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放掌。我们从今天起跟大家学习「净土学」的最后一个课程,就是《楞严经》的〈念佛圆通章〉。在讲这个课程之前,我们也是按照惯例,简单的说明这个课程主要的修学宗旨。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要小看我们内心是无形无相的,《楞严经》一再强调,我们心中会创造相状出来。
问题:《楞严经》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有什么帮助?净界法师答:《楞严经》的整体观念就是返妄归真。返妄归真当然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我们整个生灭心不离开八识,所以《楞严经》其实在破八识。这个八识讲起来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受,一个是想。受由第八识主导,你过去造什么业,第八识就现出什
“观法无我”,就是要明白一切法,没有主宰性,你可以在心中打很多的妄想,但是这件事情跟你的妄想,是绝对不一样的。就是这一切的境界相,不是你能够主宰的。是谁能够主宰呢?就是业力的因缘在主宰。这当中牵涉到你个人的业力,也牵涉到众生的共业,这当中曲折变化是很多的。所以说,我们观法无我,能破除我们对法的颠倒,一种“我”的颠倒。我们总认为这个境界就是我所安排的,我现在要干什么、以后要干什么,事实上我们是没有主宰性的。
色身,是一个所受用的果报体。这果报体是谁在受用呢?能受用的是受。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我们果报体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受。这个受,有苦受、乐受、舍受。这个苦受是苦,当我们遇到违背我们心情,果报体会生起苦受,这个是容易理解的。这生起乐受是苦,这件事情不容易明白。在这当中,龙树菩萨讲出一个偈颂,来解释为什么乐受是苦呢?
简单地说就是古人讲的“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楞严经》偏重在体性,偏重在空性。虽然我们讲真如是不变性跟随缘性,但是《楞严经》它偏重在那个清净的本体,偏重在从假入空这一部分,让我们找到我们的本性,所谓的明心见性,所谓的开悟,对于广修六度在本经当中讲得很少。
观自己的色身,你不要观别人,要观自己的色身。观身不净当中,分成内相与外相。龙树菩萨讲一个偈颂说:“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我们刚开始观自身不净,先观察内相,就是把我们这一层皮剥开;剥开以后,看到我们色身内在的情况,就是一个骷髅、一个白骨,然后填上很多的血肉、心、肝、脾、胃、肾、脓血、屎尿等等,大约有37种不净物,把这个白骨给包起来,最后再用一张皮包起来。所以当我们剥开内层来观察的时候,“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
“观心无常”。我们的“心”是一个能;相对应的“法”是一个所;前面的“身”是一个所,所受用;这个“受”是能受用。这个“心”是能分别,这个“法”是所分别,也是一层能所。我们凡夫的心情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对于我们这一念明了心,有一个“常、一”的颠倒。我们总觉得在内心当中,有一个常一的我,小时候的我跟长大的我是没有差别的,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是没有差别的
人如果业障重,妄念(杂念)就多,平时心浮气躁,不得宁静,打坐、念佛、诵经、持咒时杂念纷飞,有时甚至如脱缰野马无法控制。因此,妄念就是业障,也就是说妄念是业障的一种表象。消除业障的方法是念佛、忏
有些人一提起佛号就容易昏沉,对不对?他不念佛还不会昏沉,他一提佛号就昏沉,这个你就要知道你要拜忏了,你真的要修忏。因为你能念的心,那个心已经出了差错了,已经有障碍。我们一般自己不知道,你那个心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斗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阇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
佛教中念佛的方法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介绍一种五点记数法。 五点记数法: (一)安置地轮,令必下沉。 (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 (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记数,再求圆满。
诸位!你要知道,你临终要能够不随境转,你“ 平常”就要训练自己不随境转。不可能说你平常没有这种功能,临终突然间出现这种功能。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业的种类有几科,我们先看第一科,先说明善业不善业跟无记业,三种种类是怎么定的,我怎么知道我造了善业,我怎么知道我造了罪业,这有个罪业善业的定义,是怎么安立的。我们先把它念一遍。善业,谓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业。不善业,谓贪嗔痴为因缘业。无记业,谓非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亦非贪嗔痴为因缘业。
佛教的因缘观,只有一个观念就是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情一定有原因的,没有一件事情莫名其妙出现的。你今生会投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你今生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今生你可以享受多大的福报,你的寿命有多久,你今生谁会做你的子女,都一定有道理的,没有一件事情是莫名其妙出生的,这个道理简单的只有两个字就叫业力。
我们先看看罪相的判断。 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
问: 静坐时候身体为什么会动摇? 净界法师答: 一般来说,我们身体的气脉有些地方会比较不通畅。我们一静坐的时候,内心会开始收摄专注,气血的运转会比较顺畅。你气血没有问题的它就,很自然地通过去了;有些你的经脉是阻塞的,它会冲你那个阻塞的经脉,就会产生振动
大部分的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么?是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经营一个不可改变的因缘。就是你今天的精神体力都在去攀缘外在的因缘,这些因缘都已经成熟了,所以你是白费功夫。因为佛陀已经讲很清楚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
我们从六根的相状来看,我们的确看到每一个人的六根不一样,你看有些人眼睛很好,看得很远,有些人的眼睛只能看近。你看阿罗汉的眼睛,他一入定的时候,看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就看手中的一颗槟榔果一样;菩萨能够观察百千大千世界,
我们看拜忏的方法:一、请圣明证。二、说己罪名。三、立定誓愿。四、读诵礼拜。五、如教明证。在律上说忏悔要具足五个条件,第一个,要请忏悔主,请一个圣人当忏悔主。诸位,我们前面的下品跟中品,忏悔的对象,可以是一个凡夫的出家众,或者是同梵行的,你受五戒,找一个五戒的,你受菩萨戒,找一个菩萨戒的,或者找出家众,都可以。
非佛弟子与佛弟子修善有何差别?我们看到很多非佛教徒,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他们也修善,我们佛弟子也修善,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有些人说:“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都是劝人断恶修善。”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从暂时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佛弟子是等同外道。
那么这个业力是怎么来的呢?事出必有因。为什么我的心有这么强的业力呢?为什么他念几句佛号就往生了,我念了半天没往生呢?因为你攀缘心重,因为你把外因缘看得太重要。一个人很重视生命的结果,你的业力就很重。你把今生的结果看得太重要,你的人生观是来享受的,你把这个感受看得太重要了,感受就容易刺激到攀缘心,攀缘心就会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这就是为什么你的内心有这么重的生死业力,因为你放不下今生的水果。可能你福报太大,但是你不要因为今生的福报,障碍到你的来生,你划不来的。
菩提心它是一种善根,我们一般人是善念,善念跟善根的差别,就是这个善根它多了一份愿力的支持,还有一种智慧的观照。比方说布施,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受了菩萨戒你去救助慈善事业,你拿一百块出来布施,外道或一般的凡夫他也拿出一百块出来布施,你知道会有什么不同的差别吗?
一个人已经是发心趣向于菩提,而且他也已经坚固不退转,他能够善调其心,用行力跟忍力知道什么该进、什么该退,但是还要注意一个“失坏因”,你的功德不要因为障碍而产生损失跟破坏。什么叫“失坏因”呢?“谓诸散动及邪恶慧。”一个人经常不做定课,内心总是散散乱乱,
怎么知道我已经如法地忏悔干净了?这有判断方法,我们把它念一遍。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
什么叫做禅?简单的讲就是真空妙有。 有些人以为禅就是完全的摄用归体,完全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三昧,对因缘所生法完全无住!其实你完全修无住,从大乘的角度,你还是很浅。 你如果了解到大乘佛法
我们一般人很难被劝谏,活在自己的妄想很麻烦,你对一个人讲话他听不进去的,因为他根本不管你要讲什么,他只相信心中的妄想。人要改变只有自己觉悟,只有你自己想改变,你要不走出妄想,谁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佛陀的出世也知道不能改变我们,但是佛陀可以影响我们
我们身为一个修行者,经常会注意自己内心的状态,很快你就知道内心当中,有二种重要的功能:一个是妄想的功能,一个是你正念的功能,如果你有在观照内心你就知道。 你说:怎么知道有这二种功能呢? 你
净土宗是一种佛力加被的法门,假定依照密宗的说法,它是一种本尊相应的法门。净土宗修行的特征,简略的说就是要你能够专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以在净土宗傍边,不论你是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
什么叫作“自性缘起”呢?就是我们在生命当中造了很多的业力,这个业力有的时候是布施、持戒的善业,有时候也会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些业力都保存在阿赖耶识当中而形成种子,这些种子能够生起诸法的现行。由善恶的种子生起现行,这个叫作“分别自性缘起”。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佛法的内容分成藏、通、别、圆四教:(一)藏教:这是小乘教,小乘教为何说是藏教?《法华经》说小乘教是三藏教,经、律、论三藏的法义区分明显,不像大乘佛法的戒律中有教理,教理中也有戒律,所以三藏教是根据《法华经》而安立,它属于小乘声闻法。
受持五戒的两层意思:第一个,如果你修圣道门,从圣道门的角度,我们受持五戒,可以保证来生不堕恶道,能够保住人身。这个是从圣道门的角度,你可以继续以人的身体,修学佛法而增上,叫作增上生。第二个,从净土宗的角度,受持五戒——当然我们净土宗没有来生——就是“愿我临终无障碍”,它能够保障我们的临终让罪业的势力降到最低,让善业表现出来,我们能够在一种身心安稳的情况之下提起佛号。这就是净土宗受持五戒的意义,能够让我们身心世界的障碍降到最低。
第一:菩萨看到这个有情,他对于财富地位有重大的业障。 这个重大业障有二个解释:第一个,他本身福报不够,承当不起,你没有那个福报,菩萨施给你也没有用。你看目犍连尊者,明明拿饭菜给他母亲吃,他母
成就一个安全稳定的功德,这个事情也是非常重要。我们看修行有二种人:一种是初学者,一种是老参。初学者,他才不管你安不安稳,初学者就是他没有功德,他赶快看到什么功德都抢着要,拜佛也很用功、持戒也很用功、到厨房工作也很用功
菩萨所修一切功德,完全不受外境的影响,因为他住在菩提心修一切善法,菩提心不可破坏。你的心态影响到你的未来的果报。所有的布施依止两法:第一,无贪的善根;第二,慈悲的愿力。菩提心跟无贪的善根,我们
子三,明业果相续。这个地方讲到的果报,是指的众生跟世界两种的果报。果报为什么相续呢?主要是一种生死业力的推动而使令它相续。生死的业力在本经当中讲到了三种,杀、盗、淫,三种业力为根本。所以,我们在持戒的时候,佛陀不管是在家出家,都是以杀、盗、淫、妄来当作根本重戒,因为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三皈依不应该只属于人天乘,它应该共于五乘。整个五乘的修学,如果离开了三宝的功德,离开了三宝的引导,就是外道法了。我们看真实的人乘,开始是五戒。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正示戒相;第二段,忏悔方法。
我们看到很多非佛教徒,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他们也修善,我们佛弟子也修善。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有些人说:“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都是劝人断恶修善。”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从暂时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佛弟子是等同外道。就是说一般的非佛弟子,也经常做一些慈善事业,当他们大悲心发动起来的时候,到偏远的地方做很多关心弱势团体的善事。他们也会因为这些善业而生天,我们佛弟子因为持戒、修善也生天,但是最后的因缘却是不一样。
大凡我们造了一个杀盗淫妄的罪业,尤其四根本重罪,你犯到以后,你的生命会有两个负面的力量在障碍你了,第一个是外在的业力;第二个是你心灵的一种负面的烦恼。 所以你一旦造了罪业,你是内外都有障碍,
你想什么,就和什么感应 禅宗有一个公案,我们把这公案跟这个比较一下: 有一个老和尚,他在房间参禅,老和尚是住在寺庙一个闭关的地方。老和尚在闭关的时候,他中午都会下来吃饭,后来有几天他都没下来吃
“自责汝心生厌离”,诃责自己是很重要的。智者大师他很注重诃责法,我们修行人在我空智慧还未生起之前,所有的修行法门主要就是诃责,就是惭愧。“崇重贤善,轻拒暴恶”,修行人这念惭愧心要经常存在,内心当中对于善法永远生起尊重之心,对于恶法永远生起轻贱之心。当内心恶法出现时,要诃责自己,为什么会起这个念头呢?烦恼经过诃责以后它就会淡薄了,淡薄了以后却还没
我们先看第一科: 壹、解释经题 佛说阿弥陀经 这个经题,在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是分二部分:第一个是别名,第二个是通名。 这个别就是各别,每一部经的各别名称。 《本经》的经题有六个字,前面五个字是别名,这五个字我们分成三段:第一个是佛,第二个是说,第三个
【阿弥陀】这三个字,意义重大! 净界法师 【阿弥陀】这三个字,在净土中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三个字绝对不能忽略的!因为在整个修行当中,不管是你的因地,不管是果地,都跟无量光、无量寿有关系的。 诸位在修净土有一个概念,它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也就是说你来
我们经历过很多的生命,但是过去已经不能改变了,因为它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过去只能当回忆。但问题在哪里呢?因为每一期的生命,都会留下些东西下来,当然有好的,我们也不否认,过去有美好的一面,但是从唯识的角度,大部分都是生死业力、都是障碍的多,我们留下的痕迹,坏的比好的多太多了。
接下来我们看五点记数法。◎「五点记数法」:(一)安置地轮,令必下沉。(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四)先依记数,再求圆满。静坐五点记数: 一、安置地轮,令心下沉。 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
净界法师答: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佛法的内容分成藏、通、别、圆四教: (一)藏教:这是小乘教,小乘教为何说是藏教?《法华经》说小乘教是三藏教,经、律、论三藏的法义区分明显,不像大乘佛法的戒律中有教理,教理中也有戒律,所以三藏教是根据《法华经》而安立,它属
念佛摄心方便法 净界法师 都摄六根一句弥陀念诵听专注力 净念相继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继力 首先我们解释这个标题的意义,我们这一次的印祖《文钞》的两个主题: 第一个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第二个主题是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第一个主题的内涵,就是属于学道的通途。
色法在唯识学的定义叫做质碍,质是具有质量、重量,碍是占有空间,你要从它那边走过去,它会障碍你,有一定的质量、空间,叫做色法。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
到晚年的时候,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得出你会不会往生:第一个叫都摄六根,另一个叫净念相继。你对往生的愿力有多强,这个还不是重点;你对娑婆世界的心,你那个心是不是收起来,这是指标。很多人忽略了都摄六根这个观念,说我佛号念得挺好的!
善业,谓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业。不善业,谓贪嗔痴为因缘业。无记业,谓非无贪无嗔无痴为因缘,亦非贪嗔痴为因缘业。 好,我们前面说到善业绝对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那么善业跟罪业是
菩提心本身的生起,有四种因缘,因为个人的根机的不同。在《瑜伽师地论》上说:第一个因缘:闻法欢喜。有些人对大乘佛法的这种各种的教法,听了以后特别的法喜,而发起菩提心了,第一个依法而发心;第二个:见佛的功德。看到佛陀在大乘经典,有种种的神通道力变化,依人、依佛而发心,见佛功德;
我们再看内涵,我们在前面是讲到这个皈依的两种内涵,这个地方讲到,我所皈依的境,所皈依的三宝,有几种三宝,先看内涵,那我们把它念一遍,请合掌。住持三宝,一、佛宝-形像塔庙。二、法宝-纸素所传。三、僧宝-戒法仪相
所以我们在做因缘观的时候,我们观察整个生命的本体,是躁动不安的,因为你不能找到一个生命的归依处。但是你作真如三昧观不同,你在整个生灭变化的果报当中,会找到一个清净「法身」,他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所以我们从这样的真如三昧,会从一个根本的业报身,转成一
无量光、无量寿代表什么意思呢? 净界法师 那释迦牟尼佛到底宣说什么道理呢? 这个阿弥陀,所说之人。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当中,他所宣说的就是阿弥陀。 这个阿弥陀是印度话,阿翻成中文叫做无,弥陀翻成中文叫做量,所以这个阿弥陀等于是一种无量的功德。 这无量
我们凡夫的心有两种攀缘,第一个,攀缘外境。第二个,向内攀缘内心的自我。我们看看这个攀缘内心的自我是怎么回事?我们把它念一遍。诸法无我:我者,真实、主宰、自在义。谓一切法显现,都是因缘和合而有,这是诸法存在的规律。
蕅益大师强调:提起佛号,“净土宗念佛不一定往生,但是往生一定要念佛”,它是不可以取代的。你看《弥陀要解》中,阿弥陀佛的圣号是不可以取代的!临终的时候,你的身心世界,一直受到很大的打击,内忧外患,你不可能再观想、观像。
好,我们做一个总结。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前面是一个修行的因地,我们透过无常,透过无我,观照生灭法,外调,对外境的爱取,内调,对自我的爱取,那么最后的结果,生灭的因缘
学员:师父慈悲!可不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如何临终助念才是如法,才是真正帮助亡者往生? 净界师父(以下简称师父):这个助念,《印光大师文钞》有提到,它是两个重点:一个开导,一个念佛。当然你要看
先把偷盗解释清楚了,我们对这种行为产生断除,就是不偷盗。我们看讲义,请合掌。不与而取他物,名为“偷盗”。凡有主物,不得盗心故取。若自取、教他取、方便取、咒取、因寄取、迷惑取、诳取、抵债不还、偷税、冒渡等,令前人失物,并名为“盗”。
丁三、菩萨众(分二、戊一、夏终时集。戊二、闻音远集) 菩萨众从经文来看是二个情况:一、出家的菩萨,受了比丘戒的菩萨;二、在家菩萨。 夏终时集是指出家的菩萨,在结夏安居终了的时候,他们也从十
佛法的修学,你要由内而外,由心力来带动法力,而不是由法力来带动心力,这样就很薄弱了。当然,说你佛号念久了,你也会产生善根,我相信。但是你从因缘外熏进来,那你就落入权教法。你可能会说:没事!当然,很多善知识就是:哎呀,只管念佛。这个是权法,我们同意。
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跟娑婆世界都有一种招感,就是一种感应,或者说一种磁场的吸引力。你的磁场吸引力越强,就说明了你越难往生。因为你跟娑婆世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你怎么往生呢?我们如果想要往生,前面的忏悔业障、勤修四重,它还是一个基础而已。
好,我们来把它做一个总结,我们这个佛法概要,我们分成两段来总结,第一个,结示法要,第二个,总结劝修。我们来看看这个法要,原则上我们一念心性,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 但是在操作当中有两个选择,
我们先看看罪相的判断。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我们怎么知道身口意已经背负了重罪要忏悔呢?
非佛弟子与佛弟子修善有何差别?我们看到很多非佛教徒,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他们也修善,我们佛弟子也修善,这两个有什么差别呢?有些人说:“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都是劝人断恶修善。”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从暂时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佛弟子是等同外道。
从无常切入空观。你观察它是一时的、无常的—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所以空。那么无常观,它的特点就是它这个药力道很强,尤其是你对财色名食睡这一块烦恼特别重的人,用无常观它是药到病除,它药效很快。当然它也有缺点,这一帖药不能常用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 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 名之为正。
问:请法师开示,当我们念佛的时候,可否观想无量光是莲花,而妄念是黑暗,光明能够破除黑暗? 净界法师答:适当的观想,的确能帮助我们修行。比方说,我们可以观想阿弥陀佛金黄色的光明,从头顶灌进来,充满
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跟这个故事蛮接近的。它说:有一个禅师,在僧团中闭关。他闭关的时候,一天吃一顿饭,他每天的中午都定要下来吃饭。有一天,诶!他中午没下来吃饭了,而且今天没出来、明天也没出来…连续
佛号虽然有救拔你的力量,但是你临终的时候,是否能保持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你的心态就很重要。所以我们在念佛的当中,要先改变我们的心态,不要用生灭心来修学,应该把这种杂染心提升到清净心。
唯识学的建立,它告诉我们:其实整个人生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那么我们生命的所有的过程,都是自变自缘。也就是说生命只有两个重点:一个变现,一个是攀缘。 那么你所接触的影像是谁变现的呢
怎么知道我已经如法地忏悔干净了?这有判断方法,我们把它念一遍。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
我要提醒大家:修行人,你的心住在什么地方,对你会有很大的影响; 你住在五阴再来调伏五阴,你就不是它的对手了,你就很难修行了。 你看有些人修行了几十年,没什么进步,方法错误! 所谓诸法因缘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