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 星云大师 虚云法师 大安法师 道证法师 济群法师 印光大师 证严法师 太虚大师 净界法师 慈法法师 宽运法师 明一法师 白圣法师 白云禅师 宝静法师 本法法师 本焕法师 本性法师 本源法师 斌宗法师 忏云法师 昌臻法师 常福法师 常照法师 超定法师 超然法师 彻悟禅师 成峰法师 成刚法师 持松法师 崇慈法师 传道法师 传明法师 传印法师 纯祥法师 慈航法师 慈舟法师 慈庄法师 达观法师 达摩祖师 大寂尼师 道坚法师 道信大师 道隐法师 道源法师 涤华禅师 谛闲法师 东初法师 法藏大师
济群法师问答
  • 学佛是否一定要素食?吃素后能不能吃蛋类? (济群法师)学佛是否一定要素食?吃素后能不能吃蛋类?

      从目前教界来看,汉传佛教吃素,藏传佛教吃肉,南传佛教则是有肉吃肉,有素吃素。其中,有客观上的原因。南传佛教是乞食,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藏传佛教地区,过去因为蔬菜匮乏,只能吃肉,因此有所开许,不过现在情况又不同了。汉传佛教特别提倡素食

  • 去寺院随喜多少钱合适?随喜多少跟功德有关系吗? (济群法师)去寺院随喜多少钱合适?随喜多少跟功德有关系吗?

    师父,究竟我们去寺院拜佛,要随喜多少才合适呢?随喜多少跟功德有关系吗?

  • 如何消除内心的嗔恨? (济群法师)如何消除内心的嗔恨?

    嗔恨很多时候是因为遇到逆境,那么这种嗔恨心多半还是立足于自己的一种感觉:「我们不能接受」,所以就升起这种嗔恨的心。那佛法呢讲忍辱、讲慈悲,它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对峙嗔恨心;

  • 去寺庙拜佛应该怎样发心和回向? (济群法师)去寺庙拜佛应该怎样发心和回向?

    要有什么样的发心?最好的发心就是:我也要和佛菩萨一样,我希望将来我能成为像佛菩萨一样的人,这样的智者,这样的大慈悲、大智慧的人,这就是一种最好的发心。那怎么回向最好呢?我愿意把我做的一切好事、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 (济群法师)吃素能吃蛋吗

    问:吃素后,蛋类能不能吃?济群法师答:严格的素食者,是不吃蛋类的。佛教提倡素食的理论依据,是为了不杀生,为了体现对众生的慈悲。而鸡蛋是生命胚胎,特别是一些有性的鸡蛋,吃了也涉及杀生。当然,现在养鸡场出来的鸡

  • 人为什么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师父,大家都说要安住当下,可我们不是在懊恼过去,就是在担忧未来。总是没有办法安住,这是为什么呢?

  • 在家居士戒律问答 (济群法师)在家居士戒律问答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受菩萨戒。

  •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济群法师)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问: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答:从中国传统的伦理来看,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这种权威从哪里来?其实是建立在强烈的贪著和占有之上。换言之,很多父母是把子女纳入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将之作为独立个体看待。

  • 慈善核心精神是什么呢? (济群法师)慈善核心精神是什么呢?

      是慈悲。慈善的行为,应该出于纯粹的慈悲心而非其他。其实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悲悯之心,但这种悲心往往是狭隘而有条件的,比如与我有关或有好感的人,即便无关,至少也是不反感的,总是离不开个人好恶。但佛教提倡的慈悲却有着更为深远的内涵。

  • 皈依只能一次吗?可以皈依不同的师父吗? (济群法师)皈依只能一次吗?可以皈依不同的师父吗?

    问:皈依只能一次吗?可以多次皈依不同的师父吗?济群法师答:皈依,原则上来说并不是皈依某一个人,而是皈依三宝。当然我们皈依了之后,先要选择一位老师,一位师父来学习佛法,这就是依止善知识,是特别重要的。皈依的次数多少,最重要的是这个皈依是不是如法的皈依。

  • 涅槃是死亡的意思吗?涅槃就是死亡吗? (济群法师)涅槃是死亡的意思吗?涅槃就是死亡吗?

    说起这个涅槃,很多人对涅槃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那今天我们就来请问一下济群法师,请他来给我们来做一个权威的解答。法师,您好,请问一下,这个涅槃在修行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意思?因为很多民众都认为涅槃就等于死亡,是这样吗?

  • (济群法师)我们罪孽深重,到底怎样才能赎罪呢?

    问:我们罪孽深重,到底怎样才能赎罪呢?答:真诚忏悔,多做善行。

  • 父母频繁催婚,我到底要不要结婚? (济群法师)父母频繁催婚,我到底要不要结婚?

    父母频繁催婚,我到底要不要结婚?父母催你结婚成家,作为父母这一方面来说,他有这样的要求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要不要结婚,这是你个人的事情,所以这是要你自己来决定的。

  • 刚皈依的弟子,除了念《心经》,还要念什么经? (济群法师)刚皈依的弟子,除了念《心经》,还要念什么经?

      刚皈依,建立对三宝的信心最重要。推荐念三皈依,也可以看看我的《皈依修学手册》,了解皈依的学处。

  • 佛陀的出世对众生具有怎样的意义? (济群法师)佛陀的出世对众生具有怎样的意义?

    今天是佛陀的诞辰日,刚才法师您也给我们介绍了佛陀的出生、求道、降魔、成道,四谛法门涵盖了所有一切的佛法的纲领,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您觉得佛陀的出生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有一种什么样的意义呢?

  • 济群法师开示佛教在家居士的戒律问答 (济群法师)济群法师开示佛教在家居士的戒律问答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

  • 菩萨真的存在吗? (济群法师)菩萨真的存在吗?

    有很多刚刚发心,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他也可以成为菩萨,他只要确定了「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我要帮助一切众生」这样崇高的一种利他主义的愿望,那么这种的其实都是可以成为菩萨的。

  • 人生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济群法师)人生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义的问题。在过去物质贫穷的年代,我们以为不幸福是我们的物质条件太差,所以呢,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很多人幸福起来了,很多人富起来了;但是富起来之后呢,你发现并不幸福,所以幸福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

  • 出家要有什么条件? (济群法师)出家要有什么条件?

      关键是你的认识,如果你觉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只有走这条路,人生才会过得有意义,具有这种观念是选择出家的最基本条件。如果你还没有形成这种认识,暂时先不要出家。另外,家里的关系要处理好。佛经里讲,父母不听,不得出家。但这却不是原则性的,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像虚云老和尚,虽然没有征得父母同意也还是出家了。

  • 农历七月被称鬼节,佛教对七月有特殊解读吗? (济群法师)农历七月被称鬼节,佛教对七月有特殊解读吗?

    佛教对七月没有中国传统中鬼节的说法,也没有认为地府门大开或将七月称为鬼节等。佛教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有一个盂兰盆的法会,这个法会正好也是和超度、祭拜有关系,这个故事主要出在《盂兰盆经》。

  • 心里太弱,管不住自己怎么办? (济群法师)心里太弱,管不住自己怎么办?

    我们现在的人因为社会整个资讯发达,现在的人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散乱,管不住自己,其实我觉得这种现象也是蛮普遍的,那如何去更好的管理自己,或者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 六道轮回的主体是什么? (济群法师)六道轮回的主体是什么?

      一般的宗教讲到轮回时都有一个主体,而佛教不讲灵魂,也不讲神我。所以在这一问题上,的确会使人产生很大的困惑:既然“无我”,又是什么在促使我们生生世世地流转六道?佛法认为,生命就像流水一样。江河中的流水看似没有什么变化,其实,每一刻的水都不是原来的水:前面的水不是后面的水,后面的水也不是前面的水。但无论是哪部分的水都有它的一贯性和相续性。生命的延续也是同样,它不是永恒的,也不是断灭的,它相似相续而不常不断。

  • 消灭「四害」是杀生吗? (济群法师)消灭「四害」是杀生吗?

      问:消灭“四害”也算杀生吗?济群法师答:据说,动物界最近召开了一次集体会议,讨论的主题是:“究竟什么动物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根据讨论结果,认为人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于是,它们准备联合起来,将人类消灭干净。可它们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只好寻找机会,不时给人类制造一些骚扰。

  • 既然一切本来空,学佛又有什么意义? (济群法师)既然一切本来空,学佛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佛教讲空,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它只是告诉我们这个现象是一种假相。世界的一切都是条件、关系的一种现象、一种假相。要我们对这些现象不要太执着,尤其不能对这些现象产生一种永恒的幻想,我们往往会把这个世间看得太实在了,比如感情、事业、地位……我们会把它们看得特别的实在,我们就会在这些事情上,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

  • (济群法师)《坛经》讲“不思善、不思恶”,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法是否对立?

    问:《坛经》讲“不思善、不思恶”,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法是否对立? 答:“不思善,不思恶”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不对立,而是代表两个层面的修行。佛法修行中,基本贯穿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但修行不仅是止恶行善,更要超越对善恶相的执

  • 何谓“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济群法师)何谓“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这句经文出自《金刚经》。法,可理解为佛法;非法,可理解为佛法以外的教法。另外,法也可理解为一切存在的现象,而非法可理解为空。不应取法,指不应执取于法;不应取非法,指不应执取于非法。因为空性是超越法与非法,超越空有二边的。如果我们执取法或非法,心就会落入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就与空性不相应了。所以,在空性的观修中,不应取法,

  • 佛像到底能不能拍? (济群法师)佛像到底能不能拍?

    佛像能不能拍,这个其实没有一定。为什么说佛像不能拍,这主要是出于很多游客他在拍摄佛像的时候没有恭敬心,拍了回去他也不能够很好地去恭敬、供养。如果我们带着一份真正恭敬的心、供养的心来拍佛像,拍的目的也是为了用它来供养、培植福田,

  •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含义 (济群法师)“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含义

    佛教讲因果,而平常人更多关注的是结果,羡慕别人的成就。可是成就从哪里来呢?任何成就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佛教中有一首十来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 (济群法师)怎么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问:怎么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答:世界乃至人生,如梦境、如幻影、如泡沫、如露珠般无法久留,如闪电般瞬间即逝。这些都是人生的现实。

  • 吃亏真的是福吗?福在哪里? (济群法师)吃亏真的是福吗?福在哪里?

      善士问:师父,不是说吃亏是福吗?我也常吃亏,可是福在哪呢?济群法师答:首先,要对吃亏有一个智慧的理解。如果吃亏是一种忍让,一种利他,在利他的过程中,这样的一种吃亏蕴涵着人生的福报。因为一个人能够利他,就是在培养利他的心、培养慈悲的心。

  • 佛教中的功德回向对过世的亲人有用么? (济群法师)佛教中的功德回向对过世的亲人有用么?

    从民俗上说,佛教从传人中国以来,跟中国的民俗文化是水乳交融,请问法师,佛教讲六道轮回,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堕入到饿鬼道,通过超度可以让鬼道众生得到救度,那功德回向是什么意思?如果说我们过去的亲人,他们在六道轮回,不仅仅在人道,我们讲功德回向他们是否都收得到?

  • 作为佛教徒,不结婚是消极还是积极? (济群法师)作为佛教徒,不结婚是消极还是积极?

      其实这个呢,主要还是看你的不结婚是消极的不结婚,还是积极的不结婚。如果你是在逃避一些什么,那就属于一种消极的不结婚,那就是消极的。但是如果你觉得不结婚,你是要通过不结婚,你是在追求,对自己的人生有方向,有目标。你觉得我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更好的

  • 为什么要出家?如何看待出家的选择? (济群法师)为什么要出家?如何看待出家的选择?

    关于出家的问题,一方面作为在家居士,如果想要出家,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要出家?出家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改变和完成,而是要追求解脱,要追求生命的觉醒,要认识到学佛修行的意义。然后,觉得出家的这种方式,会更好的帮助我们来实现学佛的意义。

  • (济群法师)什么是参话头?

    问:什么是参话头? 答:参话头,究竟参的是什么呢?参,就是寻找,比如参“一念未生前是什么”,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让我们顺着这个话头一路追寻下去。在参的时候,无须以意识穷根究底,寻找答案。凡是通过意识思维而得的,皆非参禅所要寻找的答案。它是通

  • 坚持还是放下?我该如何把握? (济群法师)坚持还是放下?我该如何把握?

    师父好!我是研二的一名学生,我了解佛教有一段时间了,我知道佛教修的是放下,但是从小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会教育我们做事情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所以,就有了一个经常困扰我的问题:我什么时候应该选择放下?什么时候又应该选择坚持不懈呢?

  • 多念些往生咒可否弥补杀生过失? (济群法师)多念些往生咒可否弥补杀生过失?

      无意中的杀生行为,在所难免。当我们发现过失时,应立即忏悔,并以慈悲心为它们念佛,祈愿它们早日摆脱恶道痛苦,并以修行功德回向于它。如果以真诚心这样做,的确能弥补一些过失。但也不要因此大意,觉得反正能弥补,杀些无妨,甚至以此作为杀生的挡箭牌。如果那样,念往生咒之类,就只是在做表面文章了,不会起到多少效果。

  • 济群法师举例说明“心能转物” (济群法师)济群法师举例说明“心能转物”

      问:从理上能够理解心能转物,但有没有实例呢?  答:心能转物有两种情况。在现实中,我们也随时都在转物。如将木头加工成桌子,即心能转物的例子。事实上,人类对世间所有事物的改造,都属于心能转物的范

  • 八万四千法门哪些法门好?该如何选择? (济群法师)八万四千法门哪些法门好?该如何选择?

    法门有八万四千,到底应该如何选择与自己相应的进行学习?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法门好?哪个法门不好?要分辨起来确实不容易。因为你没有去学习,你怎么知道哪个法门好,哪个不好。

  • (济群法师)放生是否一定要全部买下?可否只买一部分放生?

    济群法师答: 关于这个情况,一方面看心发得有多大,一方面看有多少财力。什么是全部买下呢?是把整个市场的所有动物全买下?还是把我们所在地的动物全买下?我们能拿出多少钱放生,取决于我们

  • 如何协调净土法门与三级修学两者的关系? (济群法师)如何协调净土法门与三级修学两者的关系?

    问:之前曾修净土法门,现在加入三级修学后应该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济群法师答:净土宗在我们中国佛教界影响很大,法门非常殊胜。有许多居士,尤其是年纪大的,有很多人都在修净土法门。但是如何能够让……

  • 到底什么是解脱?怎么证明自己得到了解脱? (济群法师)到底什么是解脱?怎么证明自己得到了解脱?

    解脱是佛法修行的核心,但我们说到解脱的时候,要不觉得解脱非常遥远,不敢想象自己也能修行解脱;要不觉得解脱偏于消极,好像要把世间的责任都放下不做才能解脱。这些都是对解脱的误解。

  • 察觉到自己的坏情绪之后,该如何对治呢? (济群法师)察觉到自己的坏情绪之后,该如何对治呢?

    其实我们能够把事情做成功了之后,容易产生一种骄傲,一种很自我的成就感。这种感觉反过来,如果我们事情做不好的时候,也很容易产生一种沮丧感。因为在我们的人生中,也不是说任何事情都能够做好,所以如果我们过分地在意自己的这种成就感,这种成功,我们的这个情绪,它就

  • 极乐世界路途遥远,为何《坛经》又说“西方只在目前”? (济群法师)极乐世界路途遥远,为何《坛经》又说“西方只在目前”?

      《六祖坛经》说:“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这是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的层面而言。须知,净土不离当前一念,和净土在十万亿国土之外并不矛盾。从究竟意义上说,我们的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十方世界从未离开现前一念。当然,这个境界极高,还是念佛求生西方的路子较易契入。首先,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存在;其次,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

  • 为什么求佛菩萨总是不灵?求佛菩萨不灵的真正原因 (济群法师)为什么求佛菩萨总是不灵?求佛菩萨不灵的真正原因

    师父,我觉得我对佛菩萨真的是很恭敬,我每天都烧香、供佛、念经,可是为什么有时候求的还是不灵?

  • 《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世间法也是佛法吗? (济群法师)《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世间法也是佛法吗?

      一切法皆是佛法,是说一切都蕴含着佛法,关键在于你能否看到。看不到的话,世间法当然只是世间法。

  • 既然一切都是空的,还要努力追求吗? (济群法师)既然一切都是空的,还要努力追求吗?

    我最近在看《心经》,里面说一切都是空的,就是什么都没有啊!既然都是空的,那我还努力追求什么呢?师父,既然一切都是空的,那我还要努力追求吗?

  • 每天工作、生活还要学佛,时间该怎么分配? (济群法师)每天工作、生活还要学佛,时间该怎么分配?

    学佛、修行、生活、工作似乎有时候好像会矛盾,因为修行要求你每天要花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或者来念经,但是作为我们在家人来说,每天还有家庭、工作、人际关系,有很多的事情看起来好像会矛盾,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要善于学佛其实他是不矛盾的。

  • 一直蛋奶素,最近身体不好可以吃肉补身体吗? (济群法师)一直蛋奶素,最近身体不好可以吃肉补身体吗?

    我平时是吃蛋奶素的,最近一段时间身体真的不太好,家里人特别的担心,每天都给我准备大鱼大肉,我自己内心也很纠结,师父,我该怎么办?

  • 诚心拜佛,为何心中还总有不好的念头? (济群法师)诚心拜佛,为何心中还总有不好的念头?

    很多人虽然烧香、信佛,但是这种信其实是比较迷信,对他来说信佛、信神,只要能够保佑我,其实它都是一样的,所以这个是对佛法的智慧不了解,不知道其实修行首先它是要修心,要有善心,要有慈悲心,要有利他心,这叫心香一瓣,你只有具备这样的善心、虔诚的心……

  • 佛教是如何看待灵魂转世这一说法? (济群法师)佛教是如何看待灵魂转世这一说法?

    问:请问法师,佛教是如何看待灵魂转世之说?  济群法师答:佛教从缘起的角度,认为世间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主体,并因此否认灵魂。但是,否认灵魂并不等于否认轮回,否认生命的相续。在一期生命结束之后,有情还

  • 信仰邪教会带来什么危害? (济群法师)信仰邪教会带来什么危害?

      这个问题,可能通过一些事实更容易说明。在“世界邪教大观”的网页上,转载了《环球时报》这样一段内容:1978年11月18日,美国邪教组织“人民圣殿教”914名教徒在圭亚那集体服毒自杀,前往谈判并劝说的美国众议院议员赖恩及其随行人员也一同被杀。1993年4月19日

  • 怕死怕到睡不着怎么办? (济群法师)怕死怕到睡不着怎么办?

    问:怕死怕到睡不着怎么办?  济群法师答:  这个叫死亡焦虑,有很多人确实会面临着一个死亡焦虑。死亡焦虑,它会让我们看到这个生命的脆弱,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天灾人祸,各种交通事故,这个生命确实随时

  • 佛陀用了什么方法才明心见性的? (济群法师)佛陀用了什么方法才明心见性的?

    因为佛陀已经没有了这些恐惧、欲望,所以这些魔境就对他不起作用,但我们也非常好奇,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明心见性,他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内心远离贪着、欲望,去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呢?

  • 对六道轮回、鬼神之说半信半疑,怎么办? (济群法师)对六道轮回、鬼神之说半信半疑,怎么办?

    对六道轮回、鬼神之说始终半信半疑,怎么办?我们现在的人接受力很多科学的教育,唯物的教育,有时候我们就会迷信于科学。其实科学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之所以不能相信鬼神,主要是因为……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 (济群法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

      善士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那样成佛太容易了吧?济群法师答: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黑齿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决生死问题。在他痛苦彷徨之际

  • 想要的东西是应该主动争取,还是等缘分呢? (济群法师)想要的东西是应该主动争取,还是等缘分呢?

    想要的东西是应该主动争取,还是等缘分呢?佛法讲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任何东西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任何成就都要去努力。但是佛法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中国古人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请问法师,您有神通吗?您会发光吗? (济群法师)请问法师,您有神通吗?您会发光吗?

    佛经里说佛陀会发光,这就是神通吧!请问法师,您有神通吗?您会发光吗?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欺骗行为?是否无条件地接受?

    问:如何面对欺骗行为?是否无条件地接受? 答:关键看这种欺骗是什么性质的。如果行骗者确有很多迫不得已的苦衷,我们可以本着慈悲心接受。但有时候,这种接受可能使对方更加放纵,对他有害无益,这就必须加以制止。在菩萨道修行中,应对方式有二:一是摄,一是折。摄,

  • 佛教怎么看善恶?为何总看不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济群法师)佛教怎么看善恶?为何总看不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是一名在职研究生,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我:就是自古以来,人们就说,善恶自有报应,但是我身边看到很多事实和新闻,就比如一些人,他收养了一些被遗弃的孩童,但是他自己却活得很贫困潦倒,还有一些为富不仁、为臣不忠之人,却能通过自己高明的手段,或者钻法律的漏洞

  •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可以自受吗? (济群法师)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可以自受吗?

    问:对在家居士来说,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济群法师答: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

  • 佛法是“唯心主义”吗? (济群法师)佛法是“唯心主义”吗?

      济群法师答:哲学所说的“唯心”,是以“心”为第一性。佛教讲缘起,在缘起法中,没有所谓的第一性。所以,“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一性”都不符合佛教的缘起法则。佛法认为,世间所有事物,从心到物,都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之所以强调心的作用,主要是针对凡夫为物所役的现象而提出,一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说明心念的力量和影响。但并不否定物质的存在。

  • 如何用佛法智慧让孩子安住学习? (济群法师)如何用佛法智慧让孩子安住学习?

      问:如何将佛法智慧运用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把心思安住在学习上?济群法师:首先,自己要学习佛法。当你懂得用佛法智慧待人处事的时候,才能给孩子正向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把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调整到位,使自己有正确的人生观

  • 如何做到忍辱的同时又不把气憋在心里? (济群法师)如何做到忍辱的同时又不把气憋在心里?

    佛教的修行里边讲忍辱,我们中国人也是讲忍,要修忍。但是如果你对这件事情很生气,然后你一定要让自己忍,那其实很容易造成内伤,那还不如你发泄一下情绪,发泄完就完了。或者你不说话,赶快怎么样这个。其实真正的忍,佛教告诉我们,要有智慧的忍。

  • 能否推荐关于《心经》讲解的书籍或录音? (济群法师)能否推荐关于《心经》讲解的书籍或录音?

      我有一本《心经的人生智慧》。此外,也有不少关于《心经》的讲座音像。

  • 佛教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济群法师)佛教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学佛后和朋友们玩不到一块去,难道是我错了吗?

  • 为何善于心计的人富有,善良慈悲的人却贫苦? (济群法师)为何善于心计的人富有,善良慈悲的人却贫苦?

      问:为什么那些善于心计的人得到财富,而善良慈悲的人却依然贫苦?答:这(财富的取得)和过去生的福报有关,我们不能仅从今生的一些行为来作出判断。我想,如果一个人心地善良,充满慈悲,即便物质上暂时不富有,但精神是很富有的。

  • 在家可以学佛吗,在家人应该如何修行?六祖这样解答 (济群法师)在家可以学佛吗,在家人应该如何修行?六祖这样解答

      六祖说,善知识,如果想要学佛修行,在家也是可以的,不是必须到寺院中,也不是必须剃发出家。这就为大众解除了学佛等于出家的误解。同时,也给无缘出家专修的学佛者以信心。在家而能如法修行,就像身处东方的污浊世界,但一心向善,同样可以修习善行,见性解脱。如果来到寺院却不认真修行,就像身处西方清净世界,但内心充满污浊,势必

  • 学佛需要有“仪式感”吗? (济群法师)学佛需要有“仪式感”吗?

    修行不就是修心嘛,搞那么形式主义干嘛?又有些人觉得:修行还是要有修行的规矩,整天轻轻松松不能叫修行。这两种说法,哪一种对呢?学佛需要“仪式感”吗?

  • 当五欲六尘现前时,如何心静? (济群法师)当五欲六尘现前时,如何心静?

    问:当五欲六尘的境界现前时,怎样才能把心静下来?  济群法师答: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智慧的观照和觉照。当境界现前时,我们往往会产生与之相关的念头和妄想,这时,我们就要运用智慧来观照它。  对

  •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怎么改变?怎么才能破除我执? (济群法师)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怎么改变?怎么才能破除我执?

    很多人都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总爱替别人做决定,这样对自己不好,对别人更不好,我们应该怎么来调适自己呢?

  • 诵经超度对亡人有多大帮助?能否度到极乐世界? (济群法师)诵经超度对亡人有多大帮助?能否度到极乐世界?

    将亡者直接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难度比较大。一般来说,超度可以起到改变处境的作用。比如,本来要堕落地狱五百年,超度后,减少到五十年,或者转投于畜生道,乃至人道、天道。又如,本来要投身为人,经超度,生到天道。具体效果如何,由超度者的能力等诸多因素决定。

  • 如何修慈悲心?怎么推进“民心向善”? (济群法师)如何修慈悲心?怎么推进“民心向善”?

      现代社会,在商业文化和社会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因为生存压力大,很多人在得与失的问题上找不到平衡点,患得患失,予取予求,包括对待慈善事业也是一样。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污蔑甚至以怨报德,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修得您所说的慈悲心?

  • 佛诞日我们为什么要用浴佛的方式来纪念? (济群法师)佛诞日我们为什么要用浴佛的方式来纪念?

    今天是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陀的诞辰,同时也是浴佛节,在这一天,信众们都会到各大寺院参加浴佛节的法会,那我们想请问一下济群法师,为什么在佛诞日的这一天我们要用浴佛的方式来纪念呢?

  • 世界上是否存在神灵保佑? (济群法师)世界上是否存在神灵保佑?

      问:是否存在神灵保佑?济群法师:说神灵保佑也好,佛菩萨保佑也好,确实存在这个现象。但佛法认为保佑只是辅助因素,更重要的是自己修行。因为断烦恼、开智慧都要靠自己,神灵是无能为力的,即使佛菩萨,也只能为我们指引方向,还是要靠自己亲力亲为。

  • “禅净合一”也很好 (济群法师)“禅净合一”也很好

    问:请问法师对禅净合一有什么看法?  济群法师:禅净合一也很好,永明延寿禅师就曾说过: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为什么这样说呢?禅是纯粹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觉自立、佛来佛斩、魔

  • 佛学“小白”想学佛,该从何入手? (济群法师)佛学“小白”想学佛,该从何入手?

    怎么来学佛法,这个确实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今天这个时代,这个资讯很发达,我们其实接触佛法的机会很多,我们只要打开网络,南传的、藏传的、汉传的,很多法师,这个讲经、讲座,这些资料在网络上其实蛮多的。

  • 尽力做事却总不被认可,如何克服内心挫败感 (济群法师)尽力做事却总不被认可,如何克服内心挫败感

      问:尽力把事情做好却总不被认可,如何克服内心的挫败感?济群法师答:我觉得,每个人首先要接纳自己的现状,接纳自己的能力,接纳自己的现实,然后在接纳的前提下,我们只要尽心尽力地去做每一件事情,其实我们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这种挫败感多半是因为我们会有一份期

  • (济群法师)请问佛教徒为什么要放弃家庭、亲人出家?似乎太没人情味了。

    问:请问佛教徒为什么要放弃家庭、亲人出家?似乎太没人情味了。 答:出家是否没有人情味呢?有句话是:“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菩提心教法要求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心系众生。可见,学佛不是无情而是多情,是对一切众生的真情大爱。 但在修行过程中,必须舍弃

  • (济群法师)佛教怎么看待知识?

    问:佛教怎么看待知识? 答:知识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古以来,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比如,儒家推崇知识,老庄就比较反对知识。《庄子》讲,浑沌因为有了知识就死掉了。佛教对此也有两种不同看法,既有“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的赞誉,也有“知之一字,众祸之根”的

  • 当代学人如何系统学佛? (济群法师)当代学人如何系统学佛?

    当代学人怎样系统学佛?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的人应该怎么来学佛法,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一方面,我也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灵问题、精神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

  • (济群法师)地藏菩萨如何救度地狱众生

    问:既然地狱众生痛苦得无法修行,地藏菩萨又是如何救度他们呢?答:地藏菩萨发心救度这些无法修行的地狱众生,正说明地藏菩萨愿力之深,所谓难行能行。虽然地狱众生无法修行,但在地藏菩萨的教化、加持下,就可能因生起

  • 拥有富足生活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 (济群法师)拥有富足生活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

    天人虽然有很好的福报,如果说他们一旦天福用尽,可能连人都可能做不到,那么佛经里面告诉我们,佛陀在出家之前他是一个太子,有着非常富足的这样一种生活,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那么他是因为看到了这样的一个状况,还是有什么启发了他去出家呢?

  • 如何理解“明心见性”? (济群法师)如何理解“明心见性”?

    问:如何理解明心见性?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其实是超越了我们认识和理解的一个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我们常规的认识和思维去理解,可以举个禅宗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六祖慧能在五祖那里求法之后,就

  • 什么是正确的直觉?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 (济群法师)什么是正确的直觉?我们靠什么认识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事实上是离不开我们的认知的模式的,通过我们现有的这种认知模式,我们看到的世界有可能往往是扭曲的。周老师刚才让我们要珍惜直觉,事实上它是一种非常纯净的直觉,这个纯净的直觉事实上就像你的眼镜不是有色的眼镜,它没有涂上任何东西,所以它所……

  • 宗教层次太高,相信却够不着,怎么办? (济群法师)宗教层次太高,相信却够不着,怎么办?

    我觉得就是说,如果说像一般的宗教,像基督教、一般的宗教,它们讲究的信特别重要。但事实上佛教所有的信,都是建立在思的基础上,佛教在八正道里面第一个就是正见。所以佛教的信是不会让你盲目的信,佛教的中观、唯识,它都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是因明建立起来的一种思辨。

  • (济群法师)关于皈依的问题

    关于皈依的问题 济群法师 问:1.信佛必须皈依吗?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 2.皈依时,如何才能得到皈依体? 3.皈依僧,是皈依所有僧人吗?怎样才能如法依止? 4.法师最近一直在大力弘扬“皈依共修”,请问,五大要素中为什么如此强调皈依? 答:想成为真正的佛

  • (济群法师)佛法讲不杀生,但植物、真菌等也都是生物,那么吃素是否也意味着杀生呢?

    问:农业生产中,农民为了增产不得不杀死一些害虫,以得到充足的食物来源。但对一些信佛的农民来说,怎样处理这些矛盾? 答:农民种地,确实会面对很多“害虫”。所以称其为“害虫”,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通常的做法,无非是打农药。但作为佛教徒,尤其是受了五戒之

  • 我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出家的 (济群法师)我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出家的

      见到济群法师,他正在西园戒幢律寺一间独居的禅房内盘腿打坐,墙壁上的一副对联巧妙地嵌入了法师的名号,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法师身前的小几放着茶道的全部用具。合十见礼,彼此坐下,法师一袭灰衣,面

  • 总被他人言行牵动,动不动就生气,怎么办? (济群法师)总被他人言行牵动,动不动就生气,怎么办?

      问:总是被他人的言行牵动,动不动就生气怎么办?其实爱生气,有的时候也会变成一个人的一种性格,一种习惯,这种性格习惯的养成,有它的一个思维方式和心理模式。这个思维方式就是,当你遇到任何一个境界的时候,你的思维可能会偏负面的

  • 如果无我了,那谁来说法讲经和听法? (济群法师)如果无我了,那谁来说法讲经和听法?

    佛法要修到无我,但是如果无我了,谁来说法?谁来讲经?谁来听法?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

  • 佛教“圣贤”的品质是什么? (济群法师)佛教“圣贤”的品质是什么?

    我们讲到人的潜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理性,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恻隐之心,就是道德的基础,良知、良能、恻隐之心,就是建立道德的基础。那么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佛性。那我怎么知道我有没有佛性呢?我怎么来体现?我怎么来认识我的佛性和作用?

  • 什么是“爱”?佛教的爱是不是太无情了? (济群法师)什么是“爱”?佛教的爱是不是太无情了?

    请问法师,什么是“爱”?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修炼到了这种“不难过”的状态,会不会让周围的人有些无法忍受?觉得太无情?

  • (济群法师)超度能否将亡人度到极乐世界

    问:超度亡人,能否将他度到西方极乐世界?答:将亡者直接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难度比较大。一般来说,超度可以起到改变处境的作用。比如本来要堕落地狱五百年,超度后减少到五十年,或者转投于畜生道,乃至人道、天道。

  • 请到的佛像是否一定要“开光”才会灵验? (济群法师)请到的佛像是否一定要“开光”才会灵验?

    我们供养佛像,主要是为了增长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我们请到一尊佛像时,是否对这尊佛像有足够的认同,觉得这就是佛菩萨?如果我们是从商店请来佛像,往往会将其当做一件工艺品,内心缺乏认同。

  • 佛陀涅槃后,我们还有机会请佛住世吗? (济群法师)佛陀涅槃后,我们还有机会请佛住世吗?

    佛法之所以能在世间流传,是因为有佛出现于世。虽然佛陀亲证的真理并非自创,而是本然如是。但若没有佛陀说法,我们也就无从了解佛法,更不能依法得解脱。就像每个人都具备与佛无别的智慧德相,却因不识本来面目,佛性虽有若无,只能流转生死。

  • (济群法师)「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有什么含义

    问:请您为我们开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句话的含义。济群法师答:佛教讲因果。而平常人更多关注的是结果,羡慕别人的成就。可是成就从哪里来呢?任何成就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佛教中有一首十来偈,

  • 学佛会越学越“清高”吗? (济群法师)学佛会越学越“清高”吗?

    为什么有的人学佛了之后会产生优越感,或者说会变得越来越清高?因为学佛了之后,确实会对世间上的这些名、利,包括世俗的生活会看淡了一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形中会觉得自己比普通的人,就会高人一等……

  • 为什么学佛要依靠自己呢? (济群法师)为什么学佛要依靠自己呢?

      济群法师答:如果不依靠自己,又能依靠谁呢?人生的很多事情,是无法请人帮忙解决的。口渴的时候,谁能代替我们喝水?自己渴了,就要自己喝水才能解决。别人喝的水,只能解别人的渴。同样,每个人的烦恼都是自己的,也只有依靠自己解决。

  • 听歌打游戏很精神,一看书就犯困,怎么办? (济群法师)听歌打游戏很精神,一看书就犯困,怎么办?

    问:我平时打游戏、K歌的时候可有精神了,可是一到看书、听经的时候就老是打瞌睡。师父,这是怎么回事?济群法师答:听一些流行歌曲,它和我们的贪嗔痴比较相应,因为我们现在的生命都是在一种强烈的贪嗔痴的状态里,而这些流行歌曲唱的刚好都是贪嗔痴,你爱我……

  •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何为善缘?为什么在有些缘分中,彼此充满了痛苦?

    《财富品质》: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人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缘”字,那么何为善缘?为什么在有些缘分中,彼此充满了痛苦? 济群法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人与人的关系同样如此。 所谓善缘,通常来说,是指那些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正

  • 佛说要利他,把利益都给别人,那企业倒闭怎么办? (济群法师)佛说要利他,把利益都给别人,那企业倒闭怎么办?

    要把企业做大,我们就要广结善缘,我们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尊重、认可,让更多人愿意参与你的企业,这是我们企业做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但是这里面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的利他,那么才会给自己、给员工、给社会带来利益。

  • 佛陀以人身修行证道,他说法对我们有何意义? (济群法师)佛陀以人身修行证道,他说法对我们有何意义?

    我们会通过对神的祈祷,希望它能够把一些福报、智慧降临到我们身上。但是佛教一直告诉我们说,佛陀他就是一个人,他曾经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的人,他通过修行来证道这样的一个说法,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 入睡前止不住妄念纷飞,我应该怎么对治? (济群法师)入睡前止不住妄念纷飞,我应该怎么对治?

    过去的这些经历它会给我们留下一些阴影,每个人他的生命的因缘是不一样的,过去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经历,但是过去了其实就过去了。如果你不去在乎它,不去纠结它,其实它对你是不会有伤害的。但是如果我们去纠结它,老是活在一些过去的阴影里的话,那么这个……

  • 什么是对佛陀最好的纪念? (济群法师)什么是对佛陀最好的纪念?

    我想佛陀几千年以前出生,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第二位佛陀,这么稀有难得的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他一定有着重大的意义,作为我们现在这个无明中的人们来说,我们对佛陀最好的纪念应该是什么呢?

  • (济群法师)佛弟子该如何追求财富?

    问:我们知道现在不少企业家也是在家修行的居士,那么佛弟子该如何追求财富呢?济群法师答:首先要明了因果。佛法告诉我们: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间的一切都不是偶然的。认识到这一点,就知道赚钱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

  • 菩萨和魔真的存在吗? (济群法师)菩萨和魔真的存在吗?

    菩萨在佛法修行里,一个人我要修行,我要走上生命的觉醒之道,我要帮助更多人也都能够走向觉醒。当他确立这个愿望之后,然后他受了菩萨戒,他就可以成为菩萨。当然菩萨有大菩萨,也有小菩萨。像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那么这些就是级别非常高的菩萨。

  • 面对催婚该怎么办? (济群法师)面对催婚该怎么办?

    师父,最近老有人劝我该结婚了,我该怎么办呢?

  • 轮回是怎么回事? (济群法师)轮回是怎么回事?

      这个轮回,其实我们讲到三世轮回,因为我们接受的是一种唯物论的教育,因为我们看不到生命的前生后世,我们就像从这个房间走到那个房间,所以我们只是看到中间这一段,所以我们对轮回道理的相信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轮回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

  • 房价飞涨买房困难,如何缓解焦虑的情绪? (济群法师)房价飞涨买房困难,如何缓解焦虑的情绪?

    两个人再艰苦,租个房子也能过得不错。但是有了孩子,就不得不考虑要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不能再东奔西走了。而我在异乡打拼多年,总觉得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那终究是在漂泊。我的内心渴望安定,然而工资的涨幅始终跟不上房价飞速发展的脚步。

  • 别人有车有房有幸福,为何我什么都没有? (济群法师)别人有车有房有幸福,为何我什么都没有?

    问:别人有车有房有幸福的生活为什么我什么都没有?济群法师答:不要去跟别人攀比,人比人气死人,说不定有的人他有家庭、有车、有企业、有事业,他有可能还羡慕过单身的人,因为一个人,过得很自由、很自在。所以每一段生命它都有它不同的……

  • 学佛人害怕和抵触鬼道众生,该怎么对治? (济群法师)学佛人害怕和抵触鬼道众生,该怎么对治?

      怕鬼一方面是因为看不见,加上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的可怕描述,想象空间很大,就会引发恐惧;另一方面是因为自身正念不够强大,容易受到侵扰。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念诵佛号或三皈依,观想三宝功德在护佑我们。这些圣号有着强大的能量和加持力,可以安顿身心,驱除恐惧。

  • (济群法师)为什么有人死去那么久还未投胎?

    问:为什么有人死去那么久还未投胎?济群法师答:按照佛教的观点,亡者一般会在七天或四十九天内投胎。但投胎要有因缘,当相关因缘尚未成熟时,比如,来生该当谁的儿子,可这个妈妈还未做好准备,投胎就投不成了。佛法所说

  • (济群法师)什么样的人算是信佛的人?

    问:什么样的人算是信佛的人?答:愿意了解佛法,并按照佛陀所说去做的人。

  • 为什么有阿赖耶识? (济群法师)为什么有阿赖耶识?

      这就好像问:为什么有这个世界?佛教不主张问此类问题。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但我们总想以这有限的能力考察无限,提出一些超过现有理解力的问题,自然难以找到答案。我们的一生能积累多少经验?人类几千年历史又能积累多少文明?而宇宙却是无始的存在。仅地球就已存

  • 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济群法师)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问: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济群法师答:心即是佛是代表生命某个层面所具有的内涵,并非一切。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已彻底断除一切无明烦恼,我们断除了吗?佛

  • 子女在外地,如何对老人更好地尽孝? (济群法师)子女在外地,如何对老人更好地尽孝?

    子女在外地,如何对老人更好地尽孝?这个也是现在社会,也是一个蛮普遍的问题,因为很多独生子女,然后上面有很多的老人,然后确实往往因为这种工作的需要,所以就没有办法的去照顾老人。当然关键就是说我们对老人先要有这样一份孝心,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济群法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这也跟我们几十年社会的发展有关系。过去在物质贫穷的年代,我们以为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的物质条件太差,所以中国社会经过几十年发展……

  • 法师在弘法过程中有遇到“低谷期”吗? (济群法师)法师在弘法过程中有遇到“低谷期”吗?

    问:三十余年的弘法过程中,尤其是创办菩提书院,是否有遇到困难,感觉做不下去的“低谷期”?济群法师答:可能是因为我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对结果没有太执着,所以我一直没有觉得有特别大的因缘,让我觉得非常的困难。

  • 佛弟子到其他宗教场所时该怎么做? (济群法师)佛弟子到其他宗教场所时该怎么做?

    问:佛弟子到其他宗教场所时,应该怎么做?  济群法师答:我们对其他宗教所供奉的神,也要持恭敬、赞叹的态度,不要因为他们是外道而轻视。作为一个学佛者,即使对普通百姓也要有恭敬平等的态度,何况其他宗教

  • (济群法师)天人福报极大,为何不能修行

    问:天人福报极大,为什么不能修行?答:天又分色界天和欲界天。欲界天人沉溺于欲乐,觉得享乐才是最要紧的,根本想不到接触佛法。佛典中有个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位叫耆婆的在家弟子是名医,僧团有人病了都找他治疗。他医

  • 家人杀生应如何善巧劝说呢?可否让别人代杀? (济群法师)家人杀生应如何善巧劝说呢?可否让别人代杀?

    春节将至,世人又难免杀生庆祝或祭祖。人在此时,欢呼畅饮,物在此时,魂飞魄散。人在此时,骨肉团圆,物在此时,母离子散。人在此时,穿新衣,贺新禧,山珍海味,杯盘狼籍,物在此时,血淋漓,肠寸断,肝脑涂地,惨不忍睹。因此,节日杀生,是第一等残忍的事情。

  • 佛法和科学到底应该谁来印证谁? (济群法师)佛法和科学到底应该谁来印证谁?

    科学大概有一千多年的学术历史,而佛教诞生至今有两千五百多年。但我们今天往往是不断用科学发现来印证佛法的内容。就是用一个年轻人的说法,去印证一个老年人的经验,这种比对合理吗?佛法和科学到底应该谁来印证谁?

  • 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 (济群法师)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

    问:我身体不好,很担心哪天就会死,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济群法师答:身体健康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保持良好心情,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其次是合理安排饮食;第三是多做户外运动。从佛法来说,还提倡多放生,以慈悲心关爱动物……

  • (济群法师)“贪财乃万恶之源”和“贫穷乃万恶之本”,哪个才是对的?

    问:贪财乃万恶之源和贫穷乃万恶之本,哪个才是对的?答:贪是因,由这个因会感得苦果;而贫穷只是结果,如果能以良好的心态接纳这个结果,就能安贫守道,不会成为万恶之本。

  • 父母与孩子是什么关系,佛弟子如何与家人相处? (济群法师)父母与孩子是什么关系,佛弟子如何与家人相处?

      从轮回的眼光看,我们和父母、孩子属于不同的生命个体,只是因为业缘才走到一起。其中有善缘,也有恶缘。如果是善缘,就会相互增上,给彼此带来利益和快乐,应该心怀感恩和珍惜,继续营造善缘。如果是恶缘,就会相互折磨,给彼此带来损恼和痛苦,要在接纳的前提下,努力化解并改变对立,不让这种恶缘继续。

  • (济群法师)许多人认为:“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问:在传统的观念中,许多人认为:“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于是年青时候选择入世做官、做事,官场失意或年纪大了,才考虑选择佛教信仰。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如何正确理解佛教的出世思想? 答:官场失意或年纪大了才选择佛教信仰,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写照,并非所有

  • 不皈依学佛算是佛教徒吗?修行一定要皈依吗? (济群法师)不皈依学佛算是佛教徒吗?修行一定要皈依吗?

    问:不皈依学佛算是佛教徒吗?修行一定要皈依吗?  济群法师:没皈依不算佛教徒,修行一定要皈依!  皈依才是佛教徒,如果一个人没皈依的话,他还不能算是一个佛教徒,他没办法得到最基本的三皈依的体,三皈

  • 如何理解“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古训? (济群法师)如何理解“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古训?

    《财富品质》:弘一法师圆寂时曾留下这样的话:“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在今天这样一个“关系就是生产力”的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就和信息和他的“关系网”息息相关,您又如何理解“君子之交其淡如水”的古训? 济群法师:“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说

  • (济群法师)佛教经典里过于繁琐复杂的概念术语,似乎是普通信众掌握佛教的障碍

    问:佛教经典里过于繁琐复杂的概念术语,似乎是普通信众掌握佛教的障碍。比如五蕴、六根、八风、十二处、十八界……让人听得发晕。政府以那么大的宣传力度宣传“三个代表”,至今仍然有大半人不知道三个代表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佛教是不是需要对自身理论的阐

  • 自省会使人变得消极悲观不自信吗? (济群法师)自省会使人变得消极悲观不自信吗?

    我们的自信建立的基础是什么?我们现在自信的基础是建立在一种我执上的,就是我们现在的自信可能就是一种盲目的自信,不是一种真正的对自己理性和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的自信。盲目的自信事实上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后患,所以反省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 (济群法师)自然灾害也是因果决定的吗

    问:自然灾害也是因果决定的吗?济群法师答:佛法对世间万象的解释,皆包含于因缘因果四个字内。自然灾害的本身是果,必然有导致它的因。当然,因未必是一个,是众多因缘错综复杂的和合。为什么会有水灾?连续的大量降雨

  • 被人夸赞就高兴,遭人批评就沮丧,该怎么面对? (济群法师)被人夸赞就高兴,遭人批评就沮丧,该怎么面对?

    问:被人夸赞就高兴,遭人批评就沮丧,该怎么面对?济群法师答:我们能够把事情做成功之后,我们容易产生一种骄傲啊,一种很自我的成就感。但其实这种感觉反过来,如果我们事情做不好之后,我们也很容易产生一种沮丧感。

  • 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为什么我们学佛要依靠自己呢? (济群法师)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为什么我们学佛要依靠自己呢?

      问: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为什么我们学佛要依靠自己呢?济群法师答:如果不依靠自己,又能依靠谁呢?人生的很多事情,是无法请人帮忙解决的。口渴的时候,谁能代替我们喝水?自己渴了,就要自己喝水才能解决。别人喝的水,只能解别人的渴。

  • (济群法师)生命是轮回的话,怎么会有濒临灭绝的动物?畜生道如何修行解脱?

    问:生命是轮回的话,怎么会有濒临灭绝的动物?中国人口怎么会在解放后增加数倍? 答:虽然生命是轮回的,但不是说,某种生命形式会永远存在。如果某种生命形式失去生存因缘,比如失去赖以生存的食物、环境等,那么,这类有情就会因其它业力成熟,转而投生为另一种生命

  • 怎样克服喜欢吃肉这个嗜好? (济群法师)怎样克服喜欢吃肉这个嗜好?

    不杀生,并不完全等同于吃素。佛陀开许吃三净肉,即不见、不闻、不疑。不见是没看见这个肉为你而杀,不闻是没听说这个肉为你而杀,不疑是没任何迹象表明这个肉是为你而杀。这种三净肉是可以吃的。当然,从慈悲的角度,不吃肉是更好,毕竟有人吃就会有人杀。

  • 智慧是怎么产生的?智慧的产生 (济群法师)智慧是怎么产生的?智慧的产生

      智慧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树立正见,即关于世界和人生真相的知识。我们通过学法,知道怎么正确认识世界,看待人生,由此改变观念,调整心行,这是智慧产生的前提。二是以正见指导禅修,培养定力、觉知力、观照力,才能最终开启智慧。因为智慧是生命内在

  • (济群法师)在如今的时代,我们应该修习禅宗还是净土宗?

    问:在如今的时代,我们应该修习禅宗还是净土宗?答:我们首先应该重视的,是佛法修学的基础,即皈依、发心、戒律,然后才谈得上选择某一个法门。

  • 发牢骚与不平则鸣一样吗? (济群法师)发牢骚与不平则鸣一样吗?

      一般情况下,不平则鸣是褒义词,多是从公众利益出发,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勇气和正义感。而发牢骚则是消极抵抗的表现,是一种拿不起、放不下的无能表现。两者有一定区别,但关系比较模糊,不平则鸣,搞不好也会演变成发牢骚。

  • 为何在教父母使用手机软件时总觉得烦躁? (济群法师)为何在教父母使用手机软件时总觉得烦躁?

    平时我自己手机玩得挺溜的,每次我妈来问我,我都会跟她说很多遍她也记不住,说着说着我自己就不耐烦了,我一不耐烦,她就生气。她一生气我还觉得很委屈,但是每次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师父,我该怎么办呢?

  • 忏悔应该怎么样去做? (济群法师)忏悔应该怎么样去做?

      忏悔的第一部分是出罪力,即坦诚发露。这就必须意识到自己曾经造下哪些罪业,并对罪业的源头加以审视,看清生命存在的问题。首先我们要面对十方诸佛,以及具足菩提心的诸大菩萨,恭敬合掌,坦诚发露自己曾经造下的罪业。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会把自己所造的罪覆藏起

  • 如何正确探究生命价值的存在? (济群法师)如何正确探究生命价值的存在?

    以济群法师这么多年的修为和传教、弘法经历,您对我们当下年轻人在生与死,在生命如何放弃我执?如何去克服虚妄?如何去追求正确?如何探究生命价值的存在?有一些什么样的忠告?有一些什么样的善言?

  • (济群法师)关于戒律、戒体及破戒的问题

    关于戒律、戒体及破戒的问题 济群法师 问:1.对在家居士来说,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2.不受戒能否得到戒体? 3.破了戒,对戒体有什么影响? 4.五戒的前四戒和十善的前四善之间有什么区别? 5.对于在家居士,是否受持五戒就够了? 答:1.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

  • (济群法师)信仰应该“无条件的信”,还是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应当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觉照: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信徒虽然不了解多少教理,却非常虔诚;而一些信徒虽然掌握了很多教理,反而没有那么虔诚。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济群:信仰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如果内心对宗教有强烈需求,具备了足够的虔诚,自然容易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旦由实践得到切

  • 为什么遇到事情就紧张,该怎么办? (济群法师)为什么遇到事情就紧张,该怎么办?

      紧张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观念问题,把得失看得过重,总是担心事情不能如己所愿地发展,人为制造紧张。这就需要认识到,世间一切都是众缘和合的,个人因素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我们只要在因上尽到努力,就没什么可紧张的。否则也于事无补,反而会因紧张影响

  • (济群法师)中阴身与神识有什么关系

    问:什么是中阴身?是鬼吗?与神识有什么关系?答:《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很多论典都讲到中阴身。中阴身属于生命的过渡形式,在这期生命到下期生命转化过程中出现,处于死有和生有之间。持续时间很短暂,一般是七

  • (济群法师)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问: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答: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 简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我

  • (济群法师)关于杀生的问题

    关于杀生的问题 济群法师 问:1.消灭“四害”也算杀生吗? 2.无意中杀死虫类,是否属于犯戒?搞卫生时,难免对一些小生命造成伤害,该如何处理? 3.总是习惯性地打死蚊蝇,多念些往生咒可否弥补过失? 4.可否带着超度的心杀死蚊蝇?家人大量杀生,当如何善巧劝说? 5.为

  • (济群法师)佛教闭关、禅定等修行,其实就是自我催眠的一个过程吗?

    CHINA PSY 林紫:有人说佛教的闭关、禅定等修行,其实就是自我催眠的一个过程,您怎么看?济群法师:禅定是对所缘保持稳定的专注和觉知,在此过程中,心是非常明晰的,并将这种明晰穿透到每一念、每一刹那,所谓了了分明

  • 感觉自己非常虔诚却所求不灵,这是为何? (济群法师)感觉自己非常虔诚却所求不灵,这是为何?

    佛菩萨虽然是大慈大悲的,但是他也不是万能的。每一个人学佛所表现出来的虔诚心,然后我们去求菩萨保佑,那么这个学佛就是要为了能达成我们的心愿。我觉得这个想法从信仰的角度来说,其实本身它就有一定的偏差。当然,佛菩萨也会加持我们,这是没错的。

  • (济群法师)吃素后,蛋类能不能吃

    问:吃素后,蛋类能不能吃?答:严格的素食者,是不吃蛋类的。佛教提倡素食的理论依据,是为了不杀生,为了体现对众生的慈悲。而鸡蛋是生命胚胎,特别是一些有性的鸡蛋,吃了也涉及杀生。当然,现在养鸡场出来的鸡蛋,很多是

  • 佛教的轮回观之“世界”是什么? (济群法师)佛教的轮回观之“世界”是什么?

    问:佛教的轮回观之“世界”是什么?济群法师答:佛教讲轮回,它并不局限于地球,也不是局限于人类。我们看这个佛经里面对这个世界的描述,它经常是以宇宙为平台,我们有一本书叫做《佛教的世界观》,还有一本书叫做《佛教怎么看世界》。

  • 听不进不同意见,又介意他人的评论,该怎么办? (济群法师)听不进不同意见,又介意他人的评论,该怎么办?

    听不进不同意见,又介意他人的评论,该怎么办?

  • 现在人都热衷过“洋节”,佛教节日还值得推广吗? (济群法师)现在人都热衷过“洋节”,佛教节日还值得推广吗?

    我们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有中国人自己的信仰背景,每一种节日都隐含着某一种思想,或者说隐含着某一种社会的精神。比如像中元节盂兰盆会,事实上是通过这样一个节日,来弘扬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孝道精神,让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祖先,不要忘记我们文化的传统。

  • 佛法如何帮助人们提升境界? (济群法师)佛法如何帮助人们提升境界?

    我们现在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包括我们的教育,这个确实很多人他会停留在生存、物质生活,改善物质生活。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本身就具有这种唯物的传统,再加上我们现在西方的这个商业文明和唯物主义,基本上这个教育都会是这样子。但事实上,我们也可能会发现认识也不……

  • (济群法师)讲经说法,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才足以担当起这样的职责?

    问:弘法是续佛慧命的事业,因此也有人说,必须有修有证才能讲经说法,这是不是有具体的标准?作为一个多年从事弘法事务的法师,您认为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才足以担当起这样的职责? 答:有修有证的概念本身就非常笼统,究竟什么样才算是有修有证?有修有证才能弘法,也

  • 为什么要给佛像开光?只有“开光”才灵验吗? (济群法师)为什么要给佛像开光?只有“开光”才灵验吗?

    问:佛教为什么要给佛菩萨像开光?佛像只有开光才灵验吗?  济群法师答:供养佛菩萨,主要是为了增长佛教信众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佛教信众请到一尊佛

  • (济群法师)有些人以为一旦信仰了佛教,对事业就会失去进取心,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济群法师答:  消极和积极是相对的。许多人评判消极和积极的标准,都是以自己的追求和生活方式为坐标。他们以为符合自己追求和生活方式的,便是积极;反之,便是消极。可是,普通人的生活和追求是否就是积极呢?其

  • (济群法师)皈依需要做哪些准备?

    问:皈依需要做哪些准备?答:深刻认识到皈依对人生的意义。

  • (济群法师)“现世乐”和大家所关心的现实利益有什么区别呢?

    问:法师提到“现世乐”和大家所关心的现实利益有什么区别呢?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树立正确人生观念”一说都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够付诸实践的并不多,因为世俗生活有一整套按部就班的程序,其中,现实利益又是人们在选择人生道路时的重要参照。我想,民众对佛教的淡漠

  • 堵车日趋严重,开车时容易焦躁,该怎么办? (济群法师)堵车日趋严重,开车时容易焦躁,该怎么办?

    堵车确实也是现在城市里,尤其是大城市里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我们带着一份非常焦躁的心,那堵车就会变成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我曾经写过一条微博,微博的题目就是:堵车不堵心。如何在堵车的过程中不堵心,那就首先要接纳堵车的现实,放下这颗焦躁的心。

  • (济群法师)畜生道如何修行解脱

    问:畜生道如何修行解脱?答:真正能够修行的,主要是人道众生。除此以外,天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的众生都很难修行,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障碍。天道是因为太快乐而想不到修行,地狱道是因为太痛苦而无法修行,畜

  • (济群法师)佛法讲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是不是利用了人的恐惧心理?

    问:佛法讲究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是不是利用了人的恐惧心理?济群法师答:佛法所说的因果和轮回,是揭示了世界的发展规律,不是为了吓唬谁。

  • (济群法师)初学者,您会推荐阅读哪些相关书籍?

    问:作为一个对佛教感觉亲切,但又不知从哪学起的初学者,您会推荐阅读哪些相关书籍? 答:对佛教抱有好感的初学者也有不同类型。 其一,是希望通过学佛获得良好的心态和处世之道,在面对逆境时能够从容面对,当下承担。对于这类人群,我觉得一行禅师、圣严法师、星云

  • 学佛到底为了什么 (济群法师)学佛到底为了什么

      问:现在有一些企业领导对佛教很感兴趣,但因为身份、地位等种种原因或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佛,或碍于面子不愿意公开学佛。虽然有向善之心,有时却基于习气做一些不对的事,他们能不能学佛?学佛到

  • (济群法师)对于欠钱不还、冤枉诽谤等伤害,是否不该计较?

    问:对于欠钱不还、冤枉诽谤等伤害,是否不该计较? 答:别人欠钱不还,或者冤枉诽谤,如果你能不和他计较,那是说明你的修养和境界。但作为一个学佛者,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众生的利益。只要涉及到他人,就要考虑怎样才能真正利益对方。有时,我们用不计较的

  • (济群法师)学佛后,家中能养小动物吗

    问:学佛后,家中可否饲养小动物? 济群法师答:很多人通过养小动物获得生活乐趣,并成为业余爱好。但我们可曾想过,把小鸟关在笼内限制自由,是对它正常权利的损害。所以,菩萨戒规定,家中不可豢养狸猫猪狗。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不仅人类有人权,一切众生都有众生权。

  • 进取和执著有区别吗?随缘与进取怎么理解? (济群法师)进取和执著有区别吗?随缘与进取怎么理解?

      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  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

  • (济群法师)无意中杀死虫类,是否属于犯戒?

    问:无意中杀死虫类,是否属于犯戒? 答:无意中伤害虫类等其它生命,不能算是犯杀生戒,但属于杀生范畴。造罪有故意的,也有无心的。同样的过错,若是故意造作,罪业就会更重。比如人伤害动物,就较动物伤害动物的罪过为重,原因正在于此。可见,罪业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取

  • (济群法师)法师说做人要中观,乐观难道不是更好吗?

    问:法师说做人要中观,乐观难道不是更好吗? 答:其实,很多人的乐观是属于盲目乐观,是不稳定的。按照佛法观点,一个人只有见道后才能真正乐观。故初地名为欢喜地,乃因大梦初醒,见到世间真相而欢喜踊跃。而在见道以前,在修行还没有把握之前,都没有资格太乐观。因

  • (济群法师)儿女是债,兄弟姐妹又是什么呢

    问:夫妻是缘,儿女是债,兄弟姐妹又是什么呢?济群法师答:夫妻是缘,儿女也是缘,兄弟姐妹还是缘。缘有善缘、恶缘。债,就是其中的恶缘。作为一个家庭来说,既然走到一起,必然有很深的渊源。可能是讨债、还债的关系,也可

  • (济群法师)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吗?

    问: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吗?济群法师答:佛教反对宿命论,命运虽然有其发展规律,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当下的努力来改善。

  • 这一句话,能让你在遇到烦恼的时候迅速抛开烦恼 (济群法师)这一句话,能让你在遇到烦恼的时候迅速抛开烦恼

      想一想“人都是要死的”,是比较管用的办法。因为烦恼和执著有关,我们执著什么,就会带来什么烦恼。但所有这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不重要,既然不重要,何必执著,何必烦恼呢?可能有人觉得,这个说法太消极了。事实上,死亡才是人生最大的现实,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无

  • 企业面临各种考验时应怎样修行? (济群法师)企业面临各种考验时应怎样修行?

    我们做企业,就是这个企业也可以成为一个红尘中的道场,商场也可以成为一个修道的场所。这个修道的场所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呢在企业的经营的过程中,它在帮助我们完成一种心性的修养,不断地磨练自己,来提升自己。帮助你提升自己的这种慈悲心……

  • (济群法师)为什么有些家族的“富二代”把这个福报延续下去,有些却渐渐没落

    问:社会对“富二代”的看法始终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的确拥有着太多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先天优越条件,这是先天的福报。但是为什么有些家族的“富二代”把这个福报延续下去,有些却渐渐没落? 答:佛教认为,众生虽然是平等的,

  • (济群法师)每天都会想些乱七八糟的事,如何才能使心平静下来?

    问:每天都会想些乱七八糟的事,如何才能使心平静下来? 答:平常的人,确实会有很多念头,很多妄想,这也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我们每天要读书,处理人际关系,做得很多,也想得很多。其中,想得最多的,一定是自己最在意的事。所以,要让心平静下来。首先要使它变得简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 (济群法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

    问: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何义?那样成佛太容易了吧?  济群法师答: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黑齿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

  • (济群法师)静坐时如何静下心来?念起时是否要用力压住?

    问:静坐时如何静下心来?念起时是否要用力压住? 答:静坐时,不要刻意追求“静”,这也是一种妄想。如果我们执著“静”,就会因此排斥某些念头。而我们每排斥一次,又会产生相应的反弹作用。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大。它所导致的效果,恰恰背离“静”的初衷,反而

  • (济群法师)请问从佛法角度如何看待金钱?

    问: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很少谈及利益。至少表面上,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这种思想显然不符合进步的社会观,请问从佛法角度如何看待金钱?也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吗?济群法师答:金钱何以会

  • (济群法师)向往出世的超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呢

      济群法师答:  在现实人生中,要把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确实不易。积极入世,容易陷入对世俗的执著,结果活得很累。而追求出世,又会远离和放弃尘世的一切,感觉不近人情。这两种情况似乎都不理想。  如何才能让

  • 为什么众生在轮回中的身份和境遇充满不确定性? (济群法师)为什么众生在轮回中的身份和境遇充满不确定性?

      首先,我们得到的色身是没有保障的,无法永远拥有。它就像我们暂时居住的房屋一样,使用期一到就必须舍弃。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在无尽轮回中,我们流过的鲜血比四大海的水更多,留下的骨头比须弥山更高。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谁也无法算清自己曾经舍身的次数。

  • (济群法师)受菩萨戒后,能否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

    问:受菩萨戒后,能否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 答:佛教徒受戒后,戒律规范可能和原有生活习惯发生冲突,尤其是受菩萨戒。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菩萨戒中,不仅自己不能喝酒,也不能让别人喝酒,因为酒戒是佛教各项戒律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学佛修行,最终是为了开

  • (济群法师)“慈善”二字有何更深层次的理解?

    问:这些年,说到慈善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捐款,可是同时,也有很多企业家对这种强迫捐款的做法感到反感,按照佛法的理论,每个人都有他的善根,您对“慈善”二字有何更深层次的理解? 答:佛法所说的善行并不局限于捐款。在佛教中,布施包括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施三种

  • (济群法师)正信不迷妄

    问:我在做建国后秘密社团的论文,比较关注邪教问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宗教资源和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军事资源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反邪教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以无神论和科学技术来反对它。实际上,他们在斗争平台上找不到对手,因为科技人员也有相信邪教的。

  • (济群法师)如何养生?

    《财富品质》:本期杂志为如何养生提出了不少建议,能请您从佛教修行的角度给我们一些指导吗? 济群法师:健康的生活,关键是知道如何抉择,知道什么该做而什么不该做。因为行为会成为习惯,进而演变为性格和心态,成为左右生命的核心力量。现代人的需求很多,这种过

  • 如何协调工作与学佛? (济群法师)如何协调工作与学佛?

      问:如何协调工作与学佛?济群法师答:很多人把学佛当作一种特定形式,这样就会和工作产生冲突。其实,真正的学佛是学习佛法智慧。当我们有了智慧以后,就能更清醒地投入工作,更善巧地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可以把工作化繁为简。

  • (济群法师)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问: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答: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已彻底断除一切无明烦恼,我们断除了吗?佛陀已通达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们通达了吗?“心即是佛”是代表生命某个层面所具有的内涵,并非一切。现实中,我们仍

  • 佛法对事业是否也有帮助? (济群法师)佛法对事业是否也有帮助?

      问:佛法除了可以调剂心灵,是否也能对事业有所帮助?济群法师答:这个佛法它有,比如像这个小乘的佛教呢,它会比较偏向于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修行,不太重视这个去做世间上的太多的事。但是如果说大乘佛教呢,它就会比较重视,它需要利他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后怎样更好地磨练习气?

    问:明心见性后怎样更好地磨练习气?答:这是个大问题,先明心见性了再说。

  • (济群法师)周围一些学佛人对佛很痴迷,对家人孩子不闻不问,这样对吗?

    问:周围一些学佛人对佛很痴迷,对家人孩子不闻不问,这样对吗?答:《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 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应该怎么引导? (济群法师)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应该怎么引导?

    问: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济群法师答:现代社会是个功利社会,自然会有很多人把生意场上的一套带到寺院,带到佛菩萨面前。或是带着投资心态供养三宝,希望得到更大回报;或是自己不想努力,

  • 逐年提升的业绩带来的压力剧增要怎么应付? (济群法师)逐年提升的业绩带来的压力剧增要怎么应付?

    这个社会在高度地发展、高度地竞争,然后我们觉得一个企业,这个企业主在给员工制造很多压力,同时呢更主要的是这个企业主,首先企业主本身也给自己制造更多压力。

  • (济群法师)香火鼎盛之下,还该做些什么?

    香火鼎盛之下,还该做些什么 问:从目前情况来看,教界这些年的发展相当迅速,寺院纷纷大兴土木,前去朝拜的信徒和观光客也明显增多,可谓香火鼎盛,但问题和负面新闻也在逐渐浮出水面。作为出家多年的法师,您对当今教界的现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答:从表面来看,佛教

  • 如何对待负面情绪? (济群法师)如何对待负面情绪?

      对待负面情绪,最基本的有两点。首先是不制造情绪。负面情绪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究其根源,主要来自我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其实不如意是人生常态,不能正确看待,才会产生愤怒、焦虑、没有安全感等不良情绪。事实上,这些情绪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只会让人失去理智,让事情变得更糟。所以要改变观念,在面对问题时不起情绪,就像疾病防控一样,预防才是关键。

  • (济群法师)也看小资学佛者

    也看小资学佛者 问:最近网上有篇流传很广的文章《莫做“小资”学佛者》,对仅仅把学佛作为生活的点缀,而不求真正皈依、彻底觉悟的现象进行了较为严厉的批判。法师您怎么看待这种批判呢? 法师:每个人对人生的思考程度不同,对佛教的认识各异,学佛态度自然也不一

  • (济群法师)学佛所发的愿心,和妄想分别的心有什么不同?

    问:学佛所发的愿心,和妄想分别的心有什么不同? 答:愿心萌芽时,也是妄想。只不过,这一妄想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利益一切众生。通过这种愿心,可以扩大并成就我们的慈悲心,进而藉空性见之力,将其中的杂染成分逐步剔除,使之清净无漏,成就佛菩萨那样究竟圆满的大慈

  • (济群法师)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问: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答:从中国传统的伦理来看,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这种权威从哪里来?其实是建立在强烈的贪著和占有之上。换言之,很多父母是把子女纳入自我的一部分,而

  • (济群法师)我的分别心比较重,这是否严重障碍发菩提心?怎么克服?

    问:最近开始看您的《入菩萨行论》讲座,我的分别心比较重,其一,对我认为素质差的人就不愿意搭理,其二,与人交往没兴趣多说话,总有冷场的局面,这是否严重障碍发菩提心?怎么克服?答:平等是发起菩提心的重要基础,如果

  • 佛教怎么定义善,善行的标准是什么? (济群法师)佛教怎么定义善,善行的标准是什么?

      佛教对善的定义是:不仅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众生;不仅有益于现在,也有益于未来。经典中主要说到十种善行,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嗔、不邪见,反之则是恶行。但十善的重点在于不作恶,属于消极的善。此外还有积极的善,不仅不杀生,还主动放生、救命;不仅不偷盗,还主动布施、利他。

  • (济群法师)消灭“四害”也算杀生吗

    问:消灭四害也算杀生吗?答:据说,动物界最近召开了一次集体会议,讨论的主题是:究竟什么动物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根据讨论结果,认为人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敌人。于是,它们准备联合起来,将人类消灭干净。可它们目前

  • (济群法师)什么是痴?

    问:什么是痴?答:痴,就是无明,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

  • (济群法师)佛家的轮回是什么意思?

    问:佛家的轮回是什么意思?济群法师答:轮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也是各种需求、执着的重复和延伸。

  • 如何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不为难自己? (济群法师)如何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不为难自己?

      问:如何才能智慧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不为难自己?帮助别人其实也是要有智慧的。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要确认我们做的这件事情是对方确实需要的,是对对方确实有利的。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去做,我想,这种帮助就是比较有智慧的帮助。

  • (济群法师)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

    问: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 答;关于这个问题,佛教是从轮回的角度进行解释。所谓轮回,也就是说,生命不只是从父母生下才有,而是一种无尽的存在。今生得到人的身份,和我们的惑、业、烦恼、无明有关。因为众生是随业力牵引来到世间,所谓“业力无尽,生死无穷”。

  • (济群法师)学佛与不学佛到底有什么差别?

    问:学佛与不学佛到底有什么差别? 答:学佛和不学佛,本身就是差别。 或许有人会说,不学佛一样可以生存,一样可以通过劳动改善物质生活,通过娱乐改善精神生活。此外,我们还可以信仰其他宗教,为什么要选择学佛呢?关于佛法,有很多定义。有的说佛教是文化,有的说佛

  • (济群法师)企业家为什么热衷于学佛

    企业家为什么热衷于学佛 问:近几年,您是否感觉企业界对佛学投注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比如类似这次深圳清华EMBA班举办的活动。在您与企业家的对话中,您能否告诉我们这个群体对佛法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或者说,他们听闻佛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近年来,企

  • “科技发展”与“传统行业”该何去何从? (济群法师)“科技发展”与“传统行业”该何去何从?

    从佛法来说,这个世间是一个无常的世间。所谓无常就是不是永恒的,它是变化的。当然这个无常也是有规律的,不是没有规律,所谓这个规律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创造了什么样的因缘,最后这个社会就会往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那么在这里面,人事实上在这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 (济群法师)怎样发愿才如法?

    问:怎样发愿才如法? 答:发愿,就是树立学佛目标。每个人发心不同,所以,发愿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在每天临睡前,面向西方合掌发愿:“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如果我们发心修习菩萨道,不仅希望

  • “觉”也是自我认知吗? (济群法师)“觉”也是自我认知吗?

      觉是一种认知,但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认知。认知对问题的处理,是通过思考、分别、判断;而觉性必须通过无分别去体证,“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当然它要以正确认知(正见)为前提,以此指导禅修,才能由分别进入无分别,最终证悟觉性。所以觉性对生命和世界的认

  • (济群法师)我为什么会要持戒?持戒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问:前几天我们禅学会也在讨论关于戒律。很多人对戒律谈虎色变。第一,好像戒律离我太遥远;第二,戒律不是我的事情;第三,我为什么会要持戒?持戒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法师:我们都希望自己有健康的心态,有健全的人格,这样的心态和人格从哪里来?人格,其实就是心理

  • (济群法师)童真入道是成为一个僧人的最佳起点?

    问:古德时常赞叹童真入道,这似乎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早期教育也有某种相似之处。那么,法师是否认为童真入道是成为一个僧人的最佳起点? 答:事实上,教界童真入道的人也很多,但其中有不少人的成长道路却和我截然相反。在佛教界,许多人和我早年的经历很相似。他们

  • (济群法师)“礼敬诸佛”,是否应当恒常尊敬一切众生,上至师长,下至蝼蚁?

    问:“礼敬诸佛”,是否应当恒常尊敬一切众生,上至师长,下至蝼蚁? 答:礼敬诸佛,是以诸佛菩萨的品质为观修对象。一切众生在生命的某个层面,都具备与十方诸佛菩萨同等无别的品质。能于众生身上观想诸佛品质,视一切众生如佛,生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之心,自然

  • (济群法师)到底什么是幸福,我们怎样把握幸福?

    本报记者: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关于“幸福感”调查,在北京工作的“白领”有一半以上的人,接近60%的人感到他们不幸福,想请您跟我们讲讲到底什么是幸福,我们怎样把握幸福? 济群法师: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确实存在问题,他们往往是从外在条件来考量,如家庭、地位、金钱

  • (济群法师)柏林夜话

    柏林夜话 2006年7月,济群法师应邀参加“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为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佛子作修学开示,并与营员们进行了分组交流。本文根据问答部分的现场录音整理。 一·辩证看佛典 问:看过金庸先生的学佛经历,起初他读了一些大乘经典,感觉神话成分较浓,难以接

  • (济群法师)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

    问: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济群法师答: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果无我,谁来听经?听完又是谁回去呢?因为大家觉得,既然无我,就没有这个会听经、会走路的自己了。这是将我和缘起的生命现象混为一谈

  • (济群法师)关于某些具体戒相的解释

    关于某些具体戒相的解释 济群法师 问:1.为了不麻烦别人,可以不说实话吗? 2.看到有人准备行凶,作为学佛者当如何应对? 3.被杀者如不被杀,以后也可能变好,若不能预知未来变化,怎样判断他是否应该受到这一惩处? 4.受菩萨戒后,能否从事买卖烟酒的生意? 5.士兵必须

  • (济群法师)希望往生极乐是否也是一种执著,是否有违佛法所说的无相、无求?

    问:如何理解对福报的追求?希望往生极乐是否也是一种执著,是否有违佛法所说的无相、无求? 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需要福德因缘的,所谓“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在净土法门的修学中,特别强调信、愿、行三资粮。首先是信,即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深信西方

  • (济群法师)戒律的作用和意义

    真正迈向解脱,必须通过戒、定、慧的修行。佛陀制定的戒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和解脱相应的生活方式。我们没有学佛受戒之前,所有行为都是贪嗔痴不良串习的延续。而这种串习是和烦恼相应的,是和轮回相应的。如果

  • (济群法师)是一辈子做该做的事,还是一辈子随性地做事?

    问:有种说法是,如果一直跟着心走,心指向哪儿,你就做什么的话,会活得很真实。但现实中我们总有很多束缚,总有很多该做的事。有时就会矛盾,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想做的却是另一件事,那该怎么办?是一辈子做该做的事,还是一辈子随性地做事?或者说,做两件这个,再做

  • (济群法师)从中国传统的国学潮流中,是否能找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终极皈依处?

    《中国商人》:近年来,中国富裕阶层的移民潮和社会公众对贫富分化加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切。请问,从中国传统的国学潮流中,是否能找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终极皈依处? 济群法师:据称,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移民输出国。个中原因,媒体已有众多分析。其中最为突

  • (济群法师)什么样的人是有佛缘的人?

    问:什么样的人是有佛缘的人?答:看到佛法僧三宝感到欢喜、亲切的人。

  • (济群法师)看到有人准备行凶,作为学佛者当如何应对?

    问:看到有人准备行凶,作为学佛者当如何应对? 答:从声闻戒的角度来说,当你看到别人行凶,不想救并不算犯戒,自己杀人才算犯戒。声闻戒以止息自身恶行为主,是消极的行善。而菩萨戒更重视积极的行善,如放生、救人等。菩萨戒有“三聚净戒”,分别是摄律仪戒、摄善法

  • (济群法师)关于八关斋戒

    关于八关斋戒 济群法师 问:1.为什么要受“八关斋戒”?可以自受吗? 2.过午不食的“午”,到底是几点?持八戒到后半夜时,可否休息一下? 3.十斋和六斋有什么区别? 4.八关斋戒中“过午不食”的原理是什么? 答:“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 不少

  • (济群法师)佛法和科学能否兼容?佛教是否反对发展科技?马克思对宗教的否定,说明了什么?

    问:佛法和科学能否兼容?佛教是否反对发展科技? 答:佛法有佛法解决的领域,科学有科学解决的领域。科学是一种工具,而佛法则是一种观念,一种智慧。作为工具,需要健全的精神去运用它。若无心灵健康的实践者,科学会为虎作伥,成为世界祸害。所以,佛法并不排斥科学,

  • (济群法师)关于情感的问题

    关于情感的问题 济群法师 问:1.如何在修行中根治情执?对某人理智分析后绝不会动情,却不由自主地陷入情感中,是业力还是无明? 2.夫妻是缘,儿女是债,兄弟姐妹又是什么呢? 3.修行是否应做到绝情、绝法、绝交? 4.若友人病重濒死,以佛法观点劝他看破生死,不会显得

  • (济群法师)很担心哪天就会死,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

    问:我身体不好,很担心哪天就会死,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 答:身体健康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保持良好心情,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其次是合理安排饮食;第三是多做户外运动。从佛法来说,还提倡多放生,以慈悲心关爱动物,你让众生免遭横死,

  • (济群法师)现在社会诱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出家人消极吗?

    问:现在社会诱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出家人消极吗? 答:生活在现实中,会面对不同诱惑。相对而言,出家人的干扰比在家众少一些。因为寺院本身有较为清净的环境,但也不是真空,不是无菌病房。 当我们面对诱惑时,怎样对待呢?其实,这还涉及到对“诱惑”的

  • (济群法师)为什么法布施大于财布施

      财布施功德虽然很大,但不能在根本上改善人生,更不能究竟解决人生烦恼。我们以财富扶贫济困,虽能帮助他们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但钱再多也用得完。有时,钱多了甚至会使人堕落,或滋长受施者的依赖性。而法布施则

  • (济群法师)受戒时如何得到戒体

    问:受戒时候,如何得到戒体?济群法师答:受戒必须通过如法的羯磨、如法的仪式来完成。现在受戒,通常只是授戒和尚把一些重要的事情交待清楚。作为受戒人,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受戒,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受戒过程中,要听清

  • (济群法师)不要过分迷信科学,您认为佛教和科学矛盾吗?

    苏周刊:您说过,不要过分迷信科学,您认为佛教和科学矛盾吗? 济群法师:不矛盾。科学精神其实非常好,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做任何事都要有这样的精神。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善了人类的物质条件,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比如交通工具和现代资讯,就给我们带来难

  • (济群法师)什么是八关斋戒,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是什么?

    问:听说西园寺现在正在定期开展为在家居士受持一日“八关斋戒”的活动,能不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八关斋戒,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是什么? 答:“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在家居士虽不能像出家众那样过着清净的生活,但既然学佛,终是要以

  • (济群法师)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地经营企业?

    问: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必然要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我自己有亲身体会,三个企业都偷税漏税,否则就活不下去。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地经营企业? 答:今天的社

  • (济群法师)我经常做些奇怪的梦,佛教如何对梦做出解释的呢?

    问:我经常做些奇怪的梦,佛教如何对梦做出解释的呢?答:梦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潜意识的反映;有些是白天思维的延续,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有一些是鬼神托梦,在梦中给我们以暗示或提醒。佛教认为,我们的整个人

  • (济群法师)如何才能使身体健康

    问:我身体不好,很担心哪天就会死,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济群法师答:身体健康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保持良好心情,放下不必要的心理包袱;其次是合理安排饮食;第三是多做户外运动。从佛法来说

  • (济群法师)皈依僧,是皈依所有僧人吗?怎样才能如法依止?

    问:皈依僧,是皈依所有僧人吗?怎样才能如法依止? 答:三宝,为佛宝、法宝、僧宝。其中,佛为圣者,法为圣典,而僧却有贤圣僧和凡夫僧之分,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从究竟意义上说,皈依僧宝,是皈依贤圣僧的品质。但住持和弘扬佛法,却离不开眼前的凡夫僧。所以,全体受过

  • (济群法师)天堂和地狱究竟在哪里?

    问:天堂和地狱究竟在哪里? 答: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 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如身处天堂;也有些人贫病交加,烦恼深重,虽在人间,就

  • (济群法师)定慧法音

    定慧法音 2004年5月1-4日,济群法师在苏州定慧寺为信众开讲《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每天讲座结束,又现场为信众解答听讲及日常修学的各种问题。 一·《行愿品》相关 问:观想供养和实物供养有什么不同? 答:实物供养是通过具体供品,如一盏灯、一束花来表达我

  • (济群法师)怎样合理支配财富?怎样能使财富发挥更大作用?

    济群法师:怎样合理地支配财富?怎样才能使财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果说赚钱体现了一个人的福报,那么,如何使用,却反映了他的智慧。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花钱还需要智慧么?这个世界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消费渠道,商

  • 出家要有什么条件? (济群法师)出家要有什么条件?

      问:出家要有什么条件?  济群法师答:关键是你的认识,如果你觉得出家是人生的最佳选择,只有走这条路,人生才会过得有意义,具有这种观念是选择出家的最基本条件。如果你还没有形成这种认识,暂时先不要

  • (济群法师)拜佛时应如何观想

    问:礼拜佛菩萨时应如何观想?济群法师答:我们在拜佛、供佛时,应观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观想我们所拜、所供的是无量诸佛,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的那样: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

  • (济群法师)开始信佛,应该做些什么呢?

    问:开始信佛,应该做些什么呢?答:了解佛法、皈依三宝、止恶行善、净化内心。

  • (济群法师)南大答疑

    南大答疑

  • (济群法师)佛教如何看待妇女

    济群法师:佛教如何看待妇女问:佛教如何看待妇女?答:佛教觉得,妇女也是众生的一份子,都是一样的。对在家众来说,男为优婆塞,女为优婆夷;对出家众来说,又分为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都是非常平等的。男众出家修

  • (济群法师)为什么宗教进行了数千年的努力,人性的弱点依然照旧?

    问:为什么宗教进行了数千年的努力,人性的弱点依然照旧? 答:我们说到人的时候,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众多的人。人们对宗教的态度也是因人而异,有信仰的,有不信仰的,有信得深的,也有信得浅的。而宗教对人的改造是建立在这一前提下,所以对每个

  • (济群法师)佛教对梦如何解释

    问:我经常做些奇怪的梦,佛教如何对梦做出解释的呢?济群法师答:梦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潜意识的反映;有些是白天思维的延续,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还有一些是鬼神托梦,在梦中给我们以暗示或提醒。佛教认为,我们

  • 作为学佛者是否应该对一切都看的很淡? (济群法师)作为学佛者是否应该对一切都看的很淡?

    作为学佛者,首先要尽到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家庭中,应孝顺父母,当好父亲、丈夫或是母亲、妻子;在社会上,应做好本职工作,搞好人际关系。除了这些责任外,我们该以什么心态看待世间呢?平淡,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也可能意味着冷漠。

  • (济群法师)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我总在敬香,为什么还会生病?

    问: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答:现代社会是个功利社会,自然会有很多人把生意场上的一套带到寺院,带到佛菩萨面前。或是带着投资心态供养三宝,希望得到更大回报;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想依赖菩萨;甚至自己想干坏事,也要去求菩萨保佑。看到这些,我

  • (济群法师)经济救助和心理呵护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去呵护人的心理健康?

    《胡润百富》:在您所提及的慈善行为中,经济救助和心理呵护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去呵护人的心理健康? 济群法师:经济救济和心理安抚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幸福人生。因为经济基础和良好心态正是构成幸福指数的两大部分,其中又以心态更为重要。没

  • (济群法师)如何理解佛教的“无我”

      济群法师:如何理解佛教的无我  问: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我?  济群法师答:我们每天说的最多的是我,想到最多的也是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是什么?我们觉得自己的身体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结婚成家后,又给

  • 如何安慰生病的人? (济群法师)如何安慰生病的人?

      有漏生命确实有很多痛苦,有来自生理的痛苦,也有来自心理的痛苦。不管哪种痛苦,本身是一种果。既然已经发生,首先要接纳这个现实。病人通常不愿接受,纠结于“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这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苦上加苦。当然接纳并不容易,需要正确认识因果,认

  • (济群法师)如何在修行中根治情执?

    问:如何在修行中根治情执? 答:情,来自无尽生命的积累,力量巨大。若想根除情执,必须从“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着手。首先是戒的力量。情的产生须有具体对象,若不接触引发情执的因缘,就不会由此导致情感执著。即使过去生中积累了一些宿缘,若能以戒律严加防范

  • (济群法师)弘法也能洋为中用吗?

    济群法师:关于弘法布教制度的建设,基督教是一个成功典范。他们虽然教义简单,但推广力度很强,有一套组织严谨而操作性极强的体制。所以能像开连锁店那样,不断在各地复制出教团组织。而佛教在弘法方面往往过于随意,尤其是面对广大的潜在信众时,缺乏主动接引的热

  • (济群法师)有人说佛教的闭关、禅定等修行,其实就是自我催眠的一个过程,您怎么看?

    CHINA PSY 林紫:有人说佛教的闭关、禅定等修行,其实就是自我催眠的一个过程,您怎么看? 济群法师:禅定是对所缘保持稳定的专注和觉知,在此过程中,心是非常明晰的,并将这种明晰穿透到每一念、每一刹那,所谓“了了分明”。而我所了解的催眠,是在不知觉间完成的心

  • (济群法师)清凉山上话清凉

    清凉山上话清凉 2005年夏,济群法师应邀参加“五台山清凉之旅夏令营”活动。除专题讲座外,主办方专门安排半天时间,请法师为营员答疑解惑。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一·学佛与做人 问:佛教也提倡孝道。对出家人来说,怎样实践孝道? 答:孝道有各种表现形式。出家

  • (济群法师)您怎么看待今天这个时代?

    苏周刊:您怎么看待今天这个时代? 济群法师:今天是个特殊的时代。从物质的角度看,没有理由说今天的人过得不幸福。但事实上,过得幸福的人并不多。因为今天的人需求太多,而一个始终处于渴求的人,是不容易知足,也不容易产生幸福感的。 而与物质高度发达相对应的,

  • (济群法师)为何有些富二代的福报能延续,有些却没落

    问:社会对富二代的看法始终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的确拥有着太多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先天优越条件,这是先天的福报。但是为什么有些家族的富二代把这个福报延续下去,有些却渐渐没落?

  • (济群法师)在生意场,如果不喝酒,生意就谈不好,怎么办?

    问:有的人知道喝酒不好,是犯了酒戒,但是在生意场,如果不喝酒,生意就谈不好,或不被对方接受和认可,这要怎么办? 济群法师:佛教中对受戒等问题也有一些方便。比如受“五戒”,可以先受一条、两条戒,所谓一分受,两分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现状来选择。在没

  • (济群法师)古老的佛教是否也应接受现代化的挑战?

    问:法师曾经戏言:按照现有的发展趋势,所有的文化将只剩下一种,即现代化。且不论这一现象的利弊得失,就当今教界来说,现代化的进程也对佛法弘扬提出了新的课题,古老的佛教是否也应接受现代化的挑战? 答:佛法的弘扬当然是要走向现代化。佛教是契理契机的,契理就

  • (济群法师)问: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

    问: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 答:关于应不应该,首先要对这一标准进行界定。究竟来说,既然发生了,就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分别。而从道德规范来说,则有相对的应该和不应该。比如佛子,就有相应的道德规范。又如共产党员,也有党员的章程、守则。根

  • (济群法师)干嘛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利益别人,我们应该怎样修行,让菩提心相续而不退转?

    梦度:在念佛群体中,很多人觉得,我念佛念得很安心,自己求往生就好了,干嘛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利益别人。所以我们感到菩提心教法对很多念佛人是非常有针对性,这也是我们到这儿来向法师请教菩提心问题的一个很主要的动机所在。请问法师,当菩提心已经发起来时,我们

  • (济群法师)佛教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问:佛教的存在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济群法师答:刚才谈到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时还有一点没有谈:佛教是人本的,而不像其他的宗教那样是神本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在今天,佛教在我

  • (济群法师)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太无情?

    《财富品质》: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修炼到了这种“不难过”的状态,会不会让周围的人有些无法忍受?觉得太无情? 济群法师:对佛弟子来说,绝不会因谁的去世击鼓而歌,不论是至爱

  • (济群法师)慈善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如何修得慈悲心?如何推近民心向善?

    《胡润百富》:现代社会,在商业文化和社会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因为生存压力大,很多人在得与失的问题上找不到平衡点,患得患失,予取予求,包括对待慈善事业也是一样,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修得您所说的慈悲心?

  • (济群法师)为什么同时出生的人命运不同

    问:既然佛教承认命运,那和法师同时出生的人今天在哪里讲经呢?答:这个问题,看来要调查一番才能回答。不过,佛教虽然承认命运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并不认为生辰决定命运的发展。因为命运发展是错综复杂的,生辰只是解读

  • (济群法师)我是一个刚皈依的弟子,每天怎样安排功课,才能更加精进?

    问:我是一个刚皈依的弟子,每天怎样安排功课,才能更加精进?答:根据实际情况定好学习时间,然后就不要轻易改变。不要定得过紧,否则容易退失;也不要定得过缓,否则容易懈怠。

  • (济群法师)佛法弘扬是否也面临现代化的问题?现代人应如何弘法?

    问:佛法弘扬是否也面临现代化的问题?现代人应如何弘法? 答:佛法在现代的弘扬,当然需要有契合现代人的表现方式。佛法虽是究竟圆满的真理,但离不开作为载体的文化。在它的流传过程中,也经历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包装。我们今天接受的佛教,是被传统文化包装过

  • (济群法师)“无所住而生其心”和“制心一处”是否矛盾?到底应该住还是不住?

    问:《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师父们经常说要“安住其心”,又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想知道,“无所住而生其心”和“制心一处”是否矛盾?到底应该住还是不住? 答:若能做到无所住,当然是最好。无所住,即没有任何执著。但是,你现在能做得到吗?

  • (济群法师)自他相换换了什么?

    在修自他相换法时,关键的一点,是不要落入到对业相的执著中去。也就是说,不应在相换的我和他之间构成对立的自性见。一方面,感觉我在接受他的一切;另一方面,是存在对业相的执著,感觉我吸收了一些东西(对方的恶业、

  • (济群法师)佛教如何看待妇女?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

    问:佛教如何看待妇女?是否提倡男女平等?如何理解对女身的厌离?济群法师答:佛教虽然提倡众生平等,但并不否定事相的差别。在佛教中,声闻乘偏向事相差别,强调男女众的尊卑有序;大乘则重视理体的平等,反对于男女相分

  • (济群法师)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手中的财富永远增值而不亏损?

    问:世间财富在流转,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手中的财富永远增值而不亏损?济群法师答:一味享用财富,福报总有耗尽的一天。一味积蓄财富,也未必能属于我们所有。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钱财,才会真正属于我们所有。现代

  • (济群法师)我最近迷失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出路,该怎么办?

    问:我最近迷失了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出路,该怎么办?济群法师答:学佛就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通过认识自己,就能找到生命的出路。

  • (济群法师)佛像是不是一定要开光才灵验?

    我们供养佛像,主要是为了增长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我们请到一尊佛像时,是否对这尊佛像有足够的认同,觉得这就是佛菩萨?如果我们是从商店请来佛像,往往会

  • 怎样理解众生平等? (济群法师)怎样理解众生平等?

      众生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所谓平等,是从佛性和业力角度来说。众生皆有佛性,造业皆会感果,在这个层面上,众生是平等无别的。但生命在无尽延续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积累,所以每个生命的起点又是各不相同的。在六道众生中,人的身份是最为可贵的。因为只有这个身份

  • (济群法师)佛陀对于感恩有什么偈语吗?

    问:佛陀对于感恩有什么偈语吗?答: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 (济群法师)在家人普遍感觉持戒困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问:在家人普遍感觉持戒困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答:佛法中,将戒律称为无上菩提之本,是长养善根、迈向解脱的基

  • (济群法师)既然大乘法最究竟,佛陀为什么要说其他几乘?

    问:既然大乘法最究竟,佛陀为什么要说其他几乘? 答:任何一个法门的弘扬,都有其特定的针对性。《法华经》说,佛陀出世的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成就佛道。所以,《法华经》的思想是会三归一,开权显实。但佛陀一生说法,并不都是针对菩萨根机者而说。有时是针对人

  • (济群法师)在修学过程中,感觉总有许多障碍。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障碍?

    问:在修学过程中,感觉总有许多障碍。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障碍? 答:佛法告诉我们,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敌,当然会有障碍。因为修行是改变原有习惯,对我们这颗混乱的心进行重新管理,全面整治。但无始以来,生命已形成巨大惯性,很难真正脱离原有运行轨道。这就必须发起出

  •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玄学与佛学的关系

    问:本人学习玄学,涉及到风水、六爻、八卦、相面等,如何看待周易玄学和佛学的关系?济群法师答:我对周易并不了解,但从佛教角度来说,并没有对风水、看相等一概否定,只是反对出家人为人看相或勘测风水,尤其是以此谋生

  • (济群法师)出家与行使孝道之间是否矛盾

    问:中国受儒家文化颇深,儒家孝道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民间流传更久的想法是光宗耀祖。一旦选择作为出家人,以上几点就很难做到。那么佛教与行使孝道之间是否矛盾?济群法师答:出家和行孝并不矛盾

  • (济群法师)了解佛菩萨的功德和修行有什么关系?

    问:了解佛菩萨的功德和修行有什么关系? 答:修行,最终目标是成佛,这就必须对三宝,尤其是佛陀生起信心。加深对佛菩萨功德的了解,又是引发信心的重要前提。对于佛弟子而言,佛为修学榜样,法为实践方法,僧(善知识)为修学向导。 佛陀,是学佛目标的具体体现。通过对

  • (济群法师)佛教与行使孝道之间是否矛盾?

    问:中国受儒家文化颇深,儒家孝道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民间流传更久的想法是“光宗耀祖”。一旦选择作为出家人,以上几点就很难做到。那么佛教与行使孝道之间是否矛盾? 答:出家和行孝并不矛盾,关键是怎样来定义这个“孝”。佛教自传

  • (济群法师)看破无常是不是逃避现实?不执著是否过于消极?

    问:看破无常是不是逃避现实?不执著是否过于消极? 答:无常,是世间的真相,是人生的实质。所以,认识无常非但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是要我们认清人生最大的现实,整体的现实。世人总是将无常当做人生障碍,当做破坏幸福的无形杀手,那是自身错误观念造成的。若能透彻无

  • (济群法师)为什么有些人事事顺利,而有些人却处处受挫呢?

    问:为什么有些人事事顺利,而有些人却处处受挫呢?济群法师答:各有因缘莫羡人。

  • (济群法师)你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吗

    问:上次受八关斋戒后,师父说不能妄语,最好禁语。我就反省自己,再观察其他人,发现大家说的话更多,且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废话。我最近几天观察大家交流,也不外乎是情绪的宣泄。应该怎样看待? 答:不妄语,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如果别人觉得你整天在说假话,

  • (济群法师)如何处理学佛与未学佛人之间的生活矛盾

    问:学佛与未学佛,生活观念有很大差别,甚至会出现一些矛盾。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济群法师答:学佛和未学佛,生活观念和方式确有不同。这种不同,是否就意味着冲突呢?其实未必。社会上,许多人的人生信念和生活方式

  • (济群法师)今信佛了,心理负担反而重了,这是好还是坏呢?

    问:不信佛时,做错了事还不会往心里去。如今信佛了,做错事就会很纠结,因为每个念头都会在心里留下影像。于是,心理负担反而重了,这是好还是坏呢?答:当然是好。知道错了,就会尽量避免。如果你不知道,还会继续错下去

  • (济群法师)佛教的感恩都包括哪些?什么是“上报四重恩”?

    问:佛教的感恩都包括哪些?什么是上报四重恩?答:佛教认为,感恩对象主要有四类,即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此即四重恩。

  • (济群法师)如果要学习佛法,是否应该皈依呢?

    问:如果要学习佛法,是否应该皈依呢?济群法师答:真正学佛,是必须皈依的。

  • (济群法师)心灵启示录

    心灵启示录 2006年7月,济群法师应邀参加支提山华严寺“心灵之旅夏令营”,为营员们作主题开示、答疑解惑及禅修指导。 一·走入佛门 问:学佛与未学佛,生活观念有很大差别,甚至会出现一些矛盾。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学佛和未学佛,生活观念和方式确有不同

  • (济群法师)怎么看待“茶禅一味”?

    记者:请问您是怎么看待“茶禅一味”这句话的? 济群法师:茶禅一味,从字面上来说,是茶和禅的结合。它包括两方面,一是从喝茶契入禅,如赵州的“吃茶去”,就是通过茶来契入禅。但赵州的“吃茶去”,重点在于禅,不在于茶。许多人都在说“茶禅一味”,其实,茶是茶,禅

  • (济群法师)出家后是不是就没有烦恼了

    问:出家后是不是就没有烦恼了?济群法师答:如果没有烦恼就成佛了。但对于世间的人来说,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修养不同,烦恼自然也就不同。俗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是哪里来的?是自己找来的。一个人超然物外

  • (济群法师)怎样看待佛门的出世与入世?

    问:怎样看待佛门的出世与入世?答: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 看不到来世你还会相信因果吗? (济群法师)看不到来世你还会相信因果吗?

    佛教所讲的因果是三世论,不仅贯穿着我们的今生,也贯穿着无尽的过去和未来。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对于不具备宿命通的凡夫来说,既看不到过去,看不到来世,也看不清现在,所以才会心存侥幸。如何才能加深对因果的认识?必须时常亲近善知识,

  • (济群法师)学佛是否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

    问:在家学佛是否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如何使学佛与生活、工作相适应?济群法师答:既然是在家居士,当然可以正常地谈情说爱,结婚生子。只要所作所为在五戒允许的范围内,对家庭生活没有什么妨碍。从另一个角度说,学佛

  • (济群法师)针对高校学生的弘法,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起因和发展趋向?

    问: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包括一些大学生踏上了学佛之路,法师您很早就在厦门大学开展了针对高校学生的弘法。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起因和发展趋向?目前佛教界回应的效果如何? 法师:无论从社会和谐还是青年人的成长来说,都有这个需要。现在整个社会最缺乏的就是

  • (济群法师)必须出家才能有出世的心态吗

    问: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答:当我们说到出世修行时,往往会联想到出家这种修行方式。若是这么定义的话,似乎与在家居士无关,其实不然。出世可以指出家修行,也可以指出世的超然心态。作为在家居士,虽不能在寺

  • (济群法师)为什么要给佛像开光

    济群法师:为什么要给佛像开光问:佛教为什么要给佛菩萨像开光济群法师答:供养佛菩萨,主要是为了增长佛教信众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佛教信众请到一尊佛像时,是

  • (济群法师)我们应怎样和众生结缘?怎样才能对他人生起同情心?

    问:我们应怎样和众生结缘? 答:如果我们以欢喜心接纳一切人,以柔和心理解一切人,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人,以恭敬心尊重一切人,以感恩心报答一切人,就能与众生结下善缘。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时和蔼可亲,满面春风,别人自然也愿意接近我们。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时冷若冰霜,

  • (济群法师)烧纸钱能起到什么作用

    问:烧纸钱及用品祭拜先人,能起到什么作用?答:这只是人们为报答死者采取的一种仪式。虽然这一祭奠方式并非佛教所主张的,但多少能使后人产生些许自我安慰。那么,死者所在的世界是否需要这些用品呢?你给他烧汽车,那

  • (济群法师)可否带着超度的心杀死蚊蝇

    问:可否带着超度的心杀死蚊蝇?答:佛教所讲的不杀生,对象是一切众生。从平等的角度来说,蚊蝇也有佛性;从生存的角度来说,蝼蚁尚且偷生,我们有什么权利剥夺它们的生命?至于带着超度的心杀它们,这一说法值得商榷。首

  • (济群法师)在目前这个时代,出家人似乎也很辛苦,究竟哪种方式适合修道呢?

    问:在目前这个时代,出家人似乎也很辛苦,究竟哪种方式适合修道呢? 答:从佛陀建立出家制度的角度来说,当然出家更有利于修行。尤其在修行初期,仅靠个人力量,很难摆脱世俗的诱惑,摆脱内心的欲望、情绪和烦恼,这就需要善知识作为护佑,需要清净环境作为助缘。出家

  • (济群法师)以什么心来做事,最终就会成就什么

    心是非常微妙的,因而,多数人对自己的心行并不了解。尤其在做事时,往往落入外在结果,只在乎寺院盖得多么壮观、弘法做得多么成功、说法场面多么隆重,等等。事实上,这种追求和世人追求钱赚了多少、事业发展得多大相

  • (济群法师)如何才能做到心静呢?我做事时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很苦恼

    问:如何才能做到心静呢?我做事时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很苦恼。答:做每件事的时候,先试着让心专注,专注地走路,专注地吃饭,不要在做着一件事的时候,同时想着其他n件事。

  • 出家后是否就没有烦恼了 (济群法师)出家后是否就没有烦恼了

      出家后是否就没有烦恼了?长期吃素会有障碍吗?  答:如果说彻底没有烦恼,那就是阿罗汉,就是佛陀了。  作为一个从事弘法事务的法师来说,能对一个问题有正确无误的认识,就有资格来弘扬这个问题;能对

  • (济群法师)企业家热爱佛教精神,是否会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心理障碍?

    《中国商人》:一个企业家热爱佛教精神,抑或倾心于中国传统国学精神的微妙境界后,是否会成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心理障碍——因为经营企业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济群法师:经营企业虽是以盈利为目的,但人生未必要以盈利为根本目的。如果一个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 (济群法师)有人觉得做个好人就行了,为什么要有宗教信仰呢?

    闻道:有人觉得做个好人就行了,为什么要有宗教信仰呢?他们认为,有些声称有信仰的人也未必比自己更善良。 济群:关于好人的说法非常笼统,每个人都有理由认为自己是好人,但究竟依循什么标准呢?而所谓的好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区别。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好人,就是善良而

  • (济群法师)学佛者应有出离心,可看到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我会愤怒,这样对吗

    问:学佛者应有出离心,可看到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事,我都会忍不住愤怒,这样对吗?如果不对,又该如何克制?答:管好自己,慈悲他人。

  • (济群法师)一些大乘经典,感觉神话成分较浓,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问:看过金庸先生的学佛经历,起初他读了一些大乘经典,感觉神话成分较浓,难以接受。后接触原始佛典,觉得很相应,这才对佛法生起信仰。我自己也有同感,毕竟我们受唯物论教育多年,对类似神话的描述很难接受。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金庸先生的说法,只代表他的一家

  • (济群法师)为何有些家族“富二代”把这个福报延续下去,有些却渐渐没落

    问:社会对富二代的看法始终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的确拥有着太多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先天优越条件,这是先天的福报。但是为什么有些家族的富二代把这个福报延续下去,有些却渐渐没落?

  • (济群法师)观想供养和实物供养有什么不同?

    问:观想供养和实物供养有什么不同? 答:实物供养是通过具体供品,如一盏灯、一束花来表达我们对三宝的敬意。而观想供养是通过座上观修,达成我们没有能力完成的广大供养。如《行愿品》所说的花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及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

  • (济群法师)科学的因果符合佛教的因果观吗

    问:通过改变基因,可能使人活到200岁。这种科学上的因果,符合佛教的因果观吗?济群法师答:人能否活到200岁或1200岁,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很难得出定论。生命现象极为微妙,换这个或那个器官,只是表面文章。如果色身器官

  • (济群法师)请问法师,您心目中的“我”是怎样的?

    问:法师曾谈到关于“我”的问题,请问法师,您心目中的“我”是怎样的? 答:在我的认识中,找不到“我”的存在。若说有“我”,那只是一种错觉。几乎每个人都活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可是,“我”究竟是什么?《射雕英雄传》中,欧阳锋神智混乱,逢人便问:我是谁?黄蓉告

  • (济群法师)学佛答问

    学佛答问

  • (济群法师)在这样特殊的节日气氛中,您也会看到每天有很多人烧香拜佛,怎么看待

      济群法师答:  对这些现象,我们首先要理解,而不是带着嘲讽的心态看待。作为普通百姓来说,希望健康、希望平安、希望发财、希望过好日子,这些要求都是正当的。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所以对大慈大悲的菩萨提出来

  • (济群法师)可以为不麻烦别人而不说实话吗

    问:为了不麻烦别人,可以不说实话吗?答:佛教所说的妄语,有大妄语、小妄语及方便妄语之分。如果是怕麻烦别人,没吃饭却说吃过了之类,属于方便妄语。其目的既不是为了伤害、欺骗他人,也不是为了个人利益,通常是没有妨

  • (济群法师)济群法师开示问答

    济群法师在苏州西园般若堂2001年4月7日,苏州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博士生及部分教师来到戒幢律寺,在般若堂认真地听取了济群法师题为《认识佛教》的讲座。讲座结束后,法师还就师生们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问:

  •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欲望

    问:如何看待欲望?欲望不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吗?答:自古以来,无论是世间道德还是出世间宗教,大多对欲望持否定态度。宋明理学甚至将欲望和道德对立起来,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主张。而以佛法观点来看,欲望从伦理角

  • (济群法师)人生不如意如何消业

    济群法师:人生不如意如何消业问:近几年工作收入低,家庭不和谐,是否是前世所造的业?该如何消除此业?济群法师答:从佛教观点来看,我们出生在怎样的国家、地区、家庭,是由自身业力招感。而工作是否顺利,家庭是否和谐

  • (济群法师)谁来决定因果报应

    问:万法皆是缘起,第一缘如何而起?谁来决定因果报应?答:如果有第一个缘,世界就不是缘起的了。佛法的缘起理论,其最大特点是否定世界存在第一因。世界由因缘的相互作用构成,是相互依赖的。比如三根柱子靠在一起,其中

  • (济群法师)信佛多年,遇事还有烦恼挂心头,最快放下的方法是什么?

    问:信佛多年,遇事还有烦恼挂心头,最快放下的方法是什么?答:找到正确的修学方法,但关键要老老实实去做。

  • (济群法师)无论你怎么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不会对你有任何感恩,应该如何处理?

    问:感恩几天在静修营的美好生活,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一开始工作,人与人的关系立刻发生了逆转,无论你怎么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不会对你有任何感恩,只有道德沦丧的自私行为,应该如何处理?答:把静修营中学到的佛法带到生

  •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现代人的健康

    问:您在各地演讲时,经常谈及身心健康、幸福等问题。您如何看待今人的健康?济群法师答:健康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对每一个生命来说,身心健康才是第一要务。现在,社会大众普遍处在亚健康的状态,不管身体还是心理。

  • (济群法师)佛学热是一时的潮流和时髦,还是会成为一个常态?

    佛学热是一时潮流,还是会成为常态 问:最近两年,国学热和佛学热日渐兴起,纵观中国历史,佛教在中国皇朝乃至民间的流行往往出现在国富民安的时刻,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答:事实上,佛教并不仅仅盛行于国富民安的时期,在时局动荡的年代同样为人所尊。我们耳熟能详

  • (济群法师)学佛后家中可否饲养小动物

    问:学佛后,家中可否饲养小动物?答:很多人通过养小动物获得生活乐趣,并成为业余爱好。但我们可曾想过,把小鸟关在笼内限制自由,是对它正常权利的损害。所以,菩萨戒规定,家中不可豢养狸猫猪狗。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不

  • (济群法师)什么是轮回的因果相

    济群法师:什么是轮回的因果相问:什么是众生轮回的因相、果相?济群法师答: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

  • (济群法师)怎么克服等待死亡的恐惧?怎么面对亲人终有一天离自己而去的恐惧?

    问: 怎么克服等待死亡的恐惧?怎么面对亲人终有一天离自己而去的恐惧?答:人都是要死的,世间一切关系都是暂时的,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但如果知道未来会去哪里,我们就不会那么恐惧了。从现在起,止恶行善,不要让

  • (济群法师)佛法认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问:从佛法角度来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答:佛法讲缘起,从这个角度来说,宇宙万物是没有开始的。既然没有开始,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就不能成立。人类对世界起源的探讨是直线式,所以才会没完没了地追究最初的那

  • (济群法师)能否举例说明“心能转物”

    问:从理上能够理解心能转物,但有没有实例呢?答:心能转物有两种情况。在现实中,我们也随时都在转物。如将木头加工成桌子,即心能转物的例子。事实上,人类对世间所有事物的改造,都属于心能转物的范畴。当然,这种转物

  • (济群法师)为什么佛陀要有大因缘才说法

    问:为什么佛陀要有大因缘才说法?答:世间一切皆因缘所生,说法当然也离不开因缘,所谓法不孤起,仗缘而生。就以这个讲座为例,如果讲堂内空荡荡地一个人都没有,没有听法的因缘,那我来讲给谁听呢?这是其一。其二,如果我

  • (济群法师)什么是盂兰盆会?它和孝道有什么关系

    问:什么是盂兰盆会?它和孝道有什么关系?济群法师答:盂兰盆会是佛教法会之一,自传入中国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相沿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佛说盂兰盆经》记载:目连尊者见母亲因生前造作恶业在地狱备受煎熬,悲伤

  • (济群法师)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很多人不相信有六道存

  • (济群法师)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和流转

    问: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济群法师答: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果无我,谁来听经?听完又是谁回去呢?因为大家觉得,既然无我,就没有这个会听经、会走路的自己了。这是将我和缘起的生命现象混为一谈

  • (济群法师)对于在家信众来说,怎样清净圆融地持戒?

    问:对于在家信众来说,怎样清净圆融地持戒?答:了解戒律的开遮持犯,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动摇,在可以方便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和戒律的精神善巧处理。

  • (济群法师)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很多人不相信

  • (济群法师)可以内心皈依却不举行仪式吗

    问: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答: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

  •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周易玄学和佛学的关系?

    问:本人学习玄学,涉及到风水、六爻、八卦、相面等,如何看待周易玄学和佛学的关系?答:我对周易并不了解,但从佛教角度来说,并没有对风水、看相等一概否定,只是反对出家人为人看相或勘测风水,尤其是以此谋生,是戒律

  • (济群法师)儿女是债,那兄弟姐妹是什么?

    问:夫妻是缘,儿女是债,兄弟姐妹又是什么呢?答:夫妻是缘,儿女也是缘,兄弟姐妹还是缘。缘有善缘、恶缘。债,就是其中的恶缘。作为一个家庭来说,既然走到一起,必然有很深的渊源。可能是讨债、还债的关系,也可能是由善

  • (济群法师)众生无边誓愿度,但很难真正践行,怎么才有勇气发起这样的菩提心?

    问:众生无边誓愿度,但很难真正践行,怎么才有勇气发起这样的菩提心?答:菩提心需要通过特定的培养才能生起,关键是要真正认识到这种心行对生命发展的价值。有了这个认知,才有发心的最初动力,才有不断长养这一心行的

  • (济群法师)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

    问:追求利益和修行是否对立?济群法师答:有些人学佛后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因此使社会上有人以为学佛是消极厌世的表现,是对人生责任的逃避,这是对修行的误解。《六祖坛经》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出家人消极吗?

    问:现在社会诱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出家人消极吗?济群法师答:生活在现实中,会面对不同诱惑。相对而言,出家人的干扰比在家众少一些。因为寺院本身有较为清净的环境,但也不是真空,不是无菌病房。当我们

  • (济群法师)什么是随缘不变

    问:什么是随缘不变?济群法师答:随缘不变是菩萨的修行。《维摩诘经》中,我们可以看到,维摩诘居士不但身处红尘,甚至还涉足酒肆、赌场、青楼。但他去那些场所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以不同身分接触社会,以各种因缘度化众

  • (济群法师)您觉得开微博的法师还是四大皆空的人吗?

    问:您觉得开微博的法师还是四大皆空的人吗?答:因为空,才可以有无量方便。

  • (济群法师)听说人人都能成佛,有这回事吗?

    问:听说人人都能成佛,有这回事吗?答:人人皆有佛性,都能成佛。信佛、学佛,正是为了开启我们内在的佛性。

  • (济群法师)为什么我的是非标准往往和他人产生冲突?我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吗?

    问:为什么我的是非标准往往和他人产生冲突?我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吗?济群法师答:任何时候都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想法。学佛,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判断是非的正确标准。

  • (济群法师)为什么学佛后反而有很多障碍?

    学佛有障碍是正常的。有些人学佛后一切顺利,事事如意。也有些人学佛后障碍丛生,麻烦不断。本来还平安无事,学佛后反而不顺起来,为什么菩萨对他们一点都不关照呢?其实,这就是各有因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命历程。

  • (济群法师)您是因为受到挫折才遁入佛门的吗

    问:您是因为受到挫折才遁入佛门的吗?济群法师答: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挫折就遁入进来了。主要是没有机会,我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十多岁就到寺院来了。当然,僧团中的确有些人是因为受到挫折,因为事业和感情出现了问

  • (济群法师)「色不异空,空即是色」是何意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意?能举例说明吗?济群法师答:色,代表物质的存在。空,在常人观念中是什么都不存在。在一般人眼中,存在(色)和不存在(空)是对立的。存在,一定就是存在;不存在,一定就是不

  • (济群法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何义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义?济群法师答: 色是指物质现象,至于空,在一般人观念中就意味着没有。如桌子代表着色,代表一种存在;而桌子以外的,我们便认为是空的、不存在的。通常,人们将存在与不

  • (济群法师)问:如何面对欺骗行为?是否无条件地接受?

    问:我们应怎样和众生结缘?济群法师答:如果我们以欢喜心接纳一切人,以柔和心理解一切人,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人,以恭敬心尊重一切人,以感恩心报答一切人,就能与众生结下善缘。如果我们看到别人时和蔼可亲,满面春风,别

  • (济群法师)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系列

    问:如果要学习佛法,是否应该皈依呢?济群法师答:真正学佛,是必须皈依的。问:佛家的轮回是什么意思?济群法师答:轮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也是各种需求、执着的重复和延伸。问:怎么让自己学会放下?济群法师答:能用佛法

  • (济群法师)我们在一个无信仰的时代,弘扬佛法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问:我们在一个无信仰的时代,中国人讲究实用主义,弘扬佛法有多大的现实意义?济群法师答:弘扬佛法的现实意义,就是让大家认识到:学佛可以使你的内心变得更智慧,生活变得更健康,人生变得更有价值。

  • (济群法师)出世与入世如何才能两全其美

    问:世间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难免会很执着。因为执着就会带来痛苦,导致活得很累。于是很多人就会向往出世的超然,可是同时又不愿放弃世俗的事业和生活。如何才能做到这二者并行不悖呢? 济群法师:在现实人生中,要把出世与入世统一起来确实不易。积极入世,容易

  • (济群法师)如果外地人来西园菩提书院学习,能否解决住宿问题?

    问:如果外地人来西园菩提书院学习,能否解决住宿问题?济群法师答:菩提书院是大家各自在当地学习,不需要集中到西园寺来。

  • 看不到来世还信因果吗 (济群法师)看不到来世还信因果吗

      问:既然看不到来世,为何还要深信因果?  济群法师答:学佛的人,大约都以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问:我们对因果究竟信到什么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式的信呢?  对于学佛

  • (济群法师)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

    问: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济群法师答:当我们说到出世修行时,往往会联想到出家这种修行方式。若是这么定义的话,似乎与在家居士无关,其实不然。出世可以指出家修行,也可以指出世的超然心态。作为在家居士,虽

  • (济群法师)京城论道

    京城论道 2006年7月,济群法师应邀来到“佛教在线”,为部分北京信众答疑解难,并对皈依后如何依法修持作了简要开示。 一·发心与见地 问:如何正确认识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之间的关系? 答: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当出离心、菩提心作为一种愿望生起,觉得“我要出

  • (济群法师)陷入情感中是业力还是无明

    问:对某人理智分析后绝不会动情,却不由自主地陷入情感中,是业力还是无明?答:这是因为知易行难。从理论上说,我们对一个人进行理智分析后,绝不会动情。但感情的基础就是无明,本身没什么道理可说。此外,还有因缘和业

  • (济群法师)应该如何诵经

    济群法师:应该如何诵经问:应该如何诵经?是否一部经一直读下去?济群法师答:是否一门深入地读进去,关键在于这部经是否适合你。不同经典,蕴含着不同的见地,不同的修行原理。但我们要知道,修行是需要基础和次第的,比

  • (济群法师)皈依佛门之后,如何担负红尘的责任?

    问:皈依佛门之后,如何担负红尘的责任?答:皈依佛门之后,该负的责任仍然要负,而且更多,更广,因为还要对众生负责。

  • (济群法师)每当我要更努力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抵触,怎样克服?

    问:弟子皈依并受了五戒,但时常产生惫懒情绪。每当我要更努力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抵触,怎样克服?答:了解皈依和受戒的意义,并且深刻认识到轮回的痛苦,你就不敢惫懒也不会抵触了。

  • (济群法师)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

    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问:出家是对现实人生的逃避吗?济群法师答:什么是现实?一般人所说的现实,只是代表世俗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比如结婚、成家、生子、工作,赚钱。按这一方式生活,便是积极的人生。而出家人却将

  • (济群法师)问:如果要学习佛法,是否应该皈依呢?

    佛法修行是有次第的。即使我们发的是菩提心,还是要以小乘的出离心为基础。而出离心又要以增上心,以人天乘为基础。也就是说,想要学做菩萨,还是应该做好一个人。那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这就要以人天乘的德行来衡量

  • (济群法师)佛教是怎么教人学会感恩的?

    问:佛教是怎么教人学会感恩的?答:从因缘因果中,了知我们和众生的息息相关,自然会心生感恩。

  • (济群法师)现在网上有很多相似佛法,初学佛者应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和选择?

    问:现在网上有很多相似佛法,初学佛者应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和选择?答:先学一部概论,如《佛法概论》、《菩提道次第略论》等,具备佛法基本正见,就懂得如何抉择了。

  • (济群法师)常有人说,佛法不离世间法,那么世间法是否就等同于佛法?

    问:常有人说,佛法不离世间法,那么世间法是否就等同于佛法?如何让佛法融入世间法,而不是蜕变为世间法?济群法师答:佛法不离世间法,但世间法绝不等同于佛法,否则还要佛法做什么?让佛法融入世间法的前提,就是要在认识

  • (济群法师)劝人看破生死显得冷漠无情吗

    问:若友人病重濒死,以佛法观点劝他看破生死,不会显得冷漠无情吗?答:面对病人,首先要以感同身受的慈悲,切实体会对方的身心之苦,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进行说教。此外,本着悲心开导他人也有两种方式,一是和他一起哭,一起

  • (济群法师)念念相续是怎么续的

    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提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是不是念佛需要一刻不停地念下去?答:都摄六根,不是说要把眼睛闭起来,把耳朵塞起来,关键是在于正念的培养。比如思维轮回的痛苦,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

  • (济群法师)学佛后能养小动物吗

    问:学佛后,家中可否饲养小动物?济群法师答:很多人通过养小动物获得生活乐趣,并成为业余爱好。但我们可曾想过,把小鸟关在笼内限制自由,是对它正常权利的损害。所以,菩萨戒规定,家中不可豢养狸猫猪狗。佛教提倡众生

  • (济群法师)僧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应该放开哪些,不该放开哪些?

    问:僧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应该放开哪些,不该放开哪些?答:不论在什么时代,僧人的本分都是内修和外弘。立足于这个根本,自然知道该做些什么了。

  • (济群法师)阿罗汉不也有度化众生的愿力吗?该如何理解呢?

    问:大乘和小乘的区别主要是发心,大乘为度化众生成佛,小乘为自己成佛,那阿罗汉不也有度化众生的愿力吗?该如何理解呢?答:声闻当然有度化众生的愿力,也做很多利益大众的事,但和大乘有深度、广度的不同。此外,声闻的

  • (济群法师)六年前受了五戒,今天几乎全没守住。现在发心持戒,是否为时已晚?

    问:六年前受了五戒,今天看来,几乎全没守住。现在发心持戒,是否为时已晚?可以再次受戒吗?答:可以再次受戒,但首先要生起惭愧、忏悔之心,并发愿认真受持。

  • (济群法师)进取和执着有什么区别

    问:平常生活中,我们常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然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着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着有什么区别?济群法师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其

  • 理性让我对个别法义不能接受,但又困惑,怎么办? (济群法师)理性让我对个别法义不能接受,但又困惑,怎么办?

      我接触佛法后,因为理性让我对个别法义不能完全接受,但我又存在困惑和烦恼,希望有力量让我解脱,感觉很矛盾。怎么办?不论生活还是学佛,理性思考都很重要,但要善用理性,否则会带来麻烦。动物吃饱喝足就没问题了,但人满足生存所需后还会妄念纷飞,烦恼重重

  • (济群法师)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

    问: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济群法师答:关于应不应该,首先要对这一标准进行界定。究竟来说,既然发生了,就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分别。而从道德规范来说,则有相对的应该和不应该。比如佛子,就有相应

  • (济群法师)对于“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这句话您怎么看?

    问:对于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这句话您怎么看?答:追求,就会有求不得之苦,更何况追求错误的东西,那简直是苦上加苦。

  • (济群法师)如何消除我执、贪欲和妄想?

    止的力量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

  • (济群法师)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济群法师: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

  • (济群法师)佛教所说的“精进”就是苦修吗

    济群法师:佛教所说的精进就是苦修吗学佛修行(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精进并不是要人苦修,我们人性中存在很多缺陷,需要通过修行进行调整,确实很艰难。所以,《四十二章经》说: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要战胜

  •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国学热和佛学热的日渐兴起

    问:最近两年,国学热和佛学热日渐兴起,纵观中国历史,佛教在中国皇朝乃至民间的流行往往出现在国富民安的时刻,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济群法师答:事实上,佛教并不仅仅盛行于国富民安的时期,在时局动荡的年代同样为人所

  • (济群法师)若是要求自己每天念诵佛经,是不是执著呢?

    问:若是要求自己每天念诵佛经,是不是执著呢?答:刚开始学佛,需要一定的执著,否则很难建立良好习惯,改变不良串习。随着修学的深入,自然会超越执著。

  • (济群法师)医生如何对待病人安乐死的要求

    问:如果病人强烈要求安乐死,医生该怎么做?如果疾病是业障现前,病人却因安乐死而未还清业报,又会导致什么结果?济群法师答:从声闻戒来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杀生,不能断众生命。但如果这个医生有菩萨的发心,不

  • (济群法师)我是一个居士,工作很忙并担任职位,免不了要吃喝,若不喝酒、不杀生(宴席),,但五戒

    问:我是一个居士,工作很忙并担任职位,免不了要吃喝,若不喝酒、不杀生(宴席),同事、领导不理解,将影响工作,但五戒的要求我一直看得比命都重要,应该如何做?答:真把五戒看得比命还重要,还会担心工作受影响吗?此外,如

  • (济群法师)为什么明知自己的选择和想法是错误的,还要这样做?

    问:为什么明知自己的选择和想法是错误的,还要这样做?答:多数人的生命都不能自主,所以我们要培养自主力,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 (济群法师)亲人不理解时如何抉择

    问:若不按习俗生活,往往对亲人构成伤害,如何抉择?答:社会上,对许多事有约定俗成的看法。若不按部就班,虽然有了一定的个人自由,却往往使亲人担忧,这确实是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选择人生道路时面临的问题。应该怎

  • (济群法师)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

    问: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是否命中注定?答:关于应不应该,首先要对这一标准进行界定。究竟来说,既然发生了,就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分别。而从道德规范来说,则有相对的应该和不应该。比如佛子,就有相应的道德规

  • (济群法师)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和流转?

    问: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济群法师答: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果无我,谁来听经?听完又是谁回去呢?因为大家觉得,既然无我,就没有这个会听经、会走路的自己了。这是将我和缘起的生命现象混为一谈

  • (济群法师)拥有后内心还是空虚要怎么办

    问:一无所有时曾苦苦追求,可拥有后还是空虚,该怎么办?济群法师答:关键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在于有什么样的心态。对于心灵健康的人来说,一无所有时能安贫乐道,应有尽有时也能不为所缚。如果不能把心态调整到位,贫

  • (济群法师)生活优越为什么仍会悲观

    问:很多人生活优越,为什么仍会悲观?济群法师答:乐观或悲观,主要和我们的性情有关,和成长经历有关,和思想深度有关,更和世界观及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关。悲观发展到极致,往往会走上绝路。很多哲学家、艺术家,都是在声

  • (济群法师)如何才能把“心净则佛土净”的理念与实际工作相联系?

    问:我从事环保工作,读了法师的《心灵环保》《佛教的环保思想》等,很认同心灵环保是唯一出路!如何才能把心净则佛土净的理念与实际工作相联系?答:环保的最大障碍,是来自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如果不改变这种生活方式,

  • (济群法师)如何把佛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问:如何把佛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答:把佛法智慧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认识,自然就能应用到生活中。

  • (济群法师)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的人,采用什么修行方法好?

    问: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的人,采用什么修行方法好?答:专注地念佛或禅修,都可以达到摄心的效果。

  • (济群法师)我看到一些伤害孩子的社会新闻就痛苦不已,我该如何化解这种痛苦?

    问:我看到一些伤害孩子的社会新闻就痛苦不已,恨那些坏人,也恨自己帮不上忙,更感受到那些孩子的痛苦,我该如何化解这种痛苦?济群法师答:用慈悲化解痛苦。慈悲那些孩子,也慈悲那些伤害他人的坏人,因为他们也是嗔恨心

  • (济群法师)做一件事,往往帮助了这个人,却伤害到那个人,该如何抉择?

    问:做一件事,往往帮助了这个人,却伤害到那个人,该如何抉择?济群法师答:以自己现有的智慧,综合各种因素,尽可能把各方面考虑周全,并且确定自己是本着慈悲心在做。

  • (济群法师)什么年龄段学佛好

    问:哪个年龄段学佛好?济群法师答:学习佛法,对于每个人来说,任何时侯学佛都不会早,也不会晚。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有机会听闻佛法,就应及时把握。而从修行角度来说,也不在于时间早晚。有些人信佛几十年,但没有在修

  • (济群法师)出家是不是消极避世的选择

    问:出家是不是消极避世的选择?长期吃素会不会烦恼?济群法师答:吃肉的问题对我来说的确是个麻烦,因为长期吃素,生理系统早已改变,有时在外面吃饭,碰到做得不太干净的饭菜,如有葱蒜的味道或锅没有洗干净,我吃了会吐

  • (济群法师)不知怎样让他看开,乐观面对生活?

    问:我有位亲人得了重病,现在也学习佛法,每周都去当义工,想通过行善来改变生活。但每当身体不适,就会把气发到家人身上,甚至自暴自弃。不知怎样让他看开,乐观面对生活?答:仅仅行善,只是在培植福德,更重要的用佛法来

  • (济群法师)现在很多人非常浮躁,要怎样才能管好这颗心?

    问:现在很多人非常浮躁,要怎样才能管好这颗心?济群法师答:心远地自偏。

  • (济群法师)学佛释疑篇

    学佛释疑篇

  • (济群法师)凡事不执着是否过于消极

    问:如果不执著的话,是不是会过于消极?济群法师答:当我们认准一个目标时,我们可以随着这种缘去努力。即使没有执著,一样能把事情做好,而且在做的过程中保有良好的心态;但如果我们执著于这件事的话,就会被它的发展变

  • (济群法师)法师,好希望成都有菩提书院

    问:法师,好希望成都有菩提书院。济群法师答:我也希望。多一些人希望,就可能又善缘出现。菩提书院开到哪里,不是我决定的。大家有这个需要了,就会创造这个因缘。每个人都可以来促成、推动这个因缘。

  • (济群法师)如何理解十大行愿中的“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等?

    问:如何理解十大行愿中的“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等? 答:普贤菩萨告诉我们,应将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微尘,都观想成佛身、佛德的显现。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深信不疑,就像自己亲眼看到那么清晰,那么确定。只有深信之后,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观修。佛法中一

  • (济群法师)习气刚形成时怎样对治

    济群法师:习气刚形成时怎样对治问:习气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当习气刚刚形成时,怎样察觉、怎样对治呢?济群法师答:佛教所说的戒定慧,就是帮助我们改正习气的具体方法。社会上,帮助吸毒者改正,是让他们住进戒毒所;帮

  • (济群法师)佛教如何看待知识

    问:佛教怎么看待知识?济群法师答:知识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古以来,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比如,儒家推崇知识,老庄就比较反对知识。《庄子》讲,浑沌因为有了知识就死掉了。佛教对此也有两种不同看法,既有知之一

  • (济群法师)逆境现前是否也要违心接受

    问:逆境现前,比如下岗,是否也要违心接受?济群法师答:所谓好和不好,不能仅从自己的眼前利益来衡量,而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比如下岗问题,从个人生活来说,也许会暂时受到影响,是不愿接受的逆境。但从长远来看,从整个

  •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生活中那些烦心的事情?

    问:如何看待生活中那些烦心的事情?答:去掉你的烦心。

  • (济群法师)如何避免企业经营时不造恶业

    问: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难免会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地经营企业?济群法师答:今天的社会

  • (济群法师)面对侵略者是否能为了自卫而杀对方

    问:佛教说不杀生,但如果外族侵略中国的话,我们能不能为了自卫而杀对方呢?济群法师答:佛教戒律分声闻戒和菩萨戒两大类。五戒是属于声闻戒,受了就不能杀,这是受戒时所作的宣誓和承诺。当然,如果你觉得生存或者物质

  • (济群法师)修行是否应做到绝情

    问:修行是否应做到绝情、绝法、绝交?济群法师答:说到情,佛弟子应以大慈大悲之心利益一切众生,这本身就是真情大爱,怎么是绝情呢?说到法,佛弟子应将佛法落实于心行,念念都要如法如律,怎么是绝法呢?说到交,对众生不

  • (济群法师)佛教的感恩和我们说的感恩有什么不同吗?

    问:佛教的感恩和我们说的感恩有什么不同吗?答:佛教所说的感恩,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人或事。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是相互依赖的,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家庭、社会、大众、自然,所以要心怀感恩地面对一切。

  • (济群法师)如何才能持好戒?心中不善的刹那闪念,是否属于犯戒?怎么调整?

    问:如何才能持好戒?心中不善的刹那闪念,是否属于犯戒?怎么调整?答:首先做到行为的清净,语言的清净,进而通过修学佛法,了解心的运作规律和调心之道,就能做到心念的清净。单纯的不善念头是不算犯戒的。

  • (济群法师)请问精进与执著如何区分?

    问:请问精进与执著如何区分?答:在精进过程中保有无所得的心,就可以做到精进而不执著,否则的话,精进确实容易落入执著。

  • (济群法师)传统意义上,宗教的目标都是指向一个“神”,难道佛教不是让我们“信神”

      济群法师答:  从宗教信仰的层面来说,一般宗教都会建立主宰神的崇拜,通过对神的信仰获得拯救。而从佛教观点来看,决定生命发展的不是其他,正是我们自身的行为。佛陀通过修行发现,每个生命内在都具有自我解脱

  • (济群法师)现在有病需要吃肉是否可以

    问:吃素已经六年,现在有病需要吃肉,是否可以?答:一般来说,生病都不是因为吃素引起的。许多研究调查都表明,搭配合理的素食,远比肉食有益于身心健康。所以,生病后更应该坚持吃素,一方面有利于身体恢复,一方面,病中

  • (济群法师)生活是最好的修行道场吗?

    问:生活是修行的最好道场吗?暂时不能参加书院学习时,我该怎么办?答:生活可能是道场,但更有可能是名利场,是搏击场,让人在诱惑中自动倒下,或是在竞争中被动倒下。实在没条件时,可暂时按教材和书院要求的自修方式进

  • (济群法师)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问:从佛法角度来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济群法师答:佛法讲缘起,从这个角度来说,宇宙万物是没有开始的。既然没有开始,那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就不能成立。人类对世界起源的探讨是直线式,所以才会没完没了地追究

  • (济群法师)如何看待各地盖庙成风的现象

    记者:很多佛教徒都认为造大佛、盖寺院的功德最大,以致各地盖庙成风。法师又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济群法师答:在十年浩劫中,寺院的建筑和佛像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大力恢复寺院建设是非常必要

  • (济群法师)学习佛法,到底是为了成佛,还是只为学法?

    问:学习佛法,到底是为了成佛,还是只为学法?答:学佛是为了成佛,但必须通过学法才能走上生命觉醒之道,最终成就佛果。

  • (济群法师)您怎么看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利益观,年轻人在前途和良心之间如何取舍?

    问:您怎么看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利益观,年轻人在前途和良心之间如何取舍?答: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比较短视,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利益和快乐,学佛才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良心是实现这种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有良心

  • (济群法师)佛要寂灭涅槃,为何还要慈悲?

    问:佛要寂灭涅槃,为何还要慈悲?济群法师答:因为佛陀对众生有无限的慈悲,没有一个众生不是他慈悲的对象。

  • (济群法师)面对欺骗行为该如何应对

    问:如何面对欺骗行为?是否无条件地接受?答:关键看这种欺骗是什么性质的。如果行骗者确有很多迫不得已的苦衷,我们可以本着慈悲心接受。但有时候,这种接受可能使对方更加放纵,对他有害无益,这就必须加以制止。在菩

  • (济群法师)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济群法师: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问: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济群法师答:现代社会是个功利社会,自然会有很多人把生意场上的一套带到寺院,带到佛菩萨面前。或是带着投资心态供养三宝,希望得到更

  • (济群法师)为对方处理不善而惋惜,是否也是执着

      济群法师:为对方处理不善而惋惜,是否也是执着  问:如果对别人的事,觉得对方处理不善而为之惋惜,是否也是一种执着?  济群法师答:你觉得惋惜,可能是出于你的同情心。你可以给他一个建议,一个忠告。关键是确

  • (济群法师)天堂和地狱究竟在哪里

    问:天堂和地狱究竟在哪里?济群法师答:天堂和地狱可以在我们的一念之间。当我们内心被喜悦充满时,这一刻就是天堂;当我们内心被烦恼占据时,这一刻就是地狱。天堂和地狱也可以在人间,有些人过得无牵无挂,洒脱自在,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欺骗的行为

    问:如何面对欺骗行为?是否无条件地接受?济群法师答:关键看这种欺骗是什么性质的。如果行骗者确有很多迫不得已的苦衷,我们可以本着慈悲心接受。但有时候,这种接受可能使对方更加放纵,对他有害无益,这就必须加以制

  • (济群法师)哪些属于错误的追求呢

    问:人生的痛苦在于错误追求。请问,哪些是错误追求呢?济群法师答:错误的追求,一是违犯法律或戒律,二是心态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占有世间种种?就是因为欲望的驱使,这才是造成痛苦的根源。同样是追求财富,如果用它

  • (济群法师)出家人也有时间上网访谈吗?

    问:出家人也有时间上网访谈吗?答:作为一个出家人,除了必要的修行时间外,关注社会,以佛法智慧帮助大众解决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 (济群法师)您觉得今天的社会应该大力提倡感恩吗?

    问:您觉得今天的社会应该大力提倡感恩吗?答:今天的社会应该大力提倡感恩,这既有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我们懂得感恩,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暴力、冲突、伤害。

  • (济群法师)如您刚才所说,现在有很多人活得很累、心情烦乱,如何着手解决?

      济群法师答:  当代社会的浮躁来源于人们内心的混乱。人在混乱的状态下肯定活得很累,产生许多烦恼。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了解和管理内心。谈到管理,人们总是立即想到对企业的管理,对属下的管理,对财产的管

  • (济群法师)佛教是不是让人觉得太无情

    问:《财富品质》: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修炼到了这种不难过的状态,会不会让周围的人有些无法忍受?觉得太无情?济群法师答:对佛弟

  • (济群法师)佛教是什么

    济群法师:佛教是什么问:是否可以从超越于门派的高度,也可以说是基于各门派的共性,概括地说明一下佛教到底是什么?济群法师答:如何来定义佛教?我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认为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佛法是人生的智慧,

  • (济群法师)我想学习忍辱的智慧

    问:我想学习忍辱的智慧。答:推荐学习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的忍辱品。我正在戒幢佛学研究所开讲这一课程,已有部分音视频发布出来。

  • (济群法师)我们越来越浮躁的心靠什么滋润

    人类总是不停地追逐,却不懂得对已经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我们能拥有明亮的眼睛就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盲人来说,绚丽多姿的彩色世界是不存在的;我们能拥有清晰的听觉也是财富,因为对于那些聋人来说,悦耳动听的音声

  • (济群法师)是否不该计较他人的伤害

    问:对于欠钱不还、冤枉诽谤等伤害,是否不该计较?答:别人欠钱不还,或者冤枉诽谤,如果你能不和他计较,那是说明你的修养和境界。但作为一个学佛者,我们不仅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众生的利益。只要涉及到他人,就要考虑

  • (济群法师)发牢骚与不平则鸣一样吗

    问:发牢骚与不平则鸣一样吗?默默无闻、一味忍耐是否近乎沉沦?答:一般情况下,不平则鸣是褒义词,多是从公众利益出发,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勇气和正义感。而发牢骚则是消极抵抗的表现,是一种拿不起、放不下的无能表现。

  • (济群法师)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在哪里

    问:佛与众生的根本差别在哪里?如何跨越?济群法师答:佛与众生之间,在一般人的感觉中,似乎有着天渊之别。事实上,距离并不是那么遥远。《六祖坛经》有句话,叫做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佛,为觉悟之义。在迷的状态

  • (济群法师)「见财不贪著,才是财布施」对吗

    问:见财不贪著,才是财布施的说法对吗?济群法师答:布施本身,就具有远离贪著的内涵。如果我们对财富的贪著很深,就会悭贪吝啬,舍不得布施。所以,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在帮助我们克服人格中的悭贪。从这个角度说

  • (济群法师)您觉得我们应该过感恩节、圣诞节等国外的节日吗?

    问:您觉得我们应该过感恩节、圣诞节等国外的节日吗?答:有些节日有特定的传统文化背景,不必盲目效仿;有些节日则关乎人类普世性的情感需求,大可不必有内外之别。不过,我们也可以根据国人的文化传承而有自己的纪念方

  • (济群法师)法师说过:“一个极为无私的人,也会有极大的我执。”我不太理解

    问:法师说过:一个极为无私的人,也会有极大的我执。我不太理解。毛主席曾评价白求恩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不是属于极大的我执?答:如果真的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然不属于我执。我所说的情况,是指人某些对个

  • (济群法师)如何领悟生活中的佛法呢?

    问:如何领悟生活中的佛法呢?济群法师答:首先要学习佛法,具备佛法的智慧,才能发现并领悟生活中的佛法。

  • (济群法师)为了改善心态和管理内心,是否应当借助心理咨询?

      济群法师答:  近年来,心理咨询的热门程度一直在持续上升,这代表整个社会已经开始关注心理问题。然而社会上很多人还不了解一个事实:来自西方的心理学早已将佛教的智慧广泛运用到临床治疗中。  佛法是心性

  • (济群法师)官场失意或年纪大了,才考虑佛教信仰。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济群法师答:  官场失意或年纪大了才选择佛教信仰,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写照,并非所有的人。在历史上很多士大夫或文人,在年青为官之时就选择佛教为信仰,如唐宋文人白居易、王维、柳宗元、苏东坡、王安石等。今

  • (济群法师)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如何在过程中振作呢?

    问: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如何在过程中振作呢?济群法师答:起跑线不是一个,生命的每个当下都是起跑线。错失一个,不要继续错失。

  • (济群法师)功德与功利有何不同

    济群法师:功德与功利有何不同问:佛经中提到的功德,和凡夫的功利有何不同?济群法师答:功德,也是一种利益。那么,可否带着功利心修行呢?对于凡夫来说,若没有任何利益,恐怕无人愿意修行。所以,修任何法门前应明确:我

  • (济群法师)请问法师,怎样能更好地去除我慢心?

    问:请问法师,怎样能更好地去除我慢心?答:认识自己,接纳他人,随喜他人。

  • (济群法师)放下的人生,是否还那么让人留恋和欢喜?或者说,只要放下不好

    问:人生乐趣常常来自那些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同时牵挂和痛苦也源于此。放下的人生,是否还那么让人留恋和欢喜?或者说,只要放下不好的那一面即可?答:放下不是放弃,只是不再被什么所左右,这不妨碍我们享有健康、正当的

  • (济群法师)西园寺有讲经班吗?

    问:西园寺有讲经班吗?济群法师答:西园有菩提书院,按初、中、高三级修学模式修学。书院不但在西园开班,也在全国不少地区开班。

  • (济群法师)空性会减低人的执着,会不会加强人对世界的淡漠?

    问:空性会减低人的执着,会不会加强人对世界的淡漠?济群法师答:佛教讲空性,也讲慈悲。空性可以去除执着,但慈悲可以让我们积极入世,利益大众,何来淡漠?

  • (济群法师)请您为我们开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句话的含义

      济群法师答:  佛教讲因果。而平常人更多关注的是结果,羡慕别人的成就。可是成就从哪里来呢?任何成就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佛教中有一首十来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谓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

  • (济群法师)为何有人死去那么久还未投胎

    问:为什么有人死去那么久还未投胎?答:按照佛教的观点,亡者一般会在七天或四十九天内投胎。但投胎要有因缘,当相关因缘尚未成熟时,比如,来生该当谁的儿子,可这个妈妈还未做好准备,投胎就投不成了。佛法所说的因缘,

  • (济群法师)痛死是否也在消业

    问:昏沉死是什么结局?如果是痛死,是否也在消业?一定会前往恶趣吗?答:昏沉而死属于无记,非善非恶,非快乐非痛苦。其结局如何,主要取决于往昔的善恶业力,何种业力先成熟,即往生何处。至于痛苦而死的人,是否一定往生

  • (济群法师)如何以缘起的智慧看待生活

    问:如何以缘起的智慧看待生活?济群法师答:以缘起的智慧观照,了知一切皆是因缘假相,如幻如化,无常无我。其中的关键,是将这一智慧审视真正转化为自身认识,感觉它确实如此,必然如此,而不仅仅是一种用来说、用来听的

  • (济群法师)在生活中易动嗔心,该如何化解?

    问:在生活中易动嗔心,该如何化解?济群法师答:学会理解,学会接纳,这样就不会陷入对立的情绪中,引发嗔心。

  • (济群法师)若不按习俗生活,往往对亲人构成伤害,如何抉择?

    问:很多人生活优越,为什么仍会悲观?答:乐观或悲观,主要和我们的性情有关,和成长经历有关,和思想深度有关,更和世界观及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关。悲观发展到极致,往往会走上绝路。很多哲学家、艺术家,都是在声名卓著时

  • (济群法师)出家人如何面对外在诱惑

    问:现在社会诱惑很大。您是如何面对外在诱惑的?出家人消极吗?济群法师答:生活在现实中,会面对不同诱惑。相对而言,出家人的干扰比在家众少一些。因为寺院本身有较为清净的环境,但也不是真空,不是无菌病房。当我们

  • (济群法师)所谓的感恩,是不是有恩则感,无恩则免?

    问:所谓的感恩,是不是有恩则感,无恩则免?答:一般人看到的恩,只限于具体的人和事,偏于狭隘。从佛教角度来看,一切众生都有恩于我们,只是表现方式不同。

  • (济群法师)渴望提高自己的人,知道路在前方,却冲不破内心的束缚,希望指点

    问:一个渴望提高自己的人,知道路在前方,却冲不破内心的束缚,感觉总也找不到出口,希望指点。答:佛法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出口。佛法所说的解脱,就是解除内心的束缚,而不是解脱外在的什么。

  • (济群法师)我在学习佛法,也想了解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可以吗?

    问:我在学习佛法,也想了解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可以吗?济群法师答:具备佛法正见之后,再去了解其他宗教,也没什么不可以。但在此之前,如果学得太杂,反而容易给自己制造混乱。

  • (济群法师)学佛后就该对一切看得很淡吗

    问:学佛后除做好本职工作,对一切看得很淡,这样对吗?答:作为学佛者,首先要尽到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在家庭中,应孝顺父母,当好父亲、丈夫或是母亲、妻子;在社会上,应做好本职工作,搞好人际关系。除了这些责任外,我们

  • (济群法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问: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何意?能举例说明吗?答:色,代表物质的存在。空,在常人观念中是什么都不存在。在一般人眼中,存在(色)和不存在(空)是对立的。存在,一定就是存在;不存在,一定就是不存在。从

  • (济群法师)佛法如何判断是与非

    问: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呢?济群法师答:佛法中,是就是真实、正确的;非,则是颠倒、错误的。如果这一认识符合宇宙人生真相,就是真实的,是的。如果这一认识不符合客观事实,是出于我们的想当然,以黑为白,指鹿为马,那

  • (济群法师)如何理解佛教的「无我」

    问: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我?济群法师答:我们每天说的最多的是我,想到最多的也是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是什么?我们觉得自己的身体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结婚成家后,又给我增加了新的内容,家是我的,亲人是我的。一

  • (济群法师)怎样才能对他人生起同情心

    问:怎样才能对他人生起同情心?济群法师答:关键是,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将个人想法强加于人。当我们面对一个杀人犯时,也许会觉得他罪大恶极,心生厌恶。但我们设身处地替他想一想,感觉可能就不同了。他之

  • (济群法师)您在此会说一句什么话来教导众人“胸怀感恩”呢?

    问:您在此会说一句什么话来教导众人胸怀感恩呢?答:我们在世间的生存离不开大众的付出,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 (济群法师)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

    问:佛法是如何判断是非的呢?答:佛法中,是就是真实、正确的;非,则是颠倒、错误的。如果这一认识符合宇宙人生真相,就是真实的,是的。如果这一认识不符合客观事实,是出于我们的想当然,以黑为白,指鹿为马,那它就是错

  • (济群法师)被动适应环境就能离苦吗

    问:解脱痛苦必须从心开始,那是被动适应环境变化吗?济群法师答: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

  • (济群法师)我们为什么要感恩?

    问:我们为什么要感恩?答:我们要感恩,是因为一个人离开大众就无法生存。感恩还能使我们内心调柔,与众生建立善缘。

  • (济群法师)您对现在的房价有何看法?

    问:您对现在的房价有何看法?济群法师答:出家就不必考虑这些问题了,所以出家真好啊!

  • 古老佛教的现实作用 (济群法师)古老佛教的现实作用

      问:佛教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济群法师答:佛教是人本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立足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在今天,佛教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其实,只要三宝还住世,寺院还存在,即使暂时不能为社

  • (济群法师)我什么都不信。这种人是否存在?这一观点的危害性是什么?

    愿斋: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什么都不信。这种人是否存在?这一观点的危害性是什么? 济群: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他们信不信食物可以充饥呢?信不信太阳可以给我们带来光明呢?真的什么都不信,就无法在世间生存了。事实上,他想要说明的只是自己什么宗教信仰也没有,却

  • (济群法师)老人学佛有用吗?晚年犯了错如何弥补

    问:老人学佛有没有用?晚年犯了错误如何弥补?济群法师答:对每个人来说,任何时侯学佛都不会早,也不会晚。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有机会听闻佛法,就应及时把握。而从修行角度来说,也不在于时间早晚。有些人信佛几十年,

  • (济群法师)生活是修行的最好道场吗?暂时不能参加书院学习时,我该怎么办?

    问:生活是修行的最好道场吗?暂时不能参加书院学习时,我该怎么办?答:生活可能是道场,但更有可能是名利场,是搏击场,让人在诱惑中自动倒下,或是在竞争中被动倒下。实在没条件时,可暂时按教材和书院要求的自修方式进

  • (济群法师)有些初学者依止的善知识有好几位,同时在学几个课程,还去圣地求加持,法师怎么看?

    问:有些初学者依止的善知识有好几位,同时在学几个课程,还花不少时间去圣地求加持,法师怎么看?答:能找到系统、有效的修学方法,首先应该一门深入,然后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广学多闻。

  • (济群法师)请问:大乘佛法如何入手?

    问:接触佛法快3年了,但一直在门外打转,至今还没有皈依。看过法师讲解的《菩提道次第论》的部分视频,请问:大乘佛法如何入手?以何为次第?能否推荐经书深入学习?济群法师答:那就认真看一下我讲的《菩提道次第略论》

  • (济群法师)打不开自己的心怎么办?

    问:打不开自己的心怎么办?济群法师答:多看看天空。

  • (济群法师)如何才能找到善知识?

    问:如何才能找到善知识?济群法师答:首先,是了解作为善知识的标准;同时,自己也要具备作为弟子的品质。只有当弟子相成熟的时候,善知识才会出现。

  • (济群法师)该如何用功

    问:请法师开示修习《道次第》需要注意的关键。对于其中的法义,虽然有所了解,却无法建立胜解。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用功?济群法师答:学习《道次第》,首先要把握整个纲领,对总相了然于胸。然后还要对别相逐一透彻,具

  • (济群法师)人们一听到吃素,就会投来不解的目光,怎样才能处之泰然呢?

    问:人们一听到吃素,就会投来不解的目光,怎样才能处之泰然呢?答:如果自己做得对,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

  • (济群法师)当别人说的话很不中听,语气也重,但是又没错。自己心里烦,怎么办?

    问:当别人说的话很不中听,语气也重,但是又没错。自己心里烦,怎么办?答:克服嗔心,学会接纳。

  • (济群法师)孩子要吃活物怎么办

    问:孩子要吃活物,怎么办?答:作为一个母亲,首先要了解,什么食物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真正有益。然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而不是一味迁就。尤其在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更不能听之任之。虽然他的要求也属人之常情,但从因

  • (济群法师)究竟什么是“我”

    当我们迷失觉悟本体之后,就会对自己产生一系列的错误设定。究竟什么是我?其存在基础是什么?作为我的存在,其实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基础。因为没有基础,这个我就会像藤蔓一样向外攀附,寻找依托对象。我们最容易产生的

  • (济群法师)怎样选择善知识和确定善知识是否真修行

    问:怎样选择善知识?怎样确定善知识是真修行?济群法师答:《菩提道次第论》讲到,合格的善知识应当具备十个条件。但现在这个时代,要遇到具足十德的善知识希望渺茫,这就可以退而求其次。但还是有底线的,至少要符合三

  • (济群法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中华的感恩精神?

    问: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中华的感恩精神?答:我们可以从佛教思想和传统的道德、文化中来认识感恩。

  • (济群法师)很难在别人忘恩负义的时候还感恩,该怎么做才对?

    问:很难在别人忘恩负义的时候还感恩,该怎么做才对?答:你的观念决定了你的行为,你的心态决定了你的生活。感恩是你对人生的态度,不要轻易被他人影响。

  • (济群法师)感恩节我们该做些什么?

    问:感恩节我们该做些什么?答:提醒自己,培养感恩心,知恩报恩。

  • (济群法师)有些受到救助的人为何忘了感激?

    问:中国人向来提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今天,有些受到救助的人为何忘了感激?答:这是长期以来道德教育缺失的结果。

  • (济群法师)怎样去除妄想?

    问:怎样去除妄想?答:妄想和执著有关,我们越在意的东西,越容易引发妄想。所以,我们要把环境和需求变得简单些,看得淡些,妄想就会减少活动机会。更重要的,则是培养正念。所谓正念,一方面是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如无常、

  • (济群法师)没有「我」,谁在成佛

    问:如果没有我,谁在成佛?死后又是谁在流转?济群法师答:很多人一听无我就想不通:如果无我,谁来听经?听完又是谁回去呢?因为大家觉得,既然无我,就没有这个会听经、会走路的自己了。这是将我和缘起的生命现象混为一谈

  • (济群法师)生气生病时该如何克服

    问:生气、生病时非常痛苦,如何克服?济群法师答:生气时,心就进入烦恼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控制情绪。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多半是由执著造成的。如果有人骂我们,可我们并不在乎,就不会因此生气了。反之,怒火就可能一触

  • (济群法师)怎样才能改变一生?

    问:怎样才能改变一生?济群法师答:修学佛法,止恶行善,自然能改变命运。

  • (济群法师)额外的工作要求,额外的感情要求。有时很苦闷,不知如何平衡

    问:生活在俗世中,虽潜心向佛,但总有无可奈何的牵绊,比如额外的工作要求,额外的感情要求。有时很苦闷,不知如何平衡。济群法师答:平静接纳现有的一切,客观审视想要的一切,然后用智慧和慈悲去处理。

  • (济群法师)除了帮助他人以外,救助动物算不算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恩?

    问:除了帮助他人以外,救助动物算不算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恩?答:佛教提倡众生平等,救助动物当然也是一种感恩的方式。

  • (济群法师)人生苦短,怎样追寻自己又避免伤害身边的人呢?

    问:人生苦短,怎样追寻自己又避免伤害身边的人呢?济群法师答:追寻自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也不是自我中心,为什么会伤害到身边的人呢?

  • (济群法师)往往是认真的人在受伤,到底该不该认真?

    问:经常听到一句话,你不要太认真,一认真就输了。虽然觉得这话有失偏颇,但事实上,往往是认真的人在受伤,到底该不该认真?济群法师答:要认真,不要较真,不要执着。

  • (济群法师)有家庭会对弘法工作带来影响吗

    问:有家庭会对从事弘法工作带来影响吗?济群法师答:培根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当你有家庭的时候,你的爱首先会给你的家人,而一个没有家庭的人才可以把自己的爱平等地给每个人,把自己完全奉献给社会。如果没有家庭,对从

  • (济群法师)「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何念

    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提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是不是念佛需要一刻不停地念下去?济群法师答:都摄六根,不是说要把眼睛闭起来,把耳朵塞起来,关键是在于正念的培养。比如思维轮回的痛苦,思维阿弥陀

  • (济群法师)乐观不是比中观更好吗

    问:法师说做人要中观,乐观难道不是更好吗?济群法师答:其实,很多人的乐观是属于盲目乐观,是不稳定的。按照佛法观点,一个人只有见道后才能真正乐观。故初地名为欢喜地,乃因大梦初醒,见到世间真相而欢喜踊跃。而在见

  • (济群法师)弘法艰巨吗?

    问:弘法艰巨吗?答:干着就是了,没什么艰巨不艰巨的。

  • (济群法师)能否请师父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腊八的真正含义

      济群法师答:  腊八是佛教中国化、民俗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江南地区尤盛。是日,很多寺庙会以腊八粥供佛并施众,而民众也会在这一天来寺院礼佛、敬香、喝粥。从目前情形来看,多数人对腊八粥的兴趣是在于保平安

  • (济群法师)被动适应环境能解脱痛苦吗?

    慈悲被动的适应环境是不能解脱痛苦的,最重的是改变我们自己对待周围环境的心态。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

  • (济群法师)为什么会发生不该发生的事?

    关于应不应该发生的事,首先要对这一标准进行界定。究竟来说,既然发生了,就没什么应该、不应该的分别。而从道德规范来说,则有相对的应该和不应该。比如佛子,就有相应的道德规范。又如共产党员,也有党员的章程、守

  • (济群法师)压力从哪里来?

    压力从哪里来?往往来自过高甚至是盲目的期待,当我们设定必须达到某个目标而出现障碍时,压力就随之产生了。任何一种成功,都是众缘和合而成,是众多条件共同造就的。其中,有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也有我们无法把握的部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