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卷九十四 浙江六

◇处州府东北至台州府三百六十里,东南至温州府三百六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府五百二十六里,西北至衢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金华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三百里,至京师四千三十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战国属越。秦属会稽郡。汉初为东瓯国地。武帝以后,属会稽郡。三国吴兼属临海郡,晋属永嘉郡,宋齐因之。隋开皇九年,平陈,废郡,改置处州始治括苍县。十二年,改曰括州。大业初,又改为永嘉郡。唐复曰括州。天宝初,曰缙云郡。乾元初,复故。大历十四年,改为处州避太子讳也。五代时,属于吴越。宋仍为处州亦曰缙云郡。元曰处州路。明初曰处州府,领县十。今为处州府。

府湍流亘地,峰岭倚天,虽僻处一隅,而南邻闽越,可树捣瑕之功,东迫永嘉,已具建瓴之势。明初规有浙东,即下处州,一以绝窥伺之端,一以厚括囊之资也。

丽水县附郭。本汉回浦县地。后汉为章安县地。三国吴为松阳县地,属临海郡。晋因之,宋以后属永嘉郡。隋析置括苍县,为处州治,是后皆为州郡治。唐大历十四年,改今名。今编户一百十五里。

○处州旧城在府东南七里括苍山麓。隋唐时故治也。亦曰括州城。括本作栝,即椤木也。松身柏叶,山多此木,故名。隋因以名州。唐末,卢约窃据是州,迁治于小括山上。宋杨亿云:郡斋迥在霄汉,石磴盘屈。是也。《续厅壁记》:小括山路九盘始入谯门。宋崇宁三年,杨嘉言为守,削直之。大观元年,郡守高士广复旧,元至元二十七年,郡守斡勤好古,复迁治于今所,北枕枣山,筑城环之。前朝洪武初修筑,正统以后,屡经缮治,有门六,城周九里有奇。

丽水故城府西三十五里。唐初置丽水县,属括州。武德八年,省入括苍县。今其地有古城冈、县头山、旧城塘之名。

○万象山府治西北。俯临城邑,下瞰溪光。城中之山凡十,此其最高者。或曰即?山也,在县治西南一里,多生?木,上有夫子庙,一名庙山。万历中改今名。又梅山,在?山之东南,高如之。枣山在县治西,又西则姜山、茭山、锦山,皆相连。最西者曰小括山,其址与万象山相接。众山环簇,状若莲花,一名莲城山。径路盘纡,亦曰九盘岭。其北则为月山,以海月初升,先得其光而名。县治之东有囿山,稍北则为富山。此所谓城中十山也。又有大括山,在府城东七里,亦曰少微山,郡应少微处士星,故山名少微,州曰处州,山西南绝顶有眉岩,从下望之,如列眉然。

丽阳山府北七里,山下有溪,丽水之名以此。其北三里曰白云山,高六百余丈,白云之北曰城门山,皆冈阜相接,为北面之胜。○南明山,在府南七里,泉石甚胜,山巅旧有千里亭,以高旷得名。又府西四里曰石僧山,西五里曰桃山,西南十五里曰石羊山,西三十里曰风门山。府东十里曰巾子山。

大梁山府南二十里。《志》云:山北跨丽水,南接青田,登其巅,城郭村落尽在目前。○三峰山,在府西五十里,下曰灵峰,中曰翠峰,上曰岑峰,林峦秀丽,为一境之冠。又连云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岩陡绝,上连云霄。

○大溪城南二里。一名洄溪,又名洞溪。自龙泉以西,汇秦溪、浆溪诸溪涧之水流入境,合松溪、遂昌港又东至青田县南,合诸山溪之水,至温州府界入于海。

好溪府城东五里。源出缙云县之大盆山,西南流至府东,为东渡。又东南达于洞溪,今亦曰东溪。本名恶溪。谢灵运云:出恶江至大溪,水清如镜。《舆地记》:恶江道间九十里,而有五十九濑,两岸连云,高岩壁立,有七十余滩,水石?薄,三十里至箭溪,王羲之游此题突星濑处也。唐文明初,溪水暴涨,溺死百余人。大中间,段成式为刺史,有善政,百姓因呼为好溪。《一统志》:突星濑在府东四十里,一名箭溪,溪上又有琵琶洲,平沙满望,碧水环绕,以形似名。官桥溪府北十五里。有甘泉、白溪二水流合焉,入于大溪。又丽阳溪,出丽阳山,贯串府城,中分二支,一南达于大溪,一东汇好溪堰而入大溪。又丛溪,在府城北二十五里,南流入大溪。

茗湖在府西七里。丽水诸湖俱在县西境。县西三十里为白湖,又西十里为何湖,又西十里为李湖、吴湖,又西十里为郑湖,咸以资灌溉之利。

通济堰府西五十三里。松遂间多山田,岁旱民辄先困。梁天监中,障松阳、遂昌两溪入大溪之口,疏为四十八派,自保定至白桥三十里,灌田二十万亩。又蓄为陂湖,以备旱潦,自宋至元、明皆修葺之。

○保定镇府西五十里。明初置税课局于此,今废。西南达云和县之石塘隘四十里,西北达松阳县之石佛镇亦四十里,为两县之要隘。○苦竹口隘,在府南二十里,路出青田水口。《闻见录》,由苦竹口至青田水道一百二十里。又括苍驿,在府治西,亦明初置。青田县府东南百五十里。东南至温州府百二十里。本括苍县地。唐景云二年,析置青田县,属括州,后因之。县无城,今编户百四十六里。

○青田山县治西北一里。有泉石之胜,故县以名。旧《经》云:唐叶法善修道于此,曰庭青芝。又涌泉山,在县治东二里。其泉四时不竭。○披云山,在县南三里。大溪经其北,县之水口山也。又葱阳山,在县西五十里。山极高峻,宋宣和中,睦寇犯境,土人多避难于此,获免。其西曰芝溪岭,横亘数十里,下临大溪,俗名老鼠梯。昔所云:上冯公岭,下老鼠梯,一人守险,万人莫开。故处州形势,以青田为最云。其流曰芝溪,入于大溪。

石门山县西七十里。两峰壁立,相对如门,石洞幽深,飞瀑?泻,上有轩辕丘,《道书》以为第三十洞天。其西南相接者曰石楼山,山高耸,云雾涌之,望若楼台。

连云山县西南九十里。有大小二山,小连云山延袤数十里,中有二洞,东曰龙须,南曰韩山,其高岩曰金水岭,东去县五里。元至元中,始凿石通道,有路西达景宁。迤南为大连云山,亦名石帆山,下临大溪。《纪胜》云:石帆山一名石樯洞,东北去石楼山二十里,高岩屹立如樯,中有三潭,危石耸峙,潭中如张帆然。鹤口岭,县西南百三十里,陟其巅,俯视众山。逾二十里,即南田也。南田山县西南百五十里。周回二百余里。上有沃土,多稻田,岁旱亦稔。唐广德中,袁晁之乱,邑人多避难于此,明初刘基亦家于山中。○大溪县南三里。亦曰南溪,又名青溪,城东有岭溪,城西有顾溪,俱流入焉。《志》云,大溪由丽水县南流入境,远汇府境六邑之水,近合县境石藤、浣沙诸溪,经披云山北东流入温州府界,由水道顺流达温州城下,百里而近耳。○小溪,在县西南二十里。《志》云:县西南有鹤口岭,沐鹤溪之水出焉,即小溪也。下流合于清溪。

尘溪县西百三十里,出景宁县之敕木山,流入大溪。岁旱,乡民筑堰以溉田,潦则决之,为利甚博。

白岸湖县西南四十里。又有下尾湖,在县东南十里。《志》云:县西四十里有师姑湖。又西八里有芳前湖。又西二里有腊溪湖。又西迤北十里曰高湖,当应台山之南麓,山东南去县六十里,由天台绵亘而来,故名。

○淡洋隘县南二百七十里,接温州府瑞安县界。明初刘基言:温、处之间,有地名淡洋,僻绝岩险,民多负贩私盐,萃逋逃为梗,宜设巡司莅之。是也。今有淡洋巡司,洪武五年建。又黄坛巡司,在县北二百二十里,亦险僻处,洪武五十五年置巡司,今革。○芝田驿,在县南一里大溪滨,亦明初置。

缙云县府东北九十里。东至台州府仙居县百五十里,北至金华府永康县八十里,东北至金华府东阳县百六十五里。本括苍县及永康县地。唐万岁登封初,析置今县,属处州。县无城,今编户一百九十里。

○括苍山县东南百里,接台州府仙居县及临海县界。亦曰苍岭。详见名山括苍。○大盆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接金华府东阳县及台州府天台县界,好溪之源出焉。

吏隐山县治东北。一名洼尊山,以唐县令李阳冰名。稍西曰翠微山,县治所倚也。又北为云塘山,山下有塘,相传云常出其中。又西北三里为雪峰山,上有龙潭瀑布,亦曰岱岭,岭东之水流于好溪,岭西之水流为南溪,婺括之水,自此而分。县西北十五里有大君子山、小君子山。二山相近,秀丽可爱。县治西又有三峰山,以三峰秀出而名。○历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有摧车坑、架鼓峰及龙潭诸胜,又西北二十里为葛竹山,皆与永康县接界。县东二十五里,有天马山。又东五里,为石囤山。又东五里,为灵龟山。又东五里,为银山、为仁寿山。世传人居其下者多寿,因名。

黄龙山县西十二里。四围陡绝,旁有池,甚清冽,相传黄龙潜焉。唐末卢约据处州,有施使君者,结寨山上,以御之。今山上有石如楼台,又有寨门遗址。明初,耿再成规取处州,驻兵黄龙山,山高险,再成树栅于其上,以遏敌冲,是也。○大姥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上有?岩,下有石室,可容数百人。《志》云:山有寨塘寨,广容二三万人,中有井七,盖昔人屯营处。又有四六寨在山下,相近者曰三岭山,接丽水县界,高峻人莫能入。明初,耿再成既屯黄龙,复率兵至此,垒石成寨,为攻守之所。

仙都山县东二十三里。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缙云山,唐神龙初,以此名县,又名丹峰山,天宝七载改今名。《道书》以为第二十九洞天。傍有独峰,广三百丈,周回一百六十丈,一名玉柱峰,顶有湖,亦名鼎湖。《唐六典》十道名山之一,曰缙云。又有小仙都山,在县南二十里,亦高秀。○管溪官山,在县东七十里,与台州府接境,薪竹之饶,居民所赖。又有龙潭三处,溉田甚广,以管溪经其下,因名。《志》云:县东五里有万松山,山势盘旋,林峦耸秀。

冯公岭县西南二十里,一名木合岭。崎岖盘曲,长五十里,有桃花隘,为绝险处,郡北之锁钥也。《志》云,桃花隘嵯峨险仄,势接云霄,周回垒石三四里,容百千人,山麓去郡城不过二十里,亦曰桃花岭,即古桃枝岭。陈天嘉三年,留异据东阳,遣侯安都讨之,异以台军必自钱塘上,既而安都步由诸暨出永康,异大惊奔桃枝岭,于岩口树栅以拒之,安都进攻,因其山势迮而为堰,会潦水涨满,安都引船入堰,起楼舰与异城等,拍碎其楼堞,异脱身奔晋安,即此岭也。宋杨亿以比蜀中之剑阁。明初耿再成驻兵黄龙山,处州将石抹宜孙分兵屯桃花岭、葛渡、樊岭及龙泉以拒我,胡大海自金华南出军樊岭,与再成合攻之,再成取间道出桃花岭后,连拔桃花、葛渡二寨,遂薄处州城下,宜孙败去。《防险说》:冯公岭与青田县之老鼠梯,皆一人守险,万人莫开之处。守冯公岭,则寇无从上;守老鼠梯,则寇无从下。冯公岭失,则处不可固矣。樊岭,见宣平县。葛渡,亦在县西南,或曰近松阳县界。又有白云洞,在桃花岭北,石屋深敞,容数百人。

○好溪在县治南。自大盆山西流而南折,远近诸溪水皆流汇焉,经仙都山下,谓之练溪。历罗侯滩,至县治南,又西南入丽水县界。○管溪,在县东五十里,源出括苍山,经管溪官山下,又西流入于好溪。

南源溪县北二里。源出雪峰山,西北流,县北诸溪水皆流汇焉。入永康县界,亦谓之南溪,即金华南港之上源也。○梅溪,在县西十里。《志》云:县西有客星山,傍有石室,一名石龟岭,龟溪出焉。折而西北为梅山,梅溪出焉。俱汇流于南源溪,入永康县境。○苍岭寨在县东,近括苍山。嘉靖四十一年,置寨于此,为防御处。相近有东平寨,古名七十二寮,有石井七十二,容数千人。四面石壁,高百余丈,其旁又有西寨,亦故屯营处也。○万景山寨,在县西北,中容万人。又有云岩寨,山势耸峙,岩石磊块,其状如甑,四围环逼,有小径攀援而上,可容万人,为天造之险。《志》云:县境有黄寮寨,又有越陈寨,皆嘉靖三十九年置。又有老鹰岩寨,在县东北,嘉靖四十年置,县治北又有客山寨,其广亦可容万人。丹峰驿在县治南。元曰云塘驿,在县北三里,明初迁于县南,改今名。○五云馆,在县北。《闻见录》云:馆去县五十里,本名缙云馆,东通台郡,西北接永康,为县之要隘。

松阳县府西北百二十里。东北至宣平县七十里,西至遂昌县七十里,南至云和县八十里。本汉章安县地。建安四年,孙氏析置松阳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改属临海郡。晋初因之。大宁初,分属永嘉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属处州。唐武德四年,置松州,八年州废,县属括州。五代梁开平三年,吴越改为长松县。石晋天福四年,又改白龙县。宋咸平二年,复曰松阳县,仍属处州。县无城,今编户一百六里。

○百仞山县西南五里。有峰独立,傍无依倚,高二百余丈,旧名独山。唐天宝中,改今名。山麓有白龙津,吴越因以名县。又西屏山在县西一里,上有凌霄台,有泉虽旱不竭。其相近者为云岩山。又西四里为紫金山、石笋山,以山泥紫赤、石峰如笋也。

横山县南十里。高三百余丈,如云横空中,山顶宽平,可五百亩。○大明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亦曰留明山。高绝千仞,群峰罗列,涧水环绕,石磴萦纡,称为峻险。又西五里曰长松山,吴越时,以此山名县,俗名牛头山。○马鞍山,在县西四十八里,横绝松溪之口。唐时山产银,采以充贡,寻罢。元末赵普胜尝立水寨于山下,山接遂昌县界。又卯山,在县西三十里,与县西南三十里之酉山相对。山以卯酉名者,以旧市言之,正在东西。今县治既徙于东,则卯山亦在西矣。竹?客岭县北十五里,东至宣平县五十里。岭高四千馀丈,泉出山顶,下注为潭,溉田百余顷,行旅出其间,路最险仄,为县之要隘。今岭下有东西坑,潴为龙潭,竹?客桥跨其上。○石佛岭,在县东南四十里,岭峻险,下临松溪。又东南至府城七十馀里,往来通道也。《志》云:县西北又有龙虎?幻,亦守御要地。

○松溪县西南二十里。源出遂昌县,东南流入境,经卯、酉二山之下,曰合湖溪。又东南至丽水县,入大溪。明初胡大海取兰溪,进攻婺州,处州守将石抹宜孙遣其将胡深率车师为援,自帅众出缙云以应之,深至松溪,观望不敢进。明祖曰:婺恃处州之援,故未即下,闻彼以车战出松溪,松溪山多路狭,车不可行,以精兵破走之,婺城且不劳而下矣。竹溪县南七里。源出竹?客岭,南流经横山下,又东南注于松溪。又县东十五里有塘溪、赤溪诸水。又东十余里有武溪、裕溪诸水,俱南流合于大溪。

通济堰县东六十里,与丽水县接界。《志》云:萧梁时,詹南二司马始创此堰。宋元?以后,不时修筑。乾道中,州守范成大复加葺治,以溉松、遂二县之硗瘠,以后皆因故址增修。今县境以堰名者凡数十处,皆本通济之意,蓄水溉田云。○旧市县西二十里,路出遂昌。《志》云:县治故址也。又净居市,在县西南三十里,亦与遂昌接界。洪武二十八年,置净居巡司于二十四都。今废。

遂昌县府西北百九十里。东至松阳县七十里,东北至金华府汤溪县百二十里,北至衢州府龙游县百里,西北至衢州府二百里。汉会稽郡大末县地。吴赤乌二年,分置平昌县,属东阳郡。晋太康元年,改今名。宋、齐因之。隋属处州。唐武德八年,省入松阳县。景云二年,复置。县无城,今编户七十四里。

○君子山县治西南。《志》云,一名城山,山之麓多士大夫居焉。又屏风山,拱障县治,以形似名也。近西曰妙高山。又西为白马山,天日晴朗,远见衢、婺,邑之镇山也。○瑞山,在县治南。又南为鱼袋山,双溪绕其下,有峻岭盘曲,曰九盘岭。又丁公山,在县西十六里,高千仞,双溪经其下。《通志》云:即白马山也。西明山县东十里。?岩峻绝,下临溪流,其对岸相峙者,曰飞鹤山,当东溪之口,势如翔舞。又有平昌山,在县东十五里,与孟山前后相叠,形如昌字,孙吴以此名县。○尹公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峰峦高耸,相连者曰百丈岩。又东曰覆螺岩,登其巅,则金、衢之境,皆在目前。又东即松阳县之长松山矣。又马鞍山,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横亘而东,与松汤县接界。唐山县北十八里。山北有二峰相向,如卓笔,又名罗汉峰。五代时,僧贯休所居。又北有金石岩,其巅可容万马。唐乾符中,邑簿张轲尝率义兵驻此,以御黄巢。明朝景泰中,矿贼党陈鉴湖者,破松阳、龙泉,屯金石岩,分劫青田、义乌、东阳诸县,即此处也。又相公岩,在蔡溪前,山麓石壁如削,惟一径可侧足而入。岩中可藏数百人,乡民尝于此避寇。○独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溪流环绕其下,一名天马山,又名赤壁山。旁有石姥岩,上插霄汉,顶有泉池。又大楼岩,在县西北百二十五里,其相对者曰龙安洞,岩高险,飞瀑四时不绝,注为龙湫,凡三十六泓。

马戍岭县北三十里。其相近者为侵云岭,马戍之水,北流而达于婺江。又周公岭,在县西北五十里,其下为周公源口,县西境之水,多汇于此,流入衢州府界,而为定阳溪。○赤津岭,在县北六十里,岭高险,下临溪流,为北达龙游之道。《闻见录》:自岭而北十余里,至长塘口。又十里曰溪口,皆险塞。自溪口而北十里为灵山,从灵山而西七十里,则衢州府,灵山而北四十里,则龙游县也。○隆坑岭,在县东北七十里,东达宣平三十里,北出武义七十里,为县境控扼之处。

○双溪在县治南,其源一出县西北之大楼岩,引流而东,谓之金溪。一出县西北七十里之湖山,亦谓之湖溪。群山之水,皆汇入焉,萦回荡漾,恍若江湖,经县东南一里碧澜桥,始合为一,亦谓之大溪。又经西明山南,分流为东溪,其正流南入龙泉县界之大溪,○梧桐溪,在县西二十里曾山下,亦曰梧桐川,流合于双溪。

东溪县东十二里。自双溪分流,合县东诸山溪之水,经马鞍山下,流益盛,入松阳县境,谓之松溪。○灵溪,在县北五十里,源出马戍岭,合县北诸溪水,经赤津岭而北,入龙游县境,又北注于氵?溪。

胡公堤县南五十步,一名三牛堤。界平邑之南溪间,水潦涨溢,则滨溪居民罹其患。旧有堤以捍御。宋元?中,邑令张公加葺之。靖康初,堤浸圮,邑丞胡涓募民力累石修筑,因曰胡公堤。绍兴中,邑令胡仲父又于其外筑堤七百余丈护之。乾道中,邑令李大正复增筑百三十余丈,缜致逾昔,由是邑庐得免冲突奔荡之患,至今民蒙其德云。

○黄村口县西南六十里。《闻见录》:由黄村口东南达龙泉县百二十五里,北抵龙游县百六十里,西南达福建浦城县二百里。《舆程记》:县西南出大柘、石练、黄村一带,闽浙相通之间道也。○大坪田,在县东北四十里。《闻见录》:大坪田道通汤溪、武义、宣平,为县境要口。又有和尚田,在县东五十里,亦要隘处也。自和尚田而北二十里至章坞,又四十里出武义县之麻阳隘,疾走金华,九十里而近耳。《志》云:县有马埠巡司,在十二都,国初置。

龙泉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景宁县二百四十里,南至庆元县百四十里,西至福建浦城县百八十里,西北至衢州府江山县二百二十里,北至遂昌县三百三十里。本松阳、遂昌二县地。唐乾元二年,析置今县,治龙泉乡,因名。宋宣和四年,改曰剑川。绍兴初,复故。县无城,今编户百六十五里。

○九姑山在县治西北。治东有金鳌山,治西二里有天台山,四里有凤凰山。县治以诸山为捍蔽。○豫章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旧出铜,川流环其下,曰豫章川。又九漈山,在县南三十里,岩高百仞,有九龙井,飞瀑九道,自岩顶而下,或分或合,形若垂帘。县南七十里又有琉华山,山顶宽平,有长湖,深不可测。山下即琉田,居民以陶为业。昔有章氏兄弟主琉田窑,其兄所造甚佳,所谓哥窑是也。相近者曰高驿山。《邑志》:山在县南七十余里,台湖山峙其前,琉华山障其后,水流回绕,群山环拱,最为峻拔。台湖山盖在县南九十里。

昂山县西三十里。青壁嵯峨,削入云际。《志》云:旧有白马寨,盖置于山上。又孝义山,在县西四十里。《唐书》豫章、孝义二山,皆出铜,是也。今否。○石马山,在县北五十里,峰峦秀耸,为群山冠,旁有洞穴,凡数十处。又石房山,在县东四十里。其状如房,一名独山,东捍水口,旁有独山铺,为驿道所经。

匡山县西南百二十里,匡水出焉,流入双涧,与大溪汇。元末,章溢筑室于此。宋濂云:其山四旁奋起而中お下,状如箕筐,因号匡山。高处南望闽中数百里间,秋毫毕见。刘基曰:匡山四面皆峭壁拔起,建溪之水出焉。又东有西山,西山之东曰?山,高胜亚于匡山。又仙山在县西百五十里,与遂昌、浦城接界。○良葛山,在县界,山有银坑。杨梅岭县东二十五里。其相近者曰梧桐口,路出松阳,此为要隘。又黄鹤岭,在县北八十里,隋、唐间,置黄鹤镇于今县,盖以岭名。又大梅岭,在县南七十里,旁有小梅岭,皆接庆元县界。○白云岩,在县西五里,有白云垒。相传宋德?末,幼主过此,暮屯岩上,此其遗垒云。又县东五十里有龙岩山,顶平旷,四面石壁环绕,民多居其中。

○大溪在县治南。自仙霞以东南及遂昌以西南之水皆汇焉。县西五里有秦溪,又西一里有蒋溪,又西有浆溪,其上源皆一二百里,汇流而东,合于大溪。又东经云和县,入丽水县界。《志》云,县有灵溪,即大溪之上流,经县治前,亦曰留槎溪。中阻一洲,约长一二里,形如槎,溪因分而为二,有济川桥跨其上,亦曰留槎洲,一名仙洲。祝穆云:灵溪在县治东,夹长洲而为两派。是也。

剑池湖县南五里。周三十亩。相传欧冶子铸剑于此,号为龙渊。唐讳渊,改曰龙泉。宋宣和中,改曰剑池湖,邑名本于此。○梧桐川,在县东十五里,自梧桐口引流而西南,下流入于大溪。

○佛山寨县南十里佛山上。元末邑人胡深筑内外二寨于此,以保乡邑处也。又县南十五里宏山后有皇庭寨,山顶平旷,四面峻阻。相传宋幼帝入闽道经此,立寨屯驻,今山有皇庭岩,寨因以名。又遥峰寨,在县西五里,与凤凰山相连。县西六十里又有西山寨,相传亦元末置。○北岩寨,在县东十里汰石岭上。县东百余里又有朝阳寨。又麻竹寨,在县北七里,与石马山相接。县北三十里金岱山上有金山寨,山顶平广,容千余人,皆昔人戍守处也。

小梅隘县南小梅岭上。东至庆元县七十里,南至福建松溪县六十里,为入闽之间道。正统中,设隘于此。《舆程记》:县南三十里至潭湖,又五十里至查田,又二十里为小梅,由竹口新窑以达于松溪。今详福建松溪县。自县至小梅,盖百里云。又吴岱隘,在县北七十里吴岱岭上,接松阳、遂昌二县界,旧有隘,正统中重置,并设公馆于此。县西七十里又有供村隘,接浦城、庆元县界,嘉靖中置。又西二十里有鸦舂隘,亦接浦城界,正统中,因旧隘重置。又武溪隘,在县东七十里武溪岭上,亦正统中置,接云和县界。

查田市县南八十里查田岭下。有庆元巡司,明初置。《志》云:城北旧有云水驿,城东有荆言驿,县东南三十里有梧桐驿,六十里有大石驿,俱宋元时置,今废。○东?口,在县北七十五里,为松阳、遂昌两县之要口,行旅往来,必取途于此。

庆元县府西南三百七十里,北至龙泉县百四十里,南至福建松溪县八十里。本龙泉县地。宋庆元三年,析置庆元县,治松源乡,以纪年为名,仍属处州。明初省入龙泉县,以其地为巡检司。洪武十四年复置。县旧无城,隆庆二年创筑,周三里有奇。今编户五十九里。

○石龙山县治西,蜿蜒如龙。又县治南有霞披山,色如渥丹。治西北又有象山,环夹县治。○石壁山,在县东十里,石笋凌空,为邑关阻。又拿云山,在县东五十里,山椒夹拥,嵌石披云,下有洞,容数百人。

百丈山县西二十里,悬崖孤峭,下有龙湫。又松源山,在县西南二十里,松源水出焉,流入福建松溪县。○横岭,在县东南百三十里,连亘如云,入于闽界。岭水北流,合于盖竹水。○松源水在县西南。南流入闽,为松溪之上源。又有盖竹水,出县西七十里之凤山,有交剑水流合焉。又东经石壁山西,下流入闽之松溪。○芸溪,出县西十二里之董山,南流入闽。《志》云,县治北有涨淤溪,西流合槎溪、芸溪,又南合县南四十里之梓亭溪,而注于闽之松溪。

小梅溪县北七十里,西流入龙泉县界,合于大溪。

○大泽关县西南五十里,西出龙泉,南达松溪。又县南五十里曰新窑隘,自龙泉及县境南入闽中之通道也。○梓亭寨,在县西九都,宋置梓亭荣庆巡检司,元因之,后废。

云和县府西百十里。东南至景宁县五十里,西南至龙泉县百十里,北至松阳县八十里。本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二乡地。景泰三年,析置今县,兼二乡之名以名焉。县无城,编户五十九里。

○凤凰山县西北五里。秀拔数百丈,陟其巅,可尽一邑之胜。县之北曰鲤鱼山,东二里曰龟山,曰象山。又东南五里曰白龙山。环拱县治,上有冷泉、浮云溪绕其南。

笔架山县南十五里,有三峰并峙。又东南有安溪岭,路通景宁县,两山丛夹,控御之所也。○娄狗山,在县西十里,下有灵泉,黄溪之源出焉。又大杉源山,在县西七十里,有龙潭二,曰大杉,曰孤梯。下为箬溪,水流入丽水县界,而入大溪。

牛头山县北四十里,以形似名,下为深渊。○?羊头岩,在县西十八里,高千余仞。又西二里曰大雄峰。其南曰雾溪岭,雾溪经其下。

○大溪县南三十里,自龙泉县东流经县境。又东入丽水县界,县境诸溪流皆汇入焉。黄溪在县南,自娄狗山下,流经县东三里象山之麓,又东南汇于白龙山之浮云溪,下流入于大溪。又雾溪,在县西北十七里。雾溪岭下,亦曰武溪。《志》云:武溪自龙泉县流入界,汇于九里滩,又东合双坑口水,潴为规溪潭,流入丽水县,而合于大溪。

七尺渡县西三十里,尺亦作赤,又西至龙泉县之武溪隘十里,两县接境处也。群山四合,溪流横亘其中,叠石架梁,以通行者,有间道达石塘及松阳,至为险要。

○石塘隘县东三十里,下临溪流,曰石塘河。山溪回合,峻险可恃,为县境之东门。

宣平县府北百二十里。东至缙云县百四十里,西南至松阳县七十里,西北至遂昌县百四十里,北至金华府武义县百里。本丽水县之宣慈乡,明初置鲍村巡司于此。正统十二年,乡人叶宗留作乱。景泰三年事平,因析置今县,改巡司为县治,以剿平宣寇为名。县无城,今编户六十里。○白马山县西五里。有石岩瀑布之胜。又西十里有?样山,三峰错峙,四面峻绝,有?样岩。正统间寇起,乡民避乱其中。○瓯溪山,在城东五里,下有瓯溪水,相近有墨山,高耸万丈,其色如墨。又岱岩山,在县东北十五里,上有岱石岩。

台山县北二十里。层峦叠嶂,迥出诸山,前有松溪,后有桃溪,山界于中,二水绕而西,下入松阳县境。又砻坑山,在台山西十里,旧产银。○狮子山,在县北四十里,有苦头岭,出武义之便道也。玉岩山县南六十里。其东为东岩,四面陡绝,惟一径扪萝可入,一名赤石楼,稍西为西岩,两岩对峙,中有清风峡、桃花洞,唐袁晁陷郡,乡民共避于此。黄巢乱,郡人俞强复率乡民避焉。宋方腊乱,郡人梁孚复领义兵屯于此。正统中,叶宗留作乱,乡民蔡义、梁选等率众避入东岩。贼百计不能上,乃守其出入之径以困之。夏旱水竭,不戒于火,延烧草舍,贼乘势而上,焚杀殆尽。盖自昔控扼处也。又有俞高山,与玉岩山并峙,山产银矿,今塞。曳岭县南四十里。岭峻险,登陟甚艰,上有曳溪洞,相传尝有仙人曳履过岭,因名。为县南守御处。又石门岭,在县南十五里,《志》云:由县趋府,此为登跻之始,冈峦稠叠,竹树蒙笼,泉流石立,虽甚高险,而致亦甚胜。又稿岭,在县南六十里,自曳岭而南,亦往来必经之地,山无草木,因名。○新岭,在县东七十里,接丽水县界,相近有坳塘岭,最为幽旷。

樊岭县北四十里。岭势险仄,可以防御。明初胡大海自金华进军樊岭,与耿再成合攻处州,即此,今为北出武义之径道。又西北有大黄岭,亦路出武义县。《志》云:县西三十里有竹?客岭,一名寨头,与松阳县接界,下有竹?客铺,亦控扼处也。又茭岭,在县西六十里,在万山中,亦为控扼要地。又西五里为板桥,与松阳县接界。○白云岩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岩高万馀丈,广百丈,有泉,大旱不涸。又有白泄岩,一名云岩,在县西五里;佛厨岩,在县南五里,皆峻险处。正统中,邑人避寇于此。

○双溪县南一里。源出竹?客诸岭,引流而东,至县东二十三里,亦曰坦溪,一名大溪。境内诸溪水多汇入焉,绕流而南,入丽水县之大溪。○虎?溪,在县南六十里,有双涧合流,亦南入丽水县之大溪。

桃溪县北三十里。《志》云:县西四里有栗山,二溪环之,南曰午溪,西曰申溪,引流而西,合为一溪,复折而北,入县北十五里之松溪,又北会桃溪而入松阳县之松溪。

通仙渡县南三十里。亦曰三港渡,路出郡城。又有赤淤渡,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路出松阳县。

○鲍村寨县北四十里。明初于宣慈乡置巡司,即今县治也。景泰初,矿贼叶希八等据云和山中,扰闽中建宁府界。既而以出掠不便,谋曰:今自朱湖进掠府城,而结寨驻鲍村,取货于义乌,掠人于松阳,官军必不能越冯公岭而迫我也。遂突入鲍村,犯处州。贼平,以鲍村置县,而移巡司于后陶,仍曰鲍村巡司。嘉靖中司废。今曰陶村。《闻见录》:自陶村至夏村三十里,又三十里即武义县朱湖,或曰云和县东村名也。○寨头隘,在县北,亦道出武义,又县西北有河头隘,道出汤溪。

景宁县府南百四十里。西北至云和县五十里,东南至温州府泰顺县二百十里。本青田县之柔远乡沐鹤溪也。明初,置沐溪巡司于此。景泰三年,改置今县。县无城,编户六十六里。

○敕木山县南八里。山高数千仞,积雪经旬不消,水流为尘溪。又石耳山,在县南二十里,岩高百余丈,顶出泉,大旱不竭。山之南即沐鹤溪,流入青田县界。○印山,在县治北,本名桂山,有石方正如印,因改今名。又北里许有狮山,绵延五里,一名笔架山。

洪岭县北十五里。岭高峻,北趋府城,为必由之道。又北三十五里为岭坳坑,又北十里为?水渡,皆往来所经。○乌铁岩,在县东二里。其第二峰尤陡峻,元末居民多避乱于此。又县东二十里有螺黛岩,高十余里,其相近者曰矿坑岭。又县西三十里有石,状如屋,名曰石屋。外有瀑泉飞下,中可藏数十人。

○彪溪县西五十里。《志》云:县境之水,自庆元界来,又自龙泉县大溪诸水分流入境,回环曲折,合县境诸溪,流经县北,东注青田之大溪,汇瓯江入海。○尘溪,在县南五里,出敕木山。岁旱,居民多沿溪置堰以溉田,潦则决之,流入青田县界。

卢栖溪县东六十里。溪上岩洞奇胜,昔有道士卢遨栖其中,旁多笋,亦曰卢栖笋,溪下流至青田界,入大溪。○大汇滩,在县东北。《志》云:县北有玉泉山,玉泉出焉。又北汇众水,为邑巨浸,东下五里为大汇滩,巨石错立,形如犬牙,水行峡中,声震如雷,其下流亦注于青田之大溪。

○龙首关在县东二十里,地名黄木坑。悬崖绝壑,最为险要。《志》云:关即龙脑桥,水流峡中,两岸陡绝,架桥其上。嘉靖中,以倭乱设关于此以备之。○沐溪口,在县南五十里,有巡司戍此。《志》云:司旧置于今县治北。景泰三年,移于今所。又有卢山巡司,在县西百里,正统五年置。

绿铜隘县东五十里,与青田八都相接。正统间,黄坛盗起,守此拒之,寇不能入。《志》云:隘东去青田县二百五十里。又卢栖隘在县东南八十里,与泰顺县小堰相接。蜂桶隘亦在县东南八十里。又南十里为石佛隘,与泰顺之平寮相接,嘉靖间,倭陷泰顺、莒冈,守此三隘以却之。

青草隘县南百十里,接福建寿宁县界。又县南百二十里有分水隘。又黄亥隘,在县西百五十里,与庆元县接界。又西二十里为青草梧桐隘,石径险仄,仅容置足,虽地属庆元,而实本县之要口也。《志》云:县西至庆元二百五十里,道皆阻隘。○下场坑银冶,在县西十里。《志》云:县境银冶凡六处。又云和县有银坑四,铅坑二;庆元县有银坑五,铅坑一;龙泉县有银坑二十五,铅坑二:皆永乐宣德间开采处。弘治中,言者以费广利微,殃民召衅,因封闭,垂为永制。附见:处州卫在府治南,洪武元年,建守御千户所,八年升为卫。置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焉。

◇温州府东至海岸九十里,南至福建福宁州五百九十里,西北至处州府三百六十里,北至台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千七百三十里,至京师四千三百十里。《禹贡》扬州地。春秋、战国并属越。秦属闽中郡。汉初为东瓯国惠帝三年,封越东海王摇于东瓯,是也,后属会稽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临海郡。东晋太宁元年,析置永嘉郡治永宁县。宋、齐以后因之。隋初郡废改县曰永嘉,属处州。炀帝初,复置永嘉郡治括苍,今处州治。唐武德五年,置嘉州《新唐书》作东嘉州,贞观初,州废以县属括州。上元元年,始置温州以州地恒燠而名。天宝初,曰永嘉郡。乾元初,复曰温州祝穆云:唐末尝置靖安军于此。五代初,属于吴越晋天福八年,吴越升为静海军节度。宋仍曰温州亦曰永嘉郡,仍为靖海军。政和七年,改曰应道军。建炎三年罢军额。咸淳初,升瑞安府以度宗潜邸也。元曰温州路。明初改为温州府,领县五。今仍曰温州府。

府东界巨海,西际重山,利兼水陆,推为沃壤。且与闽为邻郊,扬帆振辔,分道南下,是扼八闽之吭,而拊其背也。若其凭依岛屿,间阻溪山,东瓯虽小,亦足以王。况指顾明、台,驰骤婺、越,因利乘便,必能有为。就浙言之,亦东南之形胜矣。《海防考》曰:温州与闽接壤,寇舶犯境,必首撄其锋,惟先严莆门镇、下官奥、南台之险,庶足以扼其来,于此不戒,而入内地,温殆岌岌矣哉。夫舍其险而求一日之安,必不可得。为温计者,岂惟海道为然乎?

永嘉县附郭。汉回浦县地,后汉为章安县地。永建四年,析置永宁县。刘昭曰:永和三年所置也,仍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属临海郡。晋初因之。太宁元年,为永嘉郡治。宋、齐以后因之。隋废郡,改县曰永嘉,属处州。唐初为嘉州治,州寻废,属括州。上元初,始为温州治。今编户二百八十里。○永嘉城即今郡城。《志》云:晋太宁初置郡,议筑城于江北岸,去今城六里,今犹谓其地曰新城。寻迁江南岸,东西附山,北临江,南环会昌湖,用石?砌,跨山为险,名曰斗城,谓城内有山错立如北斗也。亦谓之鹿城。时有白鹿衔花之瑞云。后皆因故址修筑。五代梁开平初,钱氏增筑内外二城。内城亦曰子城,周三里有奇,元至元十三年废。外城亦曰罗城。宋宣和中,方腊围城,教授刘士英悉力拒守,谓城西南低薄,宜增缮,于是营筑二千余丈,贼不能陷。建炎、嘉定间,皆尝营治。元时渐圮。至正十一年,以海寇登犯,因旧址重筑。前朝洪武十七年,增修。嘉靖三十七年,倭寇来攻,通判杨岳凭城拒却之。明年,修筑一新。万历二十五年,复营缮。旧有十门,今为门七,城周十八里有奇。

○华盖山府治东。一名东山,城缘其上,山周九里,下有容成洞,道书以为第十八洞天。《志》云:郡城有山凡九,形家谓之九斗山。而华盖当其口,今城东南缘积?山,东北缘海坛山,西北缘郭公山,西缘松台山,余四山则峙于城南,三面形势最胜。《图经》:松台山一名西岩,巅有浮图,为郡城之表。○孤屿山,在城北江中,与城相对,东西有二峰,上各有塔,山麓有江心寺,唐咸通中建。宋建炎四年,高宗尝驻跸焉,赐两塔院名,曰龙翔、兴庆。德?二年,益王、广王走温州,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等共会于此,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是也。郡城有事,此为戍守重地。又罗浮山,在江北岸,与孤屿山相望,去府城五里,一名密罗山。其相接者曰永宁山,峰峦连属,绵亘八里,下有?冉溪。又府北十里有北山,《志》云:郡之主山也。有石崖悬瀑,高百余丈,潴为二潭,名白水漈,一名石门山。西山府西三里。一名欧浦山。《志》云:山有十二峰,冈峦相属,耸秀奇胜。城西里许曰金丹山,亦有三峰并峙,即西山之东麓也。元末盗起,往往结营寨于西山,以窥府城。○岷冈山,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峰峦峻拔,潭谷深邃,一名铁场岭。宋宣和中,方腊作乱,自处州而东犯白沙隘,议者谓白沙失守,前无阻险;去城三十余里,地名寨下,有铁场岭,遣兵守此,可以扼其来路。不果,贼果逾岭而东,攻城不克,乃去。或讹为天长岭。

破石山府西北二十里。临江壁立,如张帆然,安溪绕其下。又西北二十里有青嶂山,上有大湖,澄波浩淼,一名七峰山。又赤水山,在府西北百三十里,时有赤水出岩下,一名石室山,上有石室,容千人,《道书》以为第十二福地,亦曰大若岩。其相近者又有小若岩,东西两溪合流其下,汇为龙潭。又天台山在府西北百五十里,山形如甑,旁有十三峰环列。

大罗山府东南四十里,广袤三十余里,一名泉山。祝穆曰:此即朱买臣所云越王居保之泉山也。《永嘉记》:泉山东北枕海,顶有大湖,北有泉,虽旱不竭,山因以名。其东谷之水,引为姚溪,经府东五里入永宁江。其西谷之水,引为杜奥溪,经府南二十里入于慈湖。又吹台山,在府南二十里,顶平正,山麓广袤二十里,接瑞安县界。《志》云,府西南四十余里有岫环山,宋方腊之乱,其党余道安聚众?冉溪,陷乐清,逼府城,分兵攻瑞安,乡民守桐岭及帆游山拒之,贼自间道逾岫环山而南,即此,俗讹为诱娘山。青澳山府东二百里海中,两山对峙如门,亦名青澳门。刘宋永明中,郡守颜延之于此筑亭望海。唐天?末,钱Α使其子传?攻温州,州将卢佶将水军拒之于青澳,传?曰,佶之精兵尽在于此,不可与战,乃自安固舍舟间道袭温州,克之。宋德?二年,元兵至临安,宰相陈宜中遁归青澳,即此。又东有东洛、鹿西诸山,皆为海道之冲。○中界山,在青澳东百里。东晋时,居人数百家,为孙恩所破,今湖田犹存。洪武二年,倭贼尝犯此,旧有中界巡司戍守,今迁于永昌堡。又灵昆山,与中界山并峙海中,旧为樵采之地,今垦田数千亩。相近者又有黄大岙,亦多田可耕。霓岙府东百余里。《海防考》:倭舶南北往来,多泊于此。径达磐石卫城,最为险要。嘉靖三十三年,倭由此登劫,突犯湖头,官军击却之。又南龙山,在霓岙东北,倭贼由北洋来,往往经此,六要地也。

○海府东九十里。有双昆海口,内控郡城,外联岛屿,为郡境之门户。自海道而南,至福建福州府八百二十里,北至台州府三百三十里。旧时尝有漂溺之患。唐显庆初,括州奏称海溢,坏安固、永嘉二县,溺四千余家。总章二年,复溢,坏安固、永嘉二县,溺死者九千余人,是时为括州巡属也。文明初,温州复奏大水,流四千余家,漂溢盖数见云。永宁江在府城北,一名瓯江,一名蜃江,古名慎江,亦曰永嘉江。源自括苍诸溪,汇流入境,又东合大小溪流,以输于海。由江南岸西上,则自北门历永清迎恩门,过西郭,经吴崎、桑浦、屿头、岩门、竹浦、塔山、临头、吴渡、上戍、浦口、江南、张岩、外村、西洲、峄头、殷溪、桑溪至茭洋渡。由江北岸西上,则自罗浮、河田铺、泥涂、马岙、焦头、梅岙、鸡口屿、小荆、荆溪、江口、白壤、菰溪口、凌福、白沙、茭洋至安溪港,入青田界。由江南岸东下,则自北门历蒲洲、宁村、沙城、梅头抵瑞安界。由江北岸东下,则自罗浮、华岩、?冉溪港、强岙、挂彩山、象浦口、馆头、青岙、鹿西抵乐清界。多事时,盖节节皆险也。

会昌湖在府城西南。其上源曰郭溪,出铁场岭。又有雄溪,出城西南四十三里雄溪山。又有瞿溪,出城西南五十里瞿溪山。并东北流,经铁场岭,而东与郭溪会,绕流至城西南,汇而为湖。湖受三溪之水,弥漫城旁。起于汉晋间,至唐会昌四年,太守韦庸重浚治之,因名。其近城西者曰西湖,在城南者曰南湖,实一湖也。湖支港甚多,其自城东南出南塘,直抵瑞安江者,延袤盖七十余里。○慈湖,在县南二十五里吹台山下,合南境之水,入瑞安江。又有沧湖,在府东七十里,下流入海。其地亦谓之湖头。

安溪府西北六十里,上接青田恶溪七十二滩之水,东流经破石山下,亦名张帆溪,又东南注于瓯江。《永嘉记》:安溪之源,与天台诸山相接。又有?冉溪,在府北十里。《志》云:自天台、仙居发源,流入境,合诸山溪之水,南入瓯江。○永昌堡府东五十里。嘉靖三十七年创筑,以防倭患,并迁中界巡司于此,城周五里有奇。又永嘉堡,在府东南五十五里,本永嘉盐场,嘉靖三十七年,建堡筑城,周四里。

龙湾寨府东三十里。《志》云:寨东援宁村,西捍府治,坐临深水,颇为险要。嘉靖中,倭屡从黄华港登犯,突入新建、蒲洲等处,径抵府城,防御为切。又沙沟寨,在府东五十余里,稍西即宁村所,逼近海口,贼易登犯,其相近又有沙村寨。○长沙寨,在府东宁村所东南,东临海涂,地势颇险,亦曰长沙湾。嘉靖三十二年,参将汤克宽败倭于此。又太平寨,《志》云:在府南六里。

白沙隘府西五十六里白沙山旁。宋置白沙巡司,元因之,后废。道出青田县,此为要隘。○象浦驿,在城北,明初置。又有南溪税课司,在府东北七十三里,今废。

瑞安县府西南六十里。南至平阳县五十里,西至泰顺县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处州府青田县三百五十里。本章安县地。三国吴析置罗阳县,宝鼎三年,改曰安阳。晋太康初,改曰安固,属临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省入永嘉县。唐武德八年,复置安固县,属嘉州,寻属括州。上元中,分属温州。天复二年,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瑞安州。国朝洪武二年,复为县。旧有城,相传宋宣和中筑,周不及二里。元至正二十四年,方国珍增筑,周五里有奇。前朝洪武三年、永乐十五年、嘉靖三十一年,皆因旧址改拓,周六里有奇。今编户百二十八里。

○白岩山县治东一里。一名龙山,亦名白鹿岩。又东二里曰东山,与白岩山相接。县治东北曰集云山,峰峦绵亘,县之主山也。○庙山,在县东南五里,亦曰安禄庙山。山高秀,障蔽海门,上有浮图。又有玉泉洞,可容百人,其泉通海。又东曰浮龟山,控临海门,横捍江流。稍南又有黄公岩。陶山县西三十里。陶弘景尝居此,因名。周仅二里,前江后湖,《道书》以为第七福地。宋末,元兵至此,邑人王小观募兵迎斗,力竭而死。元末盗起,邑人张文贞于此筑城拒守,久之,始为贼所陷。又西十里有许峰山,高数千仞,海舶视为方向,俗呼景福山。又西五里曰福全山,《道书》以为第三十三福地,山之北有白云岭。

帆游山县北四十五里。东接大罗山,与永嘉县分界,为舟楫要冲。《永嘉记》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名。又西有桐岭山,与帆游并峙,县北面之保障也。亦曰铜溪山。○仙岩山,在县东四十里,当大罗山之阳,山巅有黄帝池,广五百余亩,水分八派,注为溪潭,高下相属。《道书》以为第二十六福地。《郡志》:山即大罗之别名矣。又东五里曰云顶山,岩壑绝胜,与仙岩山相接。

遮浦山县西南三十里。其南为坑岭,接平阳县界。嘉靖三十五年,倭寇自闽犯平阳,将自坑岭入县界,邑人设险于柘浦山、天门埭,以拒之。柘浦,即遮浦也。○梓岙山,在县东北四十余里,有二十四盘岭。

○海县东十里。由海口直上飞云渡,至为险要。海洋有凤凰山、飞云关,舟师驻泊处也。《海防考》:倭犯瑞安、平阳,必由铜盘、南龙及凤凰山而入,守御为切。

安阳江在城南。《志》云:其上源有二,一出福建政和县东北之温洋,谓之大溪。一出青田县东南之木凳岭,谓之小溪。合诸山溪之水,流入县境,至陶山南口而合流,又东至县南,水阔百余丈,亦曰罗阳江,亦曰安固江,亦曰瑞安江。唐天?末,钱传?舍舟安固,径袭州城,克之,是也。东接海口,为县境之冲要。又三港口,在县西南四十里大溪上流,有罗阳、大洪、莒江三水自西北来,会于此,因名。嘉靖中,倭贼突犯三港口,即此。

东湖在城东北。源出白岩诸山,引流经县北,至帆游山,接会昌湖,直达永嘉南门。城北又有北湖,一名锦湖,环绕城北,接于东湖。又永丰湖,出县西七十里逄源山,周十里,水常不竭,民赖其利。○天门埭,在县西陶山南。宋元间,筑此以蓄安阳江之水。元至正十四年,邑人张文贞筑城陶山天门埭以拒贼,是也。嘉靖三十五年,倭犯平阳,由天门埭趋青田县。《志》云:天门埭在县西三十五里。

飞云渡县南七里。安阳江津济处也。波流汹涌,横截南北,有飞云关,往来者必出于此。渡西有中洲,东出为飞云水寨。《海防考》:飞云水寨西南去金乡卫百三十里,此为温州适中之地,旧名中军水寨,南临海港,外接凤凰山,内逼府城,郡境之冲要也。

○梅头寨县东五里。有海口,为戍守要地,明初置巡司于此。又三港税课局,在县西南百十里,明初与池村巡司同置。景泰三年,司改属泰顺县,而税课局如故。又下林河泊所,在县西南三十里,亦明初置,今废。○梅头堡,在海安所之后冈,嘉靖三十八年筑以御倭,万历中重修。又山黄堡,在县西南五十里,亦嘉靖中筑。

丁田寨在县东北海安所东,相近又有前后冈二寨。丁田地势平缓,前后冈俱临深水,至险要。嘉靖中,贼屡登犯,西北犯府城,西犯瑞安,为戍守要地。○东山寨,在海安所东北,又有上?寨,东西分峙,为崎角之势,坐临海滨。倭贼自东山而来,由九里而至府前;自上?而来,由丁田径至海安,险要处也。寨东为东山港。嘉靖三十一年,倭寇由江口登犯岭门、岐头,入坡南汇,至??高山下,败官军,遂攻县城,官军击却之,退泊东山港,即此。

眉石北隘在县东南沙园所东。东至大海,南会陌城寨,西至平阳所,北会陡门,极为冲要。嘉靖中,倭贼从此登犯。又眉石南寨,亦在沙园所东南,东滨大洋凤凰山岙,一潮可至。西抵仙口寨,从仙口寨至平阳县,三十里而近耳。○仙口寨,在沙园所南,近平阳县之仙口山。其相接者又有宋埠寨,亦为防御处。

乐清县府东北百二十里。北至台州府太平县百三十里,东北至台州府黄岩县百八十里,西北至台州府仙居县二百八十里。后汉永宁县地。东晋宁康三年,析置乐成县,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唐武德五年,复置乐成县,属嘉州。七年,废入永嘉县。载初元年,复置属温州。五代梁开平初,吴越改今名。旧有城,相传唐天宝三年筑,周仅一里,后废。前朝洪武六年,议修筑以备倭,不果,乃立栅引濠为固。嘉靖三十一年始?石为城,而缺其一面。三十八年,始增筑。万历六年及三十一年,皆修治,周四里有奇。编户百六十八里。

○翔云山在县治后,亦曰县后山。东接雁荡,西连白石。高山大谷,杂沓若翔云。奇峰茂林,为邑屏障。左有九牛山,在县治东,亦名谢公山,以灵运所游息也。稍前曰东塔山,又有西塔山,当县治西,旧时依东西塔山结城。嘉靖中,始拓而广之,治西北曰丹霞山,绵延高秀,旧名白鹤山,又名赤岩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其西又有箫台山,三峰耸峙,相传王子晋尝游此。○西漈山,在县西五里,三面苍崖峭立,环若翠屏,唯东面轩豁如门,大海横其前。又西七里有章岙山,亦名双峰山,有东西溪夹山而流,稍西为盘谷山,以山谷盘旋而名。东面海,俗称盐盘山。

白石山县西三十里。一名白石岩,高千丈,周二百三十里。唐天宝中,尝改名五色山,洞壑出泉,东西流五六里,合而为湖。其西十里有玉甑峰,即白石之别峰也。○左原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群峰环绕,中有田,二千余亩,居民悉藏谷中。县东六十里曰芙蓉山,三峰削翠,下有芙蓉川。又东十里曰丹芳岭,路出雁荡西谷,凡四十九盘。又窑岙山在县东五十里,高数千仞,海舟望以为准。

雁荡山县东九十里。岩峦盘曲,凡数百里,其峰百有二、谷十、洞八、岩三十,争奇竞胜,游历难遍。《志》云:山跨乐清、平阳二县,在平阳西南者曰南雁荡,此为北雁荡。群峰峭拔,上耸千尺,皆包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有大小龙湫,会诸溪涧水,悬崖数百丈,飞瀑之势,如倾万斛水从天而下也。绝顶有湖,方十余里,水常不涸,雁之春归者留宿焉,故曰雁荡。又有马鞍岭,一名石城岭,岭之东西分为东西谷,各有内谷、外谷,东内谷有峰四十八,外谷有峰五。西内谷有峰二十四,外谷如之。沈括谓天下奇秀,无逾此山也。○龙穴山,在县东二十五里,两山相对,延袤十余里。又有长山,在县东三十里,以南北延袤数里而名。玉环山县东南二百里海中。其上旧有古城,山西北十余里为楚门山,有峡如门,广二十步,海舰由此出入。《海防说》:玉环山北隔一小港,即台州府楚门所,山联络深长,周回百里,旧有民居。洪武二年,倭贼来犯,因徙入内地,山当台、温二府之交,海寇去来驻泊之薮也。○盘屿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滨海,明初朱亮祖袭方明善于此,其下即盘石卫。

接莆岭县北六十里,道出太平县。《志》云:县东九十里有佛岭,宋末乡人结寨于此,以拒元兵。○鹗岭,在县东。嘉靖八年,倭寇乐清,登鹗岭,因徙白沙巡司戍于此。

○海县南五里。又县东十里有海渡,道出太平县。《志》云:县境之海,横亘几三百里,东起玉环山,西至象浦,皆以海为险,亦曰白沙海,以白沙岭名也。

馆头江县西南六十里,与瓯江接。经盘石卫,至县东五里白沙岭,又南入于海。又万桥江,在县东六十里,窑岙诸山之水至此入海,亦名万桥港。县东南七十里又有柽江,东北诸山溪水南汇于此,亦曰清江港。又北港,在县东百三十里雁荡山顶,九折诸溪之水,流合诸山溪,东出数十里,亦曰北港川,皆入于海。

东溪在县治东。一名云溪。《志》云:东溪上流与栅溪接,分流四十余里,为县东溪。嘉靖中,筑城包东溪于城内。议者尝欲徙之城外,不果。出城南,稍折而西,出瓦窑河,与西溪合流,为运河,经县南五里印屿山下陡门口入海。又西溪出县治西白鹤诸山,一名金溪,流经城西,至城南瓦窑河,合于东溪。○荆溪,在县西北百里。《志》云:由县西北出仙居,荆溪为之孔道。嘉靖三十五年,倭贼由此犯仙居。

西河在县治西南。亦曰运河。南至馆头江凡六十里,支流旁达,灌田二十余万亩。又象浦河,在县西六十里,南出数十里达于馆头江,隔山不与西河相接,舟楫乘潮出入,多取道于此。白石湖在县西白石山下,汇诸山溪之水,广三十余丈,长五六里,亦名合湖。引流而东,合于运河。又有朴湖,在县东四十五里,诸山溪之水汇流于此,又东出陡门注于海。○馆头岙县西南五十里馆头江口。元置巡司,前朝洪武二十年,徙于岐头。嘉靖中,复设于此。又有馆头驿,元所置横春驿也,明初改今名,南去府城四十里。○窑岙镇,在县东五十里窑岙山下,南临海,有巡司。《志》云:元置北监巡司,在玉环山下。明初徙于县东北蔡岙,寻徙白沙岭。嘉靖八年,又徙于鹗岭。四十一年,复还窑岙,并建寿宁堡于此,筑城二里有奇,为戍守处。又窑岙驿亦设焉,本元置,明初因之。《海防考》:窑岙北境接台州界,嘉靖三十七年,宁海县境贼由梅岙入犯,次日即至窑岙,官军逐之,贼设伏麦田中,为所败。又东北有和尚岙,接台州太平县界,嘉靖中,官军逐贼至此。

石马镇县南五里石马山下。嘉靖三十七年,倭贼由此入犯,官军御却之。又县后堡,在县城北。嘉靖三十四年,补筑县城,于山腰营筑。既而寇乘高下瞰,城几陷。三十八年,徙城于平地,而县后故城,居民因之翼其两旁,以附于城,谓之县后堡,周不及二里。又永康堡,在县东南竹屿山,城周二里有奇。相近有宁安堡,亦有城。皆嘉靖中筑以避倭。又石梁堡,在县东八十里,即雁荡山之石梁洞也。嘉靖中筑堡。县南又有福安堡城,周四里,嘉靖三十八年筑。○岭店驿,在县东北九十里。元置大荆驿,其地有大荆山也。明初改今名,东至太平县四十里,北至黄岩县六十里。又西皋驿,在县城西,元曰萧台驿,明初改今名。白沙寨县东五里。有白沙岭,为水陆要害。或云,汉遣下濑将军出白沙击东越,即此。恐误。明初自玉环山迁天富北监场盐课司于此。嘉靖三十七年,贼从此犯县城。三十九年,复从台州境入犯,参将张铁大破之于此。又东二里为白沙桥,《志》云:白沙岭隘,陆走台境,水通海岛,县境之咽喉也。

章岙寨在县西章岙山旁,近海口。贼船易登,颇称险要。防御慎固,则东卫塔头,西卫盐盘,南卫黄华,北卫长林,倭船不能犯。○沙角寨,在县西二十五里沙角山,下滨大海,界于黄华章岙间。嘉靖三十八年,倭由此登犯,由县西十里支岙至三条岭,有道径抵县城,防御为切。

黄华水寨在县西南,盘石卫东三十里,东接大海大小门、霓岙,南枕港口,乃温州之咽喉也。水哨南会飞云,北会白岩塘,备御最切。嘉靖三十七年,倭由此港入温州,直抵处州府青田县,官军击却之。又有黄华山寨,在水寨东二里,其地有黄华山,因名。嘉靖中,倭尝登犯。黄华之外,为下马洋。嘉靖三十二年,参将汤克宽追黄华贼,战于下马海洋,是也。《海防考》:倭犯黄华,必由邳山、大麂山及黄大岙而入,有黄华关,迫临海口,汛守最切。○岐头寨,在县西南。《海防考》:县西四十里有白塔山,其地谓之塔头,有长林盐场,宋政和中置,元为司令司,明初曰盐课司。又西南即岐头也,海舟经此,必舣舟而后行,谓之转岐。由折叠岙而东北,达于骊洋,即台州之松门寨。白岩塘水寨在县东北蒲岐所,东滨海,为蒲岐之外户。水哨北会台州府之松门、楚门,南会黄华港。嘉靖中为戍守处。又后塘寨,亦在蒲岐所。东南临大海,形势险要。嘉靖三十一年,贼屡登犯。其南为李岙,西为清江渡,北为双陡门,皆寇所必窥之道。有鹤渚堡,嘉靖中置,筑小城戍守,周不及二里。○高嵩寨,在县东四十里高嵩山上,临大海,亦近蒲岐所,为所境之锁钥。嘉靖中,贼每犯此,从梅婆桥而入,径至长山,窥乐清近郊,亦险要也。下堡寨在蒲岐所南五里。南临大海,所之南藩也。其相近者,又有娄岙,亦为备御要地也。○峡门桥,在县西南十三里。又西三里有峡门山,桥因以名。县东十五里又有陡门桥,南临海。

平阳县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南至福建福宁州二百九十里,西北至瑞安县五十里。晋太康四年,析安固县横岙船屯置始阳县,属临海郡,寻曰横阳。太宁初,属永嘉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唐武德五年,复分置横阳县,属嘉州,贞观初废。大足初,复置属温州。五代梁乾化四年,吴越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平阳州。前朝洪武二年,复为县。旧有城,相传晋太康中旧址,周仅一里,后废。元至正中重筑。前朝洪武七年增修,后常营治,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四十一里。

○仙坛山在县治东。上有平石,号仙坛。本名横岙,亦曰横屿。三国吴置横岙船屯,盖以山名。上有九盘岭。又昆山,在县治西南,绝顶有巨岩,俗称古岩山。县治前又有岭门山,山分左右翼,中阙如门。○仙口山,在县东二十五里,本名阳屿,晋初因以名县。东枕大海,亦名神山,上有风门岭。又将军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旧尝驻军于此,因名。

罗源山县西南二十里,横阳江流其下。其南五里为凤山,临江绵亘数里,一名前仓山,江因以名。又盖竹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其相近者曰楼石山,高千丈,周四十三里。○玉苍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亦名八面山,山周百余里,跨峙八乡,稍北,岩岫四围,只通一门。相近又有松山,峰峦攒簇,高秀相亚。

南雁荡山县西南百里。北自穹岭,南至施岩四五十里,皆雁荡也。中有明王峰,峰顶有池。《志》云:南雁荡有十三峰、三洞、二岩,涧石类皆奇胜。其相接者曰白云山,山插云汉,行人攀藤而上,号曰藤道。又有四溪山,山有四十二峰,下有四水合流,沿山而南入于海。

大岩头山在县东南海中。《海防考》:倭贼自南麂、凤凰、霓岙、蒲岐、楚门、玉环而来,俱经此山,巡哨最切。○南麂山,在县东海中,有平壤数千亩,称饶沃。环海负岛,逋逃之徒,易以蕃聚。倭寇每出没于此。其北接凤凰山,山岙阔大,坐临深海,山外皆大洋,别无山岛。自明初以来,倭寇皆经此栖泊,恃为巢穴,乘潮御风,直抵飞云港,此哨守要地也。

东洛山在县东南海中。倭寇南北往来,往往泊舟取水于此。隆庆中,设舟师戍守。○南龙山,在县东海中,倭自北洋而来,此为必经之道。其相近者又有铜盘山,亦倭舶内犯之道也。又洋屿在县东南江口关,水师每驻泊于此。

○海县东二十五里。《郡志》:县境之海,北接瑞安界榆木浦,经陡门、仙口、江口,抵大岙、蒲门、俞山诸处,至福建烽火寨止,横亘三百余里。

横阳江县西二十五里。一名始阳江,又名前仓江。县西境南北诸乡之水,汇为顺溪,经罗源山下,曰横源江。又东南流出县南二十五里径江口,又东南注于海。《志》云:横阳江上流有四港,其一为顺溪,其一为梅溪,出盖竹山,绕罗源山北,而东注于前仓江。其一为平水,合涧谷诸水,经县西南八十里松山下,接泰顺县界,合于前仓江。其一为燥溪,其上流为宋兰洋,亦县西南诸溪水汇流处也,经县西南七十里燥溪山下,分为东西二溪,又经县南五十里,并注于江。嘉靖三十四年,倭自南麂山流入金乡,犯平阳、三港,官军御之,败绩。三港,或曰即燥溪合横阳江之口。

运塘河在城北。自县北五里鸣山下,北抵瑞安飞云渡,凡三十五里,有万金塘。又有夹屿桥河,在县南五里夹屿山下,城南诸水汇流于此,西注前仓,南注江口,各二十五里。

荪湖县南六十里。有荪湖山,诸山溪之水汇于山下。又有南湖,在县西南九十里。

○江口关县南二十五里,下临横阳江,为往来冲要。又有江口水寨,在县南金乡卫,东南临大海,控五屿等岙,外接琵琶、长腰、陌城、洋屿等大洋,为平阳门户。嘉靖三十一年,倭犯平阳前仓、径口诸处,从此港入,南至?巴艚、炎亭,北至瑞安飞云、凤凰,皆其哨探处也。《志》云:江口巡司,明初置于下埠。正统五年,徙于渡头,皆在县南。又仙口巡司,明初置于县东仙口山,洪武二十年,徙置于县南十里麦城山。又有龟峰巡司,在县东南九十里,亦明初置。嘉靖初废,改置龟峰堡。○?巴艚寨,在县东南八十里。寨东北两面皆滨海。嘉靖中,倭屡由此入犯,又有?巴艚堡及巡司戍守。《志》云:?巴艚巡司亦明初置。嘉靖中,增设堡以御倭。又县东有余洋堡,相近为宋埠、仙口二堡,县南有前仓堡,又有蔡家山、东魁等堡,皆嘉靖中置。

陌城寨在县东南。寨东南滨海,其相连者曰陆路寨,俱戍守要地也。又汶路口寨,在县东三十里,东临海洋洋屿门,南援江口水寨,北援眉石南北二寨,地势险要。嘉靖中,倭贼由此登犯。

炎亭寨在县南金乡卫东七里,有海口。倭贼从此径犯卫城,西即逼近县境荪湖诸处。嘉靖中置寨,并设珠炎营戍守。又西南十里为大岙海口,亦戍守处也。○大小渔野二寨,在卫东南,联坐海滨,倭由此犯卫城,又北则逼近县境南盐场诸处。嘉靖中,设军戍守。

大?寨在金乡卫东,有大?海口。又南为小?寨,近蒲门所,西临海,北镇山,其相接者为龟峰巡司。洪武十六年,倭贼入寇,官军击却之,为备御要地。○程溪寨,在县南蒲门所东南,南至海,西抵镇下门水寨,蒲门之要区也。嘉靖三十四年,倭贼由此登犯。又菖蒲洋寨,在蒲门所东海滨。嘉靖中,倭贼尝犯此,与小?寨俱拨所军戍守。

屿山寨在县东北壮士所,东南临海口。贼从此突入,则西犯天仙,南犯双峰诸乡,北犯所城,为备御要地。又平山寨,在壮士所东北,西接盘石后所,南接屿山,北接白沙,为乐清之唇齿。嘉靖三十七年,贼从此登犯,南入石马港,径抵乐清白石山,亦备御要地也。

镇下门水寨县东南百四十里。亦曰镇下门关。坐临大海,其东有官岙,舟师驻泊处也。出岙直冲台山外洋,倭贼犯镇下门,必取道官岙,守御最切。水哨南会烽火流江,北会江口水寨。又有上下魁海口,亦在蒲门所东南,为戍守要地。○天富场,在县东南三十余里。明初,置天富南监场盐课司于此。又县东有沙塘子场,县南有蒲门子场,皆产盐,隶于天富场。

泰顺县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东至瑞安县二百四十里,东南至平阳县二百八十里,南至福建福安县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福建寿宁县二百二十里,北至处州府景宁县二百十里。本瑞安、平阳二县地。前朝景泰三年,析置县。嘉靖九年,以矿寇窃发,始筑城。三十八年,增修以御倭,周三里有奇。编户十八里。

○天关山县治北一里。县南里许曰地辅山,横锁白溪水口。又飞龙山,在城东。城西又有舞凤山,环夹县治。○百丈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有百丈漈。县南二里又有第一漈,高二十余丈,悬崖直下,又连七漈以达于闽。

分水山县南二百里,与平阳县西南之松山相接。泉发陇上,东西分流,以限闽浙,山下地名平水,达前仓江,可通舟楫。吴越尝守此,以与闽人相拒。《海防考》:分水岭隘当浙闽之交。自闽而来,必由此至平水,过牛皮岭,一路由萧家渡至县东,自县抵瑞安道二百五十里;一路由莒冈至县西,自县抵青田道二百余里,又由县东北达桐岭,可竟至府城。此控扼之要也。

三魁山县南六十里。有东山、西章、中龟三峰,谓之三魁。三魁巡司置于此。其相接者曰鲤鱼山。又泗溪西山,在县南九十五里,其相接者曰牙洋山。○龙斗山,在县东一百十里,下有龙斗渡,元末尝置龙斗寨于此,又东接瑞安县界。

滴水岩县东四十里。石壁峭拔,溪流湍悍,旧时仅容仄足。弘治间,辟成大道。又莒冈,在县东七十里。其地有莒冈铺,行旅所经,旧有方村营亦置于此。

○白溪县西四里。出天关山,绕城西而南,经县南十五里文笔峰下,西南流,达福建寿宁、宁德县境,入于海。

仙居溪在县东十五里仙居山下。源出县西北诸山,东流经此,又经县东四十里洪口东渡,又东百丈漈及县东诸溪水俱流合焉,经龙斗山下,抵瑞安界入于海。○泗溪,在县南,源出泗溪西山,合县南诸溪水,抵福安县界入于海。

○分水关在分水山,见上。○罗阳第一关,在县东四十里,当洪口东渡之西,道出瑞安。其地有洪溪,汇入龙潭,谓之洪口。溪流环绕,有东西二渡及东渡桥,霖雨时,湍险尤甚,水陆往来,多出于此。又桂峰东南关,在县南七十里,其地有桂岭。又有桂峰桥,旁立两关,以路通闽括,置关于此。

三魁镇在县南三魁山。洪武初,置洋望巡司,属平阳县。二十四年,改置三魁巡司。景泰三年,改今属。又鸦阳巡司,亦在县南。宣德八年,闽括寇变,始设司防御,属平阳县,景泰中改今属。又池村巡司,在县北百七十里,明初置,属瑞安县,亦景泰三年改今属。

石柱寨县北五十里。其地有石柱峰,壁立万仞,上与云齐。又北五十里有上地排隘,接景宁县界。○九峰隘,在县东南百六十里,平、泰二邑往来之咽喉也。又上下排隘,在县南百九十里,接福宁州界。又有岩坑葛家渡隘,在县西南,接寿宁县界。

附见:

温州卫在府治东,洪武元年建,领所三。

宁村守御千户所府东五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盘石卫。北渡江至卫十里,所城周三里有奇。《志》云,所东去沙沟海口一里,南至永嘉场十里,西北至乐清县五十里,西南至瑞安县七十里,为守御要地。瑞安守御千户所瑞安县治东。洪武二十年建,隶温州卫。海安守御千户所瑞安县东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温州卫,西北去卫七十里,城周三里有奇。弘治十五年重筑,万历二年,为飓风所圮,九年增修,为滨海要地。

盘石卫乐清县西南五十里。又西南至府城五十里,南至盘石岩头海口一里,西至馆头驿十里。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九里。嘉靖中增修,领所三。

盘石守御后千户所乐清县东三里。成化五年,自盘石卫城移置此,仍隶盘石卫。筑城周二里有奇,所南五里为石?海口,东至蒲岐所三十里,北至窑岙驿五十五里。

蒲岐守御千户所乐清县东北三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盘石卫,筑城周三里有奇,东渡江,至楚门所一十里,南至下堡海口五里。《海防考》:洪武三十四年,倭寇突犯,官军击却之。嘉靖中,为御倭要地。

平阳守御千户所在平阳县治西。洪武二年建,隶温州卫。

金乡卫平阳县南七十里。北至府城百八十里,西至蒲门所八十里,西南抵福宁州二百十里。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七里有奇,旧领所三,今二。

沙园守御千户所瑞安县东南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金乡卫。南至平阳县三十里。所城周三里,弘治十四年重筑,万历十六年增修。

蒲门守御千户所平阳县西南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金乡卫。城周三里有奇。南至福建流江寨二十里,西南至福宁州百里,西至泰顺县二百十里。○壮士守御千户所,在平阳县东北五十里。洪武二十年建,隶金乡卫。城周二里有奇。隆庆初,并入蒲门所。

附考:

日本日本即故倭夷国,去中土甚远,隔大海,依倚山岛。高丽在其北,新罗、百济在其西北,琉球在其西南。有附庸之国百余。自汉武灭朝鲜,驿通汉者三十六国,皆称王,大倭王居邪马台国,即邪靡堆是已。光武建武中元二年,始来朝贡。安帝永初元年,复来贡。汉末国乱,国人立其女子卑弥呼为王。三国吴赤乌元年,卑弥呼入贡于魏。后卑弥呼死,其宗女壹与继之,后复立男王,并受中国爵命。《后汉·东夷传》:会稽海外有夷洲、?洲,即倭夷也。孙权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浮海求夷洲、?洲,欲俘其民以益众,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八九,?洲绝远,卒不可得至,得夷洲数千人而还。沈莹临海水土志,夷洲在临海东,去郡二千里,历魏晋至宋、齐、梁、陈,皆来贡。隋大业四年,倭王多利思比孤入贡。《隋书》:倭国在百济、新罗东南,水陆三千里,于大海中依山岛而居,都于邪靡堆。即《魏志》所谓邪马台也。杜佑曰:倭在带方东南大海中,去辽东万二千里,大略在闽中会稽之东,自谓泰伯之后,入唐,常来朝贡。咸亨初,恶倭名,更号日本,自以其国近日所出也。或云日本故小国,为倭所并,因冒其号云。初附新罗入贡。后新罗梗海道,始由明月洲入贡。其国尝分五道,曰东海、南海、西海、东山、山阴。宋雍熙以后,累来朝贡,熙宁以后,来者皆僧也。元至元初,遣使赵良弼招谕,且介高丽谕意,皆不应。十八年,遣唆都、范文虎等率兵十万伐之。自平户岛移军五龙山,暴风破舟,文虎等择坚好舟乘之遁归,弃师十万,为日本所歼,终元之世,使竟不至。前朝洪武二年,命赵秩谕其国王源怀,因遣使入贡,后数岁一来,而入寇不绝。十六年,与胡惟庸通谋为乱,绝之。命信国公汤和、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沿海,自辽左至徐闻,筑城设卫所,戍守要害海防,凡数千里。永乐三年,遣太监郑和招谕海外诸蕃,日本首先输款,乃给勘百道,许其通贡,然仍不时入寇。十九年,大掠辽东诸处,总兵官刘江歼之于望海埚,海氛稍熄。宣德以后,不时入贡,而窥伺窃掠不已。正德四年,鄞人朱缟以逋逃充倭使,冒姓名宋素卿入贡,遂阶祸基。嘉靖二年复至,与倭使宗设争先后相仇杀,大掠宁波。宗设仍夺舟去,于是论素卿死,绝倭贡。十八年复贡。奸商亡命之徒,相与构衅,乱遂作,甚于三十一年,息于四十二年。十余年中,东南腾沸,生民之涂炭极矣。《志》云:日本之地形类琵琶,东高西下,或以其势若蜻蜓,亦曰蜻蜓国。东西数千里,南北数百里,九州居西为首,陆岙居东为尾,山城居中,乃彼国之都也。其国君以王为姓,以尊为号,后又改称皇。初居日向州,筑紫宫,后徙三城州。所统有三部、五畿、七道、三岛、六十五州、五百七十三郡。然皆依水附屿,大者不过中国一村落而已。三部者,一曰畿内部,有山城、大河、河内、和泉、摄津五州,故曰五畿。五州分统五十三郡。一曰畿外部,有东海、西海、南海、北陆、东山、山阳、山阴七道,合统六十州,六十州又分统五百二十郡。一曰海曲部,有伊岐、对马、多艺三岛,三岛各统二郡,凡六郡。其通中国之道,旧自辽东,由六朝以后,方从南道。率自温州、宁波以入,今贡道则定于宁波。盖其国去辽甚远,而去闽、浙甚迩,风汛时,往来率不过四五日程。其在彼国西南而尤近中国者,萨摩州为最。嘉靖中,屡次入寇,多此州及肥后、长门二州人,次则大隅、筑前、筑后、博多、日向、丰前、丰后、和泉诸州之人。大率商于萨摩而附行者也。山城号令,久已不行,有山口、丰后、出云三州,专兵自恣。既而山口、出云复灭,惟丰后犹存,然亦浸弱矣。《筹海说》:山口本名周防州,南边海,其西即长门州,关渡在焉。渡此而西,为丰前、丰后、日向、筑前、筑后、大隅、萨摩,萨摩为最西。又北为肥后、肥前所谓西海九州也。自肥前而西,有大渔洲,谓之悬海,有平户岛。元世祖言见日本地图,其太宰府西有平户岛,周围皆水,可屯军船,是也。平户之西为五岛,有五山相错,悬海而生,其中有岙可泊,乃日本西境之尽处,或谓即五龙山,元范文虎弃师处矣。自五岛而西,四望无山,直抵陈钱、壁下,此岛南去萨摩千五百里,与平户相去二百五十里,与肥前相去四百三十里。由五岛至山口,平户其必经之所也。自五岛而北,为多艺,为伊岐。又北过海而五百里,而后至对马岛,与高丽相望,此则日本北境之尽处也。凡日本西北至高丽,必由对马岛开洋,岛之西北,有堆沙、凡山谷、撒思乃三岙,风顺不过一日程,约五百里而至高丽矣。其南至琉球也,必由萨摩州开洋,风顺不过七日。其贡使之来,必由博多开洋,历五岛而入中国,因造舟水手俱在博多故也。贡舶回则径取长门,因其抽分司官在焉也。若其入寇,则随风所之。东北风猛,则由萨摩,或由五岛,至大小琉球,而视风之变迁,北多则犯广东,东多则犯福建。犯福建则自彭湖岛分?宗,或之泉州等处,或之梅花所、长乐县等处矣。若正东风猛,则必由五岛历天堂官渡水,而视风之变迁,东北多则至乌沙门分?宗:或过韭山海闸门而犯温州;或由舟山之南,经大猫港,入金塘、蛟门,而犯定海;或由东西殊山,入湖头渡而犯象山、奉化;或入石浦关犯昌国;或入桃渚、海门、松门诸港而犯台州矣。正东风多,则至李西岙、壁下、陈钱分?宗:或由洋山之南,过渔山、两头洞、三姑山入蛏浦,而犯绍兴之临山、三山;过霍山洋、五屿、烈表、平石,而犯宁波之龙山、观海;过大小衢、徐公山,入鳖子门、赭山,而薄钱塘矣。或由洋山之北,过马迹潭西而犯青浦。或过马迹潭西北而犯太仓。或过南沙,经茶山、??角嘴、涉谷椟入大江,越狼福山而犯瓜、仪、常、镇。若在大洋而风?东南也,则过步洲洋乱沙,入盐城口而犯淮安,入庙湾港而犯扬州,再越而北则犯登、莱。若在五岛开洋,而南风方猛,则趋辽阳,趋天津。大抵倭舶之来,恒在清明之后。前乎此,风候不常,届期方有东北风,多日而不变也。过五月,风自南来,倭不利于行矣。重阳后,风亦有东北者。过十月,风自西北来,亦非倭所利矣。故防倭者以三四五月为大汛,九十月为小汛焉。《志》云:山城以东,地方广邈,虽倭夷远服,贾者或不能知,大抵陆奥一州在其极东,而萨摩一州在其最西。博多,其岛名也,东南去肥前州四百五十里,贡使必出之路。又有平壶、八角诸岛,在其北面。自嘉靖以后,东南得以宁谧。万历中,关白发难于朝鲜,又久而后平云。《四夷考》:倭国以山城为主,山城之南为和泉。又南为沙界,沙界之东南为纪伊,纪伊之西为伊势。山城之西为丹渡,东为摄津,东之西为摄摩。西为但马。西之西为因幡,丹渡西为美作,东为备前,东之西为备中,西为因幡,西之西为伯耆,美作之西为备后之北境。出云之南境,备后之西为安艺。出云之西,为石见、安艺,石见之西,为山口谷国,即古之周防州也。山口之西为长门,关渡在焉。渡此而西,为丰前,其南为丰后。又南为日向,丰前之西北为筑前,西南为筑后,筑后之南为大隅,大隅西为萨摩,丰后东南为悬海,为土佐,为伊豫,为阿波,阿波相近悬海为炎路,土佐、丰后之间,为佐加关。萨摩之北为肥后,又其北为肥前,肥前西悬海为平户,平户西为五岛,北为多艺,为伊岐,极北为对马岛。诸岛皆有酋长,山城号令不行,强者则相役属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