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21

济群法师 | 作者:济群法师 [投稿]

  接下来讲第三类:色法。

  色法是心法、心所法所显现的影像,所以,它在百法里的定义是:“二所现影。”心和心所的影像。

  我们前面讲过,每一个心的生起,有四分,当然也有三分的说法、二分的说法。这是分得详细和简单的问题,并不是矛盾的问题。四分里面,其中有一个相分,相分也就是色法。因为相分是自证分所变现,当心生起的时候,自证分很自然地会显现出见分和相分,见,就是能够见的分的作用,相分就是显现在自证分上的影像,当我们心产生作用的时候,我们看到桌子,就是桌子的影像,看到房子,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房子的影像。这个影像,就是相分。

  相分就是色法。色法通常包含显色和形色。我们对色的接触是二个方面:一是它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等等;还有一个方面,是它的形状,长、短、方、圆。

  色,从它本身它的定义来说,有形状的意思,同时也具有变坏和变化的意思。色是会变坏的、变化的。从形状的意义来说,有质、碍的意思。有形状就会有方位,有方位就会占据一定的空间,有方位也就是有体积的,那么,和其它有体积的东西就会相互构成障碍、冲突。比如这个地方你放了桌子,就不能再椅子或其它东西了。有质碍,就是占地方的。这是色的定义。

  色,在论典里有广义的色、狭义的色。广义的色,如五蕴里的色蕴,一切物质的现象都是色的范畴。狭义的色,即眼睛看到的,如眼根所缘的色境,称为色。

  从广义的色来说,声、香、味都是属于色的范畴,即物质的范畴。

  《百法》里讲到色法,有十一种: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这十一种即三类:五根、五境、法处所摄色。

  五根。表现在色身的五种色法:眼、耳、鼻、舌、身。

  五境。五根所缘的对象,五尘:色、声、香、味、触。

  还有一种是我们意识所缘的色法:法处所摄色。意根所缘的对象就是法。

  这十一种不外乎是从我们的根身及根身所缘的对象。色法的基础是四大,能造的是四大:地、水、火、风,也就是由这些物质的元素组成。物质的元素在佛教里会用四大来说明,比如在中国古代会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佛教则有四大来说明。四大是能造,那么,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所造,由这些极微和合在一起,就会构成各种各样的物质的形状。关于极微,物质分到最小的元素就是极微。

  极微到底有没有一个实体,极微是否可以再分?关于这一点,佛教有不同的说法。如有部,或当时印度的其它宗教也认为,有一个不可再分的极微。物质一直分、一直分,在数学上有一个计算,分到最小的,有一个基本单位是不可分的。但是,大乘佛教如唯识宗就认为:没有不可分的极微。极微还是可以分的,为什么可以分呢?作为一种物质现象的存在,你说极微不可分,那我现在问你:极微有没有形状?有没有体积?肯定是有的。既然作为是一个物质的存在,那肯定是有体积的。如果有体积,那肯定会有六个面:东、西、南、北、上、下,如果有六个方面,它还是可以分的。这样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分下去,没有不可分的东西,因为没有自性。大乘佛法贯穿着一个思想,即没有自性,没有一个不依赖因缘而产生的。如果依赖因缘产生,它总是还是可以分。

  各种色法的存在是没有自性的,但是能造的由四大和合,构成各种色法的差别。

  接下来分别说明每一种色法。

  眼。

  眼,梵语的意思是能见的意思。能够见什么呢?具有能够去认识、去见色的境界的功能。当然,佛教里讲到五根,也分为二种:一种是器官,叫浮尘根,还有一种种是净色根。我们平常人以为能够见的是器官的作用,但佛教认为能够见的根不是器官,而是净色根,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那么现在从医学来说,能见的应该是属于神经或者是什么其它的系统,估计是这样的一些东西。所以,眼之所以能见,是因为眼根里有一分净色,所以,佛教里把这一分净色又叫作胜义根,是眼真正能够产生作用的最关键的东西。

  耳。

  耳,是能闻声音的意思,能够不断地闻声,吸收声音。

  鼻。

  鼻,能嗅的意思,能够嗅香臭,不断地去嗅这些香、臭,这是鼻的含义和作用。

  舌。

  舌,能尝的意思,能够尝这些味道,能够除饥渴,除了吃饭,还有说话的作用。

  身。

  身,有积集的意思,可以积集众多色法。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所有这些根都没有离开身。身根是眼、耳、鼻、舌四根所依止的。

  为什么叫根呢?根有出生和增上的意思,因为有了根,才可以出生眼识,又成为眼识认识境界的增上缘,因为有了根,所以才能产生眼识;因为有了根,眼识才能对事物产生分辨、了知的作用。

  色。

  色,色尘,在十八界中叫色界,十二处中叫色处。色处就是眼根所取的境界。眼根所取的这种境界,即色,有二十五种色,当然这二十五种色还是包括显色、形色: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云、烟、尘、雾、影、光、明、闇,这些色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还有,迥色,就非常远的你看去的颜色。空一显色,虚空的颜色,“天之苍苍。其正色也。”我们看到苍天的颜色,那种蓝天的颜色。

  这些颜色主要是方处示现的颜色,所以,我们的眼根认识的这些境界,是通过颜色来认识的。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