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已说有寻有伺等三地决择。三摩呬多地决择我今当说。谓补特伽罗多随烦恼染污相续。不能正证心一境性。云何名为多随烦恼。谓有诏诳。矫诈。无惭无愧。不信懈怠。忘念不定。恶慧慢缓。猥杂趣向前行。舍远离轭。于所学处不甚恭敬。不顾沙门。唯悕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云何有谄。谓自有过而不能于大师智者同梵行所如实发露云何有诳。谓不真实显己功德。彼实无德而欲令他诸有智者同梵行等了知有德云何有矫谓于增上戒毁犯尸罗。或于轨范毁犯轨范。由见闻疑他所举时。遂用余事假托余事。或设外言而相诱引。如经广说。谓由谄诳增上力故。云何有诈。谓怖他故。或复于彼有所悕故。虽有犯重而不发露亦不现行。非实意乐诈于有智同梵行所。现行亲爱恭敬耎善身语二业云何无惭无愧。谓观于自或复观他无所羞耻。故思毁犯。犯已不能如法出离。好为种种斗调违诤云何不信。谓于佛法僧心不清净。于苦集灭道生不顺解云何懈怠。谓执睡眠偃卧为乐。昼夜唐捐舍众善品云何忘念。谓于久远所作所说。不能随念不令随忆。不守根门不正知住。云何不定。谓于定地下至作意亦不能得云何恶慧。谓住自见取执不平等难舍言论云何慢缓。谓不捷利亦不明了。不自起举无所能为。不能以身供侍有智同梵行者云何猥杂。谓乐与在家及出家众共相杂住。又乐寻思诸恶不善欲寻思等乃至家势。相应寻思多随寻思多随伺察云何趣向前行。谓受僧只或复别人诸衣服等所有利养。或请僧只及与别人。皆名趣向。若诸苾刍于如是事最初前行。故名趣向前行云何舍远离轭。谓于远离边际卧具远离众恶人所习近似寂静室。远弃舍之不生欲乐云何于诸学处不甚恭敬。谓遭厄难宁舍学处不弃身命。志求身乐及与寿命。不能随护所有学处云何不顾沙门谓弃舍学处好为退转。或犯尸罗行诸恶法于内腐烂。广说乃至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况当悕求沙门果。证八支圣道云何唯悕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谓或为王之所逼迫而求出家。或为怨贼之所逼迫。或为债主之所逼切。或为恐怖之所逼切。或为财宝常所匮乏恐畏不活而求出家。不为自调自静自般涅槃而求出家常知此中依同梵行而共止住有所违犯。发起最初四随烦恼。依增上戒有所违犯。当知发起无惭无愧。依增上心及增上慧。当知发起始从不信乃至恶慧诸随烦恼。此中不信及与懈怠依俱违犯。忘念散乱依增上心违犯而起恶慧。依犯增上慧起不信懈怠增上力故。当知发起慢缓猥杂。趣向前行。舍远离轭。忘念乱心及与恶慧增上力故。当知发起于诸学处不甚恭敬不顾沙门。唯悕活命不为涅槃而求出家复有三种补特伽罗。依三处引诸随烦恼。云何三种补特伽罗。一依正法而出家者。二在居家受用欲者。三正法外而出家者。云何三处引随烦恼。所谓最初补特伽罗。依放逸处引随烦恼。此复二种。谓或依内妄显己德。为衣服等利养恭敬。自说己得胜过人法。或复依他诸有智者同梵行等。以身语业逼迫加害损恼毁辱。当知第二补特伽罗。依耽欲处引随烦恼。彼由耽着诸欲因缘受用诸欲。依身语意行三恶行。当知第三补特伽罗。依邪行处引随烦恼。略有三种。谓随逐远离。随逐愦闹。随逐学处起随烦恼。云何随逐远离起随烦恼。谓诸外道随逐远离所有卧具。而为五盖覆蔽其心。或住于苦领受身心诸苦恼故。或复远离烦恼对治。由离信等五种根故。彼由如是住染污故。住苦恼故。无有对治能除染污苦恼住故。是名随逐远离诸随烦恼。云何随逐愦闹起随烦恼谓各别执异见异欲相违言论。建立自品他品差别。广起忿恨乃至诳谄。是名随逐愦闹诸随烦恼。云何随逐学处起随烦恼。谓观自他现行诸罪。无有羞耻毁戒穿戒。是名随逐增上戒学诸随烦恼。若有依止世间等至。于其下劣计自为胜。或于相似计自为胜。心生高举。是名随逐增上心学诸随烦恼。若少听闻不能观察所有善法。是名随逐增上慧学诸随烦恼。如是一切总略说名非法之行不平等行。由非善义名非法行。非爱果义名不平等行复次若观行者。修十遍处能为五事。何等为五。谓由修习地遍处等乃至白遍处故。便能引发化事变事诸圣神通。又由修习空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往还无碍诸圣神通。又由修习识无边处一切处故。便能引发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诸胜功德。又即由此识无边处遍处成满。便能成办无所有处解脱。及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又即由此成满因故。便能证入想受灭解脱最胜住所摄。又由识无边处故。无边无量遍满行转。是故此上不立遍处胜处。遍处是诸解脱能清净道。又诸解脱由所知障解脱所显。由此声闻及独觉等。于所知障心得解脱复次略由三相修等至者。爱味等至。谓或证得等至出已计为清净。可欣可乐可爱可意随念爱味。或未证得或已证得。未来爱味增上力故。追求欣乐而生爱味。或已证得计为清净。可欣可乐乃至广说现行爱味。若从定出可生爱味。若正在定无有爱味。言爱味者。谓于是中遍生贪着复次下地诸法。若生上地不现在前。上地诸法若生下地。其离欲者或现在前。若生下地于上起爱。未得离欲不定心者。当言此爱是欲界系。当知此爱或是染污或不染污。云何染污。若生是心。我今云何当证如是广大喜乐所随等至。若得证者。我当如是如是爱味。又我云何当得生上常恒不变。当知此爱是染污爱。若有起心专求离欲欣乐证入上地寂静。当知此爱是不染污复有三种诸法断灭。谓对治断灭。现行断灭。弃舍断灭。诸烦恼事之所显现。是初断灭。诸行生灭之所显现。是第二断灭。若生上地或入无余依涅槃界。下地诸行及一切行弃舍所显。是第三断灭复有三退。一未得法退。二已得法退。三习行法退复依世间诸近分定。若方便道。若无间道。若解脱道。或为断灭或为证得而修习者。彼于所缘或观过失或观寂静。观下过失观上寂静。若胜进道。当知彼是遍满所缘或无漏缘复次诸近分摄六种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此中了相胜解作意。方便道摄。远离加行究竟作意。无间道摄。摄乐作意。四种道摄。观察作意。胜进道摄问何缘故说修静虑者静虑境界不可思议答修静虑者已善修治磨莹其心。有如是相威德势力。随所欲为皆能成办。非不如意法性故尔。是故说彼由寻思道不可思议复有二种修静虑者。于一事中俱发变事胜解神通皆得自在。此二神通互相障碍。而此二通无偏大者不相映夺。彼后无间一于此事神通无碍。如其所欲皆能转变。第二神通便被障碍。此中因缘云何应知。由彼二人势力威德皆悉平等俱时发起变现神通。然其所作互不相似。由彼神通所欲为事。不相似故。于此一事二种神通互相障碍尔时有一作是思惟。何因缘故我此神通今有障碍。将无我定有退失耶。此一定者。即于此事起是余心。第二定者。即于此事数数专注心无散乱。所发神通能无障碍。随神通力如意转变。若二神通威德不等。随其胜者所作成办。若二神通威德相似。先作意者成办非余复有四种修静虑者。一依近分定修静虑者。二依染污定修静虑者。三依世间定修静虑者。四依出世间定修静虑者。于六作意。谓了相等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修定转时。当知是初。爱上静虑广说乃至疑上静虑。当知第二。若住余善世间静虑。当知第三。谓能引发现法乐住无量作意世间功德。又能引发游戏神通若顺决择分所摄受空无愿无相解脱门所显静虑。当知第四复次无想等至当言唯一有漏。灭尽等至当言无漏。由与烦恼不相应故。非相应故。无所缘故。非诸烦恼之所生故。是出世间一切异生不能行故。唯除已入远地菩萨。菩萨虽能起出世法令现在前。然由方便善巧力故不舍烦恼。又此等至当言非学非无学摄。非所行故似涅槃故复次当释随身念。经谓。心清净行苾刍有四种随烦恼。一毁犯禁戒。二散乱寻思。三保着内身。四保着外境。毁禁戒者。由忧悔门。于三摩地能为障碍。乱寻思者由三种门。一由于过去境随念散乱门。二由依掉举流散恶见恶闻恶语恶行。唯乐闻思散乱门。三由先串习势力所持散乱门。保着内身者。由于生死无厌患门。保着外境者。于未来境由欣乐门。当知此中为欲对治初随烦恼故。修一作意。谓正知作意。为欲对治第二随烦恼故。修三作意。谓称顺彼所缘作意。了别彼相能对治彼寻思作意。彼所依心调练作意。为欲对治第三随烦恼故。应修分析积聚作意。为欲对治第四随烦恼故。应当修习不净作意。又初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忘念。第二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保着内身外境二种贪欲。第三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恶见等所有散乱。第四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先所串习势力任持所有散乱。第五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于身净有情想。第六作意修习多修习故。能断四贪。所谓色贪触贪形贪及承事贪。如是作意修习为依。断随烦恼心触正定。证得近分根本胜定。又能证得有喜离喜清净安乐。又依如是正定心故。如实了知上地有情无常性。及诸行无常性。云何了知有情无常住。谓得天眼清净过人见诸有情。乃至广说。云何了知诸行无常性。谓能随入未来过去现在作意缘生智故。此随身念依于三处。谓依增上心。增上慧学。修治业地。依增上心学处。依增上慧学处。为欲断除所余诸结。修念住等所有一切菩提分法之所依止。由三因缘不与一切外道沙门婆罗门共。谓于修治业地资粮圆满故。于奢摩他聚无有爱味故。于般涅槃爱乐随逐心。非烦恼火所生处故。又此修念资粮圆满为依止故。四果清净。谓处聚落世法所生烦恼不染。处阿练若空闲所生烦恼不染。处阿练若聚落所生烦恼不染。于二处所不能堪忍淋漏等苦烦恼不染。奢摩他聚无有爱味为依止故五果清净。谓四种清净静虑。及寂静解脱。于般涅槃爱乐随逐心。非烦恼火所生处为依止故。九果清净。谓初三果及六神通。此随身念当知五种清净所摄。谓不定地清净故。定地清净故。摄清净故。不共清净故。不共果清净故。又随逐身转故。彼所摄受故。名随身念复次当释摩诃俱瑟祉罗经有二解脱。一慧解脱。二心解脱。此中依慧解脱。谓世间慧之所行者。当知即是建立恶行及与善行并彼因缘。彼体性者。当知即是恶行善行。并彼因缘善不善等体性差别。如实正智。又依心解脱。谓心染净之所依者。当知即是色等境界。能取了别彼世间慧。心解脱果。当知即是于彼相应相杂下类杂染出故。即慧解脱增上力故。出世间慧之所行者。当知即是由世间慧及心解脱增上力故。如实了知一切境界。即出世慧心解脱果。当知即是一切种类杂染出故。此中若世间慧若出世慧。总略为一说名正见。正见因缘。当知即是有佛出世听闻正法无倒思惟。又出世间正见果相。当知即是前后常故无所对故。若法所治若有生已无灭所治。若无灭已有生。彼法名有所对。若法所治。若有若无。若生不生。常时是有。彼法名无所对。又即此果由心解脱增上力故。于自所行及彼所依得清净者。当知即是由清净心增上力故。于诸色根所行境界不生杂染。及令诸根顺清净故。又解脱心住者。当知即是寿之与暖。展转相依相属而住。又此世间及出世间二种解脱果差别者。当知即是于诸受中及因缘中。有痴爱者后有当生。无痴爱者后有不生。又彼相杂而相应故。彼能依止心法清净。当知即是非现在缘之所染污领受彼故。即二解脱住差别者。当知即是六寂静故。由清净识没平等故。非由彼所依平等故。于入定时不由加行入寂静故。于出定时不由加行出寂静故。次第出故。于在定时三行不行得寂静故。于远离出心寂静故。谓于三时。一于阿练若与同梵行共相杂住。二于聚落中与诸在家共相杂住。三于二处行相现行。于亲近出心寂静故。谓于三时。一于有色世间胜定出故。二于无色世间胜定出故。三于出世间有心定出故。又此诸定非唯灭定出已方得。亦先已得今起现前。此中前二由次第定故。展转获得胜定清净。后一不由次第定故。然由通达无相界故。展转获得胜定清净。又有相定由有相作意入住出定。若无相定由无相作意入定住定。由有相作意当知出定复次当释法因缘经。谓于阿毗达摩阿毗毗奈耶中。善巧苾刍或邬波索迦。欲依解了而请问者。当依八相而兴请问。何等八相。谓解了事。解了所治。解了果。解了自性。解了果差别。解了所依。解了功德。解了证得。解了事者。谓能解了五取蕴故。解了所治者。谓爱杂染及见杂染。由爱杂染故于后有灭不生欣乐。由见杂染故虽生欣乐而不能证。解了果者。谓此三种杂染永断。解了自性者。谓八圣支道。此复种种差别。宣说对治外道诸邪道故。名八圣支道。对治三种杂染故建立三蕴。谓对治恶行杂染故。对治诸欲杂染故。对治诸见杂染故。是出世间有为所摄。解了果差别者。谓诸断灭。是出世间无为所摄。解了所依者。谓三摩地。此复四种应知。一由种姓故。谓所有定一切皆由静虑种姓。随所宣说诸静虑支皆能解了。二由相故。三由生所缘相故。四由成办因缘相故。解了功德者。谓灭尽定最第一住。说名解了功德。当知此相复有五种。谓灭事故。寂静相似影像故。入定因缘故。出定因缘故。出定功德故。解了证得者。谓于五取蕴以八种相观察诸受。谓观察自性。观察现法转因缘。观察现法转灭因缘。观察当来转因缘。观察彼二转灭因缘。观察转因缘因缘。观察还因缘因缘。及观察还。此中乐俱行对治。谓于最胜根本静虑。苦俱行对治。谓得近分出离欲俱行。不苦不乐俱行对治。谓即于根本静虑。为欲显示转因缘灭故。即依诸受说所有受皆悉是苦。由彼三受约第一义皆是苦故。言相对者。谓有此故施设于彼。是名相对。此中诸受展转相对。由彼一切苦所摄故。又由有此第一义苦。施设无智。由有此故施设治彼出世之慧。由有此故施设彼果寂灭涅槃。是故彼彼诸法。说与彼彼诸法相对复次当释眠缠。谓勤修习内心寂静奢摩他行诸苾刍等。为欲断除诸随烦恼。应知五种对治之相。谓远离闇相。于能随顺举欢喜法。发生正举加行道理。损害诸见诸见功用诸见所依功用。彼随烦恼既断灭已。复有五种任持定法。何等为五。谓诸远离远离处所。顺定言说。顺无染心资生众具。从有智者同梵行所。获得随顺教授教诫美妙言说。于诸世间等持等至。远离爱味及无漏行如理作意复次彼勤修习增上心学诸苾刍等。由三因缘当遣现行染污寻思。谓远离所缘故。厌患自性故。远离自性故。由三因缘远离自性。谓有对治力根猛利者。能顿远离。无对治力根处中者如其粗相能渐远离。无对治力根下劣者。于诸寻思因缘财食深见过患复次诸苾刍有六顺出离界三摩地修习支者。谓诸苾刍于闲静室勤修观行。当知三种补特伽罗有三三摩地。谓勤修习增上心者。于四有情怨行恶行净行恩行有众生缘定。又勤修习趣究竟者。有法缘定。又勤修习谛现观者。有法缘定。复次由三种大性大三摩地。能令速疾通达真如。既通达已能尽诸漏。谓由所缘大性故。由精勤大性故。由方便所摄作意大性故。又有二远离。能令速疾通达真如。谓于行处远离愦闹。及于住处离恶寻思
什么是瑜伽师修行的次第呢?即十七地。是哪十七地呢?嗢柁南颂说: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等三地、三摩地、非三摩四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这样,就具足了三乘。还有有余依地、无余依地。这就称为十七地。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二十卷)
本地分中五识相应地之一。 敬礼天人大觉尊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正知受学圣贤众 稽首无胜大慈氏普为利乐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引出最极法甘露 餐受美
此书标题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真实义品,乃为简略题。若具足言之,则应为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真实义品第四。由此,首应知此书为瑜伽师地论中之一品,兹说明之。本论大分为五:一、本地分,二、摄决择分,三、摄释分,四、摄异门分,五、摄事分。此品即在本地分中。此本地分中又分为十七地,兹免烦琐,不一一列名。然此十七地中:
导读 一千五百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孤身西行五万里,求取三藏经典,并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开创法相宗。一千五百年后,一位法师在法门寺佛学院开授《瑜伽师地论》,弘扬玄奘精神。他就是,陕西省佛教协会
《菩萨地持经》卷第十:「有二因缘等摄徒众:一者舍于贪心以财饶益离于贫穷,二者教修正义以法饶益拔恶邪见」。《毘尼母经》卷第六:「养徒众法,应教授以二事因缘当摄徒众:一法事摄,二依食摄。随力所能摄徒众多少也」。
妙境老和尚法语 (一)《瑜伽师地论》是全面地、深入地开示了什么是禅,我们若能认真地学习,你自己就会有主张:「喔!应该这样学习禅的!」就不会再随着别人的舌头转了。 (二)学习教义遇见了难关怎么办?可以
佛教典籍简介:《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略称《瑜伽论》,一百卷。弥勒菩萨讲述,无著菩萨记,唐代玄奘大师译。 无著菩萨是公元四、五世纪顷,北印犍陀罗国人。为古代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初
弥勒、唯识宗的初祖,其生平事迹大小乘经典记载颇多。在《上生兜率天经》称弥勒诞生于波罗捺国却波利村婆婆利大婆罗门家。《华严经、八法界品》以弥勒为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五十二位善知识。大小乘经典共同认为:弥勒将来继承释迦在娑婆世
佛书题解:瑜伽师地论 解题 著译者: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100卷,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册,经号1579。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yabhūmi,全百卷,,旧名《
提要 《瑜伽师地论》中,第35-50卷的〈菩萨地〉是印度本土有关菩萨道的集大成的要典,其内容谈空不多,注重实践细节则多! 本文指出,想走菩萨道,就要先具有菩萨的种性,培养广大的心胸,眼光放远而实践则要拉
一、前言 《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一般被视作唯识宗的要典,本文先略述汉藏所传《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译本及其内容架构,而后从《瑜伽师地论》内部的歧义,推测无著菩萨编着《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过程。 二、汉藏所传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 汉地所传的《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共100卷,分成五分: 〈本地分〉(卷1~50),共50卷。 〈摄决择分〉(卷51~80),共30卷。 〈摄释分〉(卷81~82),共2卷。 〈摄异门分〉
中观与瑜伽 ---慧光法师--- 印度发展的两大佛教学理:中观跟瑜伽,在这个上面又有一个分支,我们叫佛性。所以有三种。佛性应该是瑜伽与中观的结合。 中观它是讲「一切法皆空」,它是讲普遍性的道理。一切法皆空,不是只有我空,境界什么统统都是空,是普遍的真理实
佛学对象的中心范畴是“真实”。它是就“所知、所觉、所证”——是就境、行、果中的“境”说起的,而“所知、所觉、所证”又不仅有感性的,而且有理性所缘的对象,也包含佛教圣人所亲证的境。因此,“真实”与“所知、所觉、所证”之间的关系,对于世间的人来说,必然包含思维与存在和直觉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佛教修行人来说,所追求的真实
禅为“禅那”之简称,华译为静虑,即静息念虑的意思。修禅之法有二种,如来禅和祖师禅。如来禅者,如经论所说的四禅八定;祖师禅者,经论之外,历代祖师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的禅法。慧律法师在《首楞严义贯总绪》讲道:“无论净土、密宗、还是律宗乃至各大宗派,若要成就,都要进入禅的境界,然后在禅定中修行”。因此说,禅是基础,无禅定对解脱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论》。相传古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