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三辈往生安乐国土

三辈往生安乐国土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这一段经文,讲的是十方世界的诸天,以及所有的人民,虽其根性各有不同,如果他们能够以至诚恳切的心,相信有个无量寿佛的安乐世界,愿意临终往生彼国,则依他们各自的善根、福德、因缘,分成三个等级:上辈、中辈、下辈。

我们常听到的「九品莲花为父母」,是《观无量寿经》的记载,由于往生的人在生前所修福德、智慧的程度不一样,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的品位也不同,一共有九等。与此经对比,则上三品为上辈、中三品为中辈、下三品为下辈。

一、上辈往生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这是能够生到上辈莲花中的五个条件:1.舍家弃欲而作沙门,2.发菩提心,3.一向专念无量寿佛的名号,4.修种种功德,5.发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沙门」是梵文Sramaṇa,是息心、静志、净志、勤息的意思,泛指佛教及诸外道的出家人。「弃欲」是断除名、利、财、色等欲,要把俗情、俗物、俗事舍掉,才能出家为沙门。若没有出家而愿生彼国净土,只得中、下辈生。

「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若不发菩提心,便不能以上辈身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欲生中辈,都应该发菩提心,也就是必须发起大悲愿心,用佛法广结善缘,济度众生,愿一切众生都得诸佛护念,得生安乐国土。

「一向专念」意思是,不论在何时、何处,总是要至心专一、精进不懈,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系念阿弥陀佛功德,就是一门深入,专修念佛法门,日也念,夜也念,有事没事都要念,心无二用,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心念佛能够长寿健康,乃至临终发愿念佛,一定也能往生西方。

「功德」是修种种善行,心有所得。吉藏的《仁王般若经疏》卷上云:「施物名功,归己卅德。」众生当以恭敬供养三宝为功德福田,即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一一所说:「功德福田,谓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慧远的《维摩经义记》卷一亦云:「功德者,亦名福德。」

《观无量寿经》有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一般将之称为世福、戒福、行福。此经文的「修诸功德」,又名修诸功德藏,虽未明言是那些功德,衡诸经证,应为功德福田及三福的内容。

「愿生彼国」,是西方净土法门的重心,信有阿弥陀佛愿力庄严的净土,愿生彼国,而至心修行净土的念佛法门,此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本经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愿的第十八「念佛往生愿」,以及主张但能信乐,不生疑心,十念乃至一念,念佛名号,求愿往生彼国者,亦得如愿。可知西方净土法门,除了依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也得要靠众生相信、发愿、念佛,始得相应。

具足了以上五个条件的众生,到临命终时,就能够见到无量寿佛,手持金台,亲自带着西方安乐世界的诸菩萨众和诸上善人,一起来迎接这位临命终人,往生彼国,到了彼世界中,就在七宝莲花之中,自然化生,住于不退转位,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同于圣者菩萨。

根据《观无量寿经》的上品上生,条件是除了修行前面所举的三福,尚须具备两类的三种心:1.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2.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经典,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如此之人,生彼国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授手迎接;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往生彼国,闻佛说法,得无生忍。

本经讲的上辈众生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就在七宝莲花台中化生,「莲华」就是「莲花」,人间的莲花是草本植物而不是宝,开敷时虽然也是非常的娇美、鲜艳、芬芳,但是过了几天之后,渐渐就会枯萎、雕谢。而西方安乐世界的莲花是七宝所成,永不雕谢。

所谓「七宝」是依当时印度所有者,但各部圣典的分类法,彼此间略有出入,若据《阿弥陀经》所说则为: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此处是用七宝来作比喻,说明往生彼土的众生,是自然化生,不需经过母腹怀胎,那是由于各自所积的善根福德,和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

「智慧勇猛」,是说有真智慧的人,一定是勇猛精进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而永远不退道心。

「神通自在」,是说莲花化生的彼土众生,都能飞行自在,而且思食得食,思衣得衣,心到神至,处处现身,十方佛国,随时往还,并且宫殿随行。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这几句经文,是总结上辈往生的情况,释尊勉励众生,若愿今世命终便能亲见无量寿佛,至少应具三个条件:1.发菩提心,2.修行功德,3.愿生彼国。

二、中辈往生

佛语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这段讲的是中辈往生的众生,以什么条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十方世界的诸天及其人民,如果能够以至诚恳切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身不出家,但要能发无上菩提心,大修五戒、十善、八戒、六波罗蜜等各种功德,同时要一心念无量寿佛圣号。随缘尽力修行善法,包括建立佛舍利塔、佛的塑像,供养僧众衣食,在佛前悬挂缯彩、点燃灯烛、散花烧香等,以之回向愿生彼佛国土,便可如愿中辈往生,得不退转。

「斋戒」是指居士所持的八关斋戒,内容可以参阅拙著《戒律学纲要》。

佛「塔」要起,佛「像」要立,塔里供的是佛舍利和佛像,这是让众生有供养和恭敬礼拜的地方和对象。传说阿育王曾派遣使者至天下各地,造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藉以传扬佛的教化。迄于目前,在缅甸有个大金塔非常有名;在尼泊尔、印度,有多座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塔;在中国大陆浙江省的阿育王寺里有一座舍利塔,另外在山西、河南、北京等地,也有佛的舍利古塔。舍利有两类:1.佛的肉身舍利,是佛的遗骨;2.是佛的法身舍利,是佛的遗教经典,都是象征着佛的精神所在。

「像」是石雕、木刻、泥塑、金属铸造,乃至彩画、绢绣等的佛陀圣像,在印度、中国大陆,都有许多石窟中的佛像雕刻,成了后代的艺术宝库,然在当时,乃是为信仰功德而建立的。今人建寺必造像,也等于本经鼓励的「起立塔像」功德,是往生佛国的资粮。

「饭食沙门」就是斋僧的意思,在印度对于宗教师的恭敬供养是天经地义的事,并能从宗教师获得祈福及教诲。佛法门中,乃以三宝为中心,又以僧众为弘法利生、护持三宝的代表;为了佛法住世,便需有三宝住世;欲有三宝住世,就必须供僧,世尊是佛而现僧相,住于僧中,是故若仅供佛,便不含僧,若供养僧,佛在其中。僧众的需求极少,最不能少的便是饮食。僧众修学佛法,弘扬佛法,广度众生,而众生供僧,便亲近三宝,获得佛法的利益,也能让他人接受佛法的利益,所以供僧的功德,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是大功德。

「悬缯」及「然灯」就是庄严道场,令众生生起敬仰欢喜之心,而燃灯又象征光明的智慧,能除黑暗的烦恼。

「散华烧香」,在南方国家,以及尼泊尔和印度,到现在还有人把鲜花的花瓣,一小瓣、一小瓣的摘下来,然后装在盘子中,卖给朝拜佛塔的信徒去塔前散花供养,表示对佛的恭敬。在佛圣典中记载,若听说佛陀要来了,便在佛陀要经过的沿途撒上花,就好像我们现在迎接贵宾的时候,铺上了红地毯一样。在佛教大型的庄严仪式中,大和尚的前面会有一位侍者捧着香炉及鲜花,香炉中烧着香,托盘之中盛着花;我在讲经前也通常会烧香,礼佛,是为了感恩三宝,请佛光临,求佛加护,并作证明。

经文中接着说,当这个人已修以上的功德,又能以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他在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便以化身,出现在此人眼前接引。此虽是中辈所见的化佛,但也有光明相好,跟佛的真身(报身)一样,同时还有菩萨、声闻、天人大众,围绕着无量寿佛。往生者便在命终的一剎那,随着化身佛及诸圣众,永离娑婆五浊恶世,往生安乐清净国土,住于「不退转位」。其「功德智慧」,虽不及上辈往生者,仍然还是非常的高大,本经说:「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

依《阿弥陀经》所说,化生的莲花有多大呢?「大如车轮」,在古代印度有羊车、鹿车、马车、牛车、象车,车辆有小有大,上中下三辈,往生者所坐莲花,也是有小有大。

《阿弥陀经》又说,彼土众生所依的莲花,也有各种颜色和香味:「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七宝莲花生于七宝池中,池中充满八功德水,其水具有:1.澄净,2.清冷,3.甘美,4.轻软,5.润泽,6.安和,7.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8.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故名八功德水。

三、下辈往生

佛语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其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是大方便门,大慈悲门。有许多人既无缘出家,也无缘起塔、立像、供养沙门,更没有散花、烧香、树幡、燃灯的机会,未能做任何功德好事,但在临命终时,还是想要往生西方安乐世界。这样的人,无量寿佛也欢迎他们,不过他们还是应该要发无上菩提心,而且要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名号,乃至于每天早上起来念十念,或者是临命终之时,还能够十念不断,念无量寿佛,而且求愿往生安乐世界,如此一定可以往生彼佛国土的下辈莲花。

他们在临命终时,能够梦见无量寿佛,此乃由于往生下辈者的信愿真切,故得梦见弥陀接引,往生彼国。唯以此类往生的众生,所修功德智慧不如中辈,修因不同,得果自是有别。

依据《观无量寿经》的下品三阶,即是本经的下辈往生,下品上生者,由化弥陀佛、化观世音菩萨、化大势至菩萨前来接引,生彼国已,经七七日,花开见观音、势至,经十小劫得入初地。下品中生者,由化身的佛及菩萨迎接,于宝池莲花中经六劫后,莲花开敷见观音、势至。下品下生者,命终之时乃至十念具足求愿往生,虽不见佛菩萨,却有犹如日轮的金莲花现其人前,接引往生,于莲花中住满十二大劫,花开得见观音、势至,闻法发起菩提之心。故此下辈不及上、中二辈之处世。

法鼓山有一个护法会,护法会的工作,一方面是在劝募,另一方面就是化缘,通过化缘的机会和关系,使得没有接触到佛法的人,也能够接触到佛法,使他们愿意做大功德修行诸善,也参与弘扬佛法的工作。例如说现在法鼓山的硬体建设,就等于是做起立塔像的工作。

我们一方面要让大家来修行佛法,同时也培养很多人来弘扬佛法、修行佛法。功德做了以后,应当发愿,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没有出家,应该也是中辈莲花化生。如果平时什么功德也不曾做,准备到临命终时才求生彼国,这种机会因缘,顶多是下辈莲生了。

四、胎生莲邦

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卅:「已见。」「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这段经文非常简单,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向弥勒菩萨,也就是慈氏菩萨,介绍无量寿佛的安乐世界,除了以上所说三辈往生的众生是莲花化生,尚有胎生的众生,那些是没有智慧的人,不太相信佛法,不了解佛有大智慧,但也修诸功德,信有罪福,并且发愿往生彼佛国土。

这就像很多民间信仰的人,不知道天宫与佛国有何不同,但是听说生天很快乐,所以就做好事,希望生天去;他们听到有佛国净土,也有点向往,只是不太明白,没有智慧,也不知发菩提心,因此到了西方,不是莲花化生,而是住在胎宫之中。这个胎宫有五百由旬这么大,由旬是梵文Yojana的音译,又译为由延、逾喜那,有谓一由旬,相当印度十六里,又云三十里及四十里,也有说相当于印度古帝王一日行军的路程。由此可知,五百由旬大小的宫殿,在地球上已是一个不算太小的国家了。

此一胎宫有这么大,住此宫中,享受诸种快乐,有如欲界第二天的忉利天宫。这与一般人希望生天享福的心念相应,由于愿生无量寿佛的安乐国土,仗佛愿力,使此等人生于胎宫,虽经五百岁常不见佛,听不到佛法,也见不到菩萨及诸声闻,时间之久,相当于忉利天的五百岁,而不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岁。

诸位既然来听《无量寿经》,一定要相信经文中所说的,一定要发菩提心,至少要求往生下辈莲花,也不要生到胎宫中去。

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如来所,修诸功德。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

这段经文,可有三种作用:

说明佛的慈悲,已生胎宫的众生,虽其享乐如忉利天宫,由于本来愿生无量寿佛的国土,只因没有绝对的至诚信心,而以半信半疑的「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所以住于胎宫,自然而然,仍以「不见三宝,不得供养诸佛为苦」。

劝勉众生,若对「疑惑心」的罪过,深切忏悔,并且求离胎宫,便能如愿往见无量寿佛,以其所修功德,获得往生三辈之中的一种莲花;花开闻法,得于佛前恭敬供养,乃至遍往无量诸佛国土,广修诸种功德。

劝勉发了菩提心的初发心菩萨,切勿对于佛说的本经起疑惑心,一定要相信无量寿佛有「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并且「修诸善本,愿生其国」,必定得生,否则便失大利,就非常可怜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