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依愿修行

依愿修行

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殖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之法。

这段经文,是叙述法藏比丘已经发了四十八愿,依愿而修,所以叫作「建愿」。「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是心无旁鹜地依愿修行,以此修行功德来庄严佛国净土

「所修佛国」,是指法藏比丘依愿所建立的安乐国土,在那个国土中的环境,「开廓广大」,无有边涯,处处都是黄金为地,样样都是七宝所成,不论动物植物,一切景物,都在念佛、念法、念僧,所以称为「超胜独妙」。我们这个世间经常是变化不定、盛衰无常的,所以不可靠,而极乐世界永远是常住自然的。

「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是指世自在王佛的国土有四十二劫的寿命,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从建立成功到现在已经十劫,将来还有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继续积植菩萨的无量德行。这是阿弥陀佛自己修行无量菩萨行,为了建设这样的世界,也为生到安乐国土的所有众生,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让他们也来积植无量的德行,修菩萨行,便没有什么烦恼会障碍他们了。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的「觉」字,旧译为觉观,新译为寻伺,梵文Vitarka,有两种意思:1.悟道,2.妄心;此处是指第二种。《成实论‧觉观品》云:「若心散行,数数起生,是名为觉。又散心中,亦有麁细,麁名为觉……又散乱心,名为觉观。」由此可知,散乱心与欲、瞋、害相应,名为欲觉、瞋觉、害觉。《杂阿含经》卷一六也说:「告诸比丘,汝等莫起贪觉觉,莫起恚觉觉,莫起害觉觉……当起苦圣谛觉,苦集圣谛觉,苦灭圣谛觉,苦灭道迹圣谛觉……正智正觉,向于涅槃。」

「不起欲想、瞋想、害想」的「想」字,是五蕴之一、十大地法之一,也是五遍行之一,于「受」之后,对境而取差别相。《入阿毗达磨论》卷上有云:「于色……声……香……味……触,男女等法相名义中,假合而解……名为想。」它是「为寻伺因,故名为想」;若随所依六根的触受而起差别相,名为六想身。

依据唐朝璟兴所撰《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对此三觉三想的解释为:

「不生欲、瞋、害觉……觉者,寻也。……取境分齐,放生欲等故。」「不贪名利故不生欲觉,不恼众生故不生瞋觉,不损物命故不生害觉。」「三觉不生,必绝三想,故亦兼之。内因既离,外缘斯止,故云不着色等。」

以此可知,觉是触受六尘的因相,想是触受六尘的果相,因果分明而又俱起。欲、瞋、害的三个项目,是凡夫众生经常有的烦恼相,初基于自私自利,其结果却是自害害他。圣者菩萨,由于积植无量德行,身处佛国净土,烦恼自然不起。

「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不着就是不执着,就是《金刚经》所讲的心无所住的意思。

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六尘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尘相触,产生心理现象,叫作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如果六识不依六根而执着六尘,世间便不会有欲觉、瞋觉、害觉,也没有欲想、瞋想、害想。如果面对六尘世界,内心不会产生喜欢、讨厌或欣求的心理反应,便是不执着。

能够做到不执着六尘境,就和经文中所说的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是完全相应的。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软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惓,专求清白之法,以慧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

难忍能忍,就不会计较受任何的苦,少欲知足,就不会有欲染、瞋恚、愚痴;所谓「染恚痴」,就是贪瞋痴,就是三毒。

「三昧常寂」,就是经常住于三昧之中;三昧的意思是即定即慧,以无私无我的心,修成任何一种法门,都叫作三昧;常寂的意思就是心中烦恼不生不灭。

「智慧无碍」,是指烦恼不能障碍自己,那是由于智慧洞烛而任运无碍。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是因到了无欲无求程度的人,不会有虚伪心,不会有谄媚心,不会有扭曲的心。

「和颜软语」,是任何人都喜欢接受的,软语就是要讲安慰、勉励、赞美、尊重人的话,使人听了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先意承问」,是主动先向人问好,以对方的意见为意见,以对方的想法为想法,以对方的希望为希望来慰问;四摄法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都是以先顺着对方的意思来切入,然后再来转变他,让他接受佛法的利益,让他感觉到很高兴。

「勇猛精进,志愿无惓」,就是照着他法藏比丘自己所发的大愿,持续不懈的精进修行,而不厌倦。

「专求清白之法」,就是专修清净的佛法,包括四圣谛、八正道、三无漏学、六度、四摄等正法,清白之法也就是用正信、正确的佛法,嘉惠利益众生。

奉行佛法的法藏比丘,当然也要恭敬三宝,奉侍师长,以大悲行来庄严自己。

具足一切修行法门,就是具足菩萨的千行万行。我们法鼓山称呼发心的义工群为「万行菩萨」,就是希望大家都发愿要广修六度、具足万行的意思。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

法藏比丘发愿之后,一面建立他自己的无上功德,同时也使得所有一切众生,功德成就,修满六度万行,解脱生死,乃至成佛。

空、无相、无愿的三三昧,亦名三解脱门。能够实证「空」性,就能解脱烦恼,出生死海。能够实证「无相」,就能解脱生死烦恼之苦。「无愿」则是已经不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却又任运自然,不离无上菩提的弘愿之力;也就是说,已得大解脱的诸大菩萨,已经发过无数弘愿,而且已与弘愿化合为一,自然实行,却不必再作意发愿。

实证三解脱门的人,便能具足「无作、无起」的功德。「无作」,是不假造作,又名无为;具縳凡夫,因有执着,所以都是有作有为,解脱的圣者,一切是自自然然,如法修行,而无执着,是故名为无作无为;因此,称为无作解脱门,亦即是三三昧解脱门中的无愿解脱门。

至于「无起」,是三解脱门的结果,乃是「无生」之意,因果无起,即名无生。亦名无记、无生法忍、无记法忍。慧远所著《无量寿经义疏》有云:「无因可生,故云无起,维摩云:虽行无记而起善行。故知无起约因以说。」根据《大智度论》卷五○云:「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同书卷八六云:「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至于何种程度得证无生法忍呢?《大乘义章》卷一二云:「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智顗《观无量寿经疏》则云:「无生忍是初地初住。」以此可知,依三解脱门而证无生法忍,至少是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也就是已证一分法身理体的法身大士了。

至于「观法如化」的意思是说,已证无生法忍的圣者,以无我、无相、无着的空慧,观照一切诸法现象,无非如幻如化,是依一切众生的业力果报化现,也是由诸佛菩萨的愿力神通化现,无有一法是真实不变的。

远离麁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彼我兼利。

这是用语言所作的修行。我们通常把出言不逊,叫作造口业,其实造口业有善、不善之别,善的口业造了以后可以往生西方净土,恶的口业造了以后,就要受三恶道的果报。

「麁言」就是跟威仪不相应的粗俗语、流俗语、低俗语。低俗语,就是听起来好像没有受过教养、没有品德的人讲的话。流俗语则是一种俏皮的流行话,有的是从外国传进来的,有的是本土新流行的,电视上、广播中,以及娱乐的文宣中,都可以听到这些时髦而不是雅俗共赏的流行语。粗俗语是讲脏话、臭话、讽刺话、谩骂的话。这三种俗语,我们都要尽量避免。

「自害害彼」的意思是,对自己不利对他人有害,譬如恶言骂人,用粗鲁话伤人,其实在损伤他人的同时,也有损自己的品德;而且你骂了别人,人家也会回骂你,可能还加倍奉还,所以是「彼此俱害」。释迦牟尼佛曾经对骂人者有两个比喻:一是如仰面对天吐唾,结果掉下来,自污其面。二是像逆着风扫地,扬起的灰尘,会飞回自己的身上。相反的,若是「修习善语,自利利人」,用勉励的、鼓励的、安慰的、赞美的、恭敬的语言,不仅对他人有益,也对自己有利。

佛经里有一则故事:有两个人各自赶着一头牛,拉着车子上坡,其中一人对他的牛是诃斥、谩骂、侮辱、恐吓说:「你这条死牛、笨牛、懒牛,赶快努力啊!再不拉上坡去,我就要揍你了,再不努力的话,我就要杀掉你了。」这头牛听了以后觉得,反正已被贴了标签,又笨又懒,而且弄不好就要被杀、被打,因此想要用力也使不出劲来,结果这头牛就干脆跪下来不拉车了。另外一人,对他的牛讲的是好话:「你是头乖牛、好牛、大力牛,你是我的心肝宝贝,你已帮了我好多忙,你一定可以拉得上去的,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我现在也帮你的忙,我们两个一起共同努力。」他把牛当成自己的朋友来看,所以他的车子很快就被拉上了坡。

在佛经中这则故事,对牛尚且应该用善语、爱语、勉励语、恭敬语,何况是对人呢?这就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理。就算是对天天见面的先生、太太、孩子、同事、属下,也都应该用敬语,如果随便惯了,叫丈夫为「我家的死鬼」,叫小孩子为「我家的小鬼」,称太太是「我家的黄脸婆」,当然不好了。

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这是法藏比丘在发了四十八愿之后所作的修行。他于身为国君之时,能够舍弃自己的国家、王位,以及所有的财物,包括男女爱欲,全部放下,然后才能以清净的身口意三业,修持六波罗蜜,而登彼岸。六波罗蜜就是六度,那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他不但自己修六波罗蜜,同时也教导他人一同修行六波罗蜜,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累积了相当多的功德。因此不管他生在那一个地方,都能够如意自在,都能自然拥有无量宝藏,随意所欲,应其所需,用以上供三宝,成就道场、成就众生,而他的所需,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

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教化」是以佛法教导感化众生,去恶向善,《法华经‧方便品》有「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之句。用佛法来教导、净化众生心身语言的行为,使得众生能够感到有安全保障,心中不会惶恐、忧愁、无奈,那就叫作「安立」,最后都能成佛。《胜鬘宝窟》卷上末云:「始建卅安,终成为立。」要让无数众生安立于无上的正真之道,就是希望众生都能发无上菩提心,然后安住于正真的佛道。

我经常都是这么说:「人不能没有大悲愿心。」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人应该有一个生命的大方向,这个方向就是将来一定要成佛,也就是发无上菩提心,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安住于无上正真之道;否则随时可能改变自己的信仰,也会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

「正真之道」是对相似佛法及伪冒的佛道而言。诸位来听经闻法,虽然所学的是正真之道,但如果发心不正确,不是为求正真的佛道而来,也没有菩提心的话,一旦遇到外在的因缘诱惑,或者有人给你打击、造谣、刺激,这时候你可能会说:「我信其他的宗教,也许不会这么痛苦,我还是离开吧!」这就是没有接受正法的教化,不能安立,也不能住于无上正等正觉之道。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剎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王,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个大愿之后,为了成就无上菩提,为了成就他的四十八愿,为了严土熟生,所以在他的修行过程中,不完全是做出家人,有时候是做长者居士、豪姓尊贵等各种人,或各种天神。这与观音、地藏等诸大菩萨,以各种身相化度众生相同。

长者居士也就是仕绅贤达,依《法华文句》卷五,「长者」有三种:1.世间长者,姓高、位尊、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2.出世长者,佛从三世真如实际中生,功成道着,十号具足,乃名出世佛大长者。3.观心长者,观心之智从实相出,三惑不起,虽未发真,是着如来衣,称寂灭忍,名为观心长者。此处经文是指第一种的世间长者。

「居士」的梵文grha-pati,音译迦罗越,是指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居家修学佛道之士。慧远的《维摩义记》卷一云:「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然于《十诵律》卷六云:「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种,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使者。」在中国佛教,泛指在家佛子称为居士,例如白居易为香山居士,苏轼为东坡居士。

「豪姓」就是豪门大姓,凡是有钱、有势、有地位的家族出身者,就是豪姓。「尊贵」是指在古印度阶级中的婆罗门、剎帝利、转轮圣帝,这些身为宗教师、国王、大臣的人,是世间极尊贵者。古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分成四大阶级:第一阶级是婆罗门,是为宗教师;第二阶级是剎帝利,是做国王、大臣、官吏;第三阶级是吠舍,是工、商、农;第四阶级是首陀罗,是贱民,社会阶级最低。这里所指的宗教祭司阶级、国王、转轮圣王,都是世间的豪姓尊贵。

「转轮圣帝」亦名转轮圣王,以轮宝为兵器,飞行空中,降伏四方。轮王又有金、银、铜、铁四等,分别统治须弥山四周的四大部洲、三洲、二洲、一洲,是万国国君的王中之王。

「六欲天王」,是指欲界中有六个层次的天主。佛经里将众生所居之处分为三阶,称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共称六道,欲界天属六道的最上一层。欲界天之中也分成六个层次: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向上尚有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天的四个层次。欲界天是以五欲的享受为主,并以五欲享受的多少,以及五欲享受的时间长短而区隔成六个层次,每一个天都有天王。到了色界以上,则是以禅定程度的深浅来区别。

「梵王」又名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天的天主,又以大梵天王,通名色界十八天的天主。他自称是宇宙的创造主,有点像是天主教的天主;印顺法师在他的著作中,也这么认为。

发了四十八愿以后的法藏比丘,除了不断以种种身分来修行菩萨道之外,还常以「四事」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如是的功德不可称说。四事有两类:1.衣服、饮食、卧具、医药;2.房舍、衣服、饮食、汤药,这是对比丘、比丘尼众的四事供养,甚至包括一切吃的、用的、观赏的,不管是什么,凡是人间需要的、人间喜欢的,都拿来供养诸佛。

供养的意思有两层:一种就是要有能舍、喜舍的心,以此积功累德;第二种则是对于尊贵的人,特别是对三宝的见贤思齐,在供养清净僧众,以及诸佛菩萨的时候,希望自己也能够学习着怎样度众生,怎么修菩萨行。供养不仅仅是只对一尊佛,而要平等供养、永远供养一切诸佛,故其功德之大,不可以言辞称说。诸佛未必需要众生供养,众生修行则必须供养诸佛。

我在年轻时很少人供养我,却有我的长辈长老法师给我生活用物;现在我老了,就有很多人透过我而供养三宝,我就把这些财物用来培养后进,弘化利生。所以恭敬供养诸佛,实际上就是为了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所以供养诸佛的功德,也有两种:一是对诸佛表敬,二是透过诸佛而利益一切众生,因此要说:「如是功德不可称说。」

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音,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人天。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因为法藏比丘修了以上的功德,所以得到如此的果报。这里讲的果报,都是种种庄严福德之相。

「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凡夫的口气,若不经常漱口,或者有了疾病之时,胃闷肠热、舌苔厚积,或者牙齿不洁,总会有臭味随着呼吸吐出;但大修行者,口中常出香气,牙齿常保洁净,且如优钵罗华(花)一般,此花译为青莲花,又为红莲花。但在《大日经疏》卷一五云:「优钵罗华,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此花有淡雅的清香飘逸。

「身诸毛孔,出栴檀香」,凡夫的全身毛孔,都会排泄汗液,有腥臭味;大修行人的毛孔,出有栴檀香味,有很多高僧们,都有这种庄严相。记得我在大陆的时候,上海有一位兴慈老法师,他天天礼佛、四季不洗澡、很少换衣服,但是身上没有汗臭味,不会让人家感觉到他身上不干净。另外还有弘一大师,他的房间里,从来不烧香,可是进入他的房间,可以闻到一股幽幽的檀香味。不过法藏比丘的这种香气,能够「普熏无量世界」,这又不是一般高僧的境界了。

「容色端正,相好殊妙」,是说他的面容像满月,看到他的面容具有庄严相、福德相、智慧相、慈悲相,会让人五体投地,感觉好像见到了佛、见到了大菩萨那样的相好殊妙。面容有的是生得的,有的是修得的。生得的是指,生出来就具有堂堂的丈夫相,就有福德的智慧相。修得的是指,靠自己的修行而转变自己的相貌;一个有慈悲心、有智慧的人,他的相貌就会转成福德智慧相。故于《观无量寿经》有云:「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通常所说的「相好」,是指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但在《观无量寿经》又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转轮王亦有三十二相,唯不具好。相为外形,所谓好,是依外形而表现的微妙庄严。《法界次第初门》卷下有云:「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释迦佛的应化身丈六金身,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的真身(报身)千丈,具八万四千相乃至无量相好。

「其手常出无尽之宝」,手上可以要出现什么就出现什么,这叫作神足通,能够千变万化变现所有一切众生所需要的东西。请问大家能够做得到吗?事实上要看我们是不是愿意做,想不想做;如果不想做,不愿意做,这双手就是无能的手。如果想要做,愿意做,有这个愿心,就能使你的手变成宝手,不会的去学习,没有的去生产,那便能够要什么就有什么了。衣服是人做出来的,饮食是人调出来的,珍宝是人制造出来的,今天人类所用的物品,都是技术巧思生产的,只要多用头脑,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了。凡夫的双手未必万能,但也必有所能,若是不愿意做,便成无能。法藏比丘发愿修行到了这个程度,他的福德、他的智慧、他的能力,更有神妙不可思议的作用了。

法藏菩萨的双手,常出无量众宝,包括「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其中的衣服及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可粗可细;其余精妙华丽的,则为供佛的庄严用品。「华香」是优钵罗花香、栴檀香,尚有种种上妙烧香、涂香、抹香。「缯盖」是以绢布制作的大盖,悬于佛菩萨头顶的上空以表庄严。「幢幡」是旌旗的一类,本来「幢」的梵文是Dhvaja,是突出于高竿头上,用种种丝帛下垂,建于佛前,用以彰制诸魔而外导群迷。「幡」的梵文是Patakā,是庄严诸佛威德的标帜,犹如大将之有旌旗,所以幡也是旌旗的总称;至于「幢幡」二字并用,是指于高竿之顶端安置珠宝,并以种种彩帛庄严,再以长帛下垂。此在敦煌壁画的诸种「经变」图中都有表现,中国的禅寺比较没有采用,密乘的寺院庄严,则是常见的法物。

「如是等事,超诸人天」,是说法藏菩萨用来供养诸佛的生活用品及庄严用品,其精妙的程度,纵然是诸天天帝所供,也比不上、办不到的。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法藏菩萨的智慧、福德、神通,广大无碍,所以可于诸法获得自在,这已是佛的境界了,例如《法华经‧譬喻品》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维摩经‧佛国品》云:「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唯有佛,始得被尊为法王,故此处所说的已是阿弥陀佛。

在「依愿修行」的经文之后,有一大段是介绍无量寿佛安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包括众宝所成的国土之中的种种植物、供具、观赏物、水流、气温、音响、歌伎、天人、菩萨、声闻的衣食住等的宝衣、玉食、宝宫,诸种宝光,诸种宝花,诸种芳香,诸种不可思议庄严,在此便从略不解说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