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导师说难遇 闻者喜亦难
大人所乐听 小人所恶闻
众生可愍伤 坠老死崄路
野人恩爱奴 处畏痴不惧
世界若大小 法无有常者
一切不久留 暂现如电光
是身属老死 众病之所归
薄皮覆不净 愚惑为所欺
汝常为老贼 吞灭盛壮色
如华鬘枯朽 毁败无所直
顶生王功德 共释天王坐
报利福弘多 今日悉安在
此王天人中 欲乐具为最
死时极苦痛 以此可悟意
诸欲初软乐 后皆成大苦
亦如怨初善 灭族祸在后
是身为秽器 九孔常流恶
亦如那利疮 绝治于医药
骨车力甚少 筋脉缠识转
汝以为妙乘 忍着无羞耻
死人所聚处 委弃满塳间
生时所保惜 死则皆弃捐
常当念如是 一心观莫乱
破痴倒黑暝 执炬以明观
若舍四念止 心无恶不造
如象逸无钩 终不顺调道
今日营此业 明日造彼事
乐着不观苦 不觉死贼至
匆匆为己务 他事亦不闲
死贼不待时 至则无脱缘
如鹿渴赴泉 已饮方向水
猎师无慈惠 不听饮竟杀
痴人亦如是 勤修诸事务
死至不待时 谁当为汝护
人心期富贵 五欲情未满
诸大国王辈 无得免此患
仙人持咒箭 亦不免死生
无常大象蹈 蚁蛭与地同
且置一切人 诸佛正真觉
越度生死流 亦复不常在
以是故当知 汝所可爱乐
悉应早舍离 一心求涅槃
后舍身死时 谁当证知我
复得遇法宝 及以不遇者
久久佛日出 破大无明暝
以放诸光明 示人道非道
我从何所来 从何处而生
何处得解脱 此疑谁当明
佛圣一切智 久违乃出世
一心莫放逸 能破汝疑结
彼不乐实利 好着弊恶心
汝为众生长 当求实法相
谁能知死时 所趣从何道
譬如风中灯 不知灭时节
至道法不难 大圣指事说
说智及智处 此二不假外
汝若不放逸 一心常行道
不久得涅槃 第一常乐处
利智亲善人 尽心敬佛法
厌秽不净身 离苦得解脱
闲静修寂志 结跏坐林间
捡心不放逸 悟意觉诸缘
若不厌有中 安睡不自悟
不念世非常 可畏而不惧
烦恼深无底 生死海无边
度苦舡未办 安得乐睡眠
是以当觉悟 莫以睡覆心
于四供养中 知量知止足
大怖俱未免 当宜勤精进
一切苦至时 悔恨无所及
衲衣树下坐 如所应得食
勿为贪味故 而自致毁败
食过知味处 美恶都无异
爱好生忧苦 是以莫造爱
行业世界中 美恶无不更
一切已具受 当以是自抑
若在畜兽中 唌草为具味
地狱吞铁丸 燃热剧迸铁
若在薜荔中 脓吐火粪屎
涕唾诸不净 以此为上味
若在天宫殿 七宝宫观中
天食苏陀味 天女以娱心
人中务贵处 七馔备众味
一切曾所更 今复何以爱
往返世界中 厌更苦乐事
虽未得涅槃 当勤求此利
学禅之人初至师所。师应问言。汝持戒净不。非重罪恶邪不。若言五众戒净无重罪恶邪。次教道法。若言破戒。应重问言。汝破何戒。若言重戒。师言如人被截耳鼻不须照镜。汝且还去。精勤诵经劝化作福。可种后世道法因缘。此生永弃。譬如枯树虽加溉灌不生华叶及其果实。若破余戒。是时应教如法忏悔。若已清净。师若得天眼他心智。即为随病说趣道之法。若未得通应当观相。或复问之。三毒之中何者偏重。淫欲多耶。嗔恚多耶。愚痴多耶。云何观相。若多淫相为人轻便。多畜妻妾多语多信。颜色和悦言语便易。少于嗔恨亦少愁忧。多能技术好闻多识。爱著文颂善能谈论。能察人情多诸畏怖。心在房室好着薄衣渴欲女色爱着卧具服饰香华。心多柔软能有怜愍。美于言语好修福业。意乐生天处众无难。别人好丑信任妇女。欲火炽盛心多悔变。憙自庄饰好观彩画。悭惜己物侥幸他财。好结亲友不憙独处。乐着所止随逐流俗。乍惊乍惧志如猕猴。所见浅近作事无虑。轻志所为趣得适意。憙啼憙哭。身体细软不堪寒苦。易阻易悦不能忍事。少得大喜少失大忧。自发伏匿。身温汗臭薄肤细发。多皱多白剪爪治须。白齿趣行憙洁净衣。学不专一好游林苑。多情多求意着常见。附近有德先意问讯。憙用他语强颜耐辱。闻事速解所为事业。分别好丑愍伤苦厄。自大好胜不受侵【夌*欠】。憙行施惠接引善人。得美饮食与人共之。不存近细志在远大。眼着色欲事不究竟。无有远虑知世方俗观察颜色逆探人心。美言辩慧结友不固。头发稀疎少于睡眠。坐卧行立不失容仪。所有财物能速救急。寻后悔惜受义疾得。寻复憙忘惜于举动。难自改变难得离欲。作罪轻微。如是种种是淫欲相。嗔恚人相。多于忧恼。卒暴怀忿身口粗【麸-夫+黄】能忍众苦触事不可。多愁少欢能作大恶无怜愍心憙为斗讼。颜貌毁悴皱眉眄睐。难语难悦难事难可。其心如疮而宣人阙。义论强梁不可折伏。难可倾动难亲难沮。含毒难吐受诵不失。多能多巧心不懒堕。造事疾速持望不语。意深难知受恩能报。有能聚众自伏事人。不可沮败能究竟事。难可干乱少所畏难。譬如师子不可屈伏。一向不回直造直进。忆念不忘多虑思惟诵习忆持。能多施与小利不回。为师利根离欲独处少于淫欲。心常怀胜爱着断见。眼常恶视真实言语说事分了。少于亲友为事坚着。坚忆不忘多于筋力。肩胸姝大广额齐发。心坚难伏疾得难忘。能自离欲憙作重罪。如是种种是嗔恚相。愚痴人相。多疑多悔懒堕无见。自满难屈憍慢难受可信不信非信而信。不知恭敬处处信向。多师轻躁无羞搪突。作事无虑反教浑戾。不择亲友不自修饰。好师异道不别善恶。难受易忘钝根懈怠。诃谤行施心无怜愍破坏法桥触事不了。嗔目不视无有智巧。多求悕望多疑少信。憎恶好人破罪福报。不别善言不能解过。不受诲喻亲离憎怨。不知礼节憙作恶口。须发爪长齿衣多垢。为人驱役畏处不畏。乐处而忧忧处而喜。悲处反笑笑处反悲。牵而后随能忍苦事。不别诸味难得离欲。为罪深重。如是种种是愚痴相。
若多淫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嗔恚人慈心法门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若多思觉人念息法门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诸如是等种种病。种种法门治。
大般若经者。乃希代之绝唱。旷劫之遐津。光被人天。括囊真俗。诚入神之奥府。有国之灵镇。自非圣德远覃。哲人孤出。则方音罕贸。圆教岂臻。所以帝叙金照。皇述琼振。事邈千古。理镜三辰。郁矣斯文。备乎兹日。然则部分二四。昔徒掌其半珠。会兼十六。今乃握其全宝。窃案诸会别起。每比一部。辄复本以殊迹。各申一序。至如灵峰始集。宏韵首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辨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昔如来于耆阇崛山中。与大阿罗汉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无量等众。演说大乘真经。名无量义。是时天雨宝华布濩充满。慧光现瑞洞烛幽显。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一切人天得未曾有。咸皆欢喜赞叹。以为是经乃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神妙叵测。广大难名。所以拔滞溺之沉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远莫可涯涘。溯求其源。肇彼竺干流于震旦。
尔时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最后世界名曰最胜。佛号胜帝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时现在彼。安隐住持。为诸菩萨摩诃萨众说大般若波罗蜜多。彼有菩萨名曰胜授。见此大光大地变动及佛身相。心怀犹豫。前诣佛所。顶礼双足。白言世尊。何因何缘而有此瑞。时胜帝佛告胜授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从此南方尽殑伽沙等世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而始。始者无始。然则无生无始物之性也。生始不动于性。而万有陈于外。悔吝生于内者。其唯邪思乎。正觉有以见邪思之自起故。阿含为之作。知滞有之由惑故。般若为之照。然而照本希夷。津涯浩汗。理超文表。趣绝思境。以言求之则乖其深。以智测之则失其旨。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时。摩竭王阿阇世欲伐跋只。王自念言。彼虽勇健。人众豪强。以我取彼。未足为有。时。阿阇世王命婆罗门大臣禹舍。而告之曰。汝诣耆阇崛山。至世尊所。持我名字。礼世尊足。问讯世尊。起居轻利。游步强耶。又白世尊。跋只国人自恃勇健。民众豪强。不顺伏我。我欲伐之。
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者。非特中国有之。尽天下莫不亦然。俄西域生佛。号曰释迦其为佛也。行深愿重。始终不二。于是出世间。脱苦趣。为其效也。仁慈忍辱。务明心以立命。执此道而为之意。在人皆在此。利济群生。今时之人。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