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机缘品第七(第三章-2)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三 答法达 要转经不要被经转(二)

[经文]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⑴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铙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者,从他退席⑵。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

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⑶,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真,归真之后,真亦无名。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注】

⑴ 三乘 修声闻乘的人,称为声闻,声闻乘修习四谛: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最高果位是阿罗汉。修缘觉乘的人,称为缘觉。缘觉乘观想十二因缘,从顺逆两种次序观察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种心识转生的因缘,证得诸法虚妄,从而转生圣智。修缘觉乘可证得辟支佛。佛对弟子说法,初期说声闻乘,缘觉乘,到弟子根基纯熟后,再说如来乘(亦称菩萨乘)。声闻、缘觉二乘还未能了解如来藏在修禅中所起的作用,还受微细烦恼的困扰,未得见如来。声闻、缘觉合称二乘,相对于菩萨乘来说,二乘是小乘,菩萨乘是大乘。到妄识灭尽时,再回过头来审视,便知小乘大乘都非乘。《楞伽经》说:“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⑵ 退席 在法华会上,佛说的是大乘经,有五千小根小智、满足修小法的人不敢相信,当即退席。

⑶ 一佛乘 一佛乘讲我空、法空,讲不二法门,返照自心,明心见性,即心是佛。

[星云大师译文]

六祖说:经意本来就说得很清楚,是你自己执迷而与之相违背罢了!一切三乘行人之所以不能测知佛智,问題就出在他们要去度量,任凭他们费尽心思共同推测,只有更增加与佛智距离遙远。佛法本来是为不觉的凡夫而说的,并不是为佛而说的,如果不肯相信这个道理,那就听任他退出会席。只是他竟不知道自己原就坐在白牛车上,却还要向门外去別覓羊鹿牛三车。

何況经文明白地向你说:毕竟只有一佛乘,并沒有其他诸乘。或说二乘、三乘,乃至说无数的方便法门,以及种种因缘譬喻等言词,这些法全部都是为了一佛乘说的。你怎么不注意省察呢?羊鹿牛三车是佛所设的三乘方便法,是为昔时众生迷失实相而施设的权教;大白牛车是佛真实说的一乘实相法,是为现今众生修持成熟而开显的实教。这只不过是教你去除三乘方便的假名而归入一乘实相的实教,一旦归入实教之后,就沒有所谓的实教了。

要知道所有珍贵财物全部都属于你所拥有,任由你自己去受用,更不作佛陀慈父想,也不作众生穷子想,更沒有所谓的受用财宝想,这才叫作真正的在持诵《法华经》。能够如此,就好像从前劫到后劫,手中并沒有放下经卷;从白天到黑夜,无时不是在持诵《法华经》。

[经文]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才可名念经僧也。

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星云大师译文]

法达蒙受六祖大师启迪,欢喜踊跃,于是用偈来赞叹说:

妙法莲华经已念诵了三千遍,在曹溪六祖一句下全数消亡。

不明了诸佛出世的因缘宗旨,怎么能息灭累劫以来的妄心?

羊鹿牛三车是权巧施设,初中后三善是依次发扬。

谁能知道火宅內的众生,原来一悟之后是法中王。

惠能大师说:从今以后,你才可以被称为真正诵经的出家人。

法达从此领悟到深奧玄妙的道理,也沒有停止他的课诵。

[星云大师问题讲解]

《法华经》的思想大义

《法华经》的思想大义,有一念三千、百界千如、三种世间、性具思想、二谛圆融等。所以,懂得法华的要义,就会知道“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原来十法界的众生都不离一心,一心圆具万法,万法就在我们的一心。

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別”,众生与诸佛在自性上本来平等,只是觉悟有先后,佛性并沒有差別。为了说明凡夫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所以,在《法华经》里,就有七个譬喻:

1.火宅三车喻:

这是佛陀在《譬喻品〉》里,对授记后的舍利弗所说的譬喻。大意是:有一间房子失火了,里面有二、三十个小孩在嬉戏,父亲非常着急,呼喚孩子赶快到房子外面去。可是孩子们只着戏耍,那里肯理会父亲的话?长者只有权巧的向他们说:“孩子们!赶快到屋外去!外面有漂亮的羊、鹿车、牛车,可供你门玩耍。”孩子门于是迫不及待,争着冲出火宅而得救。长者非常欢喜,赐予每个小孩一辆七宝裝飾而成、安稳舒适的大白牛车。

佛陀见众生遭烦恼之火所逼迫而不知苦,于是以种种智慧、方便,为三界众生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如彼长者以三车诱引诸子;待肿生出三界苦,再以佛乘开示众生。也就是法唯一乘,本无二、三,因众生根机不同,于一佛乘,方便说三。

2.长者穷子喻:

《信解品》里说,有一个财富丰足的大富长者,走失了独生子,他不断地寻找,都无所获。时隔多年,孩子长大了,却流落乞丐群中讨生活。有一天,被长者认出,长者非常欢喜,要把这个孩子帶回家继承家业,谁知乞丐不能体会,以为有人要加害于他,惊吓的不得了。

长者对于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谁,不知道自己是出生在大富长者之家,而自卑感重的穷子,只好方便教化,先委身和他一起做除粪的工作,给他薪水,鼓励他,以“同事摄”慢慢地建立起他的信心、尊严,最后才引导他回家,把产业交给他。

大富长者就是佛陀,二乘人(声闻)无有大乘法财庄严,就像穷子缺乏衣食,无以为生。佛陀施设种种方便,令他除烦恼0,净五蕴舍,增长他的信心,然后教以大智,也就是以佛道度化声闻,令回小向大。

3.三草二木喻:

又作药草喻。佛陀说法,如同云雨普润众生,但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受益亦有差別。以小药草喻“人天乘”,中药草喻“二乘”,大要草喻“菩萨乘”。又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者,喻为“小树”;安住慈悲,转不退*轮,度无量百千万亿众生的菩萨,喻为“大树主”。佛陀平等说法,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同草木受雨有异。

4.化城宝处喻:

佛陀为了鼓励心性怯弱的众生,不要觉得佛道长远难成而却步,于是以方便力,示以化城,暂令大众止息。待众生信心增长,再教大众勿执着于化城,当趋于无上佛乘的宝所。

5.衣里明珠喻:

《五百弟子授记品》载,有一个人到亲友家喝酒,醉得不省人事。这时亲友忽有公事,急须他行,于是就在他的衣里缝上一颗无价宝珠。但是这个人因醉酒,毫不知情,醒来后,独自外游,为了谋求衣食温饱,生活艰苦,稍有所得,便感到心满意足,后来偶然遇上亲亲友,告诉他衣里系有宝珠,终于远离贫穷,一生一世衣食受用不尽。

这是比喻二乘人过去曾在大通智胜佛座下结下大乘的缘,然而因为被无明所覆盖,不能觉了。后来依如来的方便开示,于是能入一佛乘,利乐无穷。

6.髻中明珠喻:

这个譬喻出自《安乐行品》,大意是说:转轮圣王发兵征讨不肯顺从的他国。胜利后,转轮圣王以金银、玛瑙等各种财宝赏赐给有功的将士,唯独他自己佩于发髻中的明珠,不作赏物。主要是因为只有轮王头顶上有此明珠,若将此珠赏给将士,轮王的臣属一定会感到非常惊异。

意思是指,佛陀弘法说教,尽管讲说阿含、方等诸经,或说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等诸法,但大乘的圆教不随便说,说了,唯恐大众惊疑,待众生根机成熟,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一乘实理,授记二乘而得作佛,如同转轮圣王解髻中明珠与功臣。

7.良医治子喻:

这是《如来寿量品》中的一则譬喻:有一群儿女娱饮毒药,心神错乱,痛苦呻吟。父亲见孩子门如此痛苦忧恼,立即依处处方,调配最好的药草,让孩子们服用,但是儿女们中毒太深,失去分辨能力,不肯服药。父亲不得已,只好离家出走,到远远方去,不久传讯回来给儿女们,说他已死在他国,不会再回来了。儿女们听到这个恶耗,霎时惊醒过来,知道父亲留下的是良药,便把父亲开的药服下,病也就痊愈了。

这则譬喻说明,三乘信受权教,不能证得正道,佛陀于是施设各种方便,令大众服食大乘法药,速除苦恼,不再有众多的苦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