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九十八 福建四

◇汀州府东至延平府五百二十里,东北至建宁府七百三十里,东南至漳州府六百三十里,南至广东潮州府六百六十里,西至江西赣州府五百里,西北至江西石城县百九十里,北至邵武府五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九百七十五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八百八十六里,至京师五千二百二十六里。《禹贡》扬州地。周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宋、齐、梁因之。陈属闽州,隋属泉州。大业初,属建安郡。唐为福州地。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唐书》:是年开福、抚二州山峒置州,以长汀溪为名,治新罗。大历四年,徙治白石。天宝初,曰临汀郡。乾元初,复曰汀州。五代时,王闽仍曰汀州。南唐因之。宋亦曰汀州。元为汀州路。明曰汀州府,领县八,今因之。府南通广东,北达江右,山谷斗绝,称为奥壤。自唐始置郡,而扰驯未至。王潮入闽,则有事于汀州。宋室南迁,而汀州亦多叛乱。昔正德中,尤溪贼为乱,南赣抚臣王守仁讨平之。岂非以崇山复岭,旁达诸境,不逞之徒,易为渊薮,童牛之牿,不可已耶。

长汀县附郭。晋新罗县地,属晋安郡。唐开元中,于新罗故城东,置长汀县为州治。大历中,迁白石乡。宋治平中,迁衣锦乡,即今治也。编户五十一里。○新罗城在府东南。晋置新罗县,宋废。《志》云:在今漳州府龙岩县界。一云在上杭东北五十里,误。唐开元后,徙县治长汀村,在上杭北十五里。一云去今府城二百三十里,亦误。既又迁县治东坊口,在今府东北五里,今名旧州城。大历中,迁白石村。《郡志》谓大历四年,徙东坊口,后十年,徙白石乡,宋迁今治。去旧治一二里,地势平衍,方数十里,而卧龙山突起平地中。府城半壁高挂其巅,鄞江绕于左,西溪抱于右二水合流,绕出丁位,南走潮海,西下豫章,为形胜之地。郡城,相传唐大历中筑。宋治平五年增拓,周五里有奇,环城为濠。绍兴中及隆兴初,皆尝修筑。绍熙间,议易土城,?以砖石,讫于嘉熙,功未及就。元时城益颓废。明洪武四年,复因旧址修筑。嘉靖五年,增修,北据卧龙山,南临南溪。旧有门六,今五。城周六里有奇。○卧龙山郡治后,府主山也。偃卧如龙。《志》云:府城四面皆平田,就中特起一山,高数十丈,广五六里。北面峭壁矗起,其南派为九支,形如九龙,蜿蜒蟠曲。一名九龙山,又名无境山。山之左支为横冈岭,右支为西峰,俯临津门。又东山,在郡治东,卧龙山首起于此。○南山,在府南三里。屹然如屏,巅为朝斗岩,缘石扪萝而上,俯视城市,尽归目睫。山之东接拜相山,俯揖卧龙,如人相拜。山隈有霹雳岩,宋元?间,迅雷震开,遂成岩洞。府南四里有圆珠山,当鄞江、西溪二水合流之口,形如珠圆,一名龙珠山,俗呼宝珠峰。

鸡笼山府北五十里。高十五里,山形圆耸,上凌霄汉。又翠峰山,在府东北六十里。壁立千仞,烟云出没,惟天色晴霁、亭午方见其顶。○七宝山,在府西山下,旧有上宝场,宋置采银锡于此,后废。《通志》:场在县治西。又佛祖峰,在县西三十里。俗名九?,转北二里许,树木阴翳,石磴崎岖,为绝胜处。双峰府东南二百里。峰峦双耸,插入云霄。○新路岭,在府西六十里。一作新乐岭,接江西瑞金县界,贡水出焉。《志》云:岭峭险壁立,砂砾崎岖,行者病焉。岭背即隶江西,此天所以限闽中也。又牛岭,在县西二十里,道出瑞金县。其相接者曰白头岭,以常冒白云名。

○鄞江在府城东。亦曰正溪,又名大溪,或谓之左溪。源出宁化县界,流经府东北湘洪峡。又南至府东东庄岭,汇为潭,分流为二。又南至高滩角,复合为一,南流经上杭县,达潮州府大埔县,会三河水入海,亦谓之汀水。《志》云:天下之水皆东,惟丁水独南,南丁位也,以水合丁为文。又有东溪,出翠峰山下,有鄞坑水流合焉。至张家陂与正溪合,并为鄞江之上流。《高忠宪日记》云:汀水之源在北,水俱南流,势如壁立,过大姑绝险处,舟下一滩,则入白浪中,裹而复出,直至峰头趋陆,即抵潮州矣。

西溪府城西。源出府西北,地名大原,流经杉岭,亦曰南拔溪。宋治平中,筑城堑濠,砌石陂引水入焉。下流分二派,皆入于正溪。又南溪在府城南,溪源不一,引流而东,至南口,亦会于正溪。又北溪在府城北,源出西北之横坑,亦谓之横溪,东流合正溪。《寰宇记》:临汀大溪有四:曰东溪,曰西溪,曰南拔溪,曰横溪。至府南高滩角,合流为一。盖以南溪为南拔溪也。府东又有梓步、小湘等溪,亦流入正溪。

寅湖府东二里。以方位名,周百步,中有小山,水溢不没。又辛湖,在府西一里,周七十步,亦以方位名也。○麻潭,在府东南,众流皆会于此。山势盘互,过此折为九曲。又?角,在府东,高岩湍怒,溉田甚广。又东有?头,峭壁数十仞,瀑声如雷,亦有灌溉之利。《志》云:府南有五百滩,自汀抵潮,滩险有五百之数。今渔梁、鸬鹚、蛇王、九曲、王屋、纱帽诸滩是也。

○古城寨府西四十里。五代时,王延政筑此城以备江南兵。宋因置寨为戍守处,亦曰古城里。《志》云:旧城在府西南何田市,宋绍兴中,迁今所。明初置古城寨巡司,又西至江西瑞金县五十里。○屯驻军寨,在府南三里。宋建炎中,群寇扰乱,遣军讨捕,尝驻于此。绍兴十四年始创筑,元废。又何田市寨,在府西南五十里。宋时为商旅辏集处。嘉定间,创寨以弹压之,今废。《志》云:府北有汀关,宋置。景炎二年,元兵破汀关,文天祥欲据城拒敌。汀守黄去疾有异志,天祥乃移军漳州。是也。今湮。

临汀驿在府治东。宋淳熙中建,至今因之。又府东七十里有馆前驿,元为馆前站,明初改驿。又三洲驿,在府西九十里,本三洲铺,成化十八年建三洲公馆,后改为驿。○拔口场,在府西南八十里,宋置税务于此。又合同场,在府治东,宋置寻榷盐税于此,后皆废。

九?隘府西北三十里。《志》云:府东五十余里有大息、镇明二隘,东南八十余里有桃阳隘,府南百余里有黄峰隘,西南九十里有长桥隘,五十余里有分水、龟龙二隘,与古城九?为九隘,皆为戍守要地。而黄峰与古城尤为险峻云。

宁化县府东北百八十里。西至江西石城县九十里,西北至江西广昌县百九十里,北至邵武府建宁县二百里。本建州沙县地。唐开元二十四年,开山峒置黄连县,属汀州。天宝元年,改今名。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一里。

○黄连城县东五里。本黄连镇。唐置黄连县于此,以地产黄连而名,寻曰宁化。后唐同光元年,王闽迁县治于镇西竹?窝,北负翠华,南临大溪,即今治也。县境山峻水急,峰峦万叠,至县治则四围平坦,形如大釜,旁挹嶂岫,下瞰溪湖,称为形胜。县城,相传始迁时筑,亦曰宁阳城,周不及一里。宋端平间,展拓,周二里有奇。宝?二年,圮于水。开庆初,尝议修筑,不果。明正统中,屡被寇患。正德中始筑土城,复?以砖石云。

○翠华山县北二里。其山四时苍翠,县主山也。又凤凰山,在县北三十里,崇冈峻垅,蜿蜒不绝,形如凤翅。其地有灵隐洞,亦名洞源岩。又北曰陶峰山,峰峦峻耸,四面壁立。县北六十里又有牙梳山,以形似名。险峻扼塞,啸聚所凭。○南山,在县西南十里。三峰相连,其中一峰特起,为邑之望,流水环绕其下。

苦竹岭县北九十里。岭甚高,多产苦竹,常有云气蒙其上。又北有南桥岭,以高拱如桥而名。《志》云:县东北百里有城门嶂,山势卓立如屏。元季寇乱,邑民多避兵于此。○西岩,在县东北五十里,登石梯而上,石笋屹立如门,中可坐千人,泉石殊胜。有石室数处,皆幽异不一。其傍为东岩,亦有数石室,争奇竞秀。《志》云:县南六十里有乌路峡,两岸壁立,水势潆洄,深不可测。又危石,在县北六十里,突然一峰,四壁陡绝。

黄连洞在县东。亦曰黄连镇,本名连城洞。唐置治处。乾宁元年,王潮据闽,黄连洞蛮围汀州,潮遣将李承勋击之,追破之于浆水口,闽地略定。浆水,见延平府将乐县。胡氏曰:黄连峒即潭飞漈。似误。又灵隐洞,在县北百里,一名洞源岩。洞前重冈叠?,小涧横截,岩石奇胜。

○大溪在县城南。源分六派:其正西自赣之石城县堑岭来会,西南自长汀县界狐栖岭来会,西北自石城县界长放坑来会,此大溪之上流也。其东北自建宁县界台田岭来会,正北自苦竹岭至县北三十里之马家渡来会,正东自热水窑头至县东四十里剑潭来会,至县东之东渡与上流三派合为一溪,复折而东,至清流县,又东会剑江水抵福州入海。《志》云:大溪支流西南入长汀县而为正溪。一云:溪源出县北五十里石洞中,?涌而出,名万玉泉,流为小涧,溉田数千亩,又引而南,为正溪之上源。

蛟湖县北六十里。深不可测。又有柘湖,在县东北,其水四时不涸,溉田甚溥,西去蛟湖密迩。又有羊鸦湖,在柘湖侧,亦有灌溉之利。○龙门潭,在县南,水深莫测,引流而东,亦曰龙津,有龙门桥跨其上,流会于大溪。又神头潭,在县西南数里神头岭下,渊深清澈。县东又有赤冈潭,皆引流入大溪。

潭飞漈在县南乡。重冈复岭,环布森列,登陟极难。漈居其中,坦然宽平,山环水合,有田有池,草茂林深,易于藏聚。宋绍定间,汀邵贼晏头陀作乱,攻陷城邑,北犯建宁,监军刘纯等击破其潭飞漈,又谕降连城七十二寨,贼遂平。《一统志》:宋平贼后,置南平寨于此,为戍守要地。又龙潭漈,在县北三十里。相传有龙潜焉,时至涨溢。县西十余里又有雷鸣漈,以声如雷轰而名。○七孤龙,在县南,北去乌路峡十五里。石峻路险,怒涛奔湍,逶迤七曲,舟行甚艰,盖即正溪所经矣。

○安远寨县北百里。北至邵武府建宁县八十里,旧名下土寨。宋庆元中置,元因之,有巡司戍守。明洪武初,改今名。又南平寨,在县南,近潭飞漈。宋绍定六年,移黄土寨置于此。又北安寨,在县东北七十里,宋绍定六年,移苦竹寨置于此,今皆废。○金钱隘,在县东,入清流县界。又石溪隘,在县北,路出建宁、广昌二县。其相近者为紫云、严塘、草桥等隘。又留西隘,在县西,通石城县。县南又有木马、竹篙二隘,通长汀及连城县界。皆为戍守要地。

石牛驿县南七十里。以傍有石牛而名。宋置,至今因之。《舆程记》:由清流县九龙驿舟行,至驿九十里,又西南六十里而达长汀县界之馆前驿,往来必经之道也。

上杭县府南百九十里。东南至漳州府龙岩县百五十里,南至永定县百十五里,西南至广东程乡县三百八十里,西至武平县百里。本龙岩县地。唐大历四年,置上杭场。宋淳化五年,升为上杭县,割长汀县南境隶焉,属汀州。今城周八里,有门七,编户四十五里。○上杭旧城《志》云:唐析龙岩县胡雷下保置上杭场,其地在今永定县东四十余里。南唐保大十三年,徙场于艺梓保,在今永定县东北六十里,宋升为县。至道二年,徙治鳖沙,在今县东北三十里,地名白沙里,旧曰鳖沙里。咸平二年,又徙县于语口市,东去鳖沙不及一里。天圣五年,复徙钟疗场,在今县西北二十里,其地坑冶大兴,商旅辐辏。乾道三年,又徙郭坊,即今县治。有城,相传宋端平中创筑,周不及一里,寻毁。淳?中,更筑,复圮于水。宝?间,始营以砖石。元季复废。至正中,拓旧址筑之,周不及三里。明复圮,洪武十八年,邑人钟子仁作乱,县令邓致中筑城御贼,民赖以全。寻废,屡被寇掠。成化中,复筑城。《志》云:县北十五里有旧州城,即汀州故城。详见前。○金山县西北十里,邑主山也。峦嶂Лヴ,苍翠如画,一名紫金山。宋康定间,尝采金,因名。上有三池,名曰胆水,上下二池有泉涌出,中一池则蓄上池之流。相传宋时县治密迩,其地水赤味苦,饮则伤人,惟浸生铁,可炼成钢。后县治既迁,其水遂变,不异常水。山侧有百丈漈,高可百丈,悬流如线,自石罅出,旧名黄金坑。水阳有南宝山,望之如笔。又有岩,曰宝兴岩。山南五里即旧县治之钟疗场云。又灵蛇山,在金山西北,峭拔凌空。○七峰山,在县城北三里。七峰岌?,翠丽可爱,一名七星山,为邑后镇。

冷洋山县东十五里。高出群山,俯见县治,下有水迸石而出,暑月尤冷。又乱石隔山,在县东四十余里,乱石?岩,路出龙岩县。《志》云:县前溪南有横琴山,平广延袤,状若横琴,一名横琴冈。又袍山,在县南五里,县之前案也,亦曰挂袍山。又南曰美女峰,其峰有四,葱菁秀丽。又南为三层岭,岭三级始至其脊,道出永定县。○铁嶂山,在县西,石壁峭拔,势若屏嶂,山之西产铁矿。《志》云:县西有展旗山,数峰连属,迤逦若展旗然,县之右镇也。县西北又有覆罗山,高耸突立,山顶端圆,若覆罗然。

范荡洋山县南百里。磅礴数百里,当上杭、永定两县之界。峰峦崭绝,人迹罕至,西南通程乡,东通漳州,奸民常据为窟穴,急则逃入于广。又羊厨山,在县西南百余里,盘亘百里,高岩怪石,千态万状,据汀、潮二州之界。○双溪岭,在县北四十里,有二小溪环绕其下,与长汀县分界。《志》云:县西有大?岭,路通武平。又西有蜈蚣岭,高耸萦回五里许,岭路蜿蜓,若蜈蚣然。

○大溪县城南,即鄞江下流也。自长汀县汇众溪流,经县北,与语口诸水会,至县治南山下,过美女峰,萦回三折,环抱而出。又西折而南,经潭口直抵广潮入海。《志》云:大溪中有莲花石,波涛汹涌,行舟毫厘失措,即至覆没。其上群石耸翠如莲花,在县南六十余里。又县西北三十余里有观音石,县南又有乌虎石,皆在大溪中。○九曲溪,在县东北三十里,萦回九折,流合大溪。又黄潭溪,源出县东龙岩县界,安乡溪出县东东安岩,南宝溪出南宝山下。又有矾溪,出钟疗场东,与南宝溪合。场西又有新田溪,亦流入南宝溪。县北又有金山下溪,县西又有水埔溪,出武平县界。《志》云:县境凡十余溪,俱流入于大溪。

咸水湖在县南三层岭之北,有水一泓,味咸不涸。县东三十里大陂旁亦有此湖。又天井湖,在县东南二十里,阔五十余丈。《志》云:旧在县东,后忽移而南,相去十五里。又县城西北亦有二湖,名天井。○草鞋潭,在县北二里,延袤数里,大溪所经。舟人云,行竟此潭,可成草鞋一双,盖状其长也。又黄土潭,在县北四十余里,以潭旁土色皆黄而名。

大孤滩县南四十里。立石槎牙,舟难上下,行者必易载而渡。《志》云:县境群滩凡数十处,其近城者有马尾滩,以滩水散流若马尾然也。又有逃船滩,在县西,滩势甚险,舟行至此,必避溪旁,多为之备,然后敢过。又有大笼钩滩,屈曲若笼钩然。县北四十余里有目忌滩,水极湍急,舟人见之,辄增畏忌。又北有镬风滩,滩有二水,一直一横,浪滚如镬。此数滩于群滩中为尤险。

○梅溪寨在县东梅溪口,宋置今废。《志》云:寨西水口有狮子石,高数十丈。又石壁寨,在县西,旁有石壁潭,元置寨,今废。○九十九段隘,在县西南六十里,其西有郭公栋隘,东南有寒陂隘,皆山间小径,至为险僻。寒陂之西,曰银子凹隘,又北曰鲜水溪隘,与河头隘并称险要。《志》云:河头隘在县南五十里,县之险隘也。今有官兵戍守。又濑溪隘,在县西四十里。《防险说》:县南来苏里之王寿山,县东胜永里之狗困岭,与濑溪隘之龙障山,俱为险峻。

小溪隘在县西南百里。《志》云:县西南百二十里曰溪南三图,与潮之大埔接壤,有上下二水,为盗贼巢穴,荡平后,立抚民馆于小溪隘之西坪。诸巢可虑者,惟此为最。今有小城设兵置守。《图经》:县东北有羊蹄、桃排、采眉等隘,东有当风、芦丰、板寮、大王、坝上、南坪等隘,南又有新长岭、军营、荷树岗等隘,县西有葫芦、通桥等隘,西北有河溪、檀岭等隘,皆控扼处也。

平西驿县东三十余里。成化六年置。又蓝屋驿,在县北七十里,成化十年,徙清流县玉华驿于此,改今名。《舆程记》:自汀州府三洲驿水行九十里,至蓝屋驿。又南至县,自县南四十里至大孤市,又七十里过峰头,又二十里为石上镇,属广东潮州府界,自石上又六十里即大埔县。○永兴场,在县东五十里。又县南六十里有通利场,县境又有金山、利济、龙山、石门、语口等场,去县远者为端和、嘉兴、兴济、浮流、锦丰等五场,皆宋时采金及铜铁处。

武平县府西南二百十里。西至江西安远县百四十五里,南至广东程乡县二百十里,西北至江西会昌县二百十里。唐开元二十四年,置南安、武平二镇,隶长汀县。五代时,王闽并南安为武平场。宋淳化五年,升为武平县,析长汀县西南境隶焉,属汀州。绍兴间,筑城周二里有奇。元时城圮。明成化中,复筑土城。弘治中,?以砖石,周三里。编户十九里。

○灵洞山县西十里。山有大洞三十六,小洞二十八,泉石皆奇胜。又西有双馤山,双峰高插云汉。○梁野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一名梁山,高五十余仞,分十二面,险峻叠出,绝顶有白莲池。黄公岭县北百五十里。接长汀县界,修阻二十余里。上有泉,自石中迸出,仅杯勺许,而群饮不竭,俗呼圣公泉。又当峰岭,在县北七十里,凿石为路,长五里,接永平寨,上有泉。又石径岭,在县西北,高峻多石,路通羊角水,接江西会昌县界。又白鹤岭,在县西十里,江广往来要路也。○南安岩,在县南八十里,形如狮子,中有二岩,南岩窈窕虚明,石室天成。东岩差隘,而石龛尤缜密,其中泉石种种奇胜,俗呼龙穿洞。又有十二峰,森立岩前,如拱如揖。又有绿水湖,亦在岩前。又南二十里有象洞,接潮州界,环抱纡回,号九十九洞,宋时尝于此置寨。

○化龙溪在县治南。一名南安溪,源出县东,流经此,又南合群溪水,入广东程乡县界。又聚灵溪,在城东,源出灵洞山,由西门流入,绕城东出,合化龙溪。又鱼溪,在县北,源出当峰岭,南会禾丰溪,合径口小溪,又南入化龙溪,禾丰溪在县东北,源亦出当峰岭。又有千秋溪,源出梁野山,西流入化龙溪。《志》云:县西北有濠坑溪,出江西安远县,下流亦入化龙溪。○露溪,在县东北一里。一溪七湾,俗呼露溪七渡。引流而东,又北入长汀县界,曰大顺岭小溪,接七里河,入于鄞江。又顺明溪,出县西大岭下,西流至江西会昌县入大溪,大溪即贡水上源也。县境诸溪皆有滩石之险。

○象洞寨县东南百里。其地与潮、惠接界,相传尝产象于此。宋政和中置寨,嘉熙中改为南尉司,元废。明初复置,改为巡司。又永平寨,在县北六十余里,地名帽?,宋淳?中置寨。明初改巡司。《图经》云:县西南又有悬绳巡司,以悬绳峰而名。正德间,群盗刘廷选啸聚于此,事平,因置巡司,设兵戍守。又三折溪寨,在县东五里,宋置。《志》云:寨旧在溪西,为汀、赣、梅三州界首,后梅州废,止隶汀、赣二州。绍兴初寇毁,因移寨于此。又有屯营庵,在县东何屯冈下,旧传五代时统军使何姓者尝屯驻于此,筑小城,周围二里许,故址犹存。

南安镇在县南。唐置镇,与武平俱属长汀县。五代时,王闽改置武平场,南安遂废。《志》云:南安、武平二镇相距盖二百二十里。○蟠龙冈隘,在县西南三十里,昔时群贼啸聚处也。其北有郑家坪隘,蹊径错杂,与广东大帽山接近,有挂坑嶂诸巢,窥伺为害,设军驻守。又水口隘,在县东南,又东即象洞寨也。县南曰钵盂隘,皆南近大帽山,为控御要地。《志》云:县东南又有处明隘,南近水口隘。县东有金鸡隘、大岭隘,东北为檀岭隘,北曰湖界隘,西曰?空头隘,皆设险处,有民兵戍守。清流县府东北二百十里。东北至归化县九十里,东南至连城县百三十五里,西至宁化县六十里。本长汀、宁化二县地。宋元符初,析置今县,以宁化之清流驿为县治,属汀州。绍定中废。元复置。旧有子城,相传宋绍兴间因寇乱筑,周一里有奇,后废。元末,邑人陈友定起义兵破群贼,因山南之险,垒石为城。明初复废,惟南门城址犹存。今编户五十六里。

○龙山在县治南。山脉自西蜿蜓而东,至此群峰高耸,起伏如龙。元季陈友定于此垒城屯兵,名南寨山。其最高一峰,谓之南极,?ヴ拔出,顶上时有白云,遥望如匹练。旁有铜锣山、塔山,皆山之支峰矣。又屏山在县治北,屹然突立,苍翠如屏,一名纱帽山。陈友定垒石屯兵,亦名南寨山。《志》云:县东三里有东华山,悬崖峭壁,前有斗台,高耸入云,登台则景物皆在目中。又笔山亦在县东,层峦叠嶂,回环二十里,中耸三峰,一峰尤高。县西又有西灵山,为县之右镇。

丰山县南百二十里。其顶如磨,常有云气覆之。宋淳熙间,有穷其巅者,积六日乃得至。其巅平坦如砥,可坐数千人,而四围峭绝,人迹难逮。○渔沧隔山,在县西南,峰峦峭绝。其南又有枫隔山,以山多枫木而名。

铁石山县东南九十里。山高多石,坚黑如铁。有矶曰铁石矶,洞曰铁石洞,洞口有九龙庙,庙前有九大滩,大滩之内,又有小滩,共十有八。凡舟行者,必祈?于庙,又东南十里,即九龙滩矣。○玉华岭,在县东北六十里,上有玉华西洞,石峰拔地,苍翠横空,玲珑穿透,可容百余人。玉华洞之西曰石燕洞,东曰灵龟洞,皆有三穴,最深幽。又东隘岭,在县南一里,接横口村,悬崖绝壁,有一夫当关之险。正德中,县令林?因武平寇乱,守此以扼其险。又崆峡岭,在县东,山势临水,中通一道,至岭绝高,陈友定为关于此。向阳岭在县东。一名击阳岭。峻险壁立,直插霄汉。曰击阳,状其高也。又分水岭,在县东北四十里,相传陈友定尝屯兵于此。又县南十里有横溪岭,高五百丈,路通宁化县。《方域志》:县西至?空头岭二十五里,南至百步岭十五里,北至草鞋岭六十五里,皆与宁化县接界。○灞涌岩,在县东北七里,飞泉怪石,茂林修竹,为一方之胜。又灵峰岩,在县南二十五里,中有洞穴。又七峰岩,在县南六十里,有七峰突峙,因名。

○清溪在县城北。其上源即宁化县之大溪也。流经县西北高地岭,萦回五十里,澄清如练,南至县治西南,绕城环抱三折,经渔沧潭,下九龙滩入延平府永安县界。○半溪,在县北。源出高地岭,经县东北五里西南流,合于清溪。又嵩溪,在县北五十余里,自宁化县界流入,过玉华岭南合清溪,谓之嵩口。又有青溪,亦出宁化县界,流经高地岭,合于嵩溪,谓之青口。《志》云:县东又有芹溪,源出归化县。东南有罗口溪,出连城县,亦谓之连城溪。经县东六十里,今有芹口、罗口,即二水入清溪处也。又梦溪,在县东南九十里,合山涧诸水流入九龙滩口,溪中有潭,曰秋口潭,相传溪上林木蓊蔚,行者如在梦中,因名。又三港溪,在县西南五里。相连有三小港,源皆出宁化县,会流入于清溪。

九龙滩县东南百里。上六龙属本县,下三龙属永安县。九龙上下二十余里,每龙两崖石峡逼窄如关隘,仅可丈余,而石龙横截水中,高可数丈,乘舟下龙,如在高山坠于平地,舟子欲下,必倚铁石矶,人尽遵陆,空舟而行,雇土著篙师栏头,庶可无恙。以县境止有六龙,亦曰六龙滩。元季陈友定尝开凿之,以通汀州粮运。明成化十八年,县令张き募工凿去恶石,滩势稍杀,然险峻犹为七闽最。详见前永安县。○长空滩,在县东,怪石纵横,中有大黄石,尖耸险峭。谚云:黄石蒙头,十舵九愁。下有长空潭,水色澄澈。又渔沧潭,在县城东龙津桥南,三潭相属如贯珠,清绝明莹,深不可测。又黄柏洋,在县东五十里,宋文天祥尝引兵驻此。

○铁石镇县东南九十里。正统六年,议者以梦溪里山势险阻,草寇不时出没,奏置巡司于铁石山下,以为警备。○金钱隘,在县西北,路通宁化。又牙虎隘,在县东,路通永安。其北曰炭山隘,路通永安县安砂镇。

九龙驿在县治南。元县尉厅故址。明洪武十一年,改为布政分司署,而置驿于县治东。成化十年,移分司于九龙驿,改置驿于此。又税课局,在龙津桥西北,明初置,正统初革。

连城县府东南百七十里。东北至延平府永安县二百五十里。本长汀县地。唐置莲城堡于此。宋绍兴三年,析置莲城县,属汀州。元至正六年,以讨平草贼罗天麟于此,因改莲为连,取去草之义云。宋绍兴中筑城,后圮。端平中,寇乱,复修,元末毁。明正德中,复筑城,?以砖石。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十三里。

○莲峰山县东七里。峭壁Л峰,盘礴数十里,绝顶平广,可容万人。宋皇?中,邑人彭孙保聚于此,有城塞池堑,又有云楼、宣武、西、南四门,外有石梯、石巷,仅容一人。绍定间,寇乱,邑人丘麟率民保此山,设寨固守,全活甚众。《志》云:山一名东田石,顶有石泉。宋时官置三寨于其上。○蟠龙山,在县北。脉自清流县蜿蜒而来,入县境,群峰连接,历数十里,至县后,屹然拔起,高耸磅礴,为县主山。一名后龙山,旁有龙子冈。

白云山县东南百里。がテ叠秀,高插霄汉,时有白云覆顶,因名。又县南八十里有云山,峰峦峭耸,势逼青苍,时有云出其上。又南有高贵人山,挺拔端重,秀出群山之表。○大岭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高峻层叠,有路西北入长汀县界。又县东北有上峡山,两山夹立,路出其中。《图经》:县东有冠豸山,四壁悬崖,惟一路可入。成化中,邓茂七之乱,邑人多避难于此,贼攻月余不能陷。

虎忙岭县西百里,接长汀县界。山岭高峻,登陟甚难,言虎过此亦仓忙也。相接者曰野狐岭,岭多狐。又分水岭,在县西北九十里,岭之水西入长汀,东入连城,因名。相近者曰彭地岭,宋彭孙尝屯兵于此。又陡岭,在县西南,有小大二路,沿山绝顶,绵亘六七里,以险阻陡峻而名。又垂珠岭,在县南百里,接上杭县界。宋景炎二年,元兵破汀关,丞相文天祥移兵屯漳州,过此岭,回顾垂涕,居民哀之,表以此名。相近有远水岭,亦接上杭县界。行人以重滩患陟,避水而登是岭。《志》云:县南有赤竹岭,岭多赤竹,亦接上杭。又有牛路岭,盘旋十余里,耕民贩牛广东,取路于此。县东南曰横山岭,盘回十余里,接龙岩县界。又县东曰猫儿岭,接永安县界,两峰对立,状若猫儿相顾。○石门岩,在县东七里,两石相峙,壁立万仞。县南又有七星冈,环列凡七,如星之布。

○文溪在县治南。亦名清溪。源出县南百里金鸡山,与长汀漈合流至县,凡九折而东达于清流县界,亦谓之罗口溪,皆以萦回曲折而名也。又莒溪,在县南百余里。源出龙岩县界山中,流入长汀县界,入于鄞江。又有萧坊、新泉诸溪,皆在县南,流入上杭县界,合于大溪。○杨梅滩,在县西北六十里,其水出长汀县,合虎忙岭诸水,滩流险?厄,上多杨梅,因名。下流入于文溪。县西南又有长滩,曲折多险,下流入上杭县之大溪。《志》云:县西一里有莲塘,泉水所潴。县东北又有莲花潭,文溪下流也,旧以此名县。○北团寨县西南六十里。宋置寨于县北五十里,有巡司,后毁于兵,寄于县市西,元末废。明洪武十四年,改置于县东。十八年,迁于县南百里。隆庆四年,群贼啸聚于县南碧莒洲,寻讨破之。因迁司于新泉隘,筑城戍守。○秋家岚隘,在县东,道出永安县。峰峦层叠,为盗贼薮。自县南而西,有朗村、丰头、新泉三隘,南接上杭,旧为襟要。又廖天山隘,在县东南,松杉参天,昔为啸聚处,因设隘防守。隘东数里又有横山隘,西数里有白岭隘,又县北有乌石隘,又西曰石固隘,皆为戍守处。

金鸡场在县南金鸡山下。相近又有吕溪场。又郭家山场,在县南三十里。又南有宝成场,宋置,以开采铜铁之利,寻废。

归化县府东北三百里。东北至延平府将乐县百七十里,东南至延平府永安县百五十里,西南至清流县九十里,本清流县之明溪镇巡司,当将乐、沙县、宁化三县之交。成化六年,以其地旷远,民梗难治,乃析四县地置今县,即明溪巡司为县治。正德中,始筑城,嘉靖中,以寇乱增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十五里。

○楼台鼓角山在县治后。数峰连属,中一峰高耸如楼台,其余峰圆者如鼓,长者如角,因名。县之主山也。又南曰印诰山,山形高而平正。又娥眉山,在县治前,群峰连络,中一峰正对县门,若娥眉然,县治盖北向云。○五马山,在县西三十里。五峰周遭连属,其中土地蕃衍,居民殷实,溪水绕流其下。又西北十余里曰龙西山,奇峭壁立,约千余丈,中有圣水岩。

紫云台山县东南八十里。周围二十里,高十里。其顶上平,有田塘水碓,居民四五百余户,腴田数千亩,气候多寒,夏月无暑,每日色岚光互相掩映,则紫气氤氲,亦谓之均山,以三峰连络也。《闻见录》:紫云台山路?岩,有险足恃,奸人易以窃据,戍守最切。○银瓶浪盏山,在县西南三十里。四峰连属,中一峰圆尖如瓶,余三峰圆小如盏,故名。又黄牛山,在县西四十余里,山顶高峻而宽平。宋绍定间,有曾寡妇晏氏者,倚山为寨以拒贼,贼来攻,不能陷,乡人多挈家相依。于是析寨为五,选少壮为义丁,互相犄角,贼屡来攻,皆败去。

腾云嶂县东南九十里。高约五百丈,周百里。其形如盖。《志》云:县西十里有五顶嶂,亦高耸。又西有仁寿峰,特起数百丈,云兴则雨至。○铁岭,在县东三十里,置隘于此。道通将乐,为县襟要,亦曰铁场岭。又滴水岩,在县北五里,其上有泉,水下滴,亢旱不竭。西有洞,阔约数十丈,洞内孔窍相通,凡数十里。下有流泉,出为滚溪诸水,泉石奇胜,甲于一邑。又圣隐岩,在县东八十里。悬崖峭壁,つ木连阴。又东南为黄杨岩,与永安县接界,今详见永安县。

○明溪在县东。亦曰明江。其上源出县西二十五里伍通凹,流至城西南黄溪头而始大,环抱治南,绕如腰带,曰腰带水,一名黄溪水。又东北流,崖侧有大小二阜,相对如明字,因曰明溪。经铁岭入将乐县界,曰湖地溪。○珩溪,在县东南,上源接明溪,中有石,沿渚夹峙里许,水从中出,谓之门槛石。又有翰溪,出县东北龙湖涧,引而南,与明溪并流入沙溪,东合众流入沙县界,亦谓之黄沙溪。县东三十里曰雷霆溪,自翰溪分流,沿渚十里,乱石Лヴ,吼激如雷霆,亦流合于黄沙溪。又有布溪,亦在县东南。《志》云:布溪接吉溪、沙溪之水,自县东七十里岩前渡汇流而东,入沙县界。吉溪,即永安之龙溪也。滚水县东十里。出滴水岩,分流并注入于明溪。《志》云:县东十里有黄窠水,出将乐县界,下流与珩溪水会。○石硖涧,在县西南二里,流出山下,合于腰带水。

○夏阳镇县东八十里。亦曰夏阳墟。宋绍兴间,置明溪寨巡司,属清流县,在今县治西。元末陈友定筑城以障乡里,周围里许,谓之子城。明成化六年,改置县,遂迁巡司于此,易今名。又有黄杨巡司,在县东七十里,宋绍兴中置,寻废。《志》云:县后市空芜山巅有平章寨,陈友定立栅屯兵于此,因名。故址尚存。○明溪驿,在县西门外。宋元符中置驿,属清流县。明初因之,成化中属今县。《舆程记》:自驿西南六十里至清流县之玉华驿,又四十里即九龙驿矣。一云明溪驿在县西南十五里。伍通隘县西二十五里,路出清流县。县西南五十里曰半隔隘,路达宁化。又有水口隘,在县西北八十里,路通将乐县。北百四十里曰下坊隘,路出邵武府建宁县。○长平墟隘,在县东北四十里,路出邵武府之泰宁县及将乐县。又大岭头隘,在县南二十里,路出永安县,与县东之铁岭隘,东南之紫云台隘,并为戍守要地。《志》云:县环境皆山,东铁岭,西伍通,南大岭,北下坊,关隘之襟要也。而东南之紫云台隘,东北之长平隘,西南之半隔隘,西北之水口隘,并为扃钥之险。而紫云台一隘,关系尤切,路通永安、沙县及将乐、顺昌诸处。《闻见录》云:由紫云台而东北,其所出之道,曰夏阳,曰鹅公,曰廖源山。自廖源至将乐不过八十里。又由鹅公山间道五十里,至招杉隘。又三十里,即顺昌之源坑矣。

永定县府东南三百里。北至上杭县百十五里,西南至广东大埔县二百二十里。本永安县地,僻居万山中,往往恃险乐祸。正统、天顺以来,草寇时发。成化十四年,渠魁钟三啸聚劫掠,事平,抚臣高明奏请立县,治于溪南田心,名曰永定。编户十九里。

○卧龙山县治西北。蜿蜒如龙,县之主山也。又龙门山,在县东,峰峦连属。山之西麓,为贵人峰。峭峻端重,为邑之左镇。又印匣山,在县西,顶平坦若印匣然,乡民尝避兵于此。《志》以为县之右镇也。又挂榜山,在县南,横列如屏。○铜鼓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接上杭县界,拔地突起,高百仞,广数里。民居其下,左右有二湖,皆广袤数丈。其一虽旱不涸,名铜鼓湖。《名胜志》山在县西南四里,似误。

虎冈山县北五十余里。两山相合,林木阴翳,亦曰斧山,萦回数里。县北八十里又有黎袍山,蓊郁苍翠,远望如画。又县东北七十里有莲花山,峰峦耸峙,上有莲花。○满山、红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森耸雄丽,半入潮州府界。

?余山嶂县北八十余里。山势峻突,绵亘百里。林木龙葱,四时不改。上有石如马,民谣云:石马鸣,则有兵。成化十四年,草寇窃发,太监卢胜令军士击而碎之。嶂下有新村岭,延袤十余里,又有三峰,萦纡起伏,南接卧龙山。○松柏嶂,在县南,《志》云:与广东饶平县接界。叠?巍峨,林木蓊蔚,昔人多避寇于此。又桃坑嶂,亦在县南,山高林茂,产铁。乡民常炉冶于其下。

分水岭县西北六十里。山势崇峻,石径险隘。水流南北两分,一名猪槽凹,路出上杭县。又缘岭在县东百里,岭脊有圆墩,亦曰圆岭,接漳州府南靖县界。又三层岭,在县东南五十里,岑冈三折,最为险要,今有巡司。○雪竹峰,在县南,陡岭插天,为邑之胜。相近为水珠峰,两山相向,奇秀特出,瀑布悬流,俗谓之双飞蝴蝶。又县北有双髻峰,两峰并耸如双髻。县北八十里有凉伞峰,冈峦??律,亭亭若盖。

杨梅岽县南四十余里。高峻磅礴,盘亘数十里,多产杨梅。又牙梳岽,在县西南七十里,水分南北,亦入上杭县界。○伯公坳,在县西南,径路窄狭,道出潮州。又寒水凹,在县西,路出上杭,石径岩险,行者病之。成化十七年,县令王环凿石开道,行旅称便。

○大洲溪在县南。源出龙岩县界之大池,西南流入境,过县治西,折而南,入广东大埔县界,为小靖溪。又有文溪,在县东北六十里。县东百余里又有武溪,流合文溪而入大洲溪。县北又有金沙溪,出分水岭,亦南合大洲溪。《志》云:县北有磨石滩,滩石错立,水势澎湃。县南有箭滩,以水势如箭也。又有罗滩,以湍流回绕而名。县西又有憔滩,惊湍沸浪,言舟师至此颜色为憔也。丰稔溪县北九十里。源出龙岩县界,流入境,与上杭县黄潭溪合,又西南会跳鱼溪。《志》云:跳鱼溪出县?余山嶂,合丰稔溪,经县西境,合永安之大溪。又有汤湖溪,出黎袍山,流合跳鱼溪。○涵水湖,在县西,今名龙安寨。湖水澄澈,萦回环绕,中有土阜。又县治西南有晏湖,周围百余丈,山溪之水潴而为湖,有灌溉之利。

○兴化镇县西六十里。亦曰兴化乡,有巡司。洪武五年,置司于县南之古镇,寻徙虎岗山下,改为太平巡司。天顺六年,以寇盗窃发,移置今所。又太平巡司,在县东六十里,地名高坡。正统中,以山寇扰乱,徙兴化司为太平司,后为寇毁。景泰末,徙置于此。又三层岭巡司,在县南三层岭下,成化十四年置司。其地当闽广之交,盗贼出没,防御最切。

博皮岭隘在县东北。路通漳州龙岩县,为戍守要地。《志》云:县北有斧冈、青坑、溪口等隘。自是而东,为布坑、长流、湖雷、上寨等隘。又县东有铁坑、望天丘、南溪、抚溪、洋竹、粤杳等隘。又岐岭隘,在县东南。又东南为下洋、大溪、月流等隘,路出漳州平和县。○竹箭隘,在县南,路出广东大埔县。又东为杨梅、新村、翁坑等隘,与三层岭巡司相接,县南境之要防也。又伯公凹隘,在县西南,其东曰锦丰渡,为南出之津要。县西又有斗古岗隘,西北为古楼岗、黄凿头等隘。《志》云:县境之隘,凡二十有六,而岐岭、博皮、竹箭尤为险要。

艺梓堡在县东北。《志》云:唐置上杭场于县东丰田里,南唐移于艺梓堡。是也。今详见上杭县。又县有兴济、端利、嘉兴、浮流、锦丰五场,俱宋置,为采铁之所。

附见:

汀州卫在府治东,洪武四年建。○武平守御千户所,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洪武二十四年建,筑城浚濠,周二里有奇,置兵屯守。又上杭守御千户所,在县治北。天顺六年,以溪南寇作乱,始调汀州卫后千户所守御。成化二年,遂置所于此。俱属汀州卫。◇邵武府东南至延平府二百五十里,南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至江西建昌府三百六十里,北至江西广信府四百十里,东北至建宁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百五十里,至京师四千八百三十里。《禹贡》扬州地。周闽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会稽郡。三国吴属建安郡,晋以后因之。隋属抚州。大业初,属临川郡。唐属建州。五代时,王闽因之。宋太平兴国四年,置邵武军。元曰邵武路。明为邵武府,领县四。今因之。

府山川蜿蜒,田土平旷,居列郡之上游,作全闽之西户。自江右而入闽中者,下杉关,出樵川,势如建瓴矣。明初取闽中,亦道出于此,岂非攻守要地欤?

邵武县附郭。汉冶县地。后汉末,为建安县地。三国吴始于此置昭武镇。永安三年,升昭武县,属建安郡。晋太康初,改曰邵武,避司马昭讳也。宋、齐、梁因之。隋平陈,郡县俱废。开皇十二年,复置邵武县,属抚州。唐武德七年,改属建州。五代晋天福初,王闽又改为昭武。开运二年,属于南唐,寻复曰邵武。宋为邵武军治。今编户百七十一里。

○乌坂城府治东三里。萧子开《建安记》:越王筑六城以拒汉,乌坂其一也。亦曰故县城。北倚山麓,南滨大溪。《志》云:今府城宋置军时所筑,本土城,周十里有奇,后废。元大德二年,因故址垒以陶甓,惟西南隅缩旧城一里。至正二十四年,复修筑,?以砖石。明洪武初,修城浚濠。五年以后,相继营葺。永乐十四年大水,圮城之半,寻复修筑。今城周七里有奇。

○登高山在城西。一名熙春山。有三峰,旧谓之灵泉三峰。嵯峨耸峙,下瞰城?。成化十二年,郡守冯孜上言,府城东北临大溪,西南穿小溪,东则三水合流而去,惟西南密迩熙春小山。宋时城郭东南北三面俱临溪,西则跨熙春,遇水泛涨,人得趋避。元人建城,不跨熙春,城濠南北与大溪接,遇水泛涨,溪入于濠,濠灌于城。永乐中,尝被其害。况熙春去城密迩,脱有贼寇凭据之,则城内虚实皆见,宜因宋城旧址为便,不果。山南有西塔山,一名金鳌峰,即三峰之一也。○樵岚山,在城西北十里,一名金莲峰,樵溪之水出焉。宋石正言、孙谔居此,亦名三谏山,俗谓之钟家岐。《名胜志》:城北有万峰山,以山据诸峰之会而名。其相属者曰苍山,旧名米仓山,曰石鼓山。相接者为莲花峰。又县东北有泉山,山麓谷口仅容单骑,循涧而入,深邃平旷,有田数顷,涧水曲折,山势环抱,谓之蒙谷,为近郊之胜。

鸡鸣山府东二十里。宋开宝初,卢绛叛入闽,人不知避。夜半,忽山顶鸡鸣,人皆起而贼适至,遂得免害,因以名山。又三台山,在府东六十里,当邵武、建阳二县界,自武夷盘礴而来,上有三级如台,因名,亦名杨源山。府东百里又有龙山,山大而高,抵建阳书坊界。其东十里又有龙须山,山周三十里,接建阳、顺昌二县界。○白水山,在府东百二十里。山势高耸,上有瀑布悬流,凡数十丈,状如匹练。相对者曰九台山,亦有瀑布泉。

七台山府东南百五十里,跨汀、延、邵三郡界。高二十余里,上有七台。又有洞,曰百花洞,泉石皆奇胜。又宝山,在府东百六十里,旧产铁矿。相接者曰东山,高亦百余丈。○纱笼山,在城东数里,群峰攒抱,中一峰独高而直。又云岩山,在府东四十里,高出群岫,俯瞰长川,上有岩,吞吐云气。又东四十里曰天池山,山高大而顶宽平,有池方广数亩,冬夏不涸。

道峰山府东南八十五里。亦曰道人峰,当邵武、将乐、泰宁三县界。危峰峭拔,矗入霄汉。《寰宇记》:道人峰负长溪,面樵水,秀峙数十里外。其险处名罗汉岩,下临绝壑,山周围盖八十余里,幽泉怪石,不可胜纪。○南午山,在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俱当午位,与郡治相对。一名叶寮山。相近为高れ山,上有风洞,深不可测,时有风出其中。旁有岭,路通泰宁县。又殊山,在府南百十里,双峰耸立,直插霄汉,亦名文笔山。其东为小殊山,视殊山虽小,而奇峻更胜。《志》云:府东南二十余里有浮潭山,三峰秀峙。东南八十里曰凌云山,高千三百余丈,仰逼霄汉。又府南九十里曰潮鱼山,亦有三峰鼎立。

天马山府西北七十里。山势如马从空而下,一起一伏,周十五里。又龙湖山,在府西北百里。山势峻拔,深谷盘回。绝顶有湖,溉田三万余顷。一云山在府西五十里。又有象牙山,亦在府西北,接光泽县界。○云锦山,在府西南八十里。高峰环合,凡三十有六。又府东南四十余里有白鹤山,高峻如孤鹤冲天,一名天帝峰。

刘师岭府南百二十里。路出建昌府,鸟道?崎,绵亘六七里,人以为病,戏名愁思。宋上官端义募众?道,行者便焉。又望州岭,在府西北七十里,高耸望见府城。又府西百余里有飞猿岭,以高险得名。○佥岭,在府东四十里,旧时夹道多松,亦名千松岭。又天湖岭,在府东南四十里,俱路出顺昌。又府东五十里有分水岭,岭水分流,东达建阳,西入邵武,相近有洪家岭。府东百余里又有吴师岭,皆路出建阳县,府东百六十里又有三望坳,路通将乐县。

○紫云溪在府城北。源出光泽县之西北二溪,合流入境,会诸溪水东下经城北,其流益大,又东南?#16016;?刂?煌停?铝魅胨逞粝??酌?笙?i运?胙桑?嗝?源ā!吨尽吩疲捍笙?嶂谒??拢?话俣??镏粮煌停?渲杏刑参灏儆唷Q柙疲阂惶哺咭徽桑?畚湓谔焐稀S珠韵?诟?伪保?⒃撮葬吧剑??俏鞫?氤侵校?藻凭徘??蛎?徘???嘣恍闼??龀潜保??魅胱显葡?!鸾???谙囟?W越ㄑ粝亓魅刖常?现钕???胱显葡?S秩飨?谙囟???謇铮?渖显丛磺嘣葡??韵嘟?星嘣粕剑???湎乱病S钟泻?较??幻?爬锵??闯龇炙?耄?嘣环炙??N髁骰崛飨??胱显葡??蝗骺凇8??氖?謇镉钟衅饺飨??钌浇??阄?蠛??愿吡傧拢?忍锸?蚰叮??狭魅胱显葡?/span》。

大拿溪府东八十里。源出建阳县界,东北流,至拿口,亦曰拿口水,诸溪涧水皆流合焉。《志》云:府东百二十里有下黄溪,出建阳县界。东南百五十里有桃溪,出将乐县界。又有大竹溪,在府东南五十里。皆会诸溪涧水流入紫云溪。○西峡溪,在府西七十里,自光泽县界流入。又有三涧溪,在府西三十五里。石鼓溪在府北二里,源出崇安县桐木关,皆会诸溪涧水共入紫云溪。《志》云:府城上下流会大溪者,凡三十有二溪,溪皆有滩石,而大拿溪中有小湖操、大湖操、编孔滩,水石冲激,舟人病焉。三溪府南六十里。出将乐县境,西北流三十里,又转西南流,入泰宁县之大溪。又府西南百二十里有太和溪,源出殊山,流合三溪。西南百余里又有将石溪,源出江西新城县界,流至此,亦西南流入于三溪。又有官坊溪,在府南百里,其地有官尖峰,溪源出焉,流合诸溪涧同入三溪。

○水口镇府东百六十里。有水口巡司。宋为水口寨,元因之。明洪武二年,改巡司。○杨坊寨,在府东北五十里。宋绍兴二年置,元改巡司,明洪武十一年省。有税课局,元所置税课务也,明初改名税课局。又拿口寨,在府东八十里,亦宋置寨,元改巡司,明初废。其地与顺昌县接界,元时亦设税课务,今为税课局。又同巡寨,在府南五十五里,亦宋置寨,元改巡司,明洪武十一年省。

黄土寨府西南四十里。亦曰黄土关,有黄土岭,路通江西广昌、南丰二县,亦戍守处,元置黄土寨巡司于此。至正十九年,陈友谅遣其将邓克明侵邵武,陈友定大破之于黄土,即此。《宋志》:邵武县有黄土等三盐场、龙须铜场、宝积等三铁场。

樵川驿在府城东。宋置于城内,元徙于城外紫云溪北,明初移于此。又林墩马驿,在府东五十里,宋置,元明皆因之。又拿口驿,在府东八十里,接顺昌县界。《志》云:府东三十五里有乐野宫。《建安记》:越王无诸畋猎纵乐处也。又泰宁县西隅亦有此宫。县南为高平苑,今皆为民居。详见将乐县。○济川桥,在府城西,俗名水北桥。宋嘉泰二年创建,嘉定初落成,因名嘉定桥。绍定三年毁,端平初重建,改名端平桥。淳?十二年圮,咸淳中建,改名环碧。元至元末毁,大德六年重建,因亦名大德。元统二年毁,至正三年垒石为址,凡十有三,架梁构亭其上,亦曰至正桥。二十一年复毁,明洪武八年重建,改名樵溪桥。永乐四年毁,正统十年复议修建,成化四年桥成,名济川桥。自是以时修治。长六十三丈有奇。又新屯桥,在府东四十五里。元至正中,尝建桥于此,垒石为址而梁之,长六十余丈,寻废。

光泽县府西北七十五里。西南至泰宁县百六十里,西北至江西铅山县百八十里,西至江西新城县百四十里。本邵武县地。唐武德七年,以县北乡地置阳宁镇。五代周广顺初,南唐改为财演镇,并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光泽县,属邵武军。元因之。县无城,今编户五十五里。

○云岩山县南一里。苍翠秀拔,高入云表。上有湖,天欲雨则涌沸如雷。○乌君山,在县东北五里,山高二千余丈。其相接者曰乌石岭。《括地志》:邵武有庸岭,一名乌头岭。是也。《寰宇记》云:乌石岭路峻极,不通牛马,一名乌?山,上有双石,皆高二十余丈,屹然相向,名双石笋山,跨邵武、建阳、铅山三县界,或以为紫云溪出此。又珠寮山,在乌君山南,同源异峰,是为诸山之母,一名诸母冈。又县东南有笔架山,三峰耸峙,中峰尤高,南望大溪,近不过十里。又北为旗山,叠嶂飞扬若旗,北连珠寮山。

太和山县西北百二十里,与江西南城县接界。山有铁牛岭,旧置关于此。相接者曰小和山,旧置大寺寨巡司于山上。又石螺山,在县西八十里。两山相合,大石崎角对峙于溪上,曰石门,仅通单骑,有石如狮子,昂踞溪中,旁有石如螺,其水奔激,至水口入西溪。《志》云:县北有交椅山,山形兀?,为县治斧?。县治西北七里曰青山,西连三千嵊,邑之宾山也。

杉岭县西北九十里,为福建、江西分界处。石山雄绝,蹊径仅容单车,置关其上,曰杉关。洪武三年,移大寺寨巡司于此,以扼关险。循岭而南十里,为豪居峰,高耸插云,为关藩障。详见前重险杉关。○盘肩岭,在县东北百里,东抵江西弋阳县,西抵贵溪县。山高径险,盘曲而登。又云际岭,在县东北百四十里,接江西弋阳、铅山二县界,又有径路,通浙江江山县,北溪出其下。

象牙峰在县西南,接邵武县界。一峰屹立,旁有二十四峰,森秀如象牙,邑之来山也。《邑志》云:离象牙而东四十里至三千嵊,飞泉怪石,人不可登。又白云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奇峰特峙,高入霄汉,晨昏有云气蒙其上,因名。○会仙岩,在县北三十余里,高二千余丈。岩口有石穴,中深而方,清泉常满,俗名石斗,岩后涧泉出自穴中,高数丈,名曰水漈。

○杭川在县北。俗名大溪。源出县西七十里极高岭,东流合杉关、止马诸水,曰西溪。经雷公滩,以水石相激,滩声若雷也。又经县西八里之搪石滩,怪石攒矗,飞流迅激,每遇水涸,则舟不能进。至县西北,杭溪、徐源诸水流合焉,曰杭川。经城西北一里之黄龙滩,东流南折,有晏公滩,至县东二里,北溪水流汇焉,是为交溪。溪中有洲,曰乌洲,一名月洲,浮交溪中。又东南流,逾龙孔滩,复南流三十里,入邵武县界,为紫云溪之上游。一云西溪水出县西五十余里管蜜山之洞光岩,逾雷公滩五十里至水口,石螺山水来会焉,合流为大溪。

北溪县东北三里。源出云际岭,至县北百里,有昂山水合焉。南流四十里,合沂洲水。又南三十里逾茶富渡,出大里峰,有漠溪流合焉。又南二十里,流会西溪,所谓交溪也。

○杉关在杉岭上。有杉关驿,元元统初建,明因之。《志》云:关之东有大寺寨巡司,宋置寨于县北三十里,元至元二十五年,迁于县北六十里止马市,明初迁于此,以备戍守。又尝置杉岭驿于关下,寻废,余见前。○铁牛关,在县北五十里,相传唐广明中置。《闻见录》:光泽有铁牛、火烧、云际三关。云际关通湖坊,系江西铅山县界,去崇安桐木关一百八十里。又风扫隘,在县西五十里顿笔山上。又《宋志》县有太平银场、新安铁场。

杭川驿县治西,宋置。熙宁中,迁县治南,明洪武六年,迁今所。又税课局,在县西止马市。宋初置税课务于县治东,明初改为税课局。宣德九年,以县官兼领。正统十一年,改建于今所。

泰宁县府西南百四十里。西至建宁县七十五里,东南至延平府将乐县百二十里,晋绥成县地,属建安郡。唐初亦为绥城县地,后为将乐县地。乾符二年,析置归化镇。南唐保大元年,废镇为场。中兴元年,升为归化县,俱属建州。宋太平兴国五年,改属邵武军。元?初,改今名。县无城,今编户五十一里。

○炉峰山在县治西北。圆峙如炉,邑之主山也。《志》云:县南五里为南谷,有曲涧层崖之胜。又十里为齐云岩,俯瞰大溪,右为狮子岩,其高处为百丈岩,岩趾峭削,鸟道萦纡,人迹罕到。其相近者又有甘露岩,石门天成,一径如线,飞瀑千尺,垂岩而下,称绝胜云。○钟石山在县北十五里,形如覆钟,周围壁立。其上坦平,下临清溪,高可百尺,缘崖为径。《志》云:县东北数里有旗山,势如展旗,延袤五里,余与炉峰山对峙。西麓有栖真岩,盖县之来山也。相近又有古灵山,圆下锐上,高百余丈。其东北一里有风石寨,北有神仙岩。

凤栖山县西四十里。一名黄西山,峭石壁立,鸟道羊肠,萦纡以登。南麓有池,广数顷,甚深。两旁崖石峭立,筏乃可渡,至则旷然平野,可居数百家。昔人尝避地于此,今涸为田。又有南会岩,三石鼎立,旁有数岩,俱有小径可登。上有流泉、竹木之胜,一名南会山。又有帘山,在县西二十里,高广十余里,石崖壁立,林木苍翠,宛如帘幕。县西四十余里又有蓬源山,高六七里,延袤十余里。○薯山,在县北三十里,其南有鸡笼障,西曰龙门寨。又南石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石皆南向,上有寨,下有龙井,周围峭壁,山南有石穴,人不可到。《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兰台山,其北为挽舟岭,嵯峨千丈,延袤十有三里,必牵挽而后可登,如挽舟上滩然。南有二石对峙,曰三门岭,亦曰三门寨。寨北有西岩,一名宝云岩,亦曰彩云岩,山盖与建宁县接界。

金铙山县西七十里。亦名大历山,一名大戈山,跨建宁、宁化、泰宁三县界,有八十四面,周四百余里。《九域志》:越王无诸游猎,遗金铙于此,因名。有石燕岩,深广多泉石之胜。又有华盖岩,石磴萦回而上,上有池,谓之仙塘。旁有黄杨坪,龙潭在焉,溉田可千亩,亦曰龙平潭。又有王仙峰及玉龙峰。《志》云:山以名胜称者,凡十有八处。又大坳山,在县西六十里,延袤十里,峭石壁立,岩洞幽深,人迹罕到,可以避难。中有葛家崆岩、圣公岩、际?岩,险僻可置寨。正统间,沙寇作乱,居民多避于此。○天台山,在县西六十五里,四峰并耸,状如宝盖,高千余丈,盘结三十余里。上有池,池北有双人石,以形似名也。又石仙山,在县西南六十余里。其南为金鸡嶂,一名鸡笼山,以山大而圆也。西曰罗洋嶂,一名阎王嶂,山高林深,人迹罕至。《志》云:县北十余里有大洋嶂,特立高耸,上有池,前有三峰。其东又有小坑嶂,即县治后山也。

阴山县东二十里。一名应山,盘礴十余里,有鸡笼寨。《志》云:县南数里有鼓楼山,跨将乐县界。山形方峻,若楼阁然。又有印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山北为藤岭,产藤,道出宁化县。相近为云盖山,山势峭拔,云气常蒙其顶,上有龙泉瀑布。○五龙山,在县北十五里,连邵武县之道峰山。大杉岭县西北二十里。路通江西建昌府,多产杉木。吴越时,遣兵屯戍于此。又九盘岭,在县西五十里,纡回九曲。《志》云:县西北六十里有茶花岭,广二十里。○峨眉峰,在县北五十里,周围数十里,高数千丈,类蜀之峨嵋。峰之左有三仙岩,泉石幽胜。岩前有三峰,状如笔架,峰之西即建宁县界。又七宝峰,在县西六十余里,高千丈,产金、银、铜、锡、朱石、黄连、甘草之属。世传越王游猎时憩此,宋为银场,后废。奸民多盗凿之,山遂崩ヌ。

○大溪在县治南。其上源出宁化县境,流经建宁县,曰濉江。东流入县境,至县西南三十里之梅口,邵武县之三溪水合众溪来会焉,为双溪渡。又东过县治,迤逦而南,至县南五十里青洲渡。又东南合将乐县界竹洲溪,而为延平西溪之上源。《志》云:县境远近诸溪凡二十有八,皆流合于大溪。

二十四溪县西四十里。汇山?之水东出,有石山夹岸错立,??律周密,凡二十四曲,西南至梅口入大溪。又铺溪,在县南五十里,源出宁化县境。为柳洋水,北流二十里至合口滩入大溪。又瑞溪,在县西二十里,出峨嵋峰,流四十里入大溪。旁有瑞峰岩,因名。《志》云:县有龙安溪,源出县西南八十余里君子峰,流二十里,有善溪流合焉。又北会铺溪入于大溪。其善溪在县西南六十里,导建宁县境内之水,回环流合龙安溪。中有?弟潭,一名池潭,其深莫测,有旋涡,舟人病焉。○龙门溪,在县北四十里,出大杉岭,有钴?潭流合焉。经县东二十里,下流亦合大溪。

杉溪县北五十里。出茶花岭,经大杉岭下至县治北。又黄溪,在县东南五里,出将乐县界宝台山,西北流,经县东一里,与杉溪合,而汇为何潭,亦名龙潭。潭之下有滩,状如斗角,溪流至此,西山环拱,乃折而西,流三十余里达梅口,会于濉江,而邑之众水亦皆归焉。梅口有滩,曰火夹滩。乱石?岩,两旁石崖壁立,奔湍激浪,其声若雷,舟楫至此,最为艰阻,下流五里而为双溪渡。黄元实云:诸溪之水皆从石山中流出,至此,两岸开豁,桑麻沃衍,梅川市在焉。溪东接道人峰水,西与濉阳水合,复折而东,趋于剑津、平沙旷堤,雨涨则弥,霜凋则平,可舟航而不可舆梁,实汀、邵往来之冲。

○梅口寨在县西梅口保。宋绍定五年,统领刘纯分忠武军于此,以镇罗源箸竹之寇,后废。又朱口寨,在县东三十里。宋绍定中设,元改为巡司,寻废。又石门隘,在县西五十里。又县北四十里,有澹子隘。五十里有茶花隘,以茶花岭名。旧俱为戍守处。《宋志》:县有螺漈金场、江源银场。○利沙桥,在县治南,跨大溪上,石址木梁,酾水为五道,宋元以来,历代修建。又安泰桥,在县东南五里,跨黄溪上,一名延福桥。洪武三十一年重建,后圮。万历初复建,改名迎恩桥,长四丈有奇。《志》云:桥东通邵武,南接建宁,往来孔道也。相近者又有隆兴桥,长二十余丈。

建宁县府西南二百四十五里。南至汀州府宁化县二百里,西至江西广昌县二百里,北至江西南丰县百五十里。晋绥成县地。唐垂拱中,为将乐县及抚州临川县地。乾符二年,置黄连镇于此。五年,镇人陈岩以镇兵御黄巢,因表为义宁军。五代时,南唐罢为永安镇,又改为永安场。宋建隆元年,南唐升为建宁县,属建州。太平兴国五年,改属邵武军。咸淳二年始城之。明弘治四年,因旧址改拓。正德中,复营缮。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二里。

○绥城废县县治西南三里。晋义熙中,析邵武县地置绥成县。刘宋因之,属建安郡。或云吴永安三年置绥安县,义熙初改曰绥成。误。《晋志》无绥安县也。齐梁仍为绥成县。隋废。唐武德四年,复置绥城县,隶建州。贞观三年,省入邵武县。垂拱四年,以绥城故地属将乐县及江西临川县。乾符二年,分故绥城地为归化、黄连二镇,而以旧治为黄连镇,南唐曰永安镇。宋建隆初,升镇为建宁县,移县治于今所云。

○凤山县治西。山分三支,状若翔凤。又西有西山,形势耸拔,上有战坪。相传南唐取建州,宋齐丘督战其上。北连平山,山顶平坦,容百余人。又县治东有东山,一名何山。下有何潭,环绕县治。○金铙山,在县南二十里,接泰宁、宁化二县界。其在县境者有东西岩,屹然并峙。相传旧有巨藤,交亘成桥,可通往来。寇乱,邑人多避兵于此。后藤绝而路隔。其跨县南数里者,曰长岭山。曲折起伏,横亘数里。余详见泰宁县。

望君楼山县西四十里。峰峦秀丽,层叠如楼阁,若人凝立而諭望,一名圣峰山。又严峰山,在县西六十里,脉接江西广昌县,两峰双立,南北对峙。相近者曰云盖山,山势高耸,时有云气覆之,石岩悬绝,泻瀑如练,亦接广昌县。○宝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厥土白壤,宜陶。蓝溪经其下。有坪曰桐树坪,地势平衍,上多桐树。又龙归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势蜿蜒若龙,其木多漆。

百丈岭县北三十里。岭极高峻,乃江、闽分界处。鸟道悬绝,旧传越王无诸常筑台于此。蓝溪出焉,南流入濉江。又蟠湖岭,在县西北七十里,接江西南丰县界。上有湖,潴水不涸。东有大峰,高五百丈。又有小峰,高二百丈。○濉江在县治南。本名绥江,以绥城县名,后讹绥为濉也。俗名大溪,出宁化县界中顺山。经县南五十里,亦曰宁溪。又东北流至此,曰濉江。又东流七十里,有金鼎滩,乱石险?厄,湍水冲激,中有一石如鼎。又东北入泰宁县界。《志》云,县东南二里有洛阳溪,源出金铙山,北流入大溪中有滩,曰金滩。又有都溪,出云盖山,东南流入濉江。县境诸溪凡十有七,俱汇入濉江。○桃源溪,在县西南二十里金铙山下,亦曰西源。众山环秀,溪潴其中,绕流三级,谓之陈家漈,亦曰三层漈。居民百余家,拟于桃源,导流北入濉江。又九流漈,在县东北七十里,流为楚溪,中有黄澜滩,东入泰宁县界,会于大溪。

○西安镇县西四十里。宋置西安寨,在县西六十里。元改为巡司。明洪武三年,迁于今所。○罗汉寨,在县城北。宋乾道四年,群寇何白旗作乱,张浚请设兵置寨于此。又永平寨,在县西六十余里,旧名罗源箸竹,寇区也。宋绍定五年置寨。又军口寨,在县东南四十里,亦宋绍定五年置。元改巡司。县东南五里又有将屯寨,亦宋置。为屯戍处。相近有地名巢隔,相传唐陈岩率民兵御黄巢,使隔绝不能进,因名。后皆废。

洛阳驿县东南二十五里。又有都溪驿,在县西三十里。今俱废。《明志》:县西熊家岭有绥城驿。县东有凤山驿。县治北有濉江驿。皆宋元时置。明初废。《宋志》:县有龙门等三银场。○镇安桥在城东,宋绍定初建,垒石为址者凡七。自元以后,屡经修建,长二十余丈。

附见:

邵武卫府治东南。洪武初,改元邵汀万户府置。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