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1象王听闻佛法
译文
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诸多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臣、长者、一般人民以及九十六种外道的人,总共有一万多人,一日,大众都在佛座面前听佛讲经。佛心想:众人聚在我处听法,份子越来越复杂,大多数的人既欢喜讲话,身心又难以安住。佛便想要舍离众人而去,到闲僻安静处所,静坐沉思,参悟大道。佛生此念後,便立刻舍离众人而去。走到山中,来到丛树林中,这些树颇有神异之气。佛坐在树下沉思,参悟大道。
离树不远之处,有一群大象约五、六百头之多。其中有一位象王,看上去颇为贤德和善,能知晓何为善事何为恶事,如人一般。大象很多,大多数都围绕在象王身边。诸位小象则走到所居之地前面的水塘之中,嬉戏打闹塘水,使水变得混浊恶臭。诸位小象又走到前面水塘裏去喝水。一些在吃肥美之草,另一些在草地上奔跑践踏。我们众生的所作所为大多数都有类似的缺点(先把东西弄脏,然後自己又去吃) 。
诸大象及小象搅动塘水,使之混浊恶臭,也使草地之草变脏,然而常常又在饥渴之时,去饮用浊臭之水,啃吃践踏过後之草。象王心想:我要抛开众象,走到一个僻静之处愉快一些。象王立刻抛开众象而去,转入山中,来到了头罗丛树之间。当时,象王看见佛陀也坐在树下,心中大为欢喜,立刻走到佛陀之处,低头屈膝,向佛施礼,然後又退到一边而立。佛心想:我抛开众人,来到这些树丛中间;没想到象王也抛开众象,来到这些树丛之中:其中蕴涵的意义如此这般相同!
佛陀於是为象王阐说经义,说佛是人间最尊贵的圣人,象王是象群中最尊贵的代表。佛说道:我心中所思与象王心中所想如此合拍,现在我就与象王一起共同在这片树林裏快乐地生活。象王倾听了经典之後,心意立刻开通,理解了佛之微妙之意。象王环视佛所住之处,随即来回从容地走动,所到之处,用鼻喷水洒地,又用鼻子卷住野草扫地,用脚踩地,以使地面平整。象王每天朝暮侍候佛陀,天天如此。
原典
佛在舍卫国①只树给孤独园②时,诸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③、优婆夷④、诸天、大臣、长
者、人民及事九十六种道者,几万余人,日於佛前听经。佛自念:人众日多,身不得安。佛意欲舍人众去,至闲避处,坐思念道。佛即舍人众去。入山,至蘖树⑤闲,其树大有神。佛坐其下,思念道。
去树不远,有群象五六百头。中有象王贤善,知善恶之事,譬如人状。象辈众,多周匝⑥象王边。诸小象走居前水中,走戏,托捞⑦水,令浊恶。诸小象复走居前食。瞰美草⑧,走戏蹈践其上。我众大多患是⑨。
诸象及小象子托捞水,令浊恶,令草不净,而反常饥饮浊恶水,食足践之草。象王自念:我欲弃是诸象,去至一避处快⑩耶。象王即弃诺象而去,转行人山,到头罗⑾蒙树闲。象王见佛坐树下,心大欢喜,即前到佛所,伍头屈睐⑿,为佛作礼,却在一面住。佛自念:我弃众人,来在是树闲;象王亦弃众象,来到是树闲;其义这同!
佛为象王说经,言佛於人中寂⒀尊,象王於象中寂尊。佛言:我心与象王心这相中⒁,今我与象王俱乐是⒂树闲。象王听经,心意即开,解知佛意。象王即视佛所,仿佯⒃经行处,以鼻取水洒地,以鼻捞草扫地,以足蹈地⒄令平好。象王日⒅朝暮承事⒆佛如是。
注释
①舍卫国:地名,即舍卫城,在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
②只树给孤独园:又称「只园精舍」 。给孤独相传是舍卫城裏的一个富商,因好施舍孤独之人而得此名。他皈依释迦之後,购买了只陀太子的花园赠送给释迦。但只陀太子只卖地面不卖园中之树,而树赠送给释迦,故称「只树给孤独园」 。後泛指佛教圣地。
③优婆塞:即指在家奉持佛法的男子。
④优婆夷:即指在家奉持佛法的女子。
⑤蘖树:即丛树。叶,音cong,丛的异体字。
⑥周匝:在周围环绕成一圈。
⑦托捞:别本《那先比丘经》作「挠捞」,即搅动之意。案:别本《那先比丘经》後缩「别本」 。
⑧噉美草:依「别本」 ,此句前後有漏译之处,且语次颇杂。参见附录「别本」卷上。嗷,吃也。
⑨患是:即有此缺陷。指人像众小象一样,既吃被搅浊的水而不知可恶,又以被践踏过的脏草为美食。这裏足借群象生活喻人世间饮食不乾净。
⑩快:轻松愉快。
⑾头罗:「别本」译作「校罗」 。不知何树。
⑿伍头屈睐:即低头屈膝。伍,低之异体字;脉,膝之异体字。
⒀寂:最之异体字。
⒁这相中:即这么合拍之意。中,符合、合拍之意。这,按文意应写著「适」,恰恰之意。
⒂是:这也,指示代词。
⒃仿佯:即彷徉,原意游荡、徘徊貌。此处作从容来回走动之意。
⒄蹈地:踏地、踩地。
⒅日:每天,名词作副词用。
⒆承事:即侍奉。
2象王听阿罗汉诵经
译文
过了很久之後,佛陀涅槃了。象王却不知佛陀到何处去了,仍然每天来到头罗树林,为之周旋而走。到处寻找佛陀不得,便啼哭泪流,忧愁不乐,以至不能饮食。当时,国中正好有座佛寺庙舍建在山上,其寺名叫迦罗洹寺。寺中有五百名沙门常常居住在其中,这些沙门都证得了阿罗汉道。他们经常在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斋日时,诵读经书,直到天亮。
当时,象王也在山上,正好住在某寺之中。象王知道有六天时间诵读经书。等到诵经之日,必定走到寺中,倾听众僧诵经。众位沙门知道象王心想听经,每次诵读经书之时,一定等候象王来到,然後才开始诵读经文。象王倾听经文直至天亮,既不瞌睡也不卧下,不动下摇。
原典
佛久後般泥洹去。象王不知佛所在,为周旋行。求索佛不得,便啼垂泪,愁忧不乐,不能食饮。时国中有佛寺舍在山上,名加罗洹寺。中有五百沙门常止其中,皆以①得阿罗汉道②,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常以是日诵经,至明。
时象王亦在山上,止於寺中。象王知有六日诵经。至其日,当行人寺中,听经。诺沙门知象王意听经,欲诵经时,须象王来,乃诵经。象王听经至明,不睡不卧,不动不摇。
注释:
①以:通「已」字。
②阿罗汉道:即指小乘佛教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消灭了一切烦恼而进入了涅槃境界,是小乘佛教声闻四果中之第四果。
3象王转生人道
译文
由於象王多次倾听佛经、侍奉佛陀的缘故,後来象王因为年寿已高,命尽而死,死後便转生人道,作为某人之子而生於一个婆罗门的家中。
後来,年龄渐渐长大,没有倾听过佛经,也没有看过一个沙门,便抛开家人而走,来到深山之中,学习异道,在山上住了下来。靠近他住的地方也有一个婆罗门的道人,与他一同住在山上,互相往来,结为知心的朋友。他们俩之中有一人心想:我若不能断绝世间忧苦、衰老、疾病,死後必然堕入地狱、畜生、饿鬼、贫穷之中。因为这个缘故,我要剃掉头发,身披袈裟,追求进入罗汉涅槃的境界。另一个人心想:我宁愿求作一国之王,获得自由自在,并且使天下人民都要听随我的教化命令。
像这样的发誓之後,两人分别因年寿已尽而死,後又都转生世间再次为人。其中一个先前想要做国王的人,出生在海边,成为国王的太子,名字叫做弥兰:其中一个生前想剃发做沙门、寻求罗汉涅槃之道的人,出生在天竺(印度)国,名字叫陁猎,出生时皮肤有纹,状似福田,仿佛肉披袈裟,有一头大象与之同日而生。天竺称象为「那」,父母便称其子为那先。
原典
象王数闻①经、承事佛故,後象王以寿命尽死,死後便化为人,作子生婆罗门家。
以後,年长大,不闻佛经,亦不见沙门,便弃家去,入深山,学异道②,在山上止。近比③亦有一婆罗门道人,俱在山上,相与往来,共为知识④。其一人自念言:我不能於世闲悬⑤忧苦、老、病,死後当入地狱、畜生、饿鬼、贫穷中。用⑥是故,我欲剃头须,披袈裟,欲求罗汉泥洹⑦道。其有一人自念言:我愿欲求作国王得自在⑧,令天下人民随我教令。
如是,久後,二人各命尽,俱生世间作人。其一人前求作国王者,生於海边,为国王太子,字弥兰;其一人前世欲剃头作沙门、求罗汉泥洹者,生於天竺,字陁猎,与肉袈裟俱生其家,有一大象同日生。天竺名象为「那」,父母便字⑨为那先。
注释
①数闻:多次地听到。
②异道:指佛教以外的其他教派。
③近比:紧邻、紧挨著。比,靠近之意。
④知识:知心朋友。
⑤悬:吊起来,此处引申为了结。
⑥用:通「因」 。
⑦泥洹:即「涅槃」 。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已完成悟智(指菩提)之境地。
⑧自在:自由自在,无人管束。
⑨字:命名、取名。
4学道证果的那先
译文
等到长成十五、六岁时,那先有一个舅父,名字叫做楼汉,出家学道成为沙门,其人是旷世高才,世间无人能与之相比。并且已经证得阿罗汉道,能够从密封无问之中出来,也能钻进没有孔穴的器物之中,自由自在地变化,没有什么不能做到。天上天下的人民以及蠕动之类的东西,只要他心中有所思念,都能预先知晓他们从何处而来,死後又趋向何处。那先走到舅父的住处,自己申说道:「我喜欢佛所阐述的大道,要求成为沙门,做舅父的弟子,能否同意让我做沙门?」楼汉十分同情他的要求,立刻就让他出家做小沙弥,先受十戒。然後每天诵读经文,思惟佛经戒律,不久便证得四禅,全部知晓各部经典的精义。
当时,国中有座佛教寺院,名字叫做和战寺。寺中有五百名沙门,都已证得阿罗汉道。其中有第一阿罗汉,名字叫频波曰,能够知道天上天下、过去未来现在的事情。
当那先年满二十之时,便已接受了大沙门的经戒,来到和战寺之中,到颊波曰住的地方来了。一日,正值十五,是僧团的布萨日,五百阿罗汉齐聚於讲堂听戒。大沙门都进去了,那先也夹杂在其中。诸沙门都坐下之後,频波曰环视坐中诸沙门,知道他们皆是阿罗汉,唯独那先还没有证得阿罗汉道。
频波曰为刺激那先便说道:「譬如人们择米,所有的米都是正等白米,其中有一粒黑米,人们就会立刻剔去这粒黑米,因为它是粒坏米。现在我的所坐之中,都是清净白米,唯独那先是粒黑米,尚未证得阿罗汉道啊!」那先听到频波曰这般地说法,心中大为忧愁!赶紧站起来,向五百沙门施礼。出去後心中想道:我不应该坐在众人之中,所有在座比丘,都已证得解脱,成就阿罗汉道,唯独我例外。这仿佛是座中众位皆是狮子,忽而其中夹杂著一条狐狸野狗一般。我从此以後,若不能证得解脱道,决不进入众人之中而坐。颊波曰早已知晓那先心意,用手慈悲地摩弄那先头顶说道:「不久的将来,只要你努力,就可以证得阿罗汉道,不要忧愁。」於是便挽留那先住下。
那先还有一位师父,年届八、九十岁了,名字叫加维曰。众人之中有一位优婆塞,十分贤德和善,每天为加维曰大师提供斋饭。那先要为师父持闳》沟氖焙颍?Ω该?钅窍瓤谥泻???叩接牌湃?遥?ト』胤故场S牌湃?醇?窍饶晟俣苏??胍话愦笪?煌
我是这样听佛祖讲述的。一次佛祖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与二万二千位摩诃比丘、僧在一起。他们是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指、慧命须
两千五百多年的一天清晨,阿难尊者高登法座,环视了汇聚一堂的广大僧众,整个法堂鸦雀无声,他徐徐开口讲出了:“我是亲自听到佛陀是这样说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六万二千多位阿罗汉聚在一起。这些阿罗汉都已成功登陆涅槃彼岸,心中再也不会生起任何烦恼,得大自在。本性和智慧都已经得到解脱。只有阿难一人还处在学人地位
舍利弗请示佛陀说:「世尊!经典中常说:弥勒是下任佛陀(贤劫第四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佛是弥勒尊佛),弟子想多听一些有关于弥勒功德、神力,以及国土庄严的情形。众生以什么因缘,才能生在祂的国土,见到弥勒本尊,譬如说:要怎样布施?怎样守戒?要有什么智慧,才能见到弥勒。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
此时世尊以一切种智,知道一切大众都聚集在门外,世尊从座而起走到门外,自己铺好法座,结珈趺坐。世尊问舍利佛:你今天一早就来到门外了吗?舍利佛回答说:世尊,文殊师利等等大菩萨都先我而至。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闻佛所讲的。佛说这部经之时,地点在王舍城耆闺崛山中。当时在会的常随众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还有来自各方的大菩萨一万二千之多,及许多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一齐听佛宣讲。当时,世尊在说法之前,先于其面门,以自在神力放出种种光。其光有青、黄、赤、白等色。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每一化佛
这是我阿难于佛所亲耳听到的,正在这个时候释迦摩尼佛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比丘(即出家人)有五百个人同时在一起讲经,这时候,有很多比丘身得到痔病,身体瘦弱,痛苦缠身,整天都不舒服,不知整么办。这时候阿难就问释迦摩尼佛,得到这种病,要怎么医治。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欲的戒律,可以获得五种功德,这是三世诸佛所称赞的。不淫欲的人,具备佛的威仪,身体香得如佛一样。那五种功德呢?一、摄持眼睛,不看淫色。就算美色出现当前,也要把他当成粪虫,有如刀子割心般难过,有如火烧眼睛般痛苦。心里不要起一丝的爱意,要想到生死无常的逼切。如果能这样想的话,即使美色当前,也只不过是眼睛突然
这是阿难纪录下来的。阿难问佛说:有人因为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得安乐吉祥;有的人因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家财衰耗。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希望佛世尊能广泛的说一下。佛告诉阿难,有的人修学佛道是跟随高明的师傅,受戒律以后能善于守护。勤奋修学自己所得来的。早上晚上恭敬礼拜老师,点燃灯烛修行到很晚,尽管斋戒却不觉得受束缚。内心常能欢
这部经是我听闻佛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七宝宫殿庄严的道场中,坐于纯以无量杂色摩尼宝庄严的师子座上,四周挂满了百宝所成的幢幡。佛在座上将要演说陀罗尼的精要,所以与无数大菩萨摩诃萨同在一起,这些大菩萨的名字分别是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
听闻如以下所说:一时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我今天应当来说神圣的八关斋戒,你们应当谛听谛听,要常常的思念之,我今天当说。比丘回答说:如世尊所说。当时该比丘从佛受教:
◎ 安般守意经译文 第一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东园,与众所知识大比丘僧俱,如尊者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丹延、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摩诃纯陀、阿那律、离婆多及阿难。尔时诸上座比丘都精勤教诲新进比丘,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因此新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说法度须跋陀罗后。各位大菩萨、声闻弟子、各位大梵王、天龙、鬼神、国王等,一切大众井然有序,无人离去。当时,世尊对大众们说:“大般涅盘经,已经广加演说了。我刚才为普广菩萨说了十方诸佛国土,你们大众中若有疑问,可速来提问。无上法宝,不久就要磨灭了。当时,大众听佛这话后,悲泣哽噎
世尊问他的众比丘弟子们,说:“母亲生育孩子,先怀胎十个月,身体如同得了重病一样,在临生产时母亲的处境非常危险,同时父亲也会非常焦虑害怕,他们的心情都难以言说。生完孩子之后,因为对孩子至诚的爱以至于母亲的血都化为了乳汁,喂养孩子,给孩子洗澡,置办衣服饮食,教育孩子,让他明白要恭敬师长朋友,要忠心伺奉自己的君长。
1、一青年的参访者。金黄色的夕阳,从娑罗林的一角,斜照大塔寺的红墙碧瓦。半天的紫霞,半轮淡月,在一缕缕的炊烟中,描出了美丽的图画。盛极一时的大塔寺,这时候又回复了平时的一切,照样的敲着断断续续的晚钟。山门外有一位十六、七岁的青年,悄悄的立着。他的体格容貌,是那样的强毅、和蔼、英明!一身洁白的衣服,越发显出他的真诚与纯洁
阿难在舍卫国,梦见七个场景,前来问佛。一,池塘中火炎滔天;二,梦见日月隐没,星宿也隐没;三,梦见出家比丘,转落在不净的坑沟中。而世间在家人,登头而出;四,梦见群猪前来,冲撞栴檀林,并埋怨旃檀林;五,梦见头上戴着须弥山,却不觉得重;六,梦见大象抛弃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王舍城 —— 长者迦兰陀的竹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百位菩萨一起。当时,大众中有一位受持具足戒的出家菩萨,名叫婆须蜜多,正在竹园中游玩。他或顺着树上下串跳,发出猿猴般的声音;或捉三铃,表演那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波罗奈国、野鹿园林中,到会的出家信徒,有五百人。他们都是大众认识的﹔如桥陈如、大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目连、阿难、罗候罗等上座阿罗汉、还有菩萨一万人,如善意、增上意、坚固意、师子意、观世音、大势至、辩积、美音、胜幢、信慧、水天、帝胜、帝天、无攀缘、具辩才、神通妙华、弥勒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