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 第四讲(02)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请看下面第十九段:生死心切勿预计。

  【众欲积田为修行计。菩萨曰:“汝等欲矢志同学,久聚不散,谢绝世故。于衣食所从,不复为求人计,故发此义。以我观之,念头虽好,然毕竟是贪恋尘劳,非清净法。何以故?街头一饭,冢间一宿,先佛道范。若必藉田而修,倘一不就,则汝诸人终无修行之日矣。又若言自无其赀,将出自募化,更为不可。佛一代教,无此二字。盖自末世不识礼义、不惧因果、不知廉耻之徒所为。真修道人,生死念切,断断不作是想。然更有一言,汝诸人但执正念,各各努力,是即不聚而聚。若身心散逸,事无常恒,是虽聚而实散。苟明此意,止应随分随时,莫去闲思预计。”】

  就是当下我们真为生死,不要为了修这个法门来预设很多的条件。

  这就是众多的弟子设想了一个什么事情呢?想积一些田地作为修道的道粮。菩萨对这个事情怎么开示呢?说:你们这些人发大心,想共同聚在一起修学净土法门,长久地聚在一起不散,谢绝世间的事务,于衣食这些资身用具不再去求人,所以才发出这样的议论,这样的策划。那对这桩事情,在我看来,这个念头虽然是好的,但是它毕竟还是贪恋尘劳,不是清净之法,也就说菩萨不赞成这样。为什么呢?真正修道人不一定要在这个田地、资身用具上去预作策划。“街头一饭”,对修行人来说,托钵;“冢间一宿”住在坟墓之间,这是先佛的道范,佛当年就是这样的:三衣一钵,树下一宿。如果必须要借田地才能修行,你们策划这些资身用具、田产有一项不能成就,那是不是你们这些人就没有修行的时候呢?这告诉一件什么事情?修行人要把这些外面的东西弃舍,依赖外面的条件越少,自己越自由。

  所以佛陀在世的托钵制度真的是很清净,他就不需要去“我要去种植,我要去烧饭,洗碗”这些都放弃了;反正到了吃饭时候就去托钵,能托到就吃,托不到还是去坐禅。就不需要在自己的寺院,阿兰若里面设计厨房。这个托钵的制度是先佛道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但是很遗憾:在中国没有保存下来。所以我们的寺院还得要有大寮,甚至还要搞小寮,一天到晚就要为这个吃饭的事情去搞。寺院搞这些,我们还要去作个界,作净地;不作净地还违反戒律。所以真为生死的人要仿效佛陀的道范,尽量把这些依赖的条件降低。还有人说自己没有钱财,一定要去“募化”去募捐一些钱来修行,那更是不可以。

  募化,你看看菩萨对这个问题严峻的态度: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时教没有“募化”两个字。一个出家人离开名利,一天到晚去募捐,这成何体统?实际上一个出家人首先的本分是放在道业上,你的福德、智慧修行到一定的程度,人家对你非常的推崇,来对你供养,这时候你用慈悲心给众生做福田: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一定不能是主动地去募化,化缘;化缘是不符合佛法精髓的。这正是由于末法的时代,那些不识礼仪、不害怕因果,不知廉耻的人所作的事情。

  你看这话都讲得非常严峻了,所以就告诉我们这些修道人:我们出家人不要去化缘,把我们的僧格都搞没有了,我们要深信因果。深信它什么?释迦牟尼佛曾经向我们做了承诺,他为什么在人寿一百岁的时候,八十岁入灭?他是留二十年寿命的福报给末法的修道人:只要你真心办道,佛的毫光里面就有一束毫光提供末法修行人的道粮。只要真心办道,不会饿死的;哪怕这个地球只有一巴掌的田地,修道人都不会饿死。所以你只要真心办道,还怕没有道粮吗?人家自然就会供养。但你没有道心,主动化缘,就不知廉耻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这样的一个原则。真修道人,他的生死念头很恳切,断断不去做化缘的行为。

  现在这种行为还变成什么?有很多假和尚。他确实是假的,登门——敲着人家的门,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寺院,要做佛像,穿着出家人的衣服,或者是比丘,或者是尼姑,挨家挨户敲门哪。我听到一些社会人士说,人家都对我们很反感:你看,都有一天,我正在家里好好地看书,听到敲门声,一看是一个和尚,说怎么怎么样——要化缘,我实在是很讨厌,没有办法,给了他一百块钱,把他打发掉了,人家常常用这个话来说。我会告诉他:这种敲门化缘人的绝对不是真和尚,你可以不给他钱,都是假和尚的行为。还有在大街小巷,都是这么做;实际政府也得管一管,这样的假和尚化缘太多了,对佛教形象有极大的损害。

  那么这种事情不仅在国内,已经蔓延到国外去了。去年我到马来西亚,人家就问我,马来西亚居士说:哎呀!现在有很多大陆来的出家人,在这里化缘,大街小巷化缘。我说:“这绝对不是真和尚。”人家东南亚国家一些华人对出家人都比较恭敬了,他可能见到出家人托钵,人家都会布施;布施可能也比较好,比较多一点。所以就有些人假冒和尚,利用这个旅游签证半个月的机会,签个证到那里呆半个月,化了半个月缘再回国,过段时间又去,搞得人家已经很反感,政府都在关注这个事情。部分中国人这么不知廉耻,把我们的形象都败坏到国外到了,这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走化缘的道路,宁可饿死也不化缘。

  即便是建寺院,造佛像,也随缘——随分随力:有就建一点,没有就等待条件,不一定要建富丽堂皇的寺院,不一定要建的多么高大的佛像。这些都是众生的共业——善业所感,有因缘,你就做;没有因缘,你就放在持戒、念佛上,守好自己的本分。我们今天中午谈倓虚老和尚,他修了七个丛林。我们看每个丛林修建都不是他攀缘的,他一心就放在弘法上。在弘法的过程当中,就有那些大居士找他来建庙,他有时候都想推,但实际上推也推不掉,就应这个因缘来建庙,他每个寺院都这么建立起来的。所以这都要值得我们效仿,没有因缘,老实念佛,修行。有因缘——万一这个因缘只有你出头才能建成,也就发菩提心来做这个事情,一切都要随顺因缘为好,不要去攀缘,不要去化缘。

  “然后还有一句话,”这个菩萨开示:你们这些人只要执持正念,就抓住当下这一念放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每个人都这么努力地念佛,只要这样做,是不是聚在一起没有关系。大家都能真诚念佛,就是各自住在自己的家里,或者各自住在自己相应的寺院,也没有关系。虽然表象上没有聚,但你们都在执持正念念佛,这叫不聚而聚——心聚在一起。如果你的正念不能现前,身心都很散乱、放逸,做事又没有长远心,即便是聚在一起,身体好像聚在一起,实际上心都散掉了,这叫聚而不聚。所以修道人还是做一点本质性的事情,实在一点的事情,不一定要追求那种形式上的东西。你们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当随自己的本分来做事,随时节因缘来做事,不要去策划一个什么事情,去搞很多田产,去化缘些钱财;我们这些人聚在一起弄点房子,这叫“闲思预计”,没有必要。这就是我们对待做事的一个心态,这就是洒脱,这就是随缘,这才能真正得利益。包括我们做一个道场,做一个佛事,都要有这种心态来做,否则我们就很辛苦,最后的效果还不好,保持正念为至上。

  请看第二十段:发远离、求度之愿。

  【菩萨又告众曰:“汝等虑身缠世网,念头不得干净耶?我有一法:汝但发个远离求度之愿,将牢牢归向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之心,换却奔走利名之心,便能即尘劳而觉路矣。”】

  这仍然是谈发愿的问题,“修行要务,立愿为先”建立大愿为当务之急。

  菩萨又向众弟子开示:你们都忧虑自己的身,还纠缠在世网里面,就是在家居士上有老,下有少,要谋生,要养家活口,有很多的事务要去做。所以就担心自己念头不得干净,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念佛。对这么一种忧虑,菩萨就开示了一个方法。这方法就是:你们只要发一个愿,发什么愿呢?远离娑婆,求佛加持度我的愿,即烦恼为菩提。世间的事情是很多的——纷繁复杂,你想了世间的事务,永远了不了。如果有道心的居士,觉得家里事情太多,太麻烦、恩恩怨怨、人我是非、这样那样是麻烦;但是麻烦里面,你就感觉到这是我们的业力所感。我们有这个身体,就得为这个身体去操劳,就得要吃、喝、住、行,又有一个家庭,有子女、家亲眷属,这些子女、家亲眷属到这里一来,又有缘——有善缘,有恶缘,有冤亲债主,有什么……错综复杂,于是人际关系也很复杂。所以这些让你就很麻烦,很烦恼,不得清净。怎么办?远离,厌离。一定下辈子不在这个人道里面纠缠这些人我是非、恩恩怨怨、功名利禄了,你要把这个愿发起来。

  这个愿发起来,我的心就牢牢地归投到极乐世界去,我一定要见阿弥陀佛。当你的这个愿心很强的时候,那就会有一种转换的功能,实际上这个愿心就是菩提心。当这个菩提心发出来之后,原来奔走那些世间功名利禄的心就会被这个往生见佛的心所转换。至少在你的念头当中,这个厌离娑婆、求生极乐见阿弥陀佛的心占主宰地位;虽然也有名利的心在那里,但是原来的主宰地位退到了其次的位置。那临终的时候,是愿力最先显现,往生就如箭出弦,直奔极乐世界。这就叫“即尘劳而觉路”。“尘劳”就是这个烦恼五欲劳烦我们,这是凡夫众生日常生活当中谁也避免不了的。在家人就是要进入这个尘劳,但是这个尘劳能够觉悟、能够生起厌离心、能够把它观空、能够转换一种求往生的念头,这就是即尘劳而觉路,即烦恼为菩提;就看我们的念头怎么转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