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已思择色蕴。我次当说名所摄四无色蕴。随所应建立相。如本地分立一心相。今先显示。如世尊言。若有众生于如来所。但发一心及一言说善逝大师善逝大师。如是发心。我尚说彼于诸善法多有所作。何况身语如其心量随顺奉行。又如是言由一净心当往善趣。如是等类当知此中依转所摄相续一心。由世俗道名发一心。又依世俗相续道理。名发一语及发身业。问有分别心无分别心。当言同缘现在境耶。为不同耶。答当言同缘现在境界。何以故。由三因故。谓极明了故。于彼作意故。二依资养故。问染心生时。当言自性故染。为相应故。为随眠故。答当言相应故随眠故。非自性故。若彼自性是染污者。应如贪等毕竟不净。若尔大过。由彼自性不染污故。说心生时自性清净。问诸烦恼缠于心二种染污因中当言何等。答当言相应。问此中何等说名随眠。答诸烦恼品所有粗重不安隐性。又持诸行令成苦性。是故圣者由行苦故现观为苦。于诸行中安住苦观。云何观耶。如毒热痈乃至广说。如有寻有伺地应如是观复有三种染恼心法。当知普摄一切染恼。所谓业染恼受染恼烦恼染恼。初二染恼唯欲界系。最后染恼通三界系。问何等名为心烦恼缚。答一切随眠。问何等名业缚。答乐着事业名为业缚。又于三处为障碍业亦名业缚。谓于出离心。于得出离喜乐。于得圣道。又顺异熟障业亦名业缚。又邪愿业亦名业缚。如是四种别开有六总合为四问诸识生时。与几遍行心法俱起。答五。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问复与几不遍行心法俱起。答不遍行法乃有多种。胜者唯五。一欲。二胜解。三念。四三摩地。五慧作意云何。谓能引发心法触云何。谓三和合故能摄受义。受云何。谓三和合故能领纳义。想云何。谓三和合故施设所缘假合而取。此复二种。一随觉想。二言说随眠想。随觉想者。谓善言说人天等想。言说随眠想者。谓不善言说婴儿等类乃至禽兽等想。思云何。谓三和合故令心造作。于所缘境随与领纳和合乖离。欲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趣希乐。胜解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趣印可。念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趣明记。三摩地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为审虑依心一境性。慧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简择诸法。或如理观察。或不如理观察。或非如理非不如理观察。复次作意为何业。谓于所缘引心为业。触为何业。谓受想思所依为业。受为何业。谓爱生所待为业。想为何业。谓于所缘令心彩画言说为业。思为何业。谓发起寻伺身语业为业。欲为何业。谓发生勤励为业。胜解为何业。谓于所缘功德过失或俱相违印持为业。念为何业。谓于久所思所作所说记忆为业。三摩地为何业。谓智所依为业。慧为何业。谓于言论所行染污清净随顺考察为业问此不遍行五种心法。于何各别境事生耶。答如其次第于所爱决定串习观察四境事生。三摩地慧于最后境。余随次第于前三境。问诸名所摄与心相应所余蕴法。当言率尔起耶。寻求耶决定耶。答若依彼类心。当言即彼类问如经言。此四无色蕴当言和合非不和合。不可说言如是诸法可分可析令其差别。何故彼法异相成就而说和合无差别耶。答众多和合。于所缘境受用领解方圆满故。若不尔者。随阙一种于所为事应不圆满问诸心心法。凡有几种差别名耶。答有众多名。谓有所缘。相应。有行。有所依等无量差别。问何故眼等亦有境界。而但说彼名有所缘。非眼等耶。答由彼眼等离所取境亦得生起。心与心法则不如是。问何故名相应。答由事等故。处等故。时等故。所作等故。问何故名有行。答于一所缘作无量种差别行相转故。问何故名有所依。答由一种类托众所依差别转故。虽有为法无无依者。然非此中所说依义。唯恒所依为此量故问何故乐望苦受苦望乐受。若乐若苦望非苦乐说互相对。答由自种类而不同分。互相对故。问何故不苦不乐受望彼无明说互相对。答由与诸受一切烦恼皆为助伴。互相对故。问何故明与无明说互相对。答能治所治互相对故。问何故明与涅槃说互相对。答因果相属互相对故。云何建立四无色蕴。为善不善无记性耶。谓一切无差别。嗢拖南曰
依处与自由 相应世俗等
软等事差别 德失能所治
问善法依处有几种。答略说有六。一决定时。二止息时。三作业时。四世间清净时。五出世清净时。六摄受众生时。问何等为自性。答谓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如是诸法名自性善。问如是诸法互相应义云何应知。答于决定时有信相应。止息杂染时有惭与愧顾自他故。善品业转时有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世间道离欲时有轻安。出世道离欲时有不放逸。及舍摄受众生时有不害。此是悲所摄故。问是诸善法几世俗有几实物有。答三世俗有。谓不放逸舍及不害。所以者何。不放逸舍是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分故。即如是法离杂染义建立为舍。治杂染义立不放逸。不害即是无瞋分故无别实物问何等名软善根。答诸不定地所有善根。或在定地而能对治上品烦恼。问何等名中品善根。答若在定地世间善根。或能对治中品烦恼。问何等名上品善根。答谓出世间所有善根。或能对治下品烦恼。又诸善法或由加行力。或由串习力。或由自性力。或由田士力。或由清净力。当知成上品问善根生时依几种事而得生耶。答若略说依八种事。一施所成福业事。二戒所成福业事。三修所成福业事。四闻所成事。五思所成事。六余修所成事。七简择所成事。八摄受有情所成事。当知此中随其所应依所说事。或于现法或于后法。随为一种贪瞋恶见于心相续。先成秽染。既被染已。由彼对治令于是处不复相应问何等名为善法差别。答或有一种乃至十种。如本地分已广宣说。又诸善法或有对治杂染故。或有杂染静息故。或有摄受可爱果故。或有相续清净故。或有供养灵庙故。或有摄受有情故。如是等类善法差别应当了知。复次善法无有过失有何功德。善法功德有无量种。谓能净治心令离烦恼缠及随眠。令于所缘无有颠倒。能令善根坚固不退。令等流行相续而转。不为自害不为他害。不为俱害。不生现法罪。不生后法罪。不生现法后法罪。能令受彼所生喜乐能尽生为上首所有众苦。又能增长涅槃胜解。能亲近彼。能令财位无有退失。处众勇猛无惧无畏。广大名称流布十方。为众圣贤之所称赞。临命终时不生忧悔。身坏已后生诸善趣。于诸善法令无退失。能速随证自所求义。如是等类诸善功德无边无量。当尽了知云何建立诸善对治由十五种。谓厌患对治故。断对治故。持对治故。远分对治故。所欲趣缠对治故。非所欲趣缠对治故。随眠对治故。软品烦恼对治故。中品烦恼对治故。上品烦恼对治故。散乱对治故。谏悔对治故。羸劣对治故。制伏对治故。离系对治故复次诸染污法二相所显。一本烦恼。二随烦恼。今当先说本烦恼。后当分别随烦恼问本烦恼有几种依处。答六。一与无明俱可意杂染境界。二与无明俱不可意杂染境界。三与不如理作意俱杂染境界。四与无明俱劣等胜有情各别五取蕴得未得颠倒功德颠倒。五与无明不如理作意俱听闻不正法。六与无明不如理作意俱于听正法而生懈怠。当知最初欣乐和合依处。第二欣乐别离依处。第三于境颠倒依处。第四陵蔑上慢依处。第五邪执法行依处。第六不修正行不为还灭依处问烦恼自性有几种。答有六种。一贪。二瞋。三无明。四慢。五见。六疑问何烦恼与何烦恼相应。答无明与一切疑都无所有。贪瞋互相无。此或与慢见。谓染爱时或高举或推求。如染爱憎恚亦尔。慢之与见或更相应。谓高举时复邪推构问是诸烦恼几世俗有几实物有。答见世俗有是慧分故。余实物有别有心所性问是诸烦恼云何建立软中上品。答最后所断名软品。中间所断名中品。最初所断名上品。复由六因诸烦恼成上品。一淫欲所生烦恼性多上品。二串习所生烦恼性多上品。三安足处烦恼。谓根熟者性多上品。四不可治烦恼。谓无涅槃法者性多上品。五非处加行烦恼。谓于尊重福田等所性多上品。六有业烦恼。谓正发业者性多上品问烦恼生时由几烦恼事而得生耶。答贪由十事生。一取蕴。二诸见。三未得境界。四已得境界。五已所受用过去境界。六恶行。七男女。八亲友。九资具。十后有及无有问何贪于何事生耶。答随其次第十贪于十事生。何等为十。谓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瞋事亦有十种。一己身。二所爱有情。三非所爱有情。四过去怨亲。五未来怨亲。六现在怨亲。七不可意境。八嫉妒。九宿习。十他见。瞋亦有十。如其次第依彼而生。依前六事立九恼事。缘彼一切瞋皆名有情瞋。余名境界瞋。若不忍为先亦有情瞋。若宿习瞋若见瞋。如是十瞋略有三种。一有情瞋。二境界瞋。三见瞋。无明依七事起。一世事。二世间安立事。三运转事。四最胜事。五真实事。六杂染清净事。七增上慢事。依此七事起七无知。或复十九当知于初事由三种门生疑惑。于第二事由内六处若外若俱生我我所怨亲等见。于第三事由业异熟及俱生作者受者无因恶因见。于第四事诽谤三宝。于第五事诽谤诸谛。于第六事起邪解行。于第七事依得自义起增上慢慢依六事生。一劣有情。二等有情。三胜有情。四内取蕴。五已得未得颠倒。六功德颠倒。依此六事生七种慢。谓慢过慢等。当知二慢依胜有情事生。余各依一事见依二事生。一增益事。二损减事。增益事有四种。一我有性增益。二常无常性增益。三增上生方便增益。四解脱方便增益。损减事亦有四种。一谤因。二谤果。三谤作用。四谤善事。当知此中谓无施与乃至无妙行恶行。是名谤因。谓无妙行恶行业果异熟。是名谤果。谓无此世间乃至无化生有情。名谤作用。所以者何。诸士夫用是此中作用义。此士夫用复有四种。一往来用。二持胎藏用。三置种子用。四后有业用。若谓世间无阿罗汉等。名谤善事。依此广略八事二事。生于五见。谓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又依六十二事生边执见及邪见。谓计前际事计后际事。如经广说。依此事差别有六十二见。疑依六事生。一闻不正法。二见师邪行。三见所信受意见差别四性自愚鲁。五甚深法性。六广大法教问何等名为烦恼差别。答一切差别略有十五。一内门烦恼。二外门烦恼。三见断烦恼。四修断烦恼。五可爱趣缠所摄烦恼。六非可爱趣缠所摄烦恼。七随眠所摄烦恼。八软品烦恼。九中品烦恼。十上品烦恼。十一散乱位烦恼。十二谏悔位烦恼。十三羸劣位烦恼。十四制伏位烦恼。十五离系位烦恼复次烦恼无有功德有多过失。谓于缠位污心相续。广说如有寻有伺地。复次烦恼非能对治。虽复经言依爱断爱依慢断慢。然非烦恼。但是善心加行希求高举行相与彼相似。假说爱慢复次如前说十五种心对治差别。当知烦恼是彼所治亦十五种复次随烦恼依处当知略有九种。一展转共住。二展转相举。三利养。四邪命。五不敬尊师。六不忍。七毁增上戒。八毁增上心。九毁增上慧复次随烦恼自性云何。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如本地分已广诠说。如是等类名随烦恼自性此中初二依初依处而生。第三第四依第二。第五第六依第三。第七第八依第四。第九依第五。第十依第六。十一十二依第七。所余十二依后二依处而生当知此中毁增上心毁增上慧由三门转。一由毁止相门。二由毁举相门。三由毁舍相门。惛沉睡眠由初依处生。掉举恶作由第二依处生。不信乃至寻伺由第三依处生复次随烦恼云何展转相应。当知无惭无愧与一切不善相应。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恶慧与一切染污心相应。睡眠恶作与一切善不善无记相应所余当知互不相应复次随烦恼几世俗有几实物有。谓忿恨恼嫉害是瞋分故皆世俗有。悭憍掉举是贪分故皆世俗有。覆诳谄惛沉睡眠恶作是痴分故皆世俗有。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是实物有。放逸是假有。如前说。忘念散乱恶慧是痴分故一切皆是世俗有。寻伺二种是发语言心加行分故及慧分故俱是假有复次随烦恼云何成软中上品。当知如本烦恼说。如是随烦恼若事若差别若过失若所治。随其所应皆如烦恼应知复次诸无记法依处当知略有四种。谓业所引生。生已若行住。若养命。若三摩地差别。复次彼自性云何。谓异熟生蕴若中庸加行所摄威仪路及工巧处。若为嬉戏加行所摄变化问彼云何展转相应耶。答威仪路工巧处或于一时展转相应如说。或有事业行时易作非住非坐亦非偃卧。乃至或有事业若行若住若坐若卧皆悉易作。如经广说。所余无有展转相应问是诸无记几实物有几是假有。答于异熟所摄诸蕴及心加行差别中而施设故。当知一切皆世俗有云何彼成软中上品。谓异熟生及威仪路不猛利故俱是软品。诸工巧处性猛利故说名中品。当知变化性极猛利故是上品。又四种类各有差别。谓无色界异熟是软品。色界异熟是中品。欲界异熟是上品。若坐若卧是软。威仪住是中。威仪行是上。威仪初习业者是下工巧。已串习者是中工巧。堪为师者是上工巧。下品修三摩地所得是软变化。中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中变化。上品修三摩地所得是上变化。如是等类软中上品差别应知。问是诸无记依何事生。答当知略说依十二事。如闻所成地已说云何诸无记差别。谓异熟生五趣别故。五种差别。若威仪路威仪别故四种差别。若工巧处十二事差别故即十二种差别。异生声闻独觉菩萨如来差别故。为嬉戏为利他身语变化差别故。当知变化八种差别。由此差别即摄余事故不别说。又异熟生一向无记。二三可得一有二种。若依伎乐以染污心发起威仪。是染污性。若依寂静即是善性。若依染着发起工巧是染污性。若善加行所起工巧。即是善性。为引导他或为利益诸有情故。而起变化当知是善此无染污复次如是五蕴几谛所摄。又此诸谛几蕴所摄。当知三谛五蕴更互相摄。灭谛诸蕴互不相摄。由灭谛性是彼寂静所显故问如声闻地已说于四谛中有十六行观。何故于苦谛为四行观。答为欲对治四颠倒故。谓初一行对治初一颠倒。次一行对治次二颠倒。后二行对治后一颠倒。问何故于集谛为四行观。答由有四种爱故。此四种爱当知由常乐净我爱差别故。建立差别。初爱为缘建立后有爱。第二第三爱为缘建立喜贪俱行爱及彼彼希乐爱。最后爱为缘建立独爱。当知此爱随逐自体。又爱云何。谓于自体亲昵藏护。后有爱云何。谓求当来自体差别。喜贪俱行爱云何。谓于现前或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法起贪着爱。彼彼希望爱云何。谓于所余可爱色等起希求爱。问何故于灭谛为四行观。答由四种爱灭所显故。问何故于道谛为四行观。答由能证彼四爱灭故复次如声闻地已说坏等十种行相。此中无所得云何。谓唯有根唯有境界。唯有彼所生受。唯有彼所生心。唯有计我我想。唯有计我我见。唯有我我言说戏论。除此七外余实我相了不可得。不自在云何。谓众缘生无常苦相所摄。诸行离我相故问此十行相由何行相摄坏苦耶。答由结行相及变坏增上所起忧恼。当知是坏苦性。非唯变坏。已离忧者虽复遇彼不为害故。问何等行相摄苦苦耶。答由不可爱行相。问何等行相摄行苦耶。答由不安隐行相复次如经言。生苦乃至略摄五取蕴苦。如是诸苦相几苦苦摄。谓初五。几坏苦摄。谓中二。几行苦摄。谓后一。复次初七苦苦摄。彼所对治净妙烦恼。坏苦摄。最后一行苦摄。由世尊言入变坏心。又作是言由盖缠故领彼所生心诸忧苦。故知烦恼坏苦。故苦道理成执。复次如经言有四种苦。一者生苦。二缘内苦。三缘外苦。四粗重苦。问此中何行摄何苦何苦摄何行。答初行初苦展转相摄。次有三行。与第二苦展转相摄。次有三行。与第三苦展转相摄。最后一行与最后苦展转相摄。前所说爱自性差别建立集谛四种行相。当知为生今果差别四种苦故复次此十六行几是空行。谓二。即苦谛后二行。几是无愿行。谓六。即苦谛前二行及集谛一切。几是无相行。谓灭谛一切。几是清净因所显行。谓道谛一切问要由无常想能住无我想。何故此中先说空耶。答此约无我观已生由无常观建立无愿。以此二观前后展转互修治故复次四圣谛说次第者。谓由此故苦此最为初。如此故苦此为第二。此二摄黑品究竟。由此故乐此为第三。如此故乐是为第四。此二摄白品究竟。譬如重病病因病愈良药又有差别。谓如世间遭苦次第。当知建立圣谛次第。所以者何。如诸世间曾所遭苦。即于此处先发作意。次于遭苦因。次于苦解脱。后于解脱方便发起作意。问谛义云何。答如所说相不舍离义。由观此故到清净究竟义。是谛义。问苦谛义云何。答烦恼所生行义。问集谛义云何。答能生苦谛义。问灭谛义云何。答彼俱寂静义。问道谛义云何。答能成三谛义问如是四圣谛为世俗谛摄。为胜义谛摄。答胜义谛摄。何以故。于顺苦乐不苦不乐诸行中。由自相差别故建立世俗谛。由彼共相一味苦故当知建立胜义谛问何缘故说遍知苦谛。永断集谛。触证灭谛。修习道谛。答由彼苦谛是四颠倒所依处故。为除颠倒故遍知苦。既遍知苦即遍知集。由彼集谛苦谛摄故。虽遍知苦仍为集谛之所随逐。故须更说永断集谛。言触证者。是现见义。由于灭谛现前见故不生怖畏爱乐摄受。是故次说触证灭谛。若勤修道乃能成办所说三义。是故后说修习道谛问谛现观有几种。此复何相。答决定义是现观义。此则于诸谛中决定智慧及彼因彼相应彼共有法为体。是名现观相。此复六种应知如有寻有伺地说此中云何名初现观。谓于诸谛决定思惟。云何名为第二现观。谓三宝所三种净信。由于宝义已决定故。及闻所成决定智慧云何名为第三现观。谓圣所爱戒。于恶趣业已得决定不作律仪故云何名为第四现观。谓于加行道中先集资粮极圆满故。又善方便磨莹心故。从世间顺决择分边际善根。无间。有初内遣有情假法缘心生。能除软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从此无间第二内遣诸法假法缘心生。能除中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从此无间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法缘心生。能除一切见道所断烦恼粗重。又此现观即是见道。亦名双运道。此中虽有毗钵舍那品三心及奢摩他品三心。然由双运合立三心。以于一刹那中止观俱可得故。当知此诸心唯缘非安立谛境。又前二心法智相应。第三心类智相应。又即由此心势力故。于苦等安立谛中。有第二现观位清净无碍苦等智生。当知依此智故苦集灭道智得成立。即前三心并止观品能证见断烦恼寂灭。能得永灭一切烦恼及所依事。出世间道。是名现观智谛现观云何名为现观边智谛现观。谓此现观后所得智。名现观边智。当知此智第三心无间从见道起方现在前。缘先世智曾所观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谛境。似法类智世俗智摄通世出世。是出世间智后所得。如其次第于一一谛二种智生。谓忍可欲乐智及现观决定智。如是依前现观起已。于下上诸谛中二二智生。是名现观边智谛现观。此中前智遣假法缘故是无分别。后智随逐假法缘故是有分别。又前智于依止中能断见断烦恼随眠。后智思惟所缘故令彼所断更不复起。又前智能进趣修道中出世断道。第二智能进趣世出世断道。无有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由世间道是曾习故。相执所引故。如相执所引如是。亦不能泯伏诸相。如不能泯伏诸相。如是亦不能永害粗重。是故彼道无有永害诸随眠义云何名为究竟现观。谓由永断修所断故。所有尽智无生智生。或一向出世。或通世出世。于现法中一切烦恼永断决定故。于当来世一切依事永灭决定故。名究竟现观。何等名为出世尽智。谓若智于尽无分别。何等名为世出世尽智。谓若智于尽有分别。何等名为出世无生智。谓即此依事灭因义故。于当来世依事不生中所有无分别智。何等名为世出世无生智。谓于当来世依事不生中。所有有分别智复次有种姓婆罗门。建立三处为实为谛。然彼种姓诸婆罗门于此三处住三过失污其心故。依第一义彼皆堕在非梵志数。何等三处。一为养命。二为修福。三安立果。为养命者。谓彼种姓诸婆罗门为活命故。于施主前或咒愿或赞美或序述。咒愿者谓彼种姓诸婆罗门。希求随一资生具故。往诣王所或王大臣或婆罗门长者居士商主等所。矫设咒愿。当愿汝等所有怨敌皆悉殄灭横遭殃祸摧屈缚录又愿汝等所有吉祥常无转动不可侵夺。赞美者。为希求故往到彼所矫设赞美言。汝勇健多诸计策善害怨敌。又于害怨假兴赞述唱言。汝曹如是如是害除怨敌甚为希有。如汝等辈世间难得。又于财位久兴盛者矫施赞述言。诸世间如汝吉祥成就无动甚为难有。序述者。谓彼为希求故往到他所妄兴序述言。汝成就善丈夫相。不久定当一切怨敌皆悉殄灭横遭殃祸摧屈缚录。又若成就如是相者。定当吉祥无有退转。又如汝等诸亲友家若施主家。常无有余沙门婆罗门于中受施执为己有。唯我常得恭敬供养衣服饮食诸卧具等。彼由如是方便所获利养深生染着。耽嗜迷闷坚固保执而受用之。为修福者。谓彼种姓诸婆罗门。宣说。杀害无量众生兴祠祀福。宣说祠祀获常处果。又兴祠祀时召命无量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为欲摄受上妙众多资生具故。彼既获已执为我所。展转互起凌蔑之心。当知彼有如是三失。安立果者。谓彼种姓诸婆罗门。说阿素洛身应可杀害天身是常。唯婆罗门最上种姓。余姓下劣。广说乃至诸婆罗门大梵所生大梵所化大梵支胤。彼种姓婆罗门作如是计立如是论。当知是名安立果。如是种姓婆罗门于此三处猛利取执随兴言论。唯此是实是谛余并愚妄。何等名为由三过失染污其心。谓语言过失。憍慢过失。胜解过失。若即于此三处邪语业转。当知是名语言过失。若复于此三处施设建立。及随发起不正言论。方比于他谓己为胜或等或劣。当知是名憍慢过失。若复于此三处不观德失一向信受。虽遇诸佛及佛弟子正教诲时。于处非处不能正住。于遍分别不能正住。于诸正行不能正住。于智者论不能正住。当知是名胜解过失。此三过失当知皆是恶见所起。若有住此三处成就三种过失。虽是种姓诸婆罗门依第一义。彼皆堕在非梵志数复次若有建立三处为谛为实。又于三处无三过失染污其心。彼虽非种姓婆罗门然堕第一义婆罗门数。何等三处。谓不应害一切众生。是名初处。此所说处唯谛唯实无有虚妄。是故于此初处。无语言过失染污其心。又彼于是处。不由谛实言论方比于他谓己为胜若等若劣。是故彼于此处。无憍慢过失染污其心。又彼于此处审观德失。观彼所缘能增善法。又能摄益身心无罪现法乐住。于诸有情多住慈想昼夜修学。又于此处非信他行。内自正觉为谛为实。然于谛实不妄执着。是故当知彼于此处无胜解过失染污其心。如是一切行无常。是名第二处。余如前说。一切法无我。是名第三处。余如前说。此中差别者。于第二谛。应言于一切行多住生灭观昼夜修学。于第三谛。应言于一切法多住无我我所想昼夜修学。若有于此三处无三过失染污其心。彼虽非种姓婆罗门然堕第一义婆罗门数。如是三处成婆罗门谛实之法。离三过失唯有如来是真觉者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佛书题解:瑜伽师地论 解题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论》。相传古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