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血证论卷五

  瘀血

  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其已入胃中者。听其吐下可也。其在经脉中。而未入于胃者。急宜用药消除。或化从小便出。或逐从大便出。务使不留。则无余邪为患。

  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离经既久。则其血变作紫血。譬如皮肤被杖。血初被伤。其色红肿。可知血初离经。仍是鲜血。被杖数日。色变青黑。

  可知离经既久。其血变作紫黑也。此血在经络之中。虽已紫黑。仍是清血。非血块也。是以能随气营运。走入肠胃。吐下而出。设在经络之中。即是血块。如何能走入肠胃耶。至于血块。乃血入肠胃。停留片时。立即凝结。观宰割猪羊。滴血盆中。实时凝结。便可知矣。故凡吐衄。无论清凝鲜黑。总以去瘀为先。且既有瘀血。

  便有瘀血之证。医者按证治之。无庸畏阻。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无论产妇及吐衄家。

  有此证者。乃为危候。急降其血。而保其心。用归芎失笑散。加琥珀朱砂麝香治之。或归芎汤调血竭乳香末。亦佳。

  瘀血乘肺。咳逆喘促。鼻起烟煤。口目黑色。用参苏饮。保肺去瘀。此皆危急之候。凡吐血实时毙命者。多是瘀血乘肺。壅塞气道。肺虚气促者。此方最稳。若肺实气塞者。不须再补其肺。但去其瘀。使气不阻塞。斯得生矣。葶苈大枣汤。加苏木蒲黄五灵脂童便治之。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所谓痛则不通也。佛手散。加桃仁红花血竭续断秦艽柴胡竹茹甘草酒引。或用小柴胡。加归芍丹皮桃仁荆芥。尤通治内外之方。义较稳。

  瘀血在上焦。或发脱不生。或骨膊胸膈顽硬刺痛。目不了了。通窍活血汤治之。小柴胡汤。加归芍桃仁红花大蓟。亦治之。

  瘀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腰脐间刺痛着滞血府。逐瘀汤治之。小柴胡汤。加香附黄桃大黄。亦治之。

  瘀血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大便黑色。失笑散。加醋军桃仁治之。膈下逐瘀汤亦稳。

  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四物汤。加枣仁丹皮蒲黄三七花粉云苓枳壳甘草。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牛膝。

  皆治之。温经汤。以温药去瘀。乃能治积久之瘀。数方皆在酌宜而用。

  瘀血在腠理。则荣卫不和。发热恶寒。腠理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气血往来之路。瘀血在此。伤荣气则恶寒。

  伤卫气则恶热。是以寒热如疟之状。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当归荆芥治之。

  瘀血在肌肉。则翕翕发热。自汗盗汗。肌肉为阳明所主。以阳明之燥气。而瘀血和蒸郁。故其证象白虎。犀骨地黄汤加桃仁红花治之。血府逐瘀汤。加醋炒大黄。亦可治之也。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瘕。瘕者或聚或散。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血随气散。则没而不见。方其既聚。宜以散气为解血之法。九气丸治之。在胸膈上者。加桔梗枳壳栝蒌生姜甘草。在右者。加苏子桑皮陈皮。在左者。加青皮牡蛎当归。在中焦大腹者。加浓朴枳壳防己白芍甘草。在小腹下者。加橘核小茴荔核槟榔川楝子五灵脂。气散则血随而散。自不至于结聚矣。至其既散之后。则又恐其复聚。宜以调血为和气之法。此时瘕气既散。处于血分之中。但一调血。则气自和。而不复聚矣。逍遥散。加丹皮香附治之。归脾汤。加柴胡郁金子亦治之。者常聚不散。血多气少。气不胜血故不散。或纯是血质。或血中裹水。或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水即气也。之为病。总是气与血胶结而成。须破血行气。以推除之。元恶大憝。万无姑容。即虚人久积。不便攻治者。亦宜攻补兼施。以求克敌。攻血质宜抵当汤。下瘀血汤。代抵当丸。攻痰水宜十枣汤。若水血兼攻。则宜大黄甘遂汤。或秘方化气丸。外治法。贴观音救苦膏。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与气相战斗。则郁蒸腐化。而变为脓。另详吐脓便脓疮脓门。兹不再赘。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被气火煎熬。则为干血。气者。肾中之阳。阴虚阳亢。则其气上合心火。是以气盛即是火盛。瘀血凝滞。为火气所熏。则为干血。其证必见骨蒸痨热。肌肤甲错。皮起面屑。名为干血痨。病至此者。十治二三。仲景大黄虫丸治之。盖既系干血。便与气化隔绝。非寻常行血之品所能治也。故用诸虫啮血之物。以消蚀干血。瘀血不去。新血且无生机。况是干血不去。则新血断无生理。故此时虽诸虚毕见。

  总以去干血为主也。如胆识不及。可以滋补之药送下此丸。亦调停之一术。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被风气变化。则生痨虫。气者。肾水之所化也。故气动即为湿。风者。肝阳之所生也。

  故风动即为热。湿蒸热煽。将瘀血变化为虫。是为痨虫。此犹之草腐为萤。谷飞为虫也。其辨法。面色乍赤乍白。乍青乍黄。唇口生疮。声嗄咽痒。烦梦不宁。遗精白浊。发焦舌燥。寒热盗汗。口出秽气。不知香味。喜见人过。常怀忿怒。梦见亡先。惊悸咳逆。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或食豆而香。又用乳香熏其手背。帕覆手心。须臾。毛长至寸许。每日平旦精神尚好。日午向后。四肢微热。面无颜色。皆是痨虫之候也。月华丸主之。多食鳗鱼肉。既有滋补。又善杀痨虫。或用鳗鱼骨烧黑。鳖甲炒为末。煎人参当归白芍白薇汤送下。补虚杀虫。相辅而行。若专事杀虫。金蟾丸亦可间服。金线蛙烧服亦妙。黑猫杀取肝。焙干为末。月初五更空心服。大能杀除痨虫。可代獭肝。獭爪为末酒下。痨虫居肺叶间。咯血声嘶者。皆能治之。

  痨虫乃血化之虫。最为灵异。其人死后。虫为妖孽。传染家人。为传尸痨。杀三人者。其虫不治。传尸之证。与其所感之病患无异。金鉴谓宜服传尸将军丸。方载丹溪心法中。今查丹溪心法不载此方。然以将军名丸。其主用大黄可知。夫传尸虫孽。袭染人身。亟宜除去。故主攻下。亦如仲景攻干血法。以免留邪为患也。

  此虫一传人身。便能聚积人身之血以为窠囊。食息生育。变化无穷。吾谓可用移尸灭怪汤。杀其虫而夺其血。斯无遗留之邪矣。

  以上二证。大便不溏泄者。尚可攻治。溏泄者。不能任药。必死。

  蓄血

  蓄血者。或伤寒传经之邪。或温疫时气之邪。传于血室之中。致周身之血。皆为邪所招致。而蓄聚胞中。小腹胀痛。其人或寒或热。昼日明了。夜则谵语。甚则发狂。呼叫打骂。内经所谓血在上喜忘。血在下如狂是也。癫犬咬伤。毒聚胞中。故令发狂。皆属蓄血之证。仲景抵当汤治之。桃仁承气汤亦治之。若胆识不及。可用膈下逐瘀汤。加大黄。若血犹未结。但是热入血室。夜则谵语。用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治之。

  血臌

  (附血肿)血臌之证。胁满小腹胀。满身上有血丝缕。烦躁漱水。小便赤。大便黑。腹上青筋是也。医书俱云是妇人之病。唯喻嘉言谓男子恒有之。面色萎黄。有蟹爪纹路。脉虽虚极。而步履如故。多怒善忘。口燥便秘。胁胀腹疼。迨胀之既成。腹大如箕。遂不可救。东南最多。所以然者。东海饶鱼盐。鱼者甘美之味。多食令人热中。盐者咸苦之味。其性偏于走血。血为阴象。初与热合。不觉其病。日久月增。中焦冲和之气。亦渐为热矣。气热则结。而血不流矣。于是气居血中。血裹气外。一似妇人受孕者然。至弥月时。腹如抱瓮。推而言之。凡五方之膏粱浓味。椒姜桂糈。成热中者。皆其类也。治之之法。以六君子汤。加干姜川芎防己为末。陈米荷叶煎汤泛丸。白汤下。执中央以运四旁法也。

  谨按喻氏之论。其言血臌之原。最为详确。惟所主之方。与气热则结。而血不流之说。未能吻合。盖六君子与所加之药。于治痰臌为宜。且须寒饮。方为切合。如论所谓。宜用清和理气之品。攻剂代抵当丸主之。和剂丹栀逍遥散。加姜黄香附治之。诸书皆用桃奴散。或琥珀散治之。第两方用温药。亦血因寒凝之剂。与喻氏所论。又有不同。医者审证择用可也。

  又有石瘕肠覃。状如怀子。腹日以大。月事以时下者为肠覃。以寒客于肠外。气病而血不病也。宜橘核丸主之。月事不以时下者为石瘕。乃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恶血当下不下。以留止。故成石瘕。是气病而血亦病也。宜琥珀散桃奴散治之。后服温经汤。

  单腹胀者为血臌。若四肢皆胀。或先从四肢肿起。其色红者。谓之血肿。亦有不红者。血从水化而为水。故不红也。或得于吐衄之后。瘀血化水而肿。或得于妇人经水不行。血化为水而肿。既化为水。则兼治水。五皮饮。加当归白芍蒲黄丹皮桃仁治之。或用干漆雄黄。醋丸麦芽汤下亦可。

  又凡臌胀浮肿。俱要分阴证阳证。阴证脉沉涩弦紧。必有寒痰诸证。宜中满分消汤加桃仁。阳证脉数口渴。便短气逆等证。宜小柴胡汤。加知母石膏防己丹皮桃仁猪苓茯苓车前子治之。另详六卷肿胀门。

  经闭

  妇女经闭有四。一寒证。一热证。一实证。一虚证。

  寒闭者。积冷结气。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胞门为寒所伤。经络凝坚。阴中掣痛。少腹恶寒。上引腰脊。绕脐寒疝。或瘀血不行。留为石瘕。皆霜凝冰结之象也。用温经汤主之。或用温药下之。附子理中汤。加当归桃仁大黄细辛牛膝肉桂。生化汤下之。尤稳。经通之后。再服肾气丸收功。

  热证者。胞为血室。血室为肝之所司。肝火横逆。从胞脉上迫于心肺。心肺之气。不得下通。则发寒热。头晕耳鸣。烦躁多怒。咳逆气上。治宜平其肝火。使肺气得下降。心血得下注。斯经通矣。当归芦荟丸。加桃仁以攻之。丹栀逍遥散。加桃仁以和之。又曰冲任两脉。起于胞中。上属阳明。若胞中火逆。随冲任两脉上冲。头晕颊赤。咽喉不利。发热口渴。咳逆喘息。此乃胞气上逆。合于阳明之气。而为燥动之证。法宜从阳明以折冲逆。使火下降。斯经通矣。玉烛散治之。如脾胃素虚。不便攻治者。玉女煎。加桃仁丹皮治之。金匮麦门冬汤。尤能逆折冲气。数方皆从阳明降气。使气下达胞中。则经自通。又有从肾中。引气下行。以通经之法。用六味地黄汤。加知柏牛膝桃仁。此又引冲气下行隔治之法。

  实证经闭者。妇人少腹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此为水与血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又仲景曰。

  妇人伤寒。中风。经水适断。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小柴胡汤主之。妇人经闭。藏坚癖不止者。中有干血。湿热腐变。化出白物。矾石末纳入阴户。吾谓可用土瓜根汤。加黄柏防己治之。又或小腹结痛。大便黑色。小便不利。明知血欲行而不肯利下。宜抵当汤主之。时方可用膈下逐瘀汤。

  虚证经闭者。或因失血过多。面与爪甲之色。俱浅淡黄白。血既从上而脱。更何从再注胞中。以为经水哉。

  治法宜止其吐衄之血。使其下行。再补其虚。则血生而气顺。下注胞中。斯经得通矣。四物汤。加牛膝枳壳降香郁金血余童便茯苓甘草阿胶。或因过淫精竭。肾中天癸之水不至胞中。则不能引动冲脉之血。是为阳不倡阴。水不化血。宜滋补其水。以益天癸。左归饮主之。三才汤亦主之。或因生产过多。伤血血枯。圣愈汤主之。或室女血枯。名为童痨。室女正当血盛之时。而乃经少血枯。以致骨蒸肌热。面色枯白。两颧发赤。懒于饮食。皮干消瘦。咳嗽喘息。此宜大滋其血之化源。使血骤生。而诸病乃退。炙甘草汤主之。又或妇人女子。不得隐曲。心念不遂。脾气抑郁。以致胃病。不思饮食。倦怠少神。怔忡健忘。脾不化汁。心不化赤。是血虚而无经水。血虚则生内热。肌肉干瘦。如风之消物。故又名风消。其证难治。宜归脾汤主之。血虚则火盛无制。心乘肺金。金气不行。不能运布。水津留于胸中。津液尽化为痰。咳嗽不已。日久成痨。经所谓传为息贲。则不能治。谓喘息也。都气丸。加人参麦冬枣仁五味子钟乳石治之。天王补心丹亦治之。保和丸。清燥救肺汤。

  皆可借治。息贲。叶氏养胃汤。加熟地五味云苓亦佳。

  经血原委。已于四卷详言之。兹特就经闭大略。出其证治。化裁通变之用。则存乎其人而已。

  末段所论生血之法。男女略同。治血证者。须切究之。

  胎气

  妇人以血养胎。血或不足。或不和。于是有胎气诸证。此与本书血证不涉。然亦血分中事。不类而类。因并论以启人之悟。

  孕妇胎中。止有水血二者而已。水即是气。故生产时。水衣先至。后下血衣。行经时亦先下浆水。后下鲜血。

  水者气之所化。气属阳。血属阴。水先乎血。是为阳先乎阴也。故行经也。必天癸之水。至于胞中。而后冲任之血应之。亦至胞中。于是月事乃下。其受胎也。亦必天癸先交。而冲血后聚。故不曰男女构血。而曰男女构精。精者。水与血混合之名也。既成胎后。肾中之阳气。则化水以养胎。胃中之水谷。则取汁化血。从冲任两脉。下注胞中以养胎。胎中水足。则血不燥。胎中血足。制气不亢。水血调和。则胎孕无病。所以有病者。皆水与血不和之故。胎病多端。吾且斩断葛藤。但就水血二者立法。可以通一毕万矣。

  恶阻者何也。胎中之水火。上逆入胃故也。冲任乃胞脉。皆上属于阳明。阳明之气。下行为顺。今因有胎。子宫收闭。冲气不得下泄。转而上逆。挟胞中之水。以干胃土。则为痰水上溢。因而呕吐。治宜调胃利痰。二陈汤。加枳壳砂仁生姜藿香治之。香砂六君子汤亦治之。水降则气降。胃得安而不呕吐矣。又或胞气上逆。

  上合阳明燥气而为火。亦致吐逆。呕苦呕酸。哕气拒食。胎塞于下。气逆于上。多生火证。故世谓胎前不宜热药。以此之故。法宜清胃降火。小柴胡汤主之。麦门冬汤亦治之。

  子呛者何也。胎中之水火。上干于肺故也。养胎全赖水与血二者。若水不足以濡血。则血燥。血不足以济水。则气热。燥热相合。是为胎火。胎火循冲脉而上。干犯肺金。则咳喘交作。两颊发赤。咽喉不利。气呛咳嗽。

  故名子呛。仲景麦门冬汤治之。时方玉女煎。加五味子亦妙。方中牛膝。正取其降冲逆。半夏降冲逆。降水也。牛膝降冲逆。降火也。皆以堕胎之药安胎。用之得宜。正无畏缩。又有胎中之水。上泛为痰。冲肺作咳。以致子呛者。于法又宜去水。苏子降气汤。六君子汤。加五味炮姜细辛治之。若是水火兼动。而致咳嗽。宜泻白散。加杏仁栝蒌霜白前黄芩枳壳甘草。或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之。但葶苈猛。不可多用。

  孕妇少腹痛。仍分水分血分两端。在水分者。膀胱之气不能化水。则子脏胀满。水不得泄。必见小便短涩。

  胀喘诸证。审是热结不行者。导赤散。加山栀防己以清之。审系寒结而阳气不化者。五苓散治之。取其水利。则少腹之痛自止。橘核丸。加茯苓亦治之。在血分者。胞为肝肾所司。肝阳不达于胞中。则胞血凝滞而痛。四物汤。加艾叶香附阿胶茴香。肾阳不达于胞室。则胎冷痛。上连腰脊。四物汤。加杜仲故纸台乌艾叶。

  此名胞阻。谓胞中阴血。与阳气阻隔也。重则用肾气丸。轻则用胶艾四物汤。

  血与水皆阴也。水为先天阳气所化之阴液。血为后天胃气所化之阴汁。肾阴又转赖胃之水津而生。胃气又实藉肾之生阳而旺。今有肾中之生阳不足者。脉弦发热。愈胀而下坠。腹痛恶寒。子宫欲开。仲景用附子汤治之。保肾之阳。以扶胃气。此补阳法也。又有胃中之水津不足者。则子脏干燥。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凭。数欠伸。所以然者。以肾水不足。冲血不足。无所润养。肾水在下。则为胞中之天癸。

  在上则为口中之津液。脏燥。则肺金不得津液之润养。故肺主悲伤。欠伸者。明系肾病。如神所凭者。血燥则心不化液。而神无守也。甘麦大枣汤。滋肾之阴。从冲任以输水于肾。而肾阴因籍以生。此补阴法也。视此二条。一切滋阴补阳之法。可以贯通。

  胎漏。亦分水与血二证。下血者属血热。因其火甚。故逼血妄行。宜四物汤。加阿胶炒栀子侧柏叶黄芩。下水者。或如豆汁。下至升许。名曰孤浆。去水太多。则胎干枯。必倚而坠。水即气也。惟其气泄。是以水泄。黄糯米浓煎。补而滋之。茅根白术人参鹿角霜桑螵蛸白银。酒水煎服。亦佳。

  再按血统于脾。而藏于肝。肝主疏漏。故漏血。治以归脾汤。加柴胡山栀阿胶。于法尤合。水生于肾而制于肺。肺气不纳。故漏水。今观肺中虚寒。不能制下。则小便遗溺。可知肺气不纳。所以漏水之理矣。宜用白术人参海螵蛸龙骨牡蛎百合诃子苎根白银。

  子淋者。小便淋沥。亦分水淋血淋二者。水淋病在膀胱。胀闭涩滞。宜五淋散。加木通泽泻。血淋者。病在血室。阴中割痛。下滴血点。四物汤。加苁蓉茅根藕节条芩赤苓草梢。

  子悬者。胎气上逼。悬塞心胸。亦分水分血分二者。水分之病。由于气虚。水泛为痰。壅凑其胎。浊气上逆。脉必沉滑迟弱。六君子汤。加枳壳紫苏腹皮川芎香附治之。血分之病。由于血虚。胎中厥阴肝经相火上僭。

  举胎上逼。宜小柴胡合四物汤。再加云苓黄连黄柏。六味丸。加牛膝麦冬以引之使下。亦高者抑之之义。

  毋畏牛膝之堕胎也。

  又按子悬之证。有孕七八月。产母血虚。胎无所养。上行求食者。但用下降之药。不能治也。宜大补其血。炙甘草汤。去桂枝。加淮药枣仁治之。圣愈汤。加白术云苓甘草亦治之。甘麦大枣汤皆宜。又当美其饮食。用黄人参山药白芷芡实猪蹄炖服。最佳。

  子气者。水肿也。胞与膀胱。并域而居。胞宫为胎所占。侵逼膀胱。以致膀胱之水。不能化行。亦由膀胱之气化。先有不足。故能为胎占。用五苓散主之。若是胎火乘肺。化源不清。以致便短水肿者。去桂枝。加知母麦冬黄芩杏仁防己治之。

  子烦者。血虚也。血者心之所主。血足则心不烦。胎既耗血。胎中之火。又上与心火相合。火扰其心。是以虚烦不能眠。酸枣仁汤治之。朱砂安神丸。亦治之。

  子眩者。气分之痰也。其证目眩头晕。皆由胎水上逆为痰之所致。二陈汤。加紫苏枳壳杏仁姜汁竹沥治之。

  子痫者。血分之风也。其证忽然昏冒。卒倒无知。手足抽掣。过时则醒。口噤反张。乃孕妇血虚。风邪入肝之所致。法宜补血祛风。四物汤。加钩藤防风茯神桑寄生独活羚羊角。逍遥散小柴胡。皆可借治。

  小便不通者。气不足也。气化则水能出。今小便点滴不通。是胞系下压其溺窍故也。究其所以下压溺窍之故。则因肾气不足。不能举胎而上。此名转胞。宜肾气丸主之。又或胃气不足。不能升提其胎。补中益气汤主之。

  大便不通者。血不足也。孕妇之血足则无病。血既不足。则供胎犹未能给。更何能分给诸脏。是以必现口渴咳逆发热大便不通等证。治宜滋生其血。血足则大便自通。四物汤。加杏仁麻仁苁蓉菟丝子治之。逍遥散。加麻仁枳壳浓朴亦治之。

  总而论之。胎气不和者。皆是水分之病。调水则气自和。胎火太旺者。皆是血分之病。调血则火自熄。能知水火血气之故。则治胎不难。治失血之证亦不难。即治杂证。更无所难。

  此书为失血说法。其气一门。皆连类而及之者。然胎病之发。尤水火血气之显然者。能参透此条。则于水火血气四字。自无隐匿之情。其他胎病。有未备录者。另有胎产之书可查。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