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一卷

净界法师 | 作者:净界法师 [投稿]

  《菩萨戒修学法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当我们在发心要行菩萨道,开始要在生命当中积集我们的福德、智慧两种资粮的时候,我们每一个菩萨都会面对两种的障碍:第一个障碍就是学不懂,第二个障碍是学不完。

  我们开始在面对菩萨道的时候,首先的障碍就是学不懂。也就是说,整个菩萨道它内在的精神非常的深妙。你看佛陀对菩萨的要求,他要求你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那是一种中道的思想。所以你一个菩萨,你的基本思想要有所放下、有所追求,它往往是一个双向的思考。所以你在放下跟追求这个平衡点是很难拿捏的。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说,到底是放下,还是应该追求?这个中道的概念我们永远是学不懂。那么你这种观念不能参透,你就产生很多的矛盾,你心里就打结。这是第一个,在内在的菩萨道的精神我们会有学不懂的障碍。

  第二个从外在的行为上来说,菩萨道的行为太过于广泛,它有八万四千法门,所以我们往往觉得学不完。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当中怎么掌握它的纲要?先把这个纲要建立起来,再把整个菩萨道的架构再建立起来,就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面对一个广大长远的菩萨道,我们面对着学不懂跟学不完这两种障碍。所以我们希望透过三天的时间把菩萨道内在的精神,这种中道的精神应该怎么建立起来?第二个它外在的行为,我们应该掌握一些什么样的重点?我们就掌握这两个主题:一个是内在的精神,一个是外在的修学。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这次菩萨戒的两个重点。

  好,我们看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五。我们这次菩萨戒的修学重点有五大科,第一科我们讲到持戒的意义。当我们在持戒的时候,到底什么是持戒,它跟一般的慈善事业有什么差别?这一点我们要先把它分清楚,持戒跟修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第二个戒体的相状。我们刚刚讲到菩萨戒的修学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内在的精神,这个叫作戒体;一个是外在的行为,我们叫作戒行。首先我们要知道菩萨戒的修学它是由内而外的,先有精神才有外在的行为。所以我们怎么样建立一个菩萨道的精神,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戒体。第三段就讲到持戒的内涵。当你已经建立了菩萨的精神,那么你应该怎么去实践整个广大的菩萨道?这个地方我们讲到菩萨的十波罗夷罪,就是整个菩萨戒当中最重要的十条戒。这十条戒你掌控以后,大概你整个菩萨道就能够抓住它的纲要了。第四个忏悔方法。菩萨戒是很难持的,因为你的念头有所差错,行为有所疏忽,你就犯戒了。那么当我们在受持菩萨戒的时候产生了过失,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过失已经产生了,已经既成事实了,我们应该怎么样来透过如法的忏悔把这个过失在我们死亡之前把它消灭掉,不要构成临终的障碍?这是第四段忏悔方法。

  第五个结叹劝修。我们掌握了菩萨道的精神,然后我们也如法地去奉持这十条戒,那么对我们的生命会有什么殊胜的功德?对你今生、来生会有什么殊胜的功德?这一点我们也提出来讨论。

  这五科,第一科持戒的意义是一个总说,把持戒的内涵做一个总说,二三四包括戒体、戒行和忏悔是持戒的三个内涵,是一个别说,第五个是一个总结,把菩萨道的功德做一个总结。这是我们《菩萨戒修学法要》的五个主题。

  首先我们看第一段,我们在持戒之前先了解什么叫作持戒。就是你什么情况叫持戒?这当中有三段,第一段先讲到戒善之别。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他认为说,我们不一定要去受戒,我们只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就可以了。其实持戒跟修善是完全不同的内涵,它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样。那么到底持戒跟做慈善事业差别在哪里呢?我们先把它作一个说明。首先我们看第一段的《业疏》。《业疏》云:“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与妄会,无思返本;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堕妄,还沦生死。”

  那么这段道宣律祖的文章里面,它分成三段。第一段先作一个总说,什么是持戒呢?持戒就是警觉我们心念的一种功能,一种警觉的功能。我们这一念心跟外面的人事接触的时候,我们会起烦恼,我们会产生贪欲,会产生嗔恚。但是当你持戒的时候,你还是会起烦恼。但是在烦恼活动的时候,你会产生另外一种功能,叫作自我警觉的功能,说不可以!我不能这样做!我们持戒的人,我们内心有两种声音的。一般人我们遇到染污的因缘,我们就去做了,因为我们抗拒不了烦恼。没办法的,你拿它没办法。它要你发脾气,你就发脾气,它要你产生贪欲,你只好产生贪欲。

  那么持戒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他在烦恼活动的时候多了一个警觉的功能,他会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我们在烦恼活动的时候,你内心会发出一个声音,我不可以这样做!这个声音哪里来的呢?就是因为你得到了戒体。所以一个受戒的人跟一个没有受戒的人最大的差别就是,当他烦恼活动的时候,他会产生一种自我警觉的功能。

  这个警觉的功能在戒律当中,它从两个地方表现出来。第一个,在事前的防范。有一个染污的因缘在诱惑你,要按照你过去的老毛病,你一定会去做,但是你受了戒以后,你会告诉你自己,我不可以这样做。那么也就是说,这个戒体会在事前防非止恶,它会对烦恼产生抗拒的力量。第二个,假设你控制不了你还是去做了,那么这个时候戒体在事后会产生一种增上惭愧。你会有惭愧心,产生自我反省,然后赶快寻求忏悔的方法。我们一般人要是没有受戒,你做了错事,大概你就一直错下去了,你一辈子就错下去,因为你不可能改变自己的。所以戒体对我们的内心产生两种力量:第一个在事前防非止恶,减少过失;第二个在事后,我们会产生一种自我反省。

  那么当你内心当中产生了一种防非止恶跟增上惭愧的时候,我们的定义就是说,你内心当中已经开始持戒了。你开始持戒了,你的生命也开始变化了。这个是戒的基本定义,就是一种警觉的功能。

  那么为什么要培养这种警觉的功能呢?这以下解释它的道理。因为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随顺妄想去造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而且我们的念头一动,往往会跟邪恶的妄想相应而很难去回归到我们的真如本性。从经典上的描述,我们内心有两种状态,一个是真实的状态,一个是一个妄想的状态。所以我们每个人内心是一个真妄的和合体。你看我们的本质是真实的,是清净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但是我们这个清净的镜子玻璃表面染了很多的灰尘,很多的妄想,而我们的起心动念大部分会跟表层意识的妄想相应,因为它的力量太大了。你看我们一般人造善很不容易,因为你要跟你内心的那种善良的心相应很难,但是一个人要造恶,你不用鼓励,他自然就造恶。造善要鼓励的,因为造善比较困难。

  那么我们凡夫要造善是比较困难,造恶是比较容易,这是我们一般人的状态。因为你的妄想是浮在表面上,而我们真实的善根是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所以我们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先刺激的、先活动的是你表层的妄想,所以动与妄会。所以我们内心,从佛法的角度,我们造恶的倾向大过于造善的倾向,因为邪恶的力量是浮在表面。

  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堕妄,还沦生死。所以佛陀看到我们众生有这样的问题,我们会先触动烦恼,然后才会产生善根。所以我们必须要佛陀制定戒法,来产生警觉的功能,才能够不再堕入邪恶的妄想,不再产生痛苦的生死果报。

  从这一段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比如说你一天当中,你都没有去造杀盗淫妄,你的身口意很清净,不表示你在持戒,不表示。因为你可能是缘缺不生,因为你没有造恶的因缘来刺激你。所谓的持戒就是说,当有恶因缘在刺激你的时候,而你还能够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产生一种对治的力量,这才叫作持戒。所以我们对持戒的了解是,第一个,你内心遇到了妄想的活动,遇到了染污的诱惑,你还是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这个才叫作持戒。这是基本定义。好,我们再看第二段。这地方有一个问答。问:“一切善作尽是戒否?”答:“律仪所摄善作名戒,自余十业,但单称善,不名为戒。”有人就问了:持戒的重点在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我们一般的修善,比如说你去布施、放生,一般的慈善事业都叫作持戒吗?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看祖师怎么回答。他说,必须是佛陀所制定的律仪才能够叫作持戒,假设是其他的祖师跟圣贤所制定的十善业只能够叫善法,不能叫作戒。这个地方又讲出一个定义了。持戒必须是佛陀亲自制定的,任何的圣贤所制定的善法只能够叫善法。因为戒为佛说,只有佛陀有资格制戒。所以佛陀所制定的五戒、八关斋戒乃至于菩萨戒才能够叫作戒。这是从教法上来说。这以下约理论上来说,我们再把持戒跟修善做一个区别。

  我们看《济缘》:“戒有二义:一、有本期誓,二、遍该生境。余善反之,故不名为戒。”这个地方把持戒跟修善就讲出很重要的两种差别。第一个持戒是一个有本期誓,持戒是先有愿望才有行为。你要先立定誓愿,然后从誓愿当中去发动你的身口意的行为。但是修善不一定要有誓愿。你看你刚好今天早上到菜市场去,看到一个鱼要被杀,你突然间起了慈悲心,把它救下来放生。这个不能讲持戒,因为你只是一时的感动,你只是一时的恻隐之心。你不一定发愿说,我尽形寿我一定要怎么做。你的内心是不决定的,你只是一时的恻隐之心,一时的感动,产生一时的善法。不表示你整个生命的方向改变了,不表示。所以这种突然发现的、在我们生命当中偶尔出现的善法是不能叫持戒的,不能叫持戒。持戒是有一种长久的愿望在指导着你,你从今天开始到死亡为止,你一定要怎么做,而不是说我可能会怎么做,不是。你一定要怎么做,这是第一个差别。我们修善不一定有愿望,你可能有做,也可能没有做,要看当时的心情。所以一个人没有持戒,他的行为是跟着感觉,我们一般人是跟着感觉走的,你想怎么做,你就去做了。你今天这样做,明天那样做,后天这样做,我们的心是变来变去的。持戒的人,你几乎别无选择,你必须要求你自己,你一定要这样做。你一定要这样做,跟你想要这样做,这两个生命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有愿望,一个是没有愿望。所以持戒跟修善最大的差别是他心中有一个明确的愿望。

  第二个遍该生境。前面是约着内心来说,他有一个坚定的誓愿;第二个是约着他所面对的外境来说。我们修善法是很难普遍去含摄所有的众生。你说你今天去救了三条鱼下来,你心中的所缘境只有这三条鱼,其它的众生你不一定照顾得到,你不能普遍地对每一个众生释放你的善意,你做不到。但是持戒可以。但是当你受了不杀生戒以后,你对整个所有天上飞的众生、地上爬的蚂蚁正式地宣布,我从今天开始对所有的众生都不加以伤害。所以你的所缘境是非常广大的,你一般的修善是做不到的。你只能够针对当下的众生来释放你的善意。

  所以持戒第一个他有坚定的誓愿,第二个他所面对的所缘境是非常广大的,心力强而且所缘境广,心强境广,所以余善反之,其它的善法是做不到的,所以没有资格叫持戒。这个定义就把前面两个观念讲得更清楚了。

  这以下祖师把持戒跟修善的结果做一个比较。假设一个人积极地修善,但是他没有持戒,他偶尔也会做慈善事业,但是他生命并不一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这样子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个人没有持戒而得财施,但是他偶尔用财物来救济弱势的团体,来做慈善事业,但是他内心没有一个清净的愿望,他内心当中的欲望会产生一种活动,多贪不净。也就是说,他既然人生没有一个要去成佛的愿望,没有一个要增上的愿望,所以他的本质是以欲望做他整个生命的动力,他的动机是以欲望做动机的。所以他即便去做慈善事业,他追求的是一种不清净的五欲的果报,他希望通过这种修善来追求财色名食睡的五欲。那么以染污心来修善就变成了一种以利求利,恶求多求,他希望透过一个微小的利养,我布施一百块、两百块,而追求更多的利养,就造成了一种多方的期求。而这样的以染污心修善会使得来世招感一种染污的果报。什么叫染污的果报呢?讲一个譬喻,好像牛羊猪狗,衣食粗恶。我们都知道因果的定义,富贵从布施中来,这个是不能改变的因果法则。那么你今天用染污心来供养慈善机构,也会产生富贵的果报。但是你的本质是染污心,所以你在得这个富贵果报的时候不能在尊贵的色身,你没办法从尊贵身,是从卑贱的色身来得到这种富贵的果报。比如说你变成一只狗,你看这只狗得到主人的宠爱,得到很多美好的饮食,经常有人把你的衣服整理得漂漂亮亮的,那你也是有布施的善业啊!但是你变成一只狗,这个果报是不尊贵的。佛陀说尊贵的果报是两只脚的,比如说天,比如说人,是两只脚的,这个四只脚、八只脚的就是卑贱的果报。所以,假设我们没有持戒,心中没有一个理想的目标来引导我们,我们偶尔会造善,但是本质是染污的,结果我们的善业跑到了畜生道去受这种安乐的果报,以一种不尊贵的色身来招感安乐的果报。这个就是你只有修习表面的善法而没有修你的心,修身不修心,表面上做很多慈善事业,但是内心的烦恼欲望通通没有加以调治,结果是招感一种染污的安乐的果报,像牛羊猪狗能够受用美好的饮食一样。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修善又持戒,他一方面能够持戒断绝、调伏心中不必要的欲望,又能够产生清净善良的行为,就能够成就五乘的功德,乃至于未来能够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所以持戒它是由内而外的行为,就是先有愿望才有行为,修善只是一时的感觉,内心并没有改变,差在这个地方。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