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延命录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食戒篇第二

  食戒篇第二

  【原文】

  真人曰:虽常服药物,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及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故人不要夜食,食毕但当行中庭,如数里可佳。饱食即卧生百病,不消成积聚也。食欲少而数,不欲顿多难销。常如饱中饥、饥中饱。故养性者,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恐觉饥乃食,食必多;盛渴乃饮,饮必过。食毕当行,行毕使人以粉摩腹数百过,大益也。
  青牛道士言:食不欲过饱,故道士先饥而食也。饮不欲过多,故道士先渴而饮也。食毕行数百步,中益也。暮食毕,行五里许乃卧,令人除病。凡食,先欲得食热食,次食温暖食,次冷食。食热暖食讫,如无冷食者,即吃冷水一两嚥,甚妙。若能恒记,即是养性之要法也。凡食,欲得先微吸取气,嚥一两嚥,乃食,主无病。
  真人言:热食伤骨,冷食伤藏,热物灼肤,冷物痛齿。食讫踟躇,长生。饱食勿大语。大饮则血脉闭,大醉则神散。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此皆助五藏,益血气,辟诸病。食酸咸甜苦,即不得过分食。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藏,犹顺天理。燕不可食,入水为蛟蛇所吞,亦不宜杀之。饱食讫即卧,成病,背痛。饮酒不欲多,多即吐,吐不佳。醉卧不可当风,亦不可用扇,皆损人。白蜜勿合李子同食,伤五内。醉不可强食,令人发痈疽生疮。醉饱交接,小者令人面 [ 左皮右干 ] 咳嗽,不幸伤绝藏脉损命。凡食欲得恒温暖,宜入易销,胜于习冷。凡食皆熟,胜于生;少胜于多。饱食走马成心痴。饮水勿忽咽之,成气病及水癖。人食酪,勿食酢,变为血痰及尿血。食热食汗出,勿洗面,令人失颜色,面如虫行。食热食讫,勿以醋浆漱口,令人口臭及血齿。马汗息及马毛入食□,亦能害人。鸡兔犬肉不可合食。烂茅屋上水滴侵者脯,名曰郁脯,食之损人。久饥不得饱食,饱食成癖病。饱食夜卧失覆,多霍乱死。时病新差,勿食生鱼,成痢不止。食生鱼,勿食乳酪,变成虫。食兔肉,勿食干姜,成霍乱。人食肉,不用取上头最肥者,必众人先目之,食者变成结气及疰疠,食皆然。空腹勿食生果,令人膈上热、骨蒸、作痈 [ 病字框,下为节字 ] 。铜器盖食,汗出落食中,食之发疮、肉疽。触寒未解,食热食,亦作刺风。饮酒热未解,勿以冷水洗面,令人面发疮。饱食勿沐发,沐发令人作头风。荞麦和猪肉食,不过三顿,成热风。干脯勿置秫米瓮中,食之闭气。干脯火烧不动,出犬始动,擘之筋缕相交者,食之患人或杀人。羊脚中有肉如珠子者,名羊悬筋,食之患癫痫。诸湿食之不见形影者,食之成疰。腹胀暴疾后不周饮酒,膈上发热。新病差不用食生枣、羊肉,生菜,损颜色,终身不复,多致死,膈上热蒸。凡食热脂饼物,不用饮冷醋浆水,善失声若咽。生葱白合蜜食害人,切忌。干脯得水自动,杀人。曝肉作脯,不肯燥,勿食。羊肝勿合椒食,伤人心。胡瓜合羊肉食之,发热。多酒食肉,名曰痴脂,忧狂无恒。食良药五谷克悦者,名曰中士,犹虑疾苦。食气保精存神,名曰上士,与天同年。

  【白话文】

  §2-1
  真人说:虽然经常服食药物,但不知养生的方术,也是难以长寿的。养生之道,要求不要吃饱后立即睡卧,也不要整天坐着不动,这样都是减损寿命不良习惯。人须要作点轻微劳动,但不要作得太疲倦,也不要勉强去作力不胜任的重活。吃饭以后,应当散步,或作点轻松的劳动,身体才会感到畅快。所以时常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蛀,就是因为它们不断运动的缘故。所以人们不应当在夜间进食,吃完饭后,应当在庭院里散步,如能来回走几里路就更好。吃饱饭后立即睡卧,会生百病,会使食物不消化,形成消化不良病症。宁愿少吃多餐,不要一顿吃得太多,使食物难于消化。常常感到半饥半饱就可以了。善于养生的人,应在不很饥饿之前就进餐,不很口渴之前就喝水。怕的是感到饥饿时才进餐,所吃的食物必定太多;感到口渴难耐时才喝水,所饮的水必定过量。进食完毕,应当慢步行走一段时间,行走完毕,教人用药粉按摩腹部几百遍,对身体有大益处。
  §2-2
  青牛道士封君达说:进食不宜过饱,故有道之士在不很饥饿之前就先进;饮水宜过多,故有道之士在不很口渴之前就饮水。进食完毕,要慢慢行走数百步,准能得到益处。晚饭后,慢步走五里路左右才去睡觉,使人不生病。凡是进餐,应先吃热食,其次吃温食,再其次吃冷食。吃完热食和温食之后,如果没有冷食,可喝冷水,吞一两口就很好。如果长久记住,就是掌握了养性的要法。凡是进食,须要先轻轻的吸气,吞一二口气之后才吃,可以使人不生病。
  §2-3
  真人说:吃太热的食物会损伤骨头,吃太冷的食物会损伤五脏,热的食物会烫伤嘴唇,冷的食物又使牙齿疼痛。吃完饭后散散步,使人长生。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在吃饭时大声说话,也不要过多地饮水,过多饮水会使血脉闭塞不通;更不要过多饮酒而大醉,大醉会使精神散乱。
  §2-4
  春天适宜吃辣味,夏天适宜吃酸味,秋天适宜吃苦味,冬天适宜吃咸味,照此进食,有助于五脏的保养,增加人的血气精力,排除诸病的发生。但所食酸、咸、甜、苦,不要过量。凡食,春天不要吃肝脏,夏天不要吃心脏,秋天不要吃肺脏,冬天不要吃肾脏,四季都不要吃脾脏。如能全不吃此动物五脏,尤其与天道相顺应。
  §2-5
  燕子不可以吃;吃了燕子,入水会被蛟龙所吞;也不宜捕杀牠。饱食完毕后就睡卧,会使人生病或背疼。饮酒多了会呕吐,呕吐是很不好的事。喝酒醉了不可对着风吹,也不可用扇搧凉,那样作会损伤人。白蜜不可和李子同吃,吃了会伤人五脏。酒醉后不可勉强吃食物;勉强吃了,会使人发痈疽或生疮。酒醉饭饱后性交,小者使人面色焦黄,咳嗽,严重的会极度伤害五脏血脉,减少寿命。凡进食,须要吃温暖的食物,既容易咽吞,又容易消化,比吃冷的食物好。凡进食,总是熟食比生食好,少吃比多吃好。
  §2-6
  饱食后骑马奔走,会成痴狂病。饮水不要吞咽太急,太急了会成气虚之病,或患水癖之病。吃奶酪时,不要同时吃醋;不然,会变成血痰及尿血。吃热食,汗出不要洗面;不然会使人面失去颜色,甚至出现虫爬行过的痕迹。吃热食后,不要用酸水潄口;不然,会使口臭,或患牙龈出血。马的汗水、鼻涕及马毛掉入食物中,吃了也能害人。鸡、兔、狗肉不可以合吃。被烂毛屋上的水滴浸泡过的干肉叫「郁」脯,吃了也损害人。长久饥饿后进食,不可吃太饱,不然,会成消化不良的癖病。吃饱后睡觉没盖好被子,多得霍乱病死去。
  §2-7
  患时令病刚好的人,不要吃生鱼,吃了,会成痢疾,拉痢不止。吃生鱼,不要同时吃奶酪,同时吃了会变成虫。吃兔肉,不要同时吃干姜,不然,会成霍乱。人吃肉,不要取上头最肥的部分,大家必须先把肉看清楚,方可取用;不然,会患结气及疰病,每次吃肉都如此。空腹不要吃水果,吃了,使人横膈膜上发热,患骨蒸病和皮肤上长痈疖。以铜器盖食物,凝结在盖上的水珠落入食物中,此食物不可吃,吃了会生疮或肉疽。受寒尚未消除就吃热食,会患剌风。饮酒后热未消除时,不可以冷水洗脸,洗了,令人面部生疮。
  §2-8
  饱食后不要立即洗发,不然,会使人得头痛病。荞麦和猪肉一起吃,不能超过三顿,不然,会患热风病。干肉不要放置在秫米瓮中,吃了放在秫米瓮中的干肉,会使人闭气,呼吸不通畅。干肉用火烧,不见动弹,出火后始见其动,用手剖开,又见它筋肉韧带相连不断的,不能吃,吃了会害人或杀人。羊的肩胛中有肉如珠子,「羊县筋」,不可吃,吃了会患癫痫症。诸湿食,面对它照看,不见人的形影者,不能吃,吃了会患流行性的疰病或腹胀病。暴病愈后一段时间,不要饮酒,不然,会使膈膜发热。刚刚病愈,不要吃生枣,羊肉和生菜,吃了损伤面容颜色,以致终身不能恢复,吃多的时侯还可能因此死亡,或患膈膜上热气熏蒸的病。
  §2-9
  凡吃热油饼,不要同时喝以醋调和的冷饮,不然,容易使咽喉受损而造成声音嘶哑。生葱白不要与蜂蜜合着吃,那样吃会伤害人,务必要避免。浸泡在水里干肉会自行动作的,不能吃,吃了会致人死命。晒肉作脯,一直不干的,那块肉不能吃。羊的肝脏不能混合着花椒胡椒吃,那样吃了会损伤人心。香菇混合着羊肉吃,那会使人发热。多吃酒肉的,叫「痴脂忧狂」,不要长久作那种吃法。平时吃良药和五谷,面色康乐的人,叫中士,仍有患病的忧虑;而实行食气、保精、存神等术的人,叫上士,可以得到与天一样长的寿命。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