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那先比丘经 1-8

  经典

  1象王听闻佛法

  译文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诸多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臣、长者、一般人民以及九十六种外道的人,总共有一万多人,一日,大众都在佛座面前听佛讲经。佛心想:众人聚在我处听法,份子越来越复杂,大多数的人既欢喜讲话,身心又难以安住。佛便想要舍离众人而去,到闲僻安静处所,静坐沉思,参悟大道。佛生此念後,便立刻舍离众人而去。走到山中,来到丛树林中,这些树颇有神异之气。佛坐在树下沉思,参悟大道。

  离树不远之处,有一群大象约五、六百头之多。其中有一位象王,看上去颇为贤德和善,能知晓何为善事何为恶事,如人一般。大象很多,大多数都围绕在象王身边。诸位小象则走到所居之地前面的水塘之中,嬉戏打闹塘水,使水变得混浊恶臭。诸位小象又走到前面水塘裏去喝水。一些在吃肥美之草,另一些在草地上奔跑践踏。我们众生的所作所为大多数都有类似的缺点(先把东西弄脏,然後自己又去吃) 。

  诸大象及小象搅动塘水,使之混浊恶臭,也使草地之草变脏,然而常常又在饥渴之时,去饮用浊臭之水,啃吃践踏过後之草。象王心想:我要抛开众象,走到一个僻静之处愉快一些。象王立刻抛开众象而去,转入山中,来到了头罗丛树之间。当时,象王看见佛陀也坐在树下,心中大为欢喜,立刻走到佛陀之处,低头屈膝,向佛施礼,然後又退到一边而立。佛心想:我抛开众人,来到这些树丛中间;没想到象王也抛开众象,来到这些树丛之中:其中蕴涵的意义如此这般相同!

  佛陀於是为象王阐说经义,说佛是人间最尊贵的圣人,象王是象群中最尊贵的代表。佛说道:我心中所思与象王心中所想如此合拍,现在我就与象王一起共同在这片树林裏快乐地生活。象王倾听了经典之後,心意立刻开通,理解了佛之微妙之意。象王环视佛所住之处,随即来回从容地走动,所到之处,用鼻喷水洒地,又用鼻子卷住野草扫地,用脚踩地,以使地面平整。象王每天朝暮侍候佛陀,天天如此。

  原典

  佛在舍卫国①只树给孤独园②时,诸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③、优婆夷④、诸天、大臣、长

  者、人民及事九十六种道者,几万余人,日於佛前听经。佛自念:人众日多,身不得安。佛意欲舍人众去,至闲避处,坐思念道。佛即舍人众去。入山,至蘖树⑤闲,其树大有神。佛坐其下,思念道。

  去树不远,有群象五六百头。中有象王贤善,知善恶之事,譬如人状。象辈众,多周匝⑥象王边。诸小象走居前水中,走戏,托捞⑦水,令浊恶。诸小象复走居前食。瞰美草⑧,走戏蹈践其上。我众大多患是⑨。

  诸象及小象子托捞水,令浊恶,令草不净,而反常饥饮浊恶水,食足践之草。象王自念:我欲弃是诸象,去至一避处快⑩耶。象王即弃诺象而去,转行人山,到头罗⑾蒙树闲。象王见佛坐树下,心大欢喜,即前到佛所,伍头屈睐⑿,为佛作礼,却在一面住。佛自念:我弃众人,来在是树闲;象王亦弃众象,来到是树闲;其义这同!

  佛为象王说经,言佛於人中寂⒀尊,象王於象中寂尊。佛言:我心与象王心这相中⒁,今我与象王俱乐是⒂树闲。象王听经,心意即开,解知佛意。象王即视佛所,仿佯⒃经行处,以鼻取水洒地,以鼻捞草扫地,以足蹈地⒄令平好。象王日⒅朝暮承事⒆佛如是。

  注释

  ①舍卫国:地名,即舍卫城,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

  ②只树给孤独园:又称「只园精舍」 。给孤独相传是舍卫城裏的一个富商,因好施舍孤独之人而得此名。他皈依释迦之後,购买了只陀太子的花园赠送给释迦。但只陀太子只卖地面不卖园中之树,而树赠送给释迦,故称「只树给孤独园」 。後泛指佛教圣地

  ③优婆塞:即指在家奉持佛法的男子。

  ④优婆夷:即指在家奉持佛法的女子。

  ⑤蘖树:即丛树。叶,音cong,丛的异体字。

  ⑥周匝:在周围环绕成一圈。

  ⑦托捞:别本《那先比丘经》作「挠捞」,即搅动之意。案:别本《那先比丘经》後缩「别本」 。

  ⑧噉美草:依「别本」 ,此句前後有漏译之处,且语次颇杂。参见附录「别本」卷上。嗷,吃也。

  ⑨患是:即有此缺陷。指人像众小象一样,既吃被搅浊的水而不知可恶,又以被践踏过的脏草为美食。这裏足借群象生活喻人世间饮食不乾净。

  ⑩快:轻松愉快。

  ⑾头罗:「别本」译作「校罗」 。不知何树。

  ⑿伍头屈睐:即低头屈膝。伍,低之异体字;脉,膝之异体字。

  ⒀寂:最之异体字。

  ⒁这相中:即这么合拍之意。中,符合、合拍之意。这,按文意应写著「适」,恰恰之意。

  ⒂是:这也,指示代词。

  ⒃仿佯:即彷徉,原意游荡、徘徊貌。此处作从容来回走动之意。

  ⒄蹈地:踏地、踩地。

  ⒅日:每天,名词作副词用。

  ⒆承事:即侍奉。

  2象王听阿罗汉诵经

  译文

  过了很久之後,佛陀涅槃了。象王却不知佛陀到何处去了,仍然每天来到头罗树林,为之周旋而走。到处寻找佛陀不得,便啼哭泪流,忧愁不乐,以至不能饮食。当时,国中正好有座佛寺庙舍建在山上,其寺名叫迦罗洹寺。寺中有五百名沙门常常居住在其中,这些沙门都证得了阿罗汉道。他们经常在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斋日时,诵读经书,直到天亮。

  当时,象王也在山上,正好住在某寺之中。象王知道有六天时间诵读经书。等到诵经之日,必定走到寺中,倾听众僧诵经。众位沙门知道象王心想听经,每次诵读经书之时,一定等候象王来到,然後才开始诵读经文。象王倾听经文直至天亮,既不瞌睡也不卧下,不动下摇。

  原典

  佛久後般泥洹去。象王不知佛所在,为周旋行。求索佛不得,便啼垂泪,愁忧不乐,不能食饮。时国中有佛寺舍在山上,名加罗洹寺。中有五百沙门常止其中,皆以①得阿罗汉道②,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常以是日诵经,至明。

  时象王亦在山上,止於寺中。象王知有六日诵经。至其日,当行人寺中,听经。诺沙门知象王意听经,欲诵经时,须象王来,乃诵经。象王听经至明,不睡不卧,不动不摇。

  注释:

  ①以:通「已」字。

  ②阿罗汉道:即指小乘佛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消灭了一切烦恼而进入了涅槃境界,是小乘佛教声闻四果中之第四果。

  3象王转生人道

  译文

  由於象王多次倾听佛经、侍奉佛陀的缘故,後来象王因为年寿已高,命尽而死,死後便转生人道,作为某人之子而生於一个婆罗门的家中。

  後来,年龄渐渐长大,没有倾听过佛经,也没有看过一个沙门,便抛开家人而走,来到深山之中,学习异道,在山上住了下来。靠近他住的地方也有一个婆罗门的道人,与他一同住在山上,互相往来,结为知心的朋友。他们俩之中有一人心想:我若不能断绝世间忧苦、衰老、疾病,死後必然堕入地狱、畜生、饿鬼、贫穷之中。因为这个缘故,我要剃掉头发,身披袈裟,追求进入罗汉涅槃的境界。另一个人心想:我宁愿求作一国之王,获得自由自在,并且使天下人民都要听随我的教化命令。

  像这样的发誓之後,两人分别因年寿已尽而死,後又都转生世间再次为人。其中一个先前想要做国王的人,出生在海边,成为国王的太子,名字叫做弥兰:其中一个生前想剃发做沙门、寻求罗汉涅槃之道的人,出生在天竺(印度)国,名字叫陁猎,出生时皮肤有纹,状似福田,仿佛肉披袈裟,有一头大象与之同日而生。天竺称象为「那」,父母便称其子为那先。

  原典

  象王数闻①经、承事佛故,後象王以寿命尽死,死後便化为人,作子生婆罗门家。

  以後,年长大,不闻佛经,亦不见沙门,便弃家去,入深山,学异道②,在山上止。近比③亦有一婆罗门道人,俱在山上,相与往来,共为知识④。其一人自念言:我不能於世闲悬⑤忧苦、老、病,死後当入地狱、畜生、饿鬼、贫穷中。用⑥是故,我欲剃头须,披袈裟,欲求罗汉泥洹⑦道。其有一人自念言:我愿欲求作国王得自在⑧,令天下人民随我教令。

  如是,久後,二人各命尽,俱生世间作人。其一人前求作国王者,生於海边,为国王太子,字弥兰;其一人前世欲剃头作沙门、求罗汉泥洹者,生於天竺,字陁猎,与肉袈裟俱生其家,有一大象同日生。天竺名象为「那」,父母便字⑨为那先。

  注释

  ①数闻:多次地听到。

  ②异道:指佛教以外的其他教派。

  ③近比:紧邻、紧挨著。比,靠近之意。

  ④知识:知心朋友。

  ⑤悬:吊起来,此处引申为了结。

  ⑥用:通「因」 。

  ⑦泥洹:即「涅槃」 。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已完成悟智(指菩提)之境地。

  ⑧自在:自由自在,无人管束。

  ⑨字:命名、取名。

  4学道证果的那先

  译文

  等到长成十五、六岁时,那先有一个舅父,名字叫做楼汉,出家学道成为沙门,其人是旷世高才,世间无人能与之相比。并且已经证得阿罗汉道,能够从密封无问之中出来,也能钻进没有孔穴的器物之中,自由自在地变化,没有什么不能做到。天上天下的人民以及蠕动之类的东西,只要他心中有所思念,都能预先知晓他们从何处而来,死後又趋向何处。那先走到舅父的住处,自己申说道:「我喜欢佛所阐述的大道,要求成为沙门,做舅父的弟子,能否同意让我做沙门?」楼汉十分同情他的要求,立刻就让他出家做小沙弥,先受十戒。然後每天诵读经文,思惟佛经戒律,不久便证得四禅,全部知晓各部经典的精义。

  当时,国中有座佛教寺院,名字叫做和战寺。寺中有五百名沙门,都已证得阿罗汉道。其中有第一阿罗汉,名字叫频波曰,能够知道天上天下、过去未来现在的事情。

  当那先年满二十之时,便已接受了大沙门的经戒,来到和战寺之中,到颊波曰住的地方来了。一日,正值十五,是僧团的布萨日,五百阿罗汉齐聚於讲堂听戒。大沙门都进去了,那先也夹杂在其中。诸沙门都坐下之後,频波曰环视坐中诸沙门,知道他们皆是阿罗汉,唯独那先还没有证得阿罗汉道。

  频波曰为刺激那先便说道:「譬如人们择米,所有的米都是正等白米,其中有一粒黑米,人们就会立刻剔去这粒黑米,因为它是粒坏米。现在我的所坐之中,都是清净白米,唯独那先是粒黑米,尚未证得阿罗汉道啊!」那先听到频波曰这般地说法,心中大为忧愁!赶紧站起来,向五百沙门施礼。出去後心中想道:我不应该坐在众人之中,所有在座比丘,都已证得解脱,成就阿罗汉道,唯独我例外。这仿佛是座中众位皆是狮子,忽而其中夹杂著一条狐狸野狗一般。我从此以後,若不能证得解脱道,决不进入众人之中而坐。颊波曰早已知晓那先心意,用手慈悲地摩弄那先头顶说道:「不久的将来,只要你努力,就可以证得阿罗汉道,不要忧愁。」於是便挽留那先住下。

  那先还有一位师父,年届八、九十岁了,名字叫加维曰。众人之中有一位优婆塞,十分贤德和善,每天为加维曰大师提供斋饭。那先要为师父持闳》沟氖焙颍?Ω该?钅窍瓤谥泻???叩接牌湃?遥?ト』胤故场S牌湃?醇?窍饶晟俣苏??胍话愦笪?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