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九 历明传译 分四 乙初 主译人 二 译语人 三 证译人 四 润文人 今初
唐,是朝号,纪时也。按译经图记,此经翻译在唐朝,则天罢政,中宗嗣位,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此应是开始译经日。中天竺,是译主生处。天竺乃西域国之总名,译为月邦,有圣贤继化,如月照临。地当南阎浮提中心,即今之印度,有九万余里,分东、西、南、北、中五区,共七十余国。师乃中天竺人,未详何国。沙门,乃出家修道者之通称也,此云: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是则沙门二字,故不易称,若不修戒定慧,未断贪嗔痴,一心本源未达者,皆愧称为沙门也。译主则堪当此称。又有四种沙门:一、胜道沙门,修行证果者。二、说道沙门,宏法利生者。三、活道沙门,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门,不持戒律,败坏佛门者。译主则属前三种。
般剌密谛,译主别名,此云极量,乃才智僧也。译者,易也。翻梵字为华文,翻梵音为华语,所以有翻字、翻音之别。西域语字,与此全殊,若观梵本,音字俱不翻,非惟不知其语,兼亦不识其字。须先随其音,以此方之字易之,名为翻字,方可读之,但同密咒,翻字不翻音,仍不知其为何等语,必须兼通两国言音者,一一变梵音为华语,谓之音字俱翻、如诸经文,可以识言词明义理也。
特科为主译者,乃译场之主也。此经藏于龙宫,因龙胜菩萨,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一经,披阅之下,叹为希有,特默诵而出,以利阎浮众生,录呈国家,亦视为希有之法宝,藏诸国库,禁传诸国。此经未来,盛名先至,因有梵僧,见智者大师,所立三观,谓与彼国《楞严经》意旨相符,由是智者西向拜求天台山之拜经台仍在,一十八年终未得见。译主志益此方,初次匿经东来。被守边官吏查获,不许出国,而宏法之愿愈坚,精进愈力,乃用极细毡,书写此经,剖膊潜藏,迨疮口平复,再请出国,关吏搜查不著,乃得航海而来,于唐神龙元年达广州,适房相谪在广州,知南铨事,请于制止寺,剖膊出经,译成速回本国,以解边吏之难。因译主潜藏出国,国王罪责守边官吏,故速回,愿以自身承当其罪。夫译主冒禁艰苦,不惜身命,正所谓重法轻身,功莫大焉!我国众生,均沾法施,虽功成身退,未可忘其功,而泯其名,故宜首标,以重元勋也。
乙二 译语人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乌苌国名,《奘传》名乌仗那,华言苑,即阿输迦王之苑囿也。旧称乌场,在北天竺。弥伽释迦,此云能降伏。译语,即翻音,将梵音变成华语,定言词成章句,厥功亦伟,故宜并列焉。
乙三 证译人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古本有证译人名一行,今为加入。罗浮乃山名,在广东省,为名山之一;南楼寺迪师所住之处。迪者,进也,其师字以怀迪,取其常怀精进之意。证译者,谓于音字之中,总为参详校正。以师久习经论,备谙梵语,前二师虽兼美华文,以乍来此方,恐未尽善,经师证明,可谓尽美尽善,亦未可泯其功也。
乙四 润文人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菩萨戒者,大乘戒法,十重、四十八轻,通在家者受之。梵网经云:‘欲受国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房相遵之,以菩萨为兄,以佛为父,故称弟子,此法衔也。下乃世职,前者,先也;正议,史称正谏,乃言官之名;大夫者,大正风化,扶树人才,有维持世道,举荐贤能之责。
同中书门下:同者,兼也。中书门下,二俱内省,左、右相府之名。中书省,多掌王言;门下省,多出政事,融乃权兼两相,故曰同,又僚佐非一,同预其事也。平章事者:平,均也;章,显也;书云:‘平章百姓。’即均理政务,显彰法度。事,即政务法度之事。清河地名,房相梓里也。融子房琯,父子俱相;而融事略出琯之传文。
笔受者:秉笔确定文字,翻字翻音之后,委问华梵相当,然后下笔,亦译场分职专司之名。正胍科为润文人,以宰辅之才,润色斯经,使文义双美,故楞严语句文法,为诸经冠。房相与此经宿有因缘,初请译,次笔受,再润文,后则奏入内庭,虽未得即时颁布,后为神秀入内录出,复得家藏原本,卒致流通,盛行宇内;然融不特有功于此经,实大有功于此土众生。九历明传译竟。
甲十 别解文义 分三 乙初 序分 二 正宗分 三 流通分
此三分,始于道安法师,证于亲光菩萨《佛地论》,亦有三分之意:一、起教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信受奉行分;与道安法师全同,故后代法师皆依之。
乙初分二 丙初 证信序 二 发起序 丙初又二 下初 先明五义 二 广列听众 今初先明五义者:即信、闻、时、主、处五义,加听众则六种成就,证明此法可信,故曰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祗桓精舍。
如是乃指法之辞,我闻明授受之本;即指此经如是十卷玄文,乃我阿难亲从佛闻,由佛传授而我领受也。又如是者:信顺之辞,即信成就;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当时阿难结集经时,大众请云:如尊者所闻,当如是说!阿难答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皆信顺意。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诸佛因地,皆由信生解,依解立行,因行得证,无上道果,故信为佛道之根源。又信为五根之首,信根既具,一切功德,由信而生,故为功德母;一切善法,亦由信而得增长,故六种成就,以信为第一,是为信成就。我闻;即闻成就。我之一字,有四种不同:一、凡夫妄执之我;二、外道妄计神我;三、菩萨随世假我;四、如来法身真我。今阿难称我,乃随顺世间,假名称我也。闻者,从耳根发耳识,闻佛声教,由耳达心,故能记忆。佛以一切众生,咸认肉耳能闻,故不曰耳闻,而教称我闻者,有深意焉。我闻按本经如是闻性,是心非耳,由根中不生灭之闻性,托根闻法。肉耳实无闻法功能,故曰我闻。如是我闻,有四义:一、断众疑:因阿难结集经藏之时,一升法座,相好同佛,众起三疑:1、疑佛再来?2、疑阿难成佛?3、疑他方佛来?至阿难高唱,如是我闻,三疑顿息。二、秉佛嘱:佛将入涅槃,阿那律陀教阿难,问佛四事:1、佛在世我等依佛而住,佛灭后我等依谁而住?2、佛在世我等依佛为师,佛灭后我等依谁为师?3、佛灭后结集经时一切经首,当安何语?4、恶性比丘,佛灭后如何处之?佛答:1、依四念处住。2、以戒为师。3、当来结集经时,一切经首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某大众俱。4、恶性比丘,默而摈之。三、息诤论:以阿难位居初果,德业不及罗汉,何况上位?若不曰我闻,必滋诤论。今曰如是我闻,以如是之法,乃我从佛所闻,众知阿难多闻第一,由耳达心,永不忘失,故息诤论。四、异外教:外道经首,皆安阿忧二字,阿者无也,忧者有也;以其有无不决,故安此二字。佛嘱安六缘成就,所以异也。以上皆就事解释。
今更约理解释,如是之法,按本经,如来藏妙真如性为如,如者不动之义,藏性遍满虚空,充塞法界,湛然凝然,如如不动。一切事究竟坚固为是,是者无非之称,将一切事相之法,悉心穷究,究到毕竟之处,即所谓彻法流之源底,全事即理,全相皆性,坚固不坏,无一物不是我心,无一法不是我体。
我闻:约理即以无我之真我,起不闻之真闻,闻如是之法,法法皆如,法法皆是,唯一如来藏性,为此经之理体,是为闻成就。一时:即时成就。世事会合,尚待昌期,大囧珐弘宣,岂无嘉运?盖必假良时,方成法益,师资道合说听始终,谓之一时:不能定指何时:一、以华夏印度,纪历不同故;二、以楞严一经,通前后际故:是为时成就。
佛者:主成就,佛是说法主故。梵语佛陀,译为觉者,乃大觉悟之者。今按本经,终实教意释之,觉有三义,作二种解释:一、本觉、始觉、究竟觉;谓依根中所俱,不生不灭之本觉理体,起始觉智照,回光返照,照到惑尽智满,始觉智与本觉理合,成究竟觉之极果,名之为佛。二、自觉、觉他、觉满;谓自己觉悟,本来是佛,祗因迷故,而为众生,犹幸虽迷,而佛性不失,而此生灭身中,自有不生不灭之佛性。既自觉已,以此大乘之理,辗转化他,觉悟一切有情,智悲双运,自他两利,三觉圆满,自觉慧满,觉他福满,福慧满足,万德具备,超九界以独尊。自觉异凡夫,则超六凡法界;觉他异小乘,则超二乘法界;觉满异分证,则超菩萨法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之为佛。佛是十种通号之一,乃指本土娑婆教主,即中天竺迦毗罗国,净饭王太子,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佛,号释迦牟尼,是为主成就。
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处成就。上句是所化处,下句为所住处。在者住也。佛有三身:一、法身佛,无在无所不在,以法身无相,故无所在;以法身遍一切处,故无所不在。经云:清净法身,犹若虚空,亦无在无所不在。二、报身佛,有无量相好庄严,在莲华藏世界。三、应身佛,乃应众生之机,所示现之身,或在灵鹫山,或在竹林园,今在室罗筏城,祗园精舍,以示迹此处,无论久暂,去来行止,皆名为住。
室罗筏城,即侨萨罗国都城,因有二国同名,故以帝都见称,乃波斯匿王所都也。译为丰德,旧云国丰四德,五欲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财宝、多闻、解脱四皆丰足故。余以财宝五欲,不足称德,乃将丰德二字,分而释之。谓地多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故名丰德。祗者,具云祗陀,亦云逝多,译为战胜,乃匿王太子名。以其生时,适王战胜他国,奏凯回朝,赐以是名,以志喜也。桓即是林。精舍,乃须达多长者,为佛建立,以供众僧,精修梵行之舍。今连祗桓并称者,以林是太子布施,舍乃长者所建,存其功永留盛事。有他经,称祗树给孤独园。祗树,即祗陀林中诸树;给孤独,乃须达多长者之善名。长者家财大富,生平乐善布施,常以财物,周给孤独之人,故得是名。园本祗陀太子之花园,长者欲请佛说法,乃与商买。太子戏曰:卿财富无量,能以金砖布满园地,即算卿买。长者即毅然运金砖以铺之,太子止之曰:前乃戏言耳。长者曰:今日之殿下,他日之君王,君无戏言,讵可失信?迨金砖布满,太子曰:我当与卿,共成供养佛僧功德,长者不允。太子曰:园地金砖铺遍,自当属卿,而树根金砖铺不到,自当属我。长者只得承允。太子自起门楼,请佛出入,故曰祗树给孤独园。《楞严》大囧珐得此胜地,可以宏宣,是为处成就。合上信闻时主处,初先明五义竟。
丁二 广列听众 分三 戊初 声闻众 二 缘觉众 三 菩萨众 戊初分三 己初 据迹标数 二 显本叹德 三 列上首名 今初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此第六众成就,上先明五义证信,此引众证信。与者共也,结集者,谓如是之法,非我独闻,乃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在同闻也;并有无量辟支,恒沙菩萨,亦所共闻,具足六种成就,证明是法可信。大比丘,大具三义:谓大、多、胜。大者拣非小德,天王大人,所敬仰故;多者拣非寡解,内外典籍,无不博通故;胜者拣非劣器,超出九十六种外道故。
比丘梵语,即五不翻中多含不翻,以名含三义故:一、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二、破恶:粗破身口七支之非,细破三界见思界内烦恼也之恶;三、怖魔:谓比丘登坛受具足戒,得三师七证作法,白四羯磨竟,名为得戒,成比丘性,入僧宝数。当时地行罗刹高声唱言:善哉!善哉!此处有正信男女,如法出家,受具足戒,当使人天增胜,修罗减损,于是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辗转赞美,声传第六天。魔王闻已,心生恐怖,以彼贪著尘劳,不舍生死,恐出家人众,则佛界增多,魔界减少。
众者: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无为;二、事和有六: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众乃四人以上之称,所以一比丘不名僧,二三比丘,亦不名僧,四比丘同住,方作一切如法僧事。惟除自恣、授具、出罪三种羯磨,若五比丘同住,即可自恣,亦可边方授具,若十比丘同住,皆可授具。若二十比丘同住,则一切羯磨可作,至此则举类皆是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标数也。先度鹿苑陈那等五人,次度三迦叶兼徒一千人,次度舍利、目连师徒各一百人,次度耶舍等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今略去零数。此等皆先修异道,勤苦无获,遇佛得益,感恩常随,俱即不离也。初据迹标数竟。
己二 显本叹德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此显大比丘过去之本。佛子住持,至越诸尘累止,乃据本叹德。众皆内秘大心即菩萨之行,外现声闻闻声修道证果之阿罗汉之身。无漏大阿罗汉之名,虽同常途,下十二句所叹之德,实异二乘。今叹千二百五十五人,位位皆是不漏落于生死,故曰无漏。漏有三漏:谓欲漏欲界烦恼,有漏上二界烦恼,无明漏三界无明也。有此三漏生死之因,必漏落于三界,而受生死之果,今下句是大阿罗汉,则第三漏当并指界外无明。正脉云:‘二乘无漏,方超三有即三界;菩萨无漏,更越三空。’大阿罗汉,是前大比丘之果,亦含三义:曰应供、杀贼、无生。既曰大阿罗汉,三义亦与小乘不同,小乘应供,止于天上人间,大阿罗汉,则通世出世间;小乘杀贼,只断见思烦恼界内烦恼之贼,大阿罗汉则界外无明亦得分断;小乘无生,但出界内分段生死,大阿罹汉,则变易生死亦将垂尽。又小乘取证偏真,沉空滞寂,不肯回小向大,名定性阿罗汉,今大阿罗汉,迹虽同于二乘,本实在是菩萨,内秘外现,助扬佛道,故叹德皆约本叹。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此下十二句,叹实德回异二乘,显然菩萨作略;此四句叹自利之德体。佛子,非指罗侯罗,乃指内秘外现,堪称佛子。即《法华经》所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故有子义,得佛法分,堪绍佛种’者。住持有二释:一、住法王家,持秘密藏;二、住首楞严三昧,持如实行修证,不变随缘,示入生死,不同定性;随缘不变,不染尘劳,不同凡夫。下三句即称性作用。善超者:不同二乘,断尽见思,灰身泯智,超出三界,不敢复入,如此虽超非善。今大阿罗汉,不舍尘劳,而作佛事,即诸有而超诸有即三界二十五有,不为诸有生缘所缚,来去自由,谓之善超。能于国土土应读度字音,成就威仪者,承上善超故能,非同寻常小圣,入灭尽定,形如稿木,心似死灰,尚无运用之能,那有威仪之事?今显住楞严大定,从体起用,故能于同居国土,尘劳之内,三业无亏,六尘不染,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所谓即定而动,即动而定。此叹定德也。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此八句,叹利他之德用。从佛转轮者:非徒随从佛之左右,执持巾瓶,乃是依从佛之轨辙,助转法錀也。法以轮称者,谓轮有摧碾之功,喻佛法能摧碾众生粗细烦恼;又轮有运载之义,喻佛法能运载众生,速出昏衢,直登觉地。妙堪遗嘱者:以智慧深妙,能代转法錀,助扬佛化,故堪受如来遗命,嘱累宏法利生事业,非若趣寂声闻,智悲并劣,如世老人,不堪遗嘱:此叹慧德也。
严净毗尼者:毗尼戒律之总名,此云善治。严以治身口,净以治心意,严谓严紧,非但大戒当持,即小戒亦不得犯,如一星之火,能燎须弥之山;净谓清净,不仅诸恶能断,若有能断之心未忘,不足称净,必须断性亦无,方为净心,此则于事戒则严,于道戒则净也。又严则止诸恶,即摄律仪戒;净则作众善,即摄善法戒。弘范三界者:弘大也,范乃师范。涅槃经云:‘戒是汝等大师。’又持戒清净,自行化他,能为三界人天之大师,即饶益有情戒。三聚无亏,三学具足:此叹戒德也。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四句,正明上之三学,不唯自度,实欲普度众生。以众生机多类广,其数无量,若欲度脱,应机示现之身,亦当无量。如观音菩萨,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随类现身,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普度众生,同出爱河,诞登彼岸;即大菩萨,普现色身三味,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以无遗,无作妙力,自在成就。此叹慈德也。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谓非特现在,分身尘刹,度脱众生,乃至尽未来际,皆以三学,拔济群苦,谓众生陷于见爱烦恼污泥,不能得出,则拔之令出,而置菩提正路;滞于分段生死此岸,不能得离,则济之使渡,而登涅槃彼岸;超越尘劳之羁累,出于五阴三界之牢狱,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得大解脱:此叹悲德也。二显本叹德竟。
己三 列上首名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此列举常随众,上首六名、梵语舍利弗,译为鹙子,鹙即鹙鹭,乃是鸟名,其母眼目明利,似彼乌故。弗即子也,心经译舍利子,舍利是其母名,言舍利所生之子也。在胎即能寄辩母口,出胎甫七岁,即辩胜论师,深本已证金龙佛位,倒驾慈航,助扬法化。《阿含》:‘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为第一。’故以大智称之。摩诃目犍连,摩诃此云大,目犍连此云采菽氐,姓也。先人入山修道,采菽而食,因以命族。采菽氐,从佛出家者多人,故加一大字以别之。本名拘律陀,此云无节树,父母无子,祷此树而生,即以名焉。《阿含》云:‘我佛法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目犍连为第一。’
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即舍利弗母舅。平日与姊论议辄胜,自姊怀孕以来,论不及姊,知在胎必是智人,寄辩母口。自念若甥出世,为舅者论不及甥,岂不大愧!由是发愤,往南天竺读十八经,四韦驮典是名智书,无暇剪爪,世称长爪梵志。学毕回国,欲与甥辩,姊云:‘他已从佛出家。’乃往佛所索甥,佛令立论,谓若辩胜,当还汝甥。彼心中暗喜,所学智书,今日正好在此一显本事。但自负心太胜,与佛立约云:‘若我辩屈,自愿斩头。’佛即问曰:‘汝以何为宗?’乃曰:‘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佛曰:‘还受是见否?’自思:若受是见,自宗相违以自立不受为宗故;若不受是见,自宗则坏自己还同众见,不应立不受宗。,两头俱堕,理屈词穷,遂即逃走。走至中途,心思大丈夫一言既出,自当践约,乃返佛所,谓言:‘请取刀来,斩我头去。’佛曰:‘我法无如是事。’即向佛谢罪,求度出家。《阿含》云:‘我佛法中,得四辩才,触问能答者,拘絺罗为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此云满愿,父名;弥多罗尼,此云慈女,母名。双兼父母为名,简称满慈子。《阿含》云:‘我佛法中,善能广说,分别义理者,满慈子为第一。’
须菩提此云空生,因生时,其家库藏财宝忽空,故以名焉;未几库藏复现,又名善现。其父往卜吉凶,卦占既善且吉,故又名善吉。常修无诤三昧,过去劫中,已证青龙佛位,深本难思,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优婆尼沙陀,此云尘性,因观尘性空,而得道果。本经自陈圆通云:‘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余众不能列举,以一等字该之。而为上首者,而为众中上座首领也。初声闻众竟。
戊二 缘觉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复有,复字去声,不独声闻在座,更有无量辟支,云集而来。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名含二义故不翻。今简称辟支,一译缘觉,二译独觉。出有佛世,秉佛所说十二因缘教,缘断证真者,名为缘觉;出无佛世,乐独善寂,求自然慧,览物观化,觉悟无生者,名为独觉。若约佛世,应惟缘觉,今以他方云集,许有独觉。慈恩云:‘释尊出世,五百独觉,从山中来。’此出无佛世,住世侍佛者。《仁王经》云:‘八百万忆缘觉大仙,皆来集会。’无学者:果满取证,真谛涅槃,而于界内,堪称无学。言无量者:极表其数之多也。
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并者并及,初心即初发心,或依因缘观,研真断惑,或寂居观化,求悟无生,诸有学人也。师来资随,师资道合,同来佛所,乃云集众,非同前之常随众也。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属者附属:此二句陈述辟支来意,为值遇休夏之时,要附属诸比丘,作自恣法耳。诸比丘,指常随众;辟支师资,外来参加。
休夏者:止夏也,又竟也。佛制比丘,结夏安居,九句禁足,一为结制办道;一为护生避嫌。休夏,即九句限满,结夏休止之时,亦为解夏,亦称解制。当此夏竟,佛制七月十五日解制,考劾九旬德业,作自恣法。孤山曰:‘自恣律开三日:七月十四、十五、十六也。’自恣者:自知己过,自行陈说;自不知过,恣任僧举任他僧检举其过。对众白言:‘大德长老!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我犯,恣任所举,哀愍语我,我当忏悔。’故曰自恣。恐有瑕玼即黏清众。
此经虽为大乘了义之教,本科辟支初心,俱属当机之众。经云:‘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又云:‘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皆欲令其回小乘心,向大乘道也。二缘觉众竟。
戊三 菩萨众 分二 己初 自恣先集众 二 闻音后至众 今初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
自恣之时,不仅辟支咸集,而十方菩萨,亦来预会。菩萨解见题中。咨谓咨问;决求决断;心疑即心中之疑。菩萨于大乘律仪,未能心无疑虑,故当休夏之期,而来咨问于佛,请求决断也。属诸比丘,休夏自恣二句,可以连上辟支,及此菩萨,皆云集而来,附属法会也。
钦奉慈严,将求密义者:上咨决心疑是一事,此将求密义,又是一事。钦奉:是钦承奉事,敬顺无违之义,乃表菩萨之心。慈严:是慈悲严肃,恩威并著之称,用显如来之德。将求:是欲求未求,存诸心,而未形于口也。密义:有二释:一、即秘密之义,菩萨志在菩提,自是理趣冲深,故称密义,而曰将求者,待自咨法竟,乃行请求。二、即密因了义,以为悟修之本,不可不求,而云将求者,正是心有所待也。此菩萨为密机,亦《楞严》发起之众,故经中如来鉴机施化,因阿难示堕,而与说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密应菩萨之求,正见感应道交之妙也。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此段有二释:一、约自恣法会解释:即时者,即自恣时也。如来应时及节,自敷尼师坛具于座;宴者,恬然寂静之貌,安者安处不动之仪。为诸自恣法会之中,常随云集大众,作自恣法会,羯磨之法,以除三乘圣贤之过罪心疑,即宣示深奥之义。法筵清众:筵者席也,谓法席海众,而曰清者,即三业无亏,六尘不染,过罪既除,心疑已释,各皆欢喜,得未曾有!
二、约将求密义解释:即时者,即意请时也。如来应机施教,敷座宴安,为诸会中,一类密机,宣示甚深秘密奥妙之义。经中无文,例如佛未说法华之前,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先说《无量义经》,《法华经》中,亦复无文,义则准此。初自恣先集众竟。
己二 闻音后至众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迦陵:具云迦陵频伽,此云妙声;又称仙音:鸟名也。此鸟在壳出音,已踰众鸟,其音和雅,听者欢悦。有云迦陵频伽是仙禽,其音非众鸟所可及。如来法音微妙,超过一切音声,故以喻之。又佛名大觉金仙,故称仙音。遍十方界:佛之音声,称性周遍,但有缘者,皆可得闻;今欲召集诸圣,所以遍至十方世界。《宝积经》云:‘目连试佛音声,以神足力,飞过西方,恒沙国土,还同近闻。至一佛国,报身甚钜,饭钵围边,可当道路,目连振锡而游其上。彼诸弟子见已,问佛:何以此虫,竟人其头?佛告云:此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高足弟子目犍连,神通第一,未可轻视也。佛问目连,因何至此?答曰:欲穷佛音。彼佛语云:‘佛音无尽,非汝可穷,目连闻已,遂还本国。’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恒即恒河,正音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恒河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状其来处之高,故曰天堂来。此河阔四十里,沙细如面,举此沙数,以喻菩萨之多。而菩萨心闻通达,故得闻音远集,来聚道场。道场乃自恣作法办道之场,即祗桓精舍也。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其德微妙,曾为七佛之师。又云妙吉祥,降生之时,有十种吉祥瑞相;又称妙首,以智德深妙恒居众首。在华严为根本智,在本经为择法眼,深本乃过去龙种尊王如来,现在北方为欢喜摩尼宝积如来,未来成佛,名曰普现。盖为影响大化,示居因门,为众上首。问:‘诸经听众,皆有八部,此经何以不列?’答:‘诸经别序,各有不同,有列有不列,本经别序,发起在自恣之时,乃是考劾九旬德业,全属三乘僧事,是以不列。’二广列听众竟;合上科初证信序竟。
丙二 发起序
此经以阿难堕淫室为发起之端,以阿难过去空王佛所,与佛同时发心,其深本同前上首,非实有学人也。误堕淫室,但是大权示现,引发大教而已。且此经欲明恃多闻,而不勤定力,不能抵敌邪咒,而被摄入淫席,正劝多闻者,策力于大定耳!然必以阿难示堕者,有二意:一、以多闻第一,力不胜邪,可证闻不足恃,必宜从闻思修。二、以是佛堂弟,修不能代,亦见佛不足恃,必宜自己深修。此处以显阿难深本,至下文中,仍应据迹发挥,方能激引真实凡小。大凡深位,示现浅位,必能曲尽浅位情态,如执迷谬辩,感悟涕泣,皆所以尽其情态,旁发诸真实者之心曲,令生庆快解悟耳,不必处处回护阿难。分四
丁初 王臣设供 二 佛僧赴请 三 阿难示堕 四 如来垂救 今初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以下发起序,为此经发起因缘,与诸经不同,又名别序,别在此经故。时,即众僧自恣之时,诸佛欢喜之日,供佛斋僧,功德倍胜。《盂兰盆经》,佛告目连,应于是日斋僧,以度亲灵,故王臣皆喜是日设供。波斯匿此云月光,与佛同时降生,其父王见诸光明,不知是佛生祥瑞,谓是太子福力所致,故命名月光,亦名胜军,以其军旅最胜,诸国无能敌故。过去龙光佛世,位登四地,与释迦同为地上菩萨,释迦当时居第八地,今来成佛,彼即大权示现,内秘菩萨行,外现国王身,以助扬法化也。
为其父王讳日营斋,为去声其父王,即匿王之先王,讳日乃亲丧之日,俗谓忌辰;人子而于是日隐讳而不敢言,言之即恸故!世教每岁兹辰,服食俱变,示恸如初,内教令人是日修斋,以资冥福。今匿王父王讳日,适当自恣之期,故营斋请佛宫掖,资荐亲灵。营办也;宫掖为王宫左右掖庭,谓请佛在王宫掖庭受斋。问:‘王以万乘之尊,而迓万德之佛,何以不请佛于内宫正殿,而请于掖庭之理乎?’答:‘正殿原为施政重地,营斋亦非所宜也。’自迎如来者:示崇敬之极,亲自迎接如来也。广设诊馐:珍馐是贵重食品,馐熟食也;无上妙味,具足色香美味,诸般俱备。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延亦迎请也,观文中匿王请佛,具有六种敬意:谓其处则内;其迎则亲;其设则广;其馐则珍;其味则妙;其伴则同;可谓敬之至也。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室罗筏城之中,复有长者居士,同受佛化,故亦同时饭僧,以自恣作福胜故。长者不独年高,应具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归。居士乃居家守道之士,身处尘劳,心恒清净,有有德有位者,如此方苏东坡居士之类,有有德无位者,如此方庞居士之类。伫,候也,待也。伫佛来应者,作二解:一、长者居士,不知佛受国王之请,则等待佛来应供;二、已知佛受王请,则伫候佛派菩萨圣众,前来应供。初王臣设供竟。
丁二 佛僧赴请
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此明佛僧分赴,以应斋主。佛敕命文殊分派者,以文殊为众中上首,诸菩萨、罗汉皆能信从故。二佛僧赴请竟。
丁三 阿难示堕 分二 戊初 将堕之由 二 正堕之事 今初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即不及也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
此下叙将堕之由,厥有四端:一、别请未还:唯独也有阿难一人,自恣之前,先受别请,远游未还。阿难具云阿难陀,译为庆喜,乃佛堂弟,白饭王之子。于佛成道日降生,王闻太子成道,一喜也;又白饭王入宫,报告生子,请王赐名,又一喜也,故字曰庆喜。而别请,是别种事缘所请,如忏罪、施物等。自恣时到,理宜早归。远游未还二句,即别请处远,未克早还,所以不及分列众僧,应供班次,故有致堕之事。
二、无侣独归:既无上座,及阿阇黎;上座有四种:一、生年上座,年龄长故;二、戒腊上座,受戒久故;三、福德上座,福慧尊故;四、法性上座,无为证故。阿阇黎此云轨范师,堪为人师范故,共有五种:一、出家阿阇黎,授沙弥十戒法者;二、教授阿阇黎,于受具足时,屏处问遮难,教令乞戒者;三、羯磨阿阇黎,为忏摩灭罪,受比丘戒时,当坛白四羯磨者;四、依止阿阇黎,即从受依止,乃至一夜者;五、教读阿阇黎,即从受经义,乃至四句偈者。律制一僧远出,侣须二人:一、上座;二、阿阇黎,所以严行止,防过失也。今阿难无侣独归,故有致堕之事。
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三、无供循乞:其日即自恣时,匿王请佛之日,众知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故无人送供,若有斋供,应无堕事。因其日无供,阿难不得已行乞,即于午前未食之时,执持应器钵也,梵语钵多罗,此云应法器,乃受食之具,体、色、量三,皆应法故;体则铁、瓦二种;色则用竹烟、杏仁,烘如鸠鸽之色,炎夏盛食不馊;量则应己食量多少而为,极大不过三升,至少亦容升半。于所游城:即平日所游室罗筏城也。次第循乞:循者顺也,不分净秽,挨户顺序,次第行乞。乃以小乘力薄,弱羽只可缠枝,阿难乃初果有学之人,欲学佛菩萨行履,故有致堕之事。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四、欲行等慈:小乘乞食,向拣五家:一官,二唱,三屠,四沽,五淫舍。今次第循乞,阿难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檀即是施,谓檀施获福,能越贫穷苦海。最后云者,以王及长者居士,修供在先,为先前檀越;阿难心中,初求有发心施我者,乃最后檀越,以为我之斋主反显王及长者居士,为佛菩萨阿罗汉斋主。矣!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此无问净秽,即次第循乞也。刹利具云刹帝利,此云王种,或译田主,为王家种族,乃四姓中尊,是为净家;旃陀罗此云杀者,谓屠杀为业,不许与良民共处,行走鸣铃持帜,与人异道而行,是为秽家。不问净家秽家,皆次第顺序而乞。方行等慈,不择微贱:此二句释上无问净秽之意。方者法也,因要效法佛菩萨,以平等之慈心,行平等之乞食,不拣择卑微下贱之家,而不乞也。等心乞食,有五义: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有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威德,不惧恶象,沽酒、淫女家;四、息凡夫猜疑;五、破二乘分别。是以阿难有欲取法,而行等慈,故不择微贱也。上虽云无问净秽,其意实在不择微贱耳。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发意即发心也,发大乘心,行平等乞,既不择微贱,令微贱者,亦可施食求福,故能圆满成就,一切净秽众生,无量功德;如小乘舍贱不乞,则此等众生,不得布施功德矣。
又平等行乞,无有拣择,免生疑谤,于食等者,于法亦等,功德亦等,故能圆成众生,无量功德。若令人疑谤,非特功德不得圆成,而反令人疑谤生罪,其大小乘之损益,为何如耶?然取法大乘,等心行乞,美则美矣!但宜审自己根器如何?力量如何?如阿难犹如婴儿,自应傍母,今顿忘自身根器力量,离佛无侣,取法大乘,而行等乞,故有致堕之事。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此下明等乞之由。由阿难于净名会上,早已知也。如来解见在前。世尊世字,含二种世间,佛具足十号,能为六凡有情世间,三乘正觉世间,九法界之所尊敬,故称世尊。诃者诃责,因须菩提,舍贫乞富,恐其福尽,与续善根,且无减克之难;大迦叶舍富乞贫,怜其久苦,令植乐因,且避趋富之议。二尊者,意虽善而心不平,故为净名居土所诃。文中说如来世尊诃者,净名为金粟如来后身,则知净名之诃,即世尊之诃。又释迦世尊,不以净名之诃为非,足知亦诃也。钦仰如来,开阐无遮:钦者敬也;仰者慕也;敬慕如来,开发阐明,无遮限之慈心,平等行乞,可以度诸疑谤。专乞贫必致疑,专乞富多招谤;既贫富无遮,慈无偏利,方合大乘之行,故可度脱众生之疑谤。诸乃助语辞。初将堕之由竟。
戊二 正堕之事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此入城行乞之仪。经谓经历、经过,彼指室罗筏城。隍者城外濠□,无水为隍,郭门即护城之门。徐步者:行履端庄,犹如清风徐来,即要入城,则加倍矜持,端严整饬其威仪,肃穆敬恭其斋法,以期感化于人,岂知反以误己耶!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
尔时即入城乞食时。因阿难欲学菩萨,等心乞食;次即次第循乞,经历淫女之室,遭遇大幻术。幻术者:寻常变化物像,虚幻咒术,今则迷惑于人,令人失性,被其咒力所摄,不觉随从而已。彼之幻咒,能移日月堕地,能咒梵天使下,知非其余幻术可比,故以大称。摩登伽:依《戒因缘经》,翻小家种,亦云下贱种,是其母名。女名钵吉蹄,此云本性,谓虽堕淫女,本性不失,今云摩登伽女者,依母彰名也。
以娑毗迦罗三句:以用也;娑毗迦罗,此云黄发,亦云金头,以发黄如金故,苦行外道名。其咒称先梵天者:伪云,过去先梵天所授也。金头外道,传与摩登伽,其女因见阿难,具佛二十种相好,色白如银,心生爱染,因过去五百世,与阿难为夫妇,爱习未忘,一见则喜,故白其母,愿得为夫。母告以阿难从佛出家,舍离爱欲,莫作是念,女求其母,当满所愿,母不得已,乃咒巾覆食,瞩女送与阿难。而阿难心意恍惚,被其邪咒所摄,便至其家,身入淫席,即摩登伽女之寝席也。
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此戒体垂危。淫躬身也抚摩者:乃指钵吉蹄,淫心炽盛,欲焰飞扬,将己身迫近阿难,抚之,摩之,阿难则如痴似醉,心虽明了,力不自由。将毁戒体者:戒体即受戒时,登坛白羯磨竟,所得妙善无漏色法,即是无作戒体。羯磨师第一番白已云:‘此是第一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次云:‘此是第二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于虚空中,如云如盖,覆汝顶上。’三云:‘此是第三番羯磨已成,十方妙善戒法,从汝顶门,流入身心,充满正报。’是为戒体。
交光云:即护戒心。此将毁戒体句,作二义释之:一、乃钵吉蹄,将欲毁阿难之戒体,以遂其欲;二、幸阿难已证初果,有道共戒力,身虽近,而心不动,乃将毁而未毁,犹得保全戒体。然当此势迫情危,遂默祷世尊大慈,宁不救我!世尊他心悉知,故有下文,斋毕即归,说咒救脱也。三阿难示堕竟。
丁四 如求垂救 分二 戊初 速归说咒 二 遣往救脱 今初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如来知彼:彼指阿难,佛心真知,无所不知,知阿难为淫术所加。淫术:指邪咒为导淫之术。既被咒力所加,无力敌苦,故望佛垂救。佛常仪斋毕,皆为说法,今日速归,必有因缘,故王臣等,俱来随佛,愿闻大囧珐心要之义。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于时:即佛归众随,阿难戒体将毁未毁之时。顶即肉髻顶相,表如来藏性,本觉理体;光明表始觉智用;光具百宝,表慈悲德用,有求必应,可以摄受群品;光具无畏,表威势力用,无恶不摧,可以折服众邪;从顶放光,表从体起用:依本觉理体,而起始觉智用也。光中出生千叶宝莲表因行:表蹑解起行,谓依始觉智,而修大乘行也。
有佛化身,结跏跌坐,宣说神咒:上乃放光生莲,此则化佛说咒。戒环禅师云:‘无为心佛,无上心法是也。’佛居佛顶,乃尊中之尊,所说神咒,即密中之密。佛顶,表诸佛极果;莲华,表如来密因;今华从顶出,显因心不离果觉;佛在华中,显果觉不离因心。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能成究竟觉佛。跏趺坐,乃迭足而坐,具详止观。本经共有五次放光,此第一次从顶,表依理起智;第二次从面门,表诸智将开;第三次从卍字,表因心显见;第四次从诸佛顶,表一多无碍;第五次从五体,表耳根圆通,总摄诸根。初速归说咒竟。
戊二 遗往救脱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敕者敕令,人王法王,俱可称敕。佛为能敕人,文殊是所敕人,咒虽佛说,必假僧传。必敕文殊者,以阿难为邪术所魇,非大智莫能醒;登伽为痴爱所缚,非大智莫能解故。将咒往护者:文殊将佛所说神咒,持往登伽家中,救护阿难,以及登伽;神咒一至,恶咒消灭,如汤销冰,如日破暗,究竟邪不敌正,阿难如从梦觉,登伽欲焰顿息,提携奖劝,二人归来佛所。提对阿难,似醉初醒,精神未复,故须提携;奖对登伽,如痴不悟,未肯放归,故须奖劝。登伽见佛,承佛开导,顿证三果,亦机熟藉缘成益也。
经云:‘淫怒痴性,即戒定慧性,’以登伽之事证之,即可断疑。善性恶性,喻如真金,真金本非善恶,能随善恶之缘。譬如两人,一以真金铸一佛像,一以真金铸一淫女,此善恶之分也。设有善友,劝彼铸淫女者曰:‘汝以贵重之真金,铸此淫女之相,令人动欲念,造罪业,何不以真金,铸成佛相,令人生敬心,求福报。’其人闻言悔悟,即依其教,不必更换真金,别具炉鞴,即得铸成佛像;淫怒痴人,不必更换其性,即可修成戒定慧,三无漏学,亦复如是。非但善恶之正因同,即善恶之缘、了二因,未尝不同,只在善用而已。登伽一转淫机,顿证三果,圣凡立判,即其验矣!本科发起序竟,并上证信序,初序分竟。
乙二 正宗分 分二 丙初 正修具示成佛妙定 二 助道别详护定要法 丙初分三 丁初 阿难请定 二 如来答定 三 当机获益 丁初分二 戊初 悔闻请定 二 会众愿闻 今初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此去至流通分以前诸文,皆属正宗分,乃一经真正宗要之义,即正说楞严性定宗旨。结名以前为正修,结名以后为助道。此则阿难悔多闻之无功,请成佛之大定。归来见佛,顶礼者:谢垂救之恩;悲泣者,伤循乞之失。恨无始来:恨即悔恨,无始来,言时之久也。一向多闻句,谓一味偏向多闻,不勤定力,未曾从闻、思、修,故所以未全道力,不敌邪咒,道力即定力也。此一‘恨’字,正是阿难,返迷归悟,改过自新之心。儒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今有此一恨,正可改偏闻之辙,而趣正修之路矣。殷勤启请:诚恳请求也。十方如来为极证人;所成菩提,是极证果。梵语菩提,此云觉道,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成三菩提之道:一、真性菩提,此以理为道;二、实智菩提,此以智慧为道;三、方便菩提,此以应机施教为道。真性菩提者。即真如自性,真如是理,此理、为自心本觉之佛性,又即一真平等之性,生佛不二,众生迷此,诸佛证此,证极此理,法身显现,即法身德。实智菩提者:真实之智,穷彻一心本源,称真如理,所证之根本智,成自受用报身,此智照理,理无不彻,又名理智,亦名实智;以真实智,照本觉理,即般若德。方便菩提者:权巧方便,自觉已圆,然后觉他,从根本智,起后得智,现他受用报身,为大机说法,又应各种机,现应化身,成就度生,各种事业;又名事智,亦名权智;种种示现,自在无碍,即解脱德。佛证三德,具三身、成就三菩提也。阿难既恨小乘无力敌魔,思修最上一乘之法,此即发回小向大之心,故有此请。
妙奢摩他、三去声摩、禅那者:阿难不知,十方如来,因地所修之定名,乃举常途三种定之别名,加一妙字以拣之。妙字须贯下三名: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拣此定,非作意修习之定,乃天然本具之定;非独制识心之定,乃圆含万有之定,故以妙称之。
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别名;首楞严为定之总名。旧注所云,此意极是。然更当知,奢摩他等三,乃定之共名,他经亦有故;首楞严为定之不共名,独局此经故。阿难既加一妙字以拣之,是克定请佛指示,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佛知阿难问意,已回小向大,发菩提心,故摩顶安慰,示之曰:‘有三去声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此首楞严王即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不共之定,此定圆含奢摩他等三种别名,成一佛定总名也。此一门超出,即一乘了义修证之法门,方能超出权小,而趣妙庄严路。佛既示总名之后,仍复按定信解修证次序,逐答三名,于正说全经文中,三段各有标出,界线分明:第一卷:佛破妄识无处之后,阿难即求世尊,开示我等,奢摩他路。当知此下,更破妄识非心,妄识无体,乃撤去奢摩他路之障碍;以识心乃楞严大定之障碍,识心不去,大定不成,故此三名,不可用止观释之。以止观不能舍离识心,识心有生有灭,如以生灭心为因,决定不能发明不生灭性,故佛指示根中,不动摇,不生灭之见性,更与会四科,融七大,极于三如来藏,皆开奢摩他路也。要阿难开解照了,此常住妙明,不动周圆之定体,即为著摩他,依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佛性,微密观照此观非同意识之作观,乃性具即定之慧。佛要阿难,生信发解,圆悟如来藏性,为首楞严定体,文有三卷半,即题中如来密因是也。
第四卷:阿难请示华屋之门,即是悟后请修。以此证知,前三卷半,乃说性,不说修,故独属奢摩他,开解照了,如来藏性,本具之定体。此四卷后半以去,佛答妙三摩,佛云:‘阿难,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此舍识也明矣!二、决定从根解结。教以悟后起修,须于六根,选择一根下手,但从一门深入。此用根也,又明矣!行起解绝,自可入一无妄,一根返源,六根解脱。然后文珠特选耳根,从闻、思、修,即为妙三摩,依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佛性,从根修证,乃性具即慧之定。佛要阿难,多闻之人,仍向耳门,就路还家。文有三卷余,即题中修证了义是也。
第七卷末,佛答妙禅那,因阿难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指奢摩他显圆理之文,得正熏修指三摩教圆修之文,身心快然,获大饶益。’再请禅那修位,佛为说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迷、悟、凡、圣之分,因众生一念妄动,故佛先对示染、净缘起。示染缘起,从真起妄,则成十二类生;示净缘起,返妄归真,则成五十五位;由前三摩,证圆通体,则安住圆定,称体起用,万行繁兴。双蹑前之定慧,中中流入萨婆若海,乃如来一切种智之海。文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住持本定,历位增进,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即为妙禅那,依正因佛性,双兼缘、了二因,乃性具圆融之定慧。阿难自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文祗半卷,即题中诸菩萨万行是也。此是自他两利,上求下化之行。合此三定别名,成一首楞严总号,即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定,请答相应,啐啄无违也。
最初方便者:即奢摩他,为首楞严定之最初方便也。以奢摩他中,破识非心,显见是心,令悟根性,不动摇,不生灭,即是天然本定,如来藏性。依此根性,不生不灭,为本修因,即为得成菩提之因地心,故为最初方便。三摩为初方便,以三摩中,如来问诸圣文云:‘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以此而观,悟理为最初方便奢摩他悟圆理,修行为初方便三摩修圆行,独选耳根,反闻入流,得证圆通,而登初住,而为初发心住之方便,故为初方便。禅那为方便,以禅那中,已得圆证,定慧均等,中中流入之行,为入萨婆若海之方便。论云:‘十地菩萨,满足方便,得成菩提。’故以圆定行位为方便,正由如来巧答,乃见阿难之巧问也。佛教以方便为门,今奢摩他最初方便,是悟门;三摩初方便,是修门;悟修超出生死之门,禅那方便,是证门,经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证入涅槃之门也。
又三种别定,各有最初方便、初方便、方便。妙奢摩他,以破识显根,为最初方便;会四科全事即理,说七大全相即性,为初方便;究三种生续之因,明五大圆融之故,为方便;是圆悟三如来藏理性之方便。妙三摩,以建立道场,加持神咒,为最初方便;佛嘱以不生灭之根性,为因地心,为初方便;文殊为选耳根,反闻自性,一门深入,为方便;乃圆修证入初住之方便。妙禅那,以三渐次为最初方便由戒生定;干慧地,是合十信为干慧,为初方便;五十五位为方便;是证入妙觉之方便。从始至终,如分九品,行布昭然,方得圆满无上菩提。本经三定别名,仍存梵语者,即尊重不翻之例。此三名最重要,又最难解。余前云,此三名不可用止观释之,非谓天台止观之不善,余先习天台教观,十分敬佩,后见台宗,宏法人多,贤宗少人提倡,故复学贤首,二宗并重,绝无门户之见。实因研究本经正文,如来以舍识用根,为修楞严要旨,所以三番破识,全破其妄;十番显见,极显其真;二决定义,一决定以因同果,不可以生灭识心,为因地心;二决定从根解结,必宜取真常根性,入涅槃门。此皆如来金口所宣,学者未可抗违。天台止观固善,但以经旨不合,故不可以止观,解释三定别名。台宗先哲,解释本经,以如来藏为体,不生灭因果为宗,此解极好。若以止观释定名不特与经旨有违,与此体宗,亦复相背矣!初悔闻请定竟。
戊二 会众愿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于时,即阿难请求佛定之时。而成佛之法,三乘共仰,故云复有恒沙菩萨、罗汉、辟支,以及天龙八部、王臣等。俱愿乐去声闻者:常随云集之众,于此无上妙法,同愿乐闻。如华严云:‘如病思良药,如饥思美食,如渴思冷水,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退坐默然,承受圣旨者:请法必具礼仪,启请已毕,退归本位而坐,息虑虚心,默然静听: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欢喜,如是之人可为说。承受圣旨:即钦承领受,法王圣教之旨意。初阿难请定竟。
丁二 如来答定 分二 戊初 正说妙定始终 二 通示全经名目 戊初分四 己初 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克果 二 说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开圆解 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 四 说禅那证位令住圆定直趣菩提 今初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去声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此文现时流通本,皆不在此处,乃在破七处,第一番破执心在身内文中,举例辩定之后。佛问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下列此文此下是即例反难之文,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细究此文,横隔在彼二段之中,与彼上下文,全无丝毫关系,反令割断文意。佛之说法,绝对不会在此问答未竟之中,突告定名,此其一也。
又阿难请佛,为说十方诸佛,得成菩提之定,以不知佛定,不共之名,但以寻常所知三种共定之名,加一妙字以拣之,拣非三乘所修之定。佛一闻便知阿难,不知佛定之名,故即先为告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此乃请答相应,先告以佛定总名即总三定所成一定,随即许说诫听,后乃逐答三名;而问最初发心者,即密示最初方便也。若将此文,安在破执心在内文中,此则问答请许,不相接续,彼则上下文意,有所隔碍,此其二也。从上诸贤,未必无见于此,乃以尊经故,明知抄写之误,而不移动,余不避弥天大罪,祗求经义文意之贯串,而知我罪我,一任具眼者之品评也。兹将文义讲解如下:
尔时,即阿难请说佛定之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佛全体阎浮檀金之色,故臂亦金色。,摩阿难顶,以表慈悲摄受之意。阿难已能回小向大,发无上菩提之心,请求佛定,故即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此即佛定之总名。三摩提:又云三摩地,此云等持。等者,定慧均等;持者,任持自性,亦是定之总名。而佛定,则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总前奢摩他、三摩、禅那,三定别名,成此一定总名。又云三昧,译云正定,称真如正理,而起之定,不动摇,不生灭,彻法流之源底,为三昧中王,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而能出生一切三昧;如如意宝王,能雨一切宝故。大佛顶首楞严,解见名题中。具足万行者:以首楞严王,不但具足一切三昧,乃至具足万行,以一真湛寂,具足六波罗密,所谓一乘寂灭场地,不贪、不染、不嗔、不懈、不动、不昏,讵非具足六波罗密耶?既具六波罗密,则万行悉在其中矣。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者:文殊偈云:‘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斯门,即根性法门;又即妙耳门,闻熏闻修金刚三昧,超出生死之门:此一门,即斯门也。又即阿难请入华屋之门,乃悟后之修门也。如来为开无上乘,妙修行路,此超出妙庄严路,即疾趣妙庄严果海,所经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以自性定慧,庄严自性,所以称妙。佛嘱阿难大众谛听!阿难顶礼,伏受如来,大慈心中流出法旨。上爱下则摩顶,下敬上则礼足;以至尊之头,顶礼如来至卑之足,谓之顶礼。上爱下敬,足见楞严会上,师资契合,堪为万古良箴。初示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克果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楞严经是最绚丽的佛法瑰宝。洋洋八万言,道尽了宇宙人生的真谛。所以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感叹。末学历时两年多,学习楞严经,依据宣化上人、圆瑛法师的注解,参阅了南怀瑾居士等大德的著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佛陀把楞严经中的道理,讲得是非常非常明白的,明白得几乎不能再明白了,只是因为语言文字方面的限制
一、圣众云集,匿王请佛。如是我闻:有一段时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的祗桓精舍(据说舍卫城富商给孤独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祗陀太子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迦牟尼在舍卫国说法、驻留的场所,祗陀太子又将园中的林木捐献给释迦牟尼,故又称为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
圆瑛法师一生着述宏富,有《圆瑛法汇》行世。其中堪称巨着而令法师最费心力者,当数《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法师自发心注解《楞严》直至最后完成,历时50年,有整整半个世纪之久。而其中之艰辛曲折,也迥异于他经之注疏或讲经记录。
《楞严经》全文只含正文共六万二千一百五十六字。《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
在家的居士能读诵楞严咒吗?有些居士就说在家的不能读,因为家住楼房;也有一些说:顶楼就能念,楼下就不能念。这是真的吗?《楞严经》中的楞严咒是咒中之王,是正法所在,能扫一切相,无论世界上存在着任何事情事物的不平等,包括鬼神,以及不净的地方,都能变为清净、极乐。楞严咒其因缘起源于阿难被摩登伽女用邪咒所迷,就在阿难的戒体快被毁
暂无简介
大佛顶首楞严经译文 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一、楞严咒和楞严经不是一回事。 二、楞严咒和楞严经是同一部经文,楞严经包括楞严咒。 三、楞严咒和楞严经区别如下: 1、所属部类不同:楞严咒属于佛教中的咒语,是代表佛菩萨深奥难懂的秘密意;楞
《楞严经》的来历要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说起。佛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天上、人间、龙宫都曾说法。据《海龙王经·请佛品》记载:有一次佛在灵鹫山说法,海龙王也参加听法。海龙王闻法欢喜,在佛说法之后,就请佛到龙宫讲法、受供。海龙王在从陆地到海底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一次,他听到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
《楞严经》卷六「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热一炷香,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我该如何理解呢?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从假入空是我们修行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解脱道;再从空出假,这就是菩提道;最后,究竟成佛。站在我们自身的角度,第一步叫自利;第二步叫自利利他,也就是说你没有成就一点功德力,你想去利他那都只是妄想。“从假入空”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相,其实它是假有,它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一个暂时的现象。它无非就是因缘果报的,一张
梁启超考证了几年《楞严经》,最后得出《楞严经》是伪经的结论。梁启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国学基础也很深厚,他为什么会得出这种邪知邪见的结论呢?首先,不能认为他是名人,就不会犯错误。六祖惠能大师说:“上上人,有下下智;下下人,有上上智。”再说,这只是学术套用的应用方法,他应用这套学术方法去推究、考据,并不代表他的方法是唯一的。
善士问:我听完师父讲那个《楞严经》的时候,我有疑问,就是师父讲到那个“物即是心,心即是物”,但是好多的法师即使悟到了他也不敢讲,那一段我听的时候感觉就是最深,就今天有这个机会,我希望师父你好好开示开示。达照法师答:要把我累死啊!
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楞严经·卷十》 宏海法师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九》佛言:端正发心,防止魔障。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阿修罗趣以及50种阴魔,让各位师兄对三界、禅定有真正系统性地了解,并学会自查。
《楞严经·卷七、卷八》佛言:若有宿习不能灭除,则一心持诵楞严神咒,可速证无学。从本期开始,宏海法师将为大家开示如何持诵楞严神咒、如何建立清净道场,日常生活如何礼佛,以及礼佛动作背后代表的意义。
《楞严经·卷五、六》 这两卷,以结节为始,为我们讲解了根尘同缘、六解一亡以及二十四位菩萨修行的方法。《楞严经》作为佛教修行大全之宝典,唯有依法修行,可得解脱。所以这一卷,所蕴含的法门要诀,建议师兄们反复熏习,解行并进。
我个人学《法华经》有一段因缘,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佛学院的时候,其实我喜欢的是唯识学。我那个时候有听《法华经》,但是我最喜欢唯识。唯识的好处,它解释因果很清楚:这怎么回事?我今生没有造这个罪,为什么得这个果报?因为仓库里面有。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
“檀”翻为中文是布施的意思,“六度”首先是布施、“尸罗”是持戒、“羼提”是忍辱、“毗离耶”是精进、禅定,最后第六度是般若。这六度是作为一个菩萨行成就佛果的六大科目,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精进度放逸、忍辱度嗔恨、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
居士问:师父,初学者读《地藏经》读第几品?我心里想读第九品的,读全文上班没时间,可以只读第九品吗?一如法师解答:《地藏经》是我们佛门的大孝之经,大乘的孝经,地藏菩萨是大乘的大孝之王,也是大愿之王,所以《地藏经》我们要多读。
《地藏经》上说:只要在临终时听到佛名,就能得解脱。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义理极其丰富。第一、能在临命终时,听闻到佛菩萨名的,都是福德因缘具足的人。有些老修行,到临命终时,反而业障现前,提不起佛号,甚至无缘听闻佛号,更何况平时不念佛的人,临命终时怎
为什么读《地藏经》之前,要先读觉林菩萨偈颂?一切境界都是心变现的,无量地狱相是由心变化的。心变化的是没有的,但是一切众生受地狱苦,它又是实在的。那个实在是非有的,是心所变化的。谁心里又变化个地狱啊?那是你的心变化地狱,这种变化可多了。
很多人因为在过去受到一些其它观念的影响——《地藏经》晚上不能念啊,念《地藏经》又出现这个那个、那个这个的现象啊,人很容易被暗示,这样一讲了,他马上就出现这种状态,所以说在念经的过程当中,就很容易出现那些幻觉。如果说有那么严重的问题出现,那佛陀首先在
《金刚经》告诉我们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什么?离相修行。前提是什么?你的知见不要搞成,《金刚经》讲一切都是梦幻泡影,是不是让我不修行?这是错误的。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应该建立在离相的状态,而不是让你不修行。因为很多人就觉得,“师父,一切法都是梦幻泡影”,
《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破除我执和法执。《金刚经》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破除我执和法执,站在生死无常的角度去看待万物,就能用很智慧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时内心升起的那种信念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看到自己身体,遇到各种事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思维。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这里所谓不可取的意思,是说佛法都是一时对治的机宜方便,佛法就像药一样,众生有种种烦恼的病,应病与药,这个药就是法。病好了药就可以不用了。所以说病去则药除,不可执以为真实,都是暂时假借而用,不是究竟之法。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