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十方三世诸佛,在修成佛以前,即修的过程中一定要修菩萨行。先修菩萨行,然后成佛。所以菩萨行是“因位”,佛是“果位”。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其“因位”之时,即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没有不发愿的。菩萨修行如何起步呢?就是要在愿上起步、起行,没有不从愿上起行的。行从愿起,这个愿,有总愿亦有别愿。总愿就是共同的愿,又叫作通愿。比如说我们天天做功课念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道无上誓愿成”等,这是共同的通愿。我们大家及三世诸佛没有不通这个愿的。又比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等等,这个愿也是“总愿”。别愿呢?则是个别的,每一个佛菩萨根据自己不同的因地、环境、情况,以及救度众生不同对象的情况所发的愿,就叫作别愿。比如释迦牟尼佛的五百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等等。菩萨没有不发愿的,他的愿修成圆满了,那就是成佛了。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亦行十二大愿,行满了,药师佛就成了。所以大乘菩萨修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愿,发愿才确定了你学佛的根本方向。如果没有愿就没有方向和根本立场,那么你的修行就将是盲目的。
佛教戒律的一个总精神,特别是大乘的戒,都是从菩提心出发,就是从求觉悟的心、证得觉悟的心出发,这是戒的根本。发愿从菩提心发愿,受戒也从菩提心受戒。如果你的菩提心在的话,你的愿就在,你的戒就在。菩提心不能丢、不能丧失、不能退转,这个菩提心是最重要的。
什么叫菩提心?浅的说是求觉悟的心,深的说菩提即心,是觉悟的心。菩提心最重要的是无我——只有众生,没有自己。所以佛教戒律的精神都是教人无我的,佛教的种种法门也都是教人无我的。
菩提心跟脉的关系。菩提心含有五个内容: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滚打菩提心。本来东密讲菩提心讲三个意思:行愿、胜义、三摩地。藏密把行愿分开了,愿、行、三摩地、胜义、滚打五种菩提心。这五种菩提心跟脉的开发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我们讲愿的菩提心,凡是发大愿的人,他的脉容易张开。如果执著不放,我执很重,他的脉坚而不松,所以开张更不容易。为什么呢?因为十方法界都在一心,拿心境来配脉,比如五方佛配五轮,八大菩萨配心间的八脉,甚至于罗汉、地狱都可以配在七万二千脉上。所以愿菩提心发得越大,脉开张越快。心以下是众生之脉,以上是菩萨之脉。发愿菩提心的人将功德回向众生,所以容易把功德发到以下诸脉。比如向佛祈祷的时候,能够将佛旨传遍六道、法界,都是愿的菩提心的作用。讲以上脉呢,就是中脉向七万二千脉扩张,遍及全身。所以愿心越大,脉越容易张开,能够通一些些微细脉,也比较容易通中脉。我们讲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这是地藏菩萨的本愿,从教义上讲,地藏菩萨的本愿是地藏菩萨的法门,是地藏菩萨的慈悲。如果拿这句话用到脉上来看,我们脉所在地就是众生所在地,你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就是你众生所在地必须先要通达,否则脉不通达很难成功。所以说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比如药师十二大愿、阿弥陀四十八愿都有普度众生,如果愿菩提心不大,那怎么行呢?!当然有人讲,我发愿心大,但是我到现在还没得度呀,我现在还是众生啊。要晓得众生也有三种:
第一种是众生业报所成的众生。
第二种是成佛时转识成智,原有第八识相分类的众生。
第三种是成佛后威德感化应得度的众生。
就第八识来说,一切众生都是佛的相分。若成佛的时候,这所有佛的相分已经度尽,所以释迦牟尼成佛的时候,他已看到所有众生皆可成佛。在密乘来讲,我们肉体的每一个毛孔都是众生,如果度不尽,摄受不全,就不能成佛。一个脉不开,都不能成佛,七万二千脉最后都要开。所以愿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现在学佛的人,比如修净土的,他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也有愿生兜率天,将来在龙华会上能跟弥勒菩萨去修行。这都是愿。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佛法系统里,所发之愿最大的就算地藏王菩萨。因为地藏菩萨是以最大的愿力来度脱这个娑婆世界的六道众生,特别是地狱道里的众生,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地藏菩萨的大愿哪!因此,释迦牟尼佛在涅盘之前,就把他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交给地藏王菩萨。特别是末法众生越来越刚强,越来越难以调伏。这些刚强难伏、刚强难化的众生,要地藏王菩萨以大慈悲、大宏愿的力量,以大方便来救度。所以,在释迦牟尼佛这个法的系统里,代表大愿的是地藏王菩萨。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法系统有几个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在我们中国这四大菩萨有四大道场,就是现在的四大名山。这些菩萨都是跟释迦牟尼佛亲近的菩萨,代表着释迦牟尼佛的一个部分。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全体,跟他亲近的菩萨就代表了他的一个方面。文殊代表大智慧,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同样,普贤代表大修行;观世音代表大悲;地藏代表大愿。有人会问:为什么说大愿地藏王菩萨呢?普贤菩萨不也是代表大愿的吗?如普贤十大愿王是愿中之王,那么为什么说普贤是大行、地藏是大愿呢?因为普贤十大愿王之愿是通愿、总愿,是诸佛菩萨的共同之愿;而地藏菩萨的大愿则是别愿、个别之愿,是每个佛菩萨根据自己情况的不同而发的愿,这个愿在别愿中是最难、最特别、最殊胜的。就别愿来说,地藏菩萨之大愿与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的总愿不同,有区别。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重点是普贤菩萨的法门,但这个重点在释迦牟尼佛法的这个系统里,还是着重于表行;而地藏菩萨是着重于表愿。所以我们要弄清楚,地藏王菩萨在释迦牟尼佛这个佛法系统里是表示大愿的。那么,什么叫愿?刚才讲了,誓愿与欲望有联系也有区别:誓愿不同于欲望,欲望也不是誓愿,虽然它们在本体上是一个东西。比如,我们都愿意自己的父母健康长寿,能够活得好,无病无灾无烦恼,这种希望一般是无条件的;对子女亦然,爱护子女,望子成材等等,这样对父母的敬爱之心及对于子女的慈爱之心都是没有条件的,这就是愿。因为它没有“我”这个因素掺杂在里头,无我的愿望就是愿。有条件的、有我的因素掺杂在里面的,那就是欲望。比如想发财、想功名、想利益、想出人头地等等,有自己的目的、自己的因素、为自己打小算盘的就是欲望。所以愿是清净的,欲望是不清净的;愿是无条件的、无我的,欲望是有条件的、有我的,这就是欲与愿的区别。发愿一定是无条件的、无我的、清净的,才能从愿上起修。否则你就难以起修,方向倒了就不对头了,所以一定要懂得愿与欲望不同。如果所发之愿真正是无条件、无我、清净的,能够清净地行欲,欲就是愿;如果以贪嗔之心、不清净、有我之心发愿,愿就会变成欲。此即清净行欲,欲亦成愿;贪嗔行愿,愿亦成欲。因而行愿与欲望有本质的不同,不要把欲望代替了发愿。地藏菩萨在释迦牟尼佛的大系统里面是表示愿的,这是修菩萨行最根本的第一步。比如,我们拿心来说,一个人的心要深奥,是大智慧;心要凝定,这就是大悲;而心要深广,就是普贤菩萨之大行;但这个心要真正能够动起来,这就是地藏菩萨的大愿。这是我讲《地藏菩萨本愿经》首先要强调的一条。《地藏经》教我们大愿,而发大愿是修行的第一步。我们修学《地藏经》,首先就是要发大愿,这是第一点。
第二,《地藏经》讲了很多关于地狱以及很多关于因果报应、轮回之事,这些事,特别是在今天在现代来讲,很难使人相信。尤其是一些学科学、搞学问的人容易把这些东西看作是迷信。我们现在讲《地藏经》首先要相信它,然而要学这部经并相信它是很不容易的。当时在经中,文殊菩萨就说过,末世众生听了地藏菩萨的事情,他们会不相信。因为地狱、轮回、因果报应对于现代的人来说,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有的半信半疑、将信不信,所以讲《地藏经》的第二点就是教信。
信、愿、行,是往生西方净土的三个资粮。这个信,不单纯是理念上的相信与否,信本身就是一种行为。不光是用思想想念,而是实践它。这个信,是道源功德母——信是学道的根本,是产生功德的母亲。我们能够修道,能够做功德,都是由信里头产生的。道源功德母,即道之本源。学佛的步骤,是信、解、行、证。信仰它,理解它,行即修行它、实践它,证即证得它。而第一步就是信,这个信圆满了,于是信满成佛。所以关键在于要能够真正地得到“正信”。
《地藏经》里讲,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众生难得教化。所以释迦牟尼佛为了隐其无量自在之力,讲地狱、讲畜生、讲饿鬼,讲你若有身邪行就得身邪行报、若意邪行就得意邪行报、若杀生就得杀生报、若邪淫就得邪淫报、若妄语就得妄语报、若两舌就得两舌报、若恶口就得恶口报、若绮语得绮语报、若贪、嗔、邪、奸、悭吝、毁戒、愚痴就得贪、嗔、邪、奸、悭吝、毁戒、愚痴报,如此等等。释迦牟尼佛在《地藏经》中对这些刚强难伏的众生讲果报、讲地狱,都是教人信因果、信轮回、信业力,才能够了脱生死。而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不信业力就难以了脱生死。地藏菩萨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的这个娑婆世界里,发大愿来度这些刚强难伏、难调、难化的众生。因为这些刚强难化、难调伏的众生就是不信。看看我们周围的现实,有很多人就是缺乏信,胆子大得很,什么都不怕,天不怕、地不怕,这是不是大无畏呢?不是。他的不怕,表示了他的无知、他的愚痴。什么都不信,其实就是他的信。正因为他不信,没有信仰,结果就没有真正的精神支柱,自己老是跟自己过不去,烦恼丛生不可终日,就象在活地狱中生活。他的心、他的思想意识被那些活地狱中的绳索一道一道地捆着,舒展不开。所以,在现代这个末法时代中弘扬佛法,在世法中来说,就是能使世界和平、社会安定。这里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相信因果。我们自然界,从来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种瓜得豆、种豆得瓜的。哪怕是现代的基因工程,其基因的排列,也还是有规律、有法则的。在道德界,从来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善有恶报、恶有善报,就等于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是错乱,是不可能的。但在现象上,人们往往看不清楚。因为我们视力有限,我们只看到现在这一段,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所以在现象上往往出现了模糊,像一些人做了好事反而得到了恶报,做了恶事又得了善报似的。这是否错了呢?不是。你不能从一时一地一世来看,而应从十方三世来看。因果是丝毫不爽的。所以《地藏经》的第二点是教信,而且是从根本上来讲信。所谓从根本上来讲信,就是从业力上来讲信,这不是迷信。所以《地藏经》中,第三品、第四品、第五品的品名都不一样,第三品叫观众生业缘品,第四品叫阎浮众生业感品,第五品叫地狱名号品。在这里讲业感、业缘都是讲业力上的事情,而业力是佛教的根本教义。我常讲,小乘的根本教义就是讲业力,大乘的根本教义就是讲般若,而业力与般若又是相通的。这是《地藏经》从根本上教我们怎么来信仰的第二个重点。
忉利天宫神通品 第一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
地藏菩萨本愿经 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地藏经译文 自序 记得还在初中时期,我母亲同我姑妈两人学《地藏经》。她们虽然还没摘掉“文盲”的帽子,但是学《地藏经》还是很用功的。遇到经文里边不认识的字或难懂的句子,便来请教我这个“小先生”。我从小受我父亲薰陶,在初中时期已经似懂非懂地看完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的中华书局加注的原版,佛经也看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1 许多人不赞成善男、信女在家里诵《地藏经》的第一个理由(1)误解《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 许多人皆告诫在家居士及一般善男、信女,不能在家里「读诵《地藏经》,原因是一般人误认为《地藏经》是「超渡鬼魂」的经典,《地藏经》中又有「许多鬼神、鬼王……等名词出现」,恐怕在家里读诵《地藏经》时「引鬼入门」,所以多不鼓励「在家人」
地藏经回向文: (合掌)弟子XXX愿以此所诵《地藏经》第(几)部(或念佛菩萨圣号X万声)之功德,回向给弟子(或指定他人)XXX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祈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做主,超拨他们,令业障消除,离苦得乐,往生净土。弟子XXX真心求忏悔。(念三遍)
什么是地藏经?地藏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解)佛在忉利天的天宫里,显起神通来,召集会众。这是本经的第一品。品是经文段落的名称。(释)在我们的头上,第一重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半腰;第二重就是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巅,通俗都叫他做三十三天的。这忉利天的天王,名叫释提桓因,也叫帝释,他从前本是一个平常的女人,这时候有一尊迦叶佛寂灭了,他便发起愿心
如何诵读《地藏经》? 诵经前恭请: 恭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三遍) 诵经中: 1、从“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开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进入正文:地藏菩萨本愿经,连诵 13 品到“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三遍),然后补缺真言和补缺圆满真言,再回向,皈依,结束。其他的真言咒语等可以省略。
《地藏经》中没有谈到什么时间段,晚上不能读。大家总认为这个和鬼神去打交道的,晚上不能读,这是邪知邪见。我们为什么说要弘扬《地藏经》,我们读的时候会有一部分众生在听,但是我们用的是真诚的心,用的是正知正见的正能量,那我们是什么?把地藏法门传给一切六道受苦众生,他们听到这部经以后,也能像我们一样,来如教修行,他们就能
诵《地藏经》的出处是哪里呢?给亡者诵《地藏经》可以让他得到利益,出处就是《地藏经》里面说的。《地藏经》里面说一个人临终的时候,给他念一佛名、一菩萨名,或者诵《地藏经》一字一句,都可以让他得到利益。那是可以的,这个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在助念的时候,就可以不诵《地藏经》,以念佛为主。如果旁边另外一个房间,有人给他诵《地藏经》
还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经时的情景:我一整夜,就把这部经念了一遍,不仅念了一遍经文,我记得当时有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就是那个范古农校正的一部《地藏经白话解释》。我这个人学佛也有点心急,一黑夜就把《地藏经白话解释》看完了,太令人感动了!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样。那一年是1972年,我二十岁。
尊敬的各位学员,时间很仓促,各位呢也很辛苦,应该说,能从世界各地聚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这是缘分。过去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这些人都是有缘——大家同聚会,都是有缘人。五台山呢,是千年的道场,拥有千年的古刹,五台山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我们今天来此是来接受菩萨的度化、净化、感化、摄化。
佛经中常讲善男子、善女人,但在诸经中,对善的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地藏经》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指对地藏法门有绝对信心的人,这些人不但仰慕地藏菩萨的大愿功德,还对地藏法门无比崇仰奉行,即经中所讲的闻名、赞礼、灭罪、获福。
在《地藏经》上说,至心称念地藏王菩萨,或者诵经、礼拜供养地藏王菩萨,会得二十八种利益。所以虔诚地念地藏王菩萨,恭敬地念地藏王菩萨乃至礼拜地藏王菩萨,和虔诚恭敬地诵《地藏经》,功德当然是一样的。但是假如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和念一部《地藏经》,那从数量上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念一声地藏王菩萨一句,而念一部《地藏经》得多少句?所以
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唐朝时期,《地藏菩萨本愿经》传入汉地,以建立地藏菩萨信仰,诵经修善,持诵圣号,超度已逝父母度尽苦难,远离六道,终成佛道,而传播甚广,被称为佛门孝经。据《地藏经》载,过去,有一位婆罗门圣女,其母亲在世时常信邪法,杀生害命,轻慢三宝,经圣女多次劝导,母亲依旧不信,死后堕在无间地狱,受尽苦难。圣女欲救其母,
主命鬼王并没有不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而是一直在努力的阻止恶道鬼神引接亡人,只是亡人并未能依止善导罢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临命终的众生之所以会堕落恶道,根本原因在于业力轮回,即由往昔所造恶业所致,“恶道鬼神的接引”只是亡人堕落恶道的一份助缘而已。也正是由于这种业感因果的必然性,《地藏经》此品才劝令众生信受主命鬼王的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被称为“福田月”,“孝亲月”,“地藏月”,此月中有盂兰盆节,大势至菩萨圣诞,地藏王菩萨圣诞等殊胜吉日。是我们得以藉由供养,修行回向,从而培植福田、报恩孝亲、超生度亡的殊胜良机。敬请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愿以此功德,救拔无量劫中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出离生死轮回,趣入菩提正道。愿命终婴灵,因此
在我们四周围,确实有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众生。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是来求超度的,我们诵经的时候它们就在旁边听经,这是一件好事,不用害怕。它们会护持拥护我们的,将来它们都是我们的护法善神。我们在诵经的时候无论是诵《地藏经》还是《阿弥陀经》还是其他经典,一定要恭敬,要真诚,要专心致志,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得到利益。
佛法中“善恶的标准”并不依“凡夫的心”来评判,而是以佛法的价值观来作为判断、思维的标准。佛法认为,凡夫众生以“有我”之心去造作一切善法,皆不能得到真正解脱。也就是说,凡夫日常所思所为的善,并不一定能够与解脱道相应,这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我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汉传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汉传佛教一个影响深远的宗派——华严宗的理论根据。《华严经》从印度传译到汉地始于东晋,前后经由三次翻译,有三个译本。第一次翻译在东晋时期。公元418年到421年,在建业(今南京)道场寺,有一位印度高僧佛驮跋陀罗,由他主持翻译了六十
《大宝积经》,共一百二十卷,是一部丛书体裁的经集,收在《大正藏》第十一册。玄奘在示寂前一年(663)曾试译过几行,因为体力不支不得不停顿下来。菩提流志从神龙二年(706)开始编译,历时七载,在先天二年(713)完毕,完成了玄奘未尽的伟业。他利用《宝积经》
《圆觉经》,是描述如来境界、阐扬诸法实相、彰显圆满觉性的重要经典,素有『三藏十二部的眼目』之称。经文阐述了一切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显现,每一法都周遍法界,觉性同样也是周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理。指出:众生与佛,觉性平等,没有差异,只是因为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