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三经者,《无量寿经》是教经,叙净土大教之缘起。《观经》是理经,阐明心观为宗,心佛不二之妙理。《佛说阿弥陀经》是行经,说信愿行三为资粮,执持名号之行法。此卷观经,天台智者大师作疏解之,称《观无量寿佛经疏》。四明尊者知礼,又著钞解疏,名《妙宗钞》二书合在一起,统称《观经疏钞》。藕益大师对《妙宗钞》推崇备至,赞谓不可更动其一字。今作此题解,悉遵《妙宗钞》所说,不过为适应现在读者理解,文字上略加通俗化注释而已。按台宗五玄释题家法,简述如下:
一释名。凡释名,须论通别。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不同馀经故。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众经故。
立题不出七种,所谓单三、复三、具足一是也。一、单人,如《阿弥陀经》等;二、单法,如《大般涅槃经》等;三、单譬,如《梵网经》等。复三者,一、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等;二、法譬,如《妙法莲华经》等;三、人譬,如《如来师子吼经》等;具足一者,指人法譬具足,如《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等。
此经属单人立题。即以能说所说两土果人立题。能说为此土释迦。所说为彼土弥陀。经题亦得以教行理三,论其通别。佛说观无量寿佛之教,不同馀经,故教别。同属佛一代所说之教,故教通。此经所说十六观修法,不同馀经,故行别。虽与它经为行不同,但究竟同归解脱,故行通。此经所说十六观妙理,不同馀经,故理别。同是一乘实相妙理,故理通。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字,具云佛陀,华言觉者,即说教主,释迦牟尼佛也。既是极果,即究竟觉,或称妙觉。此之觉义,有六种即,即者。即体不二义,一切圣凡,无不皆有此觉体。所谓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明白六即之即义,可使行人尊重己灵,免生退屈之想。明白六即之六义,可使行人知识位次,免起上慢之心。
初理即佛,即徒具此即佛之理体,迷而不晓,虽迷此不二之体,但此觉体,未尝暂离,故名理即佛。此则唯有性德,无有修德。
二、名字即佛。修德之始。听闻佛法,因闻生解,明白一一皆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开了圆解。若未开圆解,尚属理即。藕益大师临终,示居此位。也有人说,只要闻到佛法,不管解与不解,皆属名字位摄。此是方便权说,非是究竟实义。
三观行即佛。大乘行人,开圆解已,知是心作佛,佛即是心,对境即成佛观,念念存觉知之心,名观行即佛。平常五根所对,知是唯心,常存三观。由境观相资,不起尘念,方入观行位。《妙宗钞》说:“观行位人,念佛三观,常得现前,即观行位之相。”
四相似即佛。相似者,相似于本觉也。此位由始觉觉照之功,仅伏无明,由未破故,非真本觉,故名相似即佛。《妙宗钞》说:“前观行位,常用三观,念佛三身,觉观虽成,似觉未发。(指未能伏无明惑)加工不已,今本觉三身相似而发,与始觉三观相似而应,(即本觉理体与始觉观智相契)能伏无明,即相似位之相。此位一名六根清净位,能六根互用,不可思议。
五分证即佛。前面即心观佛,托境显性。虽得相似(位)尚属缘修。此位分破无明,方属真修。寂照双融,本觉真佛,分分而显。约所显说,名为分真。约能显说,名为分证。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属此位。
六究竟即佛。证知一切诸法,皆是佛法,始觉智圆,本觉理极,始觉全合乎本觉,彻证诸法实相。名究竟觉。或称妙觉。《法华经》云:“惟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断德究竟,(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名大涅槃。智德究竟,名大菩提。即究竟即佛位。
说者,悦所怀也。如来久证念佛三昧,蕴之在怀未说,今应韦提希请而说,乃畅佛本怀,故悦也。佛五眼圆明,善于应机说法。凡说必有四悉檀利益。为前未种善者,作世界说,令得欢喜益;为已种善根者,用二种说:善根未发者,作为人说,令起宿善根,依信、进、念、定、慧,增进道品。为恶未破者,作对治说,令其三毒,豁尔冰消;为根已熟者,作第一义说,令得契真,(破无明,契真如)革凡成圣。若全无益,佛则不说。
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一境三谛。今释题名,惟论三观。观十六观境,皆须以三观观之。托彼安养依正之境起观,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周遍,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不名为大乘观也。心具一切法,心造一切法。《妙宗钞》说:“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体即是心性。是故今观,观彼依正,乃是以法界心,观法界境。《妙宗钞》说:“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岂离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观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先释次第三观,后释一心三观。何以先释次第三观。次释一心三观,意在于以次第三观隔历未融,显一心三观之圆融。
一、次第三观。
一从假入空观。假是虚假,见思取境,无而谓有,曰假。
凡俗之境,是虚假法,知虚名谛,即是俗谛。二空(人空、法空)之理,是审实法,知实名谛,即是真谛。若不知俗之虚,怎知真之实。必须观假,方能入空,故曰从假入空观。又:观假是入空方便,先须观假,知假虚妄,方得会真,则二谛(真俗)俱显,故又名二谛观。此观若成,证一切智。(修观为因,证智名果)一切智属声闻观空果,相当于别教十住位。
二、从空入假观。若行者唯住于空,与二乘何异,不能
成佛度生,故应观空而不住于空,从空入假。三界惑著,必须荡尽。诸法因缘,须究本末。(因为本,果为末)以大悲心,遍观遍学,名为知病。于诸法门,对治易夺,无不谙练,名为识药。随前人惑之深浅,机之生熟,四悉檀中,所宜为说,各令得益。皆由证空,能入此假,故名从空入假观。又:前除见思(惑),破假用空(观),今遣尘沙(惑),破空用假(观),前破假用空,今破空用假,各一破用,前后相对,至今平等,故(假观)又名平等观。此观成时,证道种智。道种智,属菩萨修假观果。约位,在别教十行位。
三、中观。此为但中。何谓但中?此中道观,不即二边
(空、有)故名但中。以人法两空为方便,初观空生死。别人初心,惟知性具善净,不知性具染恶,虽无染恶,分别境相,执著我人。认为现前染恶境界,皆是随缘变造而有,非性本然,是故见思,不即中道。(不知烦恼菩提,体不二故)定须破故,即义不成。设欲修行,所观之空,是二乘法。既非性具,乃是隔历不融之别修,是故但空(三界)生死。次观空涅槃。生死之有虽已破除,心又著空。须别修假观,破此空著。何谓假?建立名假,假观是菩萨修法,非性具故,亦是隔历不融之别修,能荡著空,名空涅槃。前空生死,见思惑尽。次空涅槃,尘沙惑破。二惑既尽,心无偏著,是故得为入双遮方便。初观用空,次观用假,观其二谛(真、俗),是故得为双照方便。方便既立,圆观可修。于十向位中,即以所显中道佛性,而修中道之观。谛观不二,(能观所观不二)惑智一如,(烦恼即菩提故)三观圆融,是无作行,故能自然入萨婆若海。(佛种智海)此观之果,名一切种智。位在(别)初地,是为次第三观。
二、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者,《妙宗钞》云:“斯乃称性而观,绝待而照。盖一切法性,是法身、般若、解脱,如伊字三点,三非孤立,一一圆具,举一即三,乃以三德而为三谛。般若是真,解脱是俗,法身是中。德既不纵不横,谛乃绝思绝议。今以此谛而为所观,谛既即一而三,观岂前后而照,(观亦即一而三)故依妙谛(三一相即,称妙)以立观门。即于一心而修三观。”释论云:“三观一心中得。”《妙宗钞》又说:“三智是果,三观是因。果既在一心,因岂有前后。因果不二,方曰圆修。”祇一观而三观者,其相云何?《妙宗钞》解释说:“趣举一观,即具三观。举一空观,假中亦空。(一空一切空)三观悉皆荡相。举一假观,中空亦假,(一假一切假)三观皆有建立义。举一中观,空假亦中,(一中一切中)三观当处皆绝待。若知三观祇在一心,则一一观,任运具三(观)也。”
观于一谛而三谛者,《妙宗钞》解释说:“谛观名别,其体不殊,全谛发观,观还照谛。”如上所说,谛观既无别体,唯是一心,则谛、观又如何分别呢?《妙宗钞》解释说:“若欲分别,就三因说,性三(因)为谛,修三(因)为观。性了是真(谛),性缘是俗(谛)正是中谛。不是了因,非大真谛。俗中亦然。(即不是缘因,非大俗谛,不是正因,非大中谛),此之三谛,方与三观体性不殊。”修一心三观时,三观是互具的。为何能互具?《妙宗钞》解释说:“盖性三(因)本融,全性成修,此之谓矣。”意思是说,性中缘了正三因,是融通的,修三观时,是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能够互具。《妙宗钞》说:“始于初心,圆修三观,妙观中道。念念双忘,而即二边。念念双照,一心三观,法尔如然。”(天然如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根据中论偈意,《妙宗钞》说:“今修圆观,必先解知能生因缘,及所生法,皆不思议,方于此境,观空、假、中。”此为台宗山家观法正宗,即此一观,遍入诸门。是故十六,无非妙观。
四释无量寿
无量寿者,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佛本无身无寿,亦无量可说。标无量寿,乃是以无量为其量。寿量依身而有,乃有三义(即身、寿、量)故约三义而论有无。所言佛者,究竟觉也。理智既极,始本两忘。无相无名,不可说示。岂得立其身及寿量。但随顺世间,而论三身,而论三寿,而论三量。据究竟觉第一义谛而言,则不可说身及寿量。是故约真谛说,则说无有身及寿量。约俗谛说,则说有身及寿量。不可泥执。
一法身。
法身者,师轨法性为身。有通,有别。通则众生与佛俱师轨法性为身。但九界众生虽师轨法性,而与其相违。(迷法性理故)如人依师,不顺师教。惟有诸佛,从初发心,轨法性而修,直至究竟冥合法性。大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顺法性故, 名法为师。”以师轨法以为其身,故名为法身。
法身寿量者,法身虽名为身,乃非身之身。既非色质,亦非心智。故非五阴(初阴名色,后四即心智)积聚之身;乃非寿之寿,故非命根报得之寿。乃无量之量。故亦无长短延促之量。质言之,强于法性说身说寿说量也。
二报身。
报身者,报即酬报。修行是因,感得妙报之身。《法华经》云:“慧光照无量,久修业所得。”证智德也。《涅槃经》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证断德也。此二果德,酬其修因,故名报身。感报之时,其相云何?乃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即是无上菩提之智与法性相应相冥,如水乳合。亦即始觉合本觉。始觉智与中道法身相冥,无能冥相,为成观故,强名此智为报身。
报身寿量者,由于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与相泯,亦非身非不身。说非身者,非应(身)佛有分齐身。非不身者,非报身(佛)无分齐身。法身非寿非不寿,智既与相泯,亦非寿非不寿。说非寿者,非与应(身)佛同连持寿。非不寿者,非报佛不(无)连持寿。法身非量非无量,智既相泯。亦非量非无量。说非量者,非同应(身)佛有量。非无量者,非报(身)佛无量。强名无量为量。
三应身。
应身者,智与体冥,能起大用。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在。是为应身。智即报身,体即法身,此二冥合,应用无方。(随处应现)喻真金上色,须与水银和,方能涂色。若缺一缘,无涂金用。报智功德,契会法身,随有机处,应身无不往化也。上说报身,但论冥契法身,此即自受用身也。今明应身,有二种垂应:一、以他受用常住应身,应地上菩萨之机而示现。二、以生身无常应身,应同居凡小之机而生。(如此土之释迦示生身)
应身寿量。有常寿及无常寿。他受用常住应身,无分齐身,其寿则常,故无量;生身无常应身,有分齐身,寿则无常,故有量。《妙宗钞》说:“常身无量,通应三土(谓同居方便实报)。无常(身)有量,但应同居。”何以故?《妙宗钞》解释说:“实报机是分证位,能见他受用身。方便土人唯有未破无明的别圆之机,所见佛像,虽比地上菩萨殊胜为差,然不是生身无常应身,悉是报佛。”十方诸佛,佛佛道同。应身化被物机,各示两量。随逐物机,或长或短。如弥陀现长,释迦现短。《大智度论》说:“此间阎浮恶故,释迦寿应短。馀处好故,佛寿应长。”《涅槃经》说:“西方去此三十二河沙,有无胜国,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佛寿则现长。
上辨三身,法身是本有,报身约修成,应身论现往。《妙宗钞》说:“须知报应二种之修,性德本具。虽是性德,修相宛然。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三一冥泯,思说莫穷。若法报应各论,则非并一,若言性具,则非别异。若作并别一异之解,即违圆常法体。总之,即一而三,则非纵。即三而一则非横。非纵非横,不可思议。释名竟
二辨体。
名为能诠,体为所诠。《妙宗钞》说:“今辨此名所诠之体,欲令学者因筌(鱼笼)得鱼,寻名显体。今之辨体,虽在一法,一必具三,(即一体三义)故明体礼、体底、体达三义。虽论三法,但是法身中三(义)。”
名是假名,体是实质。一切名下,皆有其质,此经以实相为其正体。何谓实相?《妙宗钞》说:“诸法当处不生不灭,非有非空,(非有,离一切相。非空,即一切法)无能无所,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此等相,名为实相。”此实相法,何人不具,且为诸法所依。若论证知,唯有诸佛。《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实相不离现前一念,《妙宗钞》说:“应知实相全体照明,称为真心,亦名本觉。觉体遍故,诸法皆实。若指其要,不离现前分别之念,念即本觉,觉即经体。”我等修观,即以此觉心,观于依正,一心三观,妙观之宗,于此建立。故知不离现前一念之实相,即是本经之正体。
一切大乘经,皆以实相为印。印即符印,亦名印信,有印定之义。大乘一法印,小乘三法印,其相如何?小乘三印:无常、无我,此之二印,印于生死;寂灭一印,印于涅槃。小乘涅槃,与生死异,所以分别印之。所说符此,则可信受是小乘经,非魔外说。大乘一印,即一实相。以二种生死(分段、变易)三德涅槃,其体是一,究竟真实,义符于此,则可信受是大乘经,非小乘、非魔外说,所以唯实相一印印之。
今此经能说之人,所观依正,四土净秽,其性不二,故以一实相印为经正体。体既知矣,欲明体德,须论三义:
一体礼。初约礼义,明法身德。语云:礼别尊卑,意崇君父。法身至极尊贵,犹如君父。《妙宗钞》说:“故君父体,即是法身。诸佛所师,万法朝宗。(万法所依)体非修证,理绝言思。欲使标心,强称贵极。斯是本觉,非寂非照。亦是法性,非深非广。第一义谛,名为法性,法身德也。(若识此体)令修观者,以此体德,体(会)彼依正,一一贵极,成妙宗矣。”
二体底。次约底义,明般若德。般若真空,即是中道。般若德是诸法底,亦名本源。佛以观照般若,观于诸法,证此智体,故云穷底。《妙宗钞》说:“然法性甚深,无有底际,云穷底者,佛以无底际智称性而证,义言穷底。……以此底义,辨于经体,则彰法性甚深第一义空,名般若德也。(若识此体)令修观者,以此体德,穷(究)彼依正,一一到底,妙宗成矣。”
三体达。次约达义,明解脱德。俗谛不离中道。解脱德是一切法自在之体。《妙宗钞》说:“若识此体,则于诸法,通达自在。(犹言不为境所转)前明底义,以观照般若穷实相底。今明达义,以文字般若,说实相种种名也。以达义辨体,则彰法性无量如来藏义,名为真性解脱德也。令修观者,以此体德,(了)达彼依正,一一无壅,成妙宗矣。”
三明宗。
宗谓宗要。此经之要,在修心妙观,感于净土。心观,即是一心三观。前在释名中,已经详说,今则唯论感土之相。净土有四: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四土各分净秽。五浊轻重为因,感同居(土)净秽。体、析、巧拙,修观为因,感有馀(土)净秽。次第、顿入,修观为因,感实报(土)净秽。分证、究竟,证果不同,感寂光(土)净秽。《妙宗钞》说:“五浊轻,感同居净者,如修五戒十善者四教凡夫,皆能令五浊轻薄,感同居净。而修圆观,能令浊轻,感同居土依正最净。如此经说,地观已去,一一相状,比于馀经,修众善行,感安养土,其相天殊。言体、析巧拙不同,感有馀(土)净秽相者,析观感秽,是藏教人。体(空)观感净:通教但空体、别教次第体、圆不次(第)体,生彼(土)俱感净相。圆人最净。言次第、顿入感实报(土)净秽者,若论实证,此土唯圆圣所居,别初地与圆初住,证虽同,(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称实感报。但别人三观次第而修,致所感土异于圆人(一心三观而修),故须约顿、渐分其(土)净秽。言分证、究竟感寂光(土)净秽者,唯约真因对圆极果而分(土)净秽,(真因,指分证,极果,指究竟 )别唯断十二品无明,寂光(土)犹秽,圆人须断四十二品,名究竟净。今谈究竟(净),意(在)成行人修心妙观也。”
初释同居土。同居,约人。净秽,约土。就是说凡人圣人同居秽土,(娑婆秽土也)凡圣同居净土,极乐净土也。凡是带业往生凡夫,圣分权、实。始证为实,应来(应迹来居)为权。次于泥洹者,泥洹,即涅槃新译名,生安养者,烦恼调伏,(其乐)近于涅槃,故名为次。皆正定聚者,此土博地凡夫,属邪定聚;发心修行未不退者,属不定聚;得不退者,属正定聚。若生安养,不论高下,五逆罪人,临终十念得往生者,亦得不退,故云,皆正定聚。弥陀经云,生彼皆得阿鞞跋致。(十方)同居净土中,极乐当其上品土也。《妙宗钞》云:“若依今经十六观门圆妙修者,通惑(见思惑)纵存,生于彼土,常睹胜相,如此土华严诸大乘会机所见也。”
次释方便有馀土。修方便道,断四住惑(见惑一住,思惑三住。)故曰方便。无明未尽,故曰有馀。《妙宗钞》云:“九种行人,合生彼土。藏二,(阿罗汉、辟支佛)通三,(已办地,支佛地,菩萨地)别住、行二,既修空假,(尚未修中观)皆方便道。别向、圆信二,所修虽实,犹居似道。(无明未破,犹居相似位)判属方便。”小乘虽云同入法性,而执法性,体类虚空。子果若忘,永无身土。(灰身灭智故)大乘法性,体具色心,子果若忘,身土广大。至于彼土利钝之机,修观感土净秽之相若何?《妙宗钞》云:“若在此土已修中观,生彼则利,佛乃为说不次法(顿法)。若在此土未修中观,佛乃为说次第法(渐法)。利根所见,同彼实报(土)故名为净。钝根所见,相劣于上,故名为秽。”
次释实报无障碍土者,行真实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妨碍,故言无障碍。此土纯菩萨所居,无有二乘。以次第、顿悟三观为因,感此土实报净秽之果。《妙宗钞》解释云:“行真实道者,圆人从初(发心),别人十向,能于诸法,称实观中(道)。中理今开(指破无明)即感妙报,色心不二,毛刹相容,(指小大不二,如于一毫端,能现宝王刹)纯是法身大士所居。尚简圆似(尚非圆教人相似位能居)况七方便(即藏教三贤位及四善根位)。
次释常寂光土。前三(土)属事,故从居人修断因果立名。此土属理,故从本体三德立名。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分证(所居)名秽,究竟(所居)名净。
此经以修心妙观为能感,四种净土为所感为经宗。有人认为欲感实报、寂光二种净土,须用圆三观(即一心三观)至于有馀净土,但用修体空观,同居净土,但用事行,不须三观,此说不然。何以故?《妙宗钞》解释说:“偏空、体法、种种事行,虽是二种净土(同居、方便)之因,非此经的示宗致 。因此经本为韦提厌同居秽,求同居净,故谈妙观,观彼依正,那得辄云不须三观,(怎说不须用三观)三观若成,粗垢(见思)先落,非有馀净(土),更生何处?岂有馀净(土),非(不须)妙观耶!须知正为生同居净,故说三观。良由观妙,能破三惑,不独感于同居净土,随其惑断浅深之处,自然感得有馀等三(土)。如病须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能轻骨。身安喻生同居净(土)轻骨可喻感上三土。只是一药,效乃深胜。如一妙观,能净四土。《大乘起信论》说:“初心修行大乘正信,惧此土不常值佛,信心退失,乃教求生极乐世界,令观彼佛真如法身,毕竟得生,住正定故。”(若)非圆三观,岂照法身,那得谓(怎能说)极乐因,唯(用)事善。”明宗竟。
四论用。
用者,力用也。宗是自行所修之法,用是利他所施之法。
力用者何?生善灭恶也。《妙宗钞》云:“行者应知体、宗、用三,别明三法。乃从一性起于二修,体是法身,所显性也。宗是般若,能显智也。用是解脱,所起力也。二(般脱、解脱)虽修成,须知本具。一(法身)虽是性,全起成修。故非纵横,不可思议。二德(般若、解脱)在性,全指惑业,即性具善恶二修。今体(达)逆修既全性具,当处融妙,乃化他德。故以此二(般若、解脱)为经宗、用。用遍一切,(谓能善、能恶)非无恶用,以顺性故,生善灭恶。”若偏论灭恶,须施功力。偏论生善,在于德用。《妙宗钞》说:“斯是一往(说法)若二往(犹言二面)说,力用、功德,皆能灭恶。力用、功德,皆能生善。须知灭恶,(能)极至阿鼻。生善,理合至于妙觉,方是本经力用、功德。”欲灭恶,必须断除恶因,方免恶果。若生极乐,永灭恶因恶果。《妙宗钞》说:“所言灭恶,须灭恶因,方除恶果。不除三毒众苦之本,纵暂免苦,终非永谢。今明化他,修净土观(指十六观)则令诸恶因果俱灭。惑纵不断,生彼(土)不起,故能永灭恶因恶果。以要言之,此经力用,灭五住因,除二死果。恶之重者,莫过五逆。五逆是业,从于上品烦恼而起,招无间苦。此经大力(用),能灭此等极重三障,即生净土。为何此经力用能灭五逆重罪,无间苦报,往生极乐净土?《妙宗钞》解释说:“若此三障,体非三德,何以能无间转为极乐。从极钝根(指五逆而言)且论十念生(极乐)最下品,若从利根(指有往因者)非不能上之八品。以其五逆,体是寂光,故可于此净四佛土。”故此经以灭恶生善,往生净土为其力用。论用竟。
五判教相。
教是圣人被下之言。相是相状,览而可别。约五时、二藏、渐顿而示其相。
初约五时判。此经于大小乘中,属于大乘。经中虽亦有频婆证小(须陀洹)内容,然非此教正所被机。今从正为韦提希等宣说净土观,尚非通别二教所知,岂是小乘。于五时中,是第三方等时也。
二、约二藏判。(声闻藏,菩萨藏)此属菩萨藏摄。
三、约渐顿判。若约化仪论顿渐者,华严属顿,三时皆渐。(阿含为渐初、方等为渐中、般若为渐后)经在方等时说,故非化仪之顿。今经称顿者,乃于化法,以圆为顿。如韦提夫人,一闻佛说,即证无生法忍。《妙宗钞》说:“且无生忍位。别在初地,圆在初住。别教凡夫,须经无数劫,方至此(无生忍)位。唯有圆教(人),即生可入。若将结(判)益,判教偏圆,最为明显。是故今文就其当机(指韦提夫人)证位定之,是顿非渐。”判教相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题解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途其身。诸璎珞中,盛蒲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上,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及三万二千名菩萨在一起,其中文殊师利菩萨为佛的上首大弟子。当时,作为摩揭陀国首都的王舍城里,有一个名叫阿阁世的王太子,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 教唆,捉拿了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并把他关闭在七重禁室中,不许诸位大臣前往探望国王。
《观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此观经一部之内。先作七门料简。然后依文释义。第一先标序题。第二次释其名。第三依文释义并辨宗旨不同教之大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
我亲自听见佛这样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郊的耆阁崛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弟子在一起。与会的菩萨三万二千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那时,王舍城里有一太子,名叫阿阍世。王子听信了狐朋狗友调达的教唆,监禁了父王频婆娑罗。将他关押在七重禁闭深严的室内,准备将他活活饿死。王子勒令诸群臣不得近前,使他们不能够探望频婆娑罗大王。
序 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
观无量寿经讲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核心,讲述了16种观想念佛法,是学佛同修乘佛愿力,往生净土的详细攻略。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九品往生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该经十六观中的第十四、十五、十六三观,详细介绍了三辈九品往生的情况。其中,十四观讲上辈往生,十五观说中辈往生,十六观是下辈往生。同时,又根据各自行业(善根)的差别,每一辈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观无量寿经》一卷,又名《观无量寿佛经》,省称《观经》。南朝宋朝畺良耶舍翻译。作为“净土三部经”之一,《观无量寿经》通过佛对时韦提希宣说西方极乐净土,庄严美妙,修持者如若行善持戒,按照“三福”、“十六观”的修持方法,口称或心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可生时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受种种乐。唐朝善导大师概括此经要妙,说是
《观无量寿经》又称《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佛观经》、《无量寿观经》、《十六观经》。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观(16种观想方法)。
《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观经》广说往生净土之十六观法,并明九品往生之因行果德。《观无量寿经》主要说的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观想往生净土,有十六个方法。这十六个方法,你也可以全部一起修,也可以只修其中的一个。只要一个修成了,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全部修成了,同样也可以往生净土,不过品位比较高而已,这一点
王舍城的太子阿阇世,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发动宫廷政变,将他的父亲频婆娑罗王囚禁在七重密室之中,并断绝供给饮食。王后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沐浴清净后,用奶油、蜂蜜,和着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用衣服遮覆。并在宝冠璎珞空心之处盛满葡萄浆,秘密探视大王。
我们知道,经典的名称,往往揭示了经文的核心内容,对于全经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说的这部经,全名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其中,“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是单就这部经来讲的。“经”字是通题,通于每部经典。别题又分二重能所:第一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第二重能所,“观”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
《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非但不相妨碍,且能相得益彰。首先,对于持名念佛的人来说,若不了解《十六观经》所讲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道理,求生西方净土的信心就容易退失。信心既动摇,愿行也会随之而退。
这个《观经》的发起的因缘就很有戏剧性了,描述了王舍大城一场宫廷政变。就是频婆娑罗王有个儿子叫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结为好友。那提婆达多就是跟佛作对,他就想取代佛来作新佛,他就挑拨阿阇世王子跟他父母的关系,要他废掉他的父亲,作新王,这样就出现新王和新佛的新格局。那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并没有起这个念头,还真的就是提婆达多的教唆。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
一、前言 《观无量寿经》的纲要,善导大师分为「定善」与「散善」,最后又说:「上来虽说定善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全经大意归于称名。依此,法然上人《选择本愿念佛集》第十二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 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
《普贤行愿品》全名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其中“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
《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共包括10品: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和付嘱。
所谓的供养或者布施,那么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财供养,有法供养。那么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供养的时候,说到一句最关键的话叫做“法供养最”,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所以,无论是如说修行供养啊,利益众生供养啊,摄受众生供养啊,代众生苦供养啊,勤修善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师:你现在还在生啊?师父过去讲了这么多,你有没有听进去?徒:听进去了。师:那你怎么“有所住而生其心”,这样不行啊!徒:为什么?怎么办?师:你受用就不行。谁在受用?受用是以无我为主,如果有我在受用,就是我知我见,这叫生灭见。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僧莎诃(娑婆诃)”,翻译过来就是,即说咒曰:“去吧,去吧,向彼岸去吧,全向彼岸去吧。”“菩提”,就是“觉悟吧”;“娑婆诃”,则是“祝福你们”。
善士问:《金刚经》中说佛陀是不可以去描绘的,没有相,但佛七期间,为什么要观想佛陀?法藏法师答:《金刚经》上面所提的不以音声见我,不以色见我。若以音声跟色相来见我,那就是是人行邪道。不能证如来,不能见如来。那个是就众生执著什么才是佛。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大般若经》六百卷,又称《般若经》,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唐朝玄奘翻译。这是有关佛教般若类经典的汇编之著,所以卷帙浩繁。当年玄奘法师西域取经,取来此经本子有三种,后来进行翻译,碰到疑问,便就三本互校,殷勤省覆,择善而从,然后落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