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信 第五卷
念佛正信说
夫唯心乐国普遍十方。自性弥陀圆融一智。妙应于色声之境。流光于心目之间。就中反妄归真。直下背尘合觉。昔我法藏发弘誓。启极乐之玄途。故佛世尊指西方示韦提之妙域。是乃广长舌覆而同赞。诸余经尽而独留。盖以利生之喜舍心增。应化之慈悲量大。教分九品乃别开方便之门。观明一心。实径直还源之路。圣凡际会如久客归于家乡。感应道交似稚子投于慈母。昧斯至理触类皆迷。信此圆谈事无不达。况复慈光愿摄佛力难思。顺水乘船不劳自力。推门落臼岂有他哉。有愿必迎无机不被。舟石可济狱火顿消。菩萨声闻生彼者无量无数。前贤后圣得道者可捡可寻。[賏*鳥]鹉频伽尚有法音演唱。蜎飞蠕动悉蒙教化恩慈。圣境非虚佛言不妄。何乃爱河浪底沉溺而不忧。火宅焰中焚烧而不惧。密织痴网。浅智之刃莫能挥。深种疑根。泛信之力焉能拔。遂即甘心伏意幸祸乐灾却诽清净之邦。贪恋烦恼之世。焦蛾烂[爾/虫]自处余殃。笼鸟鼎鱼翻称快乐。皆由善力微而业力胜。信根少而罪根多。是以三界茫茫四生扰扰。尽贪生而兀兀孰解知归。悉逐业以悠悠。不求出要。过去生死却石难穷。未来轮回芥城何尽。匪夙生之有幸岂得遇于斯因。击鼓开囹圄之门宜应速出。逢舟济沉沦之难讵可迟疑。敬顺金文善随佛学。不闻不解者可痛可伤焉。矧兹五浊恶世四面火焚。惟佛一人力能救援既闻妙法宜植净缘。一念信诚万德因种。思齐先哲希悟真常。普皆如说奉行尽心顶礼信受
断疑生信
经云。得为人难。六根完具难。生中国难。值佛道难。兴信心难。盖尝论信之难兴者。缘有其疑也。不断其疑何由生信。故金刚经云。正信希有。法华经云。以信得入。王龙舒云。佛为人医王能救一切病。不能救命尽者佛能度一切人。不能度不信者。盖信者一念之真诚也。若人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知此身随心念动。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色身坏时惟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处不到。所以一念信心念佛。求生净土则必到净土。况吾佛世尊诸大菩萨。又有本誓愿力接引往生乎。或问之曰。今有一生持戒念佛。临终不得生净土者何也。答曰。此盖信力不深。行愿之有亏也。兼不曾发菩提之大心。又不曾断十恶之邪行。虽曰修行未尝言行相应。虽曰念佛未尝净念相继。既无真实之功。焉得净土之报也。净名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六祖坛经云。心中若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求生难到。不断十恶之心何佛而来迎。请大师故。见世人不务净心只是口念佛名。于其心外求佛妄想执着。而不自净其心。心造诸恶是谓自丧其佛。又何更别求佛哉。所以道迷即众生悟即佛也。圆通法门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盖忆念者是心念也。信心清净。信行愿俱备也。楞严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十恶化为十善。六识化六神通。所以正信心中忆念佛名。净念相继自性弥陀现前。此感彼应临命终时。安得不见佛而生净土乎。凡修净业者。当信佛之言。而行佛之行。心口既不相违。因果决然不昧耳。若也闻而不信信而不行。由画饼之不充饥也。心既无信则生疑谤。既兴疑谤则自昧其心。自昧其心则净土远之远矣。故香山周居士。述慈照莲宗忏序云。导师者化物有方诲人存理。以深信为能入破诸阐提。专念佛为行门令心不乱。加菩提愿心为根本度脱众生。备此三者乃极乐佛土上上品之可登。毗卢果海流流而易到也。又云。此事人人本具个个圆成。无信行愿三字因兹沦坠。呜呼凡为人者。不在福德不在尊贵。不在聪明不在相貌。但具信行愿者。乃生净土之资粮也。四料楝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是约远也。若一念信心念佛即到西方。是约近也。故云亦近而亦远在人之信愿。信不隔丝毫疑而生死转。又云。从是西方过迢迢十万程。资粮若具足何愁去不成是也。所以道信为万善之首。信为百行之宗。华严以十信为成佛之始。法华以正信为入道之门。五根以信根为先。五力以信力为最。是故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历代祖师。修诸功行具大愿力入佛境界成就菩提。未有不从这个信字而入也。鸾法师遇留支观经。即焚仙经。而修净业岂不是这信字也。白侍郎行也弥陀。坐也弥陀。不出这信字也。苏学士佩带弥陀画像。行坐随身。言是西方公据者。盖亦不出这信字也。张善和一生杀牛。临终自见地狱相现。遇僧教令念阿弥陀佛。念未十声见佛接引往生净土。即脱地狱。岂不是信得及而致然耶。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信能长养诸善根。信能超出众魔路。信能得入三摩地。信能解脱生死海。信能成就佛菩提。嗟乎今时斋人信持戒而不信念佛。信奉佛不信往生净土。是皆自失其大利也。谅哉人天路上以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今有欲快乐人天而不修福。欲出离生死而不念佛。是犹鸟无翼而欲飞。木无根而欲茂。奚可得哉。凡我同盟切须深信诸佛所说。真实非虚。脱苦良方无如念佛。专修净业期出轮回。时不待人慎勿疑悔。可谓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劝发信心
夫阿弥陀佛者。诸佛中尊四生之父。归信者灭罪河沙。称念者得福无量。凡欲念佛要起信心。若无信心空无所获。是故肇法师云。是事如是者信之相也。是事不如是者不信之相也。夫信为入道之初宗。智为究竟之玄术。诸经首称如是者信也。后曰奉行者智也。故弥陀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此是释迦本师劝信处。又云。汝等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此是六方诸佛劝信处又云。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即见佛。此是往生论劝信处。又云。信者顺之词。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此是肇法师劝信处。又云。念佛法门不问道俗。不论男女不拘贵贱。修此法者唯要信心。此是大行和尚劝信处。问曰。既言信者未知信何法门。答曰。信意者信凭经中佛说念佛定生净土。信念佛定灭诸罪。信念佛定得佛护。信念佛定得佛证。信念佛临终定得佛来迎接。信念佛不问众生。同信之人皆得往生。信念佛往生定得不退地。信念佛生净土。定不堕三恶道。所以劝信念佛。受此法持此念。则往生净土必矣。故大行和尚遣念佛人。心唯信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口惟称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身惟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是以大行和尚以此念佛法。劝人生信心也。又喻云。信心者犹如深栽果树。根深故风吹不动。后着果实济人饥渴。念佛之人亦复如是。要由深信得到西方。若无信心空无所获。是故经言。十住菩萨一起信心念佛之后。纵遇恶缘宁舍身命不退信故。维摩云。深信坚固犹如金刚。法珍普照如雨甘露。念佛三昧从深信生。君看净土恒沙佛。尽是当年正信人
天竺慈云式忏主往生正信偈
稽首西方安乐刹 弥陀世主大慈尊
我依种种修多罗 成就往生决定信
住大乘者清净心 十念念彼无量寿
临终梦佛定往生 大宝积经如是说
五逆地狱众火现 值善知识发猛心
十念称佛即往生 十六观经如是说
若有欢喜爱乐心 下至十念即往生
若不尔者不成佛 四十八愿如是说
诸有闻名生至心 一念回向即往生
临终不能观及念 但作生意知有佛
此人气绝即往生 大法鼓经如是说
一日一夜悬缯盖 专念往生心不断
卧中梦佛即往生 无量寿经如是说
昼夜一日称佛名 殷勤精进不断绝
展转相劝同往生 大悲经中如是说
一日二日至七日 执持名号心不乱
佛现其前即往生 阿弥陀经如是说
若人闻彼阿弥陀 一日二日若过等
系念现前即往生 般舟经中如是说
一日一夜六时中 五体礼佛念不断
现见彼佛即往生 鼓音王经如是说
十日十夜持斋戒 县缯旛盖然香灯
系念不断得往生 大弥陀经如是说
若人专念一方佛 或行或坐七七日
现身见佛即往生 大集经中如是说
若人自誓常经行 九十日中不坐卧
三昧中见阿弥陀 佛立经中如是说
若人端坐正西向 九十日中常念佛
能成三昧生佛前 文殊般若如是说
我于众经颂少分 如是说者无穷尽
愿同闻者生正信 佛语真实不欺诳
佛既显言易往生 幸各正信无疑惑
天台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叙
夫四果之明不能测如来之奥。十地之圣不能穷极果之妙。矧兹凡夫生无慧目。陷三界有必固之妄。指净土谬难转之疑。疑之于身知五蕴之未灭。疑之于心知万惑之未遣。疑之于行知六度之未济。由漂沈未济之行。期济于已济之域。在于其己犹惑之。况他人哉。此物情难信为道俗所共疑也。隋智者大师心兴物冥。智将神会。乘时翼教异迹由着。因其所异考其所证。不知其三贤之人乎。十圣之人乎。其为应正等觉妙神化于难思乎。盖亦思之不能知也。但大师念定总持昭晣行业期生净土。间无容发发大师之所有。存者其十疑之文乎。然其文远取诸经。近取诸论。去就其意以取诸传。无离经以备事。无饰辞以增巧。审辞达意。能极九品之所生。乃见大师之用心也。见大师之心者。其于净土之有疑。所谓高天无云群星列彩。经纪之所相殊。躔次之所相异。粲粲然无一而隐者也。予得其文载念能仁所称净土者。累焉诸佛证而成之者。或舌相以覆大千。或潮音而演梵说。余虽陋学不得以相辉映乌可无言哉。故于论首略陈一二以罄予所怀。虽辞肤理浅不足起大师之化。在其先佛证成之义且有归矣
无为杨提刑直指净土决疑序
大愿圣人从净土来。来实无来。深信凡夫往净土去。去实无去。彼不来此。此不往彼。而其圣凡会遇。两得交际者何也。弥陀光明如大圆月遍照十方。水澄而清则月现全体。月非趣水而遽来。水动而浊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故华严解脱长者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亦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阿弥陀佛。此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净土无欲非欲界也其国地居非色界也。生有形相非无色界也。一切众生未寤正觉处大梦中。六道升沈未尝休止。诸天虽乐报尽相衰。修罗方嗔战争互胜。旁生飞走啖食相残。鬼神幽阴饥渴困逼。地狱长夜痛楚号呼。得生人趣固已为幸。然而生老病死众苦萦缠。惟是净邦更无诸苦。莲苞托质无生苦也。寒暑不迁无老苦也。身无分段无病苦也。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上善人聚无怨憎会苦也。花严闶痴浔κ苡梦耷蟛坏每嘁病9壅湛占盼拊炭嘁病1?糜星橛??蛏?2蛔〖琶鸱嵌?艘病V钦丈?赖貌煌俗?欠卜蛞病H?绲慈弧F┤缢囊崆鹆昕涌哺?嗨??O?肿杈?胛?蛄耗擞锌袢嗣月贰S诖硕袷搠西饶蘸ΑT泳拥侗??稹;蚴鄙吮┓缢???枥鞔萆遑柚?怯蚩梢员痈病R?骋路?椿虺渥恪8适苁强嗖磺蟀怖帧S蟹鹗湾仁谴蟮际ΑV盖寰煌潦前怖止?N蘖渴俜鹗蔷煌潦Α6?钪谏?羯?送猎蛭拗钅铡2晃胖?吖炭砂Я?R嘤猩剖糠⑷?中摹2磺笊?哂瓤舌迪АR辉弧N岬背?鹪阶妗>煌敛蛔闵?病6?弧4Υ?跃煌廖鞣讲槐厣?病H?弧<?质ビ颉N冶卜卜虿荒苌?病7蛐泻N蘖俊F障驮讣?滞臃鸸?淇铡N?ΤP蘧煌痢J?饺缋从泄闵嘀?蕖J?狡腥?型???摹J宰遭饬渴胗胫钍ァN讲蛔闵?吆纹渥云墼铡V寥缌?妥媸σ病@阗ぞ?性ぜ侵?摹L烨捉套谝病N蘖柯塾星笊??省4榷魍ㄔ奘壮剖?ぁV钦呶隼砻鞅缡?伞1私陨险芫????N讲槐厣?吆纹渥月?铡;鸪悼擅鹬凼?簧颉O只?ㄕ吣?跤谡咆浮J?疃??ごΑH氲赜?吣?儆谛劭 T偎斩?っ钜颉J廊隧┯任幢厝舸恕N讲荒苌?吆纹渥云?铡0阒廴?辆?啤5?雍推腥?史稹N蠢粗谏?T坪蔚眉??街罘稹7鸾塘钅畎⒚滞臃稹<醇??街罘稹1???啤K?街谏?盼蘖渴偃缋疵?D酥聊芊⒁荒罹恍拧;断舶?炙?猩聘?叵蛟干?斯?摺K嬖附陨?貌煌俗?4私苑鹧砸病2恍欧鹧浴:窝钥尚拧2簧?煌痢:瓮量缮?W云圩月?云?毫榱魅肼只厥撬??獭K氖?嗽赶の?壬?R皇??弁?橄的睢R荒罴刃乓淹吨钟诒Τ亍V谏葡嘧识ɑ??诮鸬亍N汩?谒逦笕弦沙恰<词绷??媒馔训馈Nㄐ木煌磷孕悦滞印4蠊饷髦芯鑫弈?隆>鲆芍钫咄趺糁偈汤芍?嘁病??鸵汕榫冻?诺亍F湓匾?甲钗?晟蟆8前惭???绲家病H舻潜税吨酃炭赏?@凑呶式蛩寡晕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欲令利益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离苦因获安乐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我灭后五百岁中。能于日夜六时依法。受持此陀罗尼神咒法门者。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陀罗尼法悉皆成就。今我念报世尊恩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大金刚须弥卢峰楼阁。安住大金刚三摩地。以大金刚庄严劫树。于大金刚池宝莲花光照。金刚沙而布于地。于大金刚加持。金刚道场天帝释宫殿。以俱胝那庾多百千庄严大金刚师子之座。说法神通处。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入一切法平等出生萨婆若智。与八十四俱胝那庾多菩萨众俱。皆是一生补处。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