于金辉门南置,本名通远。天圣初,改曰开远,南曰顺天靖康初,马忠以援兵败金人于顺天门外,西路稍通,是也。俗名为新门,北曰金辉;北面四门,中曰通天一名天津。《宋志》:天圣初,改宁德,后复曰通天,东曰景阳《宋志》作长景。靖康初,金人攻宣泽门,又攻天津、景阳门,次东曰永泰,西曰安肃《宋志》:初号卫州门。太平兴国四年,改今名。门外有安肃教场;又南面水门二,曰普济在南薰门东,惠民河上水门也。胡氏曰:惠民河出宣化门,曰广利在南薰门西,惠民河下水门。胡氏曰:惠民河自戴楼门入京城;东面水门三,曰上善在通津门南,汴河南水门也,曰通津在朝阳门南,汴河北水门。天圣初,改广津门。熙宁十年,复曰通津。靖康二年,金人转攻通津门,曰咸通在宾寅门北,五丈河下水门也。天圣初,改曰善利;西面水门三,曰大通在顺天门北,汴河上水南门也。《宋志》:太平兴国四年,赐名大通。天圣初,改顺济,后复旧。亦曰利泽水门。汴河自此入城,曰咸丰在金辉门北,五丈河上水门也。靖康初,金人犯咸丰门,曰宣泽在咸丰门北,旧亦曰大通。熙宁十年,改曰宣泽。汴河上水北门也。靖康二年,金人攻宣泽门,北面水门一,曰永顺在安肃门西,五丈河上南水门也。熙宁十年创建。岳珂《?呈史》载:艺祖初修汴京,大其城址,纡曲纵斜,时人罔测。神宗尝欲改作而未果。政和间,蔡京擅国,乃一撤而方之,墉堞楼橹,虽甚藻饰,而无复曩时之坚朴。靖康北马南牧,二寇扬鞭城下,有得色,曰:是易攻耳二寇令植炮四隅,随方而击。城既引直,一炮所压,一壁皆不可立。竟以此失守。然后知艺祖之沉几远睹也。又世传周世宗筑京城,取虎牢土为之,坚密如铁。蒙古将速不台攻汴,用炮石昼夜击之,不能坏,乃因外壕筑城,围百五十里,昼夜攻击,竟不能拔按:此谓汴之里城。里城,周世宗尝增筑之,金宣宗又修筑焉。时金人弃外城,专守里城。观金主守绪请和于蒙古,遣其臣杨居仁出宜秋门,以酒炙犒师可见。会崔立叛降,汴京乃下。李濂《汴京遗迹》曰:汴城,旧有十三门:南曰南薰、陈州、戴楼,东曰新宋、扬州、新曹,西曰新郑、万胜、固子新郑,西面从南第一门也,即顺天门。万胜,西面从南第三门也,即开远门。固子,西面从南第四门也,即金辉门,北曰陈桥、封丘、酸枣、卫州此兼旧里城外城而言。盖时代既移,见闻错误。今道路所通者,惟新曹、新郑、陈州、扬州、南薰、固子、封丘七门而已《城邑考》:元至元中,尽毁天下城隍,开封城亦仅余土阜。洪武元年,始营筑,?以砖石,周二十里有奇,有门五:东门曰丽景,南曰南薰,西曰大梁,北曰安远,东北曰仁和。宋金遗址,不可复问矣。祥符县附郭。故大梁,魏都也。汉曰浚仪县,属陈留郡。后汉因之。晋属陈留国。后魏仍属陈留郡。东魏于此置梁州。后周改汴州。隋大业初,州废,县属荥阳郡。唐仍置汴州,治浚仪县。宋祥符中,改今名。今编户七十五里。

○浚仪废县在今城西北。汉县治此。故曰大梁,魏惠王始都此。秦昭王三十二年,穰侯攻魏,至大梁。始皇三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史记》:大梁东门曰夷门,侯嬴为夷门监,即此。《括地志》:今大梁城北门是也。《晋地道记》:故卫仪邑也。《舆地志》:夷门之下,新里之东,浚水之北,象而仪之,以为邑名。后魏陈留郡治浚仪。又魏主子攸永安二年,梁将陈庆之送元颢北入洛,元天穆等攻大梁,拔之。遣将攻虎牢,庆之还击,天穆败走。魏主恭普泰初,徐州刺史尔朱仲远自滑台徙镇大梁。隋亦为浚仪县治。《旧唐书》:隋浚仪县在今县北三十里,为李密所陷。县人王要汉率豪族置县于故汴州城内。义宁元年,于县复置汴州。唐武德四年,移县于州北罗城内。贞观中,移于州西一里。元和中,移入郭内。

开封废县在府南五十里。魏邑也。《史记》:韩?王二十一年,使暴鸢救魏,为秦所败,鸢走开封。汉初,曹参西至开封,击秦赵贲军,破之,围贲开封城中。又沛公以郦商为将,将陈留兵与偕攻开封,是也。高祖封功臣陶舍为侯邑。后为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后魏孝昌中,改属陈留郡。东魏增置开封郡。齐郡废。隋属郑州。唐属汴州。贞观初,省入浚仪。延和初,复析置开封县,移入郭下。宋因之。明初,省入祥符。新里城在府西南。秦旧邑也。汉武帝时废。隋开皇中,复置新里县。大业初废。隋末,复置。唐初属汴州。武德七年,废入浚仪县。又信陵亭,在府城东南隅。《志》云:魏公子无忌尝居此,因名。或曰即传梁伯所作之新里,误。

青城有二:一在南薰门外,宋祭天斋宫也,谓之南青城;封丘门外又有北青城,宋祭地斋宫也。靖康末,金人复围汴。斡离不自真定趣汴,至城下,屯于城东刘家寺。粘没喝自河阳趣汴,屯于青城,既而金人入青城,攻朝阳门。又绍定六年,蒙古速不台攻汴,至青城,金叛将崔立以汴京降,尽送后妃诸王于青城。皆南青城也。

○凤凰山在府城东北隅。宋徽宗所筑,初名凤凰山,后改寿山艮岳。上为华阳宫,峰峦嶂?,洲渚池沼,皆以人力为之,穷奇极胜。后为金人所毁,仅存土阜而已。

驼牟冈在城西北郭外。宋靖康元年,金人侵汴,据驼牟冈、天驷监,既而援兵稍至,乃守驼牟冈,增垒自固。又绍兴三年,襄邓将李横败刘豫兵,复颍昌府,传檄收东京。刘豫以金人逆战于驼牟冈,横败还。

赤冈府东北十二里。《水经注》:渠水东南径赤城北,即赤冈也。今名霍赤冈。唐光启三年,蔡州贼秦宗权寇汴州,其党分屯赤冈及板桥,列三十六寨,连延二十余里。既而朱温大败宗权将张?至于赤冈。五代石晋末,契丹主至汴,驻马赤冈,晋百官伏路侧请罪。既入城,日暮,复出屯于赤冈。汉隐帝末,郭威自邺都渡河南下,帝遣诸军屯赤冈拒之,即此。葛家冈在府城西。《宋志》:嘉?二年,大水入京城,有司请自祥符西葛家冈开新河,直城南好草陂北入惠民河,分注鲁沟,以舒京城之患,是也。今河堙而冈存。又幕天坡,亦在城西。宋靖康初,李纲帅军救姚平仲,与金人遇,战于幕天坡,却之。

○黄河今在府城北十里。旧黄河在城北四十余里。自原武入境,东达虞城。自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之黑阳山,而故道淤,河去城北不过五里。正统十三年,决荥阳,过开封西南,自陈州项城,达南直亳州,入涡口,又经蒙城,至怀远界入淮,而汴城且在河北矣。景泰中,河始复归城北。自是以后,虽数经塞治,而横决不时。梁、宋、陈、颍之交,浸淫沮洳,几无宁宇。嘉靖四十四年已后,河患移于徐、沛,而汴南之患稍纾。崇祯十五年,贼围城日久,城北枕黄河,乃决城西北十七里朱家寨灌城,城圮。颍、亳以东,皆受其患。《汴录》:汴之要害,莫甚于河。秦王贲既引河以灌大梁矣。五代时,晋、梁夹河而争,晋虽屡胜,不敢自黎阳南渡者,梁之戍守严也。宋靖康之祸,金人至黎阳,入滑州,河南无一人御敌者。金人取小舟徐济,笑曰:南朝可谓无人。若以一二千人守河,吾岂得渡哉?既而李纲请固守京城,种师道亦议设策拒之,俟其惰归,扼而歼诸河。纲又请扼河津,绝饷道,分兵复畿北诸邑,而以重兵临敌营,坚壁勿战,俟其食尽力疲,然后纵其北归,半渡而击之,此必胜之计。皆不听。建炎初,宗泽守东京,据形胜,立二十四寨于城外沿大河,鳞次为垒,结两河山水寨,濒河七十二里,命十六县分守之。端平元年,赵葵入汴,蒙古引军南下,决黄河寸金淀水灌之,官军多溺死者。遂引还。寸金淀,旧在城北二十余里,盖河堤之别名也。今详川渎异同。

汴水旧在城南。宋时自荥阳东南流,经府城内,东入归德府界。今合须、郑、京、索之水,自中牟县北入河,不复引而东也。旧《志》:汴渠即故鸿沟。《战国策》: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史记》: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应劭曰:楚汉会处,在荥阳东南二十里。自荥阳以下,复分二渠:一渠东经阳武县中牟台下,为官渡;一渠东南流至浚仪县,为鸿沟。秦始皇使王贲伐魏,断故渠,引河东南出,以灌大梁,谓之河沟,即鸿沟也。鸿沟口,在河口东百里。或谓之阴沟,或谓之莨荡渠,或谓之汴渠。宋张洎曰:鸿沟,即出河之沟也。太平兴国二年,汴水溢,坏开封西大宁堤,浸民田。淳化二年,汴决浚仪。景德三年,京城汴水暴溢,皆诏有司相视筑塞。盖宋漕渠之利,莫过于汴,而亦时被决溢之患。苏氏曰:自唐以前,汴泗会于彭城之东北,然后东南入淮。近岁汴水直达于淮,不复入泗。《禹贡·扬州》言:沿于江海,达于淮泗。是时江无通淮之道也。《徐州》直云:浮于淮泗,达于河。则鸿沟、官渡、汴水之类,自禹时有之明矣。详见大川汴水。

蔡水在城东南。自汴河分流为蔡水,亦曰沙水。沙,孔氏读为蔡。下流至归德府鹿邑县,合于颍水。宋开宝中,赐名惠民河,为漕运四河之一。今多堙废。详见前大川颍水。○永通河,旧在府城西南,亦曰永济河。即宋嘉?中,自葛家冈穿河,引溢水入惠民等河处也。今亦废。

五丈河在城北。亦自汴河分流,东通曹、郓诸州。宋开宝中,赐名广济河,为漕运四河之一。建炎初,宗泽留守东京,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即此。今堙。亦详见大川颍水。

金水河在城西。其上源即荥阳县之京水也。宋建隆二年,命卫将军陈承昭凿渠引水,过中牟,凡百余里抵都城,架其水横绝于汴,设斗门,入浚沟,通城濠,东汇于五丈河,公私利焉。乾德三年,又引金水为渠,达于皇城,历后苑内。大中祥符二年,又诏内使谢德权引为渠,自城北天波门入并皇城,至乾元门引而东,由城下水窦入于濠。元丰五年,金水河透水槽阻碍上下汴舟,遣宋用臣按视,请自板桥为一河,引水北入汴,既而改由副堤河入蔡。以源流深远,与京西永安、青龙河相合,赐名曰天源。其后导洛通汴,自城西引洛水,由永丰门立堤三千余步入禁中,而金水河槽废。政和间,复命内侍宋?等于城内七里河开月河一道,分水灌入禁中。重和初,复导入内庭;又于城西南水磨口引索河一派,架以石梁,绝汴南北,筑堤导入天源河以助之。《宋会要》:金水河,汴都漕运四渠之一也。今涸。

白沟河在城东含辉门外。河无山源,以潦涸为盈竭。《舆地广记》:河出自封丘县界,亦曰湛渠。唐载初元年,引汴水注白沟,以通徐、兖之漕,其色甚洁,故名。宋至道元年,博士邢用之等请开白沟,自京师抵吕梁口,凡六百里,以通长淮之漕。议中止。咸平六年,白渠溢,用之乃自襄邑疏下流,以导京师积水,而民田无害。大中祥符二年,金水河决。议者谓汴河南三十六陂,古蓄水之地,必有下流通河。熙宁六年,都水丞侯叔献请开白沟,储三十六陂及京、索二水为源,仿真楚州开平河置闸,使四时可行舟,则汴渠可废。既而都水监复言:白沟自睢河至淮,凡八百里,乞分三年兴修。从之。旋废。政和二年,都水丞孟昌龄复修白沟,开堰通流,功未及成。吕梁,见南直徐州。襄邑,今睢州也。○护龙河,宣化门外城壕也。靖康二年,郭京以妖术为将,开宣化门出兵攻金人,金人击之,京兵败走,堕死于护龙河者甚众,城遂陷。金人焚南薰诸门。浚水旧在城北。《诗》:爰有寒泉,在浚之下。《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十一年,为大沟于北郭,以行圃田之水。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曰浚仪。《志》云:今城西三十里有寒泉陂,即《诗》所称者。浚水为汴所夺,故汴水经大梁北,亦兼浚水之名。汉明帝时,王景作浚仪渠,盖即汴渠也。《水经》亦谓之渠水。

通济渠在城西南二里。隋炀帝所凿,以引汴水。杜佑曰:陈留郡西有通济渠,炀帝大业初开,以通江淮漕运,兼引汴水。又城西十里有琵琶沟,从中牟县流入,本秦汉运路。炀帝幸江都,始凿沟入通济渠。以形似琵琶,因名。又有睢阳渠。《魏志》:建安七年,魏武至浚仪,治睢阳渠。盖东达睢阳之渠也。○掣水河,有二:一在城南戴楼门外,东流;一在城东扬州门外,南流,俱至城东南二十里入决河。前朝洪武中,黄河决溢,疏凿二河以分泄之,因名。

金明池在城西故琼林苑北。宋太祖置神卫水军以习舟师。太平兴国元年,诏凿池,引金水河分注焉。每临幸观水战。祥符六年,诏诸军选江淮习水卒,于金明池试战棹,立为虎翼军,营于池侧,又讲武池,在南薰门外故玉津园,东抵宣化门。宋建隆四年,凿以习水战,引蔡水注之,名教船池。开宝六年,改曰讲武池。又凝碧池,在城东南平台侧,唐牧泽也。宋真宗时,凿为池。今俱淤塞。

沙海在府城西北十二里。《战国策》:齐欲发卒取周鼎,颜率说曰:梁君臣欲得九鼎,谋于沙海之上,指此也。隋文帝疏凿旧渠,引汴水注之,习舟师以伐陈。今塞。

蓬陂即蓬泽也。在府东南二十四里。《左传》哀十四年,宋皇野语向巢:逢泽有介麋焉。逢泽去宋远。或曰:逢,犹遇也;泽,即宋之孟诸。周显王二十六年,秦孝王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蓬泽以朝王。《汲郡古文》:梁惠王发逢、忌之薮以赐民。《汉志》:开封有逢、忌之川,谓蓬陂、忌泽也。后合为蓬泽,亦名蓬陂坞。亦为蓬关。晋永嘉末,石勒与乞活陈午相攻于蓬关是也。其地又为陈川城。晋大兴初,蓬陂坞主陈川自称陈留太守,附于祖逖,继而以浚仪叛降石勒。逖攻川于蓬关,勒救之,逖败退。勒寻遣将桃豹守川故城,逖亦遣将韩潜分据其城,潜由东门,豹由南门。勒遣将运粮馈豹,至汴水,逖遣别将冯铁邀击,尽获之。豹宵遁,逖使韩潜进屯封丘,冯铁据二台,逖镇雍丘,威声甚振。二台,即在陈川城内。韩潜与桃豹据城时,潜居东台,豹居西台,是也。《唐志》:蓬泽,亦为蓬池。天宝六载,改为福源池,禁鱼采。○雾泽陂,在府西南。宋熙宁九年,议引陂水至咸丰门,合京索河。元?初,诏斥雾泽陂,募兵承佃,增置水匮,为广济河上源。今涸。

?堤《一统志》:在城东六里。堤东至归德,凡三百余里,亦曰蓼堤。世传梁孝王徙都睢阳时所筑。○翟桥堰,在城西,宋建隆元年置。又绍定五年,蒙古兵由唐邓趣汴,金人议开短堤,决河以卫京城。短堤,城北小河堤也。时和驿渡府北十里,为防河要地。又府西北十五里有张家湾渡,又北五里为陶家店,与府西北三十五里之刘兽医口渡、府东北三十里之汪家楼渡,皆河防冲要也。又有翟家口渡,在府西北二十五里。

○汴故宫在府城内正北。朱梁始都此,曰建昌宫。石晋改为大宁宫。周显德中,尝修治之。宋营缮益广,谓之大内。正殿曰大庆,其别殿以数十计。又有苑内诸殿,绵延相属。金人南徙,复修而广之。明为周王府第。又寿圣宫,在大内之东,宋为母后所居。○龙德宫,在城内西北隅,宋徽宗潜邸也。即位后,广之,易今名。又延福宫,在府城安远门内,亦徵宗所建,为金兵所毁。又城内端礼街东西有东西景灵宫,宋时奉安历代御容处。府东南三十里又有太一宫,宋太平兴国中所建祠宫也。

临蔡关府东南四十里。五代周显德中,浚闵水入蔡河,沿颍入淮,以伐南唐,曾置关于此。今土人呼其地为关头。○通津关,在府东北。五代周显德中,疏汴水入五丈河,以通齐鲁,置关于此。

繁台在府南五里。本师旷吹台也,梁孝王增筑焉。后有繁氏居台侧,因曰繁台。繁,音蒲。朱梁开平初,改为讲武台。《水经注》:台北有牧泽,中出兰蒲,方一十五里,俗谓之蒲关泽。今层台孤立于牧泽之右。晋世丧乱,乞活凭居,世谓之乞活台,又谓之婆台城。唐中和二年,黄巢围陈州,不克,引军东北趣汴州,屠尉氏。其将尚让以骁骑五千逼大梁,至于繁台,全忠将朱珍等击却之。五代刘汉初,知远自洛阳入大梁,杀契丹所留幽州卒于繁台之下。

封台在南薰门外。洪武初,幸汴时所筑。又有奉天台,在城内布政司治后,亦幸汴时祭天之所。○岳台,在城西九里。六国魏时筑此台,遥事霍山神。宋太祖建隆三年,临幸岳台,习骑射。又讲武台,在城西千秋门外之杨村,宋太宗所筑。咸平二年,又于都城东北二十里东武村筑台,大阅。熙宁八年,又大阅八军阵于宫城南之荆家陂。

杏花营城西二十里。宋嘉定八年,蒙古由汝州间道袭金汴京,至杏花营,金人击却之。元末,刘福通据汴,察罕帖木儿遣兵四面攻围,自将铁骑屯杏花营,是也。成化十四年,黄河决于此。

陈桥驿在城东北二十里。亦曰陈桥镇。石晋末,杜重威以晋军降契丹,契丹主入汴,使重威以其众屯陈桥,谋悉诛之。不果。宋太祖为军士推立于此。咸平二年,契丹南寇,帝亲御之,车驾次陈桥,进次澶州。前朝洪武初,徐达定山东,引军攻汴梁,至陈桥,元将左君弼等迎降。今有陈桥,在驿之北。自陈桥北六十里,即大名、长垣县。

上源驿在城内。李克用引军救朱全忠,全忠宴之于上源驿,乘夜掩袭克用处也。晋天福五年,改为都亭驿,又作班荆馆于景阳门外,以延敌使。又怀远驿,在城东,周显德五年置。宋太平兴国二年,改为都亭驿。又景德三年,作怀远驿于汴河北。○大梁驿,在府治东北。《志》云:县治东有时和递运所。俱国初置。

朱仙镇在城南四十五里。宋绍兴十年,岳飞大败金人于郾城,进军朱仙镇,是也。今商旅所经,以朱仙为水陆会集之所,南舟北车,从此分岐矣。又城南五里有朱仙顿。又南五里为棘店顿,宋时尝射猎于此。○白沙镇,在城西三十里。金兀术自郑抵白沙,距汴京密迩,宗泽击却之。八角镇在顺天门外。唐光启三年,蔡贼秦宗权败朱全忠于此。宋靖康初,梁师成赐死于八角镇。○边孝村,在城北十五里。唐光启中,朱全忠败秦宗权之兵于此,追至阳武桥。桥盖在阳武县界,时宗权退屯郑州也。

七里店在城北二十里。今圮于水。五代汉隐帝末,郭威自邺趣汴,至封丘,汉主遣诸军拒之。侯益等屯赤冈,慕容彦超军于七里店,既而南北军遇于柳子陂。陂在七里店之东北。胡氏曰:在封丘之南,汴郊之北。又汉主自将御郭威,夜宿七里寨,即此。又郭威篡汉,自澶州而南至七里店,进营于皋门村。薛居正曰:开封县郭外有皋门原。○赵村,在城西南六里,汉隐帝遇害于此。又封禅寺,在府城东。石晋末,契丹入汴,百官出迎于封禅寺,既而契丹迁晋主及其家人于寺内。

板桥在城西七里。唐大历十一年,河阳三城使马燧破汴,宋叛将李灵曜引军西屯板桥。光启三年,秦宗权寇汴,其党张?至屯北郊,秦贤屯板桥,既而为朱全忠所败。

郭桥在城西北。唐长庆二年,宣武军乱,以韩充为节度使。充自滑入汴,军于千塔。胡氏曰:其地在汴城北。既而败宣武乱兵于郭桥,进军万胜。《九域志》祥符县有郭桥镇。万胜,见中牟县。○彰化桥,旧在汴城北,跨广济河。宋天僖二年,幸彰化桥北教场阅武。

陈留县府东五十里。东北至兰阳县五十里。春秋为留地,属郑,后为陈所并,故曰陈留。秦置县。汉为陈留郡治。晋陈留国治小黄,县废入焉。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宋州。大业三年,属梁郡。唐初,属杞州。武德四年,属汴州。五代属开封府。后因之。今城周七里有奇,编户四十八里。○陈留故城县北二十里,秦旧县也。沛公、项羽去外黄,攻陈留。又郦食其说沛公袭陈留,得秦积粟处也。汉元狩初,尝建行宫于城内。晋《太康志》:故城南三里又有小陈留城。今县盖隋所置。小黄城县东北三十里。汉县,属陈留郡。高祖母昭灵后葬此,曰小黄园。晋为陈留郡治。后魏因之。北齐废。或谓之下黄。今地名小黄村。元延?中,大河自小黄村口决入,下流合颍入淮。○斗城,在县南三十五里。《左传》:子产葬伯有于此。又县境有瓶乡,后汉建武初,封王常为侯邑。

临济城在县西北五十里,秦邑也。秦二世二年,章邯围魏王咎于临济,齐、楚救魏,邯大破齐楚军,杀齐王田儋于临济下。汉初,曹参略陈留,取临济,是也。刘昭曰平丘有临济亭,即此。

牛首城在县西南十一里。《左传》桓十四年,宋伐郑,取牛首。襄十年,晋伐郑师,取牛首。俗谓之车牛城。○老丘城,在县北四十里。《左传》定十五年,郑罕达败宋师于老丘。又县西北九十里有平丘城,今见直隶长垣县,盖与县接界也。

仓垣城在县西。城临汴水,一名石仓城。相传郑庄公所筑,以盛仓粟。晋怀帝永嘉三年,石勒寇信都,诏将军王堪等讨勒。勒略魏郡至黎阳,王堪退保仓垣。明年,勒攻仓垣,杀王堪。四年,石勒复围陈留太守王赞于仓垣,为赞所败。五年,豫州都督苟?以洛阳饥困,表请迁都仓垣,不果。既而洛阳陷,豫章王端自洛东奔仓垣,苟?率群官奉为皇太子,置行台。寻自仓垣徙屯蒙城。永和八年,晋将谢施屯仓垣,寻使荥阳太守刘遁守此。后没于慕容燕。太和四年,桓温伐燕,不克,奔还,自东燕出仓垣,凿井而饮。后又为姚秦所得,置兖州于此。义熙十三年,刘裕伐秦,沈林子自汴入河,克仓垣。宋永初三年,魏将滑稽陷仓垣,陈留太守严棱降,魏仍置陈留郡于此。《水经注》:汴水出浚仪县北,东经仓垣城南,即大梁县之仓垣亭也。魏收《志》浚仪有仓垣城。旧《志》:城在陈留西南五十里。今城邑改置,故址不可复迹矣。

莘城县东北三十五里。《括地志》:陈留县东有莘城,古莘国,即传所谓莘墟也。别详见山东曹县。又县南十五里有空桑城,相传伊尹生此,盖亦因莘城而名。○黄河在县北三十里。自祥符封丘县流入境,又东入兰阳县界。

汴水旧在县北五里。自祥符流入县界,又经小黄城南,而入杞县界。○沙水,在县西南十里,即故蔡河也。东流入杞县。

睢水旧在县东北四十里。合小黄河入杞县,又东经归德府之睢州,达宁陵县。后汉建安七年,曹操军谯,至浚仪,治睢阳渠,盖因睢水而作渠。《汉志》注:睢水于浚仪首受莨荡渠,东至取虑而入于泗。取虑,见南直虹县。

巴河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一名泌水,黄河之支流也。元大德九年,黄河决溢汴梁,因自汴梁东开董盆口,导支河入巴河,以杀其势。既而正河流缓,并趣支流,巴河不能容,因南决归德诸处,北入济宁境内,大为民害,复塞治之。今东经兰阳仪封县南,入归德府宁陵县界,复入于大河。

鲁沟在县西北十七里。源出祥符之蓬泽,又东南经杞县南,而合于汴河。○观省陂,在县东。唐贞观十八年,县令刘雅作陂蓄水,溉田百顷。

○逍遥宫在县南六里。隋大业二十年建,寻废。○莘城驿,在县治南。明初置。

杞县府东百里。东北至睢州考城县九十里。古雍国,黄帝之后。周为杞国。汉置雍丘县,属陈留郡。晋属陈留国。后魏置阳夏郡。北齐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改置杞州。大业初,州废,以县属梁郡。王世充亦置杞州于此。唐初因之。贞观六年,州废,县属汴州。五代晋改为杞县,汉仍曰雍丘。宋因之。金正隆后,复为杞县。元为南杞县。明曰杞县。今城周九里有奇,编户百二十三里。

○雍丘城今县治。《汉志》:故杞国,周武王封禹后东楼公于此。先春秋时,徙鲁东北,后属宋。战国属魏。雍,一作?。《左传》襄九年,郑围宋雍丘,宋皇瑗围郑师,取之。《史记·郑世家》:?公十五年,韩景侯伐郑,取雍丘。又秦蒙骜拔魏雍丘。秦二世二年,沛公、项羽自定陶西略地,破秦军于雍丘。又曹参南攻雍丘,击李由军,破之。后汉兴平二年,陈留太守张邈使其弟超保雍丘,曹操攻拔之。魏曹丕改封曹植为雍丘王。东晋初,镇西将军祖逖为豫州刺史,镇雍丘,屡破石勒军,大河以南,多为晋土,是也。刘宋永初三年,魏人渡河南侵,司州刺史毛德祖遣将刘怜戍雍丘以备之。唐天宝十载,真源令张巡起兵讨安禄山,西至雍丘,贼来攻,屡败之。

外黄城县东北六十里。《左传》:鲁惠公季年,败宋师于黄。杜预曰:外黄县东有黄城。《战国策》:苏代曰:决白马之口,魏无黄、济阳。秦置外黄县。二世二年,沛公、项羽自雍丘还攻外黄。汉四年,项羽攻外黄,怒其不早下,将坑之,以舍人?言而止。汉亦曰外黄县,属陈留郡,郡都尉治焉。张晏曰:魏郡有内黄,故此加外。晋属陈留国。后魏主焘延和三年,置徐州于外黄。皇兴初,州罢,县亦寻废。高齐复置外黄县。隋属曹州。唐初属杞州,贞观六年废。《陈留风俗传》:外黄有大齐城、小齐城,又有莠仓、科禀二城,皆汴水所经。杜佑曰:外黄县东有黄城,兵乱之后,城邑丘墟,因曰黄墟。晋大和四年,桓温伐燕,燕慕容厉逆战于黄墟,败走。又曲棘里,刘昭曰:在外黄城中。《春秋》:昭二十五年,宋公佐卒于曲棘。高阳城在县西二十五里。颛顼高阳氏佐少昊有功,封于此。郦食其居此,沛公兵过之,食其入谒,自称高阳酒徒。文颖曰:高阳,聚邑名也。亦曰高阳亭。汉文帝子武改封梁,其地北界太山,西至高阳。后汉初平中,蔡邕封高阳侯,即此。魏收《志》:雍丘有高阳城。

围城县南五十里。春秋时郑地。昭五年,晋韩起逆女于杞,还过郑,郑伯劳诸圉。《战国策》:楚人说顷襄王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汉置圉县,属淮阳国。王莽居摄,东郡太守翟义起兵讨之,败于圉北,即圉城北也。后汉属陈留郡。晋属陈留国。后魏曰圉城县,属阳夏郡。北齐县废。隋复置,属宋州。唐初属杞州,贞观六年废。五代周显德三年,征淮南,驻师于圉城镇,即此。今亦曰南圉镇。

令狐城在县西三里。唐至德初,令狐潮等攻雍丘,数月不下,乃置杞州,筑城于雍丘之北,以绝张巡粮援,即此城也。既而巡弃雍丘,东守宁陵。○肥阳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城冢记》:禹治洪水,在肥泽之阳,因筑此城。今有西肥集。

张柔城县北七里。元张柔镇雍丘时所筑。亦名新城。《元志》杞县:元初,河决,城之北面为水所圮,遂为大河之道,乃于故城北二里河北岸筑新城置县。继又修故城,号南杞县。盖黄河至此分为三:其大河流于二城之间,其一在新城之北睢河中,其一在故城之南。俗称三叉口。

成安城在县城东。汉县,属陈留郡。后汉县废。《风俗传》:成安县,今名利望亭。《隋志》:外黄县,齐废成安县入。○阳乐城,在县东北四十里。《述征记》:城在汴北一里,周五里。盖苻秦时所置。又有祺城,在县西北十八里,亦曰箕城。隋末,王世充尝置县于此。又吴起城,《志》云:在县东北十里。相传吴起屯兵处。

○桃陵在县东南十里。唐至德初,张巡守雍丘,击贼众于白沙涡,还至桃陵,遇贼救兵,悉擒之,即此处也。白沙涡,在归德府宁陵县。又县东南三十五里曰青陵,亦名青陵保。县西南五十里曰翟陵,又十里为石陵。县东北二十里有武陵,皆土阜也,俗亦谓之五陵。今多漫漶者。○韩冈,在县西三十五里,又西至陈留四十里,往来所经之道。

○汴水在城北。自陈留县流入,经县东北境而入睢州界。《志》云:县北四十里有蒲口,旧时汴水分流处也。元大德初,河决于此。睢水在县北五十里。自陈留县流入境,又东入归德府睢州界。《水经注》:睢水首受浚仪莨荡水,东经高阳故亭北,又东径雍丘县故城北。

鲁沟在县南。自陈留县流入境,下流入于汴河。○白杨陂,在县东。《水经注》:陂方四十里,储水溉田处也。今涸。

汉堤在县北。即汉永平中王景所治者。县有堤河,因此而名。又北五里有隋堤,大业中所筑,自大梁至灌口者也。灌口,或曰即老鹳河。见南直淮安府。

○鸣雁亭在县北四十里。《水经注》:汳水东径亭南。《春秋》成二年,卫侯伐郑,至于鸣雁。俗谓之白雁亭。○雍丘驿,在县城东北,明初置。

通许县府东南九十里。东至杞县六十里。本陈留、扶沟二县地。宋初置通许镇,咸平中升为咸平县,属开封府。金改今名。今城周九里有奇,编户二十五里。○上仓城县西八里。五代周世宗所筑,为漕运转输之处。

??冈县东南四十里。相传有凤集此,故名。县境又有吴召冈、李大冈、青冈、竖冈、朱砂冈、摖子冈、七里等冈,大者绵亘数里,居民避水患,多筑庐于其上。《志》曰:县当祥符、陈留二邑之冲要,冈阜环列,河流萦绕。

○蔡河在县西。《志》曰:蔡河自祥符之范村流入县北,分为两道,名双沟河,至县西复汇而为一,下入扶沟,建闸启闭,宋时通江淮之漕道也。《宋志》:建隆二年,浚蔡河,设斗门节水,自京距通许镇。○旧黄河,《志》云:自汴西杏花营分流,经县西三里,南达扶沟。今涸。

太康县府东南二百里。东至睢州柘城县八十五里,南至陈州七十里。相传夏太康所筑城。汉置阳夏县,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晋属梁国。后魏属阳夏郡。高齐置淮阳郡。隋初郡废。开皇七年,改县曰太康,属陈州。王世充置夏州于阳夏,即此。唐复为太康县,属陈州。五代梁属开封府。宋宣和初,改属拱州。金仍属开封府。今城周九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

○阳夏城即今治,汉县也。秦为阳夏乡,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是也。汉元年,令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逆太公、吕后于沛,楚发兵距之阳夏。五年,追项羽至阳夏南。洪氏曰:阳夏乡,今去太康县三十里。后汉建安初,陈王宠屯阳夏,袁术遣客诈杀之。晋永嘉五年,石勒攻陈留太守王赞于阳夏,擒之,即此地。又县西北五里有霸王台,临涡水,俗谓之项王将台,亦曰汉王台。县南二十里又有南拒台、北拒台,相传楚汉相拒处,相去各一里,亦谓之南拒城、北拒城。

○涡水在县北五里。其上源自通许境接蔡水,流经县北,东南经柘城县及鹿邑县境,又东入江南亳州界。《水经注》:涡水首受蔡,东流经阳夏北,其下流入于淮。是也。今有秋江泊,在县东南二十里,渡通柘城。○五里口渡,在县西南五十里,路通西华县。○义安驿在县南三十五里。路出陈州,此为中顿处。又县西南三十里有长陵冈,洪武初置递运所于此。

尉氏县府南九十里。西南至许州百三十里。春秋郑大夫尉氏邑。秦置县。汉属陈留郡。晋属陈留国。后魏亦属陈留郡。东魏改属开封府。北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属许州。王世充于此置尉州。唐武德四年,改置洧州,或作南汴州。贞观初,州废,县属汴州。今城周七里有奇,编户二十六里。

○康阴城县东南四十里。隋末置。唐初属洧州,贞观初废。《志》云:武德四年,安抚使任瑰于古齐城置康阴县。又有苑陵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古山氏城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师城山氏,即此。唐武德四年任瑰于新郑县界内,移苑陵县治山氏城,属洧州。贞观初废。向城在县西南五十里。《左传》襄十一年,诸侯伐郑,会于北林,师于向。杜预曰:向城在长社东北。又十四年,晋及诸侯会吴于向,即此。○菟氏城,在县西北四十里。《左传》昭五年,郑伯劳楚屈生于菟氏。又蒋城,在县西六十里,与新郑接界。或以为即春秋时蒋国,所谓凡、蒋、邢、茅者。又有钟城,魏钟繇故居,在县西北五十里。

鸡鸣城在县西南三十里。《竹书》:魏惠成王元年,韩伐魏,军于?泽陂,北对鸡鸣城。是也。又七里为三亭冈。秦王稽与范雎言:待我三亭之南。即此。○蔡陂城,在县西南四十里,与鸡鸣城相近。《志》云:隋末,尝置县于此。

○沙水县东五十里。自祥符县流入,即宋之惠民河。宋祥符元年,惠民河决于尉氏,遣使修塞。县东有康沟,流合惠民河,即长明沟之支流也。又有笔沟,在县东北四十里,端直如笔,流合于康沟,引而南,合于大沟。其合处有大流堰,宋所置也。长明沟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源出许州长葛县界,经县西南汇为大陂,谓之蔡泽陂,东西五里,南北十里。或曰即?泽陂也,在鸡鸣城南。长明沟又东南流,与大沟合。○大沟,在县西南十五里,东南流,与县境众水汇。今下流入于决河。

○陵树亭县东北三十五里。亦曰陵树乡。汉建安中,荀攸封陵树侯,即此。其东有少曲亭。《志》云:少曲亭,在县东。《陈留风俗传》:尉氏县有少曲亭,俗谓之少城。《水经注》:康沟东经扶沟县之白亭,又东经少曲亭。此河南之少曲也。○尉氏驿,在县治东,明初置。

洧川县府西南百五十里。南至许州六十里,西北至新郑县亦六十里。春秋郑之曲洧。汉为颍川郡新汲县地。唐初为尉氏县地。宋为宋楼镇,属尉氏县。金始置洧川县,旧治在今县南十里。前朝洪武初,以水患迁今治。今城周九里有奇,编户十七里。

○新汲城在县南。春秋时曲洧也。成十七年,公会诸侯伐郑,自戏童至于曲洧。汉神爵三年置新汲县,以河内有汲县,故曰新汲。后汉章帝封马防为侯邑。晋仍属颍川郡。后魏因之。东魏改属许昌郡。北齐废。唐初复置,属洧州。贞观初废。

匡城在县东北。《左传》文元年,卫孔达侵郑,伐绵、訾及匡。又定六年,公侵郑,取匡。此郑国之匡城也。

○牛脾山在县西南十里。有小阜,俗谓之牛脾山。旧传即郑庄公阙隧见母处。

○洧水在县南。源出河南府登封县北阳城山,至禹州密县,又东流至新郑县,合溱水为双泊河,经长葛县北,为双济河,至县南,又名双泊河,西南有青龙泉水合焉,经朱曲镇,又东经鄢陵、扶沟、西华县境而合于颍水。

○朱曲镇在县东南。本属尉氏县。金曰朱家曲,改属今县。洧水至此,回曲而东,因名。○洧川驿,在县治西,明初置。

鄢陵县府南百六十里。西南至许州六十里,东至扶沟县四十里。春秋郑邑。战国属韩。汉置鄢陵县,属颍川郡。晋及后魏因之。东魏属许昌郡。北齐省入许昌县。隋开皇七年,复置县。十六年,又置洧州于此。大业初,州废。王世充复置。唐因之。贞观初,州废,县属许州。宋改今属。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二十九里。

○鄢陵城旧城在今县西南四十里。《春秋》隐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成十六年,晋败楚于鄢陵。韦昭曰:古鄢国,为郑武公所灭。《国语》虢、郐八邑,鄢其一也。《史记》:韩宣惠王十四年,秦败我于鄢。又秦始皇二十二年,李信攻楚鄢、郢,破之。胡氏曰:时楚迁寿春,所谓鄢者即此;郢,谓陈州也。魏曹丕封弟燕王宇为鄢陵王,筑台于城中,名燕王台。唐初移今治。《括地志》:故城在今鄢陵县西北十五里。又县南有朱濞城。濞,汉初功臣,封鄢陵侯,因筑此城。安陵城《括地志》:在县西北十五里。本郑地。《史记》:齐宣公四十三年,田庄子伐鲁、葛及安陵。战国时,魏襄王弟安陵君封于此。公子无忌所云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于秦者也。秦始皇二十二年,灭魏,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水经注》:安陵,一名富平。《陈留风俗传》:尉氏安陵乡,故富平也。汉昭帝封张安世为侯邑。盖旧为尉氏县界。又《后汉志》征羌侯国有安陵亭。征羌,见郾城县。杜佑云:安陵,在郾城东南七十里。又鲁,鲁城;葛,长葛也,俱见后。

○洧水在县北二十里。自洧川县流入境,又东南入扶沟县界。

○五女店在县西三十里,又西南三十里即许州也。相传汉献帝后伏氏,与姊妹四人为操所害,葬于此。扶沟县府南二百里。南至陈州西华县七十里。汉旧县,属淮阳国。以小扶亭有洧水之沟,因名。光武封朱鲔为侯邑,改属陈留郡。晋省。后魏复置。东魏属许昌郡。隋属许州。唐初于县置北陈州,寻废,以县属洧州。贞观初,仍属许州。五代梁改今属。今城周九里有奇,编户二十九里。

○扶乐城在县东南三十里。光武封刘隆为扶乐侯,即此。晋省。隋开皇十六年,置扶乐县,属陈州。唐贞观初废。《志》云:扶乐城,亦曰大扶城,其北又有小扶城。沙水径二城之西而东南流,即蔡河矣。固城在县西南尹村保。《通典》云:汉所筑,周回皆水,势甚固。其水亦曰二备沟。宋杨侃《东京赋》所云“城通两扶,沟逾二备”者也。

雍氏城在县西南四十里。《春秋》襄十八年,楚伐郑,侵雍梁。又襄三十年,郑伯有奔雍梁。《战国策》,楚围韩雍氏,即雍梁也。杜预曰:阳翟东北有雍氏城。今城接禹州界。

○蔡水在县城东。自通许县西流入境,又东南流入陈州界。

洧水在县西。自鄢陵县流入境,又东南入西华县界。《宋志》:洧水自许田注鄢陵,东南历扶沟,合于蔡。又氵┆水,自临颍历鄢陵、扶沟,亦合于蔡。盖宋时导蔡河上流以通漕处,亦谓之闵河。

○桐丘亭在县西二十里。亦曰桐丘城。《左传》庄二十八年,楚侵郑,诸侯救郑,楚师夜遁。郑人将奔桐丘,谍告曰:楚幕有乌。乃止。又哀二十七年,晋荀瑶伐郑,次于桐丘。杜预曰:许昌东北有桐丘城。今其地接许州东北境,亭盖与许州接界。《陈留风俗传》:县有白亭,楚封太子建之子胜为白公,居此。又有雕陵亭,即庄子所云游于雕陵之樊者。

中牟县府城西七十里。西至郑州七十里。春秋郑中牟邑。汉置县,属河南郡。高帝封功臣单父圣为侯邑。晋属荥阳郡。后魏省,寻复置。东魏初,增置广武郡,治此。后周移县治圃田。隋开皇初,郡废,改县曰内牟,属郑州。十六年,改曰郏城。大业初,又改为圃田县,仍徙旧治。唐初复改中牟,并置牟州。贞观初,罢州,以县属管州。龙翔初,改属郑州。五代梁属开封府,唐复属郑州。宋仍属开封。今城周六里,编户三十七里。○中牟旧城在县东六里,县旧治也。东汉初平二年,朱?谋讨董卓,以河南残破,东屯中牟。三年,为卓将李傕等所败。唐乾符三年,山东盗王仙芝等陷阳武,攻郑州,昭义将雷殷符屯中牟,破走之。前朝天顺中,徙今治。○清池废县,在县西。《寰宇记》中牟有清阳亭。唐初置清池县,属管州。贞观初废。

官渡城在县东北十二里,即中牟台也,亦曰曹公台。建安四年,曹操袁绍相持于官渡口。裴松之《北征记》:中牟台下临汴水,是为官渡,袁绍、曹操垒尚存焉。晋永嘉初,东海王越镇许昌,以石勒寇掠兖州,遣苟?等拒之于平原、阳平间,越出屯官渡,为?声援。又县西南有林亭。《左传》宣元年,楚?贾救郑,遇晋军于北林,即此。

○牟山县北五里。县南二十里有土山。又县西南有马陵。《志》云:陵绵亘五十余里,或曰即故河堤也。

○汴水在县南。又东流入开封城南。今淤。或曰在中牟故城北。唐中和四年,李克用等败黄巢于陈州,巢自陈趣汴,至中牟,又自中牟逾汴而北,克用邀击之于封丘,是也。

官渡水在县北中牟台下。鸿沟自荥阳下分二渠,一为官渡水是也。圃田泽在其南,又北则为黄河。胡氏谓:官渡即黄河也,故袁曹相距。沮授曰:悠悠黄河,吾其济乎!按袁绍败后,幅巾渡河,则黄河在官渡北矣。

汜水在县南。东北入官渡水,今涸。杜佑曰:此为东汜水。《左传》僖三十年,晋及秦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盖此水之南也。又襄九年,晋会诸侯伐郑,师于汜,盖亦东汜云。

刁马河在县东南。旧通汴河,宋元丰五年,范子渊等开清汴渠,引洛入汴。既而汴水增涨,提举司言:京西四斗门,近京惟孔固斗门可以泄水入黄河。其孙贾斗门,虽可泄水入广济,然下尾窄狭,不能尽吞。惟于万胜镇旧减水河汴河北岸,修立斗门,淘旧河,创开生河一道,下合刁马河,是也。今堙。

圃田泽在县西北七里。《周·职方》:豫州薮曰圃田。《史记》:魏公子无忌曰: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援。刘伯庄曰:囿,读圃,即圃田泽,中多产麻黄,《诗》所谓东有甫草也。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长城,东极官渡,高者可耕,洼者成汇。今为泽者八,若东泽、西泽之类;为陂者三十六,若大灰、小灰之类,其实一圃田泽耳。五池沟在县西。亦曰五池口,今涸。曹魏嘉平二年,司马懿讨王凌还,魏主使侍中韦诞劳军于五池。宋张洎曰:莨宕渠自荥阳五池口出,注为鸿沟。是也。

王满渡在县南。旧为汴河所经津济之处。唐中和四年,李克用救汴州,自许州而北,追及黄巢于王满渡,乘其半济,奋击,大败之。《唐书》:渡在中牟北。

○万胜镇在圃田泽之北。亦曰万胜寨。唐长庆二年,宣武军乱,命韩充为宣武帅。充自滑州入境,军于万胜。光启三年,秦宗权将卢瑭军万胜,夹汴口为梁,以绝汴州运路,朱全忠袭取之。后唐同光四年,帝幸关东,至万胜镇,闻李嗣源入汴,遂还。宋景德二年,开封府言:万胜镇先置斗门以减河水,今汴河分注浊水,入广济河,堙塞不利。帝以斗门本泄京索河,泛流入汴,不便壅塞,命高置斗门。胡氏曰:万胜镇在中牟东,距大梁不过数十里。○白沙镇,在县东三十七里。《九域志》县有白沙镇,与祥符县接界。

曲遇聚在县西。司马彪《郡国志》:中牟县有曲遇聚,沛公破秦将杨熊于曲遇,熊走荥阳。又《世家》:曹参自开封西击杨熊,军于曲遇。是也。曲,丘羽反;遇,音?。○圃田驿,在今县治东,明初置。

阳武县府西北九十里。北至卫辉府新乡县八十里。秦博浪沙地。汉置阳武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东魏属广武郡。北齐省。隋复置,属郑州。唐因之。五代时属开封府。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五十四里。○博浪城在县东南五里,即张良令力士击秦始皇处。司马贞曰:浚仪西北四十里有博浪城。建安五年,袁绍与曹操相距于官渡,绍军阳武,依沙?追为屯,东西数十里。沙?追,或曰即博浪沙。○北埭城,《寰宇记》:在县北十里。其地又有南埭城。《左传》襄五年,楚伐陈,诸侯会于城埭以救之,即此二城也。杜预曰:酸枣县西南有埭城。

○黄河旧在县北,今在县南。自原武县流入境,又东入封丘县界。

白沟在县东南三里,又东南入封丘县界。《水经注》:济水经阳武故城南,又东为白马渊,泉流为白沟。或谓之白河。唐载初元年,引汴水入白河,即此。今涸。

原武县府西北百二十里。西南至郑州六十里,北至卫辉府获嘉县百里。汉县,属河南郡。晋省。后魏复置,属荥阳郡。东魏改属广武郡。北齐县省。隋置原陵县,开皇十六年复曰原武。唐属郑州。宋熙宁中,省入阳武县。元?初,复置。金属郑州。元因之。明初,改属开封府。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三里。

○卷城在县西北七里。苏秦说魏王曰:北有卷、衍。秦昭襄王三十二年,客卿胡伤攻魏卷,取之。又始皇二年,キ公将卒攻卷。汉置县,属河南郡。建初二年,帝幸偃师,东涉卷津。晋卷县属荥阳郡。后魏因之。北齐废。《水经注》:河水经卷县北,又东至酸枣之延津,二邑皆河津之要也。

垣雍城在县西北五里。春秋时为郑地,亦曰衡雍。僖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还至衡雍。又文八年,鲁公子遂会晋赵盾于衡雍。后为垣雍。秦昭王四十八年,韩献垣雍以和。《战国策》魏王曰秦许我以垣雍;魏公子无忌谓秦有郑地,得垣雍,皆此也。城濮,见山东濮州。

安城在县东南二十里。《志》云:周所置城。《史记·魏世家》:昭王十三年,秦拔我安城,兵至大梁而去。《括地志》原武有安城。《史记》:信陵君谓魏安?王,通韩上党于共、宁,使道安成,出入赋之。谓此。明初置安城驿,正统中废,改置广武驿于荥泽县。共,见卫辉府;宁,见怀庆府修武县。长城在县西北。徐广曰:荥阳卷县有长城,经阳武到密,六国魏所筑。《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盖是时长城犹在河西。其后河西属秦,因改筑长城于此。

○黑阳山在县北二十里,连阳武县界。黄河经其下。洪武二十四年,河决于此。又正统十三年,河决荥泽县,东及黑阳山,由蒲经澶四百余里,合黄河故道,北入会通河。蒲、澶,见北直长垣县及开州。

○黄河在县北二十二里。自荥泽流入县界,达于开封城北。《水经注》:河水东经卷县北。春秋时,晋楚之战,晋军争济,舟中之指可掬;楚庄祀河,告成而还:皆此处也。隋大业十三年,李密攻东都,遣徐世绩自原武济河,取黎阳仓。

○扈亭在县西北。《春秋》庄二十三年,公会齐侯盟于扈。又文七年,晋赵盾与宋、卫、齐、郑、曹、许诸侯盟于扈。其后往往会盟于此,盖其地在四方道里中也。《竹书》:晋出公二十二年,河绝于扈。又有武修亭,或以为修鱼也。《秦纪》:惠文王后七年,韩、魏、燕、齐率匈奴共攻秦,秦使樗里疾与战于修鱼。

封丘县府北七十里。北至北直滑县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北直长垣县六十里。古封父国。《左传》赐封父之繁弱,是也。汉置封丘县,属陈留郡。后汉初平四年,袁术屯封丘,曹操自鄄城引兵击走之。晋属陈留国。大兴三年,祖逖遣其将韩潜屯于此,既而石勒遣石虎引兵南侵,城封丘而还。后魏太平真君九年,并酸枣,景明二年改,仍属陈留郡。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滑州。唐属汴州。宋属开封府。金大定中,河水坏没,迁治新城。元初,城复为河所坏,乃因故城遗址,稍加修葺,迁治焉。明因之。今城周九里有奇,编户四十三里。

○黑山在县北五里。后汉初平四年,袁术引军屯于黑山,曹操断术粮道,术败走,即此。

○黄河在县南五十里。旧时沁河自山西沁源县来,由阳武入县界于家店,河水挟沁东决漕运,为害甚烈。弘治中,副使张鼐从于家店疏决故道,筑堤以免泛滥之虞,至今赖之。黄池在县西南七里。东西广三里。《春秋》哀十三年,公会晋侯吴子于黄池。薛瓒曰:《国语》吴子掘深沟于商鲁之间,以会晋公午于黄池,正此地也。杜预曰:封丘县南有黄亭及济水。《史记》:韩昭侯二年,宋取我黄池。又《魏世家》:惠王十六年,侵宋黄池,宋复取之。即此。

濮渠在县西南。首受[1111],东北流至县,引以溉田,又东北流,入北直开州界。

翟沟在县南八里。即白沟也,音转为翟。西接黄河支流,引渎东入,环带萦纡,澄澈如鉴。一名涤渠,亦曰湛渠。孟康曰:春秋时,宋败长狄侨如于此,因名。自阳武县流入,又东南经祥符县境。今涸。

○桐牢亭在县北二里。韦昭曰:古虫牢,郑地也。《春秋》成五年,公会晋侯,同盟于虫牢。襄十八年,楚侵郑,至于虫牢。定八年,晋士鞅会成桓公侵郑,围虫牢。今谓之桐涡。○长丘亭,在县东。《左传》:宋败狄于长丘。《史记》宋武公获长狄侨如处也。

黄亭杜预曰:在县南七里黄池之上。又南三里有云响亭。晋吴之会,诸侯云集响应,共筑此城,因名云响城。又有期城,在黄池旁,亦以诸侯相期于此而名。中栾镇在县南大河北岸。元人运道,以此为中顿。明初,徐达下汴梁,驻军中栾,然后率步骑入虎牢,既又规取河北,复自中栾渡河,下卫辉,是矣。县西北一里又有周太祖营,相传五代时郭威屯兵处。延津县府西北九十里。东北至卫辉府胙城县四十五里,西北至卫辉府新乡县七十里。本郑之廪延。秦置酸枣县。汉属陈留郡。晋因之。后魏属东郡。北齐并入南燕县。隋开皇六年复析置酸枣县,属滑州。大业初,改属荥阳郡。唐复属滑州。五代梁开平元年,属开封府。宋政和七年,改延津县。金贞?三年,置延州。元至元九年,复为延津县。今城周七里有奇,编户二十七里。

○酸枣城县北十五里。本郑之廪延邑。《左传》隐元年,郑叔段侵郑,至于廪延。亦曰酸枣。襄三十年,郑以伯有之乱,游吉奔晋,驷带追之,盟于酸枣。《战国策》:苏秦曰:魏北有河外、卷、衍、燕、酸枣。《史记》:魏文侯三十二年,伐郑,城酸枣,取郑北而城之也。秦始皇五年,使蒙骜攻魏,拔酸枣。汉县治此。武帝封广川惠王子晏为侯邑。后汉中平末,关东共起义兵讨董卓,兖州刺史刘岱等与曹操屯酸枣。《陈留志》:城内有韩王故宫阙,疑战国韩尝都此。又县东南二里有酸枣山,俗呼为土山,黄河昔尝绕其下。《邑志》云:山在县西南五里。后唐同光三年,治酸枣遥堤,以御决河。周广顺二年,河决酸枣,寻修塞之。○黄河旧在县北。成化十四年,河决县西之?村,泛滥七十余里。十五年,徙流县南,入封丘县界。

濮水在县北。今涸。《水经注》:濮水自酸枣首受河而东北注,经燕城南。盖与封丘之濮渠异源而同流也。详见山东濮州。燕城,见胙成县。今黄河迁决,濮水绝流矣。

延津杜预曰:酸枣县北有延津。《水经注》: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后汉初平二年,董卓入关,袁绍自河南还军延津。建安五年,曹操以袁绍攻白马,引兵趣救。荀攸曰:今兵少不敌,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以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从之。既败绍军,引还,绍渡河追至延津南。操勒兵,驻营南阪下,及战,大破绍军。晋咸和四年,石勒破刘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为神灵之助,号灵昌津。《志》云:唐卫州新乡县有延津关,盖在延津北岸。曹操救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至延津,盖在延津南岸。今详见北直滑县。

乌巢泽在县东南。《三国志》:许攸谓曹操曰:袁氏辎重,在故市乌巢。操遂出奇兵攻烧之,绍因此败亡。今故市城在郑州北。《水经注》:济渎又东,经酸枣县之乌巢泽。泽北有故亭。○香台关在县西北。地名沙门镇,有巡简司。○廪延驿,在县治东南。县治西又有廪延递运所。

兰阳县府东北九十里。北至直隶长垣县七十里,东北至直隶东明县百二十里。汉东昏县地,属陈留郡。三国魏废县为镇。宋初,复置东明县。金析东明六乡置今县,取其首乡曰兰阳,以名,属曹州。元属汴梁路。今城周五里,编户三十八里。

○东昏城县东北二十里,故户牖乡也。《春秋》哀十三年,黄池之会,吴囚子服、景伯以还,及户牖,归之。秦属阳武县。陈平,阳武户牖人也,汉因封为户牖侯。后置东昏县。相传秦始皇东游至此,昏雾四塞,不能进,因名。有秦台废址存焉。《括地志》:东昏镇,在陈留东北九十里,即故县地。宋乾德元年,置东明县。金以县属南京。后避河患,徙河北。今见直隶东明县。○韩陵城,在县东北五十里。《志》云:元时徙县治此。又县东南八里有流渠城,旧亦为县治,以渠水所径而名,日久渐塞。

济阳城县东五十里。春秋宋地。战国属魏。苏代曰:决白马之口,魏无黄、济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秦二世二年,章邯等击灭魏咎于济阳。汉为济阳县,属陈留郡。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应劭曰:即济阳县也。昭帝元平初,昌邑王初征至济阳,求长鸣鸡。又元帝永光三年,立子康为济阳王。建昭五年,徙王山阳,县仍属陈留。《后汉纪》:光武生于济阳宫,光明照室。盖县有武帝时东巡故宫。晋亦属陈留国。刘宋元嘉五年,徐州刺史王仲德攻魏济阳及陈留。又后魏延和二年,置徐州于此。皇兴初,州废。孝昌中,改属阳夏郡。隋属曹州。唐初省入冤句县。武德四年,复置济阳县,属杞州。贞观初复废。宋为济阳镇。冤句,见山东曹州。

○白云山在县西十里。山下有张良洞。山东南即张城山,周围三里,厥势如城。又县东北二十里为东冈头,有冈头铺,达仪封县十五里而近。

○黄河今在县北十五里,又东入仪封县境。旧《志》云:县北二十里有贾鲁河,元贾鲁所开。又三十里为马蹄河,旧名清河。秦始皇东游,饮马于此,因更名也。其下流俱入黄河,水势汹涌。嘉靖间,特于县东北十里开李景高河,以杀水势。万历十七年,河决李景高口,入睢、陈故道,寻塞。

巴河县南六里。自陈留县流入,又东入仪封县境。

○赵皮寨县北十余里。嘉靖五年,河臣盛应期请疏赵皮寨支河,绵延数百里,以济漕运。其地视河高数尺,功卒不集。

仪封县府东北百十五里。东至山东曹县百二十里,北至北直东明县百里。春秋时卫邑。汉为东昏县地。唐、宋为考城县地。金为考城县之通安堡。元置今县,属睢州。明初改今属。城周八里有奇,编户二十一里。

○仪封城在县北十七里。相传仪封人请见孔子处。元于此置县。明初圮于河,因迁今所。《一统志》:仪城在兰阳东北二十里,亦为仪封乡。

○黄陵冈县东北五十里,接山东曹县界。金末,蒙古围汴,金主守绪以粮援俱绝,遂东巡,次黄陵冈,谋入开州,是也。亦曰黄陵渡。元末,察罕谋复汴梁,使舟师出汴东,略曹南,据黄陵渡,即此。详见山东曹县。又有青陵冈,在县北十五里。○黄河在县北二十里。自兰阳县流入境,又东入睢州界。《志》云:县境有贾鲁旧河,自黄陵冈南经曹县梁进口,下通归德丁家道口。弘治中,刘大夏尝浚此以杀决河之势。今废。梁进口,亦曰梁靖口,由黄陵冈至梁靖口,凡八十余里。

巴河在县南八里。自兰阳县流入界,东南经杞县东北之乌冈,而达于睢州境。○黄渡湖,旧《志》:在县北?固阳乡,周围六十余里,盖大河所溢也。新郑县府西南二百二十里。西南至禹州九十里,北至郑州七十五里。古有熊地,黄帝都焉。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春秋时为郑国,曰新郑,以别于京兆之郑也。战国时,韩哀侯亦都之。秦为颍川郡地。汉置新郑县,属河南郡。晋省县而城如故。永嘉末,荥阳太守李矩保聚于此。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属郑州。王世充置溱州。唐州废,县仍属郑州。宋因之。金、元属钧州。明时隆庆中,始改今属。城周五里,编户二十九里。

○郑城古郑城,在县西北。郑武公始都此。《左传》:梓慎曰:郑,祝融之墟也。其城有渠门、皇门及?阝门、师之梁等门。《春秋》桓十四年,宋人以诸侯伐郑,焚渠门,入及大逵。宣十二年,楚克郑,入其皇门。襄十年,晋以诸侯之师伐郑,门于?阝门、师之梁及北门。二十六年,楚伐郑,门于师之梁。三十年,郑盟国人于师之梁之外,以子皙、伯有之乱也。昭七年,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又有墓门。襄三十年,郑伯有自墓门之渎入。杜预曰:墓门,郑城门。又纯门,或曰西门也。襄十八年,楚伐郑,门于纯门。又时门,郑南门也。昭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又哀二十七年,晋知伯伐郑,入南里,门于桔秩之门。桔秩之门,盖亦郑南门矣。又有闺门。昭元年,郑为游楚之乱,大夫罕虎、公孙侨、公孙段、印段、游吉、驷带私盟于闺门之外,实薰隧。杜预曰:闺门,郑城门;薰隧,门外道名。或曰闺门,郑内宫北门,如后世所谓复道云。

苑陵城在县东北三十八里。秦邑。汉初,樊哙攻苑陵,先登。后置苑陵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后魏属陈留郡。东魏天平初,属广武郡。四年,魏大都督宇文贵进据颍川,败东魏兵,东魏将任祥退保苑陵。隋大业初,省苑陵入新郑。唐初复置,属洧州。贞观初,废。

华城在县东南三十里。亦曰华阳亭。古华国。史伯谓郑桓公:华,君之土也。赧王四十二年,赵、魏伐韩华阳,秦昭王使白起救韩,败魏军于华阳之下,走芒卯,即此。《括地志》:华阳城,在郑州管城县南四十里。

制城在苑陵城东。《左传》成十六年,晋以诸侯之师伐郑,诸侯之师次郑西,迁于制田,即此。杜预曰:苑陵县东有制泽。又焦城,在苑陵东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伐郑,围焦城。

林乡城在县东二十五里。杜预曰:苑陵县东南有林乡,盖郑地。《左传》宣元年,诸侯会于?林以伐郑。又襄三十年,卫襄公如楚,过郑,郑伯有廷劳于?林。或谓之北林。《战国策》:苏代曰:兵困于林中。信陵君曰:自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是也。又有白雁陂,在长社东北,林乡西南。晋太和四年,桓温伐燕,前锋邓遐、朱序败燕兵于林渚,即白雁陂矣。《宋志》:许、郑间有白雁沟,下流合于蔡河。

○大?鬼山今名具茨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氵┆水出焉。《山海经》:大?鬼之山,其阴多铁。《班志》河南密县有大?鬼山,山盖与密县接界也。东魏主善见元象初,侯景攻广州,闻魏救将至,别将卢勇请进观形势,以百骑败魏军于大隗山,广州遂降。时州盖治于襄城。亦曰大隗山。《唐志》:元和八年,陈州、许州大雨,大隗山摧,水流出,溺死者千余人。即此。○大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一名自然山,黄水出焉。

陉山在县南三十里。《左传》隐十一年,周以陉田与郑。僖四年,齐伐楚,次于陉。《战国策》:苏秦说韩曰:南有陉山;说楚曰:北有陉塞。又《史记》:魏襄王十六年,伐楚,败之陉山。又秦攻陉,使人驰南阳之地。徐广曰:陉,山绝之名。今自陉山而西南达于襄、邓,皆群山绵亘,故昔以陉山为南北之险塞。○函陵,在县北十三里。《左传》僖三十三年,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即此函陵也。

阴坂在县西。《水经注》:洧水自刽城又东径阴坂,北有梁焉。俗谓是济为参辰口。参、阴声相近,传呼谬耳。《左传》襄九年,郑伐晋,济于阴坂,次于阴口而还。杜预曰:阴坂,洧津也。

○溱水在县北。源出密县境,一名浍水,东北流至县界,与洧水合。《诗》:溱与洧方涣涣兮。《国语》:主??鬼而食溱、洧。??鬼,即大?鬼山也。洧水在县南。源出登封县阳城山。《水经注》洧水出密县西南马岭山,即阳城山也,经密县而东流,入县境,会溱水为双泊河,又东经长葛至西华县,入颍水。《左传》襄元年,晋帅诸侯之师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又十一年,诸侯围郑,观兵于南门,西济于济隧。或曰济隧,即洧隧之讹也。又襄二十六年,楚伐郑,涉于乐氏,门于师之梁。乐氏,亦洧津名。又有洧渊。昭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是也。

氵┆水出县西南大?鬼山,南流经长葛县西,又南至许州城北,又南至临颍县界而合颍水。

黄水在城东南二十里。源出大山,下流与洧水合。《左传》襄二十八年,如楚,过郑,郑伯有廷劳于黄崖。杜预曰:黄崖,以黄水而名。《水经注》:黄水出大山之黄泉,东南流,经华城西。

棘泽在县东南。襄二十四年,楚伐郑,门于东门,次于棘泽。

○琐侯亭在苑陵城西。亦曰琐泽。《左传》成十二年,公会晋侯、卫侯于琐泽。又襄十一年,诸侯伐郑,会于北林,师于向,右还次于琐,是也。向,见尉氏县。韩王垒在县西南。相传战国时旧址。晋建兴末,刘聪使刘畅攻荥阳太守李矩于新郑,屯韩王故垒,相去七里,矩袭击之,畅败遁。今堙。○永新驿,在县治西。又有新郑递运所。

附见:

宣武卫在府城内。洪武六年置,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

陈州府东南二百六十五里。东至南直亳州二百里,南至汝宁府二百里,西至许州二百一十里。

古庖牺氏所都,曰大昊之墟。周初封舜后妫满于此,为陈国。楚灭陈,项襄王自郢徙此。秦属颍川郡陈胜于此自立为张楚。汉置淮阳国高帝十一年置,治陈县。世祖建武初,封更始为淮阳王。后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晋咸宁中,属梁国,惠帝复分立陈郡。宋、魏因之。东魏天平二年,置北扬州俱治项县。北齐改为信州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故名。后周改曰陈州。隋废陈郡改县曰宛丘。大业初,改州为淮阳郡。唐复为陈州,亦曰淮阳郡贞元中,忠武节度治此。五代晋开运二年,置镇安军,周因之。宋仍曰陈州。宣和初,升为淮宁府《寰宇记》:陈州城枕蔡水,周回三十里。金复为陈州。元因之。明初以附郭宛丘县省入编户六十二里,领县四。今仍旧。

州控蔡、颍之郊,绾汴、宋之道。淮、泗有事,顺流东指,此其经营之所也。汉贾谊欲以淮阳禁吴楚。魏司马懿以陈、许图东南。唐以淮西多故,特置重镇于此,与汴洛相为唇齿。中和、光启之间,黄巢、秦宗权亟攻陈州,而卒不能陷也。又其地原隰沃衍,水流津通。汲黯守淮阳,益修陂塘以溉民田。贾逵为豫州刺史,通运渠二百余里。邓艾又为广漕渠,屯田积谷于陈、颍间。诚有意于富强,前轨讵不足问欤详见前大川颍水!

○宛丘废县今州治。汉置陈县,为淮阳国治。后汉为陈国治。晋初属梁国。刘宋并入项县,为陈郡治。隋改置宛丘县,为陈州治。唐、宋因之。明初省。今州城周七里有奇。长平城州西六十里。秦始皇六年,蒙骜攻魏,拔长平。汉置县,属汝南郡。武帝封卫青为侯邑。后汉属陈国。晋属梁国。兴宁初,燕慕容尘攻陈留太守袁披于长平。后魏真君七年,并入扶沟,后复,仍属陈郡。北齐省。今为长平乡。杜预曰:长平东南有辰亭。《春秋》宣十一年,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即此。《志》云:长平城,在今西华县东南十八里。

临蔡城州东北三十里。隋开皇初,析宛丘县置。大业初废。又新平废县,亦在州东北,唐初置,属陈州。贞观初废。荦城在州西北。王隐曰:荦北有谷水。《春秋》僖元年,公会齐、宋、郑、曹及邾人于柽。杜预曰:陈县西北有柽城。柽,即荦也。谷水上承涝陂,亦曰劳城。又有华城,在荦城南,谓之东华城。《水经注》:州城南郭内有一城,曰淮阳城,子产所置,高帝因以名侯国。

○宛丘在州城南三里,高二丈。《尔雅》:陈有宛丘,《诗》所称宛丘之上、宛丘之下者也。又州城内东北隅有池,即《诗》所谓东门之池者。○砚丘,在州东南四十里,高五丈。相传楚王灭陈,于此宴会,因名宴丘,讹为砚丘。

杏冈在州西北。元至元三年,乱民焚陈州,屯于杏冈,即此。

○颍水在州南五十里。源出登封县阳乾山,流经禹州、临颍、襄城、许州及西华、商水而达州界,下流至凤阳府寿州西北入于淮。详见大川颍水。

黄河《志》云:在州南三十里,西接汴水,东至项城,合颍以至于淮。盖嘉靖中黄河南决之道也。今涸。

百尺沟在城东,本沙水也。《水经注》:沙水自鄢陵城西北,经州东而为百尺沟,沟水东南流,谷水自陈城南注之。其水上承涝陂,陂在陈城西北。百尺沟东南流注颍,谓之交口,水次有大堰,即古百尺堰。曹魏嘉平三年,王凌谋举兵寿春,讨司马懿。懿发军袭凌,自水道掩至百尺?曷,是矣。亦名八丈沟。《宋会要》:熙宁二年,遣大理丞陈世修经度陈颍州八丈沟故迹。初,世修言:陈州项城县界蔡河东岸,有八丈沟,或断或续,迤逦东去,由颍及寿,绵亘三百五十余里,乞因故道浚治,兴复大江、次河、射虎、流龙、百尺等陂塘,灌溉数百里内,复为稻田。王安石以蔡河今赖以通漕,不能如邓艾时并水东下,功未可就。乃诏先行相度,议遂阻。元?四年,知陈州胡宗愈言:本州地势卑下,夏秋之间,许、蔡、汝、邓、西京及开封诸处大雨,则诸河之水并由陈州沙河、蔡水同入颍河,不能容受,故境内潴为陂泽。今沙河合入颍河处,有古八丈沟可以开浚,分决蔡河之水,自为一支由颍、寿界直入于淮,则沙河之水虽甚汹涌,不能壅遏矣。诏可。功既成,谓之新河。政和初,知陈州霍端友又言:陈地污下,久雨则积潦害稼。比疏新河八百里,而去淮尚远,水不时泄。请益开二百里,起西叶,循宛丘,入项城,以达于淮。从之。今皆湮废。

陈陀沟在州北十里。世传陈公子陀所开。上承安仁沟,流入州郭。又城西南十五里有五梁沟。沟上承洧水,东流入谷水。沟有五桥,因名。其水会处有笼口之称。今与贾侯陈陀沟合为城濠。

贾侯渠在城西。《水经注》:后汉贾逵为豫州刺史所开运渠也。或谓之淮阳渠。又州南有广漕渠,《水经注》以为邓艾所开。又翟王渠,在州东。唐赵翊为忠武节度使,按邓艾故迹,决翟王渠,溉稻以利农,是也。今皆堙废。

○厄台在州城南,本弩台也。《后汉书》:陈敬王鲁孙宠善弩射,黄巾贼起,出军都亭,国人畏服不敢叛。此其弩台。唐开元中,移孔子庙于台上,俗谓之厄台,以孔子在陈绝粮也。又西二十里有贮粮台,相传汉高祖筑,北临蔡水。

故阳里在州北。唐中和四年,黄巢攻陈州,李克用会诸道军击之。巢兵屡败,退屯故阳里,陈州之围始解。

固陵聚州西北四十三里。汉王追项羽于固陵,韩信、彭越之兵不会,即此聚也。

思陵戍在州西北二十里。刘宋元嘉三年,谢晦以荆州叛,魏遣将王慧龙援之,拔思陵戍,进围项城,闻晦败,乃退。

商水县州西南九十里。西北至西华县九十里,南至汝宁府上蔡县八十里。汉汝阳县地,属汝南郡。隋开皇十六年,置溵水县,属陈州。唐建中二年,隶溵州。兴元初,仍隶陈州。宋改商水县。元末,徙治南顿县。今因之。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四里。

○溵水旧城在县西三十里。隋置县,属陈州。唐贞元十五年,诏夏州帅韩全义统诸道军讨淮西叛帅吴少诚,全义屡败,退保溵水。少诚进兵迫之,遂走陈州。元和十二年,淮西兵寇溵水镇,杀三将,焚刍栗而去。广明初,黄巢掠淮南,迤逦渡淮。诏河南诸道发兵屯溵水以拒之。中和三年,黄巢攻陈州,悉众屯溵水,既而感化帅时溥赴援,亦军于溵水。皆此处。

南顿城即今县治。春秋时顿子国。或曰古顿城,在今县北三十里。应劭曰:顿子迫于陈而奔楚,自顿南徙,故曰南顿。《史记》:楚昭王二十一年,灭顿。汉置县,属汝南郡。光武父钦尝令此。后汉亦曰南顿县。建武十九年,幸南顿。曹魏正元二年,?丘俭讨司马师,举兵寿春,渡淮,西据项。王基言于司马师曰:南顿有大邸阁,计足军人四十日粮,宜速进据之,保坚城,因积谷。先人有夺人之心,此平贼之要也。师犹豫,基曰:彼得亦利,我得亦利者,是为争地,南顿是也。遂进据之,卒败俭。晋初仍属汝南郡。惠帝时,置南顿郡。永嘉五年,石勒攻杀新蔡王确于南顿,进拔许昌。刘宋、后魏皆曰南顿郡。梁大通二年,豫州刺史夏侯?围魏南顿,攻陈、项,魏源子恭拒却之。大同初,元庆和攻东魏南顿,为豫州刺史尧雄所破。北齐郡废,改县曰和城,属信州。隋属陈州。大业初,复为南顿县。唐初省入项城县。证圣初,复析置光武县,以县有光武乡也。景云初,复曰南顿,仍属陈州。后因之。元末改置商水县于此。○和城废县,在县西。晋南渡后,置县,属南顿郡,刘宋、后魏因之。北齐废入南顿县,而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