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释题

地藏经 | 作者:吴信如 [投稿]

《地藏经》释题 下

  《地藏经》的第三点是教“孝”。隋唐时有信行禅师,创立过三阶教。所谓时、地、机,他按时间、地点、人这三个不同情况分为三个阶段,并认为应该用这三个阶段的方法来弘扬佛法,于是就创立了三阶教。后来这个三阶教在唐朝的时候被皇帝禁止了。现在在敦煌就发现有三阶教的著作。三阶教曾盛行一时,它实际上就是尊崇地藏王菩萨、弘扬地藏王菩萨的。但三阶教有个错误,它把“阿弥陀佛”摆在不重要的地位,贬低了“阿弥陀佛”,所以后来它被禁止了,没有行得通。这部《地藏经》从汉译以来,也就是实叉难陀译成汉文以来,有的把它看成小乘经典,有的把它看成密教、密部,这与过去对《地藏经》的解释不多有关。过去的人对《维摩诘经》、《金刚经》做注解的非常多,上百种以至于上千种的都有。而像《盂兰盆经》、《地藏经》的注解却没有几家。如《盂兰盆经》只有两、三家,《地藏经》在近代慢慢开始有人讲了。过去只有清朝的灵●法师曾经作过科判、科注。在灵●法师的科注里边,说释迦牟尼佛是在讲了《法华经》之后再讲《地藏经》,然后再讲《涅盘经》的,所以《地藏经》是在《法华经》之后、《涅盘经》之前讲的;这个《地藏经》是以行愿为宗旨的。但灵●法师这个科判也很少流通,所以人们很少读到《地藏经》的注解乃至于全文。但正是从灵●法师做了科注以后,很多人知道了这么一件事了,就是《地藏经》是佛门里的孝经。这一点,大家慢慢地就会知道了。比如,儒家不是教“孝”吗?还有专门的著作《孝经》。《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但这种说法是从世俗的角度来讲的。《地藏经》的教孝,是佛门的孝,不是凡间的孝,不是教的小孝,不是教的在世的孝,而是教的出世的大孝。因为《地藏经》是讲度地狱的,是讲度亡的,而教孝则跟度亡、跟救度是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第三点。

  第四点和《盂兰盆经》一样,是教施。对学佛而言,佛的整体是一个果地,一般不容易马上领会。学佛是先学菩萨,菩萨表示佛的各个方面。正如前面所讲,通过佛的因地来学佛,这就比较容易学。佛,是能修成的;佛,就是觉悟了的人。人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的肉体,物质方面;一个是思想,精神方面。我们的肉体、物质方面在佛教的密教中来说就是胎藏界,而思想、精神方面在密教中来说就是金刚界。在物质、肉体方面的修行,叫作修福德;在思想、精神方面的修行叫作修智慧。之所以叫福慧双修,就是福德和智慧同时修,所谓福慧双修、悲智双运。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地藏经》是教愿的,愿从哪里来呢?愿出于悲,大慈大悲的悲。愿起于悲,有慈悲才有愿力,慈悲愈大,愿力愈大,愿力愈大,福德就愈大。所谓悲大愿大,愿大福德大。这是就物质、肉体方面来说的。就思想、精神方面说呢?就是智慧。智慧产生威力,慈悲产生福德,这个问题很重要。有些菩萨是表示智慧的,表示智慧有向内的智慧,也有向外的智慧;慈悲也有向内的慈悲,也有向外的慈悲;福德也有向内的和向外的;威力也有向内的和向外的。这样福德和慈悲是一双,智慧与威力又是一双,它们又各各分为内外两部分,于是二四得八,就有八大菩萨,分别表示慈悲、福德、智慧、威力。为什么地藏的愿大?因为他的慈悲也大。所以,在密教中也有把地藏菩萨归为观音菩萨的。观音慈悲,地藏愿大,愿大就悲大,故又能跟观音成为同体。有的也把阿弥陀佛当法像王时的画像,作为地藏王的画像,这也是因为悲心大的道理。本来极乐世界里阿弥陀佛的护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但也有把地藏菩萨、龙树菩萨都划归为阿弥陀佛的护持之内,这都是因为愿大悲大。

  那么,什么叫作悲?悲就是同体。不要把悲当做可怜和怜悯,那样就错了。慈是同等,悲是同体。同等就把万事万物视为平等。这种平等不是单纯有了一个平等的念头,而是使人感到并体验到你与他是真正的平等,这很不容易。什么叫同体呢?就是他有病你亦有病,他有痛苦你亦痛苦,他有困难你亦困难,他的身体有什么反应你亦有什么反应,这就叫同体,这也才能有真正的悲,这同体也才是真正的。不同体,又怎么度众生呢?因而,同等是没有条件的,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比如对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有人性的人来说,一般都愿意自己的父母兄弟健康长寿,而不愿他老苦病死。假使你能把对父母兄弟的那种孝及慈爱之心扩大,推广到自己的父母妻儿以外的其他人身上,那样你的愿就大了。大乘行菩萨道的人,他晓得轮回不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是真实的,所以他是冤亲平等,不但不记恨、不记仇,看到记恨自己的人,又安知不是前世的父母兄弟呢?在大家尚未了脱之前,在这个轮回里头,芸芸众生中有的是我们的今生父母,有的是我们的前世父母,有的或是我们的来世父母。这样就看出众生跟我们同体。我们的父母不是一世父母,而是无量劫的父母,就是经常讲到的七世父母。这里的七不是表示一二三四五六七的七,而是讲无量数的七。七是一个周期数,七世父母就是无量劫数以来的父母。真正的大悲、大孝,不是对自己一家人或这一世父母是孝子,而是对六道众生来说你都是孝子,这才是孝子,是大孝。

  把这个末世的教化重任交给地藏王,在《地藏经》的最后一品中就是讲的这个。假使我们能够跟地藏菩萨一样去度化众生,跟地藏菩萨一样来行大悲,这样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境界。这就是“同体”啊!跟地藏的本愿一样,就是与地藏同体,就走入了地藏的境界里面去,与地藏共同行愿。

  地藏菩萨怎么行愿的?在他的因地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修福报。为什么地藏菩萨有这么大的愿呢?我们一看经书就知道了。他在过去很远很远劫之前,看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相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他想,佛相怎么这么好?佛的相好庄严就是佛的福报、佛的福德。我们现在的末世众生,特别是中国的这些群众百姓,太穷太苦了。现在改革开放了,生活好些了,但是我们还未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贫苦的状态。就说知识分子吧,智慧方面有一些,福报方面就浅一点。我们都是这样,叫作慧多福少,缺福,福报少。有病的人、身体不健康的人也是没有福报,多病多劳都是没有福报。地藏王菩萨是从修福报来发愿的,这些随着我们讲课的深入会逐渐清楚的。就修福报、修智慧来说,现在有好多学佛的人,对佛法的求知欲很强,想多懂得一些,多理解一些,这些都是好的。但是往往是从空的方面去修的多,而真正从不空的方面、从实实在在的方面去修的少。为什么呢?象我们在座的就很不容易了,你真正叫他磕个头、烧个香,他就发憷,觉得这会不会是迷信呢?而他不觉得,正是这种烧香磕头,这个礼拜,是“行”哪,它不是愚昧!如果你不懂得烧香磕头为什么,那就另当别论;你如果晓得烧香磕头为什么,你再去烧,那么你就不仅仅懂得它的理,而且去行,就不是迷信愚昧,而就是行!行,才能得福报;不行,光是在想的方面做,就是得着点智慧也是空花狂慧。没有福报的智慧,是空的。当然,光有福报没有智慧,这个福报也是庸俗的,不是清净的。但就《地藏菩萨本愿经》来说呢,它的重点在修福报方面,而修福报最重要的是上供下施,是施。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第四点是教施。

  上述四点,就是我提的纲,即《地藏经》教愿、教信、教孝、教施。以此提纲交给大家,有个印象。

  何为地藏?地藏的梵名叫“乞叉阿乐迦”,也叫“乞叉底蘖沙”,或叫“叉底俱舍”。梵语“叉底”就是“地”,“俱舍”就是“藏”。我们现在所称的“地藏”,不是音译,而是义译。如般若,就是音译。什么叫地藏呢?《地藏十轮经》里有两句话解释得非常好: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安,就是平安;忍,则是忍辱波罗蜜的忍。菩萨行的六度中就有忍辱度。大乘菩萨行讲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是难得做到的去做,难得忍受的去忍。这个忍,实际上就是哲学认识论上的认。佛说法的时候,经常是一说法,很多人就得道了,证悟到了无生法忍,对无生法得到了、认识了。“地”之安忍不动,我自岿然不动象大地一样;“藏”即静虑,就是安静之境,是禅定;禅定之进入深密,象秘藏。《地藏十轮经》对此有另外一个说法:这个地,讲的是我们的心象大地一样。大地的特点是1.能载,什么都能乘载;2.能藏,什么都能蕴藏;3.能生,什么都能生发。万物都由地生出来,所以地就能载、能藏、能生,这是地之德,是地的根本特点。我们的心象大地一样,能容纳一切,能够乘载一切东西。佛教讲心地为大,就是以地来明心。藏,就是蕴藏,就是储藏在里头,所谓静虑深密如秘藏,此秘藏就是讲三德秘藏。三德,即佛涅盘时,涅盘的三个德相:般若、解脱、法身;或法身、解脱、般若。这叫三德秘藏。佛在世时,是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佛涅盘了,全身粉碎,变舍利了。佛去了哪里?涅盘三体:报身变成舍利;法身就无所不在,解脱了;所作皆办,都成了般若。我们知道,人从四大来讲,地水火风,四大和合。我们人呢,又有色、受、想、行、识五蕴。《心经》中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是人,他也是色受想行识,不过他的五蕴跟常人的五蕴不同,他觉悟了、清净了,所以他涅盘之后,色蕴变成法身,释迦牟尼佛变成法身;受、想、行蕴得了解脱,彻底地解脱;识蕴就成了般若,最后智慧成了般若,转识成智,成了最高的智慧般若。涅盘之后是什么形状呢?生之时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死之后,德相即般若、解脱、法身,这就是我们所要明了的三德秘藏。我们常讲人人皆有佛性,同时更深地说,人人都有佛体,即有跟佛一样的身体。人人皆有佛性,也就人人皆有佛体,亦即人人皆有三德秘藏,都应具备般若、解脱、法身。可惜我们没有这样的福报,在佛体上更是差得远,我们凡人的三德秘藏被无明、烦恼所遮盖、束缚住了。所以,对地藏的进一步解释,就是要明白地藏实际上就是我们心地的宝藏,我们的心地是能藏、能生、能乘载、能纳一切的。我们的宝藏藏的是什么呢?就是三德宝藏,就是般若、解脱、法身。我们心中的宝藏就如大地。在我们修学《地藏经》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地藏,我们再来讲什么是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讲的就是关于般若、解脱、法身这三德秘藏在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里头怎样轮回、运转的。他以六道为所观境,以三德秘藏为内容。那么,什么又叫三德密藏呢?就是说看看这个生死轮回最后能不能够了脱。地藏菩萨是真的不信邪的,他就是要叫每一个众生的三德秘藏最后真正地成就出来,不再轮回,了脱轮回,把三德秘藏显露出来。这不是一般的佛性显露,而是要最后成就三德秘藏,使每个众生不但能了脱生死,而且能够成佛、能够涅盘,显出三德秘藏。所以地藏菩萨本愿之大,在密教里叫作悲愿金刚。

  《大日经》里讲,每个菩萨来的时候,如果你真正有修行境界的话,你都会有感觉。这个感觉是不同的:比如日藏菩萨来,你就能看见他头顶上显着的太阳;月藏菩萨来,就看得见月亮;虚空藏菩萨来,你就会感觉到万物虚空;而地藏菩萨来,你又有什么感觉呢?那就是很重很重,地心引力不知加了好多倍,你想拔也拔不动。所以每一个菩萨来的情况都不一样,心境也不一样。经文上说,如果是菩萨聚会的话,真有修行的人看到地藏菩萨来时,除了感觉到自己身体沉重以外,都会看到手里捧着如意宝珠。这个如意宝珠不是一个,而是三个,这三个宝珠就是般若、解脱、法身,并放射光芒。地藏菩萨以六道为所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之中,所以大家要记住,这是与其他菩萨不同的特点。释迦牟尼佛对诸菩萨赞颂的时候特别说地藏菩萨悲愿深重,经文上讲:“过诸菩萨”,他超过了其他菩萨。这就是地藏菩萨。下面我讲地藏本愿。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