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佛性论 题解

  题解

  《佛性论》四卷,原无作者,自《开元释教录》始题为世亲所造。为陈真谛三藏所译,无别译本。由於《佛性论》宗教在讲佛性实相,与法相唯识之义不甚相契,且译文有许多可疑之处,所以后来唯识学者并不太重视此论。在中土有关此论的注疏与阐释之作亦很少,遍查各藏,唯存贤洲所记〈佛性论节义〉一文。

  《佛性论》破显两存,以破显正,既节节破斥外道,小乘及大乘空宗之执,又广摄法相唯识、般若空宗与如来藏之义,取精用宏地融铸佛性实相,表现了论者不偏局於一宗的学识与心量。此论宗依《涅槃》、《胜鬘》等如来藏经,不仅以如来藏来说佛性之礼,更提出一切染净诸法「皆以如为本」的思想(注释:见《佛性论》卷一),这显然与唯识学主张阿赖耶识为一切法的依持不同,所以近世有学者,如印顺法师,疑此论非世亲所造。尽管此论不像《摄大乘论》、《唯识三十论颂》等论那样,为后世广为引述,发挥,但从学理上说,其也成为中国佛学发展史不可或缺的一环,这至少可表现为以下二点:

  (一)折衷调和了魏晋南北朝中国佛学史上的「佛性当现」之争,即佛性是本有还是始有的歧义。《佛性论》从「应得」和「至得」两方面来说,如来性为一切众生所共有,只是其处修道前的因位之时,尚为烦恼无明所障蔽,故不得现,并非本来没有,因而谓之「应得」。而假借修习证道之后,则佛性始能彰现,谓为「至得」。所谓「至得」,非指佛性通过修道而生,而是通过修道而生,《佛性论》卷三中云:「此法必须因道而至,非道能生,是故未修时不得言无。」(注释:见《佛性论》卷二)所以佛性既是本有,又须修习而始得。

  (二)直接提示了对中国佛学的深远影响的《大乘起信论》。《起信论》的是非真伪问题历来就有异议,但其题为真谛所译,至少暗示其与真谛思想间,存在某些学理上的关联性。细观《起信论》与《佛性论》二论旨趣,不难发现二者的相似性,甚至可以说,《起信论》的许多思想是《佛性论》的深化。如二论皆以如来藏或真如为本,而又结合唯识之义来讲佛性实相与生灭现象的关系。《佛性论》调和了南北朝以来的「佛性当现」之争,而《起信论》不仅更进一层,以「本觉」与「始觉」不二这一对特殊概念予以折衷,而且还对南北朝以来的佛性与心识关系问题作了理论上的圆融。更为明显的是,《佛性论》从「体」与「相」两个方面来讲佛性实相,而《起信论》则更以「体」、「相」、「用」三大来讲真如的无上妙义。从这些角度来看,我们不妨认为《佛性论》对於中国化佛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佛性论》的作著世亲(Vasubandhu),亦有译为大亲,是印度佛学史上才华杰出而又著述丰富的人物。他与其兄无著一起为印度佛学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创造了大乘唯识学的理论。关於世亲生活的年代,近人多有研究,但仍异说纷纭,疑议丛生,如日本渡边海旭在〈陈那及其出现的年代〉一文中,以为世亲是公元五世纪人,约出生於公元四二○年,卒於五○○年。宇井伯寿在《印度哲学史》中,则以世亲为四世纪人,约生於公元三二○年,卒於四○○年。其彼此相差,竟至一个世纪。我国印顺法师曾在其《印度佛教》中,提出近於宇井之说法,而后来又专著〈世亲的年代〉一文,折衷诸说,认为世亲应生活在公元三六○年至四四○年之间。西方学者对此问题亦多有考订,说法不一,我们姑且假定他为五世纪左右的人。

  世亲的历史,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有真谛译的《婆薮般豆师传》,与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中有关世亲的片段事迹。据这些材料来看,世亲一生可大致分为二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归宗有部时期,第二个时期为大乘时期。

  据《大唐西域记》所说,世亲为西北印度之犍陀罗(Gandhara)国人,生於佛灭后九百至一千年间。其初於「说一切有部」出家受业,则於听慧颖悟,博闻强识,不久便通达有部的全部法义,成为一个典型的有部学人。但他并不以此自满,旋又深研经部法义,作为取舍抉择的宗本。后为了学习婆沙法义,又到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师从悟入(Skandhila)论师,研讨婆沙三藏,历数年始去。世亲回到犍陀罗后,广采众义而著《阿毗达磨俱舍论》一书,并时而会通经量部思想来批评有部,致使有部学者怒而反驳。有部学者众贤(Samghabhadra)论师,为了维护有部正统思想,破斥《俱舍论》,历十二年写成一部八十万言的《俱舍雹论》,对世亲详加批评。后来众贤亦深有所悟,自知理有不足而悔。世亲未再著论驳斥众贤,同时将其《俱舍雹论》改题为《顺正理论》,使之流播於世。世亲晚年,接受其兄无著化导,「感悟追悔」,舍小乘而归宗於大乘。他研精覃思,对无著所开创的大乘唯识之学,进行了系统而又饶有深义的阐释与弘扬,造大乘论,凡百馀部,被誉为「千部论师」。

  世亲大师并不偏局一学,他所著论释,除唯识系外,亦旁及中观等大乘空宗之系,《婆薮盘豆法师传》中云:「天亲方造大乘论,解释诸大乘经。《华严》、《涅槃》、《法华》、《般若》、《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论,悉是法师所造。又造《唯识论》,释《摄大乘》、《三宝性》、《甘露门》等诸大乘论。凡是法师所造,文义精妙,有见闻者靡不信求。」世亲所造诸论中,以其晚年所著《唯识三十论》一书最为精熟,成为印度唯识思想史上最脍灸人口的一部论典。此论虽仅有短短三十个偈颂,但它所含摄的法义,却是「约千训於一字,含万教於一言」。故而此论成为当时及后世许多唯识学者群起为之注释的一部论典。各家注说,各引一端,形成众多唯识学流派。后世研究唯识学的学者,也多以此论为宗本。

  世亲之学上承弥勒、无著之唯识诸义,并使之更臻系统。玄奘大师所译《摄大乘论》卷上,论及赖耶缘起的起源,远自小乘经典为发端,而后导致部派佛化地部与经量部等唯识思想的萌芽。无著至此,才举经证,成立阿赖耶识说。从赖耶缘起史上看,无著为此说真正的创导者。然真正成立阿赖识思想体系,并集其大成者,则为世亲。无著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的「五识身相应地」与「意地」里,虽然讲唯识思想,但尚未说明阿赖耶为何物,到了《摄大乘论》中,无著才以经证与理证来分别说明阿赖耶识成立的理由。尽管他举出阿赖耶识的名义,其三相、薰习义及其与种子和前七识的关系,但这些在世亲的《唯识三十论》中,不出初能变的三相门与三性分别门,二能变的心所相应门与三性分别门。至於对整个唯识思想的体系问题,无著尚未论及,而这却是在世亲唯识学思想中才得以完成的。

  世亲造论的方法往往是破立双融,他一方面破斥各种外道、小乘及大乘非了义说,同时又正面建设自己的学说。在世亲著作中,破斥外道的主要论典,计有《唯识二十论》、《佛性论》、《涅槃论》以及《俱舍论》的〈破我品〉等。如《唯识二十论》中,驳斥了僧学派与吠世师的思相谬说。《佛性论》也对小乘之分别部、毗昙萨婆多部的佛性思想、外道靳世师学派以及僧佉学派的一切法皆有自性的偏执,乃至大乘空宗真、俗二谛的学说一一加以批判。不过,世亲在对各学派批判的同时,并不一概加以刊落,而是在各学派间相互抑扬,相互会通。如其《佛性论》中批判外道执有的过程中,就广引《中论》等中观空宗学说,提出一切法无自性。在讲佛性体相时,又泛摄《涅槃》、《胜鬘》等如来藏系经典之义,加以诠说。世亲正是在各大思想汇合交流的激荡中,推一本以贯万殊,扬榷百家而孕育出伟大的思想。

  真谛,梵名波罗末陀(Paramartha),又名亲依,梵名拘那罗陀(Gunarata),西天竺优禅尼国人。其少游诸国,历事众师,「群藏广部,罔不措怀,艺术异能,偏素谙练。虽遵融佛理而以通道知名」(注释:《续高僧传·拘那罗陀传》卷第一,(唐))道宣撰。)。可见真谛是一位对印度各派哲学都十分熟悉,而又倚重佛教的学者。

  真谛以弘道为怀,曾泛海南游,止於扶南国(今东埔寨)。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五三五——五四五年),派直后(官名)张汜送扶南国使者返国,访求名德和大乘诸论、《杂华》等经。真谛即应邀来华,并携带经论梵本二百四十夹,於中大同元年(公元五四六年)八月到达南海(今广州)。太清二年(公元五四八年)八月到建业(今南京),深受梁武帝礼遇,使住宝云殿从事译经。后逢侯景之乱,乃步入东行,於太清四年(公元五五○年)到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县令陆元迎住私宅,为招集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共事译经。是年十月始译《十七地论》、《中论》等,不久因乱中止。太宝三年(公元五五二年),真谛应侯景之请回到建业,住於台城。梁元帝即位后,迁住正观寺,和愿禅师等二十馀人,翻译《金光明经》。从承圣三年到敬帝绍泰三年(公元五五四——五五七年),他又历住豫章(今江西南昌)宝田寺,新吴(今江西奉新县)美业寺,始兴(今广东曲江县)建兴寺,还到过南康(今江西赣县西南)。陈武永定二年(公元五五八年),他又再还豫章,转临川(今江西抚州西),停於晋安(今福建省晋江县)。这一时期,真谛虽飘游各地,难以安定,但仍随方译经讲习,不曾中止。文帝天嘉二年(公元五六一年),又从晋安到梁安郡(今广东省惠阳一带),住建造寺讲《解节经》等。第二年九月,本拟泛海还国,因风转变,於十二月飘至广州。天嘉四年(公元五六三年),他应慧恺、欧阳顾等之请,译讲「大乘唯识论」(即《唯识二十论》)和《摄大乘论》等。天嘉五年又译讲《俱舍论》。后又重治《俱舍论》、《摄大乘论》,可见其对此二论之重视。光大二年(公元五六八年)六月,真谛有厌世之意,本欲往南海北山自尽,因弟子慧恺等力劝方免。同年八月,慧恺病卒,真谛为之大恸,惟恐《摄论》和《俱舍》无人弘传,乃邀集道尼、智敫等十二人,誓弘二论,勿令断绝。宣帝太建元年(公元五六九年)正月十一日入寂。弟子法海收集他的文稿,编为部轴。僧宗为他作〈行状〉,曹毗作〈别历〉,智敫撰〈翻译历〉,惜皆不传。

  关於真谛译述,据道宣《续高僧传》中本传记说,真谛来华二十三年,共译出经、论、记、传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历代三宝纪》所载共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开元录》刊定其译籍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其间有如此大差别,除收录标准不同,尚多许多误讹脱漏的问题。记载多部多卷者,把真谛自己的义疏也包罗於中,而记载部卷少者,则往往只限於他的译籍,据近代学者考订,现存真谛译述共有二十六部,八十七卷。

  真谛译述传学的特点可简要归约为以下几点:

  (一)以弘扬唯识学系的无著、世亲之学为主。像《决定藏论》,即是《瑜伽师地论·抉择分》的一部分,《三无性论》相当於《显扬圣教论》的〈成无性品〉,《解节经》勘同《解深密经》的〈序〉和〈胜义谛相〉二品,《转识论》相当於《唯识三十论》,《唯识论》、《中边分别论》、《摄大乘论》等一系列唯识学系的主要经论,他都已译出。中土唯识学的规模应该说是由他开创的。在真谛所传唯识学各经论中,他尤其推重《摄大乘论》,「自谛来东夏,虽广出众经,偏宗摄论」(注释:《续高僧传·拘那罗陀传》卷第一,(唐))道宣撰。)

  《摄大乘论》经他及其弟子的努力,遂遍及南北各地,并形成一批与地论师相并传的「摄论师」。

  (二)译述广泛。真谛虽学宗唯识,但他曾泛滥各家学说,以「通道知名」,所以亦能不拘一宗而广纳博采。如他介绍了关於早期印度佛教史《部执异论》,关於「翻外国语」的《杂事》(巳佚),属於小乘正量部律的《律二十二明了论》,属於印度数论派的《金七十论》等。此外,关於佛教逻辑的思想介绍,也散见於他的在关论藉之中,现存的有《如宝论反质难品》等。至於本书所说之《佛性论》,由於涉及到如来藏的思想,许多学人认为与真谛所传学说厘然有别,故不予重视,并致怀疑。此种做法不免门户之见,真谛虽宗唯识,却也善於广泛会通各种学说,故不可以此疑《佛性论》。

  (三)译讲并进。真谛翻译文字虽然有些艰涩,但他总是加进自己的解释,这即所谓「行翻行讲」。据《续高僧传》卷第一中的〈拘那罗陀传〉说他「讨寻教旨,通览所译,则彼此相发,绮缋辅显,故随处翻传,亲流疏解」。可见他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而且是极渊博的义学大师。如《大乘唯识论》译本一卷,其解释本论之文就有两卷。《俱舍论》偈一卷,论本二十二卷,其所作义疏则有五十三卷。《摄大乘论》论本三卷,释论有十二卷,义收有八卷。这些「义疏」都表达了真谛自己的思想与见解。其他比较重要的译文,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律二十二明了论》,论本只有一卷,注记解释则多达五卷。据《开元录》真谛录后记所载,属真谛所撰的经论义疏,总计为十九部,一百三十四卷,其数量殆与其译籍相等。但其大多早已亡佚,从残存於某些释论中的片断来看,其义疏除了对佛教的名相概念进行诠解外,还对佛教内外的大小乘各派以及外道论师的思想,作了批判性的介绍。这为研究印度思想史和佛教史,提供了相当珍贵的史料。

  真谛在华其间,虽处乱世,不遑宁处,但他不畏艰苦,随方译讲,所出经论疏记,为同时译译师所不及、他不仅开创了中国唯识理论的先河,且其节俭知足的生活风节与朝夕不懈的弘教精神,也造就了一代刻苦笃实的学风,至今仍弥久愈芳。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