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第六门总摄颂曰(此二颂摄至第三十一卷半)。
猛兽筋不应灯光及勇健
驮娑度尼法因许乔答弥
尼不前长者可与余卧具
不合灒水污第六总应知
第六门第一子摄颂曰。
猛兽筋皮綖拥前复拥后
两角及尖头诸靴皆不合
缘在室罗伐城。佛言苾刍不应用五猛兽皮有爪牙者。谓智象智马师子虎豹。是时六众用彼兽筋还同有过。佛言不用此筋而缝鞋履。六众便用皮綖有过同前。复用其皮补鞋。佛言皆不合用。如是应知履屦之属。若拥前拥后两角尖头。麻履诸靴皆不应着。皆越法罪。除两三重革屣(如斯之类西国人皆不着若是外国寒乡为活命因缘持心方用)
内摄颂曰。
四大王初诞光明普皆照
父母因斯事各为立其名
尔时菩萨在睹史天宫。王舍城中有王名曰大莲花。以法化世人民炽盛。安隐丰乐无诸盗贼。室罗伐城王名梵授。唱誓尼城王名大轮。憍闪毗城王名百军。此等四王皆是法王。以法化世广说如余。是时菩萨于天宫上。以五种事观察世间。云何为五。一观远祖。二观时节。三观方国。四观近族。五观母氏。六欲诸天三净母腹。摩耶夫人因寝梦见六牙白象来降腹中。于时大地六种震动。放大光明遍满世界胜天光明。世界中间黑闇之处。日月不照悉皆明了。所有众生皆得相见。菩萨生时如下所说。四大国王皆诞太子。见大光明如镕金色。各各自言由我生男威神力故。能令天地光曜希奇。各为立名用符灵瑞。时大莲花王告众人曰。我子生时如日光影。乾坤洞照胜妙希奇。应与我子名曰影胜(梵云频毗娑罗)其梵授王告众人曰。我子生时。光明殊胜。普照世间。应与我子名曰胜光。其大轮王告众人曰。我子生时如大灯光遍皆明照。应与我子名曰灯光。其百军王告众人曰。我子生时光如日出无不明了。应与我子名曰出光。各各自谓子之功能。然并不知由菩萨力。
内摄颂曰。
腹中天守护生已蹈莲花
举手独称尊灌洗花衣落
尔时菩萨降母腹中。天帝释主令四天子。各持器仗守护其母。勿令人及非人辄为损害。菩萨处胎不为胎中血垢所污。譬如众宝聚在一处不相沾污。菩萨在腹亦复如是。又如清净妙琉璃宝置五彩上。明目之人分明见别。母观腹内分明亦尔。母虽持胎身无劳倦。自然奉持五种学处。谓尽形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于诸丈夫绝淫染意。十月满足往蓝毗尼林攀无忧树枝。暂时伫立便于右胁诞生菩萨。尔时大地六种震动。放大光明与入胎无异。菩萨生时帝释亲自手承置莲花上不假扶侍足蹈七花行七步已。遍观四方手指上下作如是语。此即是我最后生身。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梵王捧伞天帝执拂。于虚空中龙王注水。一温一冷灌浴菩萨。初诞生时于其母前。自然井现香泉上涌随意受用。又于空中诸天下散嗢钵罗花钵头摩花。拘勿头花奔陀利花。并余种种奇妙香末。天妙音乐自然发响。天妙衣缨从空乱坠。更有众多奇妙灵瑞。如余处说。
内摄颂曰。
阿私多睹相那剌陀劝师
五百瑞现前父王立三字
于时南方于大山中。有古仙人名阿私多。善知世界成坏时节。时有一人名那剌陀。聪明辩慧数来参谒。阿私多仙共论世间成坏之事。闻已伤叹即于仙处而为出家。后于异时共此仙人在石窟中。见光明照异相希奇。即说伽他问其师曰。
何故此光明遍照犹如日
充满山林处忽现此希奇
仙人答曰。
若是日光便赫烈今此凉冷现希奇
必是无上牟尼尊初出母胎彰此瑞
此是菩萨出胎相光明清净世希有
譬如金色满十方腾照三有皆明彻
那剌陀白其师曰。邬波驮耶。若如是者。今可共行往观菩萨。师曰子今知不。菩提萨埵有大威神。无量诸天悉皆云集。我等虽至顶谒无由。待入城中为立名已。如其重出我望逢迎。菩萨生时阐铎迦等。五百侍者同时而生。阐稚迦等五百侍女亦同时而诞。上象厩马皆生五百。五百伏藏自然开发。邻国诸王皆奉信物。大臣见已白净饭王曰。大王今日国祚兴隆。王子诞生嘉瑞咸应。五百侍男五百侍女。上象上马各生五百。五百伏藏自然开现。诸国朝宾奇珍总集。王闻告已心大欣跃。告大臣曰。太子生后诸事皆成。宜与立字名一切事成(梵云萨娑頞他悉陀)此是菩萨最初立字。号一切事成。是时菩萨乘四宝舆。无量百千人天翊从入劫比罗城。诸释迦子体怀憍慢立性多言。菩萨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王见是已报诸臣曰。诸释迦子体怀傲慢立性多言。太子入城皆悉默然牟尼无语。应与太子名曰释迦牟尼。此是菩萨第二立名。时此城中有旧住药叉名释迦增长。时人敬重立庙祠祀。但是释种生男女已。令净澡浴抱至药叉处而申敬礼。时净饭王以上酥蜜满太子口。告大臣曰。可抱太子往礼药叉。大臣抱至。时彼药叉遥见太子即自现身。至菩萨所顶礼其足。臣归白王。王闻是已生希有心。今我太子于天神中更为尊胜。应与立字名天中天。此是菩萨第三立名。
内摄颂曰。
付母养太子令观大人相
阿私多远至亲睹牟尼形
尔时父王便以太子付诸养母。随时澡浴乳哺饮食。常令安隐适悦身心。养母便以上妙涂香涂摩身体。具诸璎珞授与父王。王即抱持瞻视欢喜。即便总命诸婆罗门。国中所有解占相人知算计者令观太子。告言君等宜可瞻察。我闻古仙作如是说。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者有其二事。若在家者当为轮王。普王四洲以法化世。七宝成就。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千子具足。勇健忠良能伏怨敌。周圆海内无诸患恼。人民丰乐安隐而住。若出家者剃除须发。服袈裟衣成等正觉。有大名称充满世间。时诸相师闻王说已。悉共观察咸白王曰。诚如大王所说之事。三十二相若成就者。唯有二事谓轮王及佛。乃至有大名称充满世间。王复问曰其相云何。时彼相师悉皆具答。一一别指三十二相。具有广文(以共余经及律论等事无差别故不烦译)
尔时阿私多仙人告那剌陀曰。摩纳婆比者菩萨已入城中立三名讫。我等宜往礼拜瞻颜。各乘神通腾空而去。由彼菩萨威神之力。去劫比罗城可一驿许。遂失神通足步而去。既入城已到王门所。报门人曰。汝去白王。阿私多仙今至门首。使去白王。王曰随入谁遮大仙。即诣王所王见仙至。遥唱善来奉吉祥事。为洗足已妙师子座安置令坐。王礼足已白言大仙。何事得来。仙说伽他曰。
国主我今至欲见王太子
瞻仰牟尼尊导师中第一
王言太子睡着。答曰虽睡我欲暂观。王便抱现。睹菩萨眼双眸不合。仙既见已说伽他曰。
良马不多睡半夜暂时眠
所为事未成因何久安寝
仙复问曰。诸占相人有何记说。王言大仙彼相者云。当作轮王化四天下。仙以伽他而答王曰。
相者语多谬末劫无轮王
有此胜福缘断惑当成佛
若是化四洲轮王相非显
分明大师相成佛定无疑
仙人遍观见成佛相已。复更观察久近当得无上甘露转妙法轮。遂见二十九年舍王城去。六年苦行当成正觉。复观自身得几时住得见佛不。知不见佛便生忧恼涕泪盈目。王见怀愁说颂问曰。
若男若女来观者咸悉欢喜遍身心
仁今亲睹相非常何因泣涕盈双目
假使太子相非善短寿多病不吉祥
唯愿大仙如实言勿令我意增忧悴
仙人答曰。
假使霹雳从空下可畏来临太子身
此于无上牟尼尊如毛发许不能损
假使烈火腾风焰利剑如霜现在前
毒药黑蛇一时来至太子处皆销散
我伤早死不见佛流泪盈目难裁忍
弃无上法我前亡未有事业能成就
此有大福除众恼证甘露法为导师
若能闻教如说行咸归寂灭无为处
王闻太子证甘露法默然无语。凡诸世人皆为邪心之所扰乱。出言谄诳不能依实。时彼仙人而告王曰。比日大王每作是念。何时得令阿私多仙。足步入城与我相见。及诸人众致敬殷勤。我哀愍故徒行至此。今时事了将欲出城。可为扫除净修郭邑。时净饭王敕令诸臣严治道路。普告城邑皆共修营。巷陌康庄涂拭清净。洒以栴檀香水散以占博迦花。幢盖陵空香烟满路。见者爱乐如欢喜园。复遣摇铃遍皆宣告。诸人当知或先住城中。或他方新至。所有人众皆悉存心。明日晨朝看大仙出。众既闻已各至途中。瞻望仙人步出城阙。咸生希有怅望而归。时阿私多仙还向本山。系心禅寂以智方便发起神通。报命将终遂便遇患。虽加药饵瞬息无几。时那剌陀来礼师足。白言大师我本出家求甘露味。师所得者幸愿共分。师曰我亦同汝。本出家时意求甘露。竟无所获空处生涯。彼雪山侧劫比罗城。太子兴世相师共记。当成正觉号天人师称一切智。汝当于彼而求出家。舍高慢心当自谦下。勤修梵行作不放逸。当于尔时获甘露味。说伽他曰。
如来出世难遭遇今得逢时甚希有
汝莫放逸至心求当获无生甘露味
作是语已便即命终。如有颂言。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
合会皆别离生者咸归死
尔时阿私多仙命终之后。弟子那剌陀如法焚烧。殡葬事讫割舍忧戚。遂诣婆罗痆斯于诸仙内而共住止。其那剌陀先是迦多演那种族。时人因号迦多演那仙人。众皆敬重。时嗢逝尼王所生太子名曰灯光。王付八母而为瞻养。是事无阙。乃至年渐长大技艺博通。文武所须无不综习。
释迦菩萨为童子戏。灯光太子亦为童戏。菩萨受太子灌顶时。灯光亦受太子灌顶。菩萨出四门观见老病死患。遂于三夫人处生厌离心。所谓牛护夫人鹿养夫人名称夫人。此为上首六千婇女咸皆舍弃。于其中夜踰城而去。往空林所修出家业。依止仙人学殊胜定离欲界欲。次从曷罗摩子习无所有定。断无所有处欲更无导者。便于六年专修苦行。不别证悟将为无益。遂即住情而为游纵。啖好饮食酥油涂身。汤水澡浴往聚落中。于难陀难陀力二牧牛女所。食十六倍上妙乳糜。迦利迦龙王尊重赞叹。于善吉边取吉祥草。诣菩提树下自敷草已。端身正念加趺而坐。心念口言若不断尽诸漏我终不解加趺。是时菩萨以慈心器仗。降伏三十六亿千魔众已证无上智。受梵天请往婆罗痆斯三转十二行法轮。时灯光王亦于此时。受灌顶大王位以法教化。嗢逝尼国人民炽盛。安隐丰乐广如余说。由王力故百姓歌谣。欢会相次随处供养胜上天神。穿五百池五百渠水。令人受用无有阙乏。
第六门第二子摄颂曰。
灯光得为王有五殊胜物
因叙奇异事广说健陀罗
时灯光王有五胜物。云何为五。一者胜雄象名曰苇山。二者胜母象名曰贤善。三者胜驼名曰海足。四者胜马名曰衣颈。五者胜使者名曰飞乌。其象日夜行一百驿。母象日夜行八十驿。驼日夜行七十驿。马日夜行五十驿。飞乌日夜行二十五驿。其王虽有如是胜物快乐安隐。然而四大不调忽有不睡之病。由此疾故于酥起憎于酒生爱。时诸医人以种种妙药。与酥和煎上王令服。王不肯用。时太子中宫咸知酥药能治不睡。皆奉药酥王更憎睡。王乃敕曰。若有人当在我前说酥名者。当斩其头。王既无睡便于初夜。与内宫人共为欢戏。于中夜时至象马厩而为捡阅。于后夜时观诸库藏自持利剑问守更人曰。谁为警觉。若第一问及二问时。不应答者乍容忍恕。至第三问不相答者。便斩其首。由斯严酷隐灯光名。共安余字号曰猛暴灯光王于异时。命大夫人及内宫曰。我亲警觉尔何眠睡。答言。大王我亦警觉。如是连宵不得眠睡。共白王曰。若使我等通宵不睡者。是则无由称可王意。又此不眠废我等业。王曰。若非尔业谁复应为。答言太子应作。时王即便行告太子曰。何不警觉。答曰我为警觉。后遂不能便白王曰。若常令我为警觉者。便废王业此非我事。王曰。谁复应为。答言大臣应作王即便行告大臣曰。何不警觉。答曰我为警觉。后遂不能便白王曰。若常令我为警觉者。谁辅佐王如法化世此非我事。王曰谁复应为。答言散兵应作。王即便行诣散兵所。告言我自警觉汝等何因不为警觉。后遂不能便白王曰。若常令我为警觉者。如何为王共他交战此非我事。王曰谁复应为。答言百姓应作。王即便行诣百姓所同前问答。时彼国人番次守更而为警觉。时卖香童子当其番次。念王暴恶或当杀我。遂于夜中掌颊怀忧。时彼知识见而问曰。仁何故忧。彼即以事具答知识。彼便报白。汝家不远有人名曰健陀罗。何不相求为警觉事。童子报曰。如我惜命彼宁肯为。设使见求定不能作告言与其钱物必当为作。即往相求彼人报曰。若能与我五百金钱我当为作。即便许彼。健陀罗曰。且当与半若我命存相还未晚。如其身死此即属君随情所用。即便与半。彼得钱已多买酒肉及诸饼果。王执杖人并皆命食咸令饱足。报诸人曰。王令警觉我当番次。问诸人曰。大王如何作警觉事。彼皆具报所有因缘健陀罗曰。幸愿君等为我思量。答曰。我等蒙君所赐美膳。在腹未消云何不为。问曰我等为君欲作何事。答曰若王来问谁警觉时唤我令觉。答言如是。时健陀罗。即于中夜。以毛毯萦膝坐而暂睡。王于初夜与宫人戏笑。于中夜时观诸象马。便于后夜问守更人。诸人告曰健陀罗。汝觉勿睡大王欲来。彼遂警觉。王便告曰。警觉者谁健陀罗闻作如是念。我若初言即为答者后时不然定当斩我头落于地。即不言应。王更唤之谁为警觉。彼还默然。第三复命警觉者谁。答言大天我是健陀罗。王曰健陀罗汝思何事。彼有智慧于世间事善能谈说。答言大王我思世事。
内摄颂曰。
鸺鹠鹤饮乳芒草尾身齐
斑驳与毛同沙盆水不溢
盐麨水差别衣瓦变成尘
是谓健陀罗世间思十事
王曰。汝于世事何所思量。健陀罗曰。世有奇事。且如鸺鹠鸟有毛无毛。以秤秤之轻重相似。王曰此事实不。答言王当目验。王曰。若然者善我自亲观。健陀罗至晓得鸺鹠鸟。对王秤看后去其毛秤便相似。王曰此有何缘。答曰由风扇羽。王曰汝有妙智。答曰。由王故然。王遂默然。时健陀罗愁过一宵。以手摩头而还旧宅。时卖香童子。持余半物还健陀罗。是时国中但当番次皆以五百金钱雇健陀罗求其警觉。为知更次。王于后夜问言谁觉。答曰我健陀罗。王曰汝何所思。答言大王我思世事王曰云何世事。答曰。长项白鹤以水和乳令饮。但饮其乳唯有水存。王曰此事实不。答言王当目验。王曰若然者善。至晓便将鹤鸟对王令饮果如所言。王曰。此有何缘。答曰。鸟口性醋。若饮乳时遂便成酪。致令水在。王言汝有妙智。答曰由王故然。王遂默然。复于他夜王问谁为警觉。如前答言我为警觉。王曰汝何所思。答言大王我思世事。王曰云何世事。答曰世有芒草以物椎打。与不椎者若以秤秤轻重相似。余草不然。王曰此事实不。答言王当目验。王曰若然者善。至晓便将芒草对王椎打。便以秤秤果如所说。王曰此有何缘。答曰椎打之时便有风入。乃至王遂默然。复于他夜王复问言。何人警觉。答曰我健陀罗。王曰汝何所思。答曰我思世事。王曰云何世事。答曰有告灵鼠尾与身等。王曰此事实不。答言王当目验。王曰若然者善。至晓便将鼠来对王比度。诚如所言。王曰此有何缘。答曰。我于春时见缘树下尾与身齐。乃至王遂默然。复于他夜王复问言。答曰我为警觉王曰汝何所思。答曰我思世事。王曰云何世事。答曰大王我思雉鸟。于其身上随有斑驳。还有尔许茎毛仍除其尾。王曰此事实不。答言王当目验。王曰若然者善。至晓即得一雉。对王果如所说。王曰汝何得知。答曰我先数知。王曰汝有妙智。答言由王故然。王遂默然。又复问言。何人警觉。答曰我健陀罗。王曰汝思何事。答言大王。如沙满盆还将盆水添满不溢。沙水同处两不相碍。王曰此事实不。答言王当目验。至晓即以盆盛沙。泻水令满其水不溢。王遂默然。又王问是谁警觉。答言是我警觉。王复问言汝思何事。我思世事。云何世事。我思以盐一升和一升水其水不增。王曰此事实不。答言王当目验。至晓即以水和盐。王亲自试。王问何故。答言盐从水出得水依旧王遂默然。王复问言。何人警觉。依前而答。王曰汝思何事。答言我思世事。王曰。云何世事。答言我思以水一升和一升麨。揣不相着。王曰此事实不。答言王当目验。至晓取水及糗对王和试。王问何故。答曰我本国人并多食糗。常见如此。王云汝能记事。答言是大王力。王遂默然。王复问言。何人警觉。同前问答。乃至云何世事。答曰我见世人常于日夜机楙织功。所出绢布绮绣之属不知何去。王曰我亦不知此物何去。健陀罗曰。此等诸物终归为土。王曰诚如汝说终归为土。王复问言。何人警觉。同前问答。乃至云何世事。答曰我见世间诸陶师等。日夜不住多作瓦器。不知此物向何处去。时王答言。我亦不知向何处去。健陀罗曰。此等诸物化为泥土。王言。如汝所说烂为泥土。
内摄颂曰。
猛光亲问母知从蝎所生
与彼五百金驱之令出国
尔时大王既见健陀罗。多有情智应答巧便。即更问曰汝多智慧。能了世间种种事业。我不能睡此有何因。健陀罗曰。唯愿大王。宽其罪赐无畏敢为王说。王曰赐汝无畏随意说之。时健陀罗即白王曰。王从蝎生。王曰汝今骂我。健陀罗曰王令实说岂敢相骂。如其不信待至明旦王自验知。王报言好。至天明已。时健陀罗掘地作坑。满填牛粪上安敷具。令王卧息即便得睡。王自证知尚疑虚实。遂入宫中问其母曰。我今有事要须问知。当可实说我从何生。母曰。大王今可与我无畏我当为说。王言与母无畏。即便报曰。汝昔父王多诸婇女。因行他国绵历岁时。我起欲心忽见一蝎。作如是念此是丈夫。我共行欲可不乐乎。于时彼蝎变成男子。与我交通便觉有娠因兹生汝。王既闻已作如是念。彼健陀罗有大明慧。能知我本从蝎所生。我施无畏不可刑戮。今者应可重与赏赐。令其出国勿使众人知如是事。遂即赐与健陀罗五百金钱令其出国。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