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大智度论
释初品中毗梨耶波罗蜜之余
问曰:云何名精进相?
答曰:于事必能,起发无难,志意坚强,心无疲倦,所作究竟,如是等名精进相。
复次,如佛所说精进相者,身心不息故。譬如释迦文尼佛,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险难处。是中有罗刹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著鬼,挽不可离;复次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足复黏著;复以左足蹴之,亦复如是;以头冲之,头即复著。鬼问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心休息未?”答言:“虽复五事被系,我心终不为汝伏也。当以精进力与汝相击,要不懈退!”鬼时欢喜,心念此人胆力极大,即语人言:“汝精进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行者如是,于善法中,初夜、中夜、后夜,诵经、坐禅,求诸法实相,不为诸结使所覆,身心不懈,是名精进相。是精进,名心数法,勤行不住相;随心行,共心生:或有觉有观,或无觉有观,或无觉无观,如阿毗昙法广说。于一切善法中,勤修不懈,是名精进相。于五根中,名精进根;根增长,名精进力;心能开悟,名精进觉;能到佛道涅槃城,是名正精进。四念处中,能勤系心,是精进分;四正勤,是精进门;四如意足中,欲精进是精进;六波罗蜜中,名精进波罗蜜。
问曰:汝先赞精进,今说精进相,是名何精进?
答曰:是一切善法中精进相。
问曰:今说摩诃般若波罗蜜论议中,应说精进波罗蜜,何以说一切善法中精进?
答曰:初发心菩萨,于一切善法中精进,渐渐次第得精进波罗蜜。
问曰:一切善法中精进多,今说精进波罗蜜,已入一切善法精进中。
答曰:为佛道精进,名为波罗蜜;诸余善法中精进,但名精进,不名波罗蜜。
问曰:一切善法中勤,何以不名精进波罗蜜,而独名菩萨精进为波罗蜜?
答曰:波罗蜜,名到彼岸。世间人及声闻、辟支佛,不能具足行精进,是故不名为波罗蜜。
复次,是人无大慈大悲,弃舍众生,不求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及无碍解脱、无量身、无量光明、无量音声、无量持戒禅定智慧等诸善法。以是故,是人精进不名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为精进波罗蜜。如好施菩萨求如意珠,抒大海水,正使筋骨枯尽,终不懈废;得如意珠,以给众生,济其身苦。菩萨如是难为能为,是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以精进力为首,行五波罗蜜,是时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譬如众药和合,能治重病;菩萨精进亦如是。但行精进,不能行五波罗蜜,是不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不为财利、富贵、力势,亦不为身,不为生天、转轮圣王、梵、释、天王,亦不自为以求涅槃,但为佛道,利益众生。如是相,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
复次,菩萨精进,修行一切善法,大悲为首。如慈父母,唯有一子而得重病,一心求药,救疗其疾;菩萨精进,以慈为首,亦复如是,救疗一切,心无暂舍。
复次,菩萨精进,以实相智慧为首,行六波罗蜜,是名菩萨精进波罗蜜。
问曰:诸法实相无为无作,精进有为有作相,云何以实相为首?
答曰:虽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以本愿大悲欲度众生故,于无作中,以精进力度脱一切。复次,若诸法实相,无为无作如涅槃相,无一无二;汝云何言实相与精进相异耶?汝即不解诸法相。
复次,菩萨得神通力,以天眼见三界五道众生,以失乐为苦。无色界天,乐定心著不觉,命尽堕在欲界中,受禽兽形。色界诸天,亦复如是,从清净处堕,还受淫欲在不净中。欲界六天,乐著五欲,还堕地狱,受诸苦痛。见人道中,以十善福贸得人身,人身多苦少乐,寿尽多堕恶趣中。见诸畜生,受诸苦恼,鞭杖驱驰,负重涉远,项领穿坏,热铁烧烙;此人宿行因缘,以系缚众生,鞭杖苦恼,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受象、马、牛、羊、獐鹿畜兽之形。淫欲情重,无明偏多,受鹅、鸭、孔雀、鸳鸯、鸠、鸽、鸡鹜、鹦鹉百舌之属,受此众鸟种类百千,淫行罪故,身生毛羽,隔诸细滑,觜距粗硬,不别触味。瞋恚偏多,受毒蛇、蝮蝎、蚑蜂、百足含毒之虫。愚痴多故,受蚓蛾、蜣螂、蚁蝼、鸺鹠、角鵄之属,诸騃虫鸟。憍慢瞋多故,受师子、虎、豹诸猛兽身。邪慢缘故,受生驴、猪、骆驼之中。悭贪、嫉妒、轻躁、短促故,受猕猴、[犭+哥]玃、熊罴之形。邪贪、憎嫉业因缘故,受猫狸、土虎诸兽之身。无愧无惭、饕餮因缘故,受乌鹊、鵄鹫诸鸟之形。轻慢善人故,受鸡、狗、野干等身。大作布施,瞋恚曲心,以此因缘故,受诸龙身。大修布施,心高陵虐,苦恼众生,受金翅鸟形。如是等种种结使业因缘故,受诸畜生禽兽之苦。
菩萨得天眼,观众生轮转五道,回旋其中:天中死,人中生;人中死,天中生;天中死,生地狱中;地狱中死,生天上;天上死,生饿鬼中;饿鬼中死,还生天上;天上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天上;天上死,还生天上;地狱、饿鬼、畜生亦如是。欲界中死,色界中生;色界中死,欲界中生;欲界中死,无色界中生;无色界中死,欲界中生;欲界中死,欲界中生;色界、无色界亦如是。活地狱中死,黑绳地狱中生;黑绳地狱中死,活地狱中生;活地狱中死,还生活地狱中;合会地狱乃至阿鼻地狱,亦如是。炭坑地狱中死,沸屎地狱中生;沸屎地狱中死,炭坑地狱中生;炭坑地狱中死,还生炭坑地狱中;烧林地狱乃至摩诃波头摩地狱,亦如是展转生其中。卵生中死,胎生中生;胎生中死,卵生中生;卵生中死,还生卵生中;胎生、湿生、化生,亦如是。阎浮提中死,弗婆提中生;弗婆提中死,阎浮提中生;阎浮提中死,还生阎浮提中;瞿陀尼、郁怛罗越,亦如是。四天处死,忉利天中生;忉利天中死,四天处生;四天处死,还生四天处;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如是。梵众天中死,梵辅天中生;梵辅天中死,梵众天中生;梵众天中死,还生梵众天中;梵辅天、少光、无量光、光音,少净、无量净、遍净,阿那跋罗伽、得生、大果;虚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非有想非无想天中死,阿鼻地狱中生,如是展转生五道中。
菩萨见是已,生大悲心:“我于众生为无所益,虽与世乐,乐极则苦;当以佛道涅槃常乐,益于一切。云何而益?当勤大精进,乃得实智慧,得实智慧知诸法实相,以余波罗蜜助成,以益众生。”是为菩萨精进波罗蜜。见饿鬼中饥渴故,两眼陷,毛发长,东西驰走。若欲趣水,护水诸鬼,以铁杖逆打;设无守鬼,水自然竭;或时天雨,雨化为炭。或有饿鬼常被火烧,如劫尽时,诸山火出。或有饿鬼羸瘦狂走,毛发髼乱,以覆其身。或有饿鬼常食屎尿、涕唾、呕吐、荡涤余汁,或时至厕溷边立,伺求不净。或有饿鬼常求产妇藏血饮之,形如烧树,咽如针孔;若与其水,千岁不足。或有饿鬼自破其头,以手取脑而舐。或有饿鬼形如黑山,铁锁锁颈,叩头求哀,归命狱卒。或有饿鬼先世恶口,好以粗语加被众生,众生憎恶,见之如仇,以此罪故,堕饿鬼中。如是等种种罪故,堕饿鬼趣中,受无量苦痛。
见八大地狱,苦毒万端。活大地狱中诸受罪人,各各共斗,恶心瞋争,手捉利刀,互相割剥,以矟相刺,铁叉相叉,铁棒相棒,铁杖相捶,铁串相贯,而以利刀互相切脍,又以铁爪而相诶裂,各把身血而相涂漫。痛毒逼切,闷无所觉;宿业因缘,冷风来吹,狱卒唤之:“咄!诸罪人还活。”以是故名活地狱。即时平复,复受苦毒。此中众生,以宿行因缘,好杀物命牛羊禽兽,为田业、舍宅、奴婢、妻子、国土、钱财故,而相杀害。如是等种种杀业报故,受此剧罪。见黑绳大地狱中罪人,为恶罗刹、狱卒、鬼匠,常以黑热铁绳,拼度罪人。以狱中铁斧,教人斫之:长者令短,短者令长;方者使圆,圆者使方。斩截四支,却其耳鼻,落其手足。以大铁锯,解析剸截,破其肉分,脔脔称之。此人宿行因缘,谗贼忠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枉杀无辜,或作奸吏,酷暴侵害。如是等种种恶口谗贼故,故受此罪。见合会大地狱中,恶罗刹、狱卒作种种形:牛、马、猪、羊、獐鹿、狐、狗、虎、狼、师子、六驳、大象、雕鹫、鹑鸟,作此种种诸鸟兽头而来,吞啖咬啮,[齿+查]掣罪人。两山相合,大热铁轮轹诸罪人,令身破碎;热铁臼中捣之令碎,如笮蒲萄,亦如压油;譬如蹂场,聚肉成[艹/积],积头如山,血流成池,雕、鹫、虎、狼各来争掣。此人宿业因缘,多杀牛、马、猪、羊、獐鹿、狐、兔、虎、狼、师子、六[马+交]、大象、众鸟,多相残贼如是等种种鸟兽故,还受此众鸟兽头来害罪人。又以力势相陵,枉押羸弱,受两山相合罪。悭贪、瞋恚、愚痴、怖畏故,断事轻重,不以正理,或破正道,转易正法,受热铁轮轹,热铁臼捣。第四、第五,名叫唤、大叫唤。此大地狱,其中罪人,罗刹、狱卒头黄如金,眼中火出,著赭色衣,身肉坚劲,走疾如风,手足长大,口出恶声,捉三股叉,箭堕如雨,刺射罪人;罪人狂怖,叩头求哀,大将军小见放舍,小见怜愍;即时将入热铁地狱,纵广百由旬,驱打驰走,足皆焦燃,脂髓流出,如笮苏油。铁棒棒头,头破脑出,如破酪瓶。斫刺割剥,身体糜烂。而复将入铁阁,屋闲黑烟来熏,互相推压,更相怨毒,皆言:“何以压我?”才欲求出,其门已闭;大声号呼,音常不绝。此人宿行因缘,皆由斗称欺诳,非法断事,受寄不还,侵陵下劣,恼诸穷贫,令其号哭;破他城郭,坏人聚落,伤害劫剥,室家怨毒,举城叫呼;有时谲诈欺诳,诱之令出而复害之。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受如此罪。大叫唤地狱中人,皆坐熏杀穴居之类,幽闭囹圄,或闇烟窟中而熏杀之;或投井中,劫夺他财。如是等种种因缘,受大叫唤地狱罪。第六、第七,热、大热地狱中,有二大铜镬;一名难陀,二名跋难陀。咸沸水满中,罗刹鬼狱卒以罪人投中,如厨士烹肉;人在镬中,脚上头下,譬如煮豆熟烂,骨节解散,皮肉相离;知其已烂,以叉叉出,行业因缘,冷风吹活。复投炭坑,或著沸灰中,譬如鱼出于水而著热沙中,又以脓血而自煎熬。从炭坑中出,投之炎床,强驱令坐,眼、耳、鼻、口及诸毛孔,一切火出。此人宿世恼乱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于诸好人福田中恼令心热。以此罪故,受热地狱罪。或有宿世煮生茧,或生燂猪羊,或以木贯人而生炙之;或焚烧山野,及诸聚落、佛图、精舍等,或推众生著火坑中。如是等种种因缘,生此地狱中。见阿鼻地狱,纵广四千里,周回铁壁,于七地狱,其处最深。狱卒罗刹以大铁槌,槌诸罪人,如锻师打铁,从头剥皮,乃至其足;以五百钉钉磔其身,如磔牛皮,互相掣挽,应手破裂。热铁火车,以轹其身。驱入火坑,令抱炭出。热沸屎河,驱令入中;中有铁嘴毒虫,从鼻中入脚底出,从足下入口中出。竖剑道中,驱令驰走,足下破碎,如厨脍肉;利刀剑[矛+肖],飞入身中,譬如霜树落叶,随风乱坠;罪人手、足、耳、鼻、支节,皆被斫剥割截在地,流血成池。二大恶狗:一名赊摩,二名赊婆罗。铁口猛毅,破碎人筋骨,力逾虎豹,猛如师子。有大刺林,驱逼罪人,强令上树。罪人上时,刺便下向,下时刺便上向。大身毒蛇,蝮蝎恶虫,竞来啮之。大鸟长觜,破头啖脑。入咸河中,随流上下;出则蹈热铁地,行铁刺上;或坐铁弋,弋从下入。以钳开口,灌以洋铜,吞热铁丸,入口口焦,入咽咽烂,入腹腹燃,五藏皆焦,直过堕地,但见恶色,恒闻臭气。常触粗涩,遭诸苦痛,迷闷萎顿;或狂逸搪摚?虿卮芡吨溃?虻咂投槁洹4巳怂扌校?嘣齑蠖裎迥嬷刈铮?现钌聘??ㄑ苑欠ǎ?欠ㄑ苑ǎ?笛苑鞘担?鞘笛允担?埔蚱乒??骷瞪迫恕R允亲锕剩?氪说赜??茏镒罹纭
粤自西汉伊存口授佛陀经典,于大月氏王使者而震旦教始萌芽。其后,摄摩腾、竺法兰随汉明帝求经使臣蔡愔等至洛阳,而四十二章等经乃缄于兰台石室。魏晋而降大德迭与翻译通明中西不隔。达摩西来,演畅宗风不立文字,之的旨既昭而文字于以掀天揭地。
文殊师利童真菩萨摩诃萨,明相现时,从其住处来诣佛所,在外而立。尔时,尊者舍利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大目揵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如是等诸大声闻,各从住处俱诣佛所,在外而立。佛知众会皆悉集已。尔时,如来从住处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于晨朝时在门外立?”
昔如来于舍卫城敷座说法,与须菩提等演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喻法为名,以实相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其义甚深而明,其说甚简而切。昔有领悟一言之旨者即成正果。夫修六度万行以造夫真如之地,非由此经莫能以窥其径庭。盖万法本于一心,以心求道,道即是心。
尔时,世尊于中夜时放大光明,青黄赤白杂玻瓈色,普照十方无量世界。一切众生触此光者,皆从卧起,见此光明,皆得法喜,咸生疑惑:“此光何来普遍世界,令诸众生得安隐乐?”作是念已,于一一光复出大光明,照耀殊特胜于前光,如是展转乃至十重。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圣谛有四。此言是经何因何缘。佛世尊说如此经。云何圣谛有四不增不减。云何圣义及与谛义。若以圣故名为谛者。前二不应名谛。若言圣家谛故名为谛义则不定。复有经说。谛唯是一无有第二。云何四义而不破坏。复有经说。一切行法是名为苦。故唯二谛。四谛义不成。复次增一中说。
第3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第538部 中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游波沙山,过去诸佛常降魔处,夏安居中与舍利弗经行山顶,而说偈言:“一心善谛听, 光明大三昧,彼人说妙法, 悉皆得充足,如渴饮甘露, 疾至解脱道。”时四部众平治道路,洒扫烧香皆悉来集,持诸供具供养如来及比丘僧,谛观如来,喻如孝子视于慈父,如渴思饮,爱念法父亦复如是。
论曰成立九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