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三卷

净界法师 | 作者:净界法师 [投稿]

  《菩萨戒修学法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8面,我们讲到甲三持戒内涵。佛陀在《大般涅槃经》对我们所有的菩萨有一段重要的开示。他说是,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虽然都具足一个清净的佛性,但是不幸的是这个清净的佛性在表面上累积了很多烦恼跟罪业。所以我们的佛性基本上虽然有,但是表现不出来了,我们表现在外的是一个业障凡夫。那这怎么办呢?要因持戒然后乃见。我们必须透过修学菩萨戒法才能够把这个虚妄的烦恼跟罪业把它破坏,把我们真实的功德显现出来。所以持戒从这个观念当中,它在整个菩萨道呢,它是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破恶生善的一种强大的功能。

  那么受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简单地讲,就是你受完戒以后跟受戒之前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你这个打妄想的心中多了一个戒体。你以前没有受戒之前你心中只有妄想,其它什么都没有。你就跟着你这个妄想,这个感觉,跟着你的情绪这样到处转。那么你受了戒以后,你心中还是有妄想,但是,多了一个清净的戒体,这个地方就不一样了。那么到底这个戒体是什么?我们昨天花了两堂课介绍戒体。一言以蔽之,就是你心中一种坚定的誓愿,你从今以后你的生命你只做三件事,第一个你誓断一切恶,第二个你誓修一切善,第三个你愿意誓度一切众生。你的生命开始有三个目标来引导你,你不再受你心中的感觉、心中的情绪来引导你,你开始遵守你心中的誓愿。

  那么这样的一个誓愿力,它表现在修行当中的相貌有两个。第一个从断恶的角度,这个誓愿力它就是一种增上惭愧。《瑜伽菩萨戒》说,其实当我们断除恶法的时候,这个愿望就是一种惭愧心。很多人不想受戒,不想受戒就表示你根本不想进步,你没有一种目标。那么没有目标当你恶法出现的时候,你不可能产生反省,因为你不知道用什么目标来反省自己。你说我这个人个性就是这样,我就习惯造这些恶业,很自然嘛!你会放纵你自己的恶业。受了戒以后我们有时候也会犯错,但是因为你的戒体它不允许有错误,所以它会产生警觉功能,它会产生增上惭愧。那么我们惭愧心生起的时候,我们就想办法让恶法断除。所以这个戒体表现在断恶它是一种惭愧心。它能够把你已经生起的恶法慢慢慢慢地把它止住、消灭。这个你没有受戒你做不到的。你要是一个人没有受戒,你大概从小做一件错事,你大概就错一辈子。因为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这个戒体它在断恶它是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

  第二个表现在修善。在律上说,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人,他修善跟一个没有受菩萨戒的人修善是不一样的,因为他这种誓愿力在修善法的时候它是一种增上的意乐,主动积极的。我们一般人当然偶尔也会起慈悲心,恻隐之心,对某些人释放我们的善意,但是这个都要有条件,因为你对我好,所以我只好对你好,因为你是我的亲属,对我有恩,所以我报答你。但是你受了菩萨戒以后你修习善法,你不需要任何理由,我不需要你对我好,我就可以帮助你。行菩萨道的人,他修习善法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在实践我的愿望。就这个理由就够了,不必其它任何理由。他发自内心地主动积极地积集资粮,这个叫作增上意乐。这个你没有受戒你也做不到,你不可能有增上意乐,你只是采取被动的。很多人劝你,很多人鼓励你,你才勉强踏出一步。所以这个修善是被动还是主动产生的功德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当你受戒以后,你依止这个强大的戒体,这种强大的誓愿,不管你断恶,不管修善,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个你可以看得出来佛陀的慈悲,他的善巧,安立这个戒法让我们来受持。

  所以你看我们看到很多佛友,他没有受戒,你五年前看他是这个样子,你十年后看他还是这个样子,没什么改变。但是受了戒以后,你几乎看这个人一年一年在改变,甚至于一个月一个月在改变,甚至于一个礼拜一个礼拜在改变,因为他的戒体会产生引导的作用。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忽略戒体在整个返妄归真当中它对我们一种强大的引导的力量。这个你都必需要受戒才能得到的。所以我们刚开始受戒得到的是一种强大的誓愿的力量。

  我们昨天在讲誓愿的时候也讲到一个观照力,就是空正见。因为你心中有愿望,但是你刚开始发起愿望的时候,我们这个愿望是很薄弱的。所以你必须要透过无住,我空法空的智慧来化解你心中的妄想。因为某种程度来说,我们心中的妄想、我们的感觉会遮蔽我们的誓愿。所以说,誓愿力它旁边必须有一种光明的智慧随时观照自己,来化解心中的妄想,让这个愿力永远保持清净光明。

  所以严格来说,一个理想化的戒体应该包括一种誓愿力跟一个般若的观照,这样子会比较圆满。所以大概在整个显教大乘当中或者密教大乘当中,都是以菩提心跟空正见当作整个菩萨道的根本。什么叫根本?所有的善法从这个地方出现,这叫根本。那么当然我们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心中的愿望、心中的观照,我们必须怎么样?采取行动,踏出我们断恶修善的第一步。所以我们今天开始说明,当我们已经把自己准备好了,你开始许下了愿望,你一定要改变自己,而且你也产生正确的观照了,那接下来怎么做呢?接下来你就开始要奉持菩萨戒里面最重要的十条戒法。这十条戒法你要能够奉持,大概你所有的善法都能够掌控得住的。因为菩萨戒说,所有的菩萨无量的法门、无量的善法都是从这十条戒开展出来的,所以你把这十条戒的观念、它的开遮持犯掌握清楚了,你大概在整个一生当中你不会有重大的过失,起码不会产生临命终的障碍的过失。我不敢说你没有微细的过失,但是你这十条戒好好地了解,你一定不可能有重大的过失出现,你临命终一定非常的顺畅。

  好,我们看讲义,这个持戒的内涵有两大段,第一段是一个总标,第二段是别示。总标就是把这个十条戒的戒相、它的差别相我们先作一个说明。

  菩萨的十条戒在律上是分两部分,第一个叫作四根本戒,第二个是六条的增上戒。这个四根本戒,第一个是杀戒,第二个盗戒,第三个是淫戒,第四个是妄语戒。那么这个根本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它是整个三乘圣道的根本。你只要产生一种解脱的功德,你一定要守住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这四个根本。这个是整个大小乘的共同的基础,叫作根本。

  第二个叫增上戒。为什么叫增上呢?就是这六条戒它不是解脱道,它是属于安乐道。安乐道它是成就一种菩萨的功德庄严。声闻人他只追求解脱,他不追求庄严,他也不追求安乐,所以声闻人本身没有后面这六条戒。但是这六条戒你犯了以后,对一个菩萨的功德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折损,就是会折损你的阴德,所以菩萨要避免。我们一个人除了修善以外,你要记得把这个善法要保持住。比如说你一个杯子,你装很多水。你不是只会装水,你要防漏,你不要把这个水漏光了。你每天修善法,每天在漏失你的功德,你一辈子就修不到什么功德,搞不好过多于功。所以我们要趋吉避凶,要追求安乐,你一定要注意这六条戒。因为这六条戒你不小心的话会折损你的功德,所以这个叫增上戒。增上的意思就是菩萨为了追求安乐而不共于声闻的戒法。

  这六条戒我也把它念一遍:五、酤酒戒;六、说四众过戒;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加毁戒;九、嗔心不受悔戒;十、谤三宝戒。这六条大概是一个菩萨在身口意比较严重的过失。这十条戒在律上叫十波罗夷,波罗夷有三种意思,第一个在因地上说它叫作他胜处法,他的意思就是烦恼,贪嗔痴的烦恼。自,你受了菩萨戒,什么叫自己的自呢?你的自己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以外的叫烦恼。那么你犯了这十条戒,表示这个菩萨,你的菩提心已经被烦恼所遮蔽,就是(被)他所胜。烦恼的势力已经把你的菩提心遮盖了,换句话说,你的菩提心即将失掉了,所以叫作他胜处法。这个在因地上说的。第二个在果地上说叫弃罪。也就是说,你已经被佛法的功德大海所遗弃,你在整个佛法的修学当中,你没有生起的功德就不再生起了,你已经生起的功德会即将消失掉,叫作弃,你已经被佛法的功德所遗弃,佛法的功德没有你的份了,叫作弃罪。第三叫堕罪。弃罪是约着现世的功德来说,堕罪是约来生,你会因为这十条的过失而堕落到三恶道去。所以这十条戒,其实我讲实在话,你不管有没有受戒,你有志于行菩萨道,你有志于往生净土,希望临终没有障碍,你这十条戒你都要奉持,不管你有没有受戒。因为这十条戒对我们身心世界的伤害是很大的。大概你这十条戒守好了,其它你一生不会有太大过失,不可能有大过失。好,那么这个是一个总说,把这十条戒的内涵,它在我们修学当中扮演的角色先作一个总说。

  接着我们看第二个别示戒相内涵。这以下我们就逐条逐条把每一条戒的它的基本定义、它的开遮持犯来作一个扼要的说明。身为十重戒的第一条就是杀戒,杀戒的基本概念就是断绝有情的生命。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你以嗔心,或者是贪心、痴心等等,以一种有伤害的心把它断绝了。那么这个有情的生命,我们讲一下,只要这个生命体它开始入胎以后就叫有情了。你看一个母亲怀孕以后,她这个婴儿还没有生出来,甚至于这个只是一个微小的受精卵,都还没有长出人形,但是从律上来说,它已经是一个有情,因为它的神识、它的明了性已经投胎了,它是一个有感情的生命体。那么假设我们加以破坏,这个就犯了杀罪了,不必把它生出来之前。所以这个有情就是,当它的神识投胎的那一刹那开始就是有情。

  好,我们看第一个戒文内容,我们把它念一遍,大家请合掌:

  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好,我们看旁边的这个讲表。这个讲表,若佛子,说明这以下要受戒、要持戒的对象是谁呢?主要的对象是针对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的菩萨,这个地方包括了凡位的菩萨,也包括圣位的菩萨。那么身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佛子,这当中有第一个你所要断的,第二个你所要修的,这每一条戒都有断恶跟修善。从断恶来说,它有一个犯罪的事相跟犯罪的因缘。首先我们看我们所必须断的犯罪的事相。

  那么佛陀在戒律当中讲出六种的情况是你要断的。第一个若自杀,杀生的第一种情况叫作自杀。这个自杀有两种的内涵,第一个就是你自己亲手去做杀生的行为,你可能拿刀、拿杖等等去把对方杀死,犯重罪,失戒体。第二种是你自己杀害你自己,你把自己的生命结束了。那么在菩萨戒上说,你杀别人是犯重,你把自己杀死了,是犯中品。因为你伤害的是自己,所以比较轻,伤害自己不犯重,犯中品而已。

  第二个教人杀。你教唆别人去杀,你自己没有杀,但是你用手势、用书信、用种种电话的暗示去教唆别人去杀,那么别人果然去杀了,那么这个时候两个都犯重,教唆的人也犯重。

  第三个方便杀。方便杀就是说我不杀伯仁,但是伯仁却因我而死。比如说,我把一个人关起来,我不给他饮食,结果他饿死了。你说我没有杀他,他自己饿死的,但是你把他关起来,这叫方便杀。他的死是因你而起的,菩萨犯重罪,因为你创造一个让他死亡的因缘。

  第四个赞叹杀。赞叹杀是说,这个人本来没有想要自杀,但是你就鼓励他自杀,说你呀,你看你这个样子活在这个人世间也没什么意思啊,赶快去死算了。那么你鼓励他去死亡,结果他果然去死了,菩萨犯重,因为你赞叹的缘故他才死的。所以你赞叹对方死亡也犯重。

  第五个见作随喜。前面的赞叹杀是这个人本来没有自杀的心,你鼓励他,所以他才自杀的。见作随喜是说,这个人本来就不想活了,他活得很痛苦,他可能有很多的疾病缠身。然后你说,啊,你这样子倒不如死掉算了。你鼓励他,那么他经过你的鼓励以后,他果然采取行动,也自杀死亡,菩萨犯重。你身为一个佛弟子,不管你有没有受戒,你千万不要支持安乐死。菩萨对于死亡的事情绝对在任何情况都不准赞叹,因为生命存在就有它的价值,就有它的价值。所以从菩萨道的角度,你不允许有任何的理由去鼓励一个人死掉,不允许有任何理由。即便这个理由是多么的冠冕堂皇都不可以,因为生命,结束一个人的生命是不能有任何理由的。

  乃至于咒杀,咒杀我们一般人做不到了,一般都是外道用那种比较邪恶的咒语。然后用一个针哪,作一个什么模型哪,然后去念咒把对方害死。虽然你说,唉,我没有杀你啊,你自己死的,但是你用咒语去杀他,也犯重。

  那么这个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这个地方提出了六点的杀生的事相,是菩萨要断的。接下来我们看杀生成就的整个过程。杀因、杀缘、杀法、杀业,每一条戒都有它的因缘法业,我们看丁二的说明,这以下把整个犯罪的过程作一个说明。

  看第10面的丁二、犯罪因缘。构成犯罪最重要第一个要有因,就是心欲前人命断,就是你有杀害之心。我们在研究戒律的时候,第一个你要判定他有没有犯罪,首先第一个条件就是你有没有犯罪的动机。你昨天开车从家里面开到办公室去,这当中压死了十只蚂蚁。我问你,有没有犯罪?没有犯罪,是的。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犯罪动机。你开车的目的是想要去上班,你不是说开车去伤害众生,你没有这种念头。你在无意间伤害一个众生,不表示你犯戒。犯戒的首要条件必须有犯罪动机,就是你有杀害之心。你说诶,我们家门口来一只狗。我看到这个狗我很害怕,把它赶走。我把它赶走,结果它跑出去被车撞死了。有没有犯罪?也没有犯罪。因为我是想把它赶走,结果它被车撞死了。当然有因果。因果跟犯罪是两回事。这个你跟它结一个恶缘,那这个叫你个人的因果。但是你整个过程没有伤害你的菩提心,不影响你行菩萨道的功德,因为你没有伤害它的心,所以不能构成罪业。但是你跟它的恶因缘这是存在的,但是不构成罪业。不构成罪业表示你不会因为这样而障碍你修学圣道,你也不会因为这样而到三恶道去。但是你跟它的恶因缘,那这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犯罪的首要条件这以下我们就不再说明了,第一个要有犯罪动机。这个犯罪动机从杀罪的角度就是有杀害之心,你有真地要杀害他的身体的心。这个是最初的犯罪的开始。

  第二段我们看二、三是中间的过程,必须有一些杀生的助缘。有了动机,必须有很多很多的因缘来刺激这个动机让它变成广大。比如说,你为什么杀他呢?因为他伤害过我,所以我把他杀死了。那么他曾经伤害过你就是一种杀生的助缘,让这个杀心增长广大。

  第三杀法。你在杀生要有一些方法,一些工具,比如说用刀箭啦,你挖个坑洞啦,用毒药啦,用咒术等等,有一些杀生的行动跟工具。那么这两个是整个杀生的过程,要有助缘,要有它的一个方法。

  第四个杀业,这个业要成熟。当你去杀害一个众生的时候,什么叫作这个杀业成熟?就是对方死掉。如果你杀害他,他没有死掉,这个业没有完全成就,所以这个叫作方便罪。但是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你伤害他的时候没有死,但是他产生一个病,重病,结果三年后死掉了,那么这个死掉其实是跟你当初伤害他是有关系的,你也犯重。即便他当时没有死,他后来因为这个而死了,那等到他死掉的开始,你的杀业就成就了。所以杀业的成就与否,它的判定从是不是死亡来判定这个业是不是成就,或成就一半,或完全成就,从死亡判断。

  好,我们再回到讲义。那么这一段是菩萨所要断的,第二个就是断除因缘法业,跟杀生有关的,它的动机、它的过程,最后它的业的成就,这四个都要断。第三段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这个是兼治。菩萨的杀戒它正式所对治的是杀人,但是从一个比较中下品的罪来说,其实所有的生命都不能伤害。

  但是菩萨戒最重的它的对象要人,为什么?因为人是修道法器。你看他得到天的果报,你把天人杀死了,没有犯重,为什么?因为天人他不能修学佛法。一个众生,它过去做了很多生的蚂蚁,蚂蚁做完变成一只狗,狗做完好不容易得到人身。它的无量生命当中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个人身,因为人身才能够听闻佛法,才能够产生智慧的观照,才能够产生坚定的誓愿,而产生生命的改变。它生命当中唯一解脱的机会出现了,结果被你破坏了。它好不容易从三恶道跑出来,得到人身,它本来要利用这个人身念佛求生净土的,结果你把它珍贵的人身破坏了,让它失去一个解脱的机会,它不知道要等多久。所以杀人,在六道当中杀人是罪最重的,因为人是法器。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