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论》的研究

其它经论 | 作者:恒清法师 [投稿]

五、结论

  真常如来藏系思想无疑地是佛教非常重要的思想。它根源于印度佛教,而在中国和日本发展,影响至巨。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教义,自古引起不少争议,常被指责与梵我合流,违背佛教无我的基本教示。有些近代学者认为如来藏思想为一元论,有些学者甚至强烈批评真常思想,宣称它根本不是佛教思想。(注113)事实上,如来藏(佛性)最重要的一些教说,的确容易引起这些误解。例如:

  (1)「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佛性)」。

  (2)佛性(如来藏)「本有」、「实有」。

  (3)法身有常乐我淨四德。

  (4)「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注114)

  (5)心性本淨,客尘所染。

  像《楞伽经》、《大般涅槃经》、《宝性论》等许多经论一样,《宝性论》作者试图消除对以上教说的误解,并极力阐释佛性的真义。从他在《论》中对佛性误解的「破邪」(破执分),和其真义的「显正」(显体分和辩相分),可以看出全论突显出几个很重要的主题。

  第一,乐观的人生论。在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前题下,任何人,无论在行为如何作恶多端,在本性上都具有相同的成佛潜能。

  第二,强调证悟境界的肯定特性。对《佛性论》论主而言,解脱是「人法二空所显真如」。人法二空是解脱必备的条件,在传统佛教,人法二空导至「涅槃寂静」,而印度佛教的中观学派更以空义破一切执,虽然龙树等中观学者,均强调中道以避免落入二边,然而不可否认的,他们还是惯用否定的语言来描述和论证。如来藏学系与传统佛教和中观学系很大的不同,在于它强调解脱境界的肯定特性,用的是肯定语气的语言和概念,所以它说佛性证悟是人法二空之后所显的真如,而真如不再是以寂静、空、无我、我常等描述,而是常、乐、我、淨、「真实有」、「功德无穷」等。中国佛教有如是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萨」。解脱境界不但是充满肯定的精神内涵,甚至是可捉摸得到的美好现实世界呢!这样用肯定语气表达的佛性思想更符合人性和宗教解脱的需求。

  第三,不二的真如。《佛性论》提出了一个以不二(nonduaiism)为基础的真如为其本体论。佛性并非如印度婆罗门教梵我的一元论,这是因为佛性是透过人法二空的真如,而真如的体性是真实空,而不是神我。再者,真如的如如智,如实地照见世间(如如境),而如如境也如实地显现给世人(如如智),在真如境界中两者不再有主客、能所的二元存在。

  第四,佛性即是修证(practice)。在理论上,佛性说虽一再强调空如来藏的染污烦恼乃客尘虚妄无实、不空如来藏如来功德本性具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这并不意味现实世界里众生已是佛,因为要彻入自已本具佛性的这个事实,须透过修证的体验。因此,佛性说的根本旨趣,就如《佛性论》最后所说的三义(注115):

  (1)显佛性本有不可思议境界,

  (2)显依道理修行可得,

  (3)显得已能令无量功德圆满究竟。

  佛性说告示吾人本有佛性存在的事实,和保证悟入佛性之后是个「无量功德圆满究竟的境界,但是其中的关键在于「依道理修行」,因此,吾人可总结说,佛性不是如有些学者所批评的类似梵我的消极性主体存在,而是肯定性、积极性的佛法修证。

  (注1)真常思想的三经一论是:(1)《如来藏经》,(2)《不增不灭经》,(3)《胜鬘夫人经》,(4)《宝性论》。另外,《大般涅槃经》、《大乘起信论》等也是有关佛性论的重要经典。

  (注2)武邑尚邦的推测,乃依据《开元释教录》卷七,记载《佛性论》是陈代译出,陈代始于西元五五七年。再者,与如来藏思想係密切,而且也是真谛译出的《无上依经》,据《历代三宝记》卷九,乃译于「永定二年南康淨土寺」。永定二年即五五八年。因此,武邑尚邦认为《佛性论》即在五五八年前后完成的。(参阅武邑尚邦,《佛性论研究》,百华苑,1977,页6)。

  (注3)宇井伯寿,《宝性论研究》,岩波书局,1959。

  (注4)这些学者包括高崎直道、印顺等。印顺在《如来藏之研究》中说:「《佛性论》……传为世亲造,恐未必是。」(《如来藏之研究》页8。)

  (注5)例如,真谛在《摄大乘论释》对阿赖耶识的说明,加入自己的解说:「此即此阿黎耶识;界,以解为性。此界有五义。」真谛试图将阿赖耶始的「界」是以此「解」为性。

  (注6)参阅武邑尚邦,《佛性论研究》,页7~38。

  (注7)请参阅本书第五章。

  (注8)贤洲的《佛性论节义》全文登于武邑尚邦《佛性论研究》一书后面的附录中。另外,唐辩空、惠证、誓空、神泰亦曾有注疏,但均已佚失。

  (注9)sallieking,buddhanatur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1,p.27.

  (注10)`buddhata`,buddhatva的中文意思是佛性,但是当做专有名词的「佛性」却不一定译自`buddhata`或buddhatva。参阅takasakijikido,“`dharmata`,`dharmadhatu`,`dharmakaya`and`buddhadhatu`--structureoftheultimatevaluein`mahayana`buddhism”,indogakubukkyogakukenkyo,vol.14,march,1966,pp.78~94.篠田正成,「佛性」とその原语,《印度学佛教学研究》,卷一一,1963,页223~226。

  (注11)《佛性论》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页787上)。《宝性论》的「为何义说」品亦举同样的五过失。《无上依经》中亦言「自性清淨客尘烦恼」的道理可生五德:(1)尊众生心,(2)恭敬大师心,(3)般若,(4)闍那,(5)大悲心。

  (注12)《佛性论》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页787上)。

  (注13)同上,页787中。

  (注14)闍那(`jnana`)意谓「权智」。贤洲的《佛性论节义》解释说:「若唯般若治妄想执,不生闍那,则堕二乘地。不能得如来一切种智及百四十不共法等过恒沙数功德故。」(《佛性论节义》卷一,页8。)

  (注15)《佛性论》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页787中)。

  (注16)《佛性论》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页787下)。

  (注17)《瑜伽论》和《显扬论》的「五难六答」分别是五难:1.说无疑起难,2.有情无根难,3.诸界互转难,4.应具诸界难,5.无应转有难。六答:1.教理并违答,2.假设非例答,3.非喻无理答,4.互喻无别答,5.背法不齐答,6.纵转不成答。(详见《瑜伽师地论》卷六七,《大正藏》卷三0,页669中。)

  (注18)引文出自贤洲之《佛性论节义》卷一,页12。

  (注19)根(indriya)共有二十二:眼、耳、鼻、舌、身、意、男根、女根、命根、乐、苦、抚、喜、忧(五受根)、信、勤、定、慧(五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三无漏根等,可见不会有无根众生。

  (注20)《佛性论》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页788上)。

  (注22)《守护国界章》卷下之中(《大正藏》卷七四,页229-231上)。

  (注23)《佛性论》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页788下)。

  (注24)《金七十论》举八不可见因如下:最远(atidurat),最近(samipyad)根坏(indriyaghatan),心不定(manasanavasthanat),细微(sauks-mya),覆障(vyovadhana),伏逼(abhidhava),相似聚(samana-abhiara)。(《大正藏》卷四,页1246中。)

  (注25)《佛性论》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页793上)。

  (注26)同上,页793下。

  (注27)《佛性论》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页793下-794上)。

  (注28)《佛性论》卷一(《大正藏》卷三一,页794上)。

  (注29)《摄大乘论》卷一四(《大正藏》卷一四(《大正藏》卷三一,页257下)。

  (注30)有学圣位包括初发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阶位。

  (注31)《佛性论节义》,页31上。

  (注32)《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4上)。

  (注33)《瑜伽师地论》卷七三(《大正藏》卷三十,页702中)。《佛性论节义》,页33上。

  (注34)《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4中)。

  (注35)《瑜伽师地论》卷七三(《大正藏》卷三十,页703中)。

  (注36)《三无性论》卷下(《大正藏》卷三一,页870下)。

  (注37)《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5中)。

  (注38)同上。

  (注39)《佛性论》亦有言:「淨不淨品,皆以如为本」(《大正藏》卷三一,页795中-下)。

  (注40)《佛性论》卷二(《大正藏》三一,页795中)。

  (注41)真如之非淨非不淨,《辩中边论》卷上亦说:「此若无杂染,一切应自脱;此若无清淨,功用应无果。」(《大正藏》卷三一,页466中)。《佛性论》与此说法一致。

  (注42)《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5下)。

  (注43)《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5下)。

  (注44)《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6上)。

  (注45)同上。

  (注46)同(注44)。

  (注47)佛性十相与《宝性论》的如来藏十义内容相同。

  (注48)《宝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39上)。

  (注49)《摄大乘论释》卷一五(《大正藏》卷三一,页264中)。

  (注50)《摄论释》的解说是:「一性义,以无二我为性,一切众生不过此性故。」(《大正藏》卷三一,页264中)

  (注51)《摄论释》亦说:「二因义,一切圣人四念处等法缘,此生长故。」(《大正藏》卷三一,页264中)。

  (注52)《摄论释》解说「法身藏」,与《佛性论》显有不同。前者说由于凡夫、二乘人为虚妄法隐覆,不得见法身,因此法身藏的「藏」是隐「藏」义,而不是「圣得」义。(《大正藏》卷三一,页264中。)

  (注53)《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6下-797上。)

  (注54)《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8上)。

  (注55)《宝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页829中)。

  (注56)《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8中)。

  (注57)《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8中-下)。

  (注58)《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9下)。

  (注59)《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第十二(《大正藏》卷十二,页222上)。

  (注60)《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8下)。

  (注61)《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8下)。《宝性论》卷三也引用同样的偈颂:「知清淨真空,得第一无我。诸佛得淨体,是名得大身。」(《大正藏》卷三一,页829下)。此偈二论皆引自《大乘庄严经论》:「清淨空无我,佛说第一我;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大正藏》卷三一,页603下)。

  (注62)《佛性论》卷二(《大正藏》卷三一,页799中)。

  (注63)《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大正藏》卷三十,页747下)。

  (注64)《胜鬘经》解释如来藏为生死与涅槃的依止如下:「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前际不可了知。世尊!有如来藏故得有生死。是名善说。……如来藏者,常恆不坏。是故世尊!如来藏者,与不离解脱智藏,是依、是持、是为建立;亦与外离不解脱智诸有为法,依、持、建立。」(《大正藏》卷一一,页677下)。

  (注65)《佛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页801中)。

  (注66)《宝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页831上)。

  (注67)《佛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页801中)。

  (注68)同上。

  (注69)《佛性论》所举转依四相,与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大正藏》卷三一,页248下),和无著造《显扬圣教论》(《大正藏》卷三一,页517上)所说相吻合。

  (注70)《佛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页801下)。

  (注71)《胜鬘经》「法身章」第八(《大正藏》卷一二,页221下)。

  (注72)《佛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页802上)。

  (注73)《佛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页802上~中)。

  (注74)梁译《摄大乘论》中以皮、肉、心为三种惑。

  (注75)《佛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页802)。《佛性论节义》义三,页90上。

  (注76)《佛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页802下)。

  (注77)《大乘义章》卷三末(《大正藏》卷四四,页524下)。

  (注78)《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三二,页576中)。

  (注79)参阅《佛性论节义》卷三,页94~96。

  (注80)《佛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页803中)。

  (注81)《佛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页803下)。

  (注82)《佛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页803下)。

  (注83)《佛性论节义》,页100。

  (注84)《佛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页804)。

  (注85)《佛性论》卷三(《大正藏》卷三一,页805下)。

  (注86)同上。

  (注87)如《宝性论》所说:「见实者说言,凡夫圣人佛,众生如来藏,真如无差别。」(《大正藏》卷三一,页831下)。

  (注88)《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06下)。《解节经》乃《解深密经》的旧译,然两译本中均不见有些偈颂。《佛性论节义》作者贤洲猜测可能是「有梵文未渡者」。

  (注89)《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06下)。

  (注90)《宝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37~38)。

  (注91)《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08上)。

  (注92)《摄大乘论释》卷一五(《大正藏》卷三一,页268)。

  (注93)八种世法是利、衰、称、讥、毁、誉、乐、苦。

  (注94)此说与《宝性论》「无量烦恼所缠品」所说相同。偈曰:「佛性有三种,一者如地藏,二者如树果,无始世界来,自性清淨心,修行无上道,依二种佛性,得出三种身。」(《大正藏》卷三一,页839上)。

  (注95)《宝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42上)。

  (注96)《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09上)。

  (注97)同上。

  (注98)《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09下)。

  (注99)《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09下)。

  (注100)《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10上-中)

  (注101)三身常住义的十种因缘是:(1)因缘无边故常,(2)众生无边故常,(3)大悲无边,(4)如意无边,(5)无分别慧无边,(6)恆在禅定,(7)安乐清凉,(8)世八法不染,(9)甘露寂静,(10)无生灭故常。(《大正藏》卷三一,页811上-中)

  (注102)《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11中)。

  (注102)《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11中)。

  (注103)《佛性论节义》卷四,页138。

  (注104)《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01中)。

  (注106)《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11中)。

  (注107)《不增不减经》(《大正藏》卷一六,页467中)。

  (注108)《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11)。

  (注109)《不增不减经》(《大正藏》卷一六,页467中)。

  (注110)《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11下)。

  (注111)同上。

  (注112)《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12中)。

  (注113)最近批判佛性思想最激烈的著作,当属(1)谷宪昭,《本觉思想批判》,大藏出版社,1989。(2)松本史朗,《缘起と空--如来藏思想批判》,大藏出版社,1989。再者,paulswanson曾为文评论最近日本学者对佛性思想的批评。参阅:paull.swanson,“zenisnotbuddhism”,recentjapanesecritiquesofbuddhanature,numen,vol.40,1993,pp.115-149。

  (注114)《大般涅槃经》卷七(《大正藏》卷一二,页407中)。

  (注115)《佛性论》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页812下~813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