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
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段文字虽然很短,如果做得到,身心肯定是海阔天空,当然,这对一般人来说好像不是很容易,但是对修行者却非常重要。
媒体有过这样的报导,一群大学生参与「贫穷一周」活动,实际体验清贫的生活。活动规定一星期的花费不得超过五百元,于是每个人各出招式,向最低消费数挑战,有的人去菜市场捡拾摊贩不要的菜叶等,有的人就向超商要来刚过期还可食用的熟食,有的人三餐都吃面条减少开销……,总之想尽办法少花钱。
一周之后冠军产生了,住在家里的一组参赛者,第一名花了三十七元,而外宿组的冠军也只花费七十元。他们接受访问时,被问及清贫生活的感受?同学都说,这种惜福的体验感觉很好,会去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也很感恩父母让他们生活无虞,而且肚子饿的时候,吃什么都好吃,很容易满足。
透过这个活动我们看到,快乐并不在于物质的享受,真正的快乐就是那分心安自在,「少欲知足」就是快乐。相对的,「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贪求愈多,身心的束缚也愈大。
有一位慈诚队员很久不见了,见面时我就问他:「怎么这么久没有看到你?」他说:「很忙啊!今年已经跑了几十个国家。」
「为什么这么辛苦呢?」
「没办法啊!要做生意,业务如果不自己去跑,我担心现在景气不好,不努力一点不行!」
「那么,你们一家有多少人?」他算算也没几个人。
「才几个人,需要忙成这样吗?」
他讪讪地说:「对哦,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以前就是这样做,现在还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去开连锁店。」
「这样的生活快乐吗?」
「唉,累得要命!」
看他生意做得这么大,但是真的快乐吗?结语是「累得要命」,这样的生活真是很疲劳:把事业铺展到那么多国家,自己累得分身乏术,也没有机会享受,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呢?人生若能想得透,就不必活得那么辛苦了。
还有一则新闻,菲律宾一位计程车司机,幸运获得国营彩券头奖,得到一千九百万披索(合台币一千二百万元)。领得奖金,除了购置新居、新车,他还大宴宾客庆祝中奖,结果第二天就遭七个蒙面者劫财害命,前后不到十天的时间。所以,有钱不一定是福,危机往往就在身边。
佛经里也有一段记载——
一位勤政爱民的国王,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庶稳定。有一天他突然想:自己向来勤于政事,我这么努力,到底百姓的生活形态又是什么程度?」大臣就向国王禀告:「国王,依我所见,人民的生活富乐安康,国王可以拨出时间到城外走走,实际探访。」国王想想也对、自己从来没有出城巡视过,就接受大臣的建议巡视国土。
老百姓听到国王出巡都非常欢喜,平时能安居乐业,都是因为国王的德政,所以人民自动自发的,预先将国王巡行经过的路线清扫、布置一番,恭迎国王的到来。
国王走了一回,沿途得到民众的欢呼拥戴,眼前所见尽是一片富有、亮丽的景象,次第巡视后,国王就欢欢喜喜地回到王宫。回宫后,他又不断思考:人民都这么富有,到底对国家有什么利益?不如把人民的财产都集合起来,看看大家的财富究竟有多少?说做就做,命令发布下去,人民也都很配合一一呈上财产清单。
其中有一位城中的大富长者,呈上的财产数目只有三千万,国王明知长者很富有,财产怎么可能只有这样而已?所以就召见这位长者:「那天路过你的房子,又大又豪华,大臣也说你家财万贯,绝对不只三千万的数字,你胆敢欺骗我!」
长者闻言,不慌不忙地回答:「国王,我没有欺骗您,我所有的私财就是这些。」国王又问:「财产就是你的,为什么还分什么『私财』呢?那么,其他的钱要做什么?」长者说:「我能够自由应用的,才是我的私财。这些钱都是用来救济人群、解除人的苦难,看到有人贫穷困难,能够自由付出,这才是我能运用的部分。至于其他财物,不过是五家共有。」
国王一听感到十分好奇:「什么是『五家共有」?」
长者就恭谨地说明:「所谓五家,第一是火,第二是水,第三是恶政,第四是不肖子孙,第五就是盗贼。」国王听了很感兴趣,就请他详细解释。
「水是天然的灾难,这种无常的天灾不可抗拒;火也一样,经常都有意外发生。盗贼以偷抢为业,有钱人是盗贼所注目的焦点,时常会受强盗劫掠。再来是贪官污吏;最后是好吃懒做的不肖子孙,就算有金山、银山,还是会坐吃山空。所以财产是五家共有,到头来生命终了时也带不去,只有眼前还能把握机会付出。」
国王听了深表赞同:「是啊!人生真的是无常。」
回头看看现在的地球,灾难频仍,水大不调就水灾泛滥,动不动又是土石流。之前澳洲、美洲、欧洲纷传森林大火,焚风一吹,树木互相摩擦,火势一发不可收拾,连救火队都束手无策,除非老天有眼降大甘霖,否则只有任其烧干烧尽:而后续对地球生态、气候的影响,更是难以评估。
看!实在很可怕!国家再富有,遇上这种天灾,也同样无法可想,何况还有人为的侵犯,就像那位奖金得主一样,有了财富却引来杀机。
近来尤其听到许多企业遭银行拍卖资产,或是拍卖大楼、大片的高尔夫球场。正是因为很多企业都只是泡沫经济,企业愈做愈大,同时不断向银行借贷款项,继续拓展业务,其实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根本抵不上贷款金额。经济好的时候,表面看来名声大、资产多,但是有的人一个月利息要缴几千万,景气不好的时候,利息缴不起、贷款还不出,当然只有宣布破产,任凭银行拍卖一途了。
财富恰似水上泡,争名夺利汲汲营营,到底能享受多少?认真去想,吃饭的时候,一只手只能端起一个碗、拿一双筷子,桌上再有多少菜色,肚子只有一定的容量;睡眠时,一个身体要睡多大的地方?三尺宽、六尺长的一张床,应该就能睡得很安稳;身上穿的,一次也只能穿一套衣服。这样吃得饱、睡得稳、穿得暖,已经提供了基本的的生活,不必多么富有,就能过得平安快乐。
其实,富有是内心的感受,「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心理上如果不满足,永远都是最贫穷的人。
我们学佛,要学会如何管理,有钱时要懂得如何使用;没有的时候也不要计较,这样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好人生。
过去也说过,一般人智慧的理财是将财产分成四分——一分奉养父母;一分供给妻儿;第三要为社会做一些好事;第四则是留一些本金好好经营事业。如果没有本金,却一直借钱做大事业,这是很危险的事,现在的社会就是犯了这种毛病,只有一分本钱就做十分事业,双脚踏进空中楼阁。
「生死疲劳,由贪欲起」,世间看透了只是一条轮回路而已,为了欲念填不足,今生辛辛苦苦,来生还是一样吃苦不尽;如果能去除贪欲的诱惑,知足的人就是最快乐的。
记得台湾九二一地震后,我们盖了一些大爱屋提供给灾民居住,十二坪的房子不大,但是每一户都得到一幅《静思语》「屋宽不如心宽」,鼓励大家与其求屋宽,不如求心地宽敞。所以「少欲无为,身心自在」,面对现实能安分守己,拥有的时候要多付出;没有的时候也无非分的贪念。
学佛,一大重点就在学得减低欲望,看看在大自然的境界中,无为无欲就是自然,这种少欲无为才是修行者的境界。学佛没有什么特别,最重要的是这念心,把心顾好,不要开放心的欲门,如此就能身心自在。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句话,『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大意是说:一个吃饱饭没事做的人,一定不快乐,日子过得毫无意义。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又有谁会是闲人呢?每个人每天总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状,而他们忙得快乐吗?我看不尽然吧!他们每天放著正事不做,却忙著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我想,这种忙一定会使他们在饱乐之后,感到疲倦与空虚。
一、前言 在众多佛经中,《般若心经》与《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两部很简短又很重要的经典,前者对空慧的了悟与修持极为重要,后者对大乘修行人由出离心、发菩提心直到行菩萨道证菩提,本经都提供重要的开示。因此本人认为大乘修行人都要仔细研读《佛说八大人觉经》,甚至要经常背诵。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么叫“生死疲劳”呢?就是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地轮回,没完没了。就好像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无意义地在那里绕圈,绕着那个磨,来回这么转,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真的很苦,很没意思。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
八大人觉经 题解 《八大人觉经》,通题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历代均入藏。版本较多,但除若干文字有微小差别外,差异并不大。本经文以日本《大正藏》本为底本,并参校江北刻经处版本。 安世高,本名安清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在本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经中以此八事,开导一切众生,觉生死之苦,舍离五欲,修行圣道,从而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经文中不仅讲到了为人处世,而且也讲到修证方法,是指导佛弟子为人处世,精进道业的指南。因此,经文劝佛弟子,应当经常昼夜念诵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陀为了开启众生成就无上圆满正觉而特别讲说的八种证道方法。以使众生通过闻、思、修三种过程,不断地修学自觉、觉他的菩萨行,达到觉行圆满的时候,自然成就『大人觉』。与佛陀讲说其他经典一样,《八大人觉经》也有一个讲说因缘:佛陀一次在向弟子讲经时,持戒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向佛陀请教佛弟子如何修菩萨行。佛陀于是为
《八大人觉经》的讲解到此告一段落了。大家回去多点诵念,多点思维其义,经文内容能够引导你走向正道。而且《八大人觉经》把修行的次第与方法说得很清楚了。大家要记住:经常思维经文的含义,这样的话,你的烦恼也会少很多,这真的是转化自己烦恼的一个好方法。
谈到利益众生,我们会马上想到,他人生病,我们能照顾;他人没有吃穿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能伸手援助,帮忙度过难关。这是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但是这种利益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减轻痛苦,并不能究竟令他人离苦。虽然是暂时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如果能够究竟的令一切众生离苦,得到幸福和快乐,才是真
说到利益众生,是佛弟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事“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其实世间人也讲利益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世间人的利益众生,和佛弟子的利益众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都知道,世间人利益众生的心最恳切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利益,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子女,让子女走最光明的人生之路。
很多人就算不学佛,也都知道《般若心经》,可能也会认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佛经。但事实上,在三藏典籍中,另有一些经论,字数同样不多,甚至有些比《心经》还要少。另外还有一些佛经,字数虽比《心经》稍多,但文字更简易明了,相对而言《心经》反而核心名相太多,不易被普通人领会。今天介绍一部简短佛经《八大人觉经》,希望大家能有一定的收获。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为心多贪欲,也因造成了人生种种的业,这些业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把我们牢牢的绑住,困在六道当中,很难解脱。人的善与恶是平行的。在造福的过程中,也会无意中造业,所以常是苦乐参半,设若善业强盛,就可以上升天道;由于在天道中完全是在享受福报,没有机会可以再修行,也就没机会再造福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于修学来说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缘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说实在话,如果没有深厚善根,怎么能够抵得过诱惑? 诱惑是什么?魔。《八大人觉经》给我们讲的四类魔事。 第一类是五阴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