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五十 河南五

◇归德府东至江南徐州五百十里,南至江南亳州一百三十里,西至开封府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开封府陈州二百八十里,北至山东曹县一百四十里,东北至山东兖州府四百十七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二百三十里,至南京八百五十里,至布政司见上。

《禹贡》豫州地。古曰商丘《左传》:高辛氏子阏伯居商丘。商汤为亳邑地。周武王以封微子启,是为宋国。战国齐灭宋,与楚魏三分其地。秦置砀郡。汉改为梁国。后汉因之。晋亦为梁国。后魏曰梁郡。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置宋州,炀帝复曰梁郡王世充亦置梁州于此。唐初仍为宋州。天宝初,曰睢阳郡。乾元初,复曰宋州。五代梁为宣武军治唐建中二年,置宣武军,治宋州。兴元初,宣武军移治汴州。梁改汴州为东京,因移宣武军于此。唐改为归德军。宋仍曰宋州亦曰河南郡归德军。景德二年,升为应天府以太祖由归德节度使受命也。大中祥符七年,建为南京。金曰归德府。元因之。明初降为州。嘉靖二十四年,复为归德府,领州一、县八。今仍曰归德府。

府据江淮之上游,为汴洛之后劲。春秋时,宋以亡国之余,争长于山东诸侯者数百年。楚、汉之相距荥阳、成皋间也,彭越为汉徇梁地,往往攻下睢阳、外黄等城,绝其军后,破其积聚,楚是以败。景帝时,七国之变,梁实当其冲,吴楚兵不敢过而西,卒以破灭。后汉初,刘永擅命于睢阳,号召东方,居然强敌。晋永嘉以后,中原沦丧,王师出于彭城,梁、宋为必经之道。而胡、羯、氐、戎,亦由此以震动淮泗。萧梁因元魏之衰,尝道出梁国,席卷汴洛而不能保也。盖睢阳襟带河济,屏蔽淮徐,舟车之所会。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睢阳为腰膂之地者。唐天宝末,张巡、许远力守睢阳以抗贼锋,贼围益急,或议弃城东走,巡、远曰:睢阳者,江淮保障。若弃之,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论者谓睢阳坚守,既足以挫贼之锋,使不敢席卷东下,又即以分贼之势,使不得并力西侵,江淮得以富庶全力赡给诸军。贼旋荡覆,张、许之功,于是乎伟矣。兴元末,李希烈僭逆,刘洽以宋州之兵西入大梁。及咸通之季,庞勋据彭城以倡乱,势甚张,而王师厚集于宋州,贼以平定。宋建陪京于此。其后蒙古攻金汴京,遣偏师陷睢州,攻归德,归德残破,汴亦不守。郡之形势,与徐、汴相表里,不较然哉?

今府城,春秋宋国城也。其城东门曰扬门《礼·檀弓》:元公入自扬门。《左传》昭二十一年,宋元公以华、向之乱,公自扬门见公徒,下而巡之。汉时东门犹曰扬门,又东北门曰蒙门《左传》襄二十七年,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是也,南门曰卢门《左传》桓十四年,宋伐郑,取大宫之椽,归为卢门之椽。又昭二十一年,华氏居卢门,以南里叛。杜预曰:睢阳有卢门亭,东南门曰垤泽门即《孟子》鲁君所呼门也。《括地志》:宋东城南门曰泽门。《左传》襄十七年,宋皇国父为平公筑台,筑者讴“泽门之?,实兴我役”者也。鲁君所呼当在此,西北门曰曹门《左传》成十八年,郑伯侵宋,及曹门外,是也,北门曰桐门《左传》襄十年,楚及郑围宋,门于桐门。又昭二十五年,宋乐大心居桐门,称桐门右师。又哀二十六年,宋景公无子,蓄公孙周之子得与启;景公卒,启立,得梦启北首而寝于卢门之外,已为乌而集于其上,?朱加于南门,尾加于桐门,是也,又外城门曰桑林门《左传》昭二十一年,宋城旧?及桑林之门而守之。又而彡门,或曰宋郊外门。宋武公时,而彡班御皇父充石获长狄缘斯,宋公以门赏而彡班,使食其征,谓之而彡门,是也。汉梁孝王都于此本封大梁,以地卑湿,徙睢阳。《北征记》:城方三十七里,南临?水即睢水,凡二十四门《汉书》: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太康地记》:城方三十里。唐建中时,亦为宣武军城,城有三长庆二年,宣武叛将李?介攻宋州,陷南城,刺史高承简保北二城,与贼战却之。咸通十年,徐贼庞勋袭攻宋州,陷南城,刺史郑处冲守北城以拒贼。宋为南京城。城周十五里四十步,东二门:南曰延和,北曰昭仁;西二门:南曰顺成,北曰回銮;南一门曰崇礼,北一门曰静安。内为宫城,周二里三百十六步,门曰重熙、颁庆。京城中有隔城,门二:东曰承庆,西曰祥辉。东有关城东面外城也,周二十五里八十三步,东、南、北各有一门。金之将亡也,以汴京危急,谋出幸。或言归德四面皆水,可以自保,既而金主出顿归德,复走蔡州。《志》曰:旧城周十二里三百六十步。明初,少裁四分之一。弘治十五年,圮于水。正德六年,重筑,乃徙而北之。城周九里有奇,今南门,即旧北门故址也府东门曰宾阳门,南拱阳门,西垤泽门,北拱辰门。

商丘县附郭。古商丘,为阏伯之墟。春秋宋国都也。秦置睢阳县。汉因之,梁国都于此。隋开皇十八年,改县曰宋城,属宋州。大业初,还属梁郡。唐仍为宋州治。后因之。金人复曰睢阳。明初,省入归德州。嘉靖中,升州为府,复置今县,编户二十七里。○睢阳城《括地志》:在州治南二里外城中。秦县治此。项王拔外黄,东至睢阳,皆争下项王。汉文封子武于此。景帝三年,吴楚叛,引兵攻睢阳,不能克。自汉以后,皆为梁国治。后魏主子攸永安二年,梁将陈庆之送北海王颢北还,进至梁国,魏将丘大千分筑九城以距之。庆之拔其三垒,大千降,颢遂即帝位于睢阳南,旋克梁国。隋始改县曰宋城,亦治南城中。宋建东京,宋城县移入郭内。蒙城在府东北四十里,亦曰大蒙城。《国语》:楚申无宇曰:宋有萧、蒙。又有蒙泽,在城东北三十五里。《左传》庄十二年,宋万弑闵公于蒙泽。汉置蒙县,属梁国。晋因之。永嘉五年,苟?奉豫章王端为皇太子,自仓垣徙屯蒙城,置行台,寻为石勒所虏。刘宋属谯郡。后魏因之,亦曰北蒙县。永安初,梁将陈庆之送北海王颢北还,自钅至城进拔荥城,遂至梁国。荥城,即蒙城之讹矣。后齐废。又有小蒙城,在府南二十五里。《志》云:中有漆园。庄周尝为园人城,亦名漆丘。晋义熙十二年,刘裕遣王镇恶等入秦境,秦将王苟生以漆丘降,即此。钅至城,见江南宿州。○贳城,在府西北。《左传》僖二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贳。杜预曰蒙县西北有贳城,是也。今详见山东曹县。

亳城在府西北。杜预曰:在蒙县西北,故汤都也。春秋时宋邑。庄十二年,宋公子御说以宋万之乱,奔亳。亦曰薄。《左传》僖二十一年,楚执宋襄公以伐宋,冬会于薄以释之。哀十四年,桓?请以鞍易薄,宋景公不可,曰:薄,宗邑也。汉置薄县,属山阳郡。后汉改属梁国。晋省。《括地志》:?熟西南三十里有南亳故城。《书》所称三亳者,蒙县之亳曰北亳,汤所兴;?熟之亳曰南亳,汤所都;偃师之亳为西亳,汤所迁也。又诸家皆以蒙县之亳为景亳。按:《商颂》明言瞻彼景山,为高宗寝庙所托,则指偃师之亳无疑,况景山至今未改乎?指为北亳,误矣。鞍亦在亳西,盖?之食邑。

?熟城在府东南四十里。汉睢阳县地。后汉建武二年,封更始子歆为?熟侯,邑于此;寻为?熟县,属梁国。晋因之。后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熟县,属宋州。唐武德二年,置南?州治焉;四年,州废,仍属宋州。宋开宝五年,汴水决于此,迁治城南,仍曰?熟县。元省。今为?熟镇。横城在府西南。《左传》昭二十一年,宋华、向之徒乱,乐大心、丰愆、华??御诸横。杜预曰:睢阳县南有横亭,世谓之光城,声相近也。○新城,在城南。《左传》文十四年,晋赵盾盟诸侯于新城。杜预曰:?熟县西有新城。○商丘在城西南三里,周三百步。《左传》阏伯居商丘,是也。世称阏台。○?丘,在城南四十里。《左传》桓十二年,公会宋公、燕人盟于?丘,是也。

○黄河在府北三十里丁家道口。自开封府仪封县东流,入府境之睢州考城界,流经此,又东至虞城、夏邑北,而东入徐州境,为丰、沛间之漕河。

汴河旧在城南。自开封府杞县东流,经睢州考城界,又东入宁陵界,至府城南而东南流,入江南凤阳府界。宋开宝五年,汴决?熟,害民田。太平兴国三年,汴水决宋城县。淳化二年,汴复决于宋城。景德元年,宋州复言汴河决溢,皆命有司修塞。《寰宇记》:睢水在城南,汴水在城北,梁孝王广睢阳城,开汴河,始经城南为洪蓬泽。今详见大川汴水。又《水经注》:睢阳有涣水,亦汴水之支流也。今见永城县界。睢水在府城南。自开封府陈留县东南,经睢州宁陵县之南流入境,又东至夏邑永城之南,而入江南徐州南界。《春秋》僖十九年,宋襄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成十五年,宋华元讨荡泽之乱,其党鱼石等出舍于睢上。元止之,不可,则决睢ㄛ,闭门登陴以备之,鱼石等皆奔楚。汉建安七年,曹操军谯,遂至浚仪,治睢阳渠。胡氏云:睢水于浚仪首受莨荡水,东过睢阳,故曰睢阳渠。

孟诸泽在府东北,接虞城县界。今虞城县西北有孟诸台,亦故泽地也。《禹贡》:导荷泽,被孟猪。《尔雅》十薮,宋有孟诸。《左传》僖二十八年,楚子玉梦河神赐以孟诸之麋。又文十年,宋道楚子田孟诸。哀十四年,宋皇野语向巢:迹人来告,逢泽有介麋焉。或曰:逢,犹遇;泽,即孟诸。《周礼》谓之望诸,《史记》谓之明都,《汉志》谓之盟诸。○漆沟,在府城北,一名陨石河。《左传》:陨石于宋五。相传水涸时,五石犹存。

?堤在府西北七里。?,一作蓼。梁孝王所筑。宇文周末,杨坚使于仲文击尉迟迥将檀让于河南,军至?堤,去梁郡七里,进拔之。《志》云:府城南六里有南湖,梁孝王园池故址也。白沙渠在府东。又有石梁渠。宋张亢知应天府,治此二渠,民无水患。○赵渠,在府东南。《志》云:即贾鲁所开大河故渎也。自商丘虞城县而东,达萧县至徐州。嘉靖末,始北徙。万历初,潘季驯议复开之,以费重而止。二十六年,刘东星复浚赵渠,功未竟而卒。

○武津关府东南三十五里。路通徐、亳,有巡司。又府北三十里曰丁家道口,当黄河之津要。今有丁家道口渡巡司,在府北十里。《志》云:府城西有商丘驿,明初置。阳梁聚在城东南三十里。《左传》襄十二年,楚会齐师伐宋,师于阳梁。杜预曰:阳梁在睢阳东。又鸿口亭,在府东。《左传》昭二十一年,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杜预曰:睢阳东有鸿口亭。

蠡台在府城南。司马彪曰:睢阳有卢门亭,城内有高台,甚秀广,巍然介立,超焉独上,谓之蠡台,亦谓之升台。《续述征记》:回道似螺,故曰蠡台。《水经注》:蠡台傍又有女郎台、凉马台。晋永和九年,姚襄降晋,屯于历阳,殷浩恶其强盛,迁襄于梁国之蠡台。又燕升平四年,燕以慕容垂为征南将军、荆州刺史,镇梁国之蠡台,是也。又有平台,在府东北二十五里,宽广而不甚高。《史记》:梁孝王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即此。司马贞曰:平台,一名修竹院。

竹圃在府东南。《水经注》:睢水自睢阳东南流,历竹圃,水次绿竹荫渚,菁菁弥望,世谓之梁王竹园。官收其利,因名官竹。梁中大通四年,遣羊侃送元法僧北还,侃至官竹,闻谯城为魏所陷,引还。

宁陵县在府城西六十里,又西至开封府杞县一百里,北至睢州考城县七十里。古葛国,后为宋之宁邑。战国时属魏。汉曰宁陵,高帝封吕臣为侯邑。元狩初,置县,属陈留郡。后汉属梁国。晋因之。刘宋属谯郡。后魏仍旧。北齐废。隋开皇六年,复置,属宋州。唐因之。宋初属拱州,后属应天府。今城,明初筑,周九里有奇,寻圮于水。成化二十二年,改筑,截去北城,周仅五里。编户七里。○宁城在县城西。春秋时宋之宁邑也。战国时,魏公子无忌封信陵君,而食邑于宁。秦楚之际,周市欲立故魏公子宁陵君咎为王,即此。汉置宁陵县。后汉初平四年,曹操败袁术于封丘,术自襄邑走宁陵。唐至德初,张巡自雍丘东守宁陵,大破贼将杨朝宗等于此,即今县矣。○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孟子》:汤居亳,与葛为邻。春秋时亦为葛国。桓十三年,葛人来朝。汉为葛乡。又县南三十里有东、西二期城,相去五里,战国时梁楚之边邑也。己吾城在县西南三十里。《风俗传》云:宁陵县之种龙乡也。后汉永元十一年,置己吾县,属陈留郡。中平末,魏武初起兵于己吾,即此。晋省县而城犹存。永嘉五年,石勒绐斩王弥于己吾,即此。后魏复置县,属马头郡。东魏置仁州及临淮郡治焉。北齐州郡俱废,省县入下邑县。盖废徙不一,非故县地也。

沙随城县西北六里。《左传》成十六年,晋会诸侯于沙随。襄二十二年,复会于沙随。亦曰沙阳亭,或谓之棠阳城,俗谓之堂城。梁大通三年,陈庆之送元颢北还,自钅至城进拔荥城,胡氏以为即堂城也。其西有白沙埚。唐至德初,张巡守雍丘以抗贼,贼众屯白沙埚,巡乘夜袭击,大破之。○汋陵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左传》成十六年,郑子罕伐宋,宋将Θ乐惧,败诸汋陂,退舍于夫渠,不儆,郑人覆之,败诸汋陵,是也。

大棘城县西南七十里。《左传》宣二年,宋华元、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即此。汉景帝三年,七国反,吴、楚共攻梁,破棘壁,即大棘也。

始基城在县南。晋豫州刺史祖逖督护卫策所置。策大破乞活陈川于?水南,谓人曰:吾从祖公北伐,功始基此。因名。相去五里有仇留城,川将仇留所戍处。按:?水,一名谷水。《水经注》,汴水又东,谷水入焉,又东南经己吾城者也。今涸。

甘露岭在县西五里。隋文帝幸岱,至此,甘露降,因名。○汴河旧在县北八里,又东入商丘县界。唐至德初,张巡守宁陵,大败贼将杨朝宗等,流尸塞汴而下。又兴元初,李希烈围宁陵,引汴水灌城,濮州刺史刘昌坚守,镇海节度韩?遣将王栖曜赴救。栖曜以强弩数千,游汴水夜入城,希烈却走。宋太平兴国三年,汴河溢,坏宁陵堤岸,诏有司修塞。今涸。又县南七里有贾鲁堤。元时黄河南决,流经县界,鲁筑此堤障之,因名。

睢水在县南。自睢州界流经此,又东入商丘县界。○巴河,在县北。旧自睢州流经县境,入于大河。

桃园关县北四十里。旧尝设关于此,并置巡司。今废,其地仍曰桃园集。县北三十里又有柳河集,旧设公馆于此。又宁城驿,在县城北。○仪台,《括地志》:在县西南。《史记》:魏惠王六年,伐取宋仪台。一作义台。郭象云:宋之灵台。

鹿邑县府南百二十里,东至江南亳州百三十里。汉郸县地,属沛郡。东汉析置武平县,属陈国。晋属梁国。后魏属陈留郡。隋开皇十八年,改曰鹿邑县,属陈州。唐属亳州。宋以后因之。明初改今属,城周九里有奇,编户三十四里。

○鹿邑城在县西南。宋白曰:在县西十三里。春秋时陈邑,本曰鸣鹿。《左传》成十六年,晋知武子以诸侯之师侵陈,至于鸣鹿。隋因以名县。唐中和三年,宣武帅朱全忠与黄巢党战于鹿邑,败之,遂入据亳州。《志》云:县东北四十里有武平故城,后汉置县治此。建安元年,封曹操为武平侯,此其食邑云。

苦县城县东七十里。即楚之苦县。汉因置县,属淮阳国。东汉属陈国。晋仍曰苦县,属梁国。咸康三年,改曰谷阳,属陈郡。后魏仍曰谷阳县,属陈留郡。后齐省。隋开皇六年,复置谷阳,属亳州。唐乾封初,改曰真源县;载初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曰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改曰卫真县:俱属亳州。元并入鹿邑。《九域志》:县在亳州西六十里。

宁平城在故苦县西南。汉县,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晋省县而城犹存,亦曰宁平。《水经注》:城在沙水北。永嘉五年,东海王越卒于项,王衍等奉其丧,还葬东海。石勒自许昌追之,及于苦县宁平城,是也。近《志》讹曰安平,在县西北四十里。

郸县城在县东北。汉置郸县,属沛郡。郸,音多。后汉仍属沛国。晋省。隋开皇六年,复置郸县,属陈州。唐初省。今为郸城镇。《志》云故郸城在县西南七十五里,误。

○颍水在县南,与陈州沈丘县接界。《春秋》成十六年,晋知武子以诸侯之师至鸣鹿,遂侵蔡,诸侯迁于颍上,即此。蔡河亦自开封府太康县流合焉,古所谓蔡河口也。

涡水在县西北。自太康县东南流,经柘城县境,又东南流经县界,又东入亳州境。《水经注》:涡水东径大棘城南,又东径宁平故城北,又东径鹿邑城北。是也。今县北有涡河渡。○赖乡在废苦县东。《九域志》:真源县有赖乡及曲仁里,相传老子所居也。赖,一作厉,音赖。梁中大通六年,遣元庆和克魏赖乡,据之,即此。《志》云赖乡城在县东十里,误。○颐乡,在县东。汉初,灌婴攻苦、谯,与汉王会颐乡。徐广曰:苦县有颐乡。

夏邑县府东百二十里,东至江南萧县百五十里,北至山东单县七十里。战国时下邑地。秦属砀郡。汉置下邑县,属梁国。晋因之。刘宋兼置梁郡于此。后魏初,属梁郡。孝昌二年,于此置砀郡。隋属亳州。开皇十六年,改属宋州。唐、宋因之。金曰下邑县,仍属宋州。元初,并入睢阳县,寻复置,属归德府。明初,改下为夏。今县城周八里,编户十四里。

○下邑故城在县西南。秦二世二年,沛公取砀,攻下邑,拔之。又彭城之战,吕后兄周吕侯军于此,高祖败还,从周军于下邑,寻置下邑县。景帝三年,吴、楚攻梁,走条侯军,会下邑,欲战,条侯坚壁不战。后周大象二年,尉迟迥举兵相州,徐州部将席毗罗之攻拔下邑。皆此城也。后移今治。

栗城在县东。秦县也。二世二年,章邯破楚军至栗,又沛公将周勃攻栗,取之,既而沛公引兵西,与彭越俱攻秦军,战不利,还至栗,即此。汉亦置栗县,属沛郡。武帝封赵敬肃王子乐为侯邑。后汉省。《寰宇记》:今县城,本栗城。砀山县,汉下邑县也。后魏明帝置砀郡于下邑,移下邑县治此。谯城在县北三十一里。或曰汉谯县初治此。东晋初,祖逖屯淮阴,进据太丘城,遂克谯城而居之,即此城矣。○祁城,在县东北,秦邑也。汉初,曹参取祁善置。《括地志》:置,驿也;善,即驿名。盖祁县之善置。今夏邑东北有故祁城。

○黄河在县北二十二里。有巴堤,黄河之南岸也。东接徐州之萧县,北接兖州府之单县,东南为运河。

睢水在县东南二里。自商丘县流入境,又东达永城县南境。

○黍丘亭在县西南。《左传》襄七年,宋围曹,筑五邑于其郊,黍丘其一也。杜预曰:夏邑县西南有黍丘亭。《志》云:今县南三十五里有会亭驿。

永城县府东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江南砀山县百二十里,东南至江南宿州百三十里,西南至江南亳州百十五里。春秋芒邑地。汉为芒县,属沛郡。高祖初封而彡跖为侯邑。而彡,音而。后汉改芒曰临睢,属沛国。魏废。晋为谯郡郸县地。隋末,置永城县,属谯郡。唐属亳州,宋因之。金兴定五年,升永城为永州。元至元二年,复降为永城县,改今属。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ガ县城在县西南。本秦县,属泗水郡。陈胜初起攻ガ,下之。汉亦为ガ县,属沛郡。后汉属沛国。建武三年,盖延等围刘永于睢阳,永突出,将走ガ,其将庆吾杀之以降,即此。晋属谯郡,魏置下邑县,属马头郡。北齐郡县俱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ガ县,属亳州。唐因之。开元二十六年,移治于汴城之垣阳驿。宋因之。金改属永州。元至元二年,并入永城。ガ,音嵯,本作?阝,非萧何食邑也。今有ガ城桥,在县南二十里。

太丘城在县西北三十里。《春秋》襄元年,郑子然侵宋,取大丘。杜预疑其远。按:是时楚方侵宋吕留,郑服楚,盖为楚取也。吕留,今见江南徐州。汉为敬丘县,属沛郡。东汉曰太丘,仍属沛国。陈?为太丘长,即此。晋县废城存。东晋初,祖逖自芦州进屯太丘,是也。今有太丘集,与夏邑县接界,大河经此,东北流入江南砀山县境。芦州,详见江南亳州。

建平城在县西南。汉置县,属沛郡。景帝封程嘉为侯邑,又昭帝封杜延年为建平侯。后汉仍属沛郡。晋析置马头郡,治建平城。齐废入ガ县。章怀太子曰:建平故城,今马头城。刘?句曰:永城旧治在马浦城东北三里。唐武德五年,移于马浦,或曰即马头城也。芒城,在县东北。《志》云:汉县治此,俗呼大睢城。

○砀山县北八十里,与徐州砀山县分界。其北八里为芒山,山有紫气岩,即汉高避难处。其东南有保安镇,相传高祖斩蛇于此。《邑志》云:砀山别名,有磨山、白毛、石洞、黄土、戏山之称,连亘几二十里。

磨山在县东北。砀山之别阜也。唐咸通九年,徐州叛卒庞勋作乱,民逃匿其上,勋遣其党张玄稔围之,会旱,山泉竭,数万口皆渴死。又虞山,在县北九十里,《隋志》谓之鱼山。○睢水在县南。自夏邑县流入,又东南入徐、宿二州之界。《水经注》:睢水在县北,与砀县分界。盖故道已湮矣。涣水旧在县东南。睢水之支流也。东入凤阳府宿州西南境,一名?水。《战国策》:楚宣王时,魏拔赵邯郸,楚救赵,取睢、?之间。唐咸通九年,康承训讨庞勋,屯新兴,济涣水,与贼战,贼伏兵围承训,朱邪赤心击却之,是也。浍水在县南二十里。自凤阳、亳州界来,经县界柏山,又东入宿州界。又南二十五里有泡河,亦自亳州来,经县境东入宿州界,会于浍水。县南有黄沟、清沟,西南有大小涧沟,县北有洪沟、渍沟,皆流入于浍、泡两河。

○新兴镇在县南。唐咸通中,康承训讨庞勋,引兵屯于新兴,贼将姚周屯柳子拒之,承训退屯宋州,是也。自新兴东至鹿塘,又东至柳子,相距各三十里。柳子,见江南宿州。鹿塘寨在县东南。康承训将诸道兵屯柳子之西,自新兴至鹿塘,壁垒相属。既而贼将王弘立引兵渡睢水,围承训于鹿塘,为沙陀所败,蹙之于睢水,贼死者甚众,自鹿塘至襄城,伏尸五十里。襄城,即今江南宿州之相城。○太丘驿,在县东,以太丘故城名。棘亭在故ガ县东北。《左传》襄二十六年,吴克棘入州来。又昭四年,吴伐楚,入棘。杜预曰:即棘亭也。○费亭,在县西。《水经注》:沛国ガ县有费亭。汉延熹中,封中常侍曹腾为费亭侯,腾养子嵩袭父封。建安初,曹操亦袭封于此。

虞城县府东北六十里。北至山东单县六十里。古虞国,禹封商均于此。汉置虞县,属梁国。晋因之。后魏属沛郡,改曰萧县。北齐省。隋开皇十六年,置虞城县,属宋州。唐武德四年,置东虞州,州旋废,仍属宋州。五代梁属辉州。宋仍属宋州。金废。元复置,属东平路,后属济宁路。明初改今属。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八里。

○虞城在县南三里。旧县治此。《史记》,汉王败于彭城,还军砀西,过梁地,至虞,是也。自汉以后,皆为县治。明嘉靖九年,以河患,始营今城,移县治焉。

纶城在县西三十五里。夏时虞国之邑。《左传》少康奔有虞,邑诸纶,是也。又西五里有熟城。阚る《十三州志》:熟城,汉县。未详所据,或?熟之讹矣。

广乐城在县西。汉时有此城。建武二年,更始故将苏茂据广乐,降刘永。三年,吴汉率七将军击茂于广乐,大破之。隋避炀帝讳,改曰长乐城。

○空桐山《寰宇记》:在县东三十里。《郡国志》:县南五里有空桐亭。《左传》哀二十七年,宋景公游于空泽,卒于连中,大尹兴空泽之士千甲,奉公自空桐入,是也。杜注:空泽,邑名;连中,馆名。俱在虞城境内。○黄河在县北十三里。自商丘县东流入境,又东入夏邑县境。○汴河,《志》云:旧自归德东北流,经县城北,后转而东南流。五代以后,县境之河遂涸。

○孟诸台在县西北十里。县境,古孟诸之地也,台因以名。○石榴?固驿,在县南六十里,明初置。

附见:

归德卫在府城内。洪武二十三年置,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属中都留守司。

睢州府西一百二十里。南至开封府陈州二百里,西北至开封府一百七十里,北至山东曹州一百七十里。

春秋时宋、陈二国地。秦置襄邑县。汉属陈留郡。晋属陈留国。刘宋属谯郡。后魏属梁郡。东魏属阳夏郡。隋属宋州。唐初,属杞州。贞观初,属宋州。宋属开封府。崇宁四年,升拱州,建为东辅亦曰保庆军。大观中废。政和四年,复置。金改睢州。元因之。明初,以州治襄邑县省入编户四十里,领县二。今仍曰睢州。

州界梁、宋之中,据汴河之会,土田平衍,舟车络绎。宋人置州于此,屏卫京邑。兖、豫有事,此亦驰驱之所矣。

○襄邑废县今州治。故宋承匡、襄牛之地。《左传》僖二十八年,卫侯出居于襄牛。又襄十年,楚、郑伐宋,卫侯救宋,师于襄牛。后以宋襄公葬此,亦曰襄陵。战国时,属魏。《魏世家》:文侯三十五年,齐伐取我襄陵。《齐世家》:威王使田忌伐魏襄陵。又魏惠王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楚怀王六年,柱国昭阳将兵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秦置襄邑县。汉因之,属陈留郡。更始二年,立成丹为襄邑王。建武二年,封更始子述为侯邑。晋仍旧,后废。魏景明元年复。东魏属阳夏郡。北齐省入雍丘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唐因之。宋为拱州治。金为睢州治。明初省。州城周十里有奇,有门四。

承匡城在州西三十里。《左传》文十一年,叔仲、惠伯会晋?缺于承匡。《战国策》:犀首以梁与齐战于承匡。秦为承匡县,后以承匡之地卑湿,徙县于襄陵,城遂废。亦曰匡城。○广乡城,在县东。圈称曰:襄邑有蛇丘亭,即广乡也。后汉顺帝封挚填为侯国。

○金锁岭在州治后。昔人避水患者,多居其上。又骆驼冈,在城西,有襄公台,其形起伏如驼。冈后有西湖,周回十四里。

○黄河在州北七十里。自开封府仪封县流入境,又东入考城县界。

汴河在州北四十五里。自开封府杞县东流至此,又东入考城县界。今堙。

睢水在州北。自开封府陈留、杞县之南境,流入州界,又东入宁陵县境。今上流渐淤矣。○巴河,在州北五十里。旧自仪封东南流入境,达宁陵县,入于河。今堙,其余流自州境至考城县,西北入于河。

东涧在州东。晋太和四年,桓温伐燕,不克而还,燕兵追之,及于襄邑。慕容德伏兵东涧中,与慕容垂夹击温处也。

○巢亭在州南二十里。春秋时郑地。又有鄫亭,在州东南,亦郑地。《左传》襄元年,晋会诸侯伐郑,东诸侯之师次于鄫,以待晋师。晋师自郑以ガ之师侵楚焦夷及陈,是也。焦夷,见江南亳州。

滑亭在州西北。《春秋》庄二年,次于滑。杜预曰:襄邑西北有滑亭。又有盂亭。《左传》僖二十一年,诸侯会宋公,盟于盂。

首乡在州东南。《春秋》桓十八年,齐侯师于首止。僖五年,齐桓公会王世子于首止。成十五年,楚侵卫,及首止。又十七年,诸侯伐郑,楚子重救郑,师于首止。杜预曰:即首乡也,卫地。○葵丘驿,在州城南,明洪武初置。

考城县州东北九十里,西南至开封府杞县九十里,北至直隶东明县百二十里,东至山东曹县七十里。本周之戴国。《春秋》隐十年,郑取戴。《陈留风俗传》曰:秦置?县,汉改为甾县,属梁国。东汉章帝改名考城,属陈留郡。晋省。后魏改置考阳县,属北梁郡。北齐省入成安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考城县,属宋州。唐初,置东梁州,寻废,以县属曹州。五代梁改曰戴邑,属开封府。后唐复曰考城。宋因之。崇宁中,改属拱州。大观中,仍属开封府。金复属曹州,又改今属。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十一里。○考城故城在县东南五里。本汉之甾县。王莽遣兵击翟义,东至陈留甾。后汉曰考城。后魏永安二年,梁将陈庆之送元颢北还,至梁国。魏元晖业军于考城,庆之攻拔之。唐元和十三年,宣武帅韩弘讨淄青叛帅李师古,围曹州,拔其考城。皆此城也。明正统十三年,以河患徙今治。

成安城在县东北。《汉志》有成安县,属陈留郡。后魏孝昌中,复置成安县,为北梁郡治。北齐废郡,以考阳县省入,属济阴郡。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又省县入考城县。斜城在县东。《陈留风俗传》考城县有斜城。又东三里有周坞,旧汴水经坞侧。《续述征记》:晋义熙中,刘公遣周超之自彭城缘汴故沟,斩树穿道七百余里,以开水路。停泊于此,故兹坞流称矣。

○黄河在县北三里。自开封府仪封县而东,县为冲决之所,堤防最切。

汴河在县南。《水经注》:汴水东经考城县故城南,而为?获渠。亦兼丹水之称。《竹书纪年》:宋杀其大夫皇瑗于丹水之上。今为平陆矣。《汉志》注:?获渠,自蒙县东北至彭城入泗,过郡二,行五百五十里。

黄沟在县西。《水经注》:河水旧于白马南?,通濮、济、黄沟。鲁惠公败宋师于黄,黄,盖沟名也。又《国语》吴子掘深沟于商、鲁之间,以会晋公午于黄池,亦即此矣。薛瓒曰:外黄以黄沟而名。盖沟近外黄。《汉志》注:考城县有黄沟。《寰宇记》:在县西三十六里。

○葵丘亭在县治东。《左传》僖九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杜预曰:在外黄东。盖晋省考城入外黄也。今县西去故外黄城四十里。○蒲亭,在县界。东汉仇香为蒲亭长,即此。

柘城县在州东南九十里。东北至宁陵县七十里。古朱襄氏邑。春秋为陈株野地。战国时为楚柘邑。《史记》:陈涉攻楚柘、谯,皆下之。汉置柘县,属淮阳国,以邑有柘沟而名。后汉属陈国。晋废。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改曰柘城,属宋州。唐贞观初,省入?熟、宁陵二县。永淳初,复置,仍属宋州。宋属应天府。崇宁中,改属拱州。金属睢州。今县城,明初〔筑〕,周十二里。嘉靖二十一年,水坏重筑,周五里有奇。编户九里。

○鄢城在县北。《汉志》有鄢县,属陈留郡。应劭曰:郑伯克段于鄢,即此。《寰宇记》:柘城县北三十里,有故鄢城。又藏甲城,在县西三十里。相传项羽藏兵于此。城西有冈,亦曰霸王冈。

○睢水在县北。自睢州流入境,北接宁陵县界。○泓水,在县北。《寰宇记》:鄢城北里许有泓水。《春秋》僖二十二年,宋人及楚人战于泓,是也。涡水在县南三十里。自太康县流经县境,又东南入鹿邑县界。

附见:

睢阳卫在州城内。洪武二十二年置,辖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

◇汝宁府东至江南颍州三百里,南至湖广黄州府五百里,西至南阳府二百九十里,北至开封府许州二百六十里,东北至开封府陈州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二百五十里,至京师二千三百里。

《禹贡》豫州之域。春秋时为沈、蔡二国地。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汉置汝南郡。后汉、魏、晋因之。刘宋立司州于汝南元嘉末,侨置于此,号其城曰悬瓠《唐书》作垂瓠,以为重镇。后魏得之,改为豫州东魏置行台于此。后周亦曰豫州置总管府,后改曰舒州,寻复曰豫州,又改溱州时改洛州为豫州,因以豫州为溱州,复改曰蔡州,而汝南郡如故。隋初废郡,仍曰蔡州。大业初,复改为汝南郡治汝阳县。唐初置豫州。天宝初,改汝南郡。乾元初,复为豫州。宝应初,又改蔡州避代宗讳也。是后为淮西节度使治所。寻又曰淮宁军,后又为彰义军,皆治此。宋仍曰蔡州亦曰汝南郡淮康军。金因之亦曰镇南军。元仍为蔡州。至元三十年,升汝宁府《志》云:元以汝水泛溢,截断上流,水患得宁,因改今名。明因之,领州二、县十二。今仍曰汝宁府。

府北望汴、洛,南通淮、沔,倚荆楚之雄,走陈、许之道,山川险塞,田野平舒,战守有资,耕屯足恃,介荆、豫之间,自昔襟要处也。春秋时,楚文王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与晋争郑,夹颍水而军。是时楚之强,中国诸侯皆惴惴焉,其能与楚竞者,惟有晋耳。秦汉以降,汝南皆为雄郡。及晋室多故,南北瓜分,悬瓠之地,恃以屏蔽淮、泗,控带颍、洛。宋大明中,悬瓠丧败,而淮北之地,遂成荒外,中原声闻,日以隔远。历齐、梁、陈之际,南国之势往往折而入于北者,悬瓠不复之故也。唐之中叶,淮西抗命,李希烈纵横搏噬,河、洛、淮、汉之交,诸州悉被其患。其后吴元济以申、光、蔡三州,拒天下之兵,四面攻围,四年乃克。说者谓:自希烈据蔡,以迄于元济,蔡州不被王化者,几四十年,其风俗犷戾,虽居中土,过于奚貊。此亦山川险?厄,有以致之矣。秦宗权以狼戾之资,窃有蔡州,肆其凶虐,毒螫所及,几半天下。朱温平之,遂成篡夺之势。宋人南渡以后,岳武穆自安、随北出,克复蔡州,大河以南,次第响应。陈亮亦尝欲以荆、襄之师,进规颍、蔡,为复取京、洛之计。及女真之衰,乃寄息蔡州。宋人会蒙古之兵,犄角益进,而后克之。然则蔡州之险固,争衡于南北门者,所必有事也。乃怅望三京,卒不复振。宋之覆辙,可深慨哉!

汝阳县附郭。汉为上蔡县,属汝南郡。晋初因之。东晋徙汝南郡来治。宋、魏因之。隋改故汝阳为殷水。大业初,遂改故上蔡为汝阳,仍为汝南郡治,即今县也。自唐以后,皆为郡治。编户三十三里。

○女阳城即府城也。汉女阳县,在今陈州商水县境。今城本汉上蔡县地。东晋时,谓之悬瓠城。兴宁二年,燕李洪等攻汝南,败晋兵于悬瓠,郡守朱斌弃城走宋。元嘉二十年,魏人入寇。时豫州刺史南平王铄镇寿阳,遣其属陈宪行汝南郡事,守悬瓠。魏人力攻,坏其南城,宪随方拒守,积四十余日,卒不能拔。明年,魏人南寇,陷悬瓠。寻复得之。泰始三年,汝南太守常珍奇以悬瓠降魏。齐建武末,魏主宏取沔北诸郡,复如悬瓠,既又诏州郡发兵集悬瓠。梁天监七年,魏悬瓠军主白皂生杀其豫州刺史司马悦,求救于梁。徐州刺史马仙?卑遣兵赴之,寻复为魏邢峦所取。中大通三年,南、北司二州刺史陈庆之围魏悬瓠。太清初,侯景降梁,自颍州引兵屯悬瓠,既而梁将羊鸦仁入悬瓠,诏以悬瓠为豫州。明年,侯景败于涡阳,鸦仁以东魏兵渐迫,弃悬瓠还义阳,顿军淮上。自晋以来,尝为汝南郡治。隋始改置县于此,仍为汝南郡治。后因之。城东北有月旦里,汉许虔、许邵所居,亦名二龙乡。今城,明初洪武六年置,周五里有奇,惟东西南三门。八年,拓为九里有奇,增辟北门,又为水门二,一在南门之东,一在北门之东,以泄城中积水于汝河。成化二十年,增筑高厚。正德九年,流寇薄城,知府毕昭?以砖石,增埤浚隍。隆庆三年,又复修治。崇祯七年,复增置守御之备,益浚旧隍,开南堤石门,引汝入壕,颇为完固。十五年,为贼所陷。

平舆城在府东南汝水北岸。春秋沈国地。定四年,蔡灭沈。《史记》,蔡昭侯十三年,与晋灭沈,是也。后属楚。秦始皇二十二年,李信攻楚平舆。明年,王翦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汉置县,为汝南郡治。光武封姚铫为侯邑。晋仍为平舆县,属汝南郡。高齐县废。隋大业初,析新蔡县复置,仍属汝南郡。王世充置舆州。唐初州废,县属豫州。贞观初,县废。天授二年,复置。宋仍属蔡州。元省入汝阳县。杜预曰:平舆县北有沈亭,古沈国也。沈,当作?阝。近《志》:平舆城,在府东南七十里。又江南《颍州志》:州西百四十里有平舆城,与新蔡县接界。

宜春城在府西南。汉县,属汝南郡。东汉改曰北宜春,安帝封后父阎畅为侯邑。晋亦曰北宜春县,属汝南郡。后省。《括地志》:在府西南六十七里。

安成城在府东南七十里汝水南。汉为安成县,武帝封长沙定王子苍为侯邑,属汝南郡。三国魏豫州治安成。晋平吴州,徙陈国,而安成仍属汝南郡。后魏因之。高齐废。又富波城,在府东。汉县,属汝南郡。光武封王霸为侯邑。晋省。

阳城县城在府界。汉县,属汝南郡。东汉初,岑彭封此,后省入汝阳。又汝南城,在府城西。后魏兴和中,置县,属汝南郡。高齐废。唐贞元中,复置。元和中,省入汝阳。

○天中山在城北三里。亦名天台山。高止尺余,上土下石,以在天地之中,故名。自古考日景,测分数,以此为正云。

○汝水在城北。自开封府许州郾城县界,流经西平、上蔡县界,又东南流经此,入新蔡固始县界,又东入于淮。《水经注》:汝水自上蔡县东径悬瓠城西北,汝水枝别左出,西北流,又屈西东转,又西南会汝,形若垂瓠,因以名城。魏主宏太和二十二年,得疾于悬瓠,彭城王勰密为坛于汝水之滨,祈以身代,既而疾间,乃发悬瓠,舍于汝滨。梁天监七年,悬瓠来降,魏将邢峦渡汝水,围悬瓠,复取之。太清初,司州刺史羊鸦仁自义阳趣悬瓠,应接侯景前军至汝水,侯景遂自颍川出屯悬瓠。秦观曰:汝水故道已亡,惟存别枝,水潦暴降,郡城恒有涨溢之患。今城西北有黄公堤,又有岳公堤,皆在汝河东岸,逶迤五十里,广四丈,高倍之。水涨时,百里内皆蒙其利。万历中,按察司黄炜、邑令岳和声所筑,因名。余详大川汝水。

练水在府西十里。亦曰练江,一名黄酉河。源出确山县之乐山,东流至府西,有断济河、寨河、冷水诸小川汇入焉,至府城西北,入于汝。或曰:旧有练家河,流合于此,因兼练江之名。宋端平初,孟珙会蒙古兵攻金蔡州,珙决柴潭,蒙古决练江,即此。

澺水府东四十里。俗名洪河。源出西平县周家泊,东流合汝水支流,又东南经上蔡县东,而入于汝。复支分而东南出,经府东北十里,有洪河桥跨其上,复东流至新蔡县,入于汝。○荆河,在府东北二里。源出天中山,汇悬瓠池水,经城北大堤外,东流六十里,南入澺水。又府西北十二里有马常河,亦东流入于澺水。

溱水在府南十八里。源出南阳府桐柏县之桐柏山,一名沙河。东流经朗陵故城西,又径宜春故城南,又东北经溱口店入汝。复分流东南出,径平舆、安城故县北,又折而南入真阳县境,复东南流入息县界,又东北经新蔡县之官津店,复入于汝。梁中大通二年,陈庆之围悬瓠,破魏兵于溱水,即今府西南之溱口矣。

瀙水府西北三十里。俗名泥河。源出南阳府唐县之中阳山,流经舞阳、泌阳县境,而入遂平县界,至县南狼家口,分二流:一东北出,至府西北四十里黄埠西,复折而南入汝;一东南受傅家沟诸水,至府西姚家湾,亦入于汝。又半截河,在府西南十六里,一名英河,下流亦入于汝。南湖在府城南。周十余顷,长堤亘其前。又西湖,在城西南。城东北又有三角湖,中多菱芡,俗谓之菱角湖。城北十里有十家湖,水产鱼、莲,旱种粳稻,居民赖之。《宋志》谓之车辋湖。

鸿?陂在府东十里。淮北诸水,溢为大陂,郡以富饶。汉成帝时,关东数水,陂溢为害。翟方进为相,议决去陂水,其地肥美,省堤防费而无水忧,奏罢之。后岁旱,民失其利。建武十八年,邓晨为汝南太守,修复旧陂,使许扬掌其事。扬因高下形势,起塘四百余里,数年乃立,郡以沃饶。亦曰鸿隙陂,亦曰鸿池陂,又为洪池陂。安帝永初三年,诏以鸿池陂假与贫民,自是陂遂废。宋秦观曰:鸿池陂非特灌溉之利,菱芡蒲鱼之饶,实一郡潴水处也。陂既废,水无归宿,汝水所以散漫为害欤。○青龙陂,在府东。《志》云:府东百三十里有?亢陂港,自青龙陂入汝。又府南二十里有汶河,源出真阳县境,亦自青龙陂入汝,今谓之汶口。

贾侯渠在府东。魏贾逵为豫州刺史,南与吴接,修水战之具,遏鄢、汝之水,造新陂,又通运渠二百余里,时称为贾侯渠。又城西南有苍陵堰。唐刺史夏夔堰汝水,灌田千顷。今废。

柴潭在城南三里。宋绍定六年,孟珙与蒙古共攻蔡州,珙进逼柴潭,立栅潭上,遂夺柴潭楼。蔡州恃潭为固,外即汝河,潭高于河五六丈。珙凿潭堤,决入汝水,潭涸,实以薪苇;蒙古亦决练江。于是两军皆济,攻破其外城,又堕其西城,蔡州旋拔。

鹅鸭池在城北。汝水之曲也。李?夜袭蔡州,击鹅鸭池,以乱军声。一名悬瓠池。○栗渚,在城西南。汝水之湾,有地数顷,树栗其中,谓之栗洲。傍有溪曰锦绣溪。

○杨埠关府东八十里。有巡司。亦曰杨埠镇。下临洪河。○韩庄店,在县西。正德六年,贼刘六等犯境,千户方瑶拒战于韩庄,败死。万历十二年,守备熊世锦击盗史世华于韩庄,擒之。又汝阳驿,在府城西,洪武中置。

真阳县府南百二十里。南至信阳州罗山县百十五里。汉置滇阳县,属汝南郡。高帝封栾说为侯邑。东汉永平中,讹曰慎阳县。滇、慎,俱读真。晋仍曰慎阳。刘宋因之。后魏初,仍属汝南郡。永安三年,置郢州于此。天平四年,罢州,置义阳郡,兼置淮川郡。后齐废郡,又并县入保城县。隋开皇十一年,废保城县。十六年,复置真丘县,属蔡州。大业初,改曰真阳。唐属豫州。载初元年,改曰淮阳。神龙初,复故。宋仍属蔡州。金改属息州。元省入息州。明成化十六年,复置今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白苟城在县东南。梁置白苟戍城,又为白苟堆。后魏将尧雄谓白苟堆,梁北面重镇,请备之,即此。魏收《志》:梁置西淮州,治豫州界白苟堆;又淮川郡亦治焉,领真阳、梁兴二县。高齐废州置齐兴郡,郡寻废,改为白狗县。隋改县曰淮川。大业初,省入真阳。唐初复置淮川县,属息州。贞观初废。元和十二年,李?攻蔡州,遣兵下白狗栅,即故白苟城也。○慎阳废县,在县北四十里,自汉以来县皆治此。明改置今县。

新阳城在县西南四十二里。应劭曰:地在新水之阳,故名。陈涉殁,其将吕臣起新阳,攻陈,下之,复以陈为楚,即此。汉为县,属汝南郡。光武封阴就为侯邑。晋省。○保城废县,在县西北。刘宋孝建三年,置宝城县,属义阳郡。后魏改为保城县,属汝南郡。高齐因之。隋省入汝阳县。

安阳城在县东,与光州息县接界。信阳北出之道也。杜预曰:安阳,本春秋时江国。汉置安阳县,属汝南郡。文帝封淮南厉王子勃为侯邑。后汉仍曰安阳县。晋改为南安阳,以河北有安阳也。刘宋仍曰安阳县。北魏仍属汝南郡,后属义阳郡,又置安阳郡,属郢州。《梁书》:大通元年,夏侯夔自广陵进屯安阳,遣别将屠楚城,义阳北道遂绝。是也。隋废入真阳。《括地志》:安阳故城,在新息西南八十里。广陵、楚城,俱在息县界。江城在县东南。春秋时江国也。《左传》文四年,楚灭江。应劭曰:安阳有江亭。○建安城,在县南五十里。魏收《志》建安县属南郢州冯翊郡,盖东魏侨置郡也。又《志》云:县南八十里有临淮城,今为朱家店。又有固城,在县东北七十里。建置未详。

○南龙冈在县南三里。势颇高峻,拱峙如屏。

○淮水在县南八十里。自确山县流入,又东经息县境。淮河南岸,即罗山县界也。详见川渎异同及大川淮水。

滇水县东北二十里。源出县西王家冲,经县南一里,东北流,入于汝。汉以此名县。《志》云:汝水在县东北七十里,接新蔡县境。又汶水,在县北三十里,亦东北流经安阳县之青龙陂,而入于汝。○塘下沟河,在县北二十五里。源出确山县东南二十五里之金牛山,流经县北,又东北入于汝。

清水港县南四十里。源出确山县之横山。县南二十五里有闾河,亦出确山县界。县南诸小水,俱附二河东流入于淮。

龙陂港县东六十里。旧《志》:源出遂平县之洪山,流入县境,合清水港而入于淮。唐元和十三年,以蔡州牧地为龙陂监,盖因龙陂港而名。○石塘陂,在县西北二十里。东汉永平五年,汝南太守鲍昱?石堰水,灌田数百顷。今堙。

○汶港栅在县东北汶水上。唐时淮西拒命,立栅于此。元和十二年,李?攻蔡,遣兵下白狗、汶港二栅,即其处也。上蔡县府北七十五里。西北至许州郾城县百里。故蔡国。楚并其地,谓之上蔡。汉因置县,属汝南郡。应劭曰:九江有下蔡,故此称上。后汉安帝封邓骘为侯邑。晋仍属汝南郡。宋为汝南郡治。魏因之。隋大业初,复分置上蔡县,属汝南郡。唐仍属蔡州。宋因之。今县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三十六里。

○蔡城县西南十里。《志》云:蔡国旧城,周二十五里。蔡叔度始封此,其子蔡仲即封焉。春秋时为楚所侵,迁于新蔡,因以此为上蔡。《竹书纪年》:魏章率师及郑师伐楚,取上蔡。亦谓之蔡阳。秦昭襄三十三年,客卿胡伤取魏蔡阳。孔氏曰:蔡城在蔡水之阳也,汉因置上蔡县。宋武分置临汝县,仍属汝南郡。高齐省入上蔡县。隋开皇六年,改置武津县。大业初,改上蔡为汝阳,因徙改武津为上蔡。后因之。

武津城在县东。刘宋置县于此,属汝阳郡。泰始四年,魏将赵怀仁率众寇武津,豫州刺史刘π遣将击破之。后魏亦曰武津县。北齐废。隋改置于废临汝县。○定颍城,在县北。汉安帝永初二年,分上蔡县置,属汝南郡。延光中,封尚书令郭镇之为侯邑。晋仍属汝南郡。后废。《志》云:县东北八十里有晋王城,相传李克用屯兵处。

○蔡冈在县东十五里。周二十里。又县西五里有芦山冈,俗名原王冈,亦曰芦冈。陵阜峻耸,南北绵延,周四十余里。

○汝水在县西五十里。自西平县流入境,又东南入汝阳县界。又澺水,在县东。亦自西平县流入境,南入汝阳县界。

沙河在县西南三十里。出遂平县?岈山,流入县境,至县西南十二里蔡家埠口,又东北至姚家湾,入汝。元至正十二年,也先帖木儿讨刘福通,复上蔡,驻兵沙河,军中夜惊,遂北奔汴梁朱仙镇。○朱马河,《志》云:有二,一在县西二十七里,一在县东二十七里,俱东合戚桥河,至新蔡三义河,入于汝。杜沟在县东。旧有沟凡五,东流入于澺水。后汉初,县令杜诗所浚,因名。蔡地西亢而东卑,五沟浚,民始无泛溢之患。故址犹存。○蔡沟,在县东南三十里。又小茅河,在县东六十里。下流俱入于澺水。

○铁丘台县西南五十里。相传汉光武曾驻此。又县东北有厄台,相传孔子绝粮处。

新蔡县在府东百四十里,东北至陈州项城县百二十里,东至南颍州七十里。古吕国。春秋时蔡平侯徙都此,故曰新蔡。汉置县,属汝南郡。光武封吴汉为侯邑。曹魏分属汝阴郡。晋惠帝分立新蔡郡。刘宋因之。后魏仍为新蔡郡。东魏兼置蔡州。高齐州废,改郡为广宁郡。隋初郡废。开皇十六年,置舒州及广宁县。仁寿初,改县为汝北县。大业初,州废,复曰新蔡县。唐初仍置舒州于此。贞观初,州废,县属豫州,后属蔡州。宋因之。金属息州。元省入息州。明洪武四年,复置,改今属。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阳城在县北五十里。汉县,属汝南郡。?,水名也。汉明帝封阴庆为侯邑。晋属汝阴郡,后属新蔡郡。刘宋及后魏因之。东魏武定八年,置财州治此。北齐州县皆废。隋开皇十一年,复置,属陈州。唐初属沈州。贞观初废。今为?阳村。《寰宇记》:?阳城在沈丘县西北三十五里。

楚王城亦曰楚王戍,在县东北。《水经注》:葛陵城东北有楚武王冢,民谓之楚王岑。北魏时尝于此置戍,谓之楚王戍。萧齐建武四年,魏兵南寇,豫州刺史裴叔业攻魏楚王戍,为傅永所败。又梁天监七年,魏三关、悬瓠俱来降,梁将马仙?卑进顿楚王城,遣兵助守悬瓠。既复,遣别将张道凝屯楚王城,魏取悬瓠,道凝弃城走。八年,魏楚王城主李兴国以城降,即此。

栎城在县北二十五里。今名野栎店。《左传》昭四年,吴伐楚,入栎。南北朝为戍守之所。萧齐建武三年,魏寇司州,齐栎城戍主魏僧珉拒破之,即此。

葛陵城在县北。后汉建武十五年,徙封姚丹为侯邑。又壶丘城,在县东北。《左传》文九年,楚侵陈,克壶丘,是也。○毛城,在县西。梁大通二年,义阳来降,以夏侯夔为北司州刺史,镇义阳。夔进拔魏毛城,逼新蔡。盖是时戍守处。

舒城在县东。隋开皇六年,置舒县,属舒州。大业初,废。又永康废县,在县东南。高齐置,属广宁郡。后周改曰澺水县。隋大业初,废。○四望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后魏景明初,王肃于四望陂南筑之以御齐。魏收《志》:新蔡郡治四望城。

○冢冈在县西四里。冈势耸峙,上多古冢,因名。又县东二十五里有顿家冈,俗呼为邓家冈。

○汝水在县南。自汝阳县东流至此,又东南入息县界。《志》云:汝水经县南十里,有官津,即鲁昭公二十年夫子自楚反蔡问津处。今地名官津店。

澺水在县北四里。上承汝水支流,经葛陵故城,又东南至县东,注于汝水。《志》云:澺水注于汝,又东南径下桑里,迤左为横塘陂。又县北四十里有延河,亦自汝阳县境流入界,又东北至项城县,入于颍河,不通舟楫。

东湖在县城东。周四十余里。今堙废,仅余十之一。

?阳渠在县北七十里。《水经注》:葛陂东出为?水,俗谓之三丈陂,自?陂东注而为富水。汉和帝时,何敞为汝南太守,修?阳旧渠溉田,增三万余顷,是也。

葛陂在县西北。旧时陂方数十里。汉中平五年,鲍鸿破黄巾于葛陂。晋永嘉末,石勒掠豫州诸郡,临江而返屯于葛陂,因筑垒于陂上,课农造舟,将攻建业,琅邪王睿集兵于寿春以御之。《一统志》:汝阳县西南三十里有葛陂,即费长房投杖化龙处。青陂在县西南。其接汝阳县境者,亦曰青龙陂。或曰即古青波也。秦二世二年,秦兵复攻陈,下之。陈将吕臣走,收兵复聚,与鄱盗当阳君黔布复击秦,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盖潴水之处。后汉时,陂废。建宁三年,新蔡长李言请复此陂。陂上承真阳之滇水,入县境,又东南经息县而为墙陂,灌溉凡五百余顷。今废。

○繁阳亭在县北。《左传》襄四年,楚师在繁阳,以陈叛楚即晋也。又定四年,吴败楚舟师,楚大夫子期又以陵师败于繁阳。杜预曰:繁阳,楚地,在?阳南。又大吕亭,亦在县北。《续汉志》云:故吕国也。

西平县府西北百三十里。北至许州郾城县六十里,西至裕州舞阳县百里。古柏国。汉置西平县,属汝南郡。宣帝封于定国为侯邑。更始时,立李通为西平王。后汉建初中,置西平国,寻复故。建安八年,曹操击刘表,军于西平。晋仍属汝南郡。刘宋及后魏因之,后又置襄城郡于此。北齐改文城郡。隋初郡废,以县属蔡州。大业初,县废。唐初复置。贞观初,省入郾城。天授二年,复置,属蔡州。元和中,改隶溵州,寻复故。今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七里。

○冶炉城在县西七十五里。战国韩铸剑处。晋于此置铁官。唐元和十二年,李澺遣将破吴元济于?岈山,进取冶炉城,又破西平,是也。武阳城在县西南。后魏置武阳县,属襄城郡。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吴房县,属蔡州。大业初,废。唐初置北武县,属道州。贞观初,复废。

○诸石山县西一百里。势甚高峻,其南曰云庄山。近《志》云:汝水源出二山间。盖汝水故流变易,后世即以二山溪谷之水,目为汝水源耳。○汝水在县北。自许州郾城县南流入县界,又东南入上蔡县境。《邑志》云:汝水在县城西。水涨时派分入城,自西水门入,由东水门出。后数泛溢,侵城郭,乃移水道于城北二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