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慧大士录卷第三
四相诗
生相
识托浮泡起生从爱欲来昔时曾长大今日复婴孩星眼随人转朱唇向乳开为迷真法性还却受轮回
老相
览镜容颜改登阶气力衰咄哉今已老趋拜礼还亏身似临崖树心同念水龟尚犹耽有漏不肯学无为
病相
忽染沉痾疾因成卧病人妻儿愁不语朋友猒相亲楚痛抽千脉呻吟彻四邻不知前路险犹尚恣贪嗔
死相
精魄辞生路游魂入死关只闻千万去不见一人还宝马空嘶立庭花永绝攀早求无上道应免四方山
心王铭
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
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
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
水中盐味色里胶清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虽空贪嗔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之士自观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是佛即佛即心
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滞寂于此漂沈
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虽空能凡能圣
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沈
清净心智如世黄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
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又颂曰
遍瞻四大海观寻五阴山如来行道处灵智甚清闲
宝殿明珠耀华座美玉鲜心王明教法敷扬般若莲
净地菩提子盍得天中天观此色身中心王般若空
圣智安居处凡夫路不同出入无门户观寻不见踪
大体宽无际小心尘不容欲得登彼岸高张智慧帆
清净明珠戒庄严佛道场身作如来相心为般若王
愿早登莲座口放大圆光广照无边界为物作桥梁
开大毗尼藏名传戒定香观达无生智空中谁往来
永超三界狱不染四魔胎游戏莲华上安居法性台
天人悉瞻仰冥空赞善哉有缘逢广化般若妙门开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行住镇相随坐卧同居止
分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知佛何在只这语声是
定当成正觉喻若待来潮伏藏不离体珠在内身中
但向心边会莫远外于空万类同真性千般体一如
若人解此法何用苦寻渠四生同一体六趣会归余
无明即是佛烦恼不须除
贪嗔痴
不须贪看取游鱼戏碧潭只是爱他钩下饵一条线向口中含
不须痴痴被无明六贼欺恶业自身心所造愚迷披却畜生皮
十劝
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然出
劝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纵然求得暂时间须臾不久归蒿里
劝君三人身难得大须惭昼夜六时常念佛勤修三宝向伽蓝
劝君四努力经营修善事莫言少壮好光容未委前程是何处
劝君五寻思地狱真成苦眼前富贵逞容仪须臾不久还归土
劝君六第一莫吃众生肉若非菩萨化身来便是前生亲眷属
劝君七万事无过须的实朝三暮四不为人此理安身终不吉
劝君八吃肉之人真罗刹今身若也杀佗身来生还被佗身杀
劝君九天堂地狱分明有莫将酒肉劝僧人五百生中无脚手
劝君十相劝修行须在急一朝命尽入黄泉父娘妻子徒劳泣
颂二首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牛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遂四时凋
还源诗十二章
还源去生死涅槃齐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
还源去说易运心难般若无形相教作若为观
还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
还源去触处可幽栖涅槃生死是烦恼即菩提
还源去依见莫随情法性无增灭妄说有亏盈
还源去何须更远寻欲求真解脱端正自观心
还源去心性不思议志小无为大芥子纳须弥
还源去解脱无边际和光与物同如空不染世
还源去何须次第求法性无前后一念一时修
还源去心性不沉浮安住王三昧万行悉圆收
还源去生死本纷纶横计虚为实六情常自昏
还源去般若酒澄清能治烦恼病自饮劝众生
浮沤歌
君不见骤雨近看庭际流水上随生无数沤一滴初成一滴破几回销尽几回浮浮沤聚散无穷已大小殊形色相似有时忽起名浮沤销竟还同本来水浮沤自有还自无象空象色总名虚究竟还同幻化影愚人唤作半边珠此时感叹闲居士一见浮沤悟生死皇皇人世总名虚暂借浮沤以相比念念人间多盛衰逝水东注永无期寄言世上荣豪者岁月相看能几时
独自诗二十章
独自山茅茨草屋安熊罴撩人戏飞鸟共来餐
独自居何意此勤劬翘心寻本性志节服真如
独自眠寂寞好思玄休息攀缘境不著有无边
独自坐静思观无我调直个身心慈悲成萨埵
独自处本誓如应与示道在经中扣破无明主
独自行见色恰如盲轻躯同类化蠕动未曾惊
独自戏问我心中有何为若见无记在心中急断令还般若义
独自归登山度岭何所依比至所依无定实熟观此境竟何为
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著推捡四运并无生千端万绪何能缚
独自语问我心中何所取照了巧说并皆空咽喉唇舌谁为主
独自美迢迢弃朝市追昔本愿证无生不得无生终不止
独自佳禅味朝餐不用虾弊此揣食如应与假借五阴以为家
独自乐且欲求无学急断三界绳得免泥犁恶
独自好决求菩萨道万行为众生未取泥洹宝
独自观试取世缘看捉此无常境一理向心观
独自奇正是学无为迥思多许念运向涅槃池
独自足愿心无限局怨亲法界语圆真始得应身化群育
独自宿意里心储畜为作良友系衣珠历劫弥生根会熟
尔时大士与诸弟子昼夜思惟观察行人生而不生灭而不灭止息攀缘入法相即是为解脱也乃作五章词曰
一更始擎香佛龛里敬礼无上尊心心已无已
二更至加趺静禅思通达无彼我真如一不二
三更中观法空不空无起无生灭体一真如同
四更前观法缘无缘真如四句绝百非宁复煎
五更初稽首礼如如归依无新故不实亦不虚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
夫心性虚凝量同法界随如绝相无作无缘湛尔常存而无住法流满世界而实理不迁妙道归空而普同万有法王御此而说金坚故昔言欲显其相而复不为言之所诠然触事该罗而事之不摄性非解脱本无十缠缘所不起呼之为妙言方不及故号自然常与世和而世法不染俗是其体而亦不为俗之所牵尔乃虚玄绝妙空号坦荡心无状而现形虽有形而无象散合无方而非还非往由聚敛而不促设开舒而不广斯非物而有音具大音而稀响性寂虚冲非一非两广照分明徒自明而自朗未曾暂有而全体现前虽复现前而难习难仿细于毫末而不微生遍三千而不长理无决定无听无闻无而恍晃生死坦然非因育养识类含生同斯法纲就悟名为涅槃而不知者说为忆想斯则真实无疑能柔能强广望则世界不容息念则举体皆同乃是无色之色恬静渊洪止之即为无量无穷之体合之则非只非双一起普周万国无迟无疾而容不容非凡非圣非智非愚唯有无心质士合此虚宗会之者豁冥昧照之者朗迷蒙遮那湛然无增无减四生三有闻尔还空若乃幽微寂莫难见难知若立一名相而不合不离非断非常而二边俱会无明无暗非慧非痴此非世间智辨照之所能及是无生慧者之所深思斯乃自悟虚心即长生而不灭见而非见无著无依世有九十六种外道亦所不及唯是无上佛法要切良基余既瞥闻不能默已抱愚竭智聊述拙辞虽不会妙理然其语意大指终归自然烦愦性迷制斯遣虑愿高明正士见者不嗤
第一章明非断非常
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入方亦复不依前后际又复非圆非短长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非黄虽复念虑知诸法而实不住念中央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实无伤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自悟知此无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闲防安住普超三昧顶忆想颠倒求消亡觉诸烦恼随如相称此空名为道场为众班宣演常教如此妙义未曾彰行路难路难微妙甚难行若以无知照知法现前证得本无生
第二章明真照无照
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劳争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若能慧心持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涅槃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闲
第三章明心相实相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已之灵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正觉此是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又达互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于兹六情还念灭即是真了涅槃城行路难路难无往复无还贪嗔不在于内外亦复的不在中间
第四章明无相虚融
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倒是菩提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分别菩提非一异恒同一体不相携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赍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法不乖迷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净华生淤泥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知蹊行路难路难本自是泥洹内外身心并空寂颠倒贪嗔何处安
第五章明凡圣非一非二
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虽复非一亦非多若能照知其本际即是真身卢遮那入于微尘亦无碍无碍体寂遍娑婆凡圣两途非二处生死涅槃常共和虽复强立和名字只个爱痴真佛陀般若深空智非智以无心意制众魔余既诚心学此述聊抽拙抱作斯歌行路难路难心性实奇宽贪欲本来常寂灭智者于此可盘桓
第六章明惩心性无染
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惩心于不心若也求心后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又亦不得非贪欲无得不得妙难寻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固林余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若求出离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沈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行路难路难心中本无物无物即是净菩提无见心中常见佛
第七章明般若无诤
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无心舍离于生死涅槃无心亦不追涅槃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般若明心无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善解于此无心药三有诸病尽能治行路难路难遣之而复遣识此遣性本来空无心终是摩诃衍
第八章明本际不可得
君不见本际之中无复本无本真际无人知若人无知了斯际清净微妙不为奇知与无知常自尔苦乐等同于大悲三界众生乃迷务于其实录是无为亦复无此无为法强自生心是苦疲苦疲皆空如炎响生灭不住不分离能知此心无隔碍生死虚妄不能羁而此一心皆悉具八万四千诸律仪亦复不堕过人法险巇绝危而不危一切法中无有法世人遑遽欲何为行路难路难心中无可看昔日谓言诸佛远今知贪嗔是涅槃
第九章明无断烦恼
君不见文殊妙德非为远三障三毒即三空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升不相逢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
第十章明寂灭无心常行精进
君不见寂灭性中无有灭真实觉中无觉知亦复无有无知觉清虚寂寞离方规法性自尔无因致忆想颠倒性无为正使飘流遍三界于其心中实不移无去无来亦无住善达无住亦无亏诸佛世雄非尊大三毒四倒亦非卑却寻缘心无所得无缘心中缘复弥若欲速求无上道无知三毒性能资三毒生于三解脱七识还生七觉支倒心去来无有实去来无急亦无迟觉诸烦恼观前境但自惩心而却推心本无根何有本六尘五欲不能羁行路难路难微妙甚希奇昔日殷勤勇精进不知精进背无为
第十一章明法身得用自在
君不见大士自观身中法身是如来净法身虚空往还能迅速独脱自在不由人出入毛孔而无碍爱取尘时不染尘见处凡情等诸圣离斯求道更无真建立诸法而无法即是真如无上真亿劫本有而非故于今见觉亦非新成就大我而无我具足大人无有人圣体无明不可说为复方便名心神即此心是真常法亦是涅槃之上珍愿诸学人同此悟各自守门而禁津行路难路难名异理无分若能了于无生死便得消除生死云
第十二章明金刚解脱
君不见金刚语句非真实万象森罗同一无而此空无为佛母复是真如无上珠世人不知求此宝贫穷忽忽六趣奴不事身中法身佛穴穴向外礼浮图乍看而欲似精进捡责身中皆并粗用个粗心逞言语不了真源由是愚随情忆想而分别五阴六贼竞来诛不肯寻求无上道但知虚妄取名誉口虽唱善还生恶空言真实反成虚余今反虚持作实亦不证实入无余行路难路难举世皆虚妄十缠五阴性无知愚人于中自生鄣
第十三章明寂静无照无得
君不见诸法但假空施设寂静无门为法门一切法中心为主余今不复得心源究检心源既不得岂知诸法并无根用此无根心照境照之分明弥复惛即此惛心还自照正照之理未曾存照之与境俱差异是故智士不能论世人狂狂强分别无中照见乱精魂若能智照亡非照分别智照复还奔诸法本尔谁人作寂静无静亦无喧故知众生颠倒想还是众生无上尊行路难路难舍痴而复痴飞禽走兽我能伏只个心贼独难治
第十四章明三空无性
君不见诸佛圣人心无碍为通道化说三无虽说三无实非说心于万境不由居正使颠倒造五逆随情所作并归如抱朴澄神念无念亦不分别灭无余所以安心不择处了知真俗体非殊息虑心空不舍事名理言行不相扶不依六尘心动摇随如无作顺空虚无去无来常不住心神竭尽亦非无不坏于身随一相不断贪淫而不拘若谓无差还自缚言其体异转伤体犹如梦幻无真实本来非有若为除行路难路难顿尔难料理凡夫妄见有差殊真实凝心无彼此
第十五章明空有不违
君不见邪见非边不离边颠倒分别亦非缘自心非心念非念常来常去实无迁犹若金刚难沮坏诸佛用此作金坚世人称誉涅槃妙余道生死最深玄即是无生之上忍又是摩诃无碍禅正士由心于是观不为八风之所牵天乐自在无心恋小小财色岂能缠随逢苦乐心无变永别忆想妄忧煎虚心无人无我所任性浮沉如似颠实照常法知无定知法无性号为贤行路难路难非空亦非有有无双遣两俱存俱存无遣亦无受
第十六章明魔怨
君不见大道寂寞叵思寻通融万像尽皆深一切恬然无起灭颠倒分别并从心智者求心无处所茫然色相离贪淫了了分明何所见犹如病眼睹空针若人体知颠倒想不为妄苦所漂沈世间诸法如阳焰行者慎莫致怨嫌恒以空心而反照无上佛道亦能任行路难路难微妙实无双若识六情空非有众魔结贼自然降
第十七章明法性用平等
君不见法性无知不可说有漏无漏并虚通虽复乖差作诸地寻其本际尽皆同亦复无同可同法亦不以空持作空若欲知斯殊妙道但自穷搜五阴丛如实无来亦无去亦不的在六情中即是无原真法界湛然常存无始终行路难路难苦乐何未央时往西方无量寿或复托化现东方
第十八章明不思议佛母
君不见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始知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虚妄行慈敏众苦不知诸苦是慈悲嗔恚无明最微妙□□智者不能思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四趣三途悉非有三鄣三脱不分离行路难路难无有俱并忘了知烦恼无生想即是如来坐道场
第十九章明无觉精进
君不见正心诸佛子以见非心故不忧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设使住时终非住走遍十方而不流不见我时于无我善哉适性任沉浮世间妄想无真实吾于此中何所求只用非心觉非觉亦复正修于不修若人不知如此处不应称名作比丘为个痴心作奴仆爱结缠之不自由而此更增诸苦恼永劫长涂三界囚生死相连弥复甚判不能得永长休行路难路难无令过诸念无念之念乃为真真念无真还自炎
第二十章明善微妙
君不见无上菩提最为近四大五阴皆深奥其实清净妙难知不悟此心真卒暴和合性中无有实是故称为诸法要于中无妄亦无真只用无为作微妙寻其体寂不应言假为众生立名号若知名号即非名解了众生知佛教觉知无因之正因当得无因无果报善达贪爱得无生无明去来无动摇不见圣果异凡情分别圣凡还复倒若人无愿亦无修必定当为世间导行路难路难非秽亦非净是非双泯复还存
行路易十五首
佛空俱一体空佛本来同触目皆如此无心自性中行路易路易不修行有无心永息只个是无生
众生是佛祖佛是众生翁三宝不相离菩提皆共同行路易路易真无作持经不动口坐禅终日卧
无生无处所无处是无生若觅无生处无生无处生行路易路易坦然平无心真解脱自性任纵横
菩提无处所无处是菩提若觅菩提处终身累劫迷行路易路易真不虚善恶无分别此则是真如
有无皆解脱累息在无生菩提是颠倒生死最为精行路易路易人莫疑解吾如此语修道不须师
东山水上浮西山行不住北斗下阎浮是真解脱处行路易路易人不识半夜日头明不悟真疲剧
猛风不动树打鼓不闻声日出树无影牛从水上行行路易路易真可怜修道解此意长伸两脚眠
佛心与众生是三终不移虚空合真理人我在无为行路易路易真难测寄语行路人大应须努力
人道行路难我道行路易入山十二年长伸两脚睡行路易路易莫思量刹那心不二终日是天堂
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海坦平地烧冰将煮茶行路易路易真冥寞菩提心在中世人元不觉
有无去来心永息内外中间心总无欲觅如来真佛处但看石牛生象儿行路易路易须及早不用学多闻无言真是道
无用是无作无作是无心无见无心处杨花水底沈行路易路易真无得讲说千般论不如少时默
无情正是道木石尽真如达时遍境是不悟永乖疏行路易路易真可乐刹那登正觉不用披三教
无事真无事无事少人知无为无处所无处是无为行路易路易人莫惊无有无为事空有无为名
无我无人真出家何须剃发染袈裟欲识逍遥真解脱但看水牛生象牙行路易路易君谛听无觉无菩提无垢亦无净
率题六章
第一章叹伫归珠至今未获
携明是今日感应在明阳想思深洞尽企子实难当朝忆生眷恋夕望动心伤若期灵树下度脱不相忘恶见孤憔悴俱愿普趋锵双飞白日顶出气紫云光神龙左右梵散华来芬芳菲菲常乐境蔼蔼升金堂
第二章叹断高遂昔先志
近背天宫否念苦暂羁斯舒散金来抱流缁布交知唯仰相随善依领使忘疲同登八位境共乐宝莲池□□□金体妙果遂众奇
第三章劝修无上道
改缁素容转体净得金兰从修无上道常乐自然完拂拭明珠莹光遍能看
第四章叹世人不厌苦信自缠婴
肯入七宝车宁归地狱所刀山已伤形剑树方应处月月病难当年年无暂弭流泄三涂中憔悴玉容毁不同余今训尔时仙步阻
第五章劝请仁贤背苦就乐
愿子从为善名价身为呈诸天散华下飞梵来相迎同升珍宝殿处处皆光明共居常乐境齐悦证无生
第六章劝同趣至真解因缘缚
唯愿趣真道研虑荡众缘累尽超妙国逍遥无畏天
有沙门问大士那不出家答曰不敢住家不敢出家尔时又为东卿侯率题二章略说理要云
脱中如不如缚中穆如用乃会三菩提如如等无上法相并非双恒乖未曾各沉浮随不随摇漾泊无泊
劝喻诗三首
持戒如天日能明炬夜躯照见家中宝兼开额上珠直超三有海径到萨云衢并会等无等齐证拘不拘
破戒如船涻没溺大江海临穷方唤佛志操不能改命如风中灯迅灭宁相待身死罪由存牵向阿鼻门千苦俱时至万痛切神魂独婴烧煮灸困剧事难论
修空截三有精进作医王共弘调御法甘雨注无方泽润群生等慧解悉芬芳普会三菩室齐证真如房
率题两章
罢世还本源离有绝名相栖神不二境体一上无上
性狎无彼此心由不去归逍遥空寂苑悦意境忘依
碑文
菩萨戒弟子侍中尚书左仆射领大著
作建昌县开国侯东海徐陵奉敕撰
夫至人无已屈体申教圣人无名显用藏迹故维摩诘降同长者之仪文殊师利或现儒生之像提河献供之旅王城迾众之端抑号居士时为善宿大经所说当转法轮大品之言皆绍尊位斯则神通应化不可思议者乎东阳郡乌伤县双林寺传大士者即其县人也昔岩溪蕴德渭浦程祥天赐殷宗诞兴元相景侯佐命樊胜是埒介子扬名甘陈为伍东京世载西晋重光惟是良家降神所托若如本生本行或示缘起子长子云自叙元系则云补处菩萨仰嗣释迦法王真子是号弥勒虽三会济济华林之道未孚千尺岩岩穰佉之化犹远但分身世界济度群生机有殊源应无恒质自叙因缘大宗如此按停水经云观世音菩萨有五百身在此阎浮提地示同凡品教化众生弥勒菩萨亦有五百身在阎浮提种种示现利益众生故其本迹难得而详言者也尔其蒸蒸大孝肃肃惟恭厥行以体教为宗其言以忠信为本加以风神爽朗气调清高流化亲朋善和纷诤岂惟更盈毁璧宜僚下丸而已哉至于王戎吏部邓禹司徒同此时年有怀栖遁仍隐居松山双林寺弃舍恩爱非梁鸿之并游拜辞亲老如苏耽之永别自修禅远壑绝粒长斋非服流霞若餐朝沅太守王烋言其诡诈乃使邦佐幽诸后曹迄至兼旬曾无段食于是州乡愧伏远迩归依逃迹山林肆行兰若又自叙云七佛如来十方并现释尊摩顶愿受深法每至健槌应节法鼓裁鸣空界神仙共来行道其外人所见者拳握之内或吐异香胸臆之间乍表金色时有信安县比丘僧朔与其同类远来观化未及祗肃忽见大士身长丈余朔等惊惭相趍礼拜虔恭既毕更睹常形又有比丘智勰优婆夷钱满愿等伏膺累载频睹异仪或见脚长二尺指长五寸余两眼光明双瞳照耀皆为金色并若金钱譬李老而相侔同周文而等状姜嫄所履天步可以为俦河流大戾神足宜其相比支郎之彦既耻黄精瞿昙之师有惭青目既而四空妙定薰修已成八解明心庄严斯满时还乡党化度乡亲俱识还源并知迥向或立舍须发如闻善来大倾财宝同修净福大士薰禅所憩独在高岩爰挺嘉木是名捣树擢本相对似双槐于侠门合干成阴类双桐于空井厥体贞劲无爽大年置霜停雪寒暑葱翠信可以方诸坚固譬彼娑罗既见守于神龙将为疑于变鹤乃于山根岭下创造伽蓝因此高柯故名双林寺矣大士亦还其里舍货贸妻儿营缔支提缮写尊法尝以聚沙画地皆成圆果芥子庵罗无疑褊陋乃起九层砖塔形相岿然六时虔拜巡绕斯托又以大乘方等灵药宝珠眷言山谷希得传写龙乡思其晓照象驾乏其流通复造五时经典千有余卷与夫鬻子而葬同其至诚嫁妻而隐无殊高节若寄搏[麴-匊+少]如因卖花共指菩提方成亲眷至如一相无相之怀虚已虚心之德化鸡在臂方推理于自然毒蛇伤体终无扰于深定门徒肃肃学侣诜诜通被慈悲义无偏党大通元年县中长宿传普通等一百人诣县令范胥连名荐述又以中大通四年县中豪杰传德宣等道俗三百人诣县令萧诩具陈德业夫以连城之宝照庑之珍野老怪而相捐工人迷而不识胥等体有流俗才无鉴真亟欲腾闻终成亏怠梁高祖武皇帝绍隆三宝弘济四生迹冠优填神高仙豫夫以陈蕃静室犹怀天下之心伊伊躬耕思弘圣王之道况我有慧日明炬如风宝车济是沉舟能升彼岸固宜光宜正法影响人王者乎于是以中大通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傅暀出都致书高祖其辞曰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以虚怀为本下著为宗妄想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人间果报安乐其下善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俱禀六斋夫以四海之君万邦之主预居王土莫不只肃尔时国师智者法师与名德诸众僧等言辞谨敬多乖释远之书文牒卑恭翻豫山公之启大士年非长老位匪沙门通疏乘舆过无虔恪京都道俗莫不嗟疑暀至都投太乐令何昌并有弘誓誓在御路烧其左手以此因缘希当闻达昌以此书呈同泰寺僧皓法师师众所知识名称普闻见书随喜劝以呈奏皇心欢悦遽遣招迎来谒宸围亟论经典同泰寺前临北阙密迩南宫仍请安居备诸资给后徙居钟山之下定林寺游岩倚树宴坐经行京洛名僧学徒云聚莫不提函负帙问慧咨禅居荫高松卧依盘石于是四彻之中恒泫甘露六旬之内常雨天酒岂非神仙影响示现祯祥者乎帝于华林园重云殿自开讲三慧般若经穷须真之所问御法胜之高堂百千龙象围绕餐听黑貂朱纹王侯满筵国华民秀公卿连席乃令大士独榻对扬天扆并遣传诏及宣传左右四人接受言论尔时纳揆之于台内司隶之在殿中杜预还朝马防亲贵旧仪悬席皆等庶僚以大士绝世通人故加其殊礼矣及王辇升殿云跸在阶宴然箕坐曾不山立宪司讥问愈见凝跱但答云法地若动则一切法不安应对言语皆为爽异昔汉皇受道栾大不臣魏祖优贤扬夐如客河上之老轻举临于孝文严子之高闲卧加于光武方其古烈信可为俦帝又于寿光殿独延大士讲论玄謥赜无重颂句备伽陀音会宫商义兼华藻岂惟宝积献盍文成七言释子弹琴歌为千偈而已固非论经于白虎之殿应诏于金马之门说义云台受厘宣室可同年而语哉自火运将终民无先觉虽复五湖内赑苍鹅之兆未萌四海横流夷羊之祓匪现大士天眼所照预睹未来摩掌之明夙鉴时祸哀群生之版荡泣世道之崩沦救苦为怀大悲为病誓欲虚中闭气识食为斋非服名香但资禅悦方乃烧其苦器制造华灯愿以此一光明遍照十方佛土劝请调御常住世间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于是学众悲号山门踊叫弟子居士徐普拔潘普成等九人求输已命愿代宗师其中或馘耳而刊鼻或焚臂而烧手善财童子重睹知识忍辱仙人是冯相辈大士乃延其教化更住阎浮弘训门人备行众善于是弟子居士范难陀弟子比丘法旷弟子优婆夷严比丘各在山林烧身现灭次有比丘宝月等二人穷身系索挂锭为灯次有比丘慧海菩提等八人烧指供养次有比丘尼昙展慧光法纤等四十九人行不食斋法次有比丘僧拔慧品等六十二人割耳出血用和名香奉依师教并载在碑阴书其名品夫二仪大德所贵曰生六趣含灵所重唯命虽复梦幻影响同归磨灭爱使迷情唯贪长久自非善巧方便沤和舍罗照以慈灯沽其妙药岂或舍不赀之体而能行希有之事若令割身奉鬼闻半偈于涅槃卖髓祠天能供养于般若理当匏心靡吝擢骨无疑者乎大士小学之年不游黉舍大成之德自通坟典安禅合掌说偈论经滴海未尽其书悬河不穷其义前后讲维摩思益经等比丘智瓒传习受持所应度者化缘既毕以太建元年朱明始献奄然右卧将归大空二旬初满三心是灭尔时隆暑便已赫曦屈伸如常温暖无异洗浴究竟扶坐著衣色貌敷渝光彩鲜洁爰经信次宛若平生乌伤县令陈钟耆即往临赴犹复反手传香皆如畴昔若此神变无闻前古虽复青牛道士白马先生便遁形骸本惭希企若其灭定无想弹指而石壁已开法王在殡申足而金棺犹启非斯类矣莫与为俦遗诫于双林山顶如法烧身一分舍利起塔于冢一分舍利起塔在山又造弥勒像二躯置此双塔莫移我眠床当取法猛上人织成弥勒像永安床上寄此尊仪以标形相也于是门徒巨痛遂爽遗言用震旦之常仪乖阇维之旧法四部皆集悲同白车七众攀号哀逾青树弟子比丘法璇菩提智瓒等以为伯阳之德贞桓纪于赖卿仲尼之道高碑书于鲁县亦有杨雄弟子郑玄门人俱述清猷载刊玄石于是祈闻两观冒涉三江爰降丝纶克成丰晱陵虽不敏夙仰高风轻课庸音乃为铭曰
大矣权迹劳哉赴时或现商主聊为国师
卑同巧匠屈示良医猗欤开士类此难思
当来解脱克绍迦维妙道犹秘机缘未适
弗降鸡头宁开狼迹北地爰徙东山所宅
族贵泥阳宗分兰石莫测其本徒观其迹
邈有蒲塞心冥世雄明宣苦苦妙鉴空空
汲引三界行藏六通爰初隐逸宴处林丛
食等餐露斋疑服风敬礼珍塔归依灵像
未若天尊躬临方丈慧炬常照慈灯斯朗
释梵天仙晨昏来往济济行法诜诜谈讲
德秀臧丈风高广成来仪上国抗礼承明
妙辩无相深言不生撞钟比说击鼓惭英
乐论天口谁其与京乍现仙掌爰标神足
色艳浮檀香逾薝卜我有边际随机延促
誓毁身城当开心狱忽示泡影俄如风烛
噭噭门人承师若亲宁焚软叠弗燎香薪
合窟为窆方坟以堙须弥据海变炭扬尘
净土无坏灵仪自真何时涌塔复睹全身
维陈太建五年太岁癸已七月五日都下白山造
还珠留书记
淅江东道都团綀观察处置等使正议大
夫使持节都督越州诸军事守越州剌史
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元稹述
梁陈以上号婺州义乌县为东阳乌伤县县民傅翕字玄风娶留妙光为妻生二子年二十四犹为渔因异僧嵩谓曰尔弥勒化身何为渔遂令自鉴于水乃见圆光异状夫西人所谓为佛者始自异一旦入松山坐两大树下自号为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久之卖妻子以充僧施远近多归之梁大通中移书武帝召至都下闻其多诡异因敕诸城吏翕至辄扃闭其门户翕先是持大椎以往人不之测至是挝一门而诸门尽启帝异之他日坐法榻上帝至不起翕不知书而言语辩论皆可奇帝尝赐大珠能出水火于日月陈太建初卒于双林寺寺在翕所坐两大树之山下故名焉凡翕有神异变现若佛书之所云不可思议者前进士楼颖为之实录凡七卷而侍中徐陵亦为文于碑翕卒后弟子菩提等多请王公大臣为护法檀越陈后主为王时亦尝益其请而司空侯安都以至有唐卢熙凡一百七十五人皆手字名姓殷勤愿言宝历中余□越婺余所剌郡因出教义乌索其事实双林僧挈梁陈以来书诏洎碑录十三轴与水火珠扣门椎识成佛大水突偕至焉余因返其珠椎佛突取其萧陈二主书洎侯安都等名氏治背装剪异日将广之于好古者亦所以大翕遗事于天下也与夫委弃残烂于空山盍不侔矣固无让于义取焉而又偿以束帛且为书其事于寺石以相当之取其复还之最重者为名故曰还珠留书记二年十月二十日
开成三年十二月内供奉大德慧
元清涔令弘深禅师及永庆送归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贤令登彼岸
香 赞 净三业真言 安土地真言 普供养真言 本师圣号(三称) 弥陀圣号(三拜) 莲 池 赞 海会佛菩萨圣号(三称) 开 经 偈 经题 法会圣众第一 德遵普贤第二 大教缘起第三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进第五 发大誓愿第六 必成正觉第七 积功累德第八 圆满成就第九 皆愿作佛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南无阿弥多婆夜。
序言:《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李昌龄著,历代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常念太上感应篇,自有护法之神护持。心境开阔,恶念不生,不受烦恼,常得清净。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上)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体,所说谛理,了无轩轾。若论机宜,则于无轩轾中,大有轩轾。以一切诸经,所说法门,皆须自力修习,以至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净土三经所说,则博地凡夫,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兼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具惑业,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莲池大师七笔勾》词曰: 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嗏,出事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笔勾。 凤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
《印光文钞全集》共三册,将《印光法师文钞》初、续和第三编卷一中的书信录集为上册。将第三编卷二、三、四中的书信录和初编中的序合为中册。
禅宗和净土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的两个,他们都是大乘佛教。禅宗是菩提达摩传入中国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时,才以顿悟法门为主,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禅宗的最独特之处就是以心印心,能让你在一刹那顿悟佛的境界。 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禅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难度极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说禅宗法门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净土宗的教义最简单,可以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南无阿弥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婆薮槃头菩萨 造 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 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大宝积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无论经历多长的时间,自己所作的善业、恶业都不会消亡,这些业、因遇到合适的缘,就会感受相应的善恶果报。就像种子是因,合适的水、土、阳光、温度、空气为缘,因缘相遇就能生长、开花、结出相应的果。我们所做的业也是一样,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
人们乍一听到净土的景象,多数都不相信,这不奇怪,因为人们都局限于眼前的见识,于是认为那些眼前见不到的事物,也是如此。就像在穷街破巷居住的人,他哪里知道有高广大厦的清净呢?在小锅小碗里吃残汤剩饭的人,哪里知道有豪华餐厅的美食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期盼生活富足美满,夫妻甜蜜幸福,孩子茁壮成长,老人健康长寿,事业蒸蒸日上;我们往往遇到好事就身心愉悦了,遇到不顺的事就烦恼了,修行是不是就把不好的事都修没了,把好事都修来了呢?
地藏七送往生仪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临终关怀,告诉大家从病人临命终到去世后二十四小时,这段时间之内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帮助病人顺利往生西方;二是亡者去世后,我们如何处理死者的后事,及如何纪念亡人?
崔成贵老人,一九一六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东窖村人,二〇一六年农历七月十二日坐着安详往生。
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俗姓马,名际醒,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省丰润县)人。乾嘉时人。一字讷堂。父讳万璋,母高氏。大师幼时聪慧颖异,长而喜好读书,儒家典籍,四书五经,靡不遍览。兼善作诗、词、赋,甚为世人所尊崇。
行策大师(1628~1682),清代高僧,字截流,俗姓蒋。父亲蒋全昌,是江苏宜兴一带老一辈的儒者,与憨山德清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时为明熹宗天启六年(西元一六二六年),有一天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大师进入室内,而生下儿子,因此将他命名为梦憨。等到行策年纪稍长时,父母亲相继逝世,于是发起出世修行的志愿。
印光法师(1861年夏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农历辛酉年)—1940(庚辰年十一月初四),当代净土宗高僧,莲宗第十三祖。陕西郃阳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少治儒学,喜读程、朱之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年二十一,至终南山南五台,归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
省庵大师(1686-1734) ,清代高僧,俗姓时,名实贤。字思齐,号省庵,江苏常熟一带时姓人氏的子弟。从小不吃荤腥。出家后,参究念佛者是谁,有所省悟,说:“我的梦醒了!”后来闭关于真寂寺,其间三年,白天阅读藏经,晚上课诵佛号。曾经到山礼拜阿育王塔的佛陀舍利,在佛陀涅槃日,大大地集合僧俗二众,广修供养。在佛前燃指,发四十八大愿,于是感得舍利放光。
蕅益大师(公元1599年~1655年),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持诵大悲咒,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生下智旭。年少时以孔孟圣学自我期许,曾经著作文章批判佛教,总共有数千字之多。等到一日阅读云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突然省悟,而把以前所作的论著焚毁。年二十岁时,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因此发起出世的志向,每日持诵佛名。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