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越生.老.病.死怖。诸比丘。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
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无常及苦.空 非我.正思惟。
无知等四种 及于色喜乐。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欲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欲令利益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离苦因获安乐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我灭后五百岁中。能于日夜六时依法。受持此陀罗尼神咒法门者。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陀罗尼法悉皆成就。今我念报世尊恩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大金刚须弥卢峰楼阁。安住大金刚三摩地。以大金刚庄严劫树。于大金刚池宝莲花光照。金刚沙而布于地。于大金刚加持。金刚道场天帝释宫殿。以俱胝那庾多百千庄严大金刚师子之座。说法神通处。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入一切法平等出生萨婆若智。与八十四俱胝那庾多菩萨众俱。皆是一生补处。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