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文殊师利巡行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尔时世尊于日脯时从自房出在外宽处。大众围绕恭敬供养而为说法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于彼一切五百比丘行住之处次第巡行。遂到长老舍利弗所。见长老舍利弗独在一处端身而坐入禅思惟。尔时文殊师利童子既见长老舍利弗已。而语之言。大德舍利弗汝入禅耶。长老舍利弗言。如是文殊师利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为未寂静欲令寂静汝入禅耶。为先寂静何所寂静。汝入禅耶。大德舍利弗。汝依何禅为依过去为依未来为依现在为依内外汝入禅耶。又舍利弗。为依身禅为依心禅。长老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我此禅义诸有一切见法乐行。诸有一切心不散乱如是正念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汝得彼法耶。彼法是何法。为见法乐行不见法乐行。长老舍利弗言。文殊师利。不得彼法为有何者法。若见法乐行。不见法乐行。复次文殊师利。如来为彼声闻之人说离欲法。我依彼法如是入禅。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何者离欲法。如来为彼声闻人说。大德舍利弗依而行耶。长老舍利弗言。文殊师利。比丘如是。依过去行依未来行依现在行。乃至依心行。如是等应知。文殊师利。如来为彼声闻之人。说此离欲法。我随彼法依彼法行
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若如是说。依过去行依未来行依现在行。乃至依心。离欲而行如是等者。大德舍利弗。若彼诸法。过去如来无。未来如来无。现在如来无。此法如是无。大德舍利弗。今者云何作如是说。依过去行。依未来行。依现在行。以无法故则亦无依。复次。大德舍利弗。过去如来未来如来现在如来。无人令住无处可住。若无住者依不可得。复次大德舍利弗。若人说言。过去未来现在如来有依不依。如是之人则谤如来。何以故。真如无念亦无所念。真如不退真如无相。复次大德舍利弗。过去真如不可得。未来真如不可得。现在真如不可得。乃至心真如不可得。如是等应知。复次大德舍利弗。更无有法在真如外而可显说。长老舍利弗言。文殊师利。诸佛如来住真如已然后说法。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真如非有。云何如来住真如已而当说法。大德舍利弗。彼法亦无。云何如来住真如已而当说法。如来亦无。何处如来住真如已而当说法。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诸佛如来亦不可得。又此可得不可得法。如是二种皆不可得。如来非说亦非不说。何以故。大德舍利弗。如来无说不可说言。此是如来
长老舍利弗言。文殊师利。当有何人受如是法。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若人不取有为法界不悕涅槃。如是之人能受此法。若人不得过去之法不知彼法。不得未来现在之法不知彼法。如是之人能受此法。若不见染若不见净若无心取。如是之人能受此法。若非我行非无我行非取舍行。如是之人能受此法。如是之人则能知此所说之义
长老舍利弗言。文殊师利为何所知。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此无可说亦无所问为何所知
长老舍利弗言。文殊师利。说法太深。信此法人甚为少耳。文殊师利。阿罗汉人学无学人尚非境界。何况一切愚痴凡夫。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如是如是。阿罗汉人亦非境界。何以故。阿罗汉者无诸境界。阿罗汉者无住无处名阿罗汉。不可得说名阿罗汉。以无说故名阿罗汉。何以故。无为无住名阿罗汉。彼阿罗汉何处境界。阿罗汉者非名非色愚痴凡夫分别名色。阿罗汉者于彼名色不分别知名阿罗汉。阿罗汉者非名分别非色分别。愚痴凡夫亦不可得。凡夫之法亦不可得。阿罗汉者亦不可得。阿罗汉法亦不可得。若不可得则不分别。若不分别则无所行。若无所行则无戏论。若无戏论是则寂静。如是无行亦无戏论。寂静之人则不取有亦不取无。非有非无如是不取。若不取者则无所得。如是之人离一切得。无心离心住声闻法。如是应知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说此法已。时彼五百诸比丘众。从坐而起舍离而去。作如是言。我不用见文殊师利童子之身。我不用闻文殊师利童子名字。随何方处。若有文殊师利童子住彼处者。亦应舍离。何以故。如是文殊师利童子异我梵行。是故应舍
尔时长老舍利弗语文殊师利童子言。文殊师利说此法义。意岂不欲令诸众生知法义乎。文殊师利言。如是如是。大德舍利弗
长老舍利弗言。云何令此五百比丘从坐而起。毁呰戏论诽谤而去。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若此诸比丘如是说言。我不用是文殊师利童子之身。我不用闻文殊师利童子名字。随何方处。若有文殊师利童子住彼处者。亦应舍离。如是说者。善哉善哉。大德舍利弗。此诸比丘善说此语。何以故。以无文殊师利童子故不可得。如其是无不可得者。则不可见亦不可闻。随何方处。若有文殊师利童子住彼处者。亦应舍离。如是说者。如是文殊师利童子住处亦无。彼若无者则不可近亦不可舍
尔时文殊师利童子既说此法。五百比丘闻已回面。既回面已。后向文殊师利童子说如是言。文殊师利说如是法非我能解
文殊师利言。善哉善哉。汝诸比丘。如来弟子声闻之人应如是学。诸比丘。如是法者非识所知非智所知。何以故。法界法尔故。法界如是无念无退。如其彼法无念无退。非识所知非智所知。诸非识知非智所知则非所念。汝诸比丘。如来弟子声闻之人应如是学。若如是学。佛说彼人得最胜法。是世福田应受供养
说此法时彼诸比丘五百人中。四百比丘不受诸法。尽诸结漏心得解脱。一百比丘起于恶心。自身将堕大地狱中
尔时长老舍利弗语文殊师利童子言。文殊师利。仁者说法非护众生。而失如是一百比丘
尔时世尊告长老舍利弗言。汝舍利弗。莫如是说。何以故。舍利弗。此一百比丘堕大叫唤地狱。受一触已生兜率陀天同业之处。以其得闻如是法故。舍利弗。此诸比丘若不得闻如是法门定堕地狱。一劫尽已乃生人中。以其得闻此法门故。应堕地狱一劫受业得为少受。舍利弗。此百比丘弥勒如来初会之中。得作声闻证阿罗汉。得尽诸漏。如是舍利弗。闻此法门所得福胜。非修四禅。非四无量。非四无色三摩跋提。何以故。若不得闻此法门者。则于生死不可得脱。我说彼人生老病死悲苦忧愁。号哭懊恼不可得脱
尔时长老舍利弗语文殊师利童子言。甚为希有。文殊师利乃能善说如是法门成就众生。文殊师利言。大德舍利弗。真如不减真如不增。法界不减法界不增。诸众生界不减不增。何以故。彼唯言语无人可依无处可依非依不依。大德舍利弗。如是不依即是菩提。如是菩提即是解脱。若依法者是则分别。若知非作亦非非作即是涅槃
尔时世尊告长老舍利弗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文殊师利童子所说。真如不减真如不增。法界不减法界不增。诸众生界不减不增不染不净。尔时世尊为显此义。重说偈言
说过去未来 现在世诸法
言说非是义 此非相无相
若相若无相 皆无所分别
随分别故得 分别故无相
若分别有为 则分别涅槃
彼二皆魔业 黠慧如是知
阴入界唯名 不生灭无相
若观察分别 彼则不观察
黠慧不分别 行境界如空
若分别则取 不分别不取
分别取则缚 不分别则脱
若知如是法 彼人名智者
如是人得尽 名不分别智
有智故说智 智说二皆空
若人如是知 彼人名智者
宝满三千界 布施所得福
若人闻此法 其福过于彼
布施持戒忍 神通无障碍
亿劫常修行 不及闻此经
若知此法门 正遍知所说
得闻此经已 一切得如来
如来既说此法门已。十千众生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五百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尔时世尊即授五百比丘佛记。作如是言。汝诸比丘于星喻劫。皆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法华如来正遍知
大般若经者。乃希代之绝唱。旷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诚入神之奥府。有国之灵镇。自非圣德远覃。哲人孤出。则方音罕贸。圆教岂臻。所以帝叙金照。皇述琼振。事邈千古。理镜三辰。郁矣斯文。备乎兹日。然则部分二四。昔徒掌其半珠。会兼十六。今乃握其全宝。窃案诸会别起。每比一部。辄复本以殊迹。各申一序。至如灵峰始集。宏韵首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辨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昔如来于耆阇崛山中。与大阿罗汉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无量等众。演说大乘真经。名无量义。是时天雨宝华布濩充满。慧光现瑞洞烛幽显。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人天得未曾有。咸皆欢喜赞叹。以为是经乃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神妙叵测。广大难名。所以拔滞溺之沉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远莫可涯涘。溯求其源。肇彼竺干流于震旦。
尔时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最后世界名曰最胜。佛号胜帝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菩萨摩诃萨众说大般若波罗蜜多。彼有菩萨名曰胜授。见此大光大地变动及佛身相。心怀犹豫。前诣佛所。顶礼双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缘而有此瑞。时胜帝佛告胜授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从此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时。摩竭王阿阇世欲伐跋只。王自念言。彼虽勇健。人众豪强。以我取彼。未足为有。时。阿阇世王命婆罗门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诣耆阇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礼世尊足。问讯世尊。起居轻利。游步强耶。又白世尊。跋只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强。不顺伏我。我欲伐之。
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非特中国有之。尽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曰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出世间。脱苦趣。为其效也。仁慈忍辱。务明心以立命。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皆在此。利济群生。今时之人。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