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经 第二十七卷
向菩提树品下
尔时魔王。即告赤眼夜叉之使。作如是言。谓汝赤眼。汝今见此军众以不。有谁辄欲侵我境界。是时赤眼夜叉之使。即白其王魔波旬言。大王。当知此是释种净饭王子。名悉达多。从彼善生村主女前。犹如牛王。作大音声。向于吉利刈草人边。乞得一把。有一树名羖羊多罗尼拘陀树。渐渐而来。复有五百青雀围繞。以初春月所出可爱一切树木。悉着花果。枝柯自垂。无识诸树。犹尚倾头。低而供养。震动大地。欲向于彼菩提树下
尔时波旬。既见菩萨欲向于彼菩提树下。作是思惟。愿此释种。向余树下。铺草而坐。莫向于此菩提树坐。其心如是思惟念已。告彼一切夜叉众言。汝等一切诸夜叉辈。宜减少许夜叉之众。速往诣彼菩提树下。伏藏而住。慎莫使此释种之子趣向于彼菩提树间。其夜叉等。白魔王言。谨依大王严命所敕。是时夜叉。即便抽减少许人众。去彼菩提树下不远。伏藏而住。其彼魔家诸夜叉众。遥见菩萨欲来向于菩提树时。身体赫奕。犹如金山照耀放光。不可譬喻。其夜叉众。既睹见已。即说偈言
此必千光新日出 威德照耀如金山
怜愍一切诸天人 渐到树王如师子
时彼树林所守护神。即以偈颂报答于彼诸夜叉言
精进禅定及智能 具足一切诸庄严
今渐来至向树王 欲证无上菩提道
诸天及人八部众 思惟如是悉随行
尔时彼诸魔家眷属夜叉众等。闻此偈已。皆悉离彼菩提树侧。星散而走。是时菩萨渐渐来到十六种相功德具满地分之处。何等名为十六种相。所谓彼地劫烧之时。最后燃尽。劫初立时。最在先成
又复彼地。所出诸草。最胜最妙。所谓优波罗。波头摩。拘勿头。分陀利。充足不少
又复彼地。于阎浮提。最在于中
又复彼地。不居顽钝愚痴众生。唯住圣种大福德人之所行坐
又复彼地。无诸坑坎。四面空宽。平整之处
又复彼地。不下不高。清净洪满。犹如手掌
又复彼地。多有诸花。优波罗。波头摩。拘勿头。分陀利。自然生长
又复彼地。悉为一切圣人通知
又复彼地。自然显现
又复彼地。于一切时。恒居圣人。不曾空阙
又复彼地。终无有人能得降伏
又复彼地。名称远闻。所谓师子最高之座
又复彼地。其有心觅。过不能得。所谓若魔魔家眷属
又复彼地。于一切地。最在中齐
又复彼地。金刚所成
又复彼地。所生诸草。正高四指。柔软青绿。如孔雀项。触时犹如迦尸迦衣。颜色微妙。可喜端正。香气芬芳。头悉右旋。往昔有诸转轮圣王。悉皆知闻此可爱乐希有之事。是故恒来往彼观看此之地处
尔时菩萨。临欲至彼菩提树侧。是时其地。自然扫除。清净严丽。香汁涂洒。可喜端正。令心乐观。又无一切砂砾瓦石蒺[卄/梨]棘刺诸恶草等。是时菩萨。初执草行。用于左手。后至树下。即以右手柔软五指。罗网庄严。赤色犹如燕脂所涂。从左手取彼一把草。安稳欲置菩提树下。东面持草。掷于地上。根即向树。菩萨心发如是之愿。我今于此处所坐已。越烦恼海。度至彼岸。时菩萨掷彼一把草至地。犹如[卸-ㄗ+并]中置华。或如河旋。或如万字
尔时菩萨。见自所执草漫掷地自然不乱。有如是等吉祥之相。口作是言。如我今日所掷之草。应乱不乱。此吉祥相表。我在于乱世间中。必定当证不乱之法。菩萨如是掷草铺已。是时彼地六种震动
时欲界主魔王波旬。至菩萨所。而作是言。谓剎利子。汝今不合在此树下铺草而坐。何以故。其此树下。于夜半中。多有无量毗舍遮鬼及富多那夜叉罗剎。数数恒来啖食人肉。今此树北。别有一林。是大仙人所居停处。彼之处所。名曰优娄频螺聚落。可喜端正。人所乐观。汝释子宜至于彼地随意而坐
尔时菩萨。报彼魔王。作如是言。汝魔波旬。可不知耶。我在于山阿兰若处空闲泽中。或在树下。或在冢间。或居林内。夜半安然。心无所畏。又复我今亦非无智。亦复非是。无方便力。非如凡人至于此地。但我久知。往昔诸佛。在此树下无畏之处。得成圣道。以如是义。我故来此
尔时别更有一夜叉。在于魔王波旬右立。时彼夜叉。语菩萨言。汝释种子。今何苦用此树下坐。自外四边。大有余树。汝可速疾移他处去。时菩萨报彼夜叉言。我有心愿。于余树下。不能得成所愿。唯在于此树下。决定当成。余处不得
时彼夜叉。白其魔王。作如是言。大王。今闻彼言以不。更作何事能得彼去。魔波旬。报彼夜叉言。我今唯应种种方便。作勤劬心。断彼不听于此处坐
尔时菩萨。见魔波旬作如是言。铺草而坐。内心思惟。发如是愿。我今坐彼往昔过去诸佛所坐金刚之处。坐已当伏魔王波旬。我今此处坐已。断灭欲瞋恚痴诸烦恼等。我今此处坐已。当证微妙甘露清凉之法
尔时菩萨。所铺之草。其根向内。头皆向外。铺已右繞彼菩提树三匝讫竟。加趺而坐。身心端直。如蛇缠身。卓然不动。口三唱言。我证甘露。我证甘露。我今定当证得甘露。而菩萨心。发于如是弘誓之愿。我坐此处。一切诸漏。若不除尽。若一切心。不得解脱。我终不从此坐而起。有偈说言
菩萨树下加趺坐 如以大蛇自缠身
发于如是弘誓心 事若不成不起坐
尔时魔王波旬。从彼地所。隐身不现。经少时间。即化其身。头发解乱。尘土满身。着粗褐衣。口唇干燥。状若饥渴。手中执持一大束书。速疾而来。向菩萨所。立菩萨前。将所持书。掷与菩萨。口如是言。此一封书是汝释种摩那摩许。遣我送来。此一封是尼娄驮许。此一封是难提迦许。此一封是拔提伽许。此一封书是难陀许。此一封是阿难陀许。自外诸书各各是彼诸释种子。寄与汝来。时一书上。伪抄不实虚妄言辞。作如是语。提婆达多。今在于此迦毗罗城。以受王位。入汝宫内。尽皆纳受汝之妃后。取于汝父净饭大王。系牢狱中。自余叔父白饭斛饭。并甘露饭。一切宿老诸释种王。尽皆驱逐。遣出城外。汝见此书。速疾须来。汝用住彼阿兰若为
尔时菩萨。闻是语已。心发如是三种思惟。因婇女故。发于欲心。而我妃后。提婆达多。实能纳也。因提婆达。起斗诤心。彼实能夺我之国土父王位乎。因释种故。生杀害心。彼等何故。各自惜身。不护我父。菩萨复更如是思惟。世间境界。悉皆无常。秽污不净。念念生灭。无暂住时。思惟一切。皆悉是于破坏之法。生已即灭。如是思惟。便断欲心。发出家心。息诤斗心。起慈愍心。断杀害心。生悲哀心。如是等事。我久弃吐。思惟是已。即发舍心
佛本行集经魔怖菩萨品第三十一上
尔时菩萨。在于菩提树下坐已。时菩提树所守护神。生大欢喜。心意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即解其身所有璎珞。并散头髻。速疾而向于菩萨所。以最胜妙吉祥之事。赞美菩萨。内心殷重。发大希奇。悉命诸亲及其眷属。守护菩萨。恭敬俨然
尔时彼处。四面林木。无问大小。所有树神。各从其树出身。来到护菩提树神边问言。大善树神。今在于汝树下坐者。此是何人。我等由来。未曾闻见。最妙最胜身。为一切诸相庄严。如天中天。作是语已。其护菩提树神。告彼诸树神言。汝诸神辈当知。此是净饭王子。甘蔗种姓。往昔劫初。大众推举。所置立王。世世相承。至今已来。此是其胤。时诸树神。复语菩提守护神言。菩萨树神。汝今真得最大利益大善福业。令汝居处。得有如是胜上众生三界之尊胜妙众生。此之众生。如优昙花难现于世
尔时彼等一切树神。各将沈水牛头栴檀诸末香等。又复种种妙好香花。散菩萨上。散已复散。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举手低头。合十指掌。向菩萨礼。口中各复如是唱言。众生最首。唯愿仁者早成此誓速证菩提。次复四天所居诸天。及四天王。次有无量三十三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等。无量无边。一切诸天。及诸梵天。各将种种天上妙花。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天拘勿头。及波头摩。分陀利等。复持种种末香涂香。如雨而散菩提树上。其菩提树。犹如车轮。周匝遍满一由旬内。种种香花。积至于膝
尔时菩萨。坐彼菩提树下之时。无一蚍蜉蚁子作声。况复大兽。一切诸鸟。亦不作声。假使有风。一切诸树。亦不倾动。当于菩萨坐彼菩提树下之时。净居诸天。心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顶礼菩萨。心内各作如是愿言。众生最首。愿仁此心。早得圆满。速成菩提
尔时菩萨。坐彼菩提树下之时。发是要誓。我不成道。不起此座。是时魔王波旬。内心生大恐怖。即作是言。应此剎利释种之子。欲得除灭我之境界。欲得令我出此境界。若彼胜我在于我前。必教诸人令得涅盘。为诸人说涅盘方便。使我境界当成虚空。而彼即今未得净眼。在我境界。我今须作勤劬方便。令其所行退失起走。而说偈言
彼今若得成菩提 便广为他说正法
即当损耗我境界 众人既得正路开
自然使我境界空 境空我则成寡妇
其今未得清净眼 乃复住我境界中
我应速疾往彼边 先作障碍破其事
犹如河水来未至 逆须预造作桥梁
尔时魔王波旬。具足满一千子。于其中间。助菩萨者。有五百子。商主为首。在魔波旬右边而坐。其中助魔波旬之者。亦有五百。第一头首。名为恶口。在魔波旬左边而坐。时魔波旬。告其诸子。作如是言。汝等诸子。我今共汝。进退筹量。欲取汝等子别意智。共作何计。若为力能降伏菩萨。尔时右边长子商主。说偈白父魔波旬言
若人敢触大睡蛇 复能盘回狂醉象
曾共严炽兽王斗 是乃能伏彼沙门
尔时魔王波旬左边次子恶口。复为其父而说偈言
若人见我心破伤 诸树拔根即倒地
况彼沙门若睹我 而不一气远走藏
尔时右边有一魔子。名为妙鸣。即复以偈白其父言
若人浮渡于大海 还欲饮海悉令干
父王此事不足惊 若见菩萨面可怪
尔时左边复一魔子。名为百斗。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身髆上百臂生 一臂能射三百箭
父王但去莫愁恼 我独能破彼沙门
尔时右边有一魔子。名为善觉。即复以偈白其父言
若其有力如象马 或复毗纽及金刚
人藏宿业忍辱威 彼等诸力不能及
尔时左边复一魔子。名曰严威。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于虚空雨水火 至彼能破比丘身
令彼身如一聚灰 若猛火焰烧干草
尔时右边有一魔子。名为善目。即复以偈白其父言
若使最胜须弥崩 一切天宫殿尽坏
大海诸水皆枯涸 日月从空悉坠来
能使日光冷如冰 天宫堕落到于地
菩萨树下一坐已 未成正觉终不移
尔时左边复一魔子。名曰报怨。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指能执持日月 虚空星宿及诸辰
捉搦彼等一切天 四海水入手掌内
况此沙门一释子 即今捻掷海外边
但速遣此诸军兵 疾向于彼沙门所
尔时右边复一魔子。名为德信。即复以偈白其父言
日月运移不求朋 轮王应化无等侣
诸圣菩萨不假众 独自能破大魔军
尔时左边复一魔子。名求过失。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战斗器仗不过刀 身着铠甲心无怯
如是兵马必能杀 父王莫畏彼沙门
尔时右边复一魔子。名为福德璎珞庄严。即复以偈。白其父言
彼身[革*卬]如那罗延 难可破坏四谛体
忍辱铠甲三脱刀 执智能箭降我等
尔时右边复一魔子。名曰不回。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如好干草火立燃 善解神射箭克中
霹雳拟山便突过 释子见我手必降
尔时右边有一魔子。名曰法身。即复以偈白其父言
有人以彩空中画 作诸众生同一心
月天风神罗网缠 菩萨道场不能动
尔时左边复一魔子。名恒作罪。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饮毒消如人食 指触器仗悉成灰
若不碎彼身如尘 终不畜于此二手
尔时右边有一魔子。名为成利。即复以偈白其父言
三千世界毒满中 世尊观之无怖畏
三毒可畏彼灭尽 我等还宫用斗为
尔时左边复一魔子。名曰贪戏。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将音声过万亿 严饰玉女数百千
于彼幻惑乱其心 令失寂禅受诸欲
尔时右边有一魔子。名为法戏。即复以偈白其父言
彼以禅定法为戏 常入解脱甘露游
用诸摄乐拔众殃 不持五欲以为适
尔时左边复一魔子。名曰捷疾。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力捷疾搦日月 亦能截断劲火风
撮取沙门置父前 如碎麦芒被吹散
尔时右边有一魔子。名师子吼。即以偈白其父言
旷泽无量野干鸣 乃未闻大师子吼
诸兽若闻师子吼 四散奔驰走百方
如是我等一切魔 未闻法王大声唱
各说其意不肯止 至于彼边当自休
尔时左边有一魔子。名曰恶思。即更以偈白其父言
我今恶思愿得彼 其可不见此魔军
彼心真痴无意怀 云何不走起疾避
尔时右边有一魔子。名曰善思。即复以偈白其父言
彼亦非是痴无力 汝等自短乏人情
今汝未知彼善权 后当以智降伏汝
汝等魔子恒沙众 如是才辩满三千
不能损彼一毛头 况复杀害能令起
汝等净心向彼处 口言赞叹身曲躬
莫作怨恶残自兵 彼当必成三界主
如是乃至一千魔子。于其中间。或有助白。或有助黑。各自随心。说其意见
尔时魔王波旬。有一最大兵臣。名曰贤将。时魔波旬。语彼兵臣大贤将言。汝贤将来。随我而行。今此有一释种之子。其欲成就无上菩提。我今共汝。至于彼处。断其道法。勿听得证无上菩提。时贤兵将。即便以偈白其大王魔波旬曰
王所统领四天王 阿修罗王紧陀罗
迦娄罗摩睺罗伽 头戴十指归依彼
况复一切诸梵世 光音广果及净居
地住欲界色界天 悉皆向彼顶礼足
又王诸子智能胜 勇力世间无比伦
心内恒常礼彼尊 王军八十由旬满
夜叉罗剎并诸鬼 虽住地上在王前
心恒念彼无过人 十指合掌头顶礼
魔军千万见彼圣 私以香花遥散之
我见此类相分明 菩萨必胜魔军众
魔家兵马所住处 多有鸺鹠鸲鹆鸣
或复[鸟/木]鸮乌鹊声 驴狐诸畜恶听响
我见彼菩提树下 吉祥诸鸟种种音
凫雁鸳鸯俱翅罗 鸲鹆鹦鹉孔雀鸟
围繞彼圣音微妙 如是胜相彼必强
又魔军众所住营 常雨砂石埃尘土
菩提树下圣坐处 天降种种妙香花
魔众住处地不平 高下坑坎多堆埠
礓石荆棘饶粪秽 菩提树下地周围
金银七宝以庄严 见有如是等类相
智能人辈若有意 见此相已应回还
如是庄严遍地间 必当成就无上道
大王若不随臣谏 如梦所见当不虚
如是仙人不可枨 应回兵众向本处
往昔王触诸仙故 咒焚国土悉成灰
过去有一梵德王 违犯毗耶婆仙意
王有妙园杂花果 咒咀出火悉烧燃
多年彼园草不生 况复树木花果等
世间所有多苦行 断诸恶修梵行时
诸王来悉顶礼足 我等今可还归本
王昔应闻维陀论 人有三十二相明
彼人求道故出家 必断诸缠罗网结
得成无上正真道 眉间即放白豪光
普照十方亿剎中 况复此魔军众等
岂可不能降伏得 王若欲斗不得胜
如彼头顶至极天 诸天千万不能睹
应当成彼微妙果 世间未闻今得闻
犹如须弥及铁围 日月帝释梵天王
夜叉罗剎诸林木 皆向菩提树屈身
无疑此大福德聚 施戒忍进禅智力
历劫以来修此行 今决退散我魔军
如象蹋破诸瓦坏 如诸兽王师子吼
如日翳覆诸萤火 世尊破魔亦复然
师子独散诸兽虫 毒蛇一螫杀多众
菩萨熏修善根力 独自能破我诸魔
尔时魔王波旬。从大臣边。闻此偈已。心生恐怖。热恼不安。身心忧愁。苦恼不乐。惭耻羞愧。不知所为。然其内心。犹怀我慢。不肯回还。亦不逃走。复更语余诸军众言。汝等齐意。莫惊莫怖。莫畏莫走。此乃是我试彼心看。我今美言。更慰喻彼。看其起离菩提树不。莫使如是众生之宝。忽值大殃
尔时魔王长子商主。白其父言。魔主大王。我意不愿父王共彼释迦种子作于怨雠。何以故。若有百千万亿魔众。手执刀剑。来此释边。欲作障碍。终不能作。况复父王。独自一身。父王。但观此释种子。在于此间菩提树下师子座坐。不惊不怖。父王。观此释迦种子。不摇不动
又复虚空无量天众。十指合掌。顶礼于彼。如是诸天。顶礼供养赞叹之时。不曾欢悦。其见父王恶心恶意。欲来屠害。亦不瞋怒。父王。当知假使有人。将诸妙色。能画虚空。设使彼大须弥山王。有一人指能擎。将行此事亦可。或复有人。浮渡大海。得至彼岸亦可。有人最大风神四方吹时。忽然缚着亦可。取彼日月星宿。下置于地亦可。一切诸众生等。合作一心亦可。一切诸众生等。移置诸处。终不可得此释种子降伏于魔。时魔波旬。以偈告其长子商主。作如是言
汝真我怨非是子 更莫将面向我看
汝心今既着沙门 汝宜向彼释子所
尔时魔王波旬。不取长子商主谘谏。告其诸女。作如是言。汝等诸女。各各相共听用我言。汝宜至彼释种子边。试观其心。有欲情不。其诸魔女。听父敕已。相与安庠向菩萨所。到彼处已。去离菩萨。不近不远。示现种种妇女媚惑谄曲之事。所谓覆头。或复露头。或复半面。或出全面。或作微笑。示现白齿。数数顾盻观瞻菩萨。或复以头顶礼菩萨。或仰其头观菩萨面。或复低头覆面观地。或动双眉。或开闭眼。或解散髻。以手梳发。或抱两臂。或举两手。示现腋下。或复以手执弄乳房。或露胸背。现腹臆间。或复以手拍于脐上。或复数数解脱衣裳。或复数数还系衣服。或复数数褰拨内衣。露现尻[月*坒]。或解璎珞。掷着于地。或解耳珰。或复还着。或弄婴儿。或弄诸鸟。或复行步。顾盻左右。或复嚬呻长嘘叹息。或以脚指傍画于地。或歌或舞。或动腰身。或作意气。或复忆念旧时所行恩爱欲事喜笑眠卧恣态之时。或复现作童女之身。或时现作妇女之身。或复现作新嫁女身。或现中年妇女之身。作如是等示现妇人谄媚惑着种种之事。复将香花。散菩萨上。复以种种五欲之事。劝请菩萨。观看其面。观其心情。为有欲心恣态以不。彼今复以欲心。观察我等以不。或无欲心观我以不。彼等魔女。见于菩萨。深心寂定。本来清净。无浊无垢。面目清净。犹如满月从于罗睺阿修罗王手中所出。清净无垢。如日初升。光焰显赫。如融金鋋。清净无染。犹如莲花从水中出而不染着。如火光焰。如须弥山。确然不动。如铁围山。峻嶒高峻。善摄诸根。调伏心意。彼等既见菩萨如是。皆生惭愧羞耻之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大苾刍众。持钵食时诣迦里梨道场。共坐思惟。过去世时有何佛出现。族姓寿量其义云何。如是思已。互相推问而不能知。尔时世尊知此苾刍思惟是事。即从座起。诣迦里梨道场。结跏趺坐。时诸苾刍。头面礼足住立一面。合掌恭敬一心瞻仰。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大雪山顶曼殊师利童子般若崛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俱。皆是大阿罗汉。及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所谓普贤菩萨摩诃萨曼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得大势至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除盖障菩萨摩诃萨地藏菩萨摩诃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摩诃萨及十八金刚十二大天无量八部善神王等无量眷属。前后围绕。
朕闻观自在菩萨誓愿。入微尘国土。拯拔一切有情。离诸苦趣。故说是无量功德总持经咒。世间善男子。善女人。一切众生秉心至诚持诵。佩服此经咒者。种种恶趣。种种苦害。咸相远离。咸得圆融。超登妙道。若此海波沾濡。下风吹触。业释障消。获是胜果。非但耳之所闻。实目之所睹。明效大验者也。若智慧福德之士。
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 尔时灭恶趣菩萨在毗卢遮那佛大集会中。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为当来末法杂染世界恶趣众生。说灭罪成佛陀罗尼。修三密门证念佛三昧得生净土。何以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我前身不可思议福德因缘。今蒙世尊与我授记。欲令利益一切众生起大悲心。能断一切系缚。能灭一切怖畏。一切众生蒙此威神。悉离苦因获安乐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我灭后五百岁中。能于日夜六时依法。受持此陀罗尼神咒法门者。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陀罗尼法悉皆成就。今我念报世尊恩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数。皆是大智精进善巧。证无言法获妙辩才。是处非处不相违反。善调身心具诸解脱。常游三昧不舍大悲。惭愧为身智慧为首。多所饶益如大宝洲。了知诸法善不善相。不著文字而有言说。于真俗门洞达无碍。深明实际不住其中。善能分别而无所受。虽厌生死常护世间。周遍十方有大名称。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伽陀国无垢园中宝光明池。与大菩萨及大声闻天龙药叉犍闼婆诃苏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前后围绕。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大金刚须弥卢峰楼阁。安住大金刚三摩地。以大金刚庄严劫树。于大金刚池宝莲花光照。金刚沙而布于地。于大金刚加持。金刚道场天帝释宫殿。以俱胝那庾多百千庄严大金刚师子之座。说法神通处。一切如来神力之所加持。入一切法平等出生萨婆若智。与八十四俱胝那庾多菩萨众俱。皆是一生补处。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