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七)

  今既忏悔已,与善知识授(116)无相三归依戒。大师言:善知识, 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淨众中尊。从今已后,称佛为师, 更不归依馀邪迷外道。愿自三寳慈悲证明。善知识,慧能劝善知识归 依自性三寳(117)。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归依 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 无邪故,即无爱著,以无爱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淨,一切尘劳妄 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著,名众中尊。凡夫不(118)解,从日至日,受 三归依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 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言自归依佛,不言 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119)处。

  今既自归依三寳,总各各至心与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善 知识虽念不解,慧能与说,各各听。

  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到彼岸(120)。此法须 行,不在口念;口念不行,如幻如化(121)。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何 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122)如虚空。若空心禅(123),即 落无记空。世界虚空(124),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 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性 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与善、恶法善法, 尽皆不捨,不可染著,犹(125)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126)。迷 人口念,智者心行(127)。又有迷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 心量大,不行是小。若(128)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129)时中,念念不愚(130),常行智 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131)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心中 常愚,自言我修般若(132)。般若(133)无形相,智慧性即是。何名波罗 蜜(134)?此是西国梵音,唐言到彼岸(135),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 如水有波浪,即是为(136)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承(137)长流,故即 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 非真有。念念若行(138),是名真有。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前念迷即 凡,后念悟即佛。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 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139)出,将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阴烦恼尘劳,最尊最上第一。赞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无去无住无来往,是定慧 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诸佛从中出(140),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141)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 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 是无念,无忆(142),无著。莫起杂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观照, 于一切法不取不捨,即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 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 德无量。经中分明讚歎,不能具说。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 小(143)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 于(144)闾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145),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 于大海,不增(146)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 知本性自有般若(147)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譬如其雨水, 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 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 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小(148)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 如大地草木根性自小(149)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150),不能增 长;小(151)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 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盖覆于日,不得风 吹,日无能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 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假(152)外修,但于自心,令自 本性常起正见,一切邪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 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 通达无碍。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

  校记

  (116) “授”原作“受”字。

  (117) 原本作“身三宝”,参惠昕本校作“自性三宝”。

  (118) 原本无“不”字,参铃木校本补。

  (119) 原本缺此“依”字,据惠昕本补。

  (120) 原作“到彼岸”,敦煌本同。此参惠昕本校。

  (121) 原本作“如如化”,据惠昕本加“幻”字。

  (122) “犹”原作“出”。

  (123) 原作“莫定心禅”,敦煌本作“莫定心座”,铃木校为“若 空心坐”,惠昕本作“若空心静坐”。

  (124) “世界虚空”四字,据惠昕本补加。

  (125) “犹”原作“出”。

  (126) 原本“摩诃”下有“行”字。

  (127) 原缺“行”字,据惠昕本加。

  (128) “若”原作“莫”字。

  (129) 原本无“切”字,据惠昕本加。

  (130) 原本“愚”作“思”,据敦煌本改。

  (131) “愚”原本作“思”。

  (132) 原本缺“世人”、“自言”,参惠昕本补。

  (133) 原本无“般若”二字,据惠昕本加。

  (134) 原本“何名”下衍“般若”二字。

  (135) 原作“彼岸到”。

  (136) 原本“为”作“于”,参铃木校本改。

  (137) “承”原本作“水”。

  (138) 原本“若”下有“不”字,据敦煌本删。

  (139) 原本“中”作“口”字。

  (140) 原本无“出”字。

  (141) 原本无“一般若生”四字,据惠昕本补。

  (142) 原本“忆”作“亿”字。

  (143) 原本“小”作“少”字。

  (144) “于”原写作“提”字。

  (145) 原本无“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八字,敦煌本同。此据惠 昕本补。

  (146) 原本“增”作“曾”。

  (147) 原本“般若”误作“本性”,据敦煌本改。

  (148) “小”原本作“少”。

  (149) 原本“小”作“少”。

  (150) 原本“悉”作“迷”,“倒”作“到”,分别据敦煌本、惠昕本校改。

  (151) “小”原本作“少”。

  (152) “假”原本作“信”,敦煌本同,参铃木本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