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赞法花传 第四卷
蓝谷沙门慧详撰
修观第四陈南岳禅慧思隋天台山释智顗唐天台山释智璪
释慧思。俗姓李氏。武津人也。少以慈恕。知名闾里。尝数梦梵僧劝令出俗。骇悟斯瑞。辞亲入道。所投之寺。非是炼居。乃感神僧训令斋戒。奉持守素。日惟一食。不受别供。周旋迎送。都皆杜绝。年登三十。在一空泽。立志诵法花经。诵之始半。忽有潜流漂涨。处处淹渍。没所坐床。及至身半。俄有遍体浮肿。不堪动运。乃立誓而言曰。我于此经。必有缘者。水当消灭。疾亦当差。如其无缘。水有重益。即于尔夜。水遂减耗。身疾亦愈。即停此处十年。诵经闭目。便见释迦弥勒来为说法。时睹远近山陵。坦无高下。若敛念诵经。其七卷诸品。行句字义。历然睹见。后移往陶丘山。山前诵经之处。甚多林木。俗人遇有侵伐。即感癞病。祈请还差。又于一夏。行法花忏。唯行及坐。胁不至床。夏竟。叹曰。吾一夏勤苦。空无所获。方欲放身。倚凭绳床。豁然开朗。心意明彻。证入法门。未敢自信。试读大智度论初卷。即便心悟。一不遗忘。兼识言下之旨。如是遂读通一百卷。并能诵记。明解义味。自后诵念之暇。多讲释论及法花经。思知齐历告终。乃托身陈国。即入衡岳花盖峰下。立寺行道。初见一捕鸟人。掘地施弶。乃往告云。浅掘浅掘。伤我髑髅。入地未深。遂得白骨一具。捕人怪异。请问殷勤。思乃答云。我已二生。居此峰下。诵法花经。舍身于此。前身骸骨。并已消亡。今生见者。乃是第二身耳。所止庵舍。野人所焚。遂显疠疾。投诚归忏。既受草室。持经如故。其人不久。所患平复。又梦梵僧数百形服瑰异。上坐命曰。汝先受戒。律仪非胜。既遇清众。宜更翻坛祈请。师僧三十二人。加羯磨法。具足成就。后忽惊悟。方知梦受。自斯已后。勤务更深。由此苦行。得见三生所行道事。又梦弥勒弥陀说法开悟。故造二像。并而供养。又梦随从弥勒。与诸眷属。同会龙花。心自惟曰。我于释迦末法。受持法花。今值慈尊。感伤悲泣。豁然觉悟。转复精进。又以道俗福施。造金字法花。琉璃宝函。庄严炫曜。功德杰异。大发众心。又讲此经。随文造书。莫非幽迹。后命学士智顗。代讲金经。至一心具万行处。顗有疑焉。思为释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意尔。未是法花圆顿旨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后夜一念顿发诸法。吾既身证。不劳致疑。顗即咨受法花行法。三七境界。难卒载叙。每年。陈主三信参劳。供填众积。荣盛莫加。说法倍常。神异难测。或现形小大。或寂尔藏身。或异香奇色。祥瑞乱举。临将终时。从山顶下半山道场。大集门学。连日说法。苦切呵责。闻者寒心。告众人曰。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花三昧。方等忏悔。常坐常行者。随有所须。吾自供给。必须利益。如无此人。吾当远去。苦行事难。竟无答者。因屏众敛念。俄然命尽。咸闻异香。满于室内。顶烟身轻。颜色如常。即陈太建九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春秋六十有四。然而身相挺特。能自胜持。不倚不斜。牛行象视。顶有肉髻。异相庄严。见者回心。不觉倾伏。又善识人心。鉴照冥伏讷于言过。方便诲引。行大慈悲。奉菩萨戒。至如缯纩皮革。多由损生。故其徒属服章。率加以布。寒即艾衲。用犯风霜。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惟斯南岳慈行可归。所著四十二字门两卷。无诤行门两卷。释论玄随自意安乐行次第禅要三智观等。五部各一卷。并行于世
释智顗。字德安。姓陈氏。颖川人也。有晋迁都。寓居荆州之花容焉。即梁散骑益阳公起祖之第二子也。母徐氏。梦香烟五彩。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弘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梦吞白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师曰。白龙之兆也。及诞育之夜。室内洞明。信宿之间。其光乃止。内外胥悦。盛陈鼎俎。遂火灭汤冷。为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门曰。善哉儿德所熏。必出家也。言讫而隐。宾客异焉。兼以卧便合掌。坐必面西。年大已来。口不忘啖。见像便礼。逢僧必敬。七岁。喜往伽蓝。诸僧讶其情志。口授普门品。初契一遍即得。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因潜大贤山。诵法花经。及无量义普贤观等。二旬未浃。三部究竟。又诣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受业止观。思又从道于就师。就又受法于最师。此三人者。皆不测其位也。思每叹曰。昔在灵山。同听法花。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顗乃于此山。行法花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心缘苦行。至是真精进句。解悟便发。见共思师处灵鹫山七宝净土。听佛说法。故思云。非尔不感。非我莫识。此法花三昧前方便也。又入[泳-永+((厂-一)*臣)]州白沙山。如前入观。于经有疑。辄见思来冥为披释。尔后常令代讲。闻者伏之。即往天台。于寺北花顶峰。独静头陀。忽大风拔木。雷霆震吼。魅千群。一形百杖。吐大声叫。骇畏难陈。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烦痛。如被火烧。又见亡殁二亲。枕顗膝上。陈苦求哀。顗又依止法忍。不动如山。故使强轻两缘所感便灭。忽致西域神僧告曰。制敌胜怨。乃可为勇。文多不载。自后广流禅慧。学者如林。当时名匠。伏膺相繁。陈隋二代帝主后妃。咸受归戒。供施殷积。后往石城寺。于佛前。将就来报。施床东壁。面向西方。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时有欲进药者。答曰。药能遣病。以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所遣。年不与心合。药何所留。智晞往日。复何所闻。观心论内。复何所道。纷纭医药。累扰于他。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世相如是。不足多叹。便令唱法花经题。顗赞引曰。法门父母。慧解由生。本迹弘大。微妙难测。辍斧绝弦于今日矣。又索香汤漱口。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教。四无量。六度等。有问其位者。答曰。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旨问孔蹶者访路(云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内位耳。又敕维那。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唯长久气尽为期。云何身冷。方复响磬。世间哭泣着服。皆不应作。且各默然。吾将去矣。言讫。端坐如入定。而卒于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也。灭后依于遗教而殓焉。至仁寿末年已前。忽振锡披衣。犹如平昔。凡经七现。重降山寺。一还佛垄。语弟子曰。案行故业。各安隐耶。举众皆见。悲敬言问。良久而隐。所著。法花疏。止观门。修禅法等。各数十卷。顗。东西垂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余人。写经一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躯。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纪。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沙门灌顶。侍奉多年。历其景行。可二十余纸
释智璪。俗姓张氏。清河人。晋室播迁。寓居临海。祖元秀。梁仓部侍郎。任临海内史。父文怀。陈中兵将军。璪受经之岁。言无虚发。行不惭人。亲里乡邻。深加敬爱。年登十七。二亲俱逝。便投安宁寺慧凭法师。以为弟子。逖闻智者轨行超群。为世良导。即泛舸丰流。直指台岫。伏膺受道。乃遣行法花忏悔。第二七日初夜。忏讫。还就禅床。始欲安坐。仍见九头龙。从地涌出。上升虚空。明旦咨白。云此是表九道众生。闻法华经。将来之世。破无明地。入法性空耳。又陈至德四年。永阳王伯智。作牧仙都。延屈智者。来于镇所。璪随师受请。同赴稽山。九旬坐讫。仍即辞王。往宝林山寺。行法华三昧。初日初夜。如有人来摇动户扉。璪即问之。汝是何人。夜来摇户。即长声答云。我来看灯耳。频经数过。问答如前。其寺内。先有大德惠成禅师。夜具闻之。谓弟子曰。彼堂内。从来有大恶鬼。今闻此声。必是鬼来取人也。天将欲晓。成师扣户而唤。璪未暇得应。便绕堂唱云。苦哉苦哉。其人了矣。璪即开户问意。答云。汝犹在耶。吾谓昨夜鬼已害汝。故此嗟耳。成师以事咨王。王遣数十人。执仗防护。璪谓防人曰。命由业也。岂防护所加。愿诸仁者。将领还城所。启王云尔。防人去后。第二日夜。鬼入堂内。槌壁打柱。周遍东西。堂内六灯。璪即灭五留一。行道坐禅诵经。坦然无惧。于三七日中。事恒如此。行法将讫。见一青衣童子。称赞善哉。言已不现。虽值此二缘。心无忧喜。隋大业元年。驾幸江都。璪衔僧命出参。引入内殿。御遥见璪。即便避廗。命令就坐。种种顾问。便遣通事舍人卢正方。送璪还山。为智者。设一千僧斋。度四十九人出家。施寺物二千段。米三千石。并香苏等。前后凡经八回。参见天子。并蒙喜悦。供给丰厚。以贞观十二年。卒于寺。春秋八十三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欲令利益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离苦因获安乐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我灭后五百岁中。能于日夜六时依法。受持此陀罗尼神咒法门者。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陀罗尼法悉皆成就。今我念报世尊恩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大金刚须弥卢峰楼阁。安住大金刚三摩地。以大金刚庄严劫树。于大金刚池宝莲花光照。金刚沙而布于地。于大金刚加持。金刚道场天帝释宫殿。以俱胝那庾多百千庄严大金刚师子之座。说法神通处。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入一切法平等出生萨婆若智。与八十四俱胝那庾多菩萨众俱。皆是一生补处。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