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欲过患
人之大患在于有身,有了身体就有不调顺的时候,风寒、病痛,这些感觉很令人困扰。但是,还有另一样最大的困扰,也是一样很大的过失,就是生死之间勘不破。
学佛者,绝对要认清六道轮回的存在,知道生生死死苦不堪言!而佛陀的教育,就在生死迷茫中,为我们指点迷津,使我们突破人生,解脱六道。人生的过患莫过于五欲,心中满是欲念的追逐,以致招来许多苦患灾难,一切的一切,无不都是起于五欲。
《八大人觉经》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首先就警惕人人「五欲的过患」。
「五欲」——财、色、名、食、睡。「过」就是错误、过失的意思。贪着五欲的结果,往往打乱了人生的规则,使人犯下许多过失与错误,一念偏差造成终生的遗憾。许多世俗人认为,人生当然应该尽情享受,就因为贪着「当然的享受」,反而堕落五欲而不自拔,看看社会上多少人铤而走险,为了贪欲断送自己的前途,也毁灭他人的家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尤其近来常听到走极端的人格,发生忧郁症、躁郁症、精神错乱等等病态,比较激烈偏激的人,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有的人忧郁在心,变成伤害自己,常常传出自杀、跳楼的事件。
有一位壮年人,独力赚钱维持家计,偏偏工作不顺遂,就借酒浇愁,又染上赌博恶习。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他的太太跟着他,贫困加上心灵的苦闷,对于先生日渐脱轨的行为很不能谅解,就向先生提出离婚要求,孩子归属先生。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先生心情愈来愈恶劣,要改掉恶习却很困难,加上经济压迫,还有孩子抚养的问题,他突然把心一横,先灌孩子毒药,然后自己上吊自杀。
诸如此类的例子,现代社会层出不穷,原本小康的家庭,因为经济转变谋生困难,自己的心又没有照顾好,结果就是行为脱序,家庭感情破裂。更严重的,想不开,心理状态开始产生毛病,最后杀人、自杀,亲手毁灭了自己的家庭。
这就是一念贪,为了生活无法安贫守道,就容易出问题。另外也有很多经济型犯罪的情形,看起来事业做得很大,一个个连锁公司不断扩充,实际上却是买空卖空,吸收很多人辛苦储蓄的钱,一段时间后就恶意破产,一夜间,多少家庭的希望,投入的辛苦钱全都化成泡影。结果又有多少夫妻感情破裂,多少家庭走上自杀的路?这都是因为贪财。
「名」也一样,放眼天下,为了争名夺权,多少国家动乱不安?所以说来,财与名真的是困扰人生,也造成灾祸不断。
再来是「色」,医院里常接触到这样的个案,男女之间为了感情问题一时想不开,服毒、跳楼、自焚都有,很多都是为情为色。
又看看现代人吃的文化,常听到台湾人一年可以吃掉几条高速公路,这种比喻应该也不为过。现在很多人家里都不开伙,三餐外食,这要增加多少花费啊?从前的人,一个家庭算「一口灶」,一口灶的意思,就是每天有米下锅,这口灶生起火来能煮饭煮菜,这才是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
从前日本有一位天皇,有一天,他站在宫城上居高临下,观看清晨的东京。
天刚亮时,家家户户应该冒起炊烟,准备生火煮饭,奇怪的是天皇往城外看出去,竟然没有看到任何一家的烟囱冒出烟来。看了很久还是一样,只看到家家户户都有人出门,要开始一天的工作,却没有一丝炊烟。
天皇就问随身的大臣,到底是什么原因?大臣回答:「近来景气不佳,全国人民面临贫穷的边缘,所以老百姓都把早饭节省下来。其实人民连午饭的米粮都欠缺,哪还有早饭呢!」天皇听了很惭愧,为什么会让老百姓这么贫穷呢?这一切都要归罪于我,是我照顾人民不周到。
当天,天皇就发出一道命令,全国人民可以有三年的时间不必纳税。人民听到这个大好消息,一下子民心大振,都卖力地为家庭的生活而奋斗。
三年后,天皇又站在同样的位置看过去,清早的东京,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开始冒烟了。天皇很欢喜,就对身边的大臣说:「看,每一户人家都生起火来,人民都有早饭可吃了。」大臣就说:「这是托天皇的福,因为您的仁慈,让人民不必纳税,大家为了感恩都十分认真,现在家家户户都很富足了。」天皇听了很安慰,又下令给老百姓三年的时间储蓄。
人民听到这个消息更加欢喜,感恩天皇视民如子,于是加倍努力,使国家处于兴隆昌盛的地位。所以「民富即国强」,老百姓富有了,这个国家也就强盛,此谓之仁政。
我们吃的东西要节制,对生长食物的大地更要好好保护。近来年全球许多地区干旱问题严重,一向以畜牧业见长的澳洲,也面临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日形窘迫的威胁。当地慈济人实地勘查,汇整资料后,也进一步讨论如何协助依靠农牧维生的灾民。
从他们带回来的影片中看到,真的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尘土,土地上的牛羊都很瘦,肋骨清晰可见,难怪那些赖之维生的灾民无法生存。
想一想,这难道不是人祸造成的吗?全球人口不断增加,现代妈妈大多不喂母奶,小孩子都是喝牛奶、羊奶,大人则是吃牛肉、啃牛骨、穿牛皮。为了因应此一需求,农牧业不断繁殖,砍伐森林种植牧草,水土保持屡遭忽视,动物的排泄物又污染大地,曾几何时,破坏大地的恶果已经回到人类身上。
人祸实在很可怕!所以饮食应该吃得天然。看看以前的妇女把孩子抱到胸前,喂孩子吃母奶,母子天性能够很贴心,人家说「母子连心」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喂母奶好像已经变成过去的名词,现代人不分年龄无不爱喝牛奶、羊奶,看看这片大地为了提供人类食用,需要豢养很多牲畜,这对大地的伤害有多大?人人如果少吃这些东西,对大地就有帮助。
因此,「五欲过患」——财、色、名、食、睡,这个「睡」字指的应该是享受,贪享受、好吃懒做,这种人一辈子都像在睡眠中不得清醒,不肯努力,更不肯付出。
看看前面日本的例子,只要把感恩心提振起来,人人都能努力向上,整个国家就会富裕起来。所以,大家要多多反省,离欲去贪,就能摆脱五欲的牵绊。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
生活中能平平安安,这就是人生最满足的。
食衣住行,要贪求多少物质?房子需要多豪华?其实房子再堂皇富丽,每个人使用到的空间还是有限,地方太大也用不了。常说「屋宽不如心宽」,住的地方干净整洁,能够遮风蔽雨,就是一个安稳的住处。衣服要穿多好呢?几尺布足以蔽体,清爽俐落也就足够了。至于吃的方面,一个肚子其实装得也有限。
这么说来,到底生活中为何而「贪」呢?人与人之间许多明争暗斗,难道不是由贪而起吗?贪是人生的苦源,贪着五欲享乐的人,内心不一定活得踏实喜悦。
所以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同样要「不染世乐」,出家固然要将世俗的欲乐舍弃,就算是在家的世俗之人,同样要尽量放弃不该有的染着。在世俗中生活,一样要好好守持自心,「爱心」,就是爱顾好这一念心,这才是真正的自爱;自爱的人生不染着世乐,守于本分不越规,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们还是要生活,所以出家人就是「常念三衣,瓦钵法器」。佛世时,僧团弟子弃俗出家,保持简单的生活,所有物仅是三衣、瓦钵与法器。「三衣」是五衣、七衣、大衣,根据不同的场合及需求而穿着,因为印度是热带国家,不需要很多衣服,只要有三衣能遮蔽身体、维持威仪,就足够了。
「瓦钵」就是我们的碗,出家人用瓦钵,「钵」又称为「应量器」,佛世时僧团每日外出,沿门托钵以七家为限,乞食一日所需,若是经过七家还不足数,亦自忏悔而止。「法器」则是庄严佛坛道场的器具。
出家生活很简单,三衣、瓦钵、法器,这样就能满足、悠闲地过日子。而世俗之人,到底需要多少物质才能满足?欲壑难填,真的非常辛苦。
在《六度集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佛弟子围绕前后,佛陀就对弟子们说:「一般凡夫都是见财起贪,就算拥有再多的东西,还是嫌不足。」
过去无数劫前,有一位国王名叫和默,他的国土丰饶富庶,风调雨顺,谷稼成熟,金银等矿产也很丰富,拥有一大片取之不尽的资产。但是他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民能和乐相处,人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才是他最大的愿望。
和默王慈心仁爱,平易近人,时常带领大臣出城巡视民情,看到街上士农工商安乐繁荣的景象,是他最欢喜的时刻;如果遇到思想偏差、知识愚惑的人民,就会十分悲悯,一心期盼他智慧开朗,知书达理。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竟然偷取财物当场被抓,送到国王面前。和默王百思不解,全国上下都安分守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就问这位年轻人:「你为什么偷窃呢?」年轻人羞愧难当,向国王坦承:「我真的偷了东西,这是我第一次偷窃,我知道国王教育大家安守本分,但是我实在太贫穷了,饥饿无食,受冻无衣,不得已才会干犯大过。」
国王听了流下眼泪:「民之饥者即吾饿之,民之寒者即吾裸之。」不料国内竟然还有饥饿受冻的人,这就如我自身饥饿、赤裸一般,「该惭愧的是我啊!为什么让人民饥饿受寒呢?」于是大开国库,普施贫困之家,不让人民有缺粮、缺衣的遗憾。全国人民至此更加爱戴和默仁王,并且学习国王慈悲的胸怀,一国上下相率以道。
佛陀说到这里,就对弟子们说:「这位和默王就是我的过去生,累生累世在人间,无不都是在教化众生。」
佛陀在无始劫前,就已经「行慈怀悲」。视众生苦难如同自己受苦,这种感同身受的心就是「佛心」,虽然当时尚未成佛,这种佛心悲愿早已深植心田。
人人皆有佛性,佛在过去生中,生为贫穷人,一样守戒奉道;出生为一国之王,也不贪着世间欲乐,只以天下众生为己任,这就是佛。
至于在家「俗人」,一样有解脱五欲过患,精进佛道的大修者。还记得四十多年前来到花莲,那时居无定处,不知何去何从?收容我的人是许聪明敏老居士,在花莲,人人都称他为给孤独长者,时至今日,只要提到在家居士的模范,就会想到这位老居士。
老居士的居家生活和出家人几无二致,每天早上三点多就起床,做完整堂的早课。他的生活很简单,千篇一律,每天吃的就是豆包、青菜,穿着一套黑色中山装,就是这样简单,衣服也都是自己清洗。
那时老居士也七十多岁了,早晚课从不缺课,平时念佛虔诚,白天还要做事业,甚至许多人有了纠纷,都来找老人排解,哪里有苦难人,他马上伸手帮助,真的是近代的给孤独长者。以当初花莲的环境,老居士的经济应在首富,在这么富有的环境中,却能保持简单纯朴的生活,实在非常难得,所以我一直非常尊重敬佩他。
因此,处在名利地位中,却能够拨开名缰利锁,行于道中,这对一般凡夫殊不容易,如果是决心修行的人就不困难。
过去的释迦牟尼佛身为国王,能在五欲中心不染着,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人,许老居士他做到了。所以学佛应该抱着没有困难的心态,保持简单的心,身体力行佛的教法,这样「虽为俗人」,也能「不染世乐」。
看看慈济人,出门都是穿蓝天白云、八正道或旗袍(按:皆慈济女众制服名,男众为蓝天白云及西装),他们同样也是「三衣」:而且携带慈济人的「随身三宝」——环保碗、筷、杯。你看,这不也是在修行?菩萨游化在人间,他们同样带着他们的「瓦钵、法器」。
总而言之,我们修行、志愿出家,有些人是「身」出家,但是有些人是「心」出家。多少慈济人省吃俭用,就是要去付出、要帮助人,他们身体力行,「心」无贪着,「身」行道法,同样发挥了慈悲智慧。无论是慈济委员、慈诚等等,都是现代的修行者,行在菩萨道中,令人敬爱!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学佛者守志奉道,这是我们的本分事,无论在家出家,佛弟子一定要奉守戒律。出家人守持清规,五戒十善则同为在家居士所奉持,内容均不离身、口、意三业之规范。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出家任重道远,传承佛法,荷担如来家业教化众生,乃是大丈夫事,将相难为。真正的出家人「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梵行」就是清净的志愿,也就是心不染着欲念,志愿广度众生,以慈悲心普化一切。
当然要广度众生,也要先自度,所以需要在一个环境里好好熏陶,接受佛陀的教化,因此有出家僧团的成立。出家人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将佛法应用于社会、人间,使在家人接触了佛法,同样能开启自性三宝,不受世间欲乐的污染迷惑,皈依自性之佛、法、僧,回归清净的佛性。
佛法不离世间法,只要能用心体会,以智慧眼观天下事,无不是清净的佛法,即使是在家人,只要能深入法髓,保持心性清白,一样能识得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
既识得自性三宝,则无论在家、出家,要使佛法得以显发,就要「慈悲一切」。对于这一点,佛陀也说过一则公案——
过去有一位贫穷者,家境贫困,一向靠劳力维生,有一次,一艘商船即将出海,船上的商人就合资雇请这位贫穷者。船行大海,忽然间停在海中央无法前进,海浪又急又大,大家都十分惶恐,商主们也不知如何是好,整艘船的人乱成一片。
回头看看这位贫穷者,态度却安然自在,有人就问:「看你一点都不惊慌,平时一定有什么信仰,请你赶紧为大家祈祷!」贫穷者就对空合掌,行「三自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且忏悔众生共业,发愿守五戒、行十善,甚至发愿将来如果能成佛,誓必度尽一切众生。
贫穷者忏悔发愿后,经过七天的时间,这艘船还是无法前进。当天晚上海神化身托梦,对其中一位商主说:「想要这艘船能移动,除非放弃那位贫穷者,他如果离开,这艘船就能平安前行。」天亮后,梦见海神的商主就和大家秘密会谈,想办法要让贫穷者离开这艘船,但是大海茫茫,如何让他离开呢?
这位贫穷者隐约听到大家秘密商谋,就主动向商人们说:「大家不必再伤神,不要为了我一个人,拖累这么多人和宝贵的货物,只要我离开大家都能平安,那就让我离开吧!」看到贫穷者如此明理,大家也十分不忍,后来就用竹子编了艘简单的竹筏,让贫穷者坐上去。
一阵风吹来,慢慢将竹筏吹离了大船,大家目送着竹筏逐渐消失在远方。
差不多过了半天的时间,船动了,风浪也愈来愈大,一群大鱼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卷起千尺波涛,船翻了,船上的人无一生还。另一方面,坐在竹筏上的贫穷者,已经顺利靠岸。
这位贫穷者就是佛陀的前身,佛陀自无始劫以来,无论身为出家人、在家人,或是以各种形类出现世间,无不都是行于佛道中,不论富贵或贫困,一念道心不曾远离,总是慈悲对待一切众生。
又于过去某一小国,国王身行清白,爱民若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期待人民都能守持五戒善法。
但是国王常入人群观察,发现很多人民表面善良,守戒奉道,暗地里却邪行不受正道。国王心想:百姓虚以委蛇者多,如何选择出身心清白,真正具梵行之人?想了一想,国王下了一道命令,要大臣向人民宣告:信奉佛法、听经、行佛道者,治重罪,当街示众!
告示一出,一些民众马上现出原形,摒弃正法、大张邪教,享乐奢怠为所欲为。
其中有一位在家修行的清信士,看到许多学佛者都不敢再去听经,或表达自己是佛弟子,又看到很多人公开表达不信佛、不听经,不再守持佛戒,一些邪行邪法公然化暗为明,他实在很担忧,国王怎么会发出这种法令?但是他还是信佛虔诚,照样听经闻法,他认为人要懂得道理,就要有信仰,唯有佛法才能让人真正明理,心境透彻清净,所以还是继续他的信仰。
他悲悯众生自投三途,蹈犯五戒、不守十善,在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中轮转,如此一来,必将遭遇种种困难。首先是「获人道难」,堕落恶道要再回到人道就很困难:第二是「处中国难」,虽然处在人道,但要生在有文化有文明的国家很难;第三「六情完具难」,也就是不容易身心皆健康。
第四「生有道国难」,要生在国王行仁政、人民守法奉道的地方不容易;第五「与菩萨亲难」,想要会遇善知识,得到智慧的启发,是可遇不可求:第六是「睹经信之难」,听经或看到佛经,要他从内心生出信心很困难,这就是缺乏善因缘。
第七「贯奥解微难」,要能贯彻很深的道理,从深奥到细微都能贯通明白,这也很难。第八「值高行沙门清心供养难」,要遇到有德行的出家人,而且能以最虔诚的心供养,可说难中之难。再者「值佛受决难」,得遇佛世,由佛陀为我们亲自授记,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之难。
这位清信士认为:自己有幸得人身,这是过去生所造福,更难得的是信奉三宝、得闻佛法,生起坚定佛道的信念,这么多难得而能得,怎能因国王一纸法令而放弃,即使赴汤蹈火、当街示众,我也一样不能放弃。
执法的官员知道有人不肯放弃佛法,就问这位冒死不弃信仰、守道清白的清信士:「为什么大家都放弃了,就算有信仰也不敢表达出来,而你却那么坚持?」清信士回答:「我崇信佛法,对天对地问心无愧,就算国王治我的罪,宁死我也不愿舍弃信仰。」官员就将清信士押去见国王。
国王听执法官讲出经过,心中非常欢喜,忍不住走上前去,诚挚地握住清信士的手:「你就是我要找的人,我一心期待全国臣民皆能奉法行道,但是很多人都只是做表相功夫,一边信佛听经,其实暗地里行邪道。我希望找到真正学佛守志的人替我行教化,所以用了这个法子,终于让我找到你。」国王于是将清信士奉为国相,委以感化臣民守奉正法的重任。
在这段过去因缘,清信士即是佛陀的前身,那位国王则是弥勒菩萨前身。佛陀生生世世化为各种形态感化人民,因此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梵行清白都是我们的本分事。
慈济人有十戒,十戒是现代社会中,个己、家庭、社会都需要的规则,人人只要把规则守好,社会绝对祥和。这同样缘自佛陀的教法。所以请大家平时要多用心!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句话,『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大意是说:一个吃饱饭没事做的人,一定不快乐,日子过得毫无意义。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又有谁会是闲人呢?每个人每天总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状,而他们忙得快乐吗?我看不尽然吧!他们每天放著正事不做,却忙著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我想,这种忙一定会使他们在饱乐之后,感到疲倦与空虚。
一、前言 在众多佛经中,《般若心经》与《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两部很简短又很重要的经典,前者对空慧的了悟与修持极为重要,后者对大乘修行人由出离心、发菩提心直到行菩萨道证菩提,本经都提供重要的开示。因此本人认为大乘修行人都要仔细研读《佛说八大人觉经》,甚至要经常背诵。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么叫“生死疲劳”呢?就是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地轮回,没完没了。就好像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无意义地在那里绕圈,绕着那个磨,来回这么转,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真的很苦,很没意思。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
八大人觉经 题解 《八大人觉经》,通题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历代均入藏。版本较多,但除若干文字有微小差别外,差异并不大。本经文以日本《大正藏》本为底本,并参校江北刻经处版本。 安世高,本名安清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在本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经中以此八事,开导一切众生,觉生死之苦,舍离五欲,修行圣道,从而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经文中不仅讲到了为人处世,而且也讲到修证方法,是指导佛弟子为人处世,精进道业的指南。因此,经文劝佛弟子,应当经常昼夜念诵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陀为了开启众生成就无上圆满正觉而特别讲说的八种证道方法。以使众生通过闻、思、修三种过程,不断地修学自觉、觉他的菩萨行,达到觉行圆满的时候,自然成就『大人觉』。与佛陀讲说其他经典一样,《八大人觉经》也有一个讲说因缘:佛陀一次在向弟子讲经时,持戒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向佛陀请教佛弟子如何修菩萨行。佛陀于是为
《八大人觉经》的讲解到此告一段落了。大家回去多点诵念,多点思维其义,经文内容能够引导你走向正道。而且《八大人觉经》把修行的次第与方法说得很清楚了。大家要记住:经常思维经文的含义,这样的话,你的烦恼也会少很多,这真的是转化自己烦恼的一个好方法。
谈到利益众生,我们会马上想到,他人生病,我们能照顾;他人没有吃穿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能伸手援助,帮忙度过难关。这是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但是这种利益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减轻痛苦,并不能究竟令他人离苦。虽然是暂时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如果能够究竟的令一切众生离苦,得到幸福和快乐,才是真
说到利益众生,是佛弟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事“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其实世间人也讲利益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世间人的利益众生,和佛弟子的利益众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都知道,世间人利益众生的心最恳切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利益,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子女,让子女走最光明的人生之路。
很多人就算不学佛,也都知道《般若心经》,可能也会认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佛经。但事实上,在三藏典籍中,另有一些经论,字数同样不多,甚至有些比《心经》还要少。另外还有一些佛经,字数虽比《心经》稍多,但文字更简易明了,相对而言《心经》反而核心名相太多,不易被普通人领会。今天介绍一部简短佛经《八大人觉经》,希望大家能有一定的收获。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为心多贪欲,也因造成了人生种种的业,这些业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把我们牢牢的绑住,困在六道当中,很难解脱。人的善与恶是平行的。在造福的过程中,也会无意中造业,所以常是苦乐参半,设若善业强盛,就可以上升天道;由于在天道中完全是在享受福报,没有机会可以再修行,也就没机会再造福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于修学来说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缘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说实在话,如果没有深厚善根,怎么能够抵得过诱惑? 诱惑是什么?魔。《八大人觉经》给我们讲的四类魔事。 第一类是五阴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