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经》浅释

其它经论 | 作者:净慧法师 [投稿]

卷四【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第十六 】

  佛告树神。尔时流水长者子。于天自在光王国内。治一切众生无量苦患已。令其身体平复如本。受诸快乐。以病除故多设福业。修行佈施。尊重恭敬是长者子。作如是言。善哉长者。能大增长福德之事。能益众生无量寿命。汝今真是大医之王。善治众生无量重病。必是菩萨善解方药。善女天。时长者子。有妻名曰水空龙藏。而生二子。一名水空。二名水藏。时长者子将是二子。次第游行城邑聚落。最后到一大空泽中。见诸虎狼狐犬鸟兽多食肉血。悉皆一向驰奔而去。时长者子作是念言。是诸禽兽何因缘故一向驰走。我当随后逐而观之。时长者子遂便随逐。见有一池其水枯涸。于其池中多有诸鱼。时长者子见是鱼已生大悲心。时有树神示现半身。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大善男子。此鱼可愍汝可与水。是故号汝名为流水。複有二缘名为流水。一能流水。二能与水。汝今应当随名定实。时长者子问树神言。此鱼头数为有几所。树神答言。其数具足足满十千。善女天。尔时流水闻是数已。倍複增益生大悲心。善女天。时此空池为日所曝唯少水在。是十千鱼将入死门。四向宛转见是长者心生恃赖。随是长者所至方面。随逐瞻视目未曾舍。是时长者驰趣四方。推求索水了不能得。便四顾望见有大树寻取枝叶。还到池上与作阴凉。作阴凉已複更推求是池中水本从何来。即出四向周遍求觅莫知水处。複更疾走远至馀处。见一大河名曰水生。尔时複有诸余恶人。为捕此鱼故。于上流悬险之处。决弃其水不令下过。然其决处悬险难补。计当修治经九十日。百千人功犹不能成。况我一身。时长者子。速疾还反至大王所。头面礼拜却住一面。合掌向王说其因缘。作如是言。我为大王国土人民治种种病。渐渐游行至彼空泽。见有一池其水枯涸。有十千鱼为日所曝。今日困厄将死不久。惟愿大王。借二十大象令得负水济彼鱼命。如我与诸病人寿命。

  佛对菩提树神说,此时的流水长者子,在天自在光王国内,以高尚的医德和医术妙方,使一切患病者都得平等救治、痊愈、恢复、快乐。流水长者子还修行布施,多作有益于社会的福利事业。人民都尊重恭敬的称流水长者子为大善人,能为人民作大增长福德的事业,所为都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是当代最杰出的大医师,必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才能善用方药、善治重病。流水长者子有妻子,名为水空龙藏;生育水空、水藏二子。流水长者子带领二子,一日次第巡诊于城镇村落,最后来到一处很大的空旷草泽中,远远的望见有虎狼狐犬鸟等禽兽,都向同一处驰奔而去争食肉血。流水长者子为探寻缘故,便尾随其后逐散禽兽而观之,见有一池泡,水已枯竭干涸,干涸的池泡中有很多鱼。流水长者子望见大量将死的鱼后,心生救济众生痛苦的大悲。此时,有一尊树神示现半身,对流水长者子说,最慈悲的大善人,大量将死的鱼实在可怜,您能否布施一些水给予救命。您的大名为流水,既能流水,又能予水,才名符其实。流水长者子说,请问树神您知此处将死的鱼有多少数量吗?树神回答说,其数量足满一万尾。流水长者子听闻其数量足满一万尾后,又倍增救济众生痛苦的大悲心。此时干涸的池泡被阳光曝晒,只有少量的水存在,一万尾鱼的生命处境非常危险;流水长者子急切的奔跑四方并远望寻找水源,都无果而终,只好先寻取大树枝叶,覆遮在干涸的池泡上为鱼作荫凉。然后,按着池水流入方向的河道,快步向上游寻找。当寻找到一条名为水生的大河边时,见有些人为捕此池泡中鱼的缘故,在上游流水入口的悬险之处,决开新的流水口,将水引向他方。悬险之处一时难以修补,需要百千人工修补治理三月才能重新通流入水。流水长者子自知依靠一己之力,很难在短时间内修补决口,通畅水流再入池泡;便急忙求见天自在光王国王,说明所见闻的具体情由;向国王求肋,借用二十头大象驮负水囊,救济一万尾鱼的生命之危;并对国王恳求说,救济将死的鱼命,如同救治病人的寿命。

  捕鱼恶人,为捕杀其它禽兽虫鱼等生灵,造作恶业,于现在世中或未来世中必召感恶果报的人;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凶狠残暴的人。人命、鱼命、众生命同为生灵,都有喜生惧死的灵感。迷者见相分别,人、我、众生、寿;悟者知六道众生曾是我父母。以此缘故,才有菩萨行人发慈悲心,救济将死的鱼命,如同救治病人寿命这样的贤圣境界。

  尔时大王即敕大臣。速疾供给。尔时大臣奉王告敕。语是长者。善哉大士。汝今自可至象厩中随意选取。利益众生令得快乐。是时流水及其二子。将二十大象。从治城人借索皮囊。疾至彼河上流决处。盛水象负。驰疾奔还至空泽池。从象背上下其囊水写置池中。水遂弥满还複如本。时长者子。于池四边彷徉而行。是鱼尔时亦複随逐循岸而行。时长者子。複作是念。是鱼何缘随我而行。是鱼必为饥火所恼。複欲从我求索饮食。我今当与。善女天。尔时流水长者子。告其子言。汝取一象最大力者。速至家中启父长者。家中所有可食之物。乃至父母饮啖之分。及以妻子奴婢之分。一切聚集悉载象上急速来还。尔时二子如父教敕。乘最大象往至家中。白其祖父说如上事。尔时二子。收取家中可食之物。载象背上疾还父所至空泽池。时长者子见其子还心生欢喜踊跃无量。从子边取饮食之物散著池中。与鱼食已即自思惟。我今已能与此鱼食令其饱满。未来之世当施法食。複更思惟。曾闻过去空閒之处有一比丘。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其经中说。若有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宝胜如来名号即生天上。我今当为是十千鱼解说甚深十二因缘。亦当称说宝胜佛名。时阎浮提中有二种人。一者深信大乘方等。二者毁呰不生信乐。时长者子作是思惟。我今当入池水之中为是诸鱼说深妙法。思惟是已。即便入水作如是言。南无过去宝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宝胜如来本往昔时。行菩萨道作是誓愿。若有众生。于十方界临命终时闻我名者。当令是辈即命终已寻得上生三十三天。尔时流水複为是鱼。解说如是甚深妙法。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善女天。尔时流水长者子及其二子。说是法已即共还家。是长者子複于后时。宾客聚会醉酒而卧。尔时其地卒大震动。时十千鱼同日命终。既命终已生忉利天。既生天已作是思惟。我等以何善业因缘。得生于此忉利天中。複相谓言。我等先于阎浮提内。堕畜生中受于鱼身。流水长者子。与我等水及以饮食。複为我等解说甚深十二因缘。并称宝胜如来名号。以是因缘令我等辈得生此天是故我等今当往至长者子所报恩供养。

  这时,国王诏命大臣,快速供给流水长者子所需。大臣奉命,由流水长者子在象厩中随意选取二十头大象;并赞叹说,善良的大士,您于今日就可以到达池泡处,利益众生得快乐。流水长者子及二子,用二十头大象驮负着从城中人处所借的装水皮囊,以最快速度来至水生大河边的决口处,大象驮负着装满水的皮囊,往返于池泡与大河边的决口处之间,直至池泡中的水位恢复常态。此时,流水长者子既自由自在又心中游移不定的沿池泡四周行走,见群鱼也随逐循岸而游动。流水长者子心想,群鱼为什么也随我行而游动呢?一定是被饥饿所苦恼,为求索食物饱腹,现在应给予供养。流水长者子便对二子说,你们乘一头最大力量的象速回家中,向你们的祖父长者禀明此处缘由,将全家人食物都分出一分,集中在一起,急速由大象驮载而回此处。此时,二子如父所教,乘最大象回到家中,向祖父长者详说上述发生的事。经祖父长者恩准,二子快速收聚家中可食之物,由大象驮载返还至池泡处。流水长者子见状,心生无量欢喜,跑着边取食物边将食物散向池泡中。此时,流水长者子心中又想,现在世以食物可使鱼饱腹,于未来世中应供养法食;心中又想到,曾经听闻过有一位比丘,在空闲处读诵大乘无量义的经典;经中说如有众生临命终时,有因缘听闻南无宝胜佛名号,即可往生天上。今日应为此一万尾鱼解说义理甚深的十二因缘法,称念南无宝胜佛名号。当时年代,世界上有二种人;一是深信大乘无量义的经典;二是诋毁不信佛教。流水长者子想到这里,更坚固信心,便入池泡的水中对鱼大声说法,称念南无宝胜佛名号,赞叹宝胜佛十种名号功德,重颂宝胜佛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誓愿;即如有众生,于十方世界中,临命终时听闻到我功德成就名号者,命终后得生三十三天。流水长者子又解说义理甚深的十二因缘法;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流水长者子及二子,为鱼说法后共同返回家中。过一段时间后,一次流水长者子宾客聚会醉酒而卧于床上,大地突然震动,一万尾鱼于同日命终。一万尾鱼命终后,得往生忉利天。得生天后一万尊天子心自思量,以何善业因缘得往生忉利天中;便以天眼观察,然后相互说,我等一万尊天子于前世堕入地球的畜生道中,长期受于鱼身;有一位流水长者子,先以水救命,又以食物供养,还为解说义理甚深的十二因缘法,并称念南无宝胜佛名号,以此因缘才得往生忉利天中;现在应前往流水长者子的住所,报恩供养。

  十二因缘法,为人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六识入的十二种因缘。声闻知其然,人体空、苦、无常,诸法无我。缘觉知其所以然,十二因缘法;即苦因、集因、灭因、道因。行菩萨道的人,于世间示现声闻法,演绎缘觉法,宣说菩提法。现在世放生仪轨,皆依本经义理。放生人行菩萨道,也是遵从本经义理。

  尔时十千天子。从忉利天下阎浮提。至流水长者子大医王家。时长者子在楼屋上露卧眠睡。是十千天子。以十千真珠天妙璎珞置其头边。複以十千置其足边。複以十千置右胁边。複以十千置左胁边。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积至于膝。作种种天乐出妙音声。阎浮提中。有睡眠者皆悉觉寤。流水长者子亦从睡寤。是十千天子。于上空中飞腾游行。于天自在光王国内。处处皆雨天妙莲华。是诸天子複至本处空泽池所複雨天华。便从此没还忉利宫。随意自在受天五欲。时阎浮提过是夜已。天自在光王。问诸大臣。昨夜何缘。示现如是淨妙瑞相有大光明。大臣答言。大王当知。忉利诸天于流水长者子家。雨四十千真珠璎珞及不可计曼陀罗华。王即告臣。卿可往至彼长者家善言诱喻唤令使来。大臣受敕即至其家。宣王教令唤是长者。是时长者寻至王所。王问长者。何缘示现如是瑞相。长者子言。我必定知是十千鱼其命已终。时大王言。今可遣人审实是事。尔时流水。寻遣其子至彼池所。看是诸鱼死活定实。尔时其子闻是语已。向于彼池既至池已。见其池中多有摩诃曼陀罗华。积聚成【卄/积】。其中诸鱼悉皆命终。见已即还白其父言。彼诸鱼等悉已命终。尔时流水知是事已。複至王所作如是言。是十千鱼悉皆命终。王闻是已心生欢喜。

  这时,一万尊天子从忉利天来至流水长者子大医王家中,见流水长者子在阁楼室内的床上露体倒卧睡眠,便以一万颗珍珠串成的天妙璎珞为枕,又以一万颗珍珠串成的天妙璎珞垫于足,又各以一万颗珍珠串成的天妙璎珞敷于左右胁下,又以各种天花覆身,又以各种天乐妙音入梦。世界上睡眠的人都能梦中觉知,觉醒后又能忆念清楚。流水长者子也从觉醒后忆念一万尊天子,于天空中飞腾游行,于天自在光王的国内,各处都有如降雨一样飘落的天妙莲花。一万尊天子至原池泡处,又散天花;并从此处隐没返还忉利天宫殿,随意享受自在天乐。清晨早朝,国王向各位大臣询问,昨夜是什么因缘,于王宫中出现如此清净微妙瑞相的大光明。有一位大臣回答说,昨夜有忉利天子降临于流水长者子家中,如降雨一样散四万颗珍珠串成的天妙璎珞和各种天花。国王当即命大臣,速往流水长者子家中传令,请流水长者子至国王宫殿。流水长者子来至国王宫殿,国王询问瑞相因缘。流水长者子回答说,必定是一万尾鱼已经命终生天。天自在光王国王说,现在可差遣人查明此事是否属实。流水长者子即差遣二子,前往池泡查看大量的鱼是死是活,验定核实。二子来至池泡处,只见池泡中有各色天花,堆积如山,所有鱼已经命终。二子将所见实事求是地禀报其父流水长者子,流水长者子又将此事禀报天自在光王国王。国王听闻此瑞相因缘后,心生欢喜。

  有人为图蝇头私利,不惜损人、损众、损国利益。得一分小利则喜,损万金大利不惜。若知天地有灵,善恶终将自作自受,于当初、当下、当止恶、当行善;知当初止恶为忏悔业障,知当下止恶为悬崖勒马;知当初行善为自培善根,知当下行善为自有善报。

  尔时世尊。告道场菩提树神。善女天。欲知尔时流水长者子。今我身是。长子水空。今罗睺罗是。次子水藏。今阿难是。时十千鱼者。今十千天子是。是故我今为其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尔时树神现半身者。今汝身是。

  佛接着对菩提树神说,昔日流水长者子,今日我释迦牟尼是。昔日的长子水空,今日的罗睺罗是。昔日的次子水藏,今日的阿难是。昔日的一万尾鱼,今日的一万尊天子是。以此缘故,佛今日为一万尊天子授菩提记。昔日的现半身树神者,今日的你菩提树神是。

  所结一切善因缘,特别是对大善知识结善因缘,可速成就佛道。师若自误一人,定误无量亿数弟子;切莫不解作师,妄解教义,妄说佛理;否则,自毁一亩三分地,又毁他人万顷田。我敢发大誓愿,若谬说邪解佛经义理,我当下拔舌地狱,与一切听闻者无关。

  放生因缘殊胜佳,善业相聚菩提下;闻法念佛皆功德,救度众生愿力大。佛因地时为医王,解除病苦悲利他;于国于家行忠孝,教子尊老留根芽。

  【金光明经捨身品第十七 】

  尔时道场菩提树神複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过去修行菩萨道时。具受无量百千苦行。捐捨身命肉血骨髓。惟愿世尊。少说往昔苦行因缘。为利众生受诸快乐。

  这时,菩提树神向佛请法说,我听闻佛您在过去世中修行菩萨道时,经受了百千无量苦行,具有捐舍身命、肉血、骨髓等。请佛慈悲,为利益众生享受各种快乐,少许的说一说往昔苦行因缘。

  苦行因缘,怎么为利益众生受诸快乐呢?因为,诸佛、菩萨在百千无量苦行因缘中,通过不同方式,示现不同身像,演说世间法空、苦、无常,破除众生对身、命、财执著的苦因,坚固修行人诸法无我的道心;入中道以拔除苦本,解开无明绳索对心识的绑缚,恢复自性本来面目的金色光明;所以,才为法益带来的大快乐。

  尔时世尊即现神足。神足力故令此大地六种震动。于大讲堂众会之中。有七宝塔从地涌出。众宝罗网弥覆其上。尔时大众见是事已生稀有心。尔时世尊。即从座起礼拜是塔。恭敬围绕还就本座。

  这时,佛在道场中展现双足,以神足通力量的缘故,使此道场的大地出现震、吼、击、动、涌、起六种震动,有七宝塔从法会中的大地涌出,又有各色天宝闪烁着光明如罗网一样弥覆其上。法会中的大众,见如此神奇之事,都心生惊叹!此时,佛从法座站立而起,恭敬、围绕、礼拜七宝塔后,还位于本法座。

  佛恭敬、围绕、礼拜七宝塔,就是恭敬、围绕、礼拜自心佛性七宝塔。从地涌出,为菩萨善行功德安稳如大地,坚固如金刚,在法界中永不消失,妙有于法性中。

  尔时道场菩提树神白佛言。世尊。如来世雄出现于世。常为一切之所恭敬。于诸众生最胜最尊。何因缘故礼拜是塔。

  这时,菩提树神向佛请法说,佛大雄大力示现出于世间,在法界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最尊,经常为一切众生恭敬;佛是什么因缘才礼拜此七宝塔呢?

  十方诸佛之间,相互问安,不相礼拜,佛佛平等,法法相通;故有菩提树神请法,佛是什么因缘礼拜此七宝塔呢?

  佛言。善女天。我本修行菩萨道时。我身舍利安止是塔。因由是身令我早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对菩提树神说,我释迦牟尼因地修行菩萨道时,菩萨身舍利安放在此七宝塔中,这是礼拜自己因地菩萨行;是自己因地的菩萨行,才快速成就菩提。

  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历史,证得未来的尊重。众生自己的篇篇历史长卷中,善行与恶非同时存在,不容抹杀,不能改变。只有自己在善行与恶非中不断的选择,善行功德成就了坚如金刚的七宝塔,恶非业习铸成了固如磐石的地狱城。

  舍利,为修行人圆寂火化后留下的灵骨、身骨、遗身的结晶体,分骨、肉、脏、血、发舍利,是功德所成就,具有对人体产生灵感的能量。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莲花形,还有佛、菩萨形像状等;按遗身部位,形成的舍利子有红、黄、绿、白、黑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玛瑙、水晶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如同钻石。有因缘能瞻仰、礼拜佛、菩萨的舍利,如同瞻仰、礼拜佛、菩萨的真身,获福无量。

  尔时佛告尊者阿难。汝可开塔取中舍利示此大众。是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

  这时,佛对阿难说,你可开启塔门,迎取塔中供养舍利,展示给法会大众瞻仰。菩萨舍利,是菩萨在无量劫中,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彼岸功德熏修而成就。

  在此世间,有阿罗汉舍利、辟支佛舍利、菩萨舍利、佛舍利;由于道果的功德不同,所成就舍利的威神也不同。

  尔时阿难。闻佛教敕即往塔所。礼拜供养开其塔户。见其塔中有七宝函。以手开函。见其舍利色妙红白。而白佛言。世尊。是中舍利其色红白。

  这时,阿难遵从佛旨,立刻来至七宝塔前礼拜供养,开启七宝塔的门户。开启门户后,见七宝塔中供养有七宝函;又开启七宝函后,见到颜色微妙红、白舍利。阿难向佛说,七宝函中有红、白舍利。

  红、白舍利;红颜色的舍利,多为血舍利;白颜色的舍利,多为骨舍利。

  佛告阿难。汝可持来。此是大士真身舍利。

  佛对阿难说,你可持宝函中的舍利前来,这是大士的真身舍利。

  大士真身舍利,为象征菩萨的慈悲心、智慧力与宇宙虚空同体存在,在十方众生心识里永生!无形宝塔如虚空,无字行愿天地同;高耸大体无边际,挚天掷地菩萨行。豪言壮语不见声,悲悯众生一体性;三界过客仍不醒,不识真身佛面容。

  尔时阿难即举宝函。还至佛所持以上佛。尔时佛告一切大众。汝等今可礼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这时,阿难遵从佛旨,高举宝函过头来到佛前,并在佛前跪地奉持。接着,佛对法会大众说,现在大众可礼拜菩萨舍利。菩萨舍利是熏修戒定慧所成就,为世间人非常难值难遇的最上福田。

  供养礼拜舍利为世间最上福田,略说有八种功德;一是对众生发起慈悲心,供养礼拜佛舍利塔的修行人,命终后往生极乐世界。二是对众生发起慈悲心,供养礼拜佛舍利的修行人,命终后往生极乐世界;若起疑惑心的人,必堕地狱。三是有的修行人造作破戒重业,应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受报;在生大忏悔心的前提下,供养礼拜佛舍利,罪业销灭,业障销除;发菩提心后,往生极乐世界。四是修行人以真诚心,供养礼拜佛舍利,千返人天后,从声闻乘延向佛乘,证得解脱。五是平常供养佛舍利的人,不堕恶道,常享天福,得天自在。六是发起造塔供养佛舍利的人,二千五百世中,常做转轮圣王。七是参与造塔供养佛舍利的人,生生世世远离三灾八难,常闻佛法,受教后启修;又常值佛住世修行,至出离生死。八是供养并皈依佛舍利的人,在百劫中不堕地狱;又在人天中常修十善法,喜乐禅行,证阿罗汉道。

  尔时大众闻是语已。心怀欢喜即从座起。合掌敬礼大士舍利。

  这时,法会大众听闻佛所说法,心里非常欢喜,立刻从座位站立而起,依次至佛前,合掌、恭敬、礼拜大士真身舍利。

  佛弟子依教奉行,为身、口、意依教无言说,身心奉行皆真诚。当下受教,当下奉行;当下得福,当下受报。

  尔时世尊。欲为大众断疑网故。说是舍利往昔因缘。阿难。过去之世有王名曰摩诃罗陀。修行善法善治国土无有怨敌。时有三子端正微妙。形色殊特。威德第一。第一大子名曰摩诃波那罗。次子名曰摩诃提婆。小子名曰摩诃萨埵。是三王子。于诸园林游戏观看。次第渐到一大竹林憩驾止息。第一王子作如是言。我于今日心甚怖懅。于是林中将无衰损。第二王子複作是言。我于今日不自惜身。但离所爱心忧愁耳。第三王子複作是言。我于今日独无怖懅亦无愁恼。山中空寂神仙所赞。是处閒静能令行人安隐受乐。时诸王子说是语已。转複前行见有一虎。适产七日而有七子。围绕周匝饥饿穷悴。身体羸瘦命将欲绝第一王子。见是虎已。作如是言。怪哉此虎产来七日。七子围绕不得求食。若为饥逼必还啖子。第三王子言。此虎经常所食何物。第一王子言。此虎唯食新热肉血。第三王子言。君等谁能与此虎食。第二王子言。此虎饥饿身体羸瘦。穷困顿乏馀命无几。不容馀处为其求食。设馀求者命必不济。谁能为此不惜身命。第一王子言。一切难舍不过己身。第二王子言。我等今者以贪惜故。于此身命不能放舍。智慧薄少故于是事而生惊怖。若诸大士欲利益他。生大悲心为众生者。舍此身命不足为难。时诸王子心大愁忧。久住视之目未曾舍。作是观已寻便离去。

  这时,佛为断除法会中大众疑惑心的缘故,说从地涌出七宝塔中菩萨舍利的往昔因缘。阿难等大众,仔细听闻。在过去世中,有一位名为摩诃罗陀的国王,信仰佛教,修行善法,依正法治理国家,国内安稳没有叛乱,国外和平没有怨敌。当时,摩诃罗陀的国王有三位王子,身体端正,容貌殊特,神态庄严,深受喜爱。长子名为摩诃波那罗,次子名为摩诃提婆,三子名为摩诃萨埵。一日,三位王子在园林中游戏观赏风景,逐渐来到一大竹林中停住车驾休息。大王子摩诃波那罗说,我今日心里感觉非常恐怖畏惧,在此竹林中游玩将没有什么好事。二王子摩诃提婆说,我今日心情感觉很差,不知如何是好,对什么都失去爱心,有些忧心发愁。三王子摩诃萨埵说,我今日心情感觉良好,没有恐怖畏惧,也没有忧心发愁,神仙都赞叹山中空寂、林下闲静,能带给行人安稳享乐。三位王子边说边前行,突然见到竹林中有一只虎。这只虎刚产仔七日,产有七只虎崽;这只虎围绕七只虎崽转来转去,看样子是饥饿到了极点,身体瘦弱到将死的程度。大王子摩诃波那罗见此虎说,真是奇怪,虎刚产仔七日,七只虎崽围绕而不能远离捕食,难道为饥饿所逼还要自食其子吗!三王子摩诃萨埵问长兄说,虎经常吃什么食物呢?大王子摩诃波那罗回答说,虎唯一喜欢吃新鲜的热肉血食物。三王子摩诃萨埵问二位长兄说,你们谁能舍弃身体供养此虎食物呢?二王子摩诃提婆回答说,此虎身体饥饿瘦弱到了极点,生命活不多长时间啦!这种身体状况也不允许再到远处捕食,假如再去远处捕食也不能活命啦!谁能为此虎活命,不珍惜自己的身命啊!大王子摩诃波那罗回答说,人一切都可舍弃,最难舍弃的不过是自己的身体。二王子摩诃提婆又说,我们哥俩是以贪生惜命的缘故,不能为此虎活命,而放下舍弃自己的身命;同时,我们哥俩是智慧不足的缘故,一说这事就心生惊恐畏怖;如有行菩萨道的人,为利益众生能发大慈悲心,舍弃自己的身命,才不是什么难事。此时,三位王子心中充满大忧愁,久久以目注视此虎与七只虎崽的惨状后,寻找一个理由便匆匆离去。

  虎虽凶猛,当饥饿到极点时,不但不食虎崽,而且为护卫虎崽的安全,还宁可饿死,不远去捕食。这一点善心,就是天赋秉性。动物凭借这一点善心,待业障销除后尚可生人天享乐。虎毒不食子,常用此语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也同样有爱幼之心。可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在世界的范围内,害子、杀子及害他人之子、杀无辜幼童的事件,屡见不鲜。少数人良知的泯灭,己经达到了丧心病狂,超越了动物仍有一点善心的底线。故末法时代,人间监狱越建越大;堕入地狱的人,也越来越多。人类在逐渐葬送道德文明同时,也在逐渐葬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一切文明;还将亲手葬送自己未来世的一切文明。

  尔时第三王子。作是念言。我今捨身时已到矣。何以故。我从昔来多弃是身都无所为。亦常爱护处之屋宅。又複供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象马车乘。随时将养令无所乏。而不知恩反生怨害。然複不免无常败坏。複次是身不坚无所利益。可恶如贼犹若行厕。我于今日。当使此身作无上业。于生死海中作大桥樑。複次若舍此身。即舍无量痈疽瘭疾百千怖畏。是身唯有大小便利。是身不坚如水上沫。是身不淨多诸虫户。是身可恶荕缠血涂。皮骨髓脑共相连持。如是观察甚可患厌。是故我今应当舍离。以求寂灭无上涅槃。永离忧患无常变异。生死休息无诸尘累。无量禅定智慧功德。具足成就微妙法身。百福庄严诸佛所赞。证成如是无上法身。与诸众生无量法乐。是时王子勇猛堪任。作是大愿。以上大悲熏修其心。虑其二兄心怀怖懅。或恐固遮为作留难。即便语言。兄等今者可与眷属还其所止。尔时王子摩诃萨埵。还至虎所脱身衣裳置竹枝上。作是誓言。我今为利诸众生故。证于最胜无上道故。大悲不动舍难舍故。为求菩提智所赞故。欲度三有诸众生故欲灭生死怖畏热恼故。是时王子作是誓已。即自放身卧饿虎前。是时王子以大悲力故虎无能为。王子複作如是念言。虎今羸瘦身无势力。不能得我身血肉食。即起求刁周遍求之了不能得。即以干竹刺颈出血。于高山上投身虎前。是时大地六种震动。日无精光如罗睺罗阿修罗王捉持障蔽。又雨杂华种种妙香。时虚空中有诸馀天。见是事已心生欢喜歎未曾有。赞言。善哉善哉。大士。汝今真是行大悲者。为众生故能舍难舍。于诸学人第一勇健。汝已为得诸佛所赞。常乐住处不久当证无恼无热清凉涅槃。是虎尔时见血流出污王子身。即便舐血啖食其肉唯留馀骨。

  这时,三王子摩诃萨埵自想自说,我于今日舍弃身体的时辰已经到来。是什么缘故呢?我摩诃萨埵从往昔的无量劫来,为利益众生,多次舍弃自己的身体都无所畏。我摩诃萨埵也知经常爱护“不灭真我”,居住处如屋宅一样的身体,经常供给时尚的衣服、美味的饮食、堂皇的卧具、滋补的医药、驯服的象马、富丽的车乘,随时保持营养、保持健康、保持享乐;如此善护身体,而身体不知报恩,反生怨害;即怨私欲无法满足,又为满足私欲伤害心灵。可是,无论如何善护身体,都不能永葆青春,难免被无常的法则所衰败坏掉。还有,身体不但不能坚固不坏,若无正心、正行、正命、正业等,对“不灭真我” 也不能带来什么利益,六根贪婪可恶如贼、丑陋可如行厕;既凶猛毒辣,又肮脏臭秽。我摩诃萨埵于今日,应使用此身体作出高尚的大善业,破除众生对身体的我执、我见、我爱、我慢等贪著,为无量众生能渡过生死深海作大桥梁。还有,若能为众生作大善业舍弃身体,就等于舍弃了无量痈疽病患和百千恐怖畏惧;即身体有大小便不洁,身体不坚固如水上泡沫转眼即逝,身体不净多有寄生虫如窟百洞,身体只是筋缠血涂、皮骨髓脑共相连接组成,如能这样观察身体深感患苦厌离。以此缘故,我摩诃萨埵于今日应选择舍离身体,证得寂灭为乐,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境界,永离存在忧患无常的幻躯,永离累劫生死不息、不断变换的各种形体;修行无量禅定智慧功德,圆满成就百福庄严诸佛赞叹的微妙法身;证得清净的法身后,再引领众生也证得无量法乐。此时,三王子摩诃萨埵以大悲熏修慈心,以大愿坚固喜心,以勇猛精进舍心,决定以身饲虎,并以此行为堪当教化众生的重任。但顾虑二位兄长心里的恐怖畏惧,或二位兄长用其它理由说服及强行阻拦;便对二位兄长说,你们与随从先回王宫吧,我一人单独静一静。待二位兄长与随从人离去后,三王子摩诃萨埵又返还这只虎居住的地方,脱掉身上的衣服,高挂于竹枝上,大声立下誓言说,我摩诃萨埵于今日为利益众生、为证得殊胜的至高无上的佛道、为大悲不动难舍能舍、为求证诸佛赞叹的菩提智慧、为度脱三界有情众生并灭除生死怖畏烦恼的缘故,决定以身饲虎。摩诃萨埵立此誓言后,便倒下身体卧在饿虎前面。不知是摩诃萨埵大悲力的缘故,还是饿虎没有能力所为的缘故,饿虎无动于衷,不以为食。此时,摩诃萨埵心想,可能饿虎现在身体瘦弱,己没有能力噬咬身体血肉为食,才不以为食。这样想后,便起身主动让饿虎叼咬多次,而仍不以为食。摩诃萨埵无奈之下,以干竹刺颈部流出血液,并从高崖处跳下投身于饿虎前面。此时,大地发出震、吼、击、动、涌、起六种震动,日月失去光辉,天空一片黑暗,如生佛子罗睺罗时,阿修罗王障蚀日月时一样状况;又如降雨一样,从虚空中飘落各种妙香天花。在虚空中的各界天王,见三王子摩诃萨埵的行为,都心生欢喜,赞叹是天上天下的奇闻异事,真是大悲行愿,为救度众生能做到难舍能舍,是修学佛法的人中最为勇健的壮举,为诸佛赞叹;三王子摩诃萨埵,于此处舍弃身体后,一定常住极乐世界,不久当证佛道。饿虎见摩诃萨埵流出血液染污身体后,便舐血噬肉,只剩身骨。

  三王子摩诃萨埵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佛教关爱生命、众生平等、舍己利他的法义,为挽救饿虎与七只虎崽的生命,又为唤醒人类的觉悟,舍弃自己的身命。行菩萨道的人,为救度众生,内财与外财都可以舍弃。三王子摩诃萨埵的行为,为内财与外财同时舍弃,与历史上纨绔子弟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行菩萨道的人,所为的一切佛事、法事、僧事,都以身、命、财为代价。三王子摩诃萨埵的行为,若只为挽救饿虎与七只虎崽的生命,是世间有为法;即有利弊,利不需言说,弊在舍人命、救虎命,虎为活命又去猎食其它生命。若通过有为法有利的一面,达到为唤醒人类觉悟的无为目的,利用有为法为方便,觉悟无为法为究竟,就达到了菩萨境界。如有人为放生而放生,让农民到野外捉蝗虫,再从农民手中买蝗虫放生;捉蝗虫为分散捕捉,放生时为集中放飞,结果形成有限范围内的蝗灾。农民还要喷洒农药灭蝗,又形成了大片农作物的损害,造成粮食减产或绝收。这样的放生活动,只见有为法的利,未见有为法的弊;又与唤醒人类觉悟的无为目的相脱离,也没有达到觉悟无为法为究竟的菩萨境界。这样放生的果报,就形成了间杂果报;即救度慧命为善,造成间接的杀生与损财为不善。

  布施有多种,舍身是其中一种。《要行舍身经》中说,人于死后应分割血肉,布施施陀林(葬尸场)中。如此葬法,是效仿释迦牟尼佛于往昔世行菩萨道时舍身饲虎的行为。菩萨行布施,应不惜生命等。隋朝以前,汉地也有天葬;西藏至今仍流行天葬。

  尔时第一王子见地大动。为第二王子而说偈言。

  震动大地  及以大海  日无精光 如有覆蔽  于上虚空  雨诸华香

  必是我弟  舍所爱身

  这时,大王子摩诃波那罗,见大地震动,必有大事发生;便对二王子摩诃提婆说,大地发生震动,大海发生颤抖,太阳如有云覆盖遮蔽一样失去光辉,虚空中如降雨一样飘散带有香气的天花,一定是吾弟摩诃萨埵舍弃了自己所爱之身体。

  兄弟之间自有一种心灵感应,又见大地为之感动,苍天为之悲伤;只有大行之人,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才产生各种兆头。

  第二王子複说偈言

  彼虎产来  已经七日  七子围绕  穷无饮食  气力羸损  命不云远

  小弟大悲  知其穷悴  惧不堪忍  还食其子  恐定捨身  以救彼命

  二王子摩诃提婆回答说,饿虎产仔已经七日,由七只虎崽围绕而不得食物,身体瘦弱到大损气力、将近死亡的程度;一定是吾弟见如此惨状,生起大悲心,怜悯其不堪忍受的穷困、憔悴、恐惧,感叹其自命不保还要哺育其子的母爱;一定是舍自己身命相救饿虎及虎崽命。

  兄弟之间自有一种心灵感知,彼此深刻了解内心世界与日常所为,知其弟为人慈悲,心地善良,见不得惨烈苦痛的场面,一定能不惜一切代价给予救护。但仍不能知其弟利用有为法为方便,觉悟无为法为究竟的菩萨境界。修行人应从中知其理,周围最了解您的人,一定是您最难度脱的人。古训中有“远方的和尚会念经”,因为对远方的和尚没有形成人为的印象,只须听闻鲜义博理;远方的和尚暂触离去后,和尚的印象与鲜义博理联系在一起;所以,度脱相对容易。而周围最了解您的人,用人为形成的知见代替觉悟的义理,用是非俗理的印象代替出世间的大义大理。如您能度脱周围最了解您的人,您一定是成功的修行者

  时二王子心大愁怖。涕泣悲歎容貌憔悴。複共相将还至虎所。见弟所著帔服衣裳。皆悉在一竹枝之上。骸骨发爪布散狼藉。流血处处遍污其地。见已闷绝不自胜持。投身骨上良久乃苏。即起举首号天而哭。我弟幼稚才能过人。特为父母之所爱念。奄忽捨身以饲饿虎。我今还宫。父母说问当云何答。我宁在此并命一处。不忍见是骸骨发爪。何心舍离还见父母妻子眷属朋友知识。时二王子悲号懊恼渐舍而去。时小王子所将侍从。各散诸方互相谓言。今者我天为何所在。尔时王妃于睡眠中。梦乳被割牙齿堕落。得三鸽雏一为鹰食。尔时王妃。大地动时即便惊寤。心生愁怖而说偈言。

  今日何故  大地大水  一切皆动 物不安所  日无精光  如有覆蔽

  我心忧苦  目睫瞤动  如我今者  所见瑞相  必有灾异  不祥苦恼

  这时,二位王子心中生起大愁忧恐怖,涕泣痛哭后,一副悲伤憔悴的样子,又共同来到饿虎所在的地方,见到竹枝上悬挂着三弟所穿戴的衣物,骸骨、趾骨、头发等狼籍一片,流血遍地。二位王子见到这种惨境后,匍匐在三弟遗留的身骨上,突然昏倒在地而不醒人事,经过很长时间才慢慢苏醒,便举头仰天大哭;边哭边喊到,吾弟幼稚可爱呀!吾弟才能过人呀!吾弟为父母特殊疼爱眷恋呀!怎么突然就舍身饲饿虎呀!我们哥俩今日回到王宫后,父母问时怎么回答呀!我们哥俩宁愿与吾弟死在一处,也不忍心见骸骨、肢骨、头发、流血遍地呀!我们哥俩怎么忍心舍离吾弟,回王宫再见父母、妻子、眷属、朋友、师长呀!此时,二位王子眼流热泪、心中懊恼慢慢离去。王宫中三王子摩诃萨埵的侍卫、仆人,不见三王子在宫中,便于四面八方各处寻找,我们的主人现在哪里呢?此时,王妃于宫中娱乐,觉自己的乳头如被割掉一样汁自流出;又于梦中牙齿自然脱落,怀抱三只鸽雏,其中一只为鹰所捕捉。此时,大地震动,将王妃从梦中惊醒,心生忧愁恐怖,自言自语说,今日是什么缘故,大地与大海水等一切都颤抖,各种动物都不得安生,太阳如有云覆盖遮蔽一样失去光辉,心里忧苦不安,眼皮跳动,所梦、所感、所见都是不祥瑞之相,必有灾祸变异的事发生,让人悲苦烦恼。

  手足情深,非常人可比。母子连心,必感应非常。这种冥冥中的感应,是一种因缘信息、情感信息、事物信息等,由神力传递于心识又反射于梦中、作用于心理、感应于六根,或反应于诸事不顺等。佛法中虽存在人天感应诸事,但教人不要执著感应诸事。因为人天感应是心识五蕴本能作用于身体五蕴,在世间为有为法,平常人易沦为宿命丧志,不思进取善行;未证悟彼岸智慧的修行人,易沦为心外求法的外道,故为呵止。

  于是王妃说是偈已。时有青衣在外已闻王子消息。心惊惶怖寻即入内。启白王妃作如是言。向者在外闻诸侍从推觅王子不知所在。王妃闻已生大忧恼。涕泣满目至大王所。我于向者传闻外人。失我最小所爱之子。大王闻已而複闷绝。悲哽苦恼抆泪而言。如何今日失我心中所爱重者。

  王妃自言自语后,有情报人士在王宫外探听到三王子摩诃萨埵走失的消息,心里惊怖惶恐的回到王宫,向王妃禀报说,刚才在宫外有很多侍卫仆人,各处寻找三王子都不知在哪里。王妃听到如此消息后,心生大忧愁苦恼,泪流满面地来到摩诃罗陀国王宫殿,把三王子走失的消息,诉说给摩诃罗陀国王。国王听了王妃的诉说后,反复昏迷几次。苏醒后悲伤、哽咽、痛苦、忧恼、拭泪,对王妃说,今日为什么让我摩诃罗陀失去心中喜爱重视的三王子啊!

  母子连心,父子心通。父子关系,是慈爱与孝顺、寄托与报恩、希望与未来、信任与继承、无私与同德、真诚与意融、天伦与情深、道德与纲常、气节与名望、责任与义务的大关系,不容忤逆不孝,背离不顺,相残不仁,争斗不睦等。忤逆则损德,背离则损心,相残则损寿,争斗则损福等。子不孝父母 何忠于 君国,子不顺父母何博爱于长幼。人若 于 君国不能忠爱,于父母不能孝顺,则名为人身言语,实则禽兽所行。十指各有短长,左右对应连心;伤其一指心痛,断其一指摘心。心是天地父母,指为子女人伦;不孝常遭谴报,不顺鬼神生嗔。佛法孝顺为戒,孝顺善行止恶;善行则由心善,止恶则去恶心。一念善为天堂,一念恶是地狱;一念空寂声闻,一念妙有彼岸。行菩萨道的人,在世间大孝于父母,救度出离三界生死苦海,永享极乐清净禅悦,为大顺、大义、大理、大报恩。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于往昔  无量劫中  舍所重身  以求菩提  若为国王  及作王子

  常舍难舍  以求菩提  我念宿命  有大国王  其王名曰  摩诃罗陀

  是王有子  能大佈施  其子名曰  摩诃萨埵  複有二兄  长者名曰

  大波那罗  次名大天  三人同游  至一空山  见新产虎  饥穷无食

  时胜大士  生大悲心  我今当舍  所重之身  此虎或为  饥饿所逼

  傥能还食  自所生子  即上高山  自投虎前  为令虎子  得全性命

  是时大地  及诸大山  皆悉震动  惊诸虫兽  虎狼师子  四散驰走

  世间皆闇  无有光明  是时二兄  故在竹林  心怀忧恼  愁苦涕泣

  渐渐推求  遂至虎所  见虎虎子  血污其口  又见骸骨  发毛爪齿

  处处迸血  狼藉在地  时二王子 见是事已  心更闷绝  自躄于地

  以灰尘土  自涂坌身  忘失正念  生狂痴心  所将侍从  睹见是事

  亦生悲恸  失声号哭  互以冷水  共相喷洒  然后苏息  而複得起

  这时,佛为将义理表述的更清楚,用偈语说,我释迦牟尼在过去世的无量劫中,为求证菩提智慧,经常舍弃人生命中贵重的身体;为求证菩提智慧,有时示现国王或王子,经常是难舍能舍。我释迦牟尼以宿命通的神通智慧力,忆念起往昔世中行菩萨道的因缘;有一位摩诃罗陀大国王,国王有三位王子;其中,三王子摩诃萨埵对众生能行大供养。摩诃萨埵有二位兄长,为大王子摩诃波那罗,二王子摩诃提婆。一日,兄弟三人同游至一座山林中,见到一只新产虎仔的饿虎,已饥饿到了极点。此时,行菩萨道殊胜的三王子摩诃萨埵,生大悲心,今日应舍弃自己的贵重身体,救济被饥饿所逼的饿虎及其子。为保全饿虎及其子的生命,随即登上高山处,自跳崖投身饿虎前面。此时,大地、高山震动,虫鸟都惊恐万状,虎狼师子四散奔逃,天空忽然黑暗而失去光明。二位王兄以此缘故,在竹林中心怀忧恼而愁苦涕哭,逐渐寻找王弟至饿虎产仔的地方,见到饿虎血污其口,又见骸骨、毛发、趾骨、牙齿,遍地血迹的狼藉场境。二位王兄心中悲痛昏迷而忘失正念,心生狂乱痴行,力倒歪斜的摔于地上,手刨脚蹬的翻滚,弄的面目全非、满身灰尘。跟随二位王兄的侍卫仆人,见到如此惨烈的状况,也悲伤的失声痛哭;并以冷水喷洒二位王兄的面部,才逐渐苏息而站立起来。

  依佛教法义,人若不为大孝、大顺、大恩、大义、大理,绝对不应轻生自杀。为自己无论有千条万理的苦恼逼迫,都应战胜自我心里脆弱的恶魔,为了明天坚强的活下去!为了亲人快乐坚强的活下去!为了他人幸福坚强的活下去!为了社会进步坚强的活下去!为了人类文明坚强的活下去!人在苦恼逼迫时,转不开扭曲的心弯,迈不过凸凹的心坎,迷窍失智于一时,忘记一切有明天。一旦轻生自杀,为亲人、朋友、家庭、社会都会产生巨大震动,造成时代难以抹灭的心灵创伤;如亲人撕心裂肺的痛苦,他人见死伤悲的愁情,家庭失去成员的无助,社会损伤骄子的疤痕。依佛教法义,为自己受苦恼逼迫而轻生自杀的人,不入轮回而游魂飘荡,苦受比人间苦恼逼迫惨烈万分;再至枉死城中接受刑罚,弥补损害身体的罪过。身体受生于天地、受养于父母、受教于社会,绝不是任由自己处置的私有财产,而是人类中的一员,历史中的一分;是组成社会大家庭中的共同财富。

  是时王子  当捨身时  正值后宫  妃后婇女  眷属五百  共相娱乐

  王妃是时  两乳汁出  一切肢节  痛如针刺  心生愁恼  似丧爱子

  于是王妃  疾至王所  其声微细  悲泣而言  大王今当  谛听谛听

  忧愁盛火  今来烧我  我今二乳  俱时汁出  身体苦切  如被针刺

  我见如是  不祥瑞相  恐更不复  见所爱子  今以身命  奉上大王

  愿速遣人  求觅我子  梦三鸽雏  在我怀抱  其最小者  可适我心

  有鹰飞来  夺我而去  梦是事已  即生忧恼  我今愁怖  恐命不济

  愿速遣人  推求我子  是时王妃 说是语已  即时闷绝  而複躄地

  王闻是语  複生忧恼  以不得见  所爱子故  其王大臣  及诸眷属

  , 悉皆聚集  在王左右  哀哭悲号  声动天地  尔时城内  所有人民

  闻是声已  惊愕而出  各相谓言 今是王子  为活来耶  为已死亡

  如是大士  常出软语  为众所爱 今难可见  已有诸人  入林推求

  不久自当  得定消息  诸人尔时  慞惶如是  而複悲号  哀动神祇

  佛接着说,当三王子摩诃萨埵舍身饲虎时,正值国王后宫眷属的王妃与五百婇女共相娱乐。王妃于此时,突然两乳汁出,感觉全身肢体关节痛如针刺,心生愁忧苦恼如似丧爱子。王妃便急忙来到国王宫殿,说话的声音微细,悲伤哭泣着对国王说,您认真的听一听,今日不知怎么啦,心里无明盛火燃烧,情绪特别忧愁烦躁,两乳突然汁出,身体痛苦如被针刺。见如此不祥瑞相,恐几位爱子要发生什么大事。我王妃以身命相请,国王快速差遣专人,到宫外寻觅三位王子。刚才休息时,在梦中见怀抱三只鸽雏,其中最小的一只鸽雏,从心里喜欢;突然有鹰飞来,将喜欢的最小一只鸽雏捕捉而去。梦醒后就心生忧愁、苦恼、恐惧,可能是三位王子遇到了什么危险,三王子摩诃萨埵可能生命不保,国王快速差遣专人,到宫外寻觅三位王子。王妃说到这里,精神恍惚,身体晃动,昏倒于地。国王听王妃所说后,不见三位王子在身边,也心生忧愁苦恼。大臣们都聚集在国王左右,哭声惊动天地。此时城内人民,听到哭声都惊愕的从家走出来,互相询问,三王子摩诃萨埵是活着呢?还是为自已而死亡了呢?这位三王子摩诃萨埵是位开明之士,说话柔软亲切,大众都非常爱戴;已有人去山林中寻找,过一会就能有准确消息。众人都慌张惶恐,悲哀的哭声都惊动了土地神。

  国王、大臣、人民,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官民关系。国王信仰佛教,以正法治理国家,施善政于民,使君臣关系休戚与共,君民关系血肉相连,官民关系同舟共济。三王子摩诃萨埵受大众爱戴,一人之事牵动众人之心;一人为大孝、大顺、大恩、大义、大理献身,听闻的臣民为之悲哀痛苦,将君、臣、民三者关系显现的如一体同命,又如多体一心。君爱臣悯民,臣爱民拥君,民 仰 君敬臣,使家国和顺,人与人相敬,君臣民平等。

  尔时大王  即从座起  以水洒妃  良久乃苏  还得正念  微声问王

  我子今者  为死活耶  尔时王妃  念其子故  倍複懊恼  心无暂舍

  可惜我子  形色端正  如何一旦  舍我终亡  云何我身  不先薨没

  而见如是  诸苦烦事  善子妙色  犹淨莲华  谁坏汝身  使令分离

  将非是我  昔日怨仇  挟本业缘  而杀汝耶  我子面目  淨如满月

  不图一旦  遇斯祸对  宁使我身  破碎如尘  不令我子  丧失身命

  我所见梦  已为得报  直我无情  能堪是苦  如我所梦  牙齿堕落

  二乳一时  汁自流出  必定是我  失所爱子  梦三鸽雏  鹰夺一去

  三子之中  必定失一  尔时大王  即告其妃  我今当遣  大臣使者

  周遍东西  推求觅子  汝今且可  莫大忧愁  大王如是  慰喻妃已

  即便严驾  出其宫殿  心生愁恼  忧苦所切  虽在大众  颜貌憔悴

  即出其城  觅所爱子  尔时亦有  无量诸人  哀号动地  寻从王后

  是时大王  既出城已  四向顾望  求觅其子  烦惋心乱  靡知所在

  最后遥见  有一信来  头蒙尘土  血污其衣  灰粪涂身  悲号而至

  佛接着说,这时,国王立刻从座位站立而起,以冷水喷洒王妃面部,过一会才苏醒过来恢复正常。王妃以微弱的声音询问国王,三王子摩诃萨埵现在哪里,是死是活呀?此时,王妃想念其子的缘故,又加倍懊恼,更加放心不下;并自言自语说,可惜我子摩诃萨埵,体形面色端正庄严,如一旦舍我而去,为什么我不先死去呀!而是让白发人送黑发人呀!我子摩诃萨埵为人善良,容色美丽如清净的莲花,是什么人杀害了你呀!使你我母子骨肉分离呀!莫非是我过去与什么人结下怨仇,心怀报复的业力因缘而杀害你吗!我子摩诃萨埵面目清净如满月,千万不要在偶然间遇到怨家对头引发人祸呀!宁可使我的身体破碎如灰尘,也不要让我子摩诃萨埵丧失身命呀!我梦中所见,现已应验得报,老天怎么这样无情,让我承担无法忍受还要忍受的痛苦呀!若如我梦中所见,牙齿脱落,二乳汁一时自然流出,必定是我将失去爱子呀!若如我梦中所见,怀抱的三只鸽雏,被鹰捕捉一只而去,三位王子之中,必定失去一子呀!此时,国王告诉王妃说,已派遣大臣带领使者出宫,各处寻找三位王子,王妃可放心休息,先不要太过忧愁。国王安慰告喻王妃后,立刻加强戒备,亲自出宫出城寻觅三位爱子;虽然身在大众中,却心生愁恼又着急上火,致使颜貌显得憔悴。此时,城中一片哭声,有很多人自动跟随国王的车驾之后。国王向四周环顾瞭望,寻觅三位爱子身在何方,心中烦闷慌乱,不知三位爱子身在哪里。最后,见从远处有一信使跑来,满头尘土蒙面,血污衣服,灰粪全身,悲伤痛哭着来到国王驾前。

  古代对人身死亡,根据死者身份地位的不同,用词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王妃自说,“云何我身,不先薨没”;是在国王驾前,将自身比作属臣。礼仪在古代,作为道德的规范。

  尔时大王  摩诃罗陀  见是使已  倍生懊恼  举首号叫  仰天而哭,

  先所遣臣  寻複来至  既至王所  作如是言  愿王莫愁  诸子犹在

  不久当至  令王得见  须臾之顷  複有臣来  见王愁苦  颜貌憔悴

  身所著衣  垢腻尘污  大王当知  一子已终  二子虽存  哀悴无赖

  第三王子  见虎新产  饥穷七日  恐还食子  见是虎已  深生悲心

  发大誓愿  当度众生  于未来世  证成菩提  即上高处  投身虎前

  虎饥所逼  便起啖食  一切血肉  已为都尽  唯有骸骨  狼藉在地

  佛接着说,这时,国王摩诃罗陀见到信使,听到不幸的事件后,心中的懊恼倍增,举首仰天失声痛哭。国王先派遣出的大臣,也相继赶来向国王禀报说,请国王先不要忧愁,三位王子都安在,过一会就让国王得见。倾刻之间,又有大臣赶来,见国王心中愁苦,致使颜貌显得憔悴,身穿的衣袍落满了污垢灰尘;不忍地向国王禀报说;三王子摩诃萨埵已经命终,大王子摩诃波那罗与二王子摩诃提婆虽生存,却因哀伤过度而憔悴得不成样子啦!事件的原由是,三王子摩诃萨埵见有一只虎产仔后,已饥饿七日,惊恐万状将死,还要喂哺其子;从而深生大悲心,发大誓愿,要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苦难;并于未来世中,证得菩提,成就佛道;当即于山的高处跳崖,投身在饿虎前面,为饿虎所食;现在是一切血肉已尽,唯遗留骸骨,地面上一片狼藉。

  行菩萨道的人,一虫、一鸟、一鱼、一兽都尽力救护,一片善心,一心慈悲;何况于人,更是先善于前,慈悲于后。人民知三王子摩诃萨埵的菩萨行后,也一定知国王摩诃罗陀的慈悲而善誉天下,从而崇敬国王、深爱国家,民心长顺则国家长兴。

  是时大王  闻臣语已  转複闷绝  失念躄地  忧愁盛火  炽然其身

  诸臣眷属  亦複如是  以水洒王  良久乃苏  複起举首  号天而哭

  複有臣来  而白王言  向于林中  见二王子  愁忧苦毒  悲号涕泣

  迷闷失志  自投于地  臣即求水  洒其身上  良久之顷  及还苏息

  望见四方  大火炽然  扶持暂起  寻複躄地  举首悲哀  号天而哭

  乍複讚歎  其弟功德  是时大王  以离爱子  其心迷闷  气力惙然

  忧恼涕泣  并複思惟  是最小者  我所爱重  无常大鬼  奄便吞食

  其馀二子  今虽存在  而为忧火  之所焚烧  或能为是  丧失命根

  我宜速往  至彼林中  迎载诸子  急还宫殿  其母在后  忧苦逼切

  心肝分裂  或能失命  若见二子  慰喻其心  可使终保  馀年寿命

  佛接着说,这时,国王摩诃罗陀听完大臣禀报后,失爱子的悲伤如急火攻心,全身又如猛火燃烧,又人事不醒地栽倒在地面上。诸位大臣与亲随眷属等,也都忧愁悲伤;并急忙救护国王,以冷水喷洒面部,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又举头仰天痛哭。又有大臣赶来,向国王禀报说,大王子摩诃波那罗与二王子摩诃提婆,现在竹林中,已愁忧苦恼过度,悲哀哭泣无声,昏迷失志于地;臣等急忙找到冷水喷洒全身,经过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可睁开双眼后望见四方尽是大火燃烧;刚刚扶持起来又踉跄倒地,还是举头仰天痛哭不止,重复赞叹三王弟的功德。此时,国王因痛失一位爱子,神智有些不清,气力自然疲乏,一边忧恼哭泣,一边又想三王子摩诃萨埵虽年龄最小,但让孤王疼爱器重怎么突然被无常大鬼随便吞食;大王子摩诃波那罗与二王子摩诃提婆今日虽存在,但身心被忧愁猛火焚烧,能不能由此沉痛打击而丧失身命?孤王宜急速前往竹林中,迎接二位王子快点返还宫殿。二位王子的母亲,在后宫中忧苦相逼,心肝撕裂,能不能失去身命?若见到二位王子,定能安慰宽愈其心,可保延年益寿,晚年幸福。

  有烟大火热其身,无烟大火焚其心,无明大火毁其功德林。急火、欲火、嗔火无明起,有缘、顺缘、逆缘业习生;戒火、定火、慧火无明灭,佛缘、法缘、僧缘业习空。身心清凉出三界,法性清凉一体同;常住清凉十方土,知觉清凉菩提行。

  尔时大王  驾乘名象  与诸侍从  欲至彼林  即于中路  见其二子

  号天扣地  称弟名字  时王即前  抱持二子  悲号涕泣  随路还宫

  速令二子  觐见其母  佛告树神  汝今当知  尔时王子  摩诃萨埵

  捨身饲虎  今我身是  尔时大王  摩诃罗陀  于今父王  输头檀是

  尔时王妃  今摩耶是  第一王子  今弥勒是  第二王子  今调达是

  尔时虎者  今瞿夷是  时虎七子  今五比丘  及舍利弗  目犍连是

  尔时大王  摩诃罗陀  及其妃后  悲号涕泣  悉皆脱身  御服璎珞

  与诸大众  往竹林中  收其舍利  即于此处  起七宝塔  是时王子

  摩诃萨埵  临捨命时  作是誓愿  愿我舍利  于未来世  过算数劫

  常为众生  而作佛事

  佛接着说,这时,国王摩诃罗陀的车驾象乘与侍卫仆人等,奔向二位王子身处的竹林。当行至中途半路,见二位王子嚎天跺地、嘴里称念着王弟的名字。国王摩诃罗陀急忙上前,抱着二位王子的头,悲哀哭泣后,按原路返还王宫。国王摩诃罗陀传令二位王子,快速觐见、安慰其母亲。佛对菩提树神说,你现在应知,当时的三王子摩诃萨埵,舍身饲虎者,我释迦牟尼是。当时的国王摩诃罗陀,今世父王输头檀(净饭王)是。当时的王妃,今世母妃摩耶是。当时的大王子摩诃波那罗,今世弥勒菩萨是。当时的二王子摩诃提婆,今世调达尊者(提婆达多)是。当时的虎者,今世瞿夷明女(耶输陀罗即罗睺罗母)是。当时的七只虎崽,今世阿若憍陈如、阿说示(又译马胜)、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五比丘及舍利弗、目犍连是。当时,国王摩诃罗陀前行,王妃等众人随后,都穿着素衣,前往竹林中,火化尸骨后收取舍利;并在此处起七宝塔。当时的三王子摩诃萨埵,在临舍弃身命时,发大誓愿,愿我摩诃萨埵的舍利过无量劫后,于未来世中,常为众生作佛事,为教化因缘。

  行菩萨道的人,周围善因缘者,不但现在世有善因缘,于过去世中也有善因缘,在未来世中还有善因缘。行菩萨道的人,成就佛道后,有善因缘者,一定成就为菩提眷属;即报身菩萨,常住佛净土,常助佛教化众生,直至成佛。菩提眷属有善因缘,而无因缘相;善因缘者为受教清净行,而无善因缘法相。若口里说空,执著善因缘相者,通至男女染行,似有善因缘,实无善因缘,为自我缠缚,非菩提眷属,是魔王眷属。

  说是经时。无量阿僧祇诸天及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树神。是名礼塔往昔因缘。尔时佛神力故。是七宝塔即没不现。

  佛说本经时,无量天人与人等,发菩提心,愿救度一切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菩提树神,这也是我释迦牟尼礼拜此塔的往昔因缘。此时,依佛神力的缘故,此七宝塔随即隐没不现。

  修行人发菩提心,皆依因缘引发;并依善心、善行、善法、善戒、善知识为基础。七宝塔随即隐没不现,又随时显出化现;为法藏世界中,佛性真空,真空不空又妙有。现代人可用科技手段,将历史中人物、事件,或对未来的一切幻想等,用影像展示出来;但影像虚幻不实,没有与现代人接触的实物感;而依佛神力化现的七宝塔及塔中舍利,可触摸感知到实物,为真实妙有。现代人无论用什么科技手段,无法通过时间隧道还原无始的历史,只能研究、考证、想象有限的历史。而依佛神力,既可通过时间隧道还原无始的历史,又可通过时间隧道展现无终的未来,还可通过时间隧道展示无限的十方无量佛世界。

  【金光明经赞佛品第十八 】

  尔时无量百千万亿诸菩萨众。从此世界至金宝盖山王如来国土。到彼土已五体投地。为佛作礼却住一面。合掌向佛异口同音。而讚歎曰:

  如来之身  金色微妙  其明照耀  如金山王  身淨柔软  如金莲华

  无量妙相  以自庄严  随形之好  光饰其体  淨絜无比  如紫金山

  圆足无垢  如淨满月  其音清澈  妙如梵声  师子吼声  大雷震声

  六种清淨  微妙音声  迦陵频伽  孔雀之声  清淨无垢  威德具足

  百福相好  庄严其身  光明远照     无有齐限  智慧寂灭  无诸爱习

  世尊成就  无量功德  譬如大海  须弥宝山  为诸众生  生怜愍心

  于未来世  能与快乐  如来所说  第一深义  能令众生  寂灭安隐

  能与众生  无量快乐  能演无上  甘露妙法  能开无上  甘露法门

  能入一切  无患窟宅  能令众生  悉得解脱  度于三有  无量苦海

  安住正道  无诸忧苦  如来世尊  功德智慧  大慈悲力  精进方便

  如是无量  不可称计  我等今者  不能说有  诸天世人  于无量劫

  尽思度量  不能得知  如来所有  功德智慧  无量大海  一滴少分

  我今略赞  如来功德  百千亿分  不能宣一  若我功德  得聚集者

  回与众生  证无上道

  这时,法会中无量百千万亿菩萨与大众,依佛无量三昧神通自在的智慧力,从此世界道场法会,越过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劫时间,至未来安立金照世界的金宝盖山王佛国土。菩萨与大众,到未来安立的金照世界国土后,五体投地的礼拜释迦牟尼佛,起立后安住一面。菩萨与大众,合掌向佛并异口同声的赞叹说,佛身金色微妙的光明照耀如金山王,佛身清净柔软如金莲花,无量随形妙相好自庄严,宝光饰体净洁如紫金山,圆足无垢如净明的满月,语音清澈妙如大梵天声、师子吼声、大雷震声、迦陵鸟声、频伽鸟声、孔雀鸟声六种清净微妙音,佛身百福相好、清净威德、具足庄严、光明远照至高无上,智慧达寂灭为乐的境界,一切行清净无诸爱染习气,成就无量功德如大海、宝山,于未来世中能怜愍、救度、给予一切众生快乐。佛所说第一义谛的出世间法义,能使无量众生证悟寂灭为乐的境界,能给予众生安稳快乐的世界,能为众生广演无上甘露妙法,能为众生大开无上甘露法门,能使众生得莲花化生的身体,能使众生得解脱于三界有情苦海,能使众生安稳住于正法的菩萨道而不闻忧苦之名。佛大慈悲力的功德与精进方便的智慧,我等菩萨不能称量计算说知,一切天人与世人无量劫尽思度量不能得知。佛的功德大山、智慧大海,我等菩萨今日只是略赞少分,不及百千亿分之一。我等菩萨以赞叹佛聚集的功德,皆回向法界众生,愿早证无上佛道。

  金宝盖山王如来国土,不是现在佛依愿力成就的国土,是未来佛依愿力成就的国土。佛依无量三昧神通自在的智慧力,将现在世的无量百千万亿菩萨与大众,带入未来安立的金照世界国土,是向无量百千万亿菩萨与大众证明,佛为菩萨授记真实,不是预言的安慰;佛法真实不可思议,不是虚幻的玄说。

  清净声;六是离垢声;七是明亮声;八是甘美声;九是乐闻声;十是无劣声;十一是圆具声;十二是调顺声;十三是无涩声;十四是无恶声;十五是善柔声;十六是悦耳声;十七是适身声;十八是心生勇锐声;十九是心喜声;二十是悦乐声;二十一是无热恼声;二十二是如教令声;二十三是善了知声;二十四是分明声;二十五是善爱声;二十六是令生欢喜声;二十七是使他如教令声;二十八是令他善了知声;二十九是如理声;三十是利益声;三十一是离重复过失声;三十二是如师子音声;三十三是如龙音声;三十四是如云雷吼声;三十五是如龙王声;三十六是如紧那罗妙歌声;三十七是如迦陵频伽声;三十八是如梵王声;三十九是如共命鸟声;四十是如帝释美妙声;四十一是如震鼓声;四十二是不高声;四十三是不下声;四十四是随入一切音声;四十五是无缺减声;四十六是无破坏声;四十七是无染污声;四十八是无希取声;四十九是具足声;五十是庄严声;五十一是显示声;五十二是圆满一切音声;五十三是诸根适悦声;五十四是无讥毁声;五十五是无轻转声;五十六是无动摇声;五十七是随入一切众会声;五十八是诸相具足声;五十九是令众生心意欢喜声;六十是说众生心行声;六十一是入众生心意声;六十二是随众生信解声;六十三是闻者无分量声;六十四是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第二种释解为:佛陀的清净音具足古印度的体、业、俱、为、从、属、于、呼八转声,每一转声各具调和、柔软、谛了、易解、无错谬、无雌小、广大、深远的八德,相乘为六十四种清净音。在本经中,只略说其中的六种清净音。

  尔时信相菩萨。即于此会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说赞言

  世尊百福  相好微妙  功德千数  庄严其身  色淨远照  视之无厌

  如日千光  弥满虚空  光明炽盛  无量无边  犹如无数  珍宝大聚

  其明五色  青红赤白  琉璃颇梨  如融真金  光明赫奕  通彻诸山

  悉能远照  无量佛土  能灭众生  无量苦恼  又与众生  上妙快乐

  诸根清淨  微妙第一  众生见者  无有厌足  发绀柔软  犹孔雀项

  如诸蜂王  集在莲华  清淨大悲  功德庄严  无量三昧  及以大慈

  如是功德  悉以聚集  相好妙色  严饰其身  种种功德  助成菩提

  如来悉能  调伏众生  令心柔软  受诸快乐  种种深妙  功德庄严

  亦为十方  诸佛所赞  其光远照  遍于诸方  犹如日月  充满虚空

  功德成就  如须弥山  在在示现  于诸世界  齿白齐密  犹如珂雪

  其德如日  处空明显  眉间毫相  右旋宛转  光明流出  如琉璃珠

  其色微妙  如日处空

  这时,信相菩萨于此法会中,从座位站立而起,偏袒右肩并跪于地合掌向佛,赞叹佛说,佛相好微妙,百福庄严,功德圆满。佛容颜清净,久视无厌,宝光远照如日千光弥满虚空。佛身光明广大,无量无边,如无数珍宝聚集,青红赤白黄五色相映如融真金,通彻光明赫奕无碍,能远照无量诸佛国土。佛身光明能灭除众生无量苦恼,又给予众生微妙快乐,又能使众生身心清净,又能使众生身色微妙相好而见者无厌。佛发黑透红又柔软如孔雀颈项,又如众蜂王集在莲花。佛具足清净大悲,功德庄严,无量三昧神通自在。佛具足无缘大慈,功德聚集于相好妙色严饰。佛具足无量功德,成就菩提智慧,能调伏众生刚强心为柔软心,能救度众生出离苦海而享受快乐,能教化众生证悟深妙智慧。佛功德庄严,为十方诸佛赞叹,光明如日月遍照十方虚空。佛功德成就如须弥山,示现于世牙齿齐密如白雪。佛功德如日处于虚空,显现光明;眉间的毫相右旋宛转,似有光明流出如琉璃宝珠,妙色如日耀目。

  信相菩萨于此法会中,依佛神力越过无量无边百千万亿劫时间,见到未来佛依愿心安立的金照世界,金宝盖山王佛国土,当然赞叹现在佛功德。赞叹现在佛功德,就是赞叹未来佛功德。

  尔时道场菩提树神。複说赞曰

  南无清淨  无上正觉  甚深妙法  随顺觉了  远离一切  非法非道

  独拔而出  成佛正觉  知有非有  本性清淨  稀有稀有  如来功德

  稀有稀有  如来大海  稀有稀有  如须弥山  稀有稀有  佛无边行

  稀有稀有  佛出于世  如优昙华  时一现耳  稀有如来  无量大悲

  释迦牟尼  为人中日  为欲利益  诸众生故  宣说如是  妙宝经典

  善哉如来  诸根寂灭  而複游入  善寂大城  无垢清淨  甚深三昧

  入于诸佛  所行之处  一切声闻  身皆空寂  两足世尊  行处亦空

  如是一切  无量诸法  推本性相  亦皆空寂  一切众生  性相亦空

  狂愚心故  不能觉知  我常念佛  乐见世尊  常作誓愿  不离佛日

  我常于地  长跪合掌  其心恋慕  欲见于佛  我常修行  最上大悲

  哀泣雨泪  欲见于佛  我常渴仰  欲见于佛  为是事故  忧火炽然

  惟愿世尊  赐我慈悲  清冷法水  以灭是火  世尊慈愍  悲心无量

  愿赐我身  常得见佛  世尊常护  一切人天  是故我今  渴仰欲见

  声闻之身  犹如虚空  焰幻响化  如水中月  众生之性  如梦所见

  如来行处  淨如琉璃  入于无上  甘露法处  能与众生  无量快乐

  如来行处  微妙甚深  一切众生  无能知者  五通神仙  及诸声闻

  一切缘觉  亦不能知  我今不疑  佛所行处  惟愿慈悲  为我现身

  尔时世尊  从三昧起  以微妙音  而讚歎言  善哉善哉  树神善女

  汝于今日  快说是言  一切众生  若闻此法  皆入甘露  无生法门

  这时,菩提树神又赞叹佛说,南无清净无上正等正觉本师释迦牟尼佛,佛甚深妙法,随顺觉性妙圆融,了见佛性真空妙有,远离一切法与非法、道与非道的名相,独证悟、拔众萃而出于世间,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佛觉知佛性妙有又非有相,觉知本性清净者甚少难逢又甚少难逢,圆满佛功德者甚少难逢又甚少难逢,证入佛智慧大海者甚少难逢又甚少难逢,证得佛功德如须弥山者甚少难逢又甚少难逢,能行佛无边行者甚少难逢又甚少难逢,佛出于世如昙花一现甚少难逢又甚少难逢。难值难遇无量大悲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人世的中天红日,为利益众生缘故宣说本经妙宝。善好、成胜、完正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身心清净寂灭,又游入常乐我净的大城,入于诸佛无垢清净的甚深三昧,佛行处教化一切声闻证悟身心空寂,佛福德慧德两具足为世间尊重行处亦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如此一切行处清净,无量诸法空相,推究本性无相空寂。一切众生自性本空,以狂慢愚痴心的缘故,不能证悟觉知。我菩提树神常称念佛号,乐见佛住世尊容;也作誓愿,常随佛学而受教增慧。我菩提树神经常在地面长跪合掌,心常留恋羡慕佛功德,乐见佛形像。我菩提树神常修大悲愿行,哀心哭泣泪如雨下,愿见佛受化。我菩提树神常渴仰正法甘露,求见佛普润。我菩提树神为如此缘故,忧心似火燃,请佛慈悲赐予清凉法水,灭除无明痴火。佛慈悲怜悯众生,悲心无量,请赐我菩提树神身常得见佛。佛常护念一切善行的人与天道众生,以此缘故,我菩提树神今日渴仰愿见佛性真身。声闻人欲见圣性如虚空火焰声响幻化,又如赏水中月有虚无实。众生欲见自性,如梦中所见一切有幻不真。佛行处甚深禅定,净明如琉璃,入于至高无上的微妙三昧境界,于遍散甘露法雨处,能利益众生得无量快乐。佛行处微妙三昧的甚深禅定境界,一切众生不能有了知者,五通神仙、声闻、缘觉都不能了知。我菩提树神今日亲自见闻佛微妙行处,不再有疑惑心。请佛慈悲,于微妙行处,为我菩提树神示现佛性真身。此时,佛从行处微妙三昧的甚深禅定境界中起;即依佛神通力,将法会中无量百千万亿菩萨与大众,从未来安立的金照世界金宝盖山王佛国土返回此世界道场。佛以微妙音赞叹菩提树神说,菩提树神善天女,很好的愿心功德,很好的赞佛功德,你在今日法会中能畅快的说出,请佛于微妙行处为我菩提树神示现佛性真身。一切众生,若能见闻如此甚深法义,必定知自有佛性,必定知佛性妙有于微妙行处,都能持戒、依法修行,行忏悔、发愿、赞佛的菩萨道,证入甘露盈满的无生法门。

  独拔而出,成佛正觉;为涅槃路上无朋伴,大道无涯吾自知;无上等觉唯独证,拔众萃出于世间。

  空身,为身与虚空合为一体;空心,为一念不起,无念又有万念;空性,为觉知自性清净,无为寂灭;空法,为诸法无相无有。

  愿见佛性真身,佛微妙行处是;自有佛性真身,须证悟觉微妙行处,才能明了知见。这里,若示现佛性真身让菩提树神可见,为佛性真身有相;故无佛性真身相有可见,又可见于妙有微妙行处。

  【金光明经嘱累品第十九 】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三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诸菩萨摩诃萨顶。与诸天王及诸龙王二十八部散脂鬼神大将军等。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劫。修习是金光明微妙经典。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複于阎浮提内无令断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未来世中有受持读诵此经典者。汝等诸天常当拥护。当知是人于未来世无量百千人天之中常受快乐。于未来世值遇诸佛。疾得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时,佛于法会中又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天王、龙王、二十八部散脂鬼神大将军顶。并对天众说,我释迦牟尼于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数劫中,依本经义理修行。你等天众应读诵、受持、宣说本经义理,不要使本经义理在此世界断绝。于未来世中,如有修行人读诵受持本经义理,你等天众应常拥护;当知读诵受持本经义理的修行人,在未来世中常受人天快乐、常值遇诸佛;并快速证悟智慧,成就佛道。

  摩顶,为表示喜爱、安慰、加持、授戒、授记、传法的仪轨或仪式。通过摩顶仪式,结法缘、获善利、得加持、植福德、增慧德。

  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复于阎浮提内无令断绝;为佛将宣说本经义理,并在此世界的流通分布,嘱累给无量菩萨众等。只有菩萨众等,才有愿力、慧力、功德力常示现人身,行菩萨道,值遇读诵、受持、宣说、流通、分布本经义理的大善因缘。

  尔时诸大菩萨。及天龙王二十八部散脂大将等。即从座起到于佛前。五体投地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如是三白。如世尊敕当具奉行。于是散脂大将等。而白佛言。如世尊敕。若未来世中有受持是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我等与此二十八部诸鬼神等。常当随侍拥护隐蔽其身。是说法者皆悉消灭诸恶令得安隐。愿不有虑。

  这时,无量大菩萨、天王、龙王、二十八部散脂鬼神大将军等天众,从座位站立而起,于佛前五体投地同时发音声说,愿遵佛旨奉行!愿遵佛旨奉行!愿遵佛旨奉行!若在未来世中,有读诵、受持、宣说、书写或教人书写、流通分布本经的人,我等菩萨、天王、龙王、二十八部散脂鬼神大将军等天众,应隐蔽身形常随侍拥护,一切恶事、恶业销灭,常得安稳快乐,请佛不以为虑。

  流通分布本经的人,为行法布施;即以本经义理的法食供养众生,利乐人天。有人虽未证悟宿命,将自己往昔在佛前愿心忘失;但有善因缘听闻本经义理,又愿读诵、受持或流通分布本经时,可为与往昔愿心契合。

  尔时释迦牟尼佛。现大神力。十方无量世界悉皆六种震动。是时诸佛皆大欢喜。嘱累是经故。讚美持法者。现无量神力。于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摩诃萨大众及信相菩萨。金光金藏常悲法上等。及四天大王十千天子。与道场菩提树神坚牢地神及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发无上菩提之道。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这时,佛于法会中又现大神力,十方无量世界都感知六种震动,诸佛皆大欢喜,又现无量神力,嘱累人与天众奉行本经,赞叹人与天众受持本经。无量大菩萨、天王、天子、天人、龙王、二十八部散脂鬼神大将军、树神、地神、阿修罗等天众与信相菩萨、金光菩萨、金藏菩萨、常悲菩萨、法上菩萨及一切世间大众,见闻佛说本经,都发成就菩提的坚固道心,欢喜踊跃,礼拜佛后辞去。

  本经义理不可思议!本经境界不可思议!本经因缘不可思议!本经功德不可思议!愿见闻本经的人,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

  天仙不坠,国主清宁,

  世界和平,人民安康,

  法界有情,念佛同音,

  智心圆成,同证佛境。

  佛历二五四九年四月

  公历二零零五年五月

  附:斋天仪轨

  斋天又名供天,是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也有斋主以供天祈福。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忏法》时开始的。忏法中依经奉请大梵尊天、帝释尊天、护世四王、金刚密迹、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鬼子母天等十一天众。南宋时,神焕撰《诸天列传》,行霆又撰《诸天传》,设诸天供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三十三天不等。元文宗时;天台宗的慧光法师于每岁元旦率众修金光明忏,斋天便广泛兴起了。现在的斋天仪轨,主要是依照明末弘赞律师所撰《斋天科仪》施行的。

  斋天多在下半夜的寅时举行(也有的寺院在辰时举行),地点一般在寺院大殿或法堂前的空坝里;头天下午即开始搭坛;斋天共设三坛:第一坛为主坛,坛桌正中供铜佛像,并置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十供养”。上方设“二十四诸天”牌位或挂“二十四诸天”画像;坛下设七个蒲团,正中为掌坛师用,其余为敲打犍椎法乐的僧众用。第二坛为迎请诸天而设,坛上放着迎请诸天的《疏文》。另有纸扎的金马、碧鸡,据说它们善跑能飞,带着《疏文》以最快的速度与诸天传递信息。第三坛为斋请诸天而设,坛桌上摆了二十四套碗筷和丰盛的全素筵席,等待天神们享用。坛场上所需用的法器和食物等;必须在入夜前准备妥当。由于斋天仪式在天明前已告结束,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一般俗人是难以见到的,前人有一首《西江月》词,形象地描绘了斋天的场面:

  门外疏星淡月,坛中炳烛燃香。丹忱敬 仰叩弯苍,凤荤蛮舆宝幢。 恭迎四王帝释,祥云护绕斋场。天花瑞彩露堂堂,祈望诸天早降。

  行斋天仪式,最少需要七位僧人。他们届时登坛,参加这祈福迎祥的庄严法会。斋天的仪式可分为甘露净坛、燃香炳烛、香花请圣、宣读《疏文》、诵经施食等五个部分进行。

  甘露净坛 斋天时辰一到,掌坛师便率领僧众、斋主进入坛场。当拈香顶礼、鸣磬唱赞后,僧众三称“南无清凉地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掌坛师持甘露净水浇洒坛场,并诵偈语:“菩萨柳枝甘露水,能使一滴遍十方;腥膻垢秽尽蠲除,令此坛场悉清净。”随后绕坛三匝,念《大悲咒》七遍。净坛毕, 一心奉请三十三诸天及名山大川、县地分属一切鬼神归位:三称“南无甘露王菩萨摩河萨”!

  燃香炳烛 掌坛师向坛而跪,香灯师先燃香;后炳烛。以香烛各一百零八支为一堂,交与掌坛师。维那击引磐唱偈:“宝顶 名香,氤氲遍十方;请师判香渴,庆天保安康。”掌坛师亦跪地唱道:“一炷心香本自然,黄金炉内起祥烟;空中结就祥云盖,愿与斋信灭众怒。”僧众三称“南无香供养菩萨摩河萨”!

  尔后,香灯师点烛交与掌坛师,他双手举烛唱偈:“一堂宝烛在当前,未敢先将凡火燃;今借祖师三昧火,枝枝头上灿红莲。”此时,香烟缭绕,灯烛辉煌,掌坛师炳烛念道:“拈起分明在目前,头头挺露照三干;青光不夜长春景,与我心灯二样燃!”僧众三称“南无灯供养菩萨摩诃萨”!

  香花请圣 僧众、斋主等人均跪于地,严持香花。一僧捧盘齐眉,掌坛师以手擎花,与众同唱:“愿此香花云,遍满十六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菩萨。”然后拈花请圣:

  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一心奉请大乘金光明海十二部经;

  一心奉请十方三世一切菩萨、声闻、缘觉、贤圣僧、圣众;

  一心奉请第一威得成就众事大功德天;

  众僧同念《善天女咒》七遍,三称“南无云来集菩萨摩诃萨”!

  宣读疏文 请圣后,掌坛师向金光明会上护法诸天座前上香三炷,顶礼三拜,宣读《疏文》:

  伏以护法诸天,大权真宰,身居上界,德御人间。施擎天立地之功,有护国安邦之力。广化众生,救度群品,发宏誓愿而助佛宣扬,显威神力而除邪罚恶。成就众生,功证佛果。如是,皈投金相,瞻礼威容,仰天限以遥观,望他心而洞鉴。不违本誓,满所祈求,敬竭葵哀,冒干莲座。领词奏为

  东震旦国口口省口口县口口寺,立坛奉佛,设供斋天,恭请六和僧众,登坛炳烛,祈福迎祥。信士口口,恭对光明会上护法诸天,顶礼三拜。

  念毕《硫文》,僧众敲动键椎唱偈:“佛慈广大,感应无差,寂光三昧遍河沙。愿不离伽耶,降福斋家,金地涌莲花!”然后三称:“南无光明会上佛菩萨摩诃萨!

  诵经施食 引磬音落,木鱼声起。众僧齐诵《金光明经·空品》,称念“二十四诸天”名号,后以食色香味供佛及僧。掌坛师接唱:“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批把。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配普供养释迦。万宝明珠献菩萨,衣献法王家。”僧众三称“南无普供养菩萨摩河萨”!

  施食开始,众僧念《善天女咒》、《楞严咒》,掌坛师持饮食果酥等至坛场外,将其施撒于四面八方,让诸天神灵都来受食。施食后,斋天功德圆满,众僧敲动犍椎,齐诵《回向偈》:

  供天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