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性延命录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养性延命录 前言

  养性延命录 前言

  一、人与天:

  人类既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中,又生活于相应的大自然环境内,必然与天这个大自然有着密切不可分关系。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是养生家一贯关切和研究的课题。
  此书引《列子》之言:「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即是说:人生存和死、身体强弱盛衰,与天地是有密切关联、与万物是互相适应的。因此,只有协调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才能生存。这是养生家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强调无论在饮食衣服、生活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天道」、「天时」。
  人要顺应自然,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办事,这是人天关系的重要一环;但人天关系还有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必须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对客观的自然环境进行积极的改造。当然是依自然界客观规律对之进行改造,而不是盲目瞎改胡来。「我命在我不在天」古代养生家们非常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形生智愚,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
  顺应自然(天道)与发挥人的主动能动作用去改造自然,这两方面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类就是在这种与天道既对立又统一中前进,中国的养生文化也是在这种关系中逐渐积累而丰富起来。 注:「天道」指自然界的运动发展规律,「天时」指四季的更替变化。

  二、形与神:

  “形体”和“精神”是构成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缺一不可。此书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云:「夫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故人所以养生者也,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圣人重之。」《西升经》:「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形神合同,更相生,更相成。」因此要养生取得长寿,非从形与神(即身、心)两方面着手不可。
  在养神方面:许多养生家根据道家的清静无为、清虚自守思想,提出“清静养神”的方法。如严君平《老子指归》说:「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计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列子》:「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静神灭想,生之道也。」既要清心静神,就须寡欲;欲望多了,心不得情,神不得宁。《小有经》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在炼形方面,最基本的是要作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度。」要在衣食住行,坐卧起居诸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加强身体鍜炼,即此书所主张采用“行气、导引、按摩、房中”等方术,以鍜练人的形体,即可延年益寿。
  以上两方面,常人比较注重的是后者,对于前者比较忽视。实际上前者养神就是修养心性,是很重要的。它对身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许多养生家认为,形神二者,神为本,形为从,神疲则形衰,神旺则体健,这是必然结果。现代科学也证明,道德高尚、行为端正群体,比道德败坏,内心不良体,在生病和死亡率上要低得多。证明养性是忽视不得,这也是陶弘景把此书命名「养性延命录」真谛所在。

  三、动与静:

  “动与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的课题,也是养生学上两个重要的概念。是以动养生好?还是以静养生好?在古代养生家中有不同主张。由于古代养生学,最早源出于先秦道家,先秦道家以「清静」说立论,《老子》之「致虚极,守静笃」、「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清静为天下正」等观点,对此有深远影响,故主静说最早成为养生学派主流。他们认为形神二者,神是生命的主宰,形是神的房舍;而神性好静,神静则居形;神躁则离体,离体则人死。故而主张以静养神,反对以躁动以乱神。前面的形与神一节所举:“闲心劳形、静神默想,游心虚静、委虑无欲、和心少念、静心损虑”等,就是他们所提倡的主要方法。
  至魏晋时,兼摄静功、动功,合修众术观点成了多数养生家的共识。葛洪说:「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他主张行气、导引、房中、炼丹同时修习。本书作者陶弘景是继葛洪之后的又一代表,他在书中杂采众家,凡饮食、行气、导引、房中等皆分列专章叙述,明显表现出他兼收并蓄,合修众术的养生态度。

  四、多与少,过与中

  “多与少”也是一对相对哲学,在哲学上可以讲出很多复杂的道理,而在养生理论中却有一个简单而明了的原则。就是少胜于多,过多有害。这可以运用到衣食住行、起居坐卧等很多方面。如饮食不宜多,「多则切伤,少则增益」。即使是美味佳肴,吃过量了,也是有害无益。行路引起全身运动,能增强人的体质,但走得太远,会损伤身体。睡觉能消疲劳,恢复体力,但睡久了会使人更疲倦。劳动能活动筋骨,促进血液循环,但劳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会使身体受损。夫妻行房室生活不可缺,但次数过多,会引起疾病。休闲游玩也很必要,但无休止的游玩也无益健康。在精神生活方面也如此,《小有经》主张:「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与之相反就是十二多,谓「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古语云:「过犹不及」,就是说事情作得过分与作得不够,是一样的不好。在养生学中,却认为「过」比「不及」更糟糕,两相权衡从其轻,故宁愿“少些”不要“过多”。缺少时可以补救,过多了有时补救无方。
  上述「多少」之论中心点,是强调「过」的危害性,目的是要大家掌握合适的「度」。超出了度便「过」,合乎度就是「中」。但是生活中事务纷繁,人的体质条件各个不一样,所处的外部环境又是千差万别,要对每件养生事项都规定出一个统一而精确的度是不可能的。只能给出一个从整体上可大致把握的度。
  以上是《养性延命录》主要思想内容,也是该书中最具积极意义的部份。由于作者是二千多年前的道士,受其世界观和所处时代的限制和影响,不可避免地会给此书带来一些错误和缺点。这些都需要读者善于鉴别和取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