懈怠堕落,常行精进
学佛能把握时光,思想正确、分秒不空过,这就是精进的人生;精进的方向不可偏差,一点点的偏差,很快就会堕落,无法自拔。
佛教徒的精进,不一定是去寺院拜佛、念佛、诵经,最重要的是「行经」。当然拜佛是表达佛教徒的虔诚敬仰,所以入寺院要虔诚礼拜;诵经则是对佛陀的教育反覆加强印象,深刻了解佛的教法。如果不曾读诵经文,就不知道佛陀曾经说过这么好的话,指引众生正确的方向;修行失去道路就会步步难行。
诵经如同旅行者的地图,有了地图辨别方位,才能指出一条成佛之道,所以读经就像在问路。念佛则在「念得佛心为己心」,因为学佛就是为了成佛,要成佛,就要具备佛的精神、佛的理念,所以佛陀的思想精髓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佛为救济众生而修行,众生的苦难有心灵之苦、有物质之苦,佛陀的教育,就在辅导众生打开迷茫的心灵,转凡成圣,去恶行善。许多边地下贱的众生,生活苦不堪言,天灾、人祸、饥饿交迫,这种共业苦难的地方,需要有爱心人伸出援手,发挥人道精神去帮助。这种爱的力量,就是「佛心」,所以我们拜佛、念佛、诵经,最后一定要去实行。
佛陀在《八大人觉经》的第四觉知,提到两个对比的见解动作——「懈怠堕落」与「常行精进」。堕落的人生就是因为懈怠,如果能看清懈怠堕落不仅损伤我们的生命,更残害我们的慧命,就会下定决心奋发精进,以大勇猛心摧伏烦恼障碍。
有的人能力很好,却不肯好好发挥;有的人则是所发挥的方向偏差,「聪明反被聪明误」,将聪明用错了地方,真的是害人不利己,这就不是上进,反而是堕落了。还有一种人自视甚高却又眼高手低,普通的工作不屑去做,天天等着理想的机会从空而降,一定要有理想的职位、事业他才愿意做,结果长期赋闲在家。
发生在义大利有一则新闻,一位已取得法律硕士的三十岁青年,因为工作职位不符理想,一直待在家里,不肯再去找工作自立。他出身单亲家庭,父亲一个大男人独力抚养他长大,还栽培他完成高等学历,谁知学成后竟然不肯工作,父亲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应该让他振作起来,于是中断他的经济来源,想要迫使他自立。不料辛苦栽培的儿子,倒是利用法律所长,一状告到法院,控告自己的父亲。
法庭经过几次审理,做父亲的据理陈述:「孩子自小没有母亲,我一边工作,一边又要照顾他,如今已经尽了我的责任。他三十岁,学业也成就了,我一个年近七十的人,还有什么义务抚养他呢?」听起来很有道理。
不过法院最后判决儿子胜诉,父亲败诉。法官认为儿子虽然已经能够自立,但是职位并非他的理想,所以失业在家,既然孩子失业了,父亲当然有义务要抚养他。
这则新闻在义大利也是轰动一时,许多为人父母者都很惊诧,为什么法官会有这样的判决,难道父母亲要抚养孩子一辈子吗?对子女没有年龄限制地提供,这样的判决不是很负面吗?但是法庭已经这样宣布。
听到这则诉讼的结果,会觉得父子的亲情、人生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的法律观念,在在都令人感到迷惑。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法律之前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最重要的,什么才是亲情真正的意义?人生的目标又是为什么?
这位三十岁的青年枉顾亲情,竟然状告父亲,白费了父亲养育栽培之恩,带给父亲多大的心灵创伤;他的思想贡高偏差,愈是贡高,堕落愈深。所以类似这种人,都属于「懈怠堕落」,不能就其所学来发挥,这种眼高手低的人,实在是人格堕落者,哪怕他的学位再高,还是白白荒废的人生。我们如果能冷静思考,就应该舍弃堕落,趣向精进的道路,如此「常行精进」,才能「破烦恼恶」,消除烦恼、不再造恶。
想到台湾有很多可爱的人生,非常地精进,记得台南有一位张先生,本身是小儿痲痹患者,要做任何动作,全身都得跟着动,是一位不良于行的残障者。
但是他很有志气,虽然从小被弃养,不过他很认真独立,训练自己能够谋生,每天很早起来,整理好自己,就穿梭在大街小巷卖口香糖,无论刮风下雨,都带着他的小摊子出门。
政府要将他列入重残的救助对象,他不肯,他说:「我从小到现在受尽了辛苦,业已经够重了,虽然是一个人生活,但是没有饿过肚子,所以我不必别人救济,还要努力去救济别人。」所以他风雨无阻去卖口香糖,身体的动作很不稳定,却是满面笑容,每天都以快乐的心情面对。即使做这么小的生意,他还每个月捐钱,帮助比他更可怜的人。
天差地别的两个年轻人,一位是好手好脚却不肯做事;后面这位张先生手脚都不便利,除了婉拒政府的救济,更努力工作,发心救助别人,这样的生命勇者,才真是身残心不残的进取人生。
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残障吗?看起来他什么都能做,所以连「残而不废」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都不适当,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是以身示教,以乐观、坚强、富有爱心的形象,鼓舞着手脚健全的人。他的心灵健康没有障碍,虽然没受过什么教育,却有充分的智慧,懂得做人的道理,更能少欲知足,所以心中无烦恼,再怎么复杂、苦难的人生,到了他眼里,全变成一片清净的世界。想到这位张先生,无形中就给人很大的鼓励。
所以学佛精进,不一定要在寺院拜佛诵经才叫精进,除了虔敬三宝、理解佛经的道理,还要去行经,将佛陀的教育实行出来,走这条济世救人的路。
好的人生、好的模范,不在一个人富有与否,端看他的行为能否为人表率,思想正确的人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对象。当然错误的示范,也能让我们引为警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懈怠的人生终究要堕落,常行精进就在如何去恶从善,转烦恼为觉悟!
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学佛者每一天都要自我警惕,无论出家、在家,精进的人生不可或缺。
精就是专心,进就是向前进步,世间有求不完的知识,所以要精进;发展事业也一样,专心精进才能成就事业。何况是学道者,修行道路漫长,既得人身,又能听闻佛法,踏上了起点就要谨慎专心,方向要准确,脚步绝对不能停息。
懈怠的人生会堕落,不进则退,所以必定要有精进的心态,才能「破烦恼恶」。
烦恼是自心的敌人,我们通常只知道身外有敌人,却忽略内心和我们最密切、念念跟随的敌人,那就是「烦恼恶」。这些烦恼恶,也就是我们的「见思惑」,「见」是见解,见解有了错误,行动就会偏差。《地藏经》中说「举心动念,无非是罪」,一个人的见解有了偏差,说的话就会错误,恶口、妄言、绮语、两舌,无不是造下口业。
人的见解不纯正,动作也会产生偏差,就如目前普遍的青少年问题,整个大环境的走向偏离正道,年轻人也随之闻声起舞。沉迷网路的虚幻世界,或是感情问题看不开,为了爱情可以把亲情、友情一笔勾销,一旦情海生波,则又激烈地以自杀、杀人收场,这都是见解不正所起的烦恼,称为「见惑」。
再来是「思惑」,思就是思想,比见解更深,影响的范围也更广泛,国家或团体的领导者,思想一有偏差,祸患就波及国家社会,人世间的混乱皆来自于此。
当然,思惑对个人来说,同样是自己的敌人,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错误,要改却不容易,常常听人说:「师父,我真的想要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事情很快就冲动起来,过后也知道错了,我真的要改!」口头上说改,心理上却游移不定。
如果要改就要下决心,慢慢将错误的冲动减少,这是渐进的方式;若是较有智慧的人,就一改千悟,下了决心很快就能彻底改过来,除掉内心的见思惑。
「破烦恼恶」,也就是杀烦恼贼。在《佛遗教经》和《佛说四十二章经》都提到,我们的内心有四大贼,必定要一一杀灭。「四大贼」就是「四魔」,四魔都隐藏在我们心中。
第一是「五蕴魔」。五蕴前面已经解释过了,除了色身之外,受想行识都在我们的内心造作,心向偏差,行动就会越轨,造作之后的结果成为业的种子,即隐伏在藏识中。这是五蕴魔。
二者「烦恼魔」,烦恼魔是见思的烦恼,见解、思想不正确,就会对家庭、社会、国家造成危害。
三者「天魔」,天堂人人都想去,但是天堂的享乐对修行者反而是一种阻碍,天魔更是时时想尽办法,要来扰乱发心修行的人。因为三界之内都是天魔控制的范围,而修行者所追求的理想则是脱离三界,永断生死,如此魔王就损失了魔子魔孙,所以天魔对修行者都会有所障碍。
我们也常听到「魔考、魔考」,其实外魔不可怕,最怕的是自己的心魔,三心二意不定性,天魔才会有机可乘。
心魔自作怪,要选择修行或选择享受,这两种心态常常自我交战。修行怕辛苦,无法清贫乐道,有的人就说:「我很喜欢修行,不过想到早上都要三点多起床,心里就怕了,睡眠这项实在没办法克服!」或是说:「我很羡慕修行者,但是叫我长年累月都穿同样的衣服,真舍不得世间那么多美丽的衣裳!」衣、食、住、行对他来说都有很大的挑战,这就是心魔在作怪。
四者「死魔」。生命有限,百岁古稀,死魔一直潜伏在我们体内,生命尤其在呼吸间,不一定会经过老的阶段,看看新闻,护士一不用心打错针,就造成七个婴儿一死六伤的悲剧,存活下来的孩子也会带着后遗症。可怜镜头上一位妈妈痛哭失声:「我的孩子!我还没抱到我的孩子啊!」这种生死挣扎,多苦啊!
于是,有的人就说「一辈子反正也没多久,最要紧的就是及时行乐」,因而醉生梦死,不思精进,不懂得珍惜人生。他不知道这是「死魔」所设下的另一种陷阱,专门迎合堕落懈怠的人。
以上就是「四魔」。其中首要消除的是「五蕴魔」,若能解脱色、受、想、行、识的诱引束缚,就能降伏烦恼魔,见思惑尽净,超越名利富贵的执着与贪生怕死的障碍,如此,天魔不得扰乱,死魔也无处伸其魔掌,一切魔障即得解除。
修行学道无非是要明理,能立定志向,发出虔诚恳切的愿力,这样,无论是内心的魔,或是外在的障碍烦恼,都可以去除。人人都害怕死魔的追逼,但是生命本来就是无常危脆,病魔来袭时苦不堪言,对道业同样有所障碍,假使不能警惕无常、及时修法,有朝一日舍了此身,前途茫茫,真的不知何去何从。
生死大事,有的人学佛为了求解脱,所以很努力地念佛、诵经,但是到头来还是很迷惑。这就是没有彻底了解佛法的真义,也不曾实际做出心得,因此死到临头时,再好的妙法还是帮不上忙。假如能够借事修心打开烦恼,自然可以通过死魔的考验;烦恼解开了,面对生死安然自在,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许多可爱的慈济人,总是打开心门去付出,心门打开了、爱心启发出来,过去的错误又能及时修改,观念一调正,在菩萨道上就可以走得很稳定。走上菩萨道,回过头来,也能了解生死无常,更懂得把握时光,好好运用人生。
如已逝的慈济委员静蓉,她是很资深的委员,虽然没有很高的学问,这条慈济路却走得很稳。当她老来生病了,心念还是那样稳定,病中也没有放弃做慈济,还把慈济精神继续传承给她的先生和孩子。
一直到病重住进医院,她也已经准备好要做「大体捐赠」(按:捐赠遗体,供医学教育解剖),心灵最后的归宿是交给佛菩萨;身体则交给医学生做解剖,在她的身上学习人体的构造。当时我出外行脚,接到讯息说静蓉病危,想再见我一面,我就请人打电话告诉她:「放下吧!来就来,去就去,这是师父说的。」我人在外面怎么可能和她见面?所以要她随缘放下。
结果行脚回来她还活着,我去医院看她,就轻松地说:「你还在啊?」
「是啊!师父要我随缘放下,来就来,去就去。」
「没错,醒过来就是还在,要感恩又多一天让你有心理准备;又多了一天,让你和大家说说话、结好缘。」
「对啊!所以只要我醒着,就跟人说慈济,我都有把握时间。」
「这样很好。假如是安心睡了,再醒来时,就要乖乖听人家(按:指下一世的家庭)的话。」
「嗯,这个我已经准备好了。」
又经过一段时间,她就跟我说:「师父,我都已经准备好了,不知道为什么,睁开眼睛,都不是要好好听话的时候;而是一睁开眼,就要好好说话。」我说:「你真有福,所以有机会就赶快和人分享。」
「好!我一定记住师父的话。」她就是这么轻安自在。
还有一次去看她,她在睡觉,再过两天又去,她已经醒了,我就说:「那天师父来,你还睡你的。」结果她幽默地说:「师父,我知道您很忙,我是替您多睡一些。」虽然是这么简单的对答,对我而言警惕很大:我能够辅导她「来就来、去就去」,将来有一天,自己是不是能够做到?有时也会以此自我警惕。
她做到了!听话的人做到了。到了最后她很轻安,还挥挥手跟守在身旁的师姊们道再见,就这样自在地去了,这么轻安、这么自在、这么解脱。
所以精进修行,就是「内能自观、外能体念」;向内自我观察内心的世界,面对外在一切人事物常起警觉,体悟人生、勤念正道,这是很重要的。将身心内外的四魔降伏下来,这样才能「出阴界狱」。
「阴」就是「蕴」,蕴是积聚、覆盖的意思,烦恼无法断除,就会不断累积,对我们的修行产生障碍。所以学佛不能懈怠,懈怠就是放纵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有福今朝消,每天都在消福,缺乏正念、正见、正思惟,当然无法做到正语、正精进、正业、正命、正定,生命都是邪知、邪见、邪命,这就是在阴狱中由不得自己,像关在监牢里得不到自由。
总而言之,听法是用来降伏我们的心,改正偏差的思想行为,烦恼调伏了,「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即使面临死亡的考验也无所畏惧,仍是那般轻安自在。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句话,『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大意是说:一个吃饱饭没事做的人,一定不快乐,日子过得毫无意义。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又有谁会是闲人呢?每个人每天总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状,而他们忙得快乐吗?我看不尽然吧!他们每天放著正事不做,却忙著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我想,这种忙一定会使他们在饱乐之后,感到疲倦与空虚。
一、前言 在众多佛经中,《般若心经》与《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两部很简短又很重要的经典,前者对空慧的了悟与修持极为重要,后者对大乘修行人由出离心、发菩提心直到行菩萨道证菩提,本经都提供重要的开示。因此本人认为大乘修行人都要仔细研读《佛说八大人觉经》,甚至要经常背诵。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么叫“生死疲劳”呢?就是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地轮回,没完没了。就好像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无意义地在那里绕圈,绕着那个磨,来回这么转,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真的很苦,很没意思。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
八大人觉经 题解 《八大人觉经》,通题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历代均入藏。版本较多,但除若干文字有微小差别外,差异并不大。本经文以日本《大正藏》本为底本,并参校江北刻经处版本。 安世高,本名安清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在本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经中以此八事,开导一切众生,觉生死之苦,舍离五欲,修行圣道,从而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经文中不仅讲到了为人处世,而且也讲到修证方法,是指导佛弟子为人处世,精进道业的指南。因此,经文劝佛弟子,应当经常昼夜念诵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陀为了开启众生成就无上圆满正觉而特别讲说的八种证道方法。以使众生通过闻、思、修三种过程,不断地修学自觉、觉他的菩萨行,达到觉行圆满的时候,自然成就『大人觉』。与佛陀讲说其他经典一样,《八大人觉经》也有一个讲说因缘:佛陀一次在向弟子讲经时,持戒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向佛陀请教佛弟子如何修菩萨行。佛陀于是为
《八大人觉经》的讲解到此告一段落了。大家回去多点诵念,多点思维其义,经文内容能够引导你走向正道。而且《八大人觉经》把修行的次第与方法说得很清楚了。大家要记住:经常思维经文的含义,这样的话,你的烦恼也会少很多,这真的是转化自己烦恼的一个好方法。
谈到利益众生,我们会马上想到,他人生病,我们能照顾;他人没有吃穿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能伸手援助,帮忙度过难关。这是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但是这种利益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减轻痛苦,并不能究竟令他人离苦。虽然是暂时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如果能够究竟的令一切众生离苦,得到幸福和快乐,才是真
说到利益众生,是佛弟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事“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其实世间人也讲利益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世间人的利益众生,和佛弟子的利益众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都知道,世间人利益众生的心最恳切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利益,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子女,让子女走最光明的人生之路。
很多人就算不学佛,也都知道《般若心经》,可能也会认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佛经。但事实上,在三藏典籍中,另有一些经论,字数同样不多,甚至有些比《心经》还要少。另外还有一些佛经,字数虽比《心经》稍多,但文字更简易明了,相对而言《心经》反而核心名相太多,不易被普通人领会。今天介绍一部简短佛经《八大人觉经》,希望大家能有一定的收获。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为心多贪欲,也因造成了人生种种的业,这些业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把我们牢牢的绑住,困在六道当中,很难解脱。人的善与恶是平行的。在造福的过程中,也会无意中造业,所以常是苦乐参半,设若善业强盛,就可以上升天道;由于在天道中完全是在享受福报,没有机会可以再修行,也就没机会再造福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于修学来说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缘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说实在话,如果没有深厚善根,怎么能够抵得过诱惑? 诱惑是什么?魔。《八大人觉经》给我们讲的四类魔事。 第一类是五阴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