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瑞相出现了)此是何因缘,宜各共求之。
而此大光明、 遍照于十方。
这个在当时汉朝,汉文帝还是汉武帝不太清楚,汉朝皇帝,做梦梦到个金娃娃,不是在中国在印度方向,当时不晓得什么叫佛,他问中国的国师,那些高人,这个梦是什么瑞相,是代表什么?国师说,印度那个方向出现一个圣人,出现一个特殊人物,人类有福了。但是也不晓得是佛,佛是把这个智慧告诉我们,金代表不变。中国皇帝做梦梦到,有瑞相,感应到,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降生的时候,那时中国汉朝的皇帝也感应到了,不同寻常,但是不晓得是佛。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轮。
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具无量功德,能救护一切。佛能帮我们生生世世
天人之大师,哀愍于世间,十方诸众生,普皆蒙饶益。
九法界众生得大利益。
我等所从来、五百万亿国,舍深禅定乐,
因为这个讲的深禅定是四禅八定,这个还是出不了六道。
为供养佛故。我等先世福,宫殿甚严饰,今以奉世尊,唯愿哀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轮,
因为佛来到世间,就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和我们说清楚,就是叫*轮,这是真理,是不会变的。我们很难遇到这种机会,彻底了解真相。
度脱众生,开涅槃道。
打开真相是不生不灭的,我们无始劫来,迷在那个假相里面,生生灭灭、没完没了,无始劫来我们不晓得有不生不灭的,佛告诉我们。不但告诉我们还要我们求证,这个才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楞严经上讲的“首楞严大定”。
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稀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
就是有瑞相,佛出现、佛要讲法之前,有瑞相出现,其实我们反过来说,世间有灾难也有些预兆,一个道理。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一定是佛出世,才有这么殊胜的事情。
未曾见此相,当共一心求。过千万亿土,寻光共推之,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一定是佛要讲大法了,才有这样的瑞相出现,这也是让我们众生产生信心。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轮。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 迦陵频伽声,哀愍众生者, 我等今敬礼。世尊甚稀有,久远乃一现,
所以什么叫正法、什么叫像法、什么叫末法?这个就是恭敬心的程度不一样,对法的重视程度不一样,以这个来分别。其实法没有什么正法、像法、末法,越往后对佛法不重视,没有恭敬心就是末法,到最后没有了。所以祖师大德讲“一分恭敬,一分利益”,这个恭敬心是我们的性德,是我们本来的东西,没有恭敬心就起了傲慢,傲慢是贪、嗔、痴、慢四大烦恼。所以,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
没有佛一定是众生造恶业,没人教。三字经讲的很好,“苟不教,性乃迁”,没人教一定会变坏,三恶道充满,诸天众减少。善减少了。什么是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佛的教诲。
我曾经说过,我们都说业障重,怕业障,业障怎么来的,造恶来的,不造恶就没有业障,这个要明白。我们修行要有一个警觉心,我们天天讲要消业障,为什么业障现前的时候没有警觉心,为什么要让业障持续下去。业障起现行的时候,有句话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很多学佛的人,嘴上说消业障,天天还在造业,为什么业障起现行的时候,我们不及时观照,在因地上要把他制止,这个还是不觉悟。不造恶就没有业障,我们都要吉祥如意,吉祥如意的因是什么,众善奉行。我们要改变命运没有别的,像印光大师提倡的“了凡四训”,袁了凡就是通过行善改变命运,做三千件善事,又做三千件,后来做一万件,命运才转过来。我们现在不行善,要得到吉祥如意,违背因果的。要修因才有果,我们要开智慧,自己要放下,我们有这么多牵肠挂肚,哪来的智慧。
今佛出于世,为众生作眼,
有眼就不会看错方向,殊胜的方向,所以为什么说学佛前途一片光明,光明在什么地方,这是真相,不学佛,路越走越窄。
世间所归趋,真正的归趋,学佛讲三皈依就是这个道理。
救护于一切,救护我们众生的法身慧命。
为众生之父,哀愍饶益者。我等宿福庆,
过去的福报积累,感到庆幸遇到了佛法。其实我们也是一样,我们遇到佛法、遇到正法、遇到《法华经》很不容易的,多生修来的。
今得值世尊。
我们入宝山不要到最后空手而归,很多学佛人,入宝山空手而归。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哀愍一切,转于*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大圣转*轮,显示诸法相,
这个显示就是打开一切诸法的真相,“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真实之利”,我们学了佛才知道什么叫真实。
度苦恼众生,令得大欢喜。众生闻此法,得道若生天,
这个至少升天,还不断的往上走。
诸恶道减少,忍善者增益。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稀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曜,此非无因缘,不会无缘无故的,是相宜求之。这种瑞相告诉我们什么?过于百千劫,未曾见是相
百千万劫难遭遇,不是讲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样的,他方世界很多世界也是这样的。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轮。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我们要破诸烦恼,一定要靠佛法。
过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见。诸饥渴众生,
饥渴指的是没有智慧,世间有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不能了生死,要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
以法雨充满,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钵华,
这个很多人讲,以前不会,现在有误会佛教是迷信,他对佛经根本就不了解。现在世间最伟大的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你让他写这个佛经,你看他写不写得出来,我们世间最好的著作,看十遍不会再看,佛经一辈子生生世世在学。对佛教误会,佛教不会吃亏,误会的人吃亏,错过了一个解脱、增长智慧的机会。世间法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用世间最好的经典和佛经比较,你才会知道,到底是谁讲的透彻。佛法遇到不容易,很多人都没有遇到,但是好多人遇到了又不珍惜,所以佛讲可怜愍者。
今日乃值遇。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世尊大慈愍,惟愿垂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 转无上*轮, 击于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无量众生。 我等咸归请, 当演深远音。
佛讲的道理是很深远的,远是什么,众生一旦得到佛法的利益,利益是生生世世。我们世间的利益再大,再大就是这一世,几十年十几年就没有了。什么叫深远?世间法说,要有远见,我们人间的远见就是这一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还看不到,佛法说的远见是生生世世的利益。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各各地方知道佛出世,都很珍惜。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稀有心,
我们现在学佛为什么没有成就,就是很难、不晓得生稀有心,升官发财(当作)是稀有心,升官发财不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 我等诸宫殿、 威德光明曜, 严饰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闻见,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祴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轮。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第一个比喻是救我们出三界,
能于三界狱
三界都是做牢,就像一个法师讲的,“天是棺材盖,地是棺材底,无论走哪里,还在棺材里”,这个指的是六道众生来讲,不出六道就是这样,三界都是狱,不学佛我们不晓得。
勉出诸众生。佛把我们拉出去了
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如果没有佛出现),
十方常暗冥,三恶道增长,没有智慧,没人教,造恶的多。
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
为什么原因,就是造恶因,为什么我们闻到佛法忏悔,怎么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不晓得这个原因,我们把贪嗔痴当成宝,好朋友。讲世间最脏的,古今中外来讲,都是厕所,佛经不是这么说的,最脏的是“贪、嗔、痴”,因为贪嗔痴会让我们堕三恶道,但是我们呢,把贪嗔痴当好朋友,所以为什么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像过春节了,大家把房子搞的很干净、衣服洗的很干净,身体沐浴很干净,我们的心干不干净?这个很重要,一口气不来,心干净的往上走,心肮脏的往下堕落,佛法就是修这个心,心净则佛土净。那么我们怎么使自己心清净,听佛经典上讲经说法,让我们心清净。我们把身体搞干净、屋子搞干净,大家都会做,但是心呢不晓得,忙来忙去忙的都是不重要的。不展开经典,我们不知道自己没有智慧,觉得我们好像还不错,展开经典才知道我们错在什么地方。
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
《楞严经》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是什么,内容不好、鼓励我们贪嗔痴的,有一些像电视的内容、报纸的内容、网络的内容,都是邪见。这个邪见不是骂人,是知见错了,错了一塌糊涂。
不识善仪则,不蒙佛所化,常堕于恶道。
如果我们对佛法有认识,我们就知道,我们要非学佛不可!为什么,不觉悟的话,那个无量劫的痛苦、烦恼,而且烦恼还找不到原因,佛法把因找出来,所以叫“离苦得乐”。
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哀愍诸众生,故现于世间。超出成正觉,至少超出三界,这个正觉是无上正觉。
我等甚欣庆,及余一切众,喜叹未曾有。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纳受。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很多时候念的这个回向偈,就是从《法华经》摘录过来的。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惟愿世尊转于*轮,这个转于*轮,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这样告诉我们。
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世尊转*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
在佛没有出世以前,我们永远迷在生生灭灭里,不晓得有一个不生不灭的。
惟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无量劫集法。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即时三转十二行*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十二因缘,我们可以简单的说几个。我们的苦有什么,有爱,有取,有有。爱是一种执着;取,不可取去取,就有烦恼;我们要把这个爱扩充,爱一切众生。我们皈依的时候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就是帮助、就是爱,我们一般是爱什么,爱一个人、两个人,爱一个家庭,所以很多烦恼,哪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个指的是烦恼,爱的是烦恼,爱的范围很小,去取,然后有无量无边的六道轮回。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他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
就是不受法的束缚,得法自在。
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众生会接受佛法的时候,佛就开始说法。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具体一点说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大家以后每天诵《妙法莲华经》,诵的方法。诵和学,学——你下来还要用点时间去看看注解的书,平时要思维一下。那么诵呢,我个人给你们推荐一种方便,其实也是观音菩萨的方法了,就是说你诵经的时候,要一边诵一边听自己诵。这其实就是在开法会,好像有佛在给你讲法,你在听。事实上也可以说你是在转动《妙法莲华经》的法轮。《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乃是万经之王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中王,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末学才疏学浅。愿意和大家一起研究学习这部亿万劫难遇的经王和大家一起学习……疏漏和不足之处大家见谅 本着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的原则……与大家共勉。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善士问:请问法师,《法华经》曾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该如何理解?达照法师答:本来佛说,前面的佛讲过二乘和三乘。二乘就是大小二乘,或者声闻乘,缘觉乘叫二乘;有时候声闻乘叫小乘,缘觉乘叫二乘,菩萨乘叫大乘;有时候声闻、缘觉加起来都叫二乘,菩萨叫大乘,加起来叫三乘;有时候把人天乘加进去叫五乘。这个乘都不同的。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另称《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诘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三卷十四品。主要内容是,叙述毗耶离城居士维摩,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
苏辙在苏门三杰中被称为“小苏”,是苏轼的弟弟。他熟读《楞严经》,并有相当深厚的佛法修证功夫,他写有一首叫《春尽》的诗:“春风过尽百花空,燕坐笙箫起灭中。树影连天开翠幕,鸟声入耳当歌童。《楞严》十卷几回读,法酒三升是客同。试问邻僧行乞在,何人闲暇
阿难!一切声闻独觉,及未登地诸菩萨等,皆悉不能如实信解,唯除一生所系菩萨。这里提到一生所系菩萨,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大乘善根具足入正定地的菩萨,承佛慈力所加,于佛所说甚深法要,无所畏惧、不生疑惑,堪任受持。大乘善根成熟的菩萨有什么好处呢?佛所说
惠能大师,唐代高僧,广东新兴人。大师出生时,有两位梵僧专程来到他的家中,为他取名“惠能”,并道出名字的寓意:“惠,以佛法惠施众生;能,能做佛事。”大师一生艰苦卓绝,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充满智慧与传奇。《六祖坛经》记载了六祖大师的重要人生经历和思
弟子发问:《六祖坛经》中讲到“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两处的念指啥?有啥不同?恳请师父慈悲开示。大寂法师答:意根起念,是妄念纷飞,真如自性起念,是净念相继。
《六徂坛经》也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为《坛经》,是由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口述,大弟子法海禅师集录而成的。共分十品。是中国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著作。本经也被视为禅宗典籍中的无上宝典。
说到《六祖坛经》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宝本四个版本,虽然内容稍有差异,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为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祖师语录集,《六祖坛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翻开《坛经》,其中精美绝伦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譬喻。
佛说一切法本无有定法,若有定法,即非佛法。因为法无定法,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是经过各种苦修等才能成道的。禅宗的祖师大德们,如达摩祖师、六祖慧能大师、黄檗、临济宗师、憨山及近代的虚云禅师等,并没有修过一般的佛法,不也都成就大道了吗?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