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十善业道经,十善的利益中今天讲到:
丙字下第七段、不绮语的利益。
绮语的绮,指绫罗锦绣一类好看的,以丝、绒、毛、为原料的织品。语,当然是人的说话。丝、绒、毛、的织品,本来只要经纬的两种线,但是、织成功的织品,一定会平淡无奇。因此,富有技巧的人,会编造出很多的花样和颜色,炫(音玄ㄒㄩㄢˋ)耀顾客的心目,而增加他们的销路。人们的说话,本来应该有什么说什么,心口相应。但心存机诈的奸猾(音滑ㄏㄨㄚˊ)小人,大都富有说话的技巧。他要于某一件事欺骗你,他会编造出一批花言巧语,引诱你上他的圈套。再如、不讲德行的文人,作出些情词艳(音燕ㄧㄢˋ)曲,描写男女间的情爱,绘影绘声,使人看了、听了、心荡神驰,挑动欲念。或者关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能曲尽其态的形于纸墨,使人看了,顿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增加人世间的是非口舌。如织锦绮,所以都叫做绮语。宋朝有一位黄山谷先生,擅长(音常ㄔㄤˊ)文学。同时有一位禅师,法号叫法云的,曾经对黄山谷先生说:你喜欢作艳歌情曲,荡人淫心,使青年男女,干犯礼禁,其罪岂止堕落三途、受苦无穷呢!黄山谷听了这话,甚为惶恐。马上一改已往的作风,专门写作赞叹三宝,和放生念佛的诗偈(音竭ㄐㄧㄝ)。都如:‘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体性,只是别形躯。苦恼由他受,肥甘为我需。莫教阎老判,自揣(音嘬ㄔㄨㄞˇ)看何如?’这首放生诗,就是黄山谷做的。绮语有惑乱人心,妨害风化的罪恶,在所必禁。不作绮语,当然有他的功德。因此经上说: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
佛陀在讲过了不恶口的功德以后,再呼娑竭罗龙王而告诉他说:龙王!人们如果能离开绮语,马上可以获得‘三种决定。’决定者,保证的意思,保证不作绮语的人,有此收获,一点不会含糊,那末!那三种呢?
一、‘决定为智人所爱’。智人、是有智慧的人。够得上称有智慧,唯有 佛陀和诸大菩萨了。爱、不是情爱,而是尊重的意思。
法华经上有所谓一切智、一切种智、道种智、无师智、自然智,这许多智慧,唯有 佛陀独有。文殊菩萨称大智,观世音菩萨,亦称悲智双运。其他除开小乘中的舍利弗,称大智而外,很少有人以智慧著称。有智慧的人、眼界最高,不容易看得起一个人。唯有不绮语的人,为有智慧的大士所尊重。孔夫子门下,有一位贤者,叫颜回的,他不但不绮语,他简直不什么说话。孔夫子曾经说过:我和颜回曾经成天的谈话,他没有反问过一句,好像是呆子一样。孔夫子又曾赞叹颜回说:‘贤者回也。’这是不绮语而为智者所爱的证据。
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实者、实事真理。答问、就是答复人家的问题。
不绮语的人,诚诚实实,假如有人向他提出什么问题来,他都能如其事,如其理的答覆你。也就是问题的本身是怎样,他答复你就是怎样。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人、是人间,天、是天上。威者、威猛、或威势。德者、德行。胜者、殊胜,也就是特殊的意思。
什么叫做威猛呢?在人的方面说:譬如一个高级的将官,他统领了千百万的雄兵,拥有很多的武器,他能攻城,能略地,能摧毁一切。这位将官的部下,对他固然是一呼百诺(音糯ㄋㄨㄜˋ),其他的人对于他,也因怀著几分恐怖,感到自己微弱而渺小,而对他非常的恭敬,这就是威猛起的作用。在物质方面说:台风、倾盆大雨、霹雳、大炮、以及偶尔从天空里飞过的喷气机,都能予我们以威胁,都可以称威猛。但都不够称威德。由于德行卓著,受到任何人的尊敬,重(音仲ㄓㄨㄥˋ)视,那才叫做威德呢!
然而、什么是德行呢?德者得也,换句话说,接济他人的亏乏,使人获得真实的受用,这才是道德的行为。我们打开眼睛来看吧,人们缺少的是些什么?如果说:缺少高官,缺少钱财,缺少穿的,吃的,或者儿女。可是给予他的高官,他不能做一辈子。赠送他、堆集如山的珍宝,他不能永远用之不尽。接济贫苦人的衣食,你能接济多少人,而且你不能养活他一生。何况孔夫子曾经说过,‘博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求到了儿女,未必定能孝顺。这都是不彻底的慈善,而不是真实的德行。那末!什么才是真实的德行呢?这如金刚经上说的,‘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就是说:每一个众生,我皆使他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永离世间一切苦恼。虽然做到了这样的成绩,而且不自居功。这正合老子哲学上的一句话:‘上德不德。’这才是真正的德行呢?具有这样的德行,除非是诸大菩萨。诸大菩萨具有这样的德行,自然而然的有股庄严肃穆的气概,在人间则群生仰戴;在天上则众圣云奔,所以叫‘决定于人天中,威德最胜’。‘无有虚妄’者!出其所以。菩萨所以有如此威德者,那就是由于他没有虚妄绮语。经上接著说: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授记者、诸佛授与菩萨、声闻成佛的记别。唐捐者、徒劳无用。
上面的三种决定,由于多生多劫不绮语而获得的酬报。假如将这功德,回向而为佛果上庄严的话,那末!将来成佛的时候,可能获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如来、是诸佛十种德号之一,都如我们称 教主为释迦牟佛,也可称之为释迦如来。学佛、本来为的是成佛,佛弟子们,或经过小乘而转入大乘,或直接进入大乘,能够达到不退转的阶段,诸佛如来,就为他授成佛之记。就是说:你像这样的向前努力,当中还要做若干工作,到某一个时候,在某一个国土,你就成佛。名字叫啥,寿命多大,弟子多少,度人若干。这是对学佛弟子的一种奖励。这叫做授记。‘诸所授记’者,诸佛如来,为诱引众生向前迈进,有时对一个弟子,在前后不同的场合,多次授与成佛之记,这是一种方便。皆不唐捐者,多生多劫的行菩萨道,修不绮语的行门,就能获得如来授与成佛之记,那末!所有的辛苦,也不算白吃,不是一种劳而无功的工作。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
当时释迦世尊向龙王说:所有一切众生,因为内心思想不同的缘故,造作出来的善恶业也不同,由于这样所以有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等六道的生死轮回。龙王啊!你看这个大会与大海中形形色色各种类众生,是否各别不同呢?像这些众生,没有不是由自己的心念,造作出善与不善的身业、口业、意业所致使的结果报应。
《十善业道经》全文的完整版注音版。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位大比丘们,三万二千尊大菩萨们一起。这时世尊,告诉龙王:“一切众生由于心念不同,所以造业也不同。因为这个原因,众生按着内心趣向,随之轮转。龙王,你看这法会中以及大海中的众生,他们的形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弥陀经》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诵的。为什么要选择讲《十善业道经》呢?因为这部经典是所有经典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典。也就是说,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此经的核心内容
《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一部介绍善恶因果与人生命运关系的经典。其核心内容是“十善业道”,而我们修学一切佛法都要以“十善业道”作为基础。我们如果来世想做人或升天,就得修五戒十善。五戒和十善的内容大体上是相似的。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把五戒比喻为“通往人天的护照”。护照是出国用的小本子
十善业道经,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全经指明诸佛菩萨有一方法能断除一切痛苦,远离恶道。这个方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语言粗俗)、绮语(花言巧语)
一、修习善业 二、常念思惟观察善法 三、离杀生 四、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离偷盗 六、离邪行 七、离妄语 八、离两舌 九、离恶口 十、离绮语 十一、离贪欲 十二、离
一、契理与应机:今天开讲“十善业道经”,在未讲本文以前,先讲一段经前的悬论。一切经皆谓之契经:一契理,二契机;一切佛法皆从此原则而建立。一切法的真理,所谓诸法真实性相,乃佛智慧所亲证,为开示未证众生亦令证入,是为依契理的原则而说法。在契机的方面,是依种类根性时节因缘,适合一切众生的机宜,各令觉悟而说法。具此二义,方为契经。
因果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与缘起、业力等理论密切相关。日常度众时,劝导众生改变一世因果、一因一果等错误观念,树立三世因果、多因多果的正确观念,是我们度化众生的良方。《后汉书·范滂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东汉名士范滂被帝王判处死刑后,与儿子诀别时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意思是说,“我
我们常说,佛法无边。《大智度论》云:“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佛法的信仰与西方宗教和印度流派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无我、无主宰。佛教的信仰是信自己本有佛性,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与佛的差别仅在于,佛是圆满觉悟的人,而我们凡夫还有很多迷惑,总在觉迷不同而已。我们坚信通过修行,将来能成佛。因此要靠智慧的实践,很精勤
善良是人性中最美丽芬芳的花朵,它是如此的勇敢和坚定,是其他一切高贵品格的根基。以善良的心在人间行善业,好象在世上种植鲜花一般,芳香将弥漫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而许多生命也将因此而得到快乐和安雅。
十善业道就好比大地一样,能够出生一切,没有大地能有树木花草吗?同样,没有十善业道,也不会有禅定、解脱,或者往生西方,都不可能。所以我们要知道学佛最重要的是什么,什么不是重要的。我们学习这部经典有五方面的意义:
短短一部佛说十善业道经,有十个地方提到要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摘自《佛说十善业道经》: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周叔迦 将释此经,略开四门:一教兴所由,二藏乘所摄,三传译因缘,四随文解释。 初教兴所由者,一关闭诸恶趣门故,二开示人天善道故,三为显三乘菩提之正因故,四为善法之自性故。 二藏乘所摄者,《十善业道经》者,出《海龙王经十德六度品》,诸家目录皆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