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6

济群法师 | 作者:济群法师 [投稿]

  接下来要讲到:轻安。

  轻安是禅修中代表着修止的一种状态。我们看定义:

  “言轻安者。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昏沉转依为业。”

  轻安有什么样的特点?是种什么样的状态?是“远离粗重”,当然这个粗重是包括身的粗重和心的粗重。身的粗重,四大不调,不和谐,给我们造成的一种负担。老子讲的:“吾有大患。唯吾有身。”身体是一个负担。还有心的粗重,心的粗重是指各种念头,尤其是烦恼给我们造成的负担。禅修的过程其实就是调身、调心,通过调身解除身的粗重,通过调心解除心的粗重。

  过去的禅修过分重视的这一块,而不太重视身的这一块,所以很多人禅修修不上去,坐不下去。坐得时间长了,腿发麻,腰酸背痛。坐不住的原因,其实和调身没有调好是有关系,同时和没有调好心也是有关系。如果身调好了,身安,心也会安。身要是调得非常和谐,心自然就容易安了。

  因为身和心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各种宗教修行都很重视修气。我们佛教讲修呼吸——安那般那。密宗里也有修九节风、宝瓶气,道家、印度教中都有关于修气的。修气也就是修身的这一部分。修身修好了,这也是获得禅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能坐住了,心自然也就安了。

  打坐,姿势也很重要。我们传统的七支坐法其实是帮助我们入定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比如说膝盖、腿、姿势、腰等等,整个姿势都要端正。按密宗的说法,气才能导入中脉,气如果顺了之后,心就安了。人为什么念头会乱跑?就是因为你的气乱跑,你的念头就乱跑,这样,坐得时间长了,就坐不住了。所以,禅定的修行,应该说修身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们看现在的禅堂里坐了很多老修行,坐了几十年,坐了一身病。坐在禅堂里,要么就是昏沉;要不就是掉举、打妄想;要不就是一身病,腰酸背痛的;要么就坐在那里呼噜呼噜呼噜……原因在哪里?就是没有把身调好。禅宗的修行根本就不讲究这些东西,你就是参!就是参话头,参到哪里去了呢?用什么参呢?怎么参呢?参什么呢?也不清楚,就是参。结果,很多地方都没有好的老师指点,往往就会出问题。出了问题,固然是用心的手段不明确以外,对调身的忽略也是有关系。你看,前几年在中国大地上盛行一时,它们炼气功是从调气入手,和很容易产生觉受是有关系的。产生觉受就会容易把病治好,从而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精神上的体验,这样就会使很多人以禅修产生兴趣。因为有了体验,就会有信心。如果调身没有调好,心性的功夫、空性的证悟固然是高,但是高的东西一时又体验不到,而基础的东西又没有,结果就是不知所云,不知道坐在那里干什么。

  所以,禅修从调身到调心,从调身摆脱身的粗重,由风引发身体上快乐的觉受,到心,通过禅修当我们的心安住在一个善的所缘境之后,把粗的妄念都给屏蔽了,屏蔽了之后,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个很单纯的心。在单纯的心里面就会引发非常愉悦的感觉,心的这种愉悦的感觉就会散发出来了。而不是我们总是在粗重的念头的状态里边,我们就可以从粗重的念头的状态里边走出来。这种轻安就能生起。

  所以,一旦远离了身心的粗重之后,你的就具有“堪忍”,就是有能力去对治昏沉,去修习空性。如果你要是没有这种基础,我们很多人修行靠什么去对治昏沉,因为我们的心分成二派,就是:昏沉、掉举,你靠什么去对治掉举。你修行不能只是靠自己意志的力量,不能只是靠作意的力量。所谓作意就是集中注意力,这个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一天到晚总是保持高度的紧张。这是不行的。而这个高度的紧张、高度的作意是为了引发我们内在的止的力量,一旦你要是具备止的力量,你就不须要作意。心已经进入一种安住的状态,你就不须要作意了。所以,作意只是一个契机,只是一个方便。你不能每天都靠作意来打坐,这样肯定不长久。

  所以,轻安的作用就是远离这些粗重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的愉悦的状态。当然,修行就是要远离世俗的干扰,要持戒、修止。修止,也有二种,有所止和无所止。一般地来说,更多地是修有所止,如果修无所止,那就像禅宗的修行,直接作这种空性的观修,没有对象,直接帮助你去认识心的本质,在这种基础上再去作毗婆舍那的观修。这是比较高级的修行。

  轻安要具备这样的一些因缘,修行才能生起轻安。它的前提是:持戒、修止、好的修行环境。

  轻安的作用,可以对治昏沉,转舍粗重,让我们的身心获得一种安逸。

  轻安的修行,即要不断地忆念轻安对我们的生命的利益,还要忆念没有轻安的过失。作这样的思考,通过禅修来获得轻安。

  接下来讲的是:不放逸。不放逸的修行。

  什么叫不放逸?我们看讲义上:

  “言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修断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善事为业。”

  不放逸其实就是一种不放纵的心理。不放纵自己的不善的心理,或者烦恼的心理,或者贪嗔痴的心理,或者懈怠的心理。我们每一个人有很多不良的习惯、不良的心理,比如贪婪、贪吃、贪喝、贪睡、贪玩,或者嗔恨心,爱发火,或者自以为是……有很多这样烦恼的心理。而平常的人,我们总会放纵自己,想吃的时候就拼命地吃,想喝的时候就拼命地喝,想玩的时候就拼命地玩。这就是放纵,即顺着自己的这些不善的心理,这是一种放逸。

  那不放逸反过来就是放逸,放逸就是放纵不善的心理,不放逸就是不放纵这些不善的心理。

  那么,不放逸的这种心理的产生也是有它的前提,就是建立在精进和三根的基础上,即精进和三种善根:无贪、无嗔、无痴,具备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表现出不放逸的心理。所以,不放逸本身是建立精进和三根的基础上,它的前提是止恶、修善和转染成净的过程中。一个人要止恶行善、要转染成净,在这个过程所产生的不放逸的心理。

  不放逸的心理是事实上是要建立在一个正念的基础上,要有正念。因为有了正念,才有能力抵抗放纵的心理。因为我们在止恶行善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善的心理和染污的心理;不放逸就是不要放纵自己不善的心理和染污的心理。然后,这种心理就是属于不放逸的心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产生放逸的心理。比如说,打坐的时候想:啊,瞌睡来了,还是睡觉吧。其实,这个时候就是对懈怠心理的一种放逸。比如说,你想吃好吃的东西,你拼命地吃,这也是一种对贪的心理一种放逸、放纵。你想发脾气的时候,就拼命地发脾气,这也是对嗔恨心理的一种放逸。因为我们人放逸的心理,都有放纵自己的习惯。

  那我们如何才能具备不放逸的习惯,其实这也还是要通过修,这种修要通过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念暇满人身难得,念因果报应……你要经常作这样的思考,当我们作这样的思考之后,我们就不敢去放逸。就会觉得人身难得,像我们每天功课里念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厮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不要放逸,我们经常想到三恶道的苦,想到因果的可怕,你就不敢放逸。那么这种不敢放逸的心理,你要经常去想,你要去培养,否则的话这种心理不是天生就有的。因为放逸习惯的人,是不会有不放逸的心理的,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养成一种不放逸的习惯,就不会有放逸的心理。每一个人任何一种心理、任何一种习惯,都是自己长时间养成的。你不去培养的话,你是绝对不会有这种心理的。

  那么,这种不放逸的心理,在作用上,一方面能够对治放逸,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成就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善业。也就是一切世间、出世间善业的成就,都是要依不放逸而成就的。

  不放逸的修行,一方面要念不放逸的胜利,同时要观修放逸的过患。你要想想放逸对你的生命有什么坏处?因为放逸、放纵都会使人堕落。反过来,不放纵呢?我们不放纵自己的不良习性,我们的不良习性就不会得到张扬,因此,我们的心就会安住在正念正知上。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忆念不放逸的功德,忆念放逸的过患,根据不放逸生起的因缘去不断地观修。如果我们放逸了,我们就要思考:无常、三恶道的苦、人身难得、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不要浪费生命——我们不断地要作这样的观修,就能够帮助我们成就不放逸。

  接下来:行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