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上面经序已作介绍,这第一章是正宗文之开始,说出家沙门证果之差别。佛说要证四果阿罗汉,必须“辞亲出家”。出家有四种,一、身心俱出家;二、身出家心不出家;三、心出家身不出家;四、身心俱不出家。身心俱出家者,荷担如来家业,住持正法,续佛慧命,将身体交给常住,永远不再从事世务,性命交予龙天,于五欲无顾恋,将此身心奉尘刹,最为上策,若外表像是出家人,心恋世欲,念念不舍,是犹未出家;反之,身虽在家,有妻子儿女,而心不生染着,亦无异于出家;身心俱不出家者,对五欲耽生贪染,就如同世间一般凡夫俗子。出家涵意有三,出红尘(世俗)之家、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家、乃至出无明(见思惑)之家。出家要发菩提心,“识心达本,解无为法”,自利利他,认识自心本具之佛性,与佛无二无别,以离欲清净之心,实行菩萨广大行愿,达见本来面目,并且能向他人解说大乘佛法之义理,利乐有情,才是“名曰沙门”。
沙门是梵语,是修行人之通称,包括比丘或比丘尼,译为“勤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瑜伽师地论》说:有四种沙门,一胜道沙门,谓解行俱胜,德高望重;二说道沙门,谓明了经教,而能说法度众生;三活道沙门,如为生活做经忏;四污道沙门,即破戒犯斋者。比丘“常行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都是出家要受持的具足戒。戒通大小二乘,亦有出家在家之别,是根据自己的身份而去受持,受了戒,要好好护持戒体,“进止清净”,进是应该作持的,止就是不该做的,于行住坐卧,威仪具足,止恶行善,丝毫无犯,身心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依四谛法去修(详请参考序文),能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是梵语,有三种涵义:一、杀贼,杀尽内心贪瞋痴烦恼贼;二、应供,堪受人天供养;三、无生,不再受分段生死之苦。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四果阿罗汉,断尽见思二惑,超出三界,神力妙用,能飞行变化,一行一住,可以震动天地,寿命旷劫,随愿久住。
何谓见思二惑?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对理迷执,而产生烦恼,因烦恼使众生造业流落生死轮回,谓之惑,有八十八使,是以三界四谛来分配,使是烦恼别名,对境生爱,执着不放,每一界各有苦、集、灭、道四谛,每一谛具有少许不同。贪欲、瞋恚、愚痴、高慢、疑惑,由于其性分钝,称此为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此五种惑,其性锋利,故称为五利使。不知吾身为五蕴假合而成,妄执实有,则为身见。既有身见,计度死后断绝,或死后常住,有此两边之义,故名边见。拨无因果,谓作善无善报,作恶无恶报,名为邪见。见取见,以卑劣的知见,造种种卑劣的事,以为最殊胜,非因计因。戒禁取见,以不合理的种种戒禁,如持牛鸡戒等,便可升天得道,此即非果计果。以上十使,例表如下:
俱舍颂曰:“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瞋。”欲界众生迷于了四谛而生见惑,以上已谈到苦谛有十种烦恼惑,集灭二谛,除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各有七惑。道谛除身见、边见二见,具八惑,欲界共三十二惑。而色界与无色界,各有二十八惑,于四谛下各除一瞋,因上二界不起瞋恚,三界见惑共有八十八使。
思惑是思想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等烦恼是,有八十一品,即欲界有贪瞋痴慢四惑,色界与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合而为十。 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渐断之,九地者,欲界五趣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八十一品。以下是八十一品表:
“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再说阿那含,即三果阿罗汉,又名为不来,证得此位者,于寿命终时,灵魂生至十九层天,要断欲界最后三品的思惑,不再受生欲界,得证三果阿罗汉。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再说斯陀含,翻译为一来,即二果阿罗汉,于修道中断欲界九品思惑之前六品,尚余三品,故须一生欲界天,一来人间,所谓一上一还,方证阿罗汉。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须陀洹者,已断三界八十八使之见惑,得证初果,逆凡夫之六尘,此云预流,虽谓初入圣流,但已超凡入圣,思想行为正确,不再堕三恶道,可是欲界思惑未断,故须“七死七生”,往来天上人间,方证四果阿罗汉。
附三界诸天表如下:
三界见思二惑有那么多品类,最令人害怕的是爱欲,这爱欲往往把人支配着,令其背觉合尘,在六道轮回不休。解脱生死,必须要断欲爱,“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欲爱一断,永脱生死,喻身体的四肢断了,决不能再使用。故佛说出家,要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断欲去爱,方能竖出三界,列入圣位。
第一章谈的是割爱辞亲,出世俗家,要持戒清净才能证果。佛教有大小乘之别,小乘如阿罗汉等,非出家不能远离一切烦恼,令证四果;大乘则出家在家修行均可,只要发菩提心,以正知正见为宗旨,在现实生活中,不投机取巧,有仁有德,身虽未能出家,但心已出家,亦会有丰富的成果。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佛言:“辞别亲人,出家修道。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明白无为佛法。便称之为沙门。 ”
世尊释迦牟尼修成道后,便这样想道:排除欲念,清净无为,这是最美妙的境界;进入专一静虑的觉悟境界,就能降伏各种妖魔外道。于是,便在鹿野苑树林中,开始讲示四谛圣道,传授佛法,度脱 陈如等五个人,使他们出家开悟,修成正果。
释迦牟尼佛说:辞亲出家的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质的虚幻性,能够悟解佛理佛法,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作沙门。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达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够在天上飞行,随意变化,他的生命无限量之长;他住的地方,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即顿失依止。
世(shì)尊(zūn)成(chéng)道(dào)已(yǐ)。作(zuò)是(shì)思(sī)惟(wéi)。离(lí)欲(yù)寂(jì)静(jìng)。是(shì)最(zuì)为(wéi)胜(shèng)。住(zhù)大(dà)禅(chán)定(dìng)。降(jiàng)诸(zhū)魔(mó)道(dào)。
经序: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今天发给你们的本子,是《佛遗教三经》合订本,为什么要把这三部经合订起来,先跟诸位讲一讲。世界上其他宗教,我们都称为外道,各种外道都苦于经典太少,我们佛教反而苦于经典太多。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宋朝第一次刻藏经版,就有五千零四十八卷之多,一直增加,到现在已有二万多卷,所以初学的人不知道要从哪一部经看起。古时候诸大祖师觉察到
人法双彰。‘经 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经题七字,通别合举,说四十二章 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 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 为所说之法。‘佛 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
读过金庸小说《鹿鼎记》的人都知道一件宝贝,就是《四十二章经》。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那么,《四十二章经》到底是何方宝物,令人如此疯狂呢?《鹿鼎记》第十五回写道,韦小宝认老宫女陶红英作“姑姑”,交谈间,韦小宝发了他人生当中的第N个毒誓,让陶红英说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在《中国佛教史》中,记载了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但以汉明帝夜梦金人,派人赴天竺求取《四十二章经》为最权威的传入之说。史称,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顶有白光,飞行于殿宇之间。汉明帝醒来之后询问群臣,自己梦中所见是什么神。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这四句偈出自《四十二章经》,主要是劝勉学道者修行及用心之道。一个有志之士,应如何完成自己,如何获得心灵的自在?「净心守志」,所谓净心者,等于衣服髒了要清洗,身体髒了要沐浴,用水洗涤了才会恢复清净。当我们的心被烦恼无明染污了,要怎麽净化它呢?首要先发心。发慈悲心,人我的计较、比较、是非会消失;发喜捨心,欢喜帮助人,贪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佛说四十二章经》是印度传入我国的第一部佛经。据《后汉记》卷十中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曾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臣,到大月氏国乞求佛法。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请得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二位高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佛经来到了洛阳。
四十二章经是中国最早译出的一部佛经。东汉明帚遣蔡惜等十八人到大月氏国求佛法:水平千年(西元六十七年)请得迦叶摩腾、竺法兰两尊者用白马?经来到洛阳。第二年,明帚敕建白马寺,让摩腾、竺法兰在寺讲经
现代生活已迈入高科技,而讲究科技的结果,往往容易使人迷失在制式的度量中,比如:求学时总是在乎成绩高低,科系出路的好坏;求职时也会在乎收入的多寡,升迁的快慢。当一切标准都被量化时,心中的尺度就如一把弹簧秤,时时评量着所获得的报酬,一旦弹性疲乏,人生准则
《四十二章经》,一卷,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共译。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佛教经典。据《高僧传》卷一载,迦叶摩腾,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经。竺法兰,中天竺人,讽诵经典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东汉明帝夜梦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请迦叶摩腾与竺法兰到中国。二人居于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同译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经典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四十二章经》表面上是一本普通佛经,其实关乎大清龙脉,满人入关时曾在关外藏了很多宝藏,而在这部经书中,就藏有宝藏地图。那么,真实史实上的的《四十二章经》是什么样的呢?《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四十二章经 题解 《四十二章经》,由篇幅较短的四十二篇经文构成,一般公认作是中国最早的佛经译典。但本经的译者译出年代及诸版本文字出入等问题,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尚无定论。以下拟就这些问题逐
经文中指出,宁可毁坏六根,也不造作诸恶,而堕入三恶道。因为六根有贪著的病,就会在生死轮迴的苦海中不断流转,故必须注重六根的修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称做「六根」,属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属于物理的「六尘」(色尘、身尘、香
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呢﹖」佛陀不是在骂人,佛陀会教训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惭愧」、「你不知道苦恼」、「你愚痴」等。还有一句比较严重的话:「你是非人!」非人,就是不像个人,也就是说「你不是人」,即是邪见的邪人,不正派的人。这是很严重的一句责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听闻的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传承。由于佛弟子各人领纳的不同,而各有其相异的思想,因此至教团成立时,如何将佛陀的教说作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经过历次的结集后,佛陀的教说渐次充实完备,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原是《法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渐次流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分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本品主要宣说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长行叙述无尽意菩萨和佛的两番问答。初番问答观世音菩萨得名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世间上最大的力量是什么?「忍辱」的力量最大。天下的是非烦恼,天下的不如意,只要能忍,都能迎刃而解。你看,小孩以啼哭为力量,英雄以刀剑为力量,男士以绅士风度为力量,妇女以娇媚为力量,菩萨以发心慈悲为力量,阿罗汉以忍辱为力量。忍,并不是打不还口,骂不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瑜伽师地论简称《瑜伽论》。瑜伽师地,意思是瑜伽师修行所历的境界(十七地),所以也叫《十七地论》。相传古印度弥勒著,唐玄奘译。一百卷。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根本论书。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