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讲演录 (信解品第四)
太虚大师讲述
民国十年秋在北京
信解品第四
中根、指须菩提、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目犍连等。领悟者、以如来既说三车,仍归一乘,中根等众闻之领受信悟也。以是之故,譬喻品后有信解品。
上根舍利弗闻佛说法,亦曾信受了解,而未立有信解品者,以舍利弗陈悟之经文颇短故。此次须菩提等领解,文辞特长,故专立信解一品。佛前以譬喻为说,而中根须菩提等即能因譬喻而了解,故现更说穷子之譬喻以陈其悟。小乘果证,如穷子甫得一地,堪谋生活,暂足衣食而已。此品实可名为穷子喻品,如法华论以七譬喻说此诸品,其义亦通。特以穷子喻实因信受了解之后始能说之,故此品以信受了解之心为本,不名为穷子喻品而名为信解品。又、譬喻品为对治求胜妙境界果报之增上慢,故说火宅喻。今为对治执声闻乘与如来乘无别之增上慢,故当为说此品之穷子喻也。
信以信从为义,解须如实了解,必先信从方能了解,若不了解即非真信。故知增上慢之千五百比丘闻法即退,为不信不解;人天会众,对佛恭敬赞叹,似极尊信,仍为不能了解;又须菩提等于说方便品时,亦信而未解;又人天众中之大心凡夫,闻法虽多领解而或不能深信:凡此种种,均不能称为信解。必能先信佛法,由信法故起正思惟,由是了解;信受此一乘之法,即了解此一乘之法,斯为亦信亦解,信解并彰,此则本品须菩提等之信解也。
戊二 中根领悟
己一 叙四人之喜敬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
此明欢喜。尔时、指佛说火宅喻已毕之时。慧命者、比丘从佛出家,乞食以资生命,乞法以资慧命。须菩提等已证生空之慧,且久在般若法会中演说空理,已得法性常住大乘慧命之少分,即可由空以成就一切不空之功德,故四人者均称慧命。慧命、亦译具寿,不仅色身之寿,兼有智慧之寿也。未曾有法,即佛说二乘法悉是趋入大乘之方便,此说为未曾有也。须菩提等闻授记不奇,闻为小乘人授记则奇;闻授菩萨成佛记或授声闻人阿罗汉记不奇,闻授声闻人佛记则奇。由是知二乘即是一乘,故身心并悦。
即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此明敬仰,具足身口意三业恭敬。从座起,喻不滞著于小乘涅槃之地。整衣、喻将以大乘为庄严。右肩、右膝,喻降伏小乘也。
己二 申四人之领述
庚一 长行
辛一 法领
壬一 彰昔不悕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下四人陈述其领受信解之义也。
彰昔不悕中,先略释。既为憎之上首,年复长老,又已证阿罗汉果,自谓与佛同得涅槃,复自信不能更作何事。以此种种,故更无进求妙觉之心。盖此四人证阿罗汉果颇早,在佛成道后之数年,当时佛印可已证涅槃,而彼等不察,遂即以此为究竟也。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此彰昔不悕中之广释也。空、即空观,观一切法为苦、空、无常、无我、不净等。无相、即涅槃,即灭、尽、妙、离,无相可得。无作、即无愿,言所作已办,观诸有为一切无愿。菩萨法、即三十七菩提分法。游戏神通,即八相成道之法,为初地以上菩萨所共有之神通。净佛国土,如维摩诘经所说,即以净众生之心者为能净佛国土。盖土为依报,即众生之共业所成,而众生之业,实依众生之心而住。若众生之心净,则众生之共业净,共业净则其依报之国土亦因之而净矣。然净众生之心,必依佛法,故所净之国土即为佛国土也。成就众生,即佛以法化度众生,如未种善根者令种,已种善根者令成熟,已成熟者令度脱也。须菩提等于佛说大乘之法,久已熟闻,而在座之时反生疲懈,但滞著于其所证生空之法,而于一切大乘事业概不好乐。何以故?以观此菩萨法种种悉皆空故,以自证涅槃与佛无异别无堪作故,以朽迈故,以佛所说大乘法为教化菩萨与己无与故,此所以不起悕求也。
壬二 显今获得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忽闻此三乘唯是一乘之希有法,所获实堪深幸,如不求而得无量珍宝也。
辛二 喻领
壬一 总谈法喻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此下说譬喻以生领解也。
壬二 正陈喻辞
癸一 喻昔不悕
子一 最初发心喻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
此下喻昔不悕,复分为六,此最初发心喻也。有人、喻发大乘心,幼稚、喻发大心不久。
子二 退流生死喻
“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父、喻佛,舍父、喻违佛乘之教义。逃逝久住他国,喻退转以流浪于生死之三界,而不安住于大乘心之本国也。十、喻天道,二十、喻人道,五十、喻五趣也。
子三 中还见佛喻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年长大、喻原有之大乘心发动。穷困求衣食,喻为生死烦恼所逼迫,知求解脱。渐渐游行,喻熏习既久。遇者、不期而有之谓。遇向本国,喻忽又回向佛道也。其父求子中止一城,喻佛本教子以大乘,故于大乘中求之;求之不得,乃示现应化于三界也。其家财富无量等,喻佛功德教化之盛。金、银等财宝,喻法财也。仓库,喻有为、无为功德之藏。僮仆、喻八万四千功德。臣佐、喻佛之方便法以佐正智。象马、喻神通教化。车乘、喻三乘。牛羊、喻万行庄严。出入息利遍于他国,喻成就自利、利他功德,遍于九法界之国也。商贾、喻宣扬佛法之三乘圣众。穷子游行经历遂至父城,喻熏习既久,重复值佛应身于三界也。
子四 不肯修大喻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此明父恒念子也。父曾教子发大心,今已退转,故曰离别。未向人说者,未向菩萨说也。老朽多财物等,喻佛自身功德成熟。子息者,佛以一切众生具出世大乘心者为子息,今已发大乘心者既已退转,故如无子息,以小乘人不能担荷佛法也。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遥见其父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诸婆罗门、刹利、居士皆恭敬围绕,以真珠、璎珞、价直千万庄严其身,吏民、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垂诸华旛,香水洒地,散众名华,罗列宝物,出内取与,有如是等种种严饰,威德特尊。穷子见父有大力势,即怀恐怖,悔来至此。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此明子见惊走也。佣赁、佣工取赁,喻乐小法。门侧、喻大乘教门之侧。遥见其父者,喻佛之大化身与他受用身,为十地之菩萨所可见,而声闻众不能见之,故曰遥见。佛以一切法空为床,以万行为足,婆罗门、刹利、居士,喻大乘、独觉、声闻三乘之圣众。吏民、僮仆等,如前已释。散众名华,喻施教化。罗列宝物、出内取与,亦喻自利、利他之功德。见父力势怖悔走去者,喻此退失大乘心之人,现在苦中虽求法食,而因已自忘其原有之大乘心,遂反怯怖大乘,以为与己不类,非我所堪,转不如小法之与己方便也。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无由见之而忽自来,甚适我愿。我虽年朽,犹故贪惜。即遣傍人急追将还,尔时使者疾走往捉,穷子惊愕,称怨大唤:‘我不相犯,何为见捉’?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此明父令急捉及子遂忧惶也。见子便识,喻佛唯一乘而以大乘为心,故见曾发大心者,即能识为佛子。傍人、喻佛之大乘教义。以佛自证于大乘之理,故理即大乘之主,而教即为大乘之傍人也。我不相犯,喻我本不求大乘,即须菩提前所谓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是也。惶怖闷绝躄地,喻大乘教义强为教化,不但不能使之信受以引起其原有之大乘心,乃并其原有之善根亦遭伤断,而将永沦于生死海矣。
子五 化以二乘喻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复与语’。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语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此明启发权心。豪贵、喻大乘。不语他人云是我子者,喻佛本知其曾发大心,今因时机未熟,教之不利,爰随顺其意,听用小法修行,是即方便权说,而佛初不预言其曾发大心、原为佛子也。往至贫里求食,即用小法修行之谓。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而设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无威德者──汝可诣彼徐语穷子:‘此有作处,倍与汝直。穷子若许,将来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语之雇汝除粪,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具陈上事。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
此明随顺诱引。二人、喻二乘之教义。理通一乘,此未明言,故云密遣。憔悴无威德,喻小乘功德缺乏庄严之相。除粪、喻修断见、思等惑。二乘教义本通大乘,二乘所作亦趋一乘,而教法之力亦能助断烦恼,故曰我等二人亦共汝作。先取价后除粪者,喻先得闻思之慧,后起修慧也。
“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嗔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
此明引入二乘。羸瘦污秽等,喻虽修三慧,仍不免烦恼不净之相。脱庄严之具、著粗弊之衣、执除粪之器、近与子言等,喻佛审观众生根器,随顺诱引之相。常作加价,喻令恒常修习,惑业可断,则果位自增。盆器、米盐等,喻三昧功德之法。老弊使人,喻四神足解脱所修之法,言此诸功德皆可获得也。无有欺怠等,喻已能折伏三业之恶,复已堪为佛子也。
“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此明便登果位。名为儿者、喻预圣流,已断初果见惑也。再二十年常令除粪,喻已断思惑,证二果、三果也。心相体信,喻识达生空,得证解脱,成四果阿罗汉也。入出无难,喻自他俱利。仍止本处,喻虽已证涅槃,而心仍著小未能向大也。
子六 示大不悕喻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有疾、喻佛念根性已熟之四人尚未度脱,惧其不得度而示现忧疾也。已证罗汉者,已不疑于大乘法,且知小乘所证之空性与大乘功德之第一义空,本自无二无别,故此云我有金银珍宝等汝悉知之也。体此意,喻当体此领受各功德之意。今我与汝便为不异者,喻小乘、大乘终唯一乘。盖小乘专取生空之门,大乘则等取生空、法空之门,然小乘所证之真如法性,则与大乘所证之第一义空及所免之分段生死,初无所异,此不异之义也。故所有自利利他之功德,当勿漏失。领知、即领取一切佛功德,且知为佛宣说此功德以教化菩萨,然自不希求,仍止于小乘之地。犹穷子虽已被长者认为己子,而仍心甘下劣,常自安止于佣工之本处也。
癸二 喻今获得
子一 父付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少时、喻说大法之因缘已熟。子意通泰等,喻小乘人之意,渐通入于大乘,而心已泰然向大也。临欲终时,就法华会言之,喻应说之大法已说,应度之众生已度,应化将毕也。以下各句,喻佛复于菩萨大众中说:彼本佛子,我于昔曾教以菩萨法,彼忽退转失大乘心,堕于生死,流浪五趣。我久教化,今复成就,一切大乘法财自利利他功德,彼悉有之,与佛无异也。
子二 子获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喻本不知好乐大乘,而不料大乘之法即由小乘权法获之。今一开示,立知真为佛子,从佛口生也。
辛三 合领
壬一 合昔不悕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合领,谓回合前喻以生领解也。
此下为合昔不悕。此三小段,合最初发心、退流生死、及不肯修大。三苦、指苦苦、坏苦、行苦,如前已释。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我等于中勤加精进,得至涅槃一日之价。既得此已,心大欢喜,自以为足。便自谓言:于佛法中勤精进故,所得弘多。
此合化以二乘。思惟、即思心所,善恶之行皆其所起。此指正思惟,故由是修习,以断身、边、邪、见、戒、五见等法之戏论,遂断见、思等惑,取证阿罗汉,然只证小乘涅槃,仅免分段生死,故云一日之价。粪、仍喻烦恼,诸戏论法皆是烦恼也。
“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乐于小法,便见纵舍,不为分别汝等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开示演说,而自于此无有志愿。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乐小法,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此合示大不悕。文有数义:一、世尊知我著于贪欲,以小法为乐,即不分别说明我等亦有大乘之分。二、佛说方便权教,即是密说如来智慧,因我著于已得涅槃之价,遂不志求大乘。三、以佛说如来智慧专为菩萨,自遂无有志愿。其实佛为随顺我等之种姓权说小乘,而我等固真为佛子也。
壬二 合今获得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无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来真是佛子,而但乐小法,若我等有乐大之心,佛则为我说大乘法。于此经中唯说一乘,而昔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者,然佛实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
此亦有三义:一、我昔疑佛不教我以大乘为吝,今知佛早为我密说,原无所吝。若我等早知乐大,佛更早为显说矣。二、佛虽于菩萨前毁訾声闻,如维摩诘经所言小乘为焦芽败种,为贫所乐法,如莲不出于高原之类,然佛实以大乘隐为教化。观佛于此经唯说一乘,其意可知。三、言我等昔不知求,今已实获,真为佛子。
庚二 偈颂
辛一 颂法说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欢喜踊跃,得未曾有。佛说声闻当得作佛,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此颂、共八十六颂半,约分为二:初七十三颂半,颂法领、喻领、合领;后十三颂,属本品经文第三条、陈四人之荷恩。摩诃迦叶,在四人中年最长老,故以领首。
辛二 颂喻说
壬一 颂昔不悕喻
癸一 颂发心退失喻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舍父逃逝,远到他土,周流诸国五十余年。
此初半颂颂最初发心喻,次一颂颂退流生死喻。解均见上。
癸二 颂中还见佛喻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求之既疲,顿止一城,造立舍宅,五欲自娱。其家巨富,多诸金、银、砗磲、码瑙、真珠、琉璃,象、马、牛、羊、辇舆、车乘、田业、僮仆、人民众多,出入息利乃遍他国,商估、贾人无处不有。千万亿众围绕恭敬,常为王者之所爱念,群臣豪族皆共宗重。以诸缘故往来者众,豪富如是,有大力势。
一城、即大乘之化城。五欲、即净法界等五法之乐。田业、喻智断二德。人民、喻佛为九法界之法王,九法界众生皆其人民。利息遍于他国,喻佛化遍行于凡圣同居土。商贾、喻传布佛化之三乘圣众,亦喻应现人天六道之三类化身。为王者爱念,喻为佛法性身、受用身之所护念。群臣、豪族,喻法身诸菩萨众。豪富有势,喻佛万德庄严以自住于大乘也。
癸三 颂不肯修大喻
“而年朽迈,益忧念子,夙夜惟念死时将至,痴子舍我五十余年,库藏诸物当如之何!
此二颂、颂父恒念子。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从邑至邑,从国至国。或有所得,或无所得,饥饿羸瘦,体生疮癣。渐次经历,到父住城,佣赁展转,遂至父舍。
此三颂、颂遇到父舍也。求索衣食,喻求离苦之人天善法。饥饿羸瘦,喻无大法食以充养此大乘种子。疮癣、喻恶见及不持坚戒之过失。渐次经历,喻求人天则有向上心,求解脱则有出世心,渐次求法,遂趋向于中道之大乘也。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施大宝帐,处师子座,眷属围绕,诸人侍卫。或有计算金银宝物,出内财产,注记券疏。穷子见父豪贵尊严,谓是国土、若国王等,惊怖自怪:何故至此?覆自念言:我若久住,或见逼迫,强驱使作。思惟是已,驰走而去,惜问贫里,欲往佣作。
此六颂、颂所见父相及见已惊走也。佛自住于大乘,故以大乘为宅。门、喻大乘之教。未信解大教者,均在大乘之教门外;佛因教通理,因行证果,故在门内。国王喻佛,国王等喻法身菩萨。余解见前。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即敕使者:‘追捉将来’!穷子惊唤,迷闷礔地,是人执我,必当见杀,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此三颂、颂父捉子惊也。默而识之者,喻佛以妙智观察,于众生界中识知此为已发大心之人也。见杀,喻本未希求,逼修大行,与死不殊。何用衣食,言但求小法,何为至此被大乘见逼也。
癸四 颂化以二乘喻
“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不信我言,不信是父,即以方便,更遣余人──眇目、矬陋、无威德者。汝可语之:‘云当相雇,除诸粪秽,倍与汝价’。穷子闻之,欢喜随来,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此四颂、颂父命子依也。佛以方便导以小乘,令除烦恼粪,净五蕴舍。发小心者,遂闻之欢喜矣。遣余人,喻不说大而说小。眇目、喻小乘只证生空,异于大乘圆证二空。又断见、思惑者,即是断贪欲,贪欲既断,慈悲乃显,则此心即大慈大悲之净舍;若贪欲不断,则此舍即不净矣。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念子愚劣,乐为鄙事。于是长者著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方便附近,语令勤作。既益汝价,并涂足油,饮食充足,荐席厚暖。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又以软语:‘若如我子’。长者有智,渐令入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
此五颂半、颂劝登果位也。涂足油、谓涂以防足风湿之油,为印度土人之常需,此喻修戒。饮食充足、喻修慧。荐席厚暖,喻修定。若如我子,喻许为相似佛子以诱之。入出、喻自行、教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喻居二乘之位,知说大乘之法也。
癸五 颂示大不悕喻
“示其金、银、真珠、玻璃,诸物出入,皆使令知。犹处门外,止宿草庵,自念贫事,我无此物。
犹处门外以下,喻虽知大乘教门之义,而自卑谓无我分,故仍止于大乘之门外也。
壬二 颂今获得喻
“父知子心渐已旷大,欲与财物,即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于此大众,说:‘是我子,舍我他行,经五十岁;自见子来,已二十年。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求索,遂来至此。凡我所有舍宅、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子念昔贫,志意下劣,今于父所大获珍宝,并及舍宅、一切财物,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辛三 颂合说
壬一 颂合昔不悕
“佛亦如是,知我乐小,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此二颂、颂佛初不说我堪作佛故不悕。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我承佛教,为大菩萨,以诸因缘、种种譬喻、若干言辞,说无上道。诸佛子等,从我闻法,日夜思惟、精勤修习。是时诸佛即授其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虽知诸物,心不希取。我等虽说佛法宝藏,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此八颂、颂佛说大乘,专教菩萨,非正敕我故不悕。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唯了此事,更无余事。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都无欣乐。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我等长夜,于佛智慧无贪无著,无复志愿,而自于法谓是究竟。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脱三界苦恼之患,住最后身有余涅槃。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已得报佛之恩。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说菩萨法以求佛道,而于是法求无愿乐。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此十颂半,颂自得涅槃,谓已满足故不悕。内灭、已灭见、思惑,已灭分段生死也。一切诸法皆悉空寂,谓我已证空,菩萨亦空,即金刚经所谓实无有法名为菩萨也。无漏、无为,即无相观。已报佛恩,谓我等如实修行成道,自度度他,即为已报佛恩。下复结言:佛观我心不乐大乘,故于我等舍而不劝。此总释其不悕之旨也。
壬二 颂合今获得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以方便力柔伏其心,然后乃付一切财物。佛亦如是,现希有事,知乐小者,以方便力调伏其心,乃教大智。
此三颂法喻对明,初教方便,后说真实。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量宝。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于无漏法得清净眼。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其果报;法王法中久修梵行,今得无漏无上大果。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于诸世间──天、人、魔、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此七颂、明我今获得也。无漏法、指无上功德。清净眼、指无上智慧。言今者真知得道得果,真是声闻,真阿罗汉,而决定自当作佛矣。
己三 陈四人之荷恩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愍教化,利益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一切供养皆不能报。若以顶戴两肩荷负,于恒沙劫尽心恭敬;又以美膳、无量宝衣,及诸卧具、种种汤药;牛头旃檀及诸珍宝以起塔庙,宝衣布地:如斯等事以用供养,于恒沙劫亦不能报。
此六颂半、总明佛恩难报。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能为下劣忍于斯事,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诸佛于法得最自在,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及其志力,随所堪任,以无量喻而为说法。随诸众生宿世善根,又知成熟、未成熟者,种种筹量分别知已,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此六颂半、别明佛恩难报。诸佛于法得最自在,即下文知诸众生欲乐、随顺宿根、方便喻说等事。佛具无量无边功德智慧,乃不居净土示现秽方,随逐凡夫,因机化度。此恩最为难报,故真能如法修行者,斯真能报佛恩也已!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大家以后每天诵《妙法莲华经》,诵的方法。诵和学,学——你下来还要用点时间去看看注解的书,平时要思维一下。那么诵呢,我个人给你们推荐一种方便,其实也是观音菩萨的方法了,就是说你诵经的时候,要一边诵一边听自己诵。这其实就是在开法会,好像有佛在给你讲法,你在听。事实上也可以说你是在转动《妙法莲华经》的法轮。《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乃是万经之王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末学才疏学浅。愿意和大家一起研究学习这部亿万劫难遇的经王和大家一起学习……疏漏和不足之处大家见谅 本着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的原则……与大家共勉。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