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无量寿经讲座(8)

  无量寿经讲座08(概要)

  菩提心是这样的大,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广大无边。这些众生过去的我要度,现在的我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包括时间,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发了这样的心,能够感受到广大无际的依报净土。国土有依报,感得长远无量的正报寿命。极乐国土极其广大无际的净土,无量寿,无量的寿命。不但佛是无量寿,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都是无量寿,除菩提心无能当此。发菩提心的重要,他们最后要成佛,但是他们先得到华报,往生极乐世界。心就是广大长远,没有边际,因为他们得的果也没有边际。

  第二顺理发心。信解一切法皆如幻如梦。《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非有非无,不是有也不是无,四句都离。应该说是一句,不是一句,非有非无是一句,也有也无是一句。都不是一句,非有非无作代表了,离言绝虑,离开言说,言说是说不到的。说不出来的。就像电视所传播一点的光,一个点经过扫瞄,加上光的作用,所以把它拼起来,成为一个图像。好像这样,变成语言。只是一个点,一个点看不出图像来,必须同步,这个图像才显出来。言说也是如此,不是言语所能表达好的。所传送的只是整个图像的一个点,很片面。绝虑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议就是说,不能说,说不出来。开口便错,说出来全都是错的。古代禅宗师,入门便骂,一进门不等你开口,棒子就打下来。虑是思议,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议、不可思、想不到的。刚才所说到的为什么不让大家供养自心,你所能想得到的这一切都是在意识里的东西,都是分别意识的东西,只有绝了这个意识。开悟的人是什么情况?就是妄想中断了,大家都以为我看了很多经,懂了很多经,也能讲很多经,那佛教就是这么回事了。远不是这么回事。这些经都是指路的路牌,路牌叫你看月亮,月亮在哪呢?你没看见,看地图吧!啊,这是巴黎,这是巴黎吧。这是北京法源寺。你看地图上可以所说这是巴黎,都是在地图上的事情,在思虑之中,脑子妄想不断,你意识中所能思维到的。你看地图,看路牌,但还要好好看,要不好好看,你根本没有法子认路。更没有法子看月亮。你如果把这个看成月亮,我这个是灯,以为灯就是这个样,就错到极点了。我指的是这,而灯在那里,但我说话的这里是灯,这就是灯,大家很多理解都是这样理解,不能供养自心,要慎勿信汝意。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从这个信解之上,发广大之心,虽不是有烦恼善法,不是有烦恼,烦恼即是菩提,也没有这个善啊。都是相对之法。烦恼与善法是相对的,在佛的高境界是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就是不二,没有一个东西是两个。《大乘起信论》说为什么有无明?不就是不如是知,真一法一故。真一法一,不如是知,真一法一就二了吗?出了所,有能有所,就是二,对立面就出来了,矛盾出来了,从此矛盾重重,没完没了。顺理发心,不见烦恼善法这样一个对立,不但这个矛盾,所有一切都可以不是矛盾了。而不拨无可修可断。不拨在老版没有,在新版加了个注解。无拨无怎么讲?即不排除,拨就是排,无就是除,变没有了。虽然没有烦恼跟善法,也没有排除,有可修可断。从容中道,这个地方很重要,因为都平等了,就没有可修了。有两派居士在公园公开辩论,一派说有修有证,一派说无修无证。这个是这样,没有烦恼没有善法,但也不排除有修有证,虽然不排除有修有证,然而没有烦恼没有善法,这才符合第一义谛。大家想的、众生想的,不是东边倒就西边歪,往往矫枉过正。一个墙往东斜了点,撑一撑。往东斜了点,往西撑,还是往西撑,结果把墙撑倒了。众生就是这样,边见。不拨无可修可断。虽愿于都断都修,也不违于无住三昧。我一切都要断,我一切善法都愿意修,烦恼都愿意断,然而他还是无愿三昧。明明有愿,愿意修、愿意断,有修有愿有断,跟无愿三昧是一味的。法华讲的事理无碍,理就都没有,事可修可断,事和理是无碍的。寂而常照(寂是寂定,不动,这个理。照是用),彼此无碍,不是存在哪一边,这个地方很重要的,这个地方我们就慢慢体会到菩提心到底是怎样一个心。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我愿意度一切有情,而心里没有存在一个谁是能度,谁是所度。《金刚经》一上来就说,要无量无边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是没有一个众生而灭度的,跟这个是一样。是在度,而自己没有存能度所度,三轮体空。我送你一个录音机,内不见能送之我,外不见受赠之人,中不见所赠之物,三轮体空。但我这个录音机还是送给你了,这样就能随顺于空无相。澫益大师写的《金刚经破空论》执着于《金刚经》无相、无为、无住,都跑到无里去了,就忘了无住还有个生心。这样空与相不相违背,空无相中还度无量无边众生,断无量无边烦恼,修无量无边的善法。经说"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金刚经》的话,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一切佛拿穷劫的时间都在那说,有多少多少功德,也说不完,极赞这个功德,这跟智慧很有关系,有这样的发心,这样的一个心境。

  修圆教的行人和普通的人修行是日劫相倍。圆教的人有圆教的见解,他修一天等于普通人修一劫。讲提高效率,这是最提高效率的办法。使你成为圆解圆修,让你一天等于别人一劫,事实真是如此。这可以用事实证明的。底下引用日本、朝鲜的大德,把菩提心顺理发心发挥的很好的。《观经》这是净土法门,讲往生修三福,我们就不广引了,只引第三段"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还说"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这是《观经》的话。把这三个心放在一块就是菩提心。至诚深啊!摄取一切善法,回向发愿,度尽一切众生,这是《观经》上的。同样的,在《无量寿经》中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观经》中也是说要修,要发菩提心。再引密宗的话,很多人都在想学密,实际都搞错了。密宗有很奇怪的相,一些很奇怪的法器,就觉得他一定有秘诀,我要得到秘诀、密法,我就成就很快,这都是邪见。密法之所以能殊胜,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密宗特别重视发菩提心。底下几段是密宗的话。密宗得果殊胜,它讲即身成佛,禅宗是说迷是众生,悟了就是佛,指心就是佛。这是布袋和尚的话,是心是佛,你悟了心,你就是佛。没有说这身就是佛。身也是佛,密宗说即身成佛,身是身体的身,它的特殊之点。为什么呢?就说它有奇怪的相,当然不是。他说菩提心,他这个菩提心很深入,要点是菩提之心,成佛之本。想成佛根本是什么?就是菩提之心。大事因缘莫过于此。佛的出现于世,这是一个大事因缘,大事因缘中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事情。

  重视菩提心,不能光重视,要真发呀!《菩提心论》"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这个菩提心就包了含藏了一切佛的功德法,都在这里头。这重要性可知道"若修证、出现",你的修持得到一定的证,不是最后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还是有一定的证,让你证的初果也是证。禅宗开悟,破本参,也是证悟,破重关......他有些证,得三昧,证到某种三昧,这也是证,这不等于最后彻底的信解行证最后的证。在你修证之间出现,能出现菩提心了,则为一切导师。你就是一切人天的导师,不是那些其它东西。很多人不明白,我那点小便宜、小好处,得那点小感应,而不知道这个是如此重要。归本,则是密严土,菩提心发了之后,归于它的本,归于它的本源,本源就是密严土。密严土是密宗,毗卢遮那佛的佛土,也可以说就是极乐世界。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你坐着修法,出现了菩提心,不要起座,一切佛事你已经完成了。这里有出现两个字,这个地方菩提说地很高,菩提高到这种程度了,出现了菩提心就是一切的导师。人天的导师,甚至于九法界的导师。一切对于缘觉,对于声闻、对于菩萨都是导师。归本就是密严国土,也是华藏法界,一真法界。不起于座,成一切佛事。哪还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一切佛事都已经圆满成就。菩提心是这种的殊胜,这样的重要。又赞菩提心说:"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求佛的智慧,通达了菩提心,这个比那个要求低一点。通达,能够通达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身,在这个生命之中很快成就到大觉之位。菩提心是如此殊胜。

  我们也发起了很大志愿,也有了智慧,也有了慈悲,也有了愿力,算不算也发了菩提心呢?打个比方,杏树核埋下去,杏核要发出芽来。第一步,杏仁里有一点点绿,然后长出一个绿芽,从杏仁里出来。第二步,是从软皮中钻出来。第三步,从硬皮钻出来。第四步,从土里长出来,长到离开土这么高一个苗。咱们要问人,这是什么呀?不认识,长出来个什么?这是杏树。这么高就管他叫"杏树"。就说这个就是菩提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管它叫什么?就叫佛了。在这以前,我们没发就不相干了。要真是有点发,就好像在这以前的情况,它还在核里,还在软皮里,还在杏核里,仅仅核心里头有点绿,总之是变化了。这不是一个空谈,一个理解的问题,而是真实从内心有所发动,发菩提心。跟树上发芽的发字,跟种子发芽的发字用的一个字。所以我举了个杏核的发,这个发和发菩提心的发是一个发字,确实有一个新生的面貌。

  还有《华严经》,反过来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这句话非常深刻,你要把菩提心忘了,修了许多善法,你做的是魔的事情。从这句话来说,很多佛教徒是做魔的事情,忘了菩提心还是做魔的事情。你根本没有发过,你再修桥补路,度了多少众生,造了多少庙,塑了多少像,是名魔业。不是我说的,这是《华严经》说的。《华严经》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华严经》没话说了,是最高的。重要是如此,一般人只是在小地方着眼,搞一些次要的事情,往往抓不到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切要。发菩提心不管你修什么,都是根本。禅宗、密宗,刚才说密宗,禅宗更是如此,一切都是如此。

  底下解释一下。古代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以发菩提心为主,其余都是辅助;另一种说法以念佛为主,其余都是辅助。元晓师等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因。我国善导、灵芝与日净宗诸家则以持名为正行,发心为助行。两者相左。莲池大师《疏钞》中合会之,又取两家合会其意。"今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本经之宗",两边都照顾了。一向专念,一向是朝着一个方向,一味的老是这样,这叫一向。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专诚依止持名念佛,专诚的依指念佛法门。在那实修,一向专念。根据十八愿,十念必生这个大愿,提倡有十念就可生,十念我们不必等到临死念十念。我们既然理解了这个方法,理解了这个重要,理解了普度众生,只有这个殊胜之大义门,就要念啊!本着这个十念必生的大愿,要老念,老念之后在临死时才能蒙佛接引,慈悲加佑,你才有最后的十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做到了必得往生净土,圆证不退。

  经里上辈、中辈、下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往生的,为什么呢?就是果觉因心,因为这个是念佛,这句名号是果觉的名号,果觉名号是具足一切功德的。我是在因地,我在因地中念佛,这句佛号就成了我的心了。我心中没有别的了,只有这句佛号,佛的果的觉悟成为我在因地的本心,非常直捷了当,究竟方便。这里全显出来弥陀的一乘愿海。六字洪号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一向专念要念多久呢?就是尽形寿以致于到十念,最多这一辈子老是念。这种人很多,前几年,福建一个老太太,八十多岁,念佛往生,一天念几万。死后有照片,《净土资粮》登了她的照片。尽形寿一生老这么念,一天她和她孙媳妇说,不要给我做饭了,我见到佛了,我就要往生了。她就不吃饭,还是念,后来就见佛了,又看见佛来了,还是半起半坐,搭着衣,面貌如生,这样往生的。尽形寿,乃至十念,这一生就念十句都可以。这一向专念指的是什么呢?是从一开始到最后这一段时间内都是在专念。如果不行的话呢,就十念法都可以往生。在《观经》中说五逆十恶临终听到善知识的教导,他忏悔他念佛也往生。十念必生包括这两种,包括临终十念和平常就修十念法这是最方便的,也可以尽形寿老念。再有这两种,平常修十念法,临终有机缘能念到十念,念到最后断气,关键在最后,他要死了的人,他听到别人劝,他就开始念一句以致念十句。有的人念了半天,也没得到什么效果。看搞气功的人又有这个本领,又有那个本领,他就干别的去了,见异思迁。以前再念多也不叫一向专念,最后就不念了。还有人在最后病痛,留恋家儿子女,念不成了,这就不叫一向专念了。只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绝对往生。

  大家会怀疑念佛为什么有这样的功德,因能念和所念。能念是我们在念,所念是这一句佛号,都是实相。能念的我是实相,我所念佛也就是实相,这个实相的功德无边。根据《弥陀要解》"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光,亦号无量寿。无量光横遍十方,虚空中没有地方不遍照。无量寿,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穷的三际就是没有终了。过去是不可穷尽,未来是不可穷尽。无量寿都是贯穿的,横竖交彻。横和竖相交相彻,就是法界的体。法界的本体是空间和时间。举此体作弥陀身,以法界的全体作成阿弥陀佛的佛身,作成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就是举这个法界体作为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什么?是众生本觉理性,是法界的全体。名号是法界的全体。法界性是什么?法界性就是众生本觉的理性。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我们众生本来的理性。现在持名,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我们本觉理性。我们要念阿弥陀佛,要念是我的本觉了,一念是开始的觉悟了,称为始觉。我念的什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觉理性。我的始觉合乎本觉,始觉和本觉究竟觉悟,始本不二,始觉也就跟本觉不是两件事情。不二法门,始觉是阿弥陀佛,本觉也是阿弥陀佛,就不二嘛。生佛也不二,我念佛时,我本觉体性是阿弥陀佛,我始觉也是阿弥陀佛,一切都不二。众生跟佛也不二,是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一念相应一念就是佛,非常直捷,净土宗也是当下成佛,若不念就不是了。 如果念的非常散乱,怀疑,最坏是怀疑了。密宗就讲,与咒怀疑的人,咒就没有灵验了。什么咒都讲,功德大极了,现在念的人没有那么灵验。经中早就说了,与咒怀疑,对它有怀疑,它有这么大德功德吗?那就完了,那就没有这么大的功德了。念念相应念念佛,念佛的功德就是如此。

  由上我们知道,弥陀名号就是法界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全法界,名号就是我们众生的本觉,起心念佛是始觉,所念的佛正是我们的本觉。始觉合乎本觉,念念相应念念佛,就知道持名功德不可思议。这是《弥陀要解》说明念佛的功德。我们再接密宗的话,密宗里头,东密日本兴教大师,从阿字一个阿弥陀佛的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一切咒都从阿字生出。一个陀罗尼生一切佛,阿字出生一切佛。阿字,一个字真言是十方佛的佛心,诸佛的法身同所加持,一切佛的法身都加持这个阿字。又说毗卢遮那以此阿字名为密藏,又说密宗什么秘密,阿字做密藏。阿字,家喻户晓,到日本都念阿弥陀佛,大家虽念不知道阿字如此殊胜,不理解。又说三身,佛的法身、报身、化身,唯说阿字一法,说了很多法,就说了一个阿字法。阿字代表无生,第一个意思是无生有无量意,诸经广赞此法功德,密教经典都称赞这个阿字法门的功德,闻名遐迩。听了阿字这个名字,声音一到耳朵里面,众罪冰消,消除了好多好多的罪。唱声见字,念是唱声,见字观想,纯熟了就能看见这个字。我在解放之初是念佛法门,念佛七天时,第三天开始就看见阿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浅做观的人,只要肯信直游净土都可以。深修圆智,你还能深修出圆的智慧,现证佛道,你现在就要成佛,这都是密教讲阿字功德。所以兴教大师有这个话。念佛很殊胜,就因为佛号里有阿字。阿弥陀佛,阿字功德是这样,阿字是这样还要加上弥陀还有佛,功德当然就可以晓得了。这句佛号下手很容易,不论谁都可以念,不管你是聪明还是笨,还是忙还是闲,都可以做的到。名召万德,名字就包含万德。你念这个名字,万德就汇集于你的心。妙感难得,这种感应是不可思议的。

  从有念巧入无念,你本来是念,但念来念去,你心中离了一切妄想,有念而达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从你的凡心顿然就显出果德的殊胜。这两句话是我写的,后来我看《弥陀要解》里有两句话,我把它凑在一块,跟我这句话。以《要解》为师,说法就相近了。而《要解》正好和它对上,从事持到达理持。事上念阿弥陀佛,念咒也是一样。念咒达到理持,一下要理持做不到,从事持开始,从凡心成佛心,就你这个凡心就成佛心了。跟我这里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现果德,这是师承澫益大师,一脉相传。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念佛功德是什么呢?"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祗于一念。"诸大圣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跟他们看齐,跟他们平等。片言就是一句名号,就跟这些大菩萨平等了,看齐了,顿法。有很多人说,只有我们先修小乘、初果,一点点来,再回小向大。要跟这个比,从这到这,一个喜欢这么走,一个喜欢那样走,这个法门直接去,越三祗于一念,一念之间越过三大阿僧祗劫。所以是顿法。《大乘起信论》是小、始、终、顿、圆。《大乘起信论》是终教,它还坚持三大阿僧祗劫,到了圆教就不是如此了。一念、刹那就可以成佛。极圆、极顿、至简、至易。圆、顿宗是极圆极顿。在简易来说就是至简、至易。还有比这更简单吗?六字嫌多,可念四字,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是本经的纲宗,也是一大藏教的指归。这是把宗和趣的宗作以介绍。我们研究其它经典也是如此。

  趣呢?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四土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咱们这也是凡圣同居土,极乐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咱们是凡圣同居的秽土,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的净土。我们这个凡圣同居和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有所不同,举例说这个问题,我们也是凡圣同居土,我们圣在哪呢?文殊在五台山,文殊还是照样接送,就是你不认识。他在五台山,还有很多罗汉,在天目山和雁荡山,都在咱们地球上,在中国啊!同居啊。可是同居不一样,《要解》说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他在这个世界上继续等到最后证阿罗汉,还有权示现的菩萨如文殊菩萨示现在这个地方,我们有时也能碰到。那么等到实圣(指小乘初果、二果、三果)他涅槃了,世上就没有他了,权圣他度众生的缘了啦,也就咱们在五台山碰不到文殊了。这个同居跟这样性质的同居"升沉硕异,苦乐悬殊",而且圣人就升,众生就沉,苦乐也悬殊,很不一样,所以乃暂同,非究竟啊!我们跟圣人同居在这个土上,是暂时不究竟的。天壤之间,见闻者少,都说雁荡五百罗汉都在,但是碰见的人很少,大家这么多人去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的很少。之前一个福建的和尚见到了文殊,真见到了,那他很诚恳,大家都知道这件事吗?真有其事,两个告诉我的,一个是圆彻法师会作诗的,到南方去了,一个是通愿法师是比丘尼,她当时住五台山,知道这件事。和尚他是三步一个头,磕到中台附近,看到一个地方小门写着"金刚洞"。这个名字是佛教的地方,就跑进去,一看里边很大,有大殿,有什么什么......有两种人,一种是和尚,一种是喇嘛。喇嘛都在用功,他又看看大殿,一看大殿很特别只有一个佛座没有佛像,没有佛像就没有拜,围着佛座绕了三匝。刚要出来,来个小和尚喊他:"唉,什么什么法师你别走。"他觉得这里怎么还有人知道我的名字。还认我,叫我的名字。他说,我师父让你进去,就跟他走,一看一个很老的白胡须很长的老人坐在上头,就给他顶礼,说你从南方来不容易,给他一个座位,让坐在旁边,招呼他喝茶,说说话。他说这很好,我想在这挂单。老人摇摇头,你还得走。他又问,怎么大殿上没佛像?老人说,我这用不着。这都是禅宗的意味,所以文殊没有佛见。我这用不着,没有佛见。后来还谈了别的,他就出来了,他也没觉得特别,他还是继续拜。拜来拜去,拜到晚了,不能再拜了。有一个西藏的人在那住家的,像行者之类的人,面貌都很熟的,就招呼他说,住我这吧,在我这吃饭。两人就谈起来。福建的和尚就问,你们五台山有多少和尚?加在一起,所有五台山山下。他说,哎呀,所有喇嘛和尚加在一块,真正两三百人,把什么人都凑起来,我们要打一千僧斋很困难的,都凑不齐。福建和尚说不对呀,我到金刚洞,那一个里头就有好几百和尚,出家人,那你怎么说这么少?那个住五台山人说:"哪有这个地方,从来没有过这个地方,没听说过。""我都进去过。"说你看我们导游图,五台山导游,这上没有。一看是没有,没这个地方。那人他说:"你呀,可能是碰上文殊菩萨了。"他一听哗一下就哭了,也不吃饭了,他说我从头再拜。又拜一步一个头,又拜到那个地方,等找那个门,找不到了。他第二天回去之后路过圆彻法师的庙,跟他一个同乡说,同乡告诉圆彻法师了,赶紧追他,他已经下山了。再有这个招待他的人就是留他在家吃饭的人,他告诉通愿法师的。凡圣同居,圣人还是在,不是没有圣,就是难遇。

  上次说到《无量寿经》的宗和趣,宗是介绍过了。上次开始谈到趣,趣呢,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作为归趣。四土呢,先介绍这四土。凡圣同居土,上回已把《要解》所说的原文做了介绍,补充了一个例子,现在就是十年动乱之前,没有几年,福建的朝山的,名姓都有。他三步一头进了金刚洞,见里面有几百个喇嘛和和尚在那围坐,当时他不知道,后来遇见一个西藏人在那住家,就说这个地方是没有的,点醒了他,他才知道是文殊。感动的他当时饭也不吃了,痛哭流涕,改成一步一拜,走到原来发现金刚洞的那个地方,反复的找,找不到了。文殊把十年动乱的情形给他预示了。佛前无灯,庙中无僧。十年动乱不就这样?是不是。这是一个明证。

  我们是凡圣同居,圣人就在咱们这个地球上同居。底下我们把根据《要解》提示归纳一下,我们这个世界也是凡圣同居,极乐世界也是凡圣同居,都是有凡有圣,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呢?都名为同居土,但它非常的不同。有四点,第一我们这个世界的同居是暂时的同居,有许多阿罗汉,三果的圣人,等他证到阿罗汉的时候,他就证涅槃了,寂灭了,那就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了大权示现的菩萨,许多大权示现的菩萨象鱼蓝观音,化成一个卖鱼的渔家妇女,篮子里头还有一条鱼,变成凡夫的女人,等经典大家都背熟以后,他就示现没有了,死了。观音的大乘菩萨的示现,这种事情很多,这个示现是有证明的。后来碰上一个和尚讲,你们这些人愚蠢啊,那是观音啊。大家不信打开棺材看,棺材是空的,相信了马郎的新娘子原来是观音的化身。这都是大权示现,示现过了就没有了,暂时的同居,不是长期的相同。净土的同居就跟诸上善人,诸大菩萨聚合一处,一直到成佛。从示现上说就不同了,不是暂时的。这个世界同居是暂时的,过了时间就不住在这个世间了。

  第二点,难遇。五台山大家很多人都去了,那位福建的出家人他遇见文殊了,这么多人去五台山很少的人遇到。游雁荡,游天目,也没有碰见有阿罗汉的。所以很难遇,虽有圣者现居此土,你不容易见闻和亲近,而在极乐世界,如实如有,朝夕相聚,就是不同。虽然都在这个地球上,可是你遇不着。一个是暂时的相同,同也遇不着。文殊现在还是朝五台山的必接必送,但你遇上你也不认识,这是难遇。

  第三是稀少。在咱们这个世界上,圣者如珍如瑞,极少极少,不容易碰到。而极乐世界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极多,非是算术所能知之。这些阿鞞跋致,一生补处的菩萨就是补佛位的菩萨,示现一次,舍兜率、降王宫、舍家出道、示现八相就成佛,这叫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其数甚多,算都算不过来,不知多少亿亿亿亿。一个亿还是算术所能知,它是非算术所能知,唯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来形容多。不象这里少。

  第四,所作也不一样。咱们世界凡所作的就是六道中的事,沉沦六道,。就是烦恼、贪、瞋、痴,缠缚啊。圣者咸游圣域,凡夫就轮转六道,升沈无定,虽然同在一个地球上,这个土,但所作和成就完全不同了。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了。所作是同,都在破无明。四十二品,无明一点点破,同登妙觉,都要成正等正觉,还要证妙觉,破最后一分无明。他不是暂时相同,不是很容易,而且多得不得了,而且大家所作的是一件事情,都是破无明成正觉。

  虽然同居是这四个不同,再者这个土的凡包括三恶道。凡这边来说,极乐世界连名字都没有,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已经往生的人就不再入三恶道,不象这边的众生在六道之中沉沦的头出头没。驴胎马啊,辗转恶道,苦趣时常,在恶趣中辗转,一入恶趣时间就长。

  更有进者,更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弥陀要解》中所说,"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我们人的大事因缘,就是要了断生死根本,成正觉,但同居这一关是最难透过去的。从这里得到解脱,因为同居土的凡夫要断尽就是一点也不能剩,见惑思惑都断了,才得漏尽通。六神通,漏尽通才是最可贵的,前五通,妖魔鬼怪,他们也有妖通,也可以达到飞行,也可以预知种种,也可以有天眼,也可以有他心,也可以知宿命,但是他们不能得漏尽通,他们见惑思惑。现在大家搞气功,头一个炼气、修身,这就是身见,身见就是见惑。开头就是见惑。我们见惑中第一条就是身见,他们所行的就是第一条身见。整个在身见里头,他怎么能够断见惑思惑?极细的贪嗔痴慢都没有了,断尽了见思二惑,才得漏尽通,得漏尽通才真正出生死。他真正无我到这个时候,证到人无我了,阿罗汉。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