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云何等无间缘。谓此诸心心所无间。彼诸心心所生。说此为彼等无间缘。若此六识为彼六识等无间缘。即施设此名为意根。亦名意处亦名意界。云何所缘缘。谓五识身以色等五境。如其次第为所缘缘。若意识以一切内外十二处为所缘缘云何增上缘。谓眼等处为眼识等俱生增上缘。若作意于所缘境。为诸识引发增上缘。若诸心心所。展转互为俱生增上缘。若净不净业。与后爱非爱果及异熟果为先所作增上缘。若田粪水等。与诸苗稼为成办增上缘。若彼彼工巧智。与彼彼世间工巧业处为工业增上缘复次是四缘中。因缘一种望所生法能为生因。余三种缘望所生法。当知但为方便因。是故彼彼诸行生。方便缘现在前时。彼彼诸行种子便能生起彼彼诸行。是故诸行无有同时顿生起义。当知依止如是四缘建立十因。如菩萨地等中已说问如世尊言。过去诸行为缘生意。未来诸行为缘生意。过去未来诸行非有。何故世尊宣说彼行为缘生意。若意亦缘非有事境而得生者。云何不违微妙言说。如世尊言。由二种缘诸识得生。何等为二。谓眼及色。如是广说乃至意法。答由能执持诸五识身所不行义故。佛世尊假说名法。是故说言缘意及法意识得生。问何因缘故知佛世尊有是密意。答由彼意识亦缘去来识为境界世现可得。非彼境识法处所摄。又有性者安立有义能持有义。若无性者安立无义能持无义。故皆名法。由彼意识于有性义。若由此义而得安立。即以此义起识了别。于无性义。若由此义而得安立。即以此义起识了别。若于二种不由二义起了别者。不应说意缘一切义取一切义。设作是说。便应违害自悉弹多。又不应言如其所有非有亦尔。是如理说。是故意识如去来事非实有相。缘彼为境。由此故知意识亦缘非有为境复有广大言论道理。由此证知有缘无识。谓如世尊微妙言说。若内若外及二中间都无有我。此我无性非有为摄非无为摄。共相观识非不缘彼境界而转。此名第一言论道理。又于色香味触。如是如是生起变异。所安立中施设饮食车乘衣服严具室宅军林等事。此饮食等离色香等都无所有。此无有性非有为摄非无为摄。自相观识非不缘彼境界而转。是名第二言论道理。又拨一切都无所有邪见。谓无施无爱亦无祠祀。广说如前。若施爱祠等无性是有。即如是见应非邪见。何以故。彼如实见如实说故。此若是无诸邪见者。缘此境界识应不转。是名第三言论道理。又诸行中无常无恒无不变易。此诸行中常恒不变无性。非有为摄非无为摄。共相观识非不缘此境界而转。若缘此境识不转者。便于诸行常恒不变无性之中。不能如实智慧观察。若不观察应不生厌。若不生厌应不离欲。若不离欲应无解脱。若无解脱应无永尽究竟涅槃。若有此理。一切有情应皆究竟随逐杂染无出离期。是名第四言论道理。又未来行尚无有生。何况有灭。然圣弟子于未来行非不随观生灭而住。是名第五言论道理。由此证有缘无意识。复有所余如是种类言论道理。证成定有缘无之识。如应当知问如世尊言。有过去业。若过去业体是无者。不应今时有一领纳有损害受。或复不应有一领纳无损害受。此何密意。答过去生中净不净业已起已灭。能感当来爱不爱果。此业种子摄受熏习。于行相续展转不断。世尊为显如是相续。是故说言有过去业。又佛世尊观二义故作如是说。一为遮止不平等因论者意故。显此道理。谓彼妄见从大自在帝释梵王自性丈夫及所余等。一切有情净不净转。二为遮止一切无因论者意故。显此道理。谓彼妄见都无有因一切有情净不净转问如世尊言。有过去行。于彼行中我具多闻圣弟子众无顾恋住。有未来行。于彼行中我具多闻圣弟子众无希望住。此何密意。答过去诸行与果故有。未来诸行摄因故有。所以者何。现在诸行三相所显。一是过去果性故。二是未来因性故。三自相相续不断故。为显此理故佛世尊说如是言。又观二义故作是说。一为遮断于去来法实有执故。显此道理。谓若去来诸行性相是实有者。不应由彼去来之性说言是有。二为遮断拨无执故。显此道理。谓彼妄计如去来世现在亦尔都无所有。问如世尊言。有过去界有未来界有现在界。此何密意。答若已与果种子相续。名过去界。若未与果当来种子相续。名未来界。若未与果现在种子相续。名现在界。当知此中如是密意。若苾刍等于如是种子相续中而得善巧。名于彼彼一切法中证得无量种种自性诸界善巧复次云何应知生老住无常离色等蕴无别实有。谓已遮未来诸行实有性。当知亦遮生实有性。所以者何。未来世生自无所有。云何能生所余诸行。亦非现在生能生现在诸行。由此生相有差别名。所谓诸行若生若起。若现在性。离此差别生之异相定不可得。诸聪慧者不应说言。即由现在令彼诸行成现在性。所以者何。若作是说。生生诸行。当知义显即现在性能成现在。又一切法各各别有自种子因。何须计有异生能生。又此生相为即诸行生耶。为是诸行生因耶。若即诸行生者。计此生相能生诸行由有生故诸行得生。不应道理。若是诸行生因者。诸行生时于一一行便有二生。谓生能生。不应道理。如生如是。老住无常由此道理如应当知。故知生等于诸行中假施设。有由有因故诸行非本自相始起说名为生。后起诸行与前差别说名为老。即彼诸行生位暂停说名为住。生刹那后诸行相尽说名为灭。亦名无常问若有为法。生老住灭四有为相具足可得。何故世尊但说三种。一生。二灭。三住异性。答由一切行三世所显故。从未来世本无而生。是故世尊由未来世于有为法。说生有为相。彼既生已落谢过去。是故世尊由过去世于有为法。说灭有为相。现在世法二相所显。谓住及异。所以者何。唯现在时有住可得。前后变异亦唯现在。是故世尊由现在世于有为法。总说住异为一有为相问佛圣弟子应观有为具足三相。何故但说圣弟子众于诸蕴中随观生灭而住。不说随观住异性耶。答生及住异俱生所显。是故二相合为一分建立生品。即说随观一生相住。于第二分建立灭品。即说随观一灭相住。又若由此相起厌思惟。今于此中但说此相。谓于诸行中观无常相。能起厌患离欲解脱。故但思惟无常性相。无常性相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所显。本无今有。是名为生。有已还无是名为灭复次生差别有多种。谓刹那生。相续生。增长生。心差别生。不可爱生。可爱生。下劣生。处中生。胜妙生。有上生。无上生。此中诸行刹那刹那新新而起。名刹那生。若具诸结或不具结。从彼彼有情聚没往彼彼有情聚。诸蕴续生名相续生若从婴孩童子等位。乃至往趣衰老等位。名增长生。若缘彼彼境界。于彼彼昼夜彼彼刹那腊缚牟呼栗多等位。数数迁谢非一众多种种心起。或乐相应或苦相应。或不苦不乐相应。或有贪心或离贪心。广说乃至或善解脱心或不善解脱心。如是名为心差别生。若那落迦傍生饿鬼苦趣中生。如是名为非可爱生。若于人天乐趣中生。名可爱生。若于下劣欲界中生。名下劣生。若于处中色界中生。名处中生。若于胜妙无色界生。名胜妙生。复有差别。谓最初入胎者。名下劣生。中二入胎者。名处中生。最后入胎者。名胜妙生。复有差别。谓染污法及染污果生。名下劣生。若诸善法及善果生。名胜妙生。除善不善果无记法。所余无记法生名处中生。若依堕界生说。始从欲界乃至无所有处生。名有上生。非想非非想处生。名无上生。若依堕续生刹那相续生说。除阿罗汉等最后终位。所有诸蕴余一切位所有行生。名有上生。若阿罗汉等最后终位所有行生。名无上生复次老差别当知亦有多种。所谓身老心老寿老。变坏老自体转变老。此中衰变等乃至身坏。广说如经。是名身老。若乐受相应心变。苦受相应心转。或善心变。染污心转。或于可爱事中希望心变。希望不果心转。是名心老。若于彼彼昼夜彼彼刹那腊缚牟呼栗多等位。数数迁谢寿量损少。渐渐转减乃至都尽。是名尽老。若诸富贵兴盛退失。无病色力充悦等变。名变坏老。若从善趣增盛聚中自体没已。往于恶趣下劣聚中。自体生起。名自体转变老。复有一老为缘。能成如上所说一切种老。所谓诸行刹那刹那转异性老复次住差别当知亦有多种。谓刹那住。相续住。缘相续住。不散乱住。立轨范住。若已生诸行生时暂停。名刹那住。若诸众生于彼彼处彼彼自体。由彼彼食为依止故。乃至寿住。外器世间大劫量住。名相续住。若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若善不善无记法等。乃至各别缘现在前尔所时住。是名缘相续住。若诸定心由三摩地正起现前。名不散乱住。若于彼彼异方异域。国城村逻。王都王宫。若执理家商估邑义诸大众中。古昔轨范建立随转。如是名为立轨范住复次无常差别当知亦有多种。谓坏灭无常。生起无常。变易无常。散坏无常。当有无常。现堕无常。若一切行生已寻灭。名坏灭无常。若一切行本无今有。名生起无常。若可爱诸行异相行起。名变易无常。若不变坏可爱众具及增上位离散退失。名散坏无常。即四无常在未来时。名当有无常。即现在世正现前时。名现堕无常。若受用欲尘多放逸者。但能思惟变易无常散坏无常现堕无常。广起悲叹愁愦忧悴。然于诸行不能厌离。若诸外道即于如是诸无常性。多起思惟。少能方便厌患离欲。但于诸行一分厌离不能究竟。若圣弟子圆满思惟诸无常性。于一切行究竟厌患乃至解脱复次云何得获成就。谓若略说。生缘摄受增盛之因说名为得。由此道理当知得是假有。若言得是实有。此为是诸行生因。为是诸法不离散因。若是诸行生因者。若从先来未得此法。此既无有生因之得。应常不生。由此亦应毕竟不得。若是诸法不离散因者。一切善不善无记法得既俱有。彼虽相违应顿现行。是故二种俱不应理。又生因者。所谓各别缘所摄受诸法自种。不离散因者。谓由余缘现在前故余缘离散。若于引发缘中势力自在假立为得。以此自在为依止故。所有士夫补特伽罗。虽彼彼法已起已灭。若欲希彼复现在前。便能速疾引发诸缘令得生起。是故亦说此名为得。当知此得略有三种。一种子成就。二自在成就。三现行成就。若所有染污法诸无记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现行者。彼诸种子若未为奢摩他之所损伏。若未为圣道之所永害。若不为邪见损伏诸善如断善根者。如是名为种子成就。所以者何。乃至此种子未被损伏。未被永害。尔时彼染污等法。若现行若不现行皆说名成就。故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无记法生缘所摄受增盛因种子。名自在成就。若现在诸法自相现前转。名现行成就复次云何命根。谓由先业于彼彼处。所生自体所有住时限量势分。说名为寿生气命根。此复多种差别。谓定不定。随转不随转。若少若多。若有边际若无边际。若自势力转若非自势力转。除赡部洲人寿分量。所余生处寿量决定。此赡部洲或时寿命广无有量。或时短促寿量不定。北拘卢洲人寿量随转。如决定量毕竟随转。无中夭故。余一切处名不随转。赡部洲人十岁时寿名为少寿。傍生一分亦名少寿。所以者何。一分傍生或一日夜寿量可得。或有一分若二若三。乃至极多十日十夜寿量可得。非想非非想处受生有情。名为多寿。经于八万大劫数故。阿罗汉等名有边际寿。若诸有学于现法中定般涅槃。若诸异生住最后有。亦名有边际寿。当知所余寿无边际。若阿罗汉等若诸如来若诸菩萨。于寿行中延促自在所有命根。名自势力转。当知所余名非自势力转复次云何众同分。谓若略说。于彼彼处受生有情。同界同趣同生同类位性形等。由彼彼分互相似性。是名众同分。亦名有情同分。此中或有有情由界同分说名同分。谓同生一界。或有有情由趣同分说名同分。谓同生一趣。或有有情由生同分说名同分。谓同生一生。或有有情由类同分说名同分。谓同一种类。或有有情由分位体性容色形貌音声覆蔽养命同分说名同分。或有有情由过失功德同分说名同分。如杀生者望杀生者。广说乃至诸邪见者望邪见者。离杀生者望离杀生者。乃至正见者望正见者。从预流者乃至阿罗汉独觉望预流等。菩萨望菩萨。如来望如来。如是更互说名同分复次云何异生性。谓三界见所断法种子。唯未永害量名异生性。此复略有四种。一无般涅槃法种性所摄。二声闻种性之所随逐。三独觉种性之所随逐。四如来种性之所随逐。复次云何和合。谓能生彼彼诸法诸因诸缘。总略为一说名和合。即此亦名同事因。又此差别者。或有领受和合。谓六处缘触。或色等缘或作意等缘。或触缘受。或有引生后有和合。谓无明缘行等。受缘爱爱缘取。广说乃至生缘老死。或有六处住和合。谓四食及命根。或有工巧处成办和合。谓工巧智及彼相应业具士夫作用。或有清净和合。谓十二种无杂集会。即自他圆满等。又有世俗和合。谓诸有情依等意乐增上力故互不相违。无诤无讼亦不乖离复次云何名身。谓依诸法自性施设自相施设。由遍分别为随言说唯建立想。是谓名身。云何句身。谓即依彼自相施设所有诸法差别施设。建立功德过失杂染清净戏论。是谓句身。云何文身。谓名身句身所依止性所有字身。是谓文身。又于一切所知所诠事中。极略相是文。若中是名。若广是句。若唯依文但可了达音韵而已。不能了达所有事义。若依止名。便能了达彼彼诸法自性自相。亦能了达所有音韵。不能了达所简择法深广差别。若依止句。当知一切皆能了达。又此名句文身。当知依五明处分别建立。所谓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世间工巧事业处明复次云何流转。谓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是谓流转。又此流转差别多种。或有种子流转。谓有种子不现前诸法。或有自在势力流转。谓被损种子现行诸法。或有种果流转。谓有种子种不被损现行诸法。或有名流流转。谓四非色蕴。或有色流流转。谓诸内外十有色处及与法处所摄诸色。又有欲界流流转。谓欲缠诸行。又有色界流流转。谓色缠诸行。又有无色流流转。谓无色缠诸行。又有乐流流转。谓乐受及彼所依处。如是苦流流转不苦不乐流流转当知亦尔。又有善流流转。谓诸善行。又有不善流流转。谓诸不善行。又有无记流流转。谓诸无记行。又有顺流流转。谓顺缘起。又有逆流流转。谓逆缘起复次云何定异。谓无始时来种种因果决定差别无杂乱性。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尔。又此定异差别多种。或有流转还灭定异。谓顺逆缘起。或有一切法定异。谓一切法十二处摄无过无增。或有领受定异。谓一切受三受所摄无过无增。或有住定异。谓一切内分乃至寿量。一切外分经大劫住。或有形量定异。谓诸有情于彼彼有色生处。所受生身形量决定。及诸外分四大洲等形量决定复次云何相应。谓彼彼诸法为等言说为等建立为等开解诸胜方便。是谓相应。又此相应差别分别有四道理。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尔道理。此诸道理当知如声闻地等已广分别复次云何势速。谓诸行生灭相应速运转性。是谓势速。又此势速差别多种。或有诸行流转势速。谓诸行生灭性。或有地行有情轻健势速。谓人象马等。或有空行有情势速。谓诸飞禽空行药叉及诸天等。或有言音势速。谓词韵捷利。或有流润势速。谓江河等迅速流注。或有烧然势速。谓火焚燎猛焰飙转。或有引发势速。谓放箭转丸等。或有智慧势速。谓修观者简择所知迅速慧性。或有神通势速。谓大神通者所有运身意势等速疾神通复次云何次第。谓于各别行相续中。前后次第一一随转。是谓次第。又此次第差别多种。或有流转次第。谓无明缘行。广说乃至生缘老死。或有还灭次第。谓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或有在家出家行住次第。谓陵旦而起澡饰其身。被带衣服修营事业。调畅沐浴涂饰香鬘。习近食饮方乃寝息。是在家者行住次第。若整衣服为乞食故入聚落等巡次而行。受如法食还出安坐。食讫澡手荡钵洗足。入空闲室读诵经典如理思惟。昼则宴坐经行。净修其心断灭诸障。至夜中分少当寝息。于夜后分速复还起。整服治身归所习业。是出家者行住次第。或入僧中随其长幼修和敬业。敷设床座次第受筹分其卧具。处所利养及营事业。或有增长次第。谓婴孩童子等八位次第生起。或有现观次第。谓于苦等四圣谛中次第现观。或有入定次第。谓次第入九次第定。或有修学次第。谓增上戒学为依。次生增上心学。增上心学为依。后生增上慧学复次云何时。谓由日轮出没增上力故。安立显示时节差别。又由诸行生灭增上力故。安立显示世位差别。总说名时。此时差别复有多种。谓时年月半月昼夜刹那腊缚牟呼栗多等位。及与过去未来现在复次云何数。谓安立显示各别事物。计算数量差别。是名为数。此数差别复有多种。谓一数二数。从此已去皆名多数。又数边际名阿僧企耶。自此已去一切算数所不能转。是故数之边际名不可数复次种子云何非析诸行别有实物名为种子。亦非余处。然即诸行如是种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为种子亦名为果。当知此中果与种子不相杂乱。何以故。若望过去诸行即此名果。若望未来诸行即此名种子。如是若时望彼名为种子。非于尔时即名为果。若时望彼名果。非于尔时即名种子。是故当知种子与果不相杂乱。譬如谷麦等物所有芽茎叶等种子。于彼物中磨捣分析求异种子了不可得。亦非余处。然诸大种。如是种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即谷麦等物能为彼缘令彼得生。说名种子。当知此中道理亦尔问前已说损伏染法种子。善法种子损伏云何。答若常殷重习善。相违诸染污法。是初损伏。若执取邪见多习邪见如诸外道。是第二损伏。若多修习邪见诽谤。如断善根者。是第三损伏。若能永害染法种子。如前已说。是第四损伏复次若略说一切种子。当知有九种。一已与果。二未与果。三果正现前。四果不现前。五软品。六中品。七上品。八被损伏。九不被损伏。若已与果。此名果正现前。若果正现前。此名已与果。若未与果。此名果不现前。若果不现前。此名未与果。若住本性。名软品。若修若练善不善法未到究竟。名中品。若修若练已到究竟。名上品。损及不损如前应知复次我当略说安立种子。云何略说安立种子。谓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诸法遍计自性妄执习气。是名安立种子。然此习气是实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诸法不可定说异不异相。犹如真如。即此亦名遍行粗重。问若此习气摄一切种子。复名遍行粗重者。诸出世间法从何种子生。若言粗重自性种子为种子生。不应道理。答诸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问若非习气积集种子所生者。何因缘故建立三种般涅槃法种性差别补特伽罗。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种性补特伽罗。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真如所缘缘故。答由有障无障差别故。若于通达真如所缘缘中。有毕竟障种子者。建立为不般涅槃法种性补特伽罗。若不尔者。建立为般涅槃法种性补特伽罗。若有毕竟所知障种子布在所依。非烦恼障种子者。于彼一分建立声闻种性补特伽罗。一分建立独觉种性补特伽罗。若不尔者。建立如来种性补特伽罗。是故无过。若出世间诸法生已即便随转。当知由转依力所任持故。然此转依与阿赖耶识互相违反。对治阿赖耶识。名无漏界离诸戏论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佛书题解:瑜伽师地论 解题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论》。相传古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