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 重重诲勉
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所思①,奉持经戒,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这是总示佛的本意)
佛告诉弥勒菩萨:娑婆世界的众生,大都造作上面所说的十种恶,在佛平等的大悲心中,无分彼此,都哀愍他们、欲度他们。佛来人间成佛,即欲以佛法之威神力,摧灭一切众生的恶因恶果,悉令成就善因善果。
修行佛法的人要注意,在奉持佛所说之经,或受持佛所制之戒,以及在自行化他之时,务必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应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要做到无住生心,那才符合佛法之真义!如能这样修行佛法,没有任何的违背和失误的话,就肯定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和证得佛所说的大涅槃境界。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其中,端心正行。
佛说:今天你们三界诸天的人民,以及一切后世的人,已经得到了佛所说的经语(这是闻慧),应当详细思惟其义理(这是思慧),然后依经教之行法,去端心正行(这是修慧)。以闻思修三慧,去止一切恶,行一切善。
附记:经文说要“端心正行”。所谓“端心”,即远离意业的贪、瞋、痴、邪见及妄想、分别、执著;所谓“正行”,即远离身业的杀生、偷盗、邪淫,和口业的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所以“端心正行”四个字,已包括了修十善和断十恶。
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
(这是说要做到上行下效)
社会各阶层的领袖人物,应以其特殊身份,以身作则,止恶行善,如此必能表率其下属,使他们亦止恶行善。这样上行下效的结果,人人端心正行,远离十恶,奉行十善,则人民和乐、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矣!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无量忧怖苦痛之道。?
(这是说共遵十善的功效)
人人都要尊重圣贤(包括佛菩萨和出家僧众),敬爱一切之善知识,以仁慈博爱的心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与此同时,要对佛的教诲,如教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的指示,决定依教奉行,并立志要在此生中,了生死、离轮迴、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这样便能拔断轮迴六道生死之根本,也是永离堕落三途备受众苦之道。
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②,勿犯道禁③,忍辱精进④,一心智慧⑤,转相教化,为德立善。
(这是佛劝以十善为本进修六度)
你们在娑婆世界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够修行十善业,即是广泛地培植世出世间的善根和功德。有了十善业作基础,应该更进一步地修行六度中之布施度,布施恩惠给人家,和不可违背道理,勿犯禁戒的持戒度,以及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四度。像这样的以十善为根本,六度为枝叶,最后你们必能证得无上菩提之华果。并要自行化他,辗转互相教化有缘的人,以便大家共同为积集无量功德和实现一个尽善尽美之人生而努力。
正心正意,斋戒清净⑥,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髮之恶。
(这是说要以清净心来奉持斋戒)
在这样充满诱惑和恶劣的环境里,一个人若能正心诚意地以清净心来奉持斋戒,修行一日一夜,其功德就胜过在极乐世界修行100年。为什么呢?因为无量寿佛的国土,一切都是称性自然而有的,人人都积德修善,根本就没有造恶的因缘。此即显示,在五浊恶世修行十善,那是非常地难能可贵!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
又在此娑婆五浊恶世中,修善十日十夜,胜过在他方诸佛国土中修善1000年。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方佛国,修善的机会很多,作恶的机会很少,大家福德自然,根本就没有造恶的地方。
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殆,心劳形困⑦,饮苦食毒⑧,如是恶务,未尝宁息⑨。
(这是说此土众生作恶不休)
唯有我们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恶,因为一切都不是自然而有的,逼得大家都很辛苦地去追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在追求当中,互相你欺我诈,弄得人人身心交瘁,简直有如饮苦(饮三苦、八苦)食毒(食贪、瞋、痴三毒)一样,每天都在罪恶之中打滚,从来没有止?息过。
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⑩。在意所愿,皆令得道。
(这是勉励世人要修善才能得道)
我哀愍你们这些天上和人间的人,而特地到人间来成佛,讲经说法,苦口婆心地教诲你们,更以种种的方便作譬喻,教导你们务必修善,并随着各人的根性而作最适宜的开导。我所授予你们的经法,无一不切实际,都可以承当受用。只要你们愿意依教奉行,人人都可以了生脱生,共同证得无上之菩提道果。
附记1:释迦佛这次来人间成佛,说了49年的法,他观机施教,随宜开导,授与众生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经法。法虽有五乘,可都是教令众生以断十恶修十善为基本。后因见所说之法,不能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故说《本经》,作苦海慈航,普度众生,盍本经所说之念佛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凡有遇者,皆度生死。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如十方虚空,万象总含。普令圣凡,现生成办道业,所以末法过后,尚留此经住世百年,以度有缘之人,足见本经正如经文所说:“随宜开导,授与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
附记2: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同样的,人虽有佛性,若不修行,便不能得道,也永远不能成佛。一切众生,本具佛性,皆可成佛,为何我们至今不能成佛呢?因为人人本具的佛性,于无始即染无明(如妄想分别执著是),使它本来具足的德能被障蔽了,不能显现。为何佛性于无始即染无明呢?这与矿金于无始即与泥沙混杂一处,一无二致。矿金汰去泥沙,便能成器;佛性也是一样,只要我们涤尽无明,便能显露。我们若去一分无明,便可显一分德能;去十分无明,可显十分德能。此即人人虽具佛性,但要修道,断尽无明,才能成佛的原因。
◎注释
①弃捐所思 是说修行佛法,不可执著,应无住生心。
②布恩施惠 布施恩惠给人家,也就是六度中之布施。
③勿犯道禁 不违背道理,不犯禁戒。
④忍辱精进 指六度中之忍辱和精进。
⑤一心智慧 “一心”这里是指六度之中禅定;“智慧”也是指六度中之般若。
⑥斋戒清净 以清净心受持斋戒。一般而言,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因此“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又斋戒亦指八关斋戒,又名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二、 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 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 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 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六、 不涂饰鬘舞歌观听,即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 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即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八、 不非时食,即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⑦心劳身困 身心交瘁。
⑧饮苦食毒 譬喻人们每天造作恶业,犹如饮三苦、八苦,食贪、瞋、痴三毒。
⑨未尝宁息 从来没有止息过。
⑩莫不承用 无不承当受用。
佛所游履①,国邑丘聚②,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③,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④,务修礼让。
(这是勉人皈敬三宝)
佛在世间,所到之处,和所教化过的地方,大如一个国家、都市,小至乡镇、村落,所有的人无不蒙佛的感化而改恶向善。故此,天下太平,人民和睦,日月清明,风调雨顺,灾害不起、瘟疫不行等等。再者,一个有佛法的国家,人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当然就不会有动乱和战争;加上人人皈依三宝,崇尚道德,修行十善,彼此以仁义相待,互相谦敬礼让,这样的社会必定朝着和谐、文明的方向迈进!
附记:尊崇佛法之处,国泰民安,兹举二个历史实例: (一) 宋太宗崇尚佛法,坐享太平,后徽宗排佛,遂有靖康之难,成一强烈对照,令人嗟叹不已。(二) 清朝时代,最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下旨每月初一、十五,在宫内万善殿,集合文武百官,共同虔诵《佛说无量寿经》。于此期间,国泰民安,被称为清朝盛世。之后废止不诵,帝运遂日渐衰落,乃至灭亡。
佛言: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
(这是佛劝勉世人要离恶灭苦)
佛说:我怜悯关怀你们这些天上人间的人的心,超过了一切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关爱。我在此世界示现作佛,目的就是要帮助世人降伏化除五恶的业因,以消除现世花报之五痛,和杜绝堕落三途果报之五烧,所以我教导大家要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因为唯有这样才能把生死的痛苦连根拔除。
附记1:佛来人间作佛,教导世人“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到底生死有什么苦呢?就以人为例:人之出生,在胎如处牢狱,出胎如钻穴隙,嫩肤一遇空气,痛如刀割,所以初生之婴儿,无不呱呱大哭;有生必有死,人之死苦,比生之苦更加剧烈,人将欲死,四大分散,痛如五马分尸,其苦实非笔墨所能形容。生也苦,死也苦,所以佛来人间成佛,目的就是要教导世人如何了生脱死。
附记2:佛教所说的“了生死”,即了生脱死,亦即把无量劫来的生死彻底了断,划上休止符。用现代的话来说,了生死就是“超越生死”。凡是人,有生必有死,欲要不死,唯有不生,不生才是永生,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了生死”或“涅槃”境界。然而,欲了生死,非常困难,必须断尽“见思惑”才能办到,而见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我们连其中之一品都断不了,如何能了生死呢?如今知道了有阿弥陀佛和他的极乐世界,只要一心念佛,发愿生西,临终佛来接引,便能往生佛国,一往生即证无生,永远超越生死,寿与佛齐!
令获五德⑤,升无为之安⑥。
(这是佛劝世人往生极乐)
我要令所有世人都获得五种的善德,由此不断地提升自己,最终便能出离三界,往生极乐,证得无为之涅槃、安乐。
附记1:经文说“升无为之安”,那是佛劝世人,要自强不息,尽量地提升自己,使人性获得无限的升华,达到全真、尽美、至善之境界,此境界即是圣人清净无为、涅槃寂静的境界。“安”即安乐,此安乐即是涅槃境界之常、乐、我、净。宇宙之间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涅槃之常、乐、我、净更加安乐的了。
附记2:“五德”乃指做人应有的五种道德: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儒家强调做人要有仁义礼智信,不杀生即是仁,不偷盗即是义,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语即是信,不饮酒神智清明即是智。具备五德,向上提升,念佛求生西方,仗着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必能往生极乐,安住于无为之大涅槃,灭除诸苦,永享妙乐!”
吾去世后,经道渐灭⑦,人民谄伪⑧,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佛语弥勒: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这是说世尊预先悬记)
我入灭之后,以前所说的经(教法)道(证法),将逐渐在此世间消失。那个时候,世人复再谄曲和虚伪,你欺我诈,自私自利,造作犹如前面所说之五恶。这种现象将愈演愈烈,久后小恶转成大恶,小苦变成大苦,其痛苦难以尽述,前面为你们所说的五痛和五烧,那只是简略地说说而已。
佛告诉弥勒菩萨和后世的众生:你们应该好好地想一想,要怎样才能自度度人呢?你们今天有缘遇到这部《无量寿经》,和知道了离苦得乐的方法之后,就应该辗转相告,大家都要按照本经所说的方法去修,那就是:在断恶修善的同时,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的名号,以及至心发愿,求生西方。关于这一点,大家都不得有任何的违背和毁犯。
附记1:佛法在世间,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合共一万二千年。正法时期,正者证也,佛住世及佛灭度不久,法仪未改,有行,有证果者,故名正法;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已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更无证果之人了。现在正是末法时期,所以佛经有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印光大师也说:“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丑劣,非仗佛力,决难解脱。”
附记2: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佛法也不例外,所以世尊在世时,就预先作悬记:随顺因缘,佛灭法衰,经道渐灭。经是指教法,道是指证法,自从佛涅槃之后,信受奉持教法的人,一日比一日减少,如教修行的人,更是越来越少,这就是“经道渐灭”的现象。虽说现代的印刷术发达,佛经佛书,可以大量出版流通,问题是有几人肯下功夫精研经典?又有几人肯依教修持?佛法有等于无,每念及此,委实令人仰天浩叹!
附记3:如何把念佛法门“转相教诫”呢?最好就是把宋时延寿大师的话告诉大家。他老人家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我们能够做到“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那敢情好;若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那已经满我们往生之愿了,自古以来,单凭一句佛号而往生者,比比皆是啊!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⑨,不敢违失。
(这是说弥勒菩萨代众宣说如教奉行)
这时弥勒菩萨合掌向佛禀白:佛之所说太好了!世人确实无知愚昧,不停地造作五恶之恶因,以致招感五痛和五烧之果报,个个都是可怜悯者。
今天听到佛说净土念佛法门,这是如来用以普度众生、慈悲哀愍众生,及欲令一切众生一生成佛的无上大法。我们衷心接受佛如此深重的教诲,也绝对不敢违背和忘失这么弥足珍贵的法门。
◎注释
①佛所遊履 指佛所教化的地方。
②国邑丘聚 国家、都市、乡镇、村落。
③日月清明 日月天体的运转很正常。
④崇德兴仁 崇尚道德,兴隆仁义。
⑤五德 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种善德。
⑥升无为之安 提升自己的性灵,使之进入圣人涅槃之常乐我净的境界。
⑦经道渐灭 “经”指教法;“道”指证法;“经道渐灭”是说末法时期,深入经藏的人少,证道的人更少,佛法逐渐在世上消失。
⑧谄伪 “谄”是委曲自己奉承他人;“伪”是虚伪、欺诈。
⑨受佛重诲 接受佛深重的教诲。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法会圣众第一。【原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1、有境界,用这个境界来熏陶自己,激励自己。得到清净心。去掉无始劫来的杂念。消业障,得佛加持。2、老师时时在教自己,找老法师得打开机器,这个不用:自己随口就来,随时随地地就来教自己了,哈哈,随身携带。
阿弥陀佛!尊敬的法师您好!弟子想请教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和《无量寿经》有什么不同?假如在家有时间应选哪一本念?请法师开示指点!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