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不离生死,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与了解,知道什么才是真有价值的人生?
有些人浑浑噩噩,既不知生从何来,也不知死何去向,只是抱守无明沉浮人间,这样的生命毫无深度与宽度可言,不只为自己带来身心的灾难,同时也成为社会的祸端。
什么是心灵的灾难?佛陀不断恂恂教育,让我们明了人人皆有佛性,我们明明知道要去除烦恼,使心地清净,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广结善缘,偏偏内心无明成习,刚愎自用,无法处众入群;孤傲自视的人令人厌烦,自己也不快乐,这就是心灵灾难。
这样的人生就没有用了!看看无用报废的东西叫做「废物」,但是现在连废物资源都能回收了,为什么我们的大好人生不能好好利用呢?所以佛陀苦口婆心教育我们,《八大人觉经》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炽然」是猛烈燃烧的意思,生死苦患就像大火烧身般压迫急切。
生命无常,人人贪生怕死,只想着吝惜生命,却不珍惜生命的价值,这实在是颠倒,也很辛苦。凡夫被生死枷锁紧紧缠缚,找不出身心解脱之道,生生世世不断累积苦恼,沉溺生死苦海,不知何时得度彼岸?
佛陀累生累世现身人间,在六道中,不只是现天人身,也现人间身、地狱身,或现畜生、鬼界身,但无论现出什么身形,无不都在教育众生。所以说「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只愿众生得离苦,不为己身求安乐,这就是佛菩萨无悔、无怨、无忧、无求的大慈悲心怀。
过去于一国中,某处山林遍居群鹿,数千鹿中有一鹿王,全身毛色五彩金光,鹿王领导群鹿,在好山好水间,安然悠哉地生活。
可惜好景不常,有一天,国王带了一群猎师,闯进这片宁静的土地。鹿群及其它森林里的动物惊慌四散,奔走逃命,有的被猎杀,有的相踏而死,自此山林不得安宁。
鹿王心中十分痛苦,每日国王与猎师前来,牠的心就在滴血,要如何让山林回复往日的祥和宁静?鹿王想了又想后下了决心,独自走出山林,来到人口稠密的城市。
城中人民看到举止高贵的鹿王,不由得生出敬爱,认为是国家的瑞相,所以每个人都让开道路,让鹿王走过去。鹿王平安到达王宫,便屈膝跪在宫门前,侍卫看到这头鹿非比寻常,赶紧向国王通报。
国王来了,看到鹿王四肢屈膝,抬头流着眼泪,那种哀求的形态令人不忍,就问这头鹿:「有什么事吗?」这头鹿竟然开口了,向国王说:「往日山林间祥和宁静,自从国王带着猎师侵入这片土地,动物们再无宁日,森林中生灵四散,伤亡者遍地狼藉。我今天来的目的,希望国王告诉我太官(按:皇宫厨房)每天所需数量,我会自动将鹿送入宫中,供应国王食用。请您不要再让猎师进入这片土地,让万物自然长养生息。」国王允其所请:「请放心,只要每天一头鹿就足够了,不会再有人去打扰。」
鹿王回去召集所有鹿群,宣告和国王的约定:「天地万物有生必有死,为了维持这片山林的宁静,大家照次序排列,按日前往皇宫就死。一己的生命,可以换来鹿群的平安与延续,这样的牺牲很值得!」鹿群们对鹿王都很信服,于是自动排了次序。
之后,轮到的鹿会来向鹿王拜谢告辞,鹿王则殷殷叮咛:「不要有所埋怨,生死是自然的法则,在你走到皇宫的路上,要把握机会心念三宝,皈依佛法僧,求得来生的解脱。」每头鹿都谨记鹿王的教诲,沿途虔诚念佛,至太官就死。
有一天,一头母鹿急急来见鹿王:「王啊!我并非贪生怕死,只是我已经怀孕,我如果死了,肚中的孩子也跟着没命。能不能让我跳过顺序?等生下小生命,我一定赴太官之所需。」
鹿王听了十分怜悯,就找排在后一天的鹿商量,但是这头鹿说:「我很珍惜这一天的生命,可以和家属享受天伦之乐,尽管只有一天,我也不愿提前结束。」也对!既然如此,鹿王心中有了主意,就向皇宫走去。
来到太官,厨师一看,这不是鹿王吗?赶紧去禀报国王。国王就问:「难道山林中所有的鹿都吃完了吗?」鹿王就把母鹿的事告诉国王,然后说:「我愿意代替母鹿就太宫之屠。」
国王听了非常惭愧,畜生类中有这种仁王,自己身为人中之王,竟然为了贪图口福而吞食生命,所以衷心赞叹鹿王说:「你虽然是鹿身,伹我只是徒具人头,实在不如你!从此开始,我要废猎禁屠,保育万物的生命。」国王说到做到,山林终于回复以往繁荣的天地。
鹿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当初于六道中修行,无不是现身教育。
我们身为万物之灵,要能疼爱一切生物,何况在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相疼惜。真正的生命价值,就是要懂得自爱,依照佛陀的教法,洗涤心中的无明烦恼。再来要感恩所有的人,人人都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优点与缺点,优点继续发挥,「过则勿惮改」,能够散发明亮的生命光辉,人生就有用途,不只利益自己,还能造福人群。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
做为佛门弟子,应当精勤奋进,不分白天黑夜,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诵念使人摆脱愚痴、走上觉悟之路的八种大智慧。第一种智慧:觉悟到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长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国土也是危在旦夕,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从真理的角度看,也不过是苦的根源,全为虚妄;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遮盖人们智慧的阴霾,是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不变的
我很欢喜把这一本佛教入世应用的圣经——《佛说八大人觉经》,介绍给诸位大众。在讲说本经之前,我先对本经做一个概述。我想用十次讲话的时间,讲完此经,本经名八大人觉,每一觉悟,作为我一次讲话的课题,正宗分有八大人觉,就要讲八次。本经的经题、译者、序分,我在概述里讲,作为第一讲,经文最后的流通分是总结,也作为一讲,前后加起来共
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句话,『闲人无乐趣,忙人无是非。』大意是说:一个吃饱饭没事做的人,一定不快乐,日子过得毫无意义。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又有谁会是闲人呢?每个人每天总是匆匆忙忙,一副忙碌状,而他们忙得快乐吗?我看不尽然吧!他们每天放著正事不做,却忙著应酬、打麻将、观光旅游。我想,这种忙一定会使他们在饱乐之后,感到疲倦与空虚。
一、前言 在众多佛经中,《般若心经》与《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两部很简短又很重要的经典,前者对空慧的了悟与修持极为重要,后者对大乘修行人由出离心、发菩提心直到行菩萨道证菩提,本经都提供重要的开示。因此本人认为大乘修行人都要仔细研读《佛说八大人觉经》,甚至要经常背诵。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八大人觉经》上有句话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为什么叫“生死疲劳”呢?就是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地轮回,没完没了。就好像蒙着眼睛拉磨的驴,无意义地在那里绕圈,绕着那个磨,来回这么转,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真的很苦,很没意思。
我们这次,大家有很殊胜的因缘,由于净土梵音的启请,大家能够暂时的放下人世的尘劳,来共同学习八大人觉经。在讲述本经之前,我想简单地说明研究本经的目的。从总相来说,佛教的修行它是一个宗教,宗教和我们一般的世俗的技术最大的差别,就是它能够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种改造的功能,这个生命的改造,简单的说,就是破除我们的邪执,使令我们离
八大人觉经 题解 《八大人觉经》,通题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历代均入藏。版本较多,但除若干文字有微小差别外,差异并不大。本经文以日本《大正藏》本为底本,并参校江北刻经处版本。 安世高,本名安清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遗教三经之一。在本经中,佛陀详细介绍了诸佛菩萨等大人应觉知思念之八种法。经中以此八事,开导一切众生,觉生死之苦,舍离五欲,修行圣道,从而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经文中不仅讲到了为人处世,而且也讲到修证方法,是指导佛弟子为人处世,精进道业的指南。因此,经文劝佛弟子,应当经常昼夜念诵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这是《八大人觉经》开头的一段经文。这部经的内容,主要是佛陀教示修学佛道者,应觉知思惟的八种教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佛教的宇宙观;「四大苦空,五蕴无我」,是佛教的人生观。两者合起来,即整个佛教的世界观。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称「世间」,世间是时间和空间所和合的世界,是变化无常、没有长久固定的形态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佛陀为了开启众生成就无上圆满正觉而特别讲说的八种证道方法。以使众生通过闻、思、修三种过程,不断地修学自觉、觉他的菩萨行,达到觉行圆满的时候,自然成就『大人觉』。与佛陀讲说其他经典一样,《八大人觉经》也有一个讲说因缘:佛陀一次在向弟子讲经时,持戒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向佛陀请教佛弟子如何修菩萨行。佛陀于是为
《八大人觉经》的讲解到此告一段落了。大家回去多点诵念,多点思维其义,经文内容能够引导你走向正道。而且《八大人觉经》把修行的次第与方法说得很清楚了。大家要记住:经常思维经文的含义,这样的话,你的烦恼也会少很多,这真的是转化自己烦恼的一个好方法。
谈到利益众生,我们会马上想到,他人生病,我们能照顾;他人没有吃穿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能伸手援助,帮忙度过难关。这是利益他人,利益众生。但是这种利益只是暂时的,只是暂时减轻痛苦,并不能究竟令他人离苦。虽然是暂时的帮助,如同雪中送炭,这很重要,也很有必要。如果能够究竟的令一切众生离苦,得到幸福和快乐,才是真
说到利益众生,是佛弟子经常挂在嘴边的事“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其实世间人也讲利益众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世间人的利益众生,和佛弟子的利益众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都知道,世间人利益众生的心最恳切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利益,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子女,让子女走最光明的人生之路。
很多人就算不学佛,也都知道《般若心经》,可能也会认定,《心经》是字数最少的佛经。但事实上,在三藏典籍中,另有一些经论,字数同样不多,甚至有些比《心经》还要少。另外还有一些佛经,字数虽比《心经》稍多,但文字更简易明了,相对而言《心经》反而核心名相太多,不易被普通人领会。今天介绍一部简短佛经《八大人觉经》,希望大家能有一定的收获。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为心多贪欲,也因造成了人生种种的业,这些业就像一条绳子一样,把我们牢牢的绑住,困在六道当中,很难解脱。人的善与恶是平行的。在造福的过程中,也会无意中造业,所以常是苦乐参半,设若善业强盛,就可以上升天道;由于在天道中完全是在享受福报,没有机会可以再修行,也就没机会再造福
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对于修学来说非常不利,外面的境缘诱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说实在话,如果没有深厚善根,怎么能够抵得过诱惑? 诱惑是什么?魔。《八大人觉经》给我们讲的四类魔事。 第一类是五阴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