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如何安立道场
于是圆觉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注解]
⒈ 圆觉菩萨 信解行证,诸觉已圆,名为圆觉菩萨。前虽病尽理圆,仍恐下根难入。圆觉菩萨依众生心请问方便道场。普被群机,上中下机,普归圆觉。前节行解已圆,至此名为证极。证极之境,更无别体,唯是圆觉。最初标指圆觉为陀罗尼门,从本起末。今显义已周,还至圆觉,摄末归本。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⒈。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⒉。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⒊,求哀忏悔⒋。遇善境界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⒍。
[注解]
⒈当立期限根有利钝,期有远近,对病设药。所以分别立三种期限。
⒉施设形像 大师去世,不睹真仪。设像谛观,引心入法。相即无相,即见如来。亦可想佛真身常在不灭。
⒊稽首十方诸佛名字 以名召体,观而礼之。准勒那三藏礼佛观门,有七礼法|一、我慢礼。二、唱和礼。恭敬礼,敬从心发,运于身口。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五、起用礼,观身与佛,皆从缘起,如幻如影,普运身心,遍礼一切。、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缘他佛。七、实相礼,若内、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实相。见佛可礼亦是邪见,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名平等礼。
⒋求哀忏悔 忏名陈露先罪,悔名改往修来。其所忏法,不出惑业报等三障。今欲忏者,须知展转起由。由无始不觉,起贪嗔痴,发身口意,造一切业,受诸苦恼。若约责,三障俱忏。若就所作,唯忏恶业。
⒌遇善境界 感应道交,或见佛像,或睹光明。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堕群邪。
⒍一向摄念 亦名会缘入实。初以尘心粗重,令托胜相为缘。相既皆虚,诚宜入实。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乃至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以正念摄驰散之动,空而又寂,方能现佛形像。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⒈,身心安居⒉平等性智⒊,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注解]
⒈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 伽蓝,意译众园。是众居处故。圆觉则万德所依,八识海澄,流注寂灭。体遍法界,故得名大。于四智中,是大圆镜。
⒉ 身心安居 身即五识,依色根所发。心即意识,以五识取尘,意识分别,熏动心海,波浪从生。故不得安。今意无分别,五不妄缘,识浪永寂,与体一如。故名安居。身安故即成所作智,心安故则妙观察智。
⒊ 平等性智 此以四惑相应,妄计赖耶为自内我。于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见。今既所缘性寂,能缘七识自如,如性皆同,得平等性。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⒈。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⒉,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⒊,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⒋,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⒌。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
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注解}
⒈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信解行证,虽阶级不同。而所信乃至所证之法,元来不异。解则解其所信,修则修其所解,证则证其所修。今明证得境界,若非本所信等法,即不应取。
⒉ 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众生无始已来,念念希欲五尘之境。今已了悟,发心念念希欲悲智六度等境。熏习自心,转染识种子成圣智种子,
⒊ 先取数门 此有二意。一、先用数息观门。治诸觉观,渐入妙境。修出入息,有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或依次第修,或随宜方便。二、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前心息相依,息调心净。了知心中生住异灭,粗细妄念,本末分齐头绪数量。十信凡夫觉灭相,三贤觉异相,十地觉住相,位满觉生相。觉生相者,动念都尽,唯一心在。心本无初相,说知初相,即是无念。若得无念,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乃至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圆觉。
⒋ 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 初则宴坐照见,后则行住皆知。知即无患,譬如妖魅所欲着人,若知其名,自然消灭。涅槃经水:如人觉知是贼,贼无能为。
⒌ 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今三观既修,则万行已圆。入如来地,亲见如来,名为如来出世。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